《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佛教的最高领袖,佛家一派的掌门人,西游四人组最终的目的也是去他所在的大雷音寺求取真经,可以说是书中幕后的最大推手。如来佛祖最

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法力,一般来说,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除非是特别难搞定的妖怪,他才会出来彰显一下“佛法无边”,比如说六耳猕猴、大鹏,这些bug型的存在。显然,

整部书中若论法力的强大,他实在实在为全书第一人。然而,我所想说的却不是这些,《西游记》毕竟是部文学作品,任何著作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作者的印迹,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想。书中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加工创作下带有某种作者所赋予给他的奇异特性。《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显然已经不能等同于传说中佛教的那个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经历也与那个传说中的印度王子越行越远,至于性格也是具有了许多中国特色,更多传承了某些中国人的特性。细细品读《西游记》,我们便会发现,除去了诸多佛性后,里

面的如来佛祖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而且其中的一部分还是鲁迅先生曾经深深批判过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如来佛祖的首次登场,是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当时孙猴子闹天庭闹得正嗨,一时间打遍天下无敌手,玉帝扛不住了,派了游弈灵官和翊圣真君上西天

把如来佛祖给请了出来。如来佛祖可真不是盖的,一出手就把孙猴子给压在了五行山下。有趣的是如来佛祖降住孙悟空,并不是凭借着一场恶战,而是通过一个赌约,以孙悟空的神通是否能够翻出如来佛祖的掌心。由此可见,如来佛祖还是有些心机的,他掌握着无上法力,还是更愿意和孙悟空斗下智力的。对于孙悟空无比傲骄的心理,他是有所了解的,设立赌约的目的,是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孙悟空更好地为他所掌控,按照他所设定的步骤,一步步地进入他预先的规划中。正是如来的循循善诱,不会耍手段的孙悟空爽快地跟如来打了赌,跳入了如来的掌心,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显然,如来佛祖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起跟孙悟空真刀真枪地打上一场,省力了许多,虽然按照作者设定孙悟空是绝对打不过如来的,但也不至于还没出手就败下阵来的。作者的这种写法,并不是为了省去过多的斗法精彩,而是很有用意的。如果这回里的如来佛祖的心机深沉还只是隐性的,那么书中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山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中所展现的如来佛祖可就不那么厚道了。这一次,西游四人组所碰到的妖怪,妖力并不是最为强悍的,法宝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笔者甚至认为,这应当是整部《西游记》中法力最高的法宝,没有之一。这件法宝,最大的功效就是什么都能套住,不管是什么法宝,都逃不了这个魔咒,就连孙悟空的金箍棒也都被妖怪给收走了。在搬请了很多神仙

救兵都无济于世后,孙悟空只得跑到灵山去寻求如来佛祖帮忙。这回知晓天地一切地如来佛祖玩起了深沉,并不点明妖怪的出处。他对孙悟空说:“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从话中可以看出,如来佛祖还是有些顾忌的,最终如来佛祖派遣了十八罗汉带着“金丹砂”陪同孙悟空前去降妖,结果可以预见的,妖怪还是没被降住。实在是没辙了,降龙,伏虎罗才对孙悟空说起,临出门时如来佛祖交待过了,这回再不行,那就只能去找太上老君寻求帮助了。当时就把孙悟空给气得:“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当时就该对我说了,却不免教汝等远涉!” 这次孙猴子也真是又被如来佛祖耍了一回,能不着急吗,孙猴子到兜率宫一查询,果然地,最终答案出来了,那妖怪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手中法宝叫做金刚琢,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也就吃过这圈子的亏。太上老君一出马,事情就圆满解决了,西游四人组继续上路。这就要问了,如来佛祖这是要干什么呢,早点说出来,不是早就皆大欢喜了吗,以如来佛祖的法力,想要收服青牛也不是件难事,派出去的人却失手了,这又是玩什么把戏呢?答案还是要从青牛精的主人公太上老君身上去找寻的。这位书中道家领袖的面子如来佛祖还是要卖的,之所以先前不说破,也不是因为孙悟空太多嘴,要不后来也不会点破了。这里的深层意思,你太

上老君的人,我如来佛祖怎么好意思去收拾呢,打狗也是得看主人的啊,如果直接说破了,孙猴子直接找上门,说是如来的旨意,那可就太不给面子了,有了这番犹豫推托才显得后面点破的极不情愿。人家的至宝,也不知道能不能破去,拿个其它法宝敷衍下,既交了差,也免得伤了和气,皆大欢喜,他好我也好。佛道教义有所不同,情义还是在的嘛,这才是如来佛祖所要向太上老君传达的宗旨。为人处事方面,人情事故方面,正如他所宣扬的佛教般,如来佛祖还是玩得滴溜转的。当年降住孙悟空后,玉帝也曾表示过感动天感动地的谢意,如来佛祖是这么回的:“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不是场面上的人,还真说不出这一番全面兼顾的场面话,果然是个心机boy啊!这之后,在庆祝孙悟空被降的安天大会上,如来佛祖又显现出了另外的个性。“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这个宴会期间发生的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有什么印象了,仔细品味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了对如来佛祖表示感谢,席间各路神仙拿出蟠桃、紫芝瑶草、火枣等做为敬贺,从众神仙的言语来看,名义上这些是给安天大会的贺礼,实际结果上来看,这些孝敬全是入了如来佛祖的腰包的。虽然说中国历来的传统习惯,场面上的谢礼是不可拒绝的,但这种让身边随从先把礼物收起再谢宴的行为,显然是有点急

不可耐了,充分暴露出如来佛祖所具有的普通人类才具备的小农意识还是蛮强烈的。所谓的“高不可攀”,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所谓的“神秘莫测”,种种神仙派头都已经不存在了。到了书的结尾,因为“无字真经”事件,如来佛祖的这种特性更被推到了极致。《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 中写道,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后,西游四人组终于来到了圣地灵山,求取心目中的真经。先前一切都得顺当,后来因为没有向传经的阿傩、伽叶送“人事”(行贿),而取得了没有字的经书回去,事情最终被揭发,师徒四人闹上灵山。如来佛祖笑着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一部经只是念了一遍,收了三斗三升的米粒黄金,还是嫌少的,说是卖贱了的,听听这口气,话说得理由多充足,底气多壮实,很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分明就是一种贪财的表现嘛,在联系先前安天大会上的种种,如来佛祖的“高大全”形象可说是彻底毁了,还毁得荡然无存。西游四人组通过紫金钵盂的交换最后取得了真经,这个波折的介入,只是为了补满最后的一难,却意图很明显地将如来佛祖爱财并“取之有道”的本性给暴露无遗。而这一

刻,如来佛祖身上的神性以及佛性被剥落,展现更为人性化的一面,想来这是著者的刻意为之吧,因为从其他如来佛祖登场的描述刻化来看,著者有意无意间给我们展示的并非完全是“神圣化”的如来佛祖。书中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说起黄风怪的来历,灵吉菩萨说:“他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为偷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灯火昏暗,恐怕金刚拿他,故此走了,却在此处成精作怪……” 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讲到乌鸡国王的经历,文殊菩萨说:“……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 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观音菩萨提到蝎子精的过往时说:“……他前者在雷音寺听佛谈经,如来见了,不合用手推他一把,他就转过钩子,把如来左手中拇指上扎了一下,如来也疼难禁,即着金刚拿他,他却在这里……” 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哪吒向托塔天王李靖说起白毛老鼠精的身世:“父王忘了,那女儿原是个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灵山偷食了如来的香花宝烛,如来差我父子天兵,将他拿住。” 这些妖怪与凡人要么是偷了如来佛祖的东西,要么是冲突了如来佛祖,总之,是在有意无意间得罪了如来佛祖的。在高高在上的如来佛祖眼里本身如蝼蚁的他们,本来应该是不属于如来佛祖的关注对象范畴的。可是放到实际中呢,如来佛祖又是怎么做的,

不是“着金刚拿他”,就是派了相关人员去追捕,最惨的还是

乌鸡国国王被推在井里整整浸了三年,也真是倒霉催的。这几回书中的如来佛祖形象,显然还是挺记仇的,并还有些小心眼兼小家子气。凡是得罪过他的,总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已经不是佛性“无我无欲”的展现,而涉及到了人性的阴暗面。所谓“光芒万丈”的佛也降格到了芸芸众生中的普

通成员。而当佛成为了人,也就更为“接地气”,让人再也不觉得遥不可及,更能容易近距离地触摸得到。当然,这几

回中也提及到了如来佛祖“人性化”的光辉一面。狮子精治理下的乌鸡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是身体被阉割过的,

也就没有污乱后宫,乌鸡国国王后来也恢复了原样。如来虽然派了李氏父子捉拿白毛老鼠精,还吩咐了:“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意思天王父子手下留情。对于黄风怪如来也是“照见了他,不该死罪,故着我(灵吉菩萨)辖押”。貌似这些“佛性”中的慈悲为怀,所夹带的是“人性”中的与人为善。这是人性格多面性的显现,有好有坏,有黑有白,有忠有奸,从来都不是脸谱化式的一个模式通到底。在其他几回里,

如来佛祖的其他小个性,更是被“披露”出来。书中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降住孙悟空回到雷音宝刹,如来佛祖跟众佛讲起经过:“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概天神将,俱莫能降伏,虽二郎捉获。老君用火锻炼,亦莫能伤损。我去时,正在雷将中间,扬威耀武,卖弄精神,

被我止住兵戈,问他来历……我与他打了个赌赛,他出不得我手,却将他一把抓住……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 叙述的过程中不无夹杂着得意洋洋之情,满天神将都无可奈何,还是他如来佛祖出手瞬间给解决了,末了还说,玉帝请他坐在了首位上,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炫耀了,虽然说的都是事实,也用不着这样“倚老卖老”的,谁不知道你的本事大呢,这也与佛们提倡的“不嗔不痴不喜不怒”背道而驰吧,这完全是凡人在讲述自己过往功绩时才应该显现出的感情嘛!书中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两个孙悟空难分真假,最终闹到了如来佛祖的住地: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正当满天诸佛莫测真假等着如来佛祖开口时,如来佛祖却是向观音询问起来,问他是不是知道其中的缘由。这有意的显摆,很是形象地刻化出如来佛祖故意卖关子时的那种得意,知道了先不说,调剂下众佛的情绪,也显得自己的博学。观音当然回答不出来了,这时如来佛祖说得就有些调侃意味了:“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 得意的很啊,你们都不知道的,只有佛爷我才知道的,先是捧了下众人法力强大,再强调众佛也不是无所不知的,间接地也就是把自己给拔高了,以显自已的与众不同和无所不能,同时也将众佛的能力给贬了下,直接地由“粉转黑”了。这还算没完,评点了众佛的“出众能力”后,如来佛

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观音菩萨“又请示”后,如来才说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佛爷范儿十足,摆谱摆到这份上,全天下也就是独一份!就凭这傲骄,足以藐视天下一切众生,佛家创始人的名号可真不是盖的。语气中所流露出的因高人一等、比其他人多懂一些的沾沾自喜,根本不是佛所应该的情绪,明明就是平凡人才能拥有的感情世界。我们的这位佛爷,也太拟人化了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精神,被他发扬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佛才”啊!书中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在披露大鹏鸟的来源时,如来佛祖提到:“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孔雀)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这时的如来佛祖在著者的笔下,转换成为狠角色,杀意浓烈,出手狠辣,要不是,诸佛劝解估计佛家戒律之一“杀生”的干活也做下了。如此一个蛮狠的强人,确实离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普度世人,慈悲济世的佛祖很远很远,倒是一股子扑面而来的凶狠劲令人印象深刻。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来佛祖刚一修行有成,便祭起屠刀,狠下杀手,完全是“说嘴打嘴”的典型,曾经说过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牺牲自我型感化在哪里呢?看来,如果深挖起来,如那部过年

时节上映的热门电影的女主角般,如来佛祖还是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黑历史的。既有“佛性”的知晓一切,法力无边,慈悲心肠,也有“人性”的贪婪、凶狠、傲骄、仇恨、喜怒,《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已经不是那个传统佛教宣扬声称的如来佛祖,而是“佛性与人性”相结合,更偏向于人性更多一些的“小说化”如来佛祖。这已经是一个不同与往重新塑造过的形象:他是佛祖,也是佛僧,既有神圣光辉,又有普通群像,可以是高高在上,也可以俯下身来。种种个性展现中,他再也不是“会当凌云顶,高处不胜寒”的佛爷,他只是我们众多芸芸众生的一个折射点,他同样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七情六欲,同样拥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他的感情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感知的,甚至于可以被我们预知的。从神坛走下来由佛成了人的如来佛祖,展现了性格的多样性,拉近了读者与他的距离,也正是《西游记》著者写作的高明之处。对于此,我想说,如来佛祖只是《西游记》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而矣,我们无需着非得去寻求本源就此对号入座。

《西游记》的禅境界

《西游记》佛教境界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

谈谈_西游记_中的如来

《西游记》中的如来即是佛教中的释迦摩尼—— —佛教的创始人。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母亲生下他七天之后去世,由他姨母抚养长大。释迦摩尼二十九岁出家修行,六年之后,彻悟成佛。但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已经不再是释迦摩尼的原型了。 《西游记》中涉及到“如来佛”的笔墨不是很多,但是地位却很重。具体来说,和如来佛有关的回目有: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第一百回《迳回本土五圣成真》。笔者试从这些回目中来分析《西游记》中的如来。 一、非凡的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是佛教中最高的果位,是佛教理想人格的体现者。大乘佛教认为,达到觉行圆满者即为佛。佛有十个名称,从这十个名号中也可看出佛具有的一些特 谈谈《西游记》中的如来 胡金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西游记》中的如来即是非凡的佛又是世俗的人,即有法力无边、遍知一切等神的特点,又有狭隘爱财,精于世故等人的特点。这与《西游记》的创作思想是有关的,吴承恩把对现实的不满寄托到文学创作中了。 关键词:《西游记》;如来;佛;人;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C9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2009)04—0053—(04) Talk about the rulai buddha in“Record of West Travel” HU Jin-ji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nzhong723000,Shanxi) Abstract:The rulai in“The Monkey”is powerful buddha,and he is a secular perone also.H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d,such as limitless power,experienced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h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ity,such as cover profit,worldly-wise.All this relate to creative thinking.Wu Cheng-en's put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lace of reality into the literature. Key words:Record of West Travel;rulai;buddha;person;creating thinking 收稿日期:2009-06-05 作者简介:胡金佳(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摘要]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先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屏。这部作品的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本文欲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试图从它的极幻之文中,品鉴其极真之情;从它的极奇之事中,揭示其所寓的极真之理。 [关键词]文化解读人格修炼人性重塑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的神话题材和各种神祗形象及其他们生存的神幻世界,无疑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它作为文人创作的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试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意义、基层意义、深层意义来解读,力求有一个较为集中、明朗的头绪来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表层意义: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所谓表层意义,

就是指这一取经过程而言的。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这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的、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 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把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过程。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绝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 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

西游记中究竟出现了多少位佛修订稿

西游记中究竟出现了多 少位佛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西游记》中究竟出现了多少位佛 小时候读《西游记》,孙悟空的跟斗是最吸引人的,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孙悟空还是斗不过如来佛,因为孙悟空十万八千里跟斗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压在五指山下。那么,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究竟记载了多少位佛呢 一、佛教系统等级排列顺序 所谓佛,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为觉者、知者。 关于“佛”,佛教认为的佛是无限的。大乘佛教认为,只要你修炼到家,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是未来佛。 在佛界也是等级森严的。一般来说,佛教系统等级排列顺序是:佛、菩萨、罗汉;佛最大,菩萨次之,罗汉最小;在罗汉之后,还有将护法诸神也算在佛的系列中,在《西游记》中就是这样排列的。

二、唐僧师徒取经功成立地成佛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功成后,复转灵山,接受如来佛赐予的金身正果。 如来佛封了唐僧作南无旃檀功德佛,悟空当上了南无斗战胜佛。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成绩差了点,只封了净坛使者菩萨、金身罗汉菩萨和八部天龙菩萨。 另外,猪八戒还是专职的使者,在《西游记》中没有第二人,这可能是如来佛为猪八戒“私人定制”的。 但取经团成员俱是人人领赏,各个授封,着实显现灵山政权对西天取经事业的重视和对有功人员赏罚分明。 三、《西游记》中佛知多少

在《西游记》中,还出现多少位佛呢 1、佛祖有3个 《西游记》中的佛教诸神大多居住在西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其中地位最高的是佛祖,西游记中提到三个佛祖:燃灯古佛、如来佛、弥勒佛。 这三个佛祖并列时,被称为竖三世佛。在佛教中,燃灯佛是过去佛,也就是去世的佛祖;在他寂灭之后,如来佛成为佛祖,称为现代佛;而此时弥勒应为菩萨,在如来佛寂灭之后,当是弥勒成为佛祖,称为未来佛。《西游记》中这三个佛祖同时存在,当是对佛教的一种时间认识。 另外,《西游记》中还提到,如来佛叫做“西方释伽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把释伽佛和阿弥陀佛合二为一,其实在佛界这是两个佛祖,西天的主人应当是阿弥陀佛。 为什么把如来佛和阿弥陀佛合成一个人呢?有人认为这说明作者不懂佛教,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意义上的诠释,到底是什么原因,到现在也无从说清楚了。 2、菩萨有8个 佛以下的是菩萨。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只是看题目的话似乎我应该对佛学大谈一番,佛学中有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等一系列说法,如果对传统佛学有过稍微系统一些的了解,那么如上的这些想必就算不完全了解也会多少有过耳闻。不过这些我一概不讲,因为我相信会打开这篇文章来看的读者大多应该和我本人差不多少,对以上那些说法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感的同时,对它们并无深入了解,也没太大兴趣。 原来也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版本的对《西游记》的解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着重把西游人物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比较丑陋的一面加以突出,借此标新立异、做惊人之语。为了与这样的解读相区别,我会从大家对《西游记》最常规的认识入手,不去故弄玄虚,用最直白的文字来表达我的看法。 正文要从《西游记》中被大家误解的一个现象说起。 大概就在这十年之内,一个说法突然从原本的遮遮掩掩走上了台面,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西游记》中有“背景”的妖怪最后都被菩萨神仙带走了,没有“背景”的小妖都被唐僧的几个徒弟打死了。一时间,《西游记》反映官场黑暗、尔虞我诈的说法甚嚣尘上。 或许是出于自小对《西游记》的喜爱以至于不忍心看着这部著作被这样解读,又或许是出于一个内心崇尚高洁的人对这样俗气看法的不满,再或者仅仅是因为我恰巧了解一些关于传统宗教的旁枝末节,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虽然符合著作中的表面结果,也可能却是在作者吴承恩本人的考量范围之内,但我认为即便有也只是最浅层。 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和佛印一起坐禅,佛印夸苏东坡坐禅的样子像尊佛而苏东坡却笑话佛印像坨牛粪,苏小妹对此的评价是,佛印心中有佛故见佛,而苏东坡心中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名著,尤其是这样以神话为体更容易引发人遐想的名著,也和参禅时讲的话一样具有“镜子”的作用,对《西游记》完全俗气化的解读被广泛接受,既是对作品本身的贬低,也是这些读者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的体现。 关于为什么小妖都被打死,“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如果要在三句话之内说明,那应该就是:打死小妖是阻止它们继续堕落,同时阻止它们堕落也就是功德,而所谓“有背景”的妖魔本来就没有堕落。变成一句话则是:因果前世注定。 如上的话虽然简洁,但未必所有人都真正明白,那么接下来,我就会从佛家所讲的“轮回”开始,对此详细说明。 其实不仅是中国佛教和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在很多其他国的神话故事及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轮回的说法,然而无论那些说法说的怎样天花乱坠,总结一下不外乎“善恶有,来世报”六个字。现在我来做一个描述方便大家理解,请想象一个坐标轴,竖轴代表了一个生命(人神鬼怪等)所做之事的善恶,零以上的部分称之为造化,前生所积累的功德会决定今生的造化;零以下的部分则称之为业障,同样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2016-07-11 16:30:27 来源:武林军事 如来佛祖的来历 一直都有人念佛,中国和印度的佛教信徒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什么呢?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深究一下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大开眼界,更加地了解如来佛祖呢? 如来佛祖 历史上的如来佛祖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名字就叫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的父王想要悉达多继承王位,不希望悉达多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于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十九岁的悉达多没办法,只好娶妻并生下一子。之后就专心出家修行了,将削下的长发让人带回去给父王,留作纪念,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为了寻求解脱,他一直都在静坐

思考,不避风雨,每天不过只吃一麦或一麻,就这样一直保持了六年,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悉达多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创立了佛教。 很多人都将释迦摩尼佛称为如来佛祖,其实那是因为人们将佛陀看成世界本师,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信徒心目中的释迦摩尼佛地位非同一般。如来,其实本意就是说佛是掌握绝对真理,在世上普渡众生的圣人,如来佛祖的神通广大,其实就是因为慈悲济世,向善的佛。后来,如来佛祖经过《西游记》的宣扬,更多的人对如来佛祖有更深的印象和认识,此后,如来佛祖成为释迦摩尼佛的代号了。 如来佛祖的克星 那些佛教的信徒都说佛法无边,如来佛祖的法力更是首屈一指,但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既然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缘而生,倘若没有缘分,应该也就作罢了。这让人不禁疑惑,如此说来,如来佛祖的克星应该也是存在的,那么如来佛祖的克星是谁呢?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本来讲的是佛教高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到乾嘉年间栖云山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记》道教化逐步深入,由此还显露出《西游记》文本发展的必然性和某些宗教文化的隐伏线索。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以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为发轫,道教徒大举进驻《西游记》,道家评本成为《西游记》文本发展主流。对此,佛教一方处置坦然,并无反击,并且主动疏远、拒绝《西游记》,由此成为佛门传统和“潜规则”。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道教化“误读”中显示出《西游记》文本演化的必然性,其中隐伏着某些宗教文化的历史线索。 众所周知,《西游记》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因为《西游记》采纳神魔小说(一称神话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作如此颠覆性“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体裁,对于“唐僧取经”的定型、传播是耶非耶?功欤过欤?值得研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学界尚存异议,这里聊备一说)是讽刺大师,好幽默,善谐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实出于作者之游戏”,“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难免指摘时弊,揶揄佛教。如在第九十九回叙述唐僧被通天河老鼋“淬下水去”,再受“抛江”之害,影射唐僧“失信无诚”,忘却佛门慈悲和度人使命。如此“抹黑”圣僧,连“五四”新文学大师胡适都出来打抱不平,亲手改写唐僧历难九九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增插了一则唐僧入梦割肉饲妖的好戏,旨在宣扬佛性,重塑唐僧高僧形象。(参见胡适《的第八十一难》)胡适一个局外人尚且耿耿于怀,遑论佛家弟子。 更有甚者,清初汪澹漪根据民间资料杜撰了所谓“唐僧出世”故事。唐贞观年间,海州陈光蕊高中状元,太宗皇帝金銮赐婚。在赴任江州的途中遭遇水贼,光蕊被杀沉江,其妻殷温娇被盗魁刘洪霸占。温娇被迫随刘贼冒替之官,不久生下唐僧,血书漂江。唐僧长大成人为父报仇,一家团聚,温娇为守贞节终于投江自尽。后唐僧成为高僧,主持太宗水陆大会,奉旨西行取经。这个故事中,唐僧父亲遭杀,母亲被污,“亵渎圣僧”之意明甚,父亲遭杀,尚可作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一讲,

六小龄童: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佛教與西遊記文化的民族性 六小齡童 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國家一級演員眾所周知,《西遊記》裏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時西行萬里取經的玄奘大師,九死一生的取經路途為小說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想像空間。 早在兒時,父親就常常和我說起玄奘大師的故事。我們家族四代人前赴後繼地在繼承、弘揚、發展西游文化和猴戲藝術,祖傳四代歷經一百年的猴戲藝術也是中國猴文化的縮影,如果沒有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故事,就沒有《西遊記》這部偉大的世界名著,也就不會產生名揚世界的偉大文學家吳承恩。我經常說:感謝時代、感謝生活、感謝吳承恩、感謝《西遊記》、感謝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的偉業。 玄奘大師是我國佛教史上無出其右的高僧,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從出生、出家、受具足戒及到各地游方參學,其行跡包括家鄉河南緱氏(今偃師縣)、洛陽、長安、成都、荊州、揚州、吳會、趙州、相州等地。第二個階段為:冒險西行求法,歷經約十七年(首度出關年代未定論),往返5萬里,途徑110國,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第三個階段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回國後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圓寂為止。這段期間除有多次陪從太宗到各地巡幸,及在高宗時回家鄉探訪一次外,大部分時間均用在譯經事業上,在其最後十九年的歲月中,共譯出75部、1335卷的經典,譯作量多質精,無出其右者。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生於隋代(602-664年,一說為600-664年)。洛州緱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河村(今河南偃師縣境內)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份子。玄奘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她說道:“你是我兒子,要到哪里去呢?”法師說:“為了求法,要西行。”玄奘八歲時,聰穎早慧,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父親親口傳授《孝經》,講到“曾子避席”時,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立在一邊。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课程 论文题目: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谢思玥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41316047 指导教师:李栋辉 成绩: 2015 年 1 月

摘要 《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

目录 一、导论 (1)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 (一)佛教文化 (1) 1.佛教文化体现 (1)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 (二)道教文化 (4) 1.道教文化体现 (4) 2.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5) (三)儒教文化 (5) 1.儒教文化体现 (5) 2.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6) 三、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 (一)三教合一思想 (6) (二)形成原因 (7) 1.文化因素 (7) 2.思想因素 (7) 3.政治经济因素 (8)

一、导论 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 1.佛教文化体现 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 1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神仙的形象分析 正方一辩:我认为神仙是慈悲的,不管对手是自己的坐骑还是妖怪,他们都能不伤害百姓,只除妖怪。在水淹红孩儿这一情节中,观音菩萨就是让一切生灵远离五百里再放水的。 正方二辩:神仙是好的,他们很友善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途中,遇到危险与困难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神仙们无时不刻不在帮助着人们,当某地遇到干旱时,神仙们会洒下甘甜的雨水,帮助人们生活。 正方三辩:神仙是好的,他们在唐僧师徒一行西行途中,遇到危险与困难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一路降妖除魔。他们还多次赠与他们宝物 正方总结:我们认为神仙十分慈悲,自己能承担责任。每当有坐骑、童子下凡干扰唐僧师徒一行人时,他们的主人们便下界收伏它们,从不推托。神仙们在收伏它们时,也能注意尽量做到不让百姓受难。 反方一辩:《西游记》中的神佛,不仅不是神圣的,而且还是昏庸无道的。吴承恩生活的明朝中期,宦官弄权,特务横行,政治腐败。吴承恩笔下的天庭地府,实际上指的是当时的朝廷。 《西游记》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作品中的天曹地府,表面上神圣威严,其实却是隐藏着腐败的丑恶。例如,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没有准备好“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就“掯财作弊”,不肯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献出了沿途讨饭的紫金钵盂。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钰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

宰相魏征的求情信,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之交,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延年二十,还魂阳世。这些故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现象的反映。 就连天上的玉帝这个庄严的偶像,在书中也是一个贤愚莫辨、专横独断的人物。他为了镇压孙悟空的造反行动,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皆施,无所不用其极。这些统治者的背后,则是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臣僚。 另外,唐僧一行在取经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妖怪就跟神仙有系。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白鹿,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通天河灵感大五是观音菩萨的金鱼……这些不胜枚举的例子,无一不反映了天神们与妖怪勾结,怂恿帮爪牙肆意压迫剥削人民的状况。 由此看来,天神绝不是神圣的。那些天官们,与现在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不称职的。 反方二辩:玉皇大帝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有明显缺憾!首先是他自以为是,在凤仙郡求雨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观意识强烈;第二是他冷酷无情,在诸多的神仙被贬下凡中有所体现,比如沙僧是卷帘大将,不慎失手打破了琉璃盏,就被贬谪了,而且所受的惩罚极重,还有被告忤逆的小白龙都是一样的;第三是欺弱畏强,最好的表现是在对孙悟空的态度上。所以,玉皇大帝的主要性格是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反方三辩:我的观点是神是贪污小利。神在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时虽帮了不少忙,但在最后,阿难和迦叶因为他们没有历经久久八十一难而不给于真经,这凸显了他们的小气,反映了人间一些贪官污吏的品质,写神的不好,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贪官污吏,得不到好处,百般阻扰后使人家辛辛苦苦干出的事业毁于一旦。

从《西游记》看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

从《西游记》看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守望先锋代练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除了文学价值外,其蕴含的宗教理念也很丰富,其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思想最明显。且佛、道文化在书中并不是分离的,反而是交织的。本文试分析《西游记》中的佛、道文化的融合。 一、《西游记》与佛教、道教 《西游记》以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为蓝本,是明代吴承恩在以前的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创造完成的。《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极高,在宗教方面亦有值得研究之处。书中处处充斥着佛教和道教踪影,无论是故事背景的构设还是事件线索的铺垫都紧紧围绕着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展开。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讲究因果业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清静寡欲,返朴归真,万物玄同,相忘于道。佛教与道教在各自的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着,并渐渐走向融合。 二、《西游记》人物与佛教、道教 《西游记》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参与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唐僧,一个是悟空,这两个人一个代表佛 教,一个代表道教,唐僧是佛教代表者,今生是玄奘法师,前世是佛教弟子金蝉子,孙悟空则可以说是道教代表人物。从其求学到再到天庭为官都能证明他与道教的关系。书中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求学时,祖师曾问孙悟空:“‘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

哩,”可见孙悟空最初出身道教。再者,天庭本身是道教教义所描绘的蓝本,人摒除一切私心和嗜欲,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经过修炼成仙后从此长生不老。遣。天庭位列仙班的各路仙家大多仙风道骨,拥有不死之身。 三、《西游记》中的佛道交集 《西游记》中最直观的佛道交集应该始于是孙悟空大闹天空之时,当天庭十万天兵天将无法将孙悟空降服之时,如来佛祖为天庭解围,将其压在五指山下。可知当时天庭与佛家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并存的,有这件事情可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无矛盾,所以当一方有难时予以支援。 其后在书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师徒二人见面后,孙悟空对唐僧说到:“他(观音菩萨)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因此,唐僧解救了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孙悟空遂拜唐僧为师,自此道教出身的孙悟空皈依佛门。孙悟空与唐僧不同,唐僧自始至终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孙悟空最初师承道教,其身份的转换也是佛教与道教的交集的体现。 四、取经路上的道教文化 西天取经之路可以看做是一个佛教徒虔诚的朝圣故事,这其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曲折使得故事坎坷耐人寻味,又折射出佛教信众的毅力与决心。在那些磨难中始终充斥着道教的影子。唐僧取经路上的磨难许多与道教有关。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有一个道教的五庄观,孙悟空在这个地方曾偷吃过人参果。其中的一段文字 道出了佛教弟子与道教修行者的渊源。镇元子吩咐二童不可怠慢唐僧师徒,二童不解问到:“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不折不扣的心机男神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佛教的最高领袖,佛家一派的掌门人,西游四人组最终的目的也是去他所在的大雷音寺求取真经,可以说是书中幕后的最大推手。如来佛祖最 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法力,一般来说,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除非是特别难搞定的妖怪,他才会出来彰显一下“佛法无边”,比如说六耳猕猴、大鹏,这些bug型的存在。显然, 整部书中若论法力的强大,他实在实在为全书第一人。然而,我所想说的却不是这些,《西游记》毕竟是部文学作品,任何著作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作者的印迹,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想。书中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加工创作下带有某种作者所赋予给他的奇异特性。《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显然已经不能等同于传说中佛教的那个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经历也与那个传说中的印度王子越行越远,至于性格也是具有了许多中国特色,更多传承了某些中国人的特性。细细品读《西游记》,我们便会发现,除去了诸多佛性后,里 面的如来佛祖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而且其中的一部分还是鲁迅先生曾经深深批判过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如来佛祖的首次登场,是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当时孙猴子闹天庭闹得正嗨,一时间打遍天下无敌手,玉帝扛不住了,派了游弈灵官和翊圣真君上西天

把如来佛祖给请了出来。如来佛祖可真不是盖的,一出手就把孙猴子给压在了五行山下。有趣的是如来佛祖降住孙悟空,并不是凭借着一场恶战,而是通过一个赌约,以孙悟空的神通是否能够翻出如来佛祖的掌心。由此可见,如来佛祖还是有些心机的,他掌握着无上法力,还是更愿意和孙悟空斗下智力的。对于孙悟空无比傲骄的心理,他是有所了解的,设立赌约的目的,是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孙悟空更好地为他所掌控,按照他所设定的步骤,一步步地进入他预先的规划中。正是如来的循循善诱,不会耍手段的孙悟空爽快地跟如来打了赌,跳入了如来的掌心,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显然,如来佛祖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起跟孙悟空真刀真枪地打上一场,省力了许多,虽然按照作者设定孙悟空是绝对打不过如来的,但也不至于还没出手就败下阵来的。作者的这种写法,并不是为了省去过多的斗法精彩,而是很有用意的。如果这回里的如来佛祖的心机深沉还只是隐性的,那么书中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山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中所展现的如来佛祖可就不那么厚道了。这一次,西游四人组所碰到的妖怪,妖力并不是最为强悍的,法宝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笔者甚至认为,这应当是整部《西游记》中法力最高的法宝,没有之一。这件法宝,最大的功效就是什么都能套住,不管是什么法宝,都逃不了这个魔咒,就连孙悟空的金箍棒也都被妖怪给收走了。在搬请了很多神仙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论文初稿)

目录 一、概述 (2)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2) (一)唐僧与佛教 (2) (二)孙悟空与佛教 (3) 三、《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 (3) (一)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 (3) (二)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 (3) (三)《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 (4) (四)《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 (5) 四、《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 (5) 五、透过《西游记》来看佛教与道教 (12) (一)典籍的内容和数量 (12) (二)目的 (12) (三)功利的角度 (12) (四)外在的表现形式 (12) (五)阶位上 (12) (六)境界上 (12) 六、《西游记》自己的教义 (13)

一、概述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那段时间,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地回味。每次听到熟悉的片头曲或者片尾曲,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曲子带来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幻想,带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儿子问我,《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按最通俗也是大家最被认可的讲法,也许我该告诉他,《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话,《西游记》就是三个和一个的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当他开始想知道大师兄、二师兄和三师弟为啥要陪师傅去西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得不深入地和他好好研究下什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佛祖了,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虽然他们都是浮云,但是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许多人的心中,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佛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读过《西游记》或听过《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都熟悉,《西游记》里什么最多?妖魔鬼怪、和尚道士,这正说明《西游记》与宗教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西游记》的成书就和宗教艺术有关,降妖伏魔的佛经故事,神仙、真人的道教传说,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佛道混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观音见玉帝,王母谢如来。”这自然反映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佛道的态度,以及他的宗教思想倾向。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由于《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在整个故事中肯定是无法脱离于佛教的联系,因此先来看看整个作品中两个最要角色和佛教的关系。 (一)唐僧与佛教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其实应该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法师,其俗家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

如来佛的形象和性格

如来佛的形象和性格《西游记》 如来佛的形象和性格性格特征例子说明偏心第九十八回合唐僧师徒到达灵阿难伽叶传经时竟公然索取人事见没有油水就只传无字之经。而如来佛祖得知后竟然加以保护。对社会生活中金钱无孔不大现象的嘲弄度量小唐僧原来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因在如来佛讲经打瞌睡因而被贬为凡夫俗子。受观音之命往西天取经普渡众生。说明了如果当代小职位的官员做错了事情就会受到处罚或许会马上被贬值等。记仇比如说西游记中说到乌鸡国国王把文殊菩萨泡了三天结果如来佛就让乌鸡国王在一口井中泡了三年而且还让一只畜生即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去霸占那位国王的妻子。我们不管那位国王是否有错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如来佛惩罚了那位杀人未遂的国王如来佛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神人有别公私不分西游记中同样还说到在狮驼岭时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不仅霸占了别人的国家——狮驼国而且在霸占之前它还把“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还有满城大小男女”在《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和第七十七回中有这头青狮有没有受到惩罚呢西游记是这么说的文殊菩萨“将莲花台抛在那怪的脊背上飞身跨坐”那怪“遂泯耳皈依”于是在没有下文这是啥意思这也就是说青狮没有受到任何处罚难道文殊菩萨的坐骑这次所吃的满城大小男女全都得罪了他文殊菩萨不成恐怕不打可能吧由此事就不难看出在如来佛的眼中一位“好善斋僧” 人间的国王是何等尊贵但最终还比不上菩萨跨下的一只畜生。挖苦他人从整个取经过程来看那些神仙确实也没把凡间的人看成人比如说他如来佛考验唐僧取经的意志时为何要把考验的地点选在人间而不是选在天庭还有他考验唐僧的意志就算了他干吗非要把一些妖魔鬼怪放到人间放到人间就算了他还要一个个妖怪爱吃人我为何说那些妖怪爱吃人呢你想呀那些妖怪为了长生不老就敢想法子去想爱吃西天取经的唐僧的肉那么为了填肚子他们一定敢吃掉不少人肉这也说明了当时社会上阶层人如何压迫下阶层的人所施下的毒手让众人名不聊生的境况。自私自利为了考验一个唐僧的取经诚意竟然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不放在天上而是全都放到人间结果是这些妖魔鬼怪一直是在为所欲为祸害人间。这说明什么这就足以说明如来佛是根本没有把人当回事。他们这种考验唐僧的办法真的像是培根那句名言“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不惜烧掉别人的一间房子” 但孙悟空作为佛教的徒子徒孙并不是驯顺的他经常出如来佛的洋相对他进行挖苦和嘲笑.当如来佛说他认得狮驼山妖精时孙悟空便说:如来我听人说那妖精与你有亲戚哩.如来佛承认与金翅大鹏雕有亲戚关系后他就问:是父党是母党还说: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反映了当代上阶层官民为了保住自己地位而让下阶层的官民承担一些不必要的灾难。庄重而又法力无边的教主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觔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跕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著一般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装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觔斗云迳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你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子撑著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麼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眼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难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乐于助人西游记第七回中就有一段佛祖收服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玉帝特请佛祖救驾如来闻说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

西游记-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如来佛祖

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非常精彩的一段,不过,各位有没有想过,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天宫的神仙为什么就拿他没办法?大闹天宫的结果是什么?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隐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不妨从故事的结果来反推试试看。 大闹天宫的最终结果,导致了三个受害者,和一个受益者: (一)受害者 1.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00年。成这幅模样了: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 2.天蓬元帅,被玉帝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作了猪妖,在福陵山云栈洞占了山场,吃人度日。 3.卷帘大将,被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方回。这三个受害者看上去都很惨,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后面会讨论的。 (二)受益者 大闹天宫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一个:就是如来佛祖! 如来降伏了孙悟空之后,玉皇大帝请了一桌客,注意了,这饭局是有名堂的,低层次的人,可能是在“饭”不在局,而这高层的交往,可是在“局”不在饭。 当时,有个神仙提议道:“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 吃一餐饭,还要立个名,讲究真是多。 道派出这个题目,是有用意的,其目的就是想听听如来佛怎样说,想看看如来佛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当时如来佛只带了两个人,而道派的厉害角色基本上都来了。这个问题

其实是不太好回答的,不要想的太简单了。 如来佛当时是这样说的:“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 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安天大会!如来佛真是有量,也不避讳什么了,没有他,这天上就不得安宁,他这口气也太狂了! 孙悟空自称“齐天”,如来佛却道“安天”!这“安”可比“齐”的能耐大多了! 各仙老说“好个安天大会”,也没有那么简单!不同层次的人,理解,说法,表情,语气,肯定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知道玉皇大帝在听到安天大会这个词后,是什么样的表情,紧接着是:一阵异香扑鼻而来,天仙佛祖把杯停下,各各抬头相望。霄汉中出现一位老人,手捧灵芝葫芦,原来是长头大耳短身躯的南极老寿星到了。 寿星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谢曰:“先听说那妖猴被太上老君弄到八卦炉里烧炼,以为这一下必要平安了,没想到他又反出。幸好如来善伏此怪,听说玉帝在此设宴奉谢,故此我闻风而来。没有他物可献,特具灵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如来欣然领谢。 玉皇大帝是什么样的表情,不知道,但他肯定会说:你老同志吃了没有?大家一块儿吃吧,再搬把椅子,拿套餐具来! 寿星得座。 不一会儿,只见赤脚大仙又到。向玉帝前行了个礼,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谢宴。如来佛祖在安天大会之后,马上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传经东进,时机已经成熟了。 由此可见,安天大会与传经这两个事是有必然联系的。通过安天大会,如来佛祖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