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

阿德勒学派——个体心理学

绪论

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巾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主要思想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人在刚出生时,它只是作为潜能。但从5岁开始,则开始确立优越的目标,以带动心理的发展。他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他们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当然,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应,可以驱使人们实现自己的潜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但有时他又给出其它定义,如一个人自己的风格、人格的统一体、个体性等。总之。生活风格是因人而异的。阿德勒认为儿章到5岁左右便形成了生活风格。其家庭关系、生活条件和经验决定了他今后一生的生活特点。他提出三种研究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梦的分析。

第一是出生顺序。他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方式或给予的关注会根据子女的出生顺序而变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因要争取父母的爱而相互竞争。因此,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独生子女的性格类似于长子,因为其竞争对手往往来自学校的同学。

第二是早期记忆。阿德勒根据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记忆往往为人们了解其独特的个性提供了线索。

第三是梦的分析。阿德勒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梦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植根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因此,必须先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还把社会兴趣作为衡量心

理健康的标准。

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三大任务的顺利解决反映了个体具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反之则是缺乏社会兴趣。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统治一支配型;二是索取——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的思想与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是针锋相对的,他极其重视自我及其创造性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这深深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的自我概念都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

贡献

1、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最早提出“创造性自我”的观念。

3、强调人格的独特性、统整性:一个人所做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他自己

特有的生活格式。

4、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

5、“学校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早设立者之一。

6、阿德勒转变了弗氏人格发展的重点,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上。

7、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阿德勒小传

阿德勒被描述为一个本质单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但同时态度温和且谦卑的人。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家里有六个小孩,他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从小身体虚弱又患有驼背和气喘,行动不便,于是他哥哥的活泼让他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比不上哥哥,所以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感觉母亲较为疼爱哥哥,而父亲比较宠爱自己。三岁的时候,弟弟睡在他旁边死了,五岁那一年患过一场重病,痊愈之后决心要当医师,小小年纪的他便已经感到对死亡敏感,儿童时代跟曾经在街上被车子撞到两次。他比较喜欢父亲,对母亲稍有批评,他说“在我头两年的生命,妈妈纵容我,但是当弟弟出生后,她对我的关心就转移到他身上了,我感到权位被剥奇,就转向父亲,我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医生建议他常常到户外去对他的身体有益,因此他经常跟其他小孩在户外玩耍,他说“我从小就对同伴感到兴趣,现在也是如此”。他渐渐发展出勇气和对社会的关心。

中学的时候,他的数学很糟,老师曾经劝告父亲让他做一个鞋匠,然而父亲却让他继续求学,他很勤勉的学习数学;不久之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难题,没有一个学生会解答,阿德勒在大家的讪笑声中走上讲台,解出了难题。从那时候起他在班上成为数学最出色的学生。高中开始,他对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发生兴趣.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晖院工作,同列继续研究心理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他想要整体的了解人,研究人的心理、身体与社会情况。他的太太是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娜,太太是个能言善道,关心

社会改革的女性,也影响到阿德勒对于社会的关怀。

阿德勒曾经对于佛洛伊德的学说很有兴趣,佛洛伊德邀请他参加讨论会,有些人因此以为阿德勒是佛氏的学生,其实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和佛氏不同,

但是他仍然加入佛氏的讨论圈,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以及一本心理分析刊物的编辑。1907年出版了[器官缺陷的研究]包含自卑感及其补偿的研究和观念,之后的著作之中更加清楚的说明了每个人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评价与选择,对生活事件作出反应的体会。然而佛洛伊德要求他接受自己的性理论,否则便请他离开。1912年阿德勒随之决定与支持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军医之后,他在维也纳的学校设立了许多的儿童辅导诊所。经由这些诊所,让老师、社会工作者、医师和其他人学习到如何了解小孩的行为以及如何协助他们。1934年由迁居美国纽约之后,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并出版知名著作《自卑与超越》等多本著名书籍,各地邀约讲座不断,逝世于1937年,享年六十七岁。

阿德靳学派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差异

纵使佛洛德学派与阿德靳学派的理论发展大约出现在相同的时间以及相似的环境之下,但是两者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并不相同。精神分析的基础在于生物学,并且强调因果关系、性心理的发展、精神的动力,以及本能的部分。在另一方面阿德靳的理论则是以社会为基础,重视人际关系,而且是主观的。他强调未来、整体论、平等主义和选择。

佛洛伊德与阿德靳的主要哲学观点与概念的比较

社会情怀理论Social interest

社会情怀给我们勇气与乐观:

生命中的好坏都让我们活得有价值。

从伦理的本质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丽与丑陋最大的分野就在于我们是吾真正拥有社会’情怀。

一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社会取向中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系统,强调人要从其所属的群体来了解。社会情怀的德文原文为Gemeinschaftsgefuhl (发音协助:钢门沙发私卡附),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1.人由社会建构而成

人的生活型态在出生之后便收到照顾者的影响,把传承下来的团体生活规则和社会规范当成真理一般的遵循去学习。除了家庭之外,社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人类生活。

2.合作是团体生活所必需

阿德勒说,人不够强壮到独自生活,群体生活是有必要的,因为透过分配劳务的话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藉由团体先成立来提供个体所需,能够为个体带来适应上的利益,

也给种族的进化上的利益。

3.健康的社会适应

在介体心理学中,社会情怀通常等于心理健康,是种评估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会透过对他人的共情或是认同表达出来,藉由合作与贡献,而达

到一种跟他人或社群共同的归属感。它赋予个体藉由超越世俗限制,贡献群体,建构人性存在和灵性目标,无限延伸人类的连结。

自卑感Inferiority和优越感Superiority

自卑感(人出生纤弱、因此而产生欲望需求)追求优越

[自卑感]的德文念法是minderwertiskeitsgefuhl(发音协助:明大我儿提醒一开始卡佛)。Minder是较少的意思,wert为价值,gefuhl感觉,也就是说自卑感这个词跟自我价佰判断有关,是一种主观的认定。

由于人类是弱小的动物,在大自‘然的压力下感觉不安痛苦,被迫寻求保护。小时候面对大人怀有的自卑感烙印在心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令人难以承受,因而刺激人采取行动,产生目标,进行【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去【争取优越striving forsupe'riority】。因为我们希望能改进自己的地位,如果能够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是健康的自卑感和好的补偿,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令人类前进的重要因素,甚至全部的人类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心理补偿的过程中,有好的补偿和不好的补偿,好的补偿行动可以给我们带来能力感、自尊以及安全感,而不好的补偿是指过度或者不足。过度补偿会带来自大骄傲,补偿不足会让我们感觉无助无望,甚至逃避。不好的补偿会产生【虚构目标fictional goal】与心理伪装,提供看似真实的安全感,或者当下的权力感,但其实无效,会陷入更深的孤独无力感。德雷克斯提出儿童的四种错误的虚构目标:过度要求关注、争夺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自卑情节:【因为A所以做不到B】

自卑感过于强烈的人,形成【自卑情结】,以自卑为借口,逃避人生的各种任务。例如,因为我的学历低所以我没有办法成功,或是因为我父母不够有钱所以我交不到异性朋友,这样在生活中大声宣扬【因为A所以做不到B】,这就是自卑情绪。从阿德勒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认为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那要解释为:这个人不想成功而不是无法成功。【优越情结】则是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可以用来逃避困难的方法,他不是优越的,但他认为他是,这是虚假的成功补偿了无法忍受的自卑。

阿德勒发现自卑情结可以有三个来源:器官缺陷、宠溺、忽略

目的论Teleology

无论你的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对于你将来要怎么过日子一点影响都没有行为朝向自己决定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目的论,他认为应该追求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标.就是目的论。阿德勒的目的论和佛洛伊德的决定论不同,决定论的说法像是许多精神科医师会采用,例如你现在所受的痛苦是因为过去的某件事:然后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阿德勒心理学坚决否定心理创伤,这是相当划时代的论点。因为因果论相当建议简单易懂,人把心中背负的创伤造成现在不幸的遭遇,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把人视为机器的理论;但是阿德勒说,无论任何经验,他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要因为之前经验所产生的冲击而痛苦,而是要有经验中找出能够达到目的的东西,不要由经验来决定自我,而是由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来决定。阿德勒认为,决定是我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阿德勒的目的论颠覆了因果律的想法,阿德勒认为主张人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原因采取行动,人会朝向自己决定好的目的而行动。

情绪也会配合目的而捏造出来

例如有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里,因为她从小遭受父母虐待投有办法面对大众,没有办法适应这个社会。近在眼前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外出。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这个人为了不要外出,制造出不安和恐惧的感受;不要外出时,这个人的目的:他只要不出门关在房里父母就会担心,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从家里出去他就会变成谁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大多数人平凡的人,所以这个人达成他的目的,这就是目的论。

生命的意义

生活型态的基础是“意义”,不能从外部强加,只能从内在决定。阿德勒所指的“意义”是种“意志的力量”,指的不是客观的发生事件,也不是事件的意义,而是事件对个人的意义。发生在幼童身上的事件都会是令人感到自卑的,孩童会为他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如此就引发了人在早期对于优越目标的设定。阿德勒说:“每一个人的优越目标都不一样,取决于它赋予生命的意义,不是文字,而会像是播放一首属于个人创作的奇怪有独特的曲子…意义最重要的部分需要推测,我们必须去看那些五线谱,所以个人的生活型态实在是人发自内在的创造。心理学家必须学习看懂人的五线谱、必须学习欣赏生命意义的艺术,否则也没有其他的方法真正能了解人。生命的意义在生命的早期4、5岁时就已建立好,当然不是用理性推演而生,是像在黑暗中摸索,并不是完全了解,就摸着线索笨拙的对自己解释出来的”。

所以阿德勒对于“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单一答案能够符合所有人,而是每个人去发现属于个人的主观憩义。人在生命早期就会对个人意义作出虚构目标的假设,也就是孩童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生活型态、前进的目标和路线。

生活型态Life style

生活的方式大部分是不会改变的,

同一个人总有同一种人格,同一种组合。

一一阿德勒

1、整体一致性(Holism)

人体是有机体,从一个受精细胞开始成长,在生理和心理上,包括欲望想法、感觉感受、记忆和做梦,永远保持整体一致性,以及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并且是个体的自我决定。阿德勒说,在小孩子进行学校以前,就已经建立了生活方式。

2、统觉和图示The scheme of apperception

阿德勒认为,小孩子不会感觉既存的情境,而是根据个人的统觉图式,也就是自己兴趣的偏好来感觉情境,意思就是,非理性评估真实情况采取行动,而是依照心中幻想情境而行动。个体的统觉在生命早年形成,克服困难的方向(direction)和固定的倾向(movement)就建立了,如此可以预期生命后期会发生什么。

3、争取目标Striving for goal

生活方式的定义:每个人从所处的环境当中,透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也是一个人用来争取目标的所有方法,所以生活方式是一个整体(Holism),也是独特的,就像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阿德勒说人的情绪感受也是受到目标的方向所影响,而且感受还会加强个人活动的倾向,也会促进梦的产生。

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

每一个孩子在家庭的地位深刻影响他的生活模式,也决定了孩子面对生活的许多态度,孩子最初是从家庭星座中形成其对生活、相较于他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地位的结论,也因此孩子发展出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并把它当作是在群体中找到自我途径。

——Grunwald&McAbee, 1985,p.69

阿德勒相当重视家庭星座的结构,家庭中的老大、次子,诸如此类的出生顺序可以当作一个在家庭中所处位置的参考数据,不仅如此,年纪的差别、性别、兄弟姐妹的人数、文化的价值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和数据,都是了解一个人在家庭中心里位置的重要讯息。

阿德勒强调,一个人的心理位置,要比生理位置来得重要。小孩对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当时所处的世界印象,主要是经由与自己年龄最接近的兄弟姐妹的比较推演而来的。研宄认为,年龄最接近和差距最大的手足,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最多。

出生顺序Birth order

阿德勒学派典型的五个出生循序位置如下,这些特征可以当作一种参考数据,不适用于贴标签,而是用来协助我们有效地发掘某些孩子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阿德勒的理论主张,不同的顺序排行会影响我们拥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因出生性别而有不同,影响每个人认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对成人后的人际互动有很大的影响。

排行所影响的五种心理地位

○长子、老大:权利欲望的幻想者

当他是家中唯一的小孩时,他通常是获得最好的照颐,倍受宠爱,可能倾向于依赖父母。但当另一个孩子加入这个家庭时,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却有助于使他们更了解权力与地位的重要。种种经验,使长子女比较会保护关怀别人,但也容易有依赖、权威、保守与悲观的个性。

○老二:竞争超越者

从一出生便要与存在的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爱,所以常表现出竞争与上进的行为超越老大,甚至会在老大的弱处发展相对的高强能力。所以次子倾向于力争上游、较不保守,对未来有希望、较具竞争性、社会行为较易发展等特质。若以后有弟妹出生,次子会有中间子女的特征,否则他将兼具么子的性格。

○排中间者:被压迫者或协调者

由于前有标竿(长子),后有追赶者,中间子女常有压迫感,较会发展出自怜自悲的个性,人际关系不佳,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儿童,或者进入另一个领域以寻求对其重要的事物。然而在冲突不断的家庭中,这种

孩子却可能成为家中枢纽者或凋解人。

◎老么:独特者或失败者

么子常是家中的宝贝、骄纵、被过度保护的。由于所有的孩子都比他大,也因而常有:【自己是家中最小的】、【我是需要与许多人竞争的】、【我的生活是由别人替我塑造的】等想法,因此常想要有所突破、做出一些令人想象不到的事己建立地位。

◎独子:小大人、权利欲望的追求者

独子一直都是注意力的中心,倍受保护者,因无手足,故较难习得与人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但可学会与大人相处的方式。独子会有部分是长子的性格,也有么子的特征。独子常会是一个过度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固执、焦虑、寻求注意的人。

早年回忆Early recollections

阿德勒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型态和个人特质,研究早年回忆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法,这也是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中,用来检视生活型态的主要工具。

早年回忆就是回溯孩童特殊事件记忆,包括当时对该事件的情绪和想法。由于早期生活会影响人对事情的看法和直觉,个人会记得与其相关的事,一定具有情感上的兴趣,因此回忆也属于生活型态所表达的一个层面,从回忆中可以去了解和分析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从而探索他的需求、目标、生活型态和个人特质。

早期回忆的真实

阿德勒指出,回忆正确与否,倒是没有什么多大关系的,他们最大的价值在于代表个人的判断:“即使是在儿童时代,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了。”或者“在儿童时代,我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重要的是回忆中透露,个人如何看世界的态度。

人生任务Lifetasks

人生无法独立生存的,只有置身于社会的脉络中才能称之为个人,也因此阿德勒心理学将个人的独立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视为重大目标,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两项目标,需要面对工作、交友与爱这三项人生任务。

阿德勒说,人有三个无法逃避的人生任务,小时候我们有父母亲人保护,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不久后独立的阶段来临了,不能一直靠父母,精神上的独立社会上的独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而且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交友关系,当然也可能跟其中某人谈恋爱进一步走入婚姻,这样就开始了婚姻关系,有了孩子之后,亲了关系也跟着出现。阿德勒将这些过程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爱的任务,统称为人生任务。这三种人生任务的差别,在于人际关系中的距离和深度。

第一,工作,不论哪种工作没有能够独立完成的,印刷出书贩卖没有一种工作不用跟他人合作。如果以人际距离和深度来考虑,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难度最低的,因为工作人际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果,过程中合不来还是能互相合作而且一定要合作,只要工作结束或转换工作,双方就会变回不相干的陌生人,至于会在工作关系中受挫的,是那些被称为尼特族或茧居族、阿宅的人。这些人不是不想工作不愿意劳动,完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中所牵连的人际关系,所以才不去工作,他们不想面对的,其实是不想因为工作遭受批评,被说能力不足或不适合这份工作,在身上烙印下无能,让自己宝贵的尊严受伤。

第二,交友的任务,就是工作之外更广义的朋友关系,比起工作,在跨出第一步或是关系的加强都比较困难,像学校和公司这种有固定场所的

情况可以比较容易建立关系,但是要在学校工作场合以外的地方交朋友就非常不容易。朋友的人数多寡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要考虑的是彼此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第三,爱的任务,可以分成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后,有些朋友之间容许的言行举止,从变成恋人那一刻起就不一样了,具体来说像是不能和异性朋友出去玩或讲电话会忌妒等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关系也更深了。阿德勒并不认同束缚对方的行为,在束缚之下结合的关系撑不了多久的.阿德勒也不是鼓励出轨-因为人只有在感觉只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尽情展现自我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爱,没有自卑感、也不必夸耀自己的优越性,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就是这么一回事。所谓的束缚就是内心想要支配对方,也是基于不信任所产生的想法,跟不信任的人在一起是无法感觉自然自在地,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必须处于人格对等的状态。另外或婚姻关系中有分手这个选项,但亲子关系是办不到的,如果恋爱像是用红线结合,亲子就像是用锁链结合想切也很难。

阿德勒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早期师从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由于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动力中的作用而轻视了性因素,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截然相反,故两人在合作的道路上分道扬镳。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中社会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有:一心理动力学,二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四社会兴趣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包括:自卑感与补偿、追求优越等。自卑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因素。与自卑相关的还有器官自卑与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被自卑感压抑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补偿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低人一等,从而发奋图强,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克服自卑,满足自己优越的愿望。换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是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除了补偿之外还有过度补偿与超补偿。过度补偿指个体通过极大地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超补偿是指个人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克服自卑的方式。 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自卑到优越,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动力。追求卓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伟大的向上驱力,同时也是人的一般目的。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生活风格是有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4岁或 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质和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手段。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主要有1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2早期记忆: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会从其所记住的事件上反映出来,而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3潜意识梦境: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与现在和未来。 (三)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为达到目标提供手段。它也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四)社会兴趣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 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

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社会兴趣是指 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 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观点。现象场是个 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表现为充 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 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人类个体 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 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14.自我概念: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足自我知 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15.价值条件: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社会对个 体的尊重和关怀足有条件 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礼 会的价值。 16.未完成事件:完形疗 法的观点。指未表达出来 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罪恶、 遗弃感等。 17.逃避:完形疗法的观 点。与未完成事件相关, 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 成事件、被免去体验未完 成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 绪所使用的工具。 18.品质世界:现实疗法 的观点。存在于大脑中的、 形象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事情,反映了个体需要得 到满足的状况。 19.行为:现实疗法的观 点。由行动、思考、感觉 和生理四个相互联系的要 素组成。 20.融入:现实疗法的观 点。是个体建立的一种有 意义的双向关系。融入关 系使个体具有成功的认 同。 21.画家谱图:家庭治疗 的观点。足一种将家庭现 实结果和关系直观化的方 法,既可以用作评估家庭, 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技 术。 22.家庭雕塑:家庭治疗 的观点。是一种非语言的 经验性技术。方法足让家 庭成员将自己臵于一种空 间上的安排,构成一个戏 剧性的场面,家庭成员取 各种姿态。其场面象征家 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观 点。 23.广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一般目标,足指某一流 派或某一流派的咨询师所 持的,适用于其所有来访 者的目标。 24.狭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个别目标,是针对某个 特定来访者确定的咨询目 标,是一般目标在某个来 访者那里的具体化。 25.外部目标:咨询专业 组织或机构设定的咨询目 标,通常带有职业规范和 伦理要求的性质。 26.内部目标:咨询师个 人所持有的咨询目标。 27.终极目标:不针对来 访者需要协助解决的具体 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走 向某种生活或成长之路的 咨询目标。终极目标即受 到咨询流派的理论影响, 又受到咨询师自身的价值 观影响。 28.中间目标:在具体的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 访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29.直接目标:达到中间 目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 30.漏斗效应:对心理健 康的观点有如漏斗,窄端 咨询师和来访者关于心理 异常的观点趋同,宽端_二 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趋 异。 31.价值中立:咨询师小 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 也不强迫来访者服从治疗 师或咨询帅的价值观念, 而足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 所持的价值观给予完全的 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32.咨询关系:在心理咨 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 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 际关系,通过这种专业关 系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 心理帮助,促进自我成长。 33.初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和专业能力。 34.高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 和人格魅力。 35.共情:能体验他人的 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 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 力。 36.具体化:在咨询会谈 中具体澄清重要的事实以 及特殊的情感。 37.即时化:咨询师对咨 询会谈中发生的事情作出 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此 时此地的情况。 1.自我卷入性陈述:咨询 师在咨询过程中暴露自己 当时的想法和感情。 2.关系即时化:咨询师与 来访者讨论白己在咨询关 系中的感受及看法。 3.此时此地:咨询师与来 访者就会谈过程中发生的 事情展开讨论。 4.阻抗:伍咨询过程中来 访者反抗心理咨询的适宜 程序,并以此干扰产生领 悟性效果的所有努力。 5.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 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 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 择地突山来访者言语及行 为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 来访者认识并利用自身的 积极因素。 6.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米访者将早 期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 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7.反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在咨询中咨 询师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 来访者。 8.收集资料:伞面而准确 的获知与来访肯求助的问 题相关的信息。 9.个案概念化:咨询师依 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坊者 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10.相倚性:在交流中一 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 赖于另一方的行为。 11.选择性知觉:人们倾 向十知觉并记住符合自己 需要的信息。 12.关注:咨询师能够与 来访者同在的方式,既包 括躯体方面,也包括心理 方面。 13.倾听:咨询师攫取和 理解米访肯所传达的信息 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 言语或非言语,足清晰或 含糊。 14.封闭式提问:提问给 对方的回答提供了备选答 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 性和强制性。 15.开放式提问:提问没 有限制米访肯的思路,无 备选答案,以引导短语提 提出,需要对方给与详细 的解释说明。 16.鼓励:咨询帅借助肯 定式的苦语或非言语,或 重复谈话关键语句等方 式,来强化来访者的叙述, 鼓肋其继续讲述。 17.澄清:要求来访者对 其陈述中含义模糊、意思

阿德勒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阿德勒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成淑云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咨询过程中的应用及对该疗法的评价。 关键词:阿德勒疗法基本理论咨询应用 一、阿德勒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阿德勒人格理论和治疗系统是由阿德勒创建的。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和童年身体疾病对其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与弗洛伊德共事8~10年后,因在性本能理论方面的明显分歧,阿德勒与其分道扬镳。1992年,阿德勒辞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另创学派——个体心理学。之后,阿德勒陆续建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集体和家庭治疗,将这一学派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937年阿德勒逝世后,鲁道夫·德克兹将阿德勒心理学传播到了美国,并将阿德勒理论原理应用于教育、个体和团体治疗以及家庭咨询。 二、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治疗本质 阿德勒人格理论假设:人是有责任心、创造力、统一的社会的人,其行为是有目的的并指向目标的。在承认遗传和环境对行为有很强作用的同时,阿德勒也认为自我设置的目标能够说明个体行为存在的最大差异。个体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其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独特性。强烈的自卑感和社会兴趣的减少,可能导致生活方式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个体功能发挥失常。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的个体就会变得“沮丧”,下面是他的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1.各种行为的动机就是驱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2.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指向目标的。 3.人格是按照统一的、自我一致的方式构建的。 4.行为发生于社会情景,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5.行为的评价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6.个体行为要根据特殊率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阿德勒看来,精神疾病是“沮丧”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与咨询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要形成积极的关系,心理治疗既要分析来访者身上各种错误,扭曲或者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 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 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 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 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华 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 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 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 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导致的性格特点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种安全感,扮演一种被动和依赖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和猜忌,对别人过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较悲观,仇视别人。 (2)、肛门型特征 肛门便泌型:过分吝啬或节约,强时间观念,过分讲究秩序、整洁。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述评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体系 2、能够为一个案例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咨询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能够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本质 2、难点是精神分析方法中如何去透视当事人的问题之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本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几可与达尔文学说媲美。就它在心理治疗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至治疗的基础。 心理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Jung)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的看法。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星比多的本质不是性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这二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不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心理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心理分析理论的挑战。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心理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心理分析发展的中心。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分析研究。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舒尔茨,1975)。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 ey)、E·弗罗姆

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析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胡娜肖婷张秋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专业)作者简介:胡娜(1986.),女,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178-01 一、引言 儿童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已成为儿童谘商新兴的趋势(梁培勇,1999)。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伴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伴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刘勇,2006)。因此,在儿童中开展团体游戏治疗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必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广泛应用开来。 二、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学派游戏治疗是以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和策略为基础,结合许多游戏治疗的观念和技术发展而成。该学派的游戏治疗师运用玩具、艺术活动和游戏材料与儿童来访者沟通。他们认为在分享游戏的乐趣时,儿童和冶疗师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游戏治愈性的力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儿童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游戏、艺术活动、说故事是游戏治疗向有效方法,它们能使游戏治疗师理解儿童,并帮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感情、态度、知觉、关系、行为和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的方式,据此做出适当改变(Kottman,2001)。 三、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突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团体游戏辅导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1.基本理论 阿德勒游戏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点(刘勇,2006):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家庭星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具有与他人接触的本能,即社会兴趣,但必须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每个人都努力克服自卑以获得自信,有些人会过度补偿,有些人因沮丧和绝望放弃努力,另一些人则用自卑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挑战人生。 (2)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不管行为健全与否都是有目的性且目标导向的。为了了解儿童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治疗师必须观察、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和结果。儿童有不良偏差行为的目标是要获得注意,寻求报复,获得权利或克服无助感。 (3)人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人们对先天禀赋的运用比生来所具有的禀赋更重要,尽管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与环境的限制,但是在限制的范围内,个体有相当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创造能力,儿童被认为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经验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特而具有创造力的。 (4)家庭星座,阿德勒认为,家庭过程和家庭气氛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心理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关系系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其包括:个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生中家庭的其他所有人,并由这些人来维持此系统的运作。通过收集当事人的家庭星座资料,就可以对其问题作出摘述和解释(王英珠,2000)。 (5)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取向以及个性化存在的形态,它受到家庭星座与家庭气氛的影响,阿德勒将我们自身视为生活的演员,制作者和艺术家,个体在努力实现重要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早期影响的解释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和连续性,尤其是某些错误的看法时,就可以予以矫正和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儿童期的经验有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 (1)游戏治疗目标,帮助儿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改善:对生活形态获得觉察及领悟;改变错误的自我挫败心态,从私人逻辑导向常识;朝向正向的行为目标;用正向策略取代负向策略来获得归属感和胜任感;增加社会兴趣;学习用新的方式应付自卑感;发挥创造力,善用个人潜能发展有关态度、感觉以及行为的自找提升决定(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的实施,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的重点在修正儿童错误的行为目标,团体进行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刘勇,2007)。第一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共融的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改变的起点,领导者要有耐心与儿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关系,传达接纳、了解、预期成功而非失败的感觉是建立团体关系的基础。第二阶段,评估和探索个体的生活形态即心理调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探察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揭示基本的错误模式。第三阶段,领悟与解释阶段,领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领悟的重心在于协助成员了解为什么自己现有的方式发挥功能,经由探索自我的目标,个人神话,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第四阶段,提供案主重新导向和再教育,重新定向是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团体的行动阶段,其目的有二:一是教给成员更有效的应对生活任务的方法;二是激励当事人承担风险和作出改变,游戏治疗师鼓励成员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资源,矫正原来的错误目标,挑战自我限制的假设,采取积极的行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成员的自我承诺在此阶段很关键。 阿德勒团体谘商的四个阶段是连续渐进且相互重叠的,并不是可分割开的。阿德勒学派团体谘商视建立合作的关系为一切的基础,游戏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合作的关系,透过四个阶段的团体谘商过程,辅以专业的谘商技术,引导成员做出有效行为的选择,进而达成辅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粱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英珠.阿德勒学派游戏治团体对国小儿童行为困扰适应之辅导效果.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0(6),303-346 【4】K ot t m an,T.(2001).Play t herapy:B asics and beyond. A lexandria,V A:A m erican C ounseling A ssociat ion 178 --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最新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生活风格与人格发展--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点: 阿德勒(Adler A.)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病学,因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学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他对人格心理的看法与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离,自己创立了”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描述了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①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如作为父母,他们又要求孩子服从,说:”因为我说了要这样”。作为教师,他们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去校长办公室”。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②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③回避型(avoiding type),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④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

心理咨询复习题

心理咨询复习题

象场: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现象场就是个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2、实现趋向:是人类和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基本趋向,即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向。 (3、机体智慧:人类借助于机体智慧不评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来趋向或回避它们。 (4、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个人对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还有理想自我与之相对 (5、价值条件: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社会的价值。 3、主要咨询方法: 1)、咨询目标: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协助来访者的成长这样他们就更牟克服目前与将来要面对的问题。 2)、咨询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本身的个人存在方式和态度为基础,而不是利用技术去指挥来访者。将自己看作促使来访者改变的工具。 3)、有效咨询关系的条件:来访者自身存在并认识到自我概念上的矛盾之处;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准确的共情理解 4、咨询技术:反对将咨询技 术化、结构化、程序化 行为疗法:以行为为导向,帮助人 们采取明确的步骤去改变行为与 思想 1、人性观:人是社会文化 制约下的产物,人的特点是后天学 习的结果。 2、主要概念: 1)、科学方法:崇尚自然科 学的方法论,强调严格遵守科学方 法的原则。 2)、行为:行为具有一种以 上的测量尺度;行为可以由别人或 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行为 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3)、行为的三个原则:经典制 约,某些行为反应是因无条件刺激 和条件刺激结合引起的;操作性制 约;认知学习和社会学习 3、主要咨询方法 1)、咨询目标:增加个人 的选择,并且为学习创造新的条 件,以使来访者能改善其问题行 为, 2)、咨询关系:咨询师是一 个积极和直接的角色 3)、咨询步骤:行为评估、 行为分析、行为治疗、疗效评估 4)、咨询技术:1、系统脱敏法、 厌恶疗法、冲击法;2、塑法、行 为消退法;3、示范疗法、自信训 练、思维阻断法。 阿德勒疗法:阿德勒、个体心理 学 1、人性观:强调人格的统一,把 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了解, 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未来的方向比 过去了更重要,......来访者不应 被看作有病的需要治疗的,他们只 是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 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信念。 2、主要概念: 1、虚构目的论:人是生活在自己 虚构的世界之中,即自己认为世界 该是如何的,虚构的目标代表个体 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凶在 任何下努力的方向。 2、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通过寻 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 自卑是人类的本能。追求优越的模 式:成长性模式、伤害性模式 3、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 己在世界上的安全和生存而选择 的抱负和目标。包括自我概念、自 我理想、关于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 的看法,以及一系列偷观念等。 4、社会兴趣:拂人倾向与他人发 生联系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3、主要咨询方法: 1、咨询目标:是发展来访者的归 属感,帮助来访者采取具有社会兴 趣和团体感觉的行为方式。 1、培养社会兴趣 2、克服自卑感 3、 修正观点与目标4、修改来访者错 误的动机5、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 等的6、协助来访者成为社会的贡 献者 2、咨询师的角色:相互的契约关 系。咨询师是朋友,和来访者是平 等的、合作的互相信赖、互相尊重 的关系 3、咨询过程:1、建立合作的咨询 关系2、发掘来访者的心理动力-- 分析与评价3、鼓励自我认识-通过 解释产生顿悟4帮助来访者作出新 的选择-重新定向和再教育。 4、咨询技术:复述、反映、 猜测与假设、解释、非语言行为、 即时性、对质、矛盾意向、创造意 向;澄清、自我控制、角色扮演、 理性情绪疗法:REBT 艾里斯 1、人性观:人即可以是理 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不理性不 合理地,当人们按照理性思维时闵 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心脏行 为有成效的人;情绪伴随着人的思 维而产生,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 是由于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所 造成的,人具有生物学的和社会学 的倾向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 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地思维与信 念。 2、主要概念: 1)、ABC人格理论:人同 时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人怎样 行动和生活是依据自己抱持的信 念而决定的,我们能看到或观察到 的是人的行为或情绪的反应,实际 上是人们对这些事件产生的看法、 评价直接引起的,而并不是事件本 身。而人对事件产生的看法和评 价,决定于他的信念,即人的行为 和情绪并非刺激所决定,而决定于 人的信念。A:一件事或某个人的 行动或态度;B:对A产生的看法 评价的标准;C:因B所产生的行 为和情绪反应。 2)、非理性信念及其特 征:理性信念是客观的,会导致对 事件产生客观的看法和评价,而非 理性信念是不客观的,会导致人们 对所遭遇的事件错误而极端化的 思考方式和带来不客观的看法和 评价。 不适当的思考方式:糟糕 可怕化、不能忍受化、过度概括化、 自我贬低化 非理性信念最大的特点就 是以各种必须、应该、一定、来要 求自己和外界, 3)、情绪困扰:情绪困扰 均为非理性信念所致, 3、主要咨询方法: 1)、咨询目标:使来访者 获得一中更加现实和更加有效的 生活哲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他 们的情绪障碍和掌握挫败行为。具 体目标:经由减低对挫败的恐惧而 有更多的成就感、更宽容并具较高 的挫折忍受力、得到无条件的自我 接纳和自我尊重及最大的自我决 定能力、能克服焦虑和不安全感、 不受制于过去。 心理健康的8个具体的目 标:自我关怀、自我引导、宽忍、 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 于尝试、自我接纳 2)、咨询师的角色:本质上是 一种认知治疗,咨询师会主动的教 导来访者指出情绪困扰主要来自 于自我责备,应停止为自己评出等 级 3)、咨询步骤: 1、教导来访者理解力ABC 理论 2、确认来访者情绪困扰有 关的非理性信念 3、驳斥来访者的非理性想 法 4、协助来访者用合理的信 念取代非理性信念 4)、咨询技术: 1、认知技术; 2、情绪技 术;3、行为技术 完形疗法:格式塔疗法,注重心 理与生理功能的统合 1、人性观:人类有一种致力 于追求思想感觉及行为的完整与 统一的趋向,健康的人就是各部分 配合得适当、平衡和直辖市统合的 人; 2、主要概念: 1)、此时此刻,除了此时 此刻,万物并不存在。过去和将来 都存在于现在之中:过去的感觉、 思维、情感等只能在现在感受,对 未来的期待,也只能在他正在期待 的现在体会。咨询的焦点是来访者 现在的情况与经验 2)、为完成事件:未表达 出来的感情,包括悔恨、愤怒、怨 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 3)、逃避:与未完成事件 有关,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 事件、被捕免去体验未完成情境所 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用的工具。 4)、神经症层面:洋葱皮 五层:虚伪、恐惧、僵局、内发层、 爆发层。 5)、接触与抗拒接触:指 通过看、、、、等方式达到与环境的 接触; 6)、能量与能量受阻:它 在何处、如何使用、如何被阻碍 3、主要咨询方法 1、咨询目标:总目标认识 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实现价格的整合和自我与环境的 和谐统一。最重要目标:提升来访 者自我觉察能力。 2、咨询师的角色:鼓励来 访者关注自己当前的感觉能力,与 来访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咨询师 是促使改变的创造者,发明者、富 有同情心的人和关心的人。 3、咨询技术:一是练习技术 如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心理剧, 另一是体验技术,通常无计划 梦的工作:让来访者扮演梦 中的角色,使之如同发生在现在一 样。 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与自 己的人格的不同的方面或部分进 行对话的方法 语言的变化:鼓励来访者用"我 "为主语的陈述句代替疑问句。 面质:协助来访者觉察到自己 外在表现与内心真实感受的不一 致。 家庭作业:给来访者布置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