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只是小修小补,因而是失败的改革。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究竟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我们认为,对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对赫鲁晓夫改革也应如此,既要肯定赫鲁晓夫改革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消极的一面。下面简要分析: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1、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农业政策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截至1962年,全国开垦荒地达4200万公顷,播种面积扩大30%左右,谷物播种面积扩大70%左右。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改善农业结构创造条件。

3、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如1952年国家对企业指令性计划减少52%,1955年减少70%。

这些改革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权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而1955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仅为美国的35%。

4、其它方面成就。外交上,调整美苏关系,由冷战逐步发展到争霸格局,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文学上,出现真实反映现实和展示普通人的日常

生活的“解冻文学”。科技上,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等等

5、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消极作用

1、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赫鲁晓

夫对根深蒂固的“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根本上破除。如在农业方面,改组拖拉机站为技术修理站,把全部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种结构改革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使劳动者与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2、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庆祝十月革命40 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 年

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 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在改革农业过程中,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很大,就不顾苏联的客观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事实上,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

3、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而造成混乱。如,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急

于求成,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马上把权力收归中央。

4 .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大报刊登他的巨照一年不过10—15次,而赫鲁晓夫在1964年头9个月竟达140 次。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大权独揽,听不进任何人意见,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大敲桌子,损坏了苏共领导人的形象。1 964年,由于党内斗争激烈,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也最终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盐城市明达中学韦建纲 盐城市教科院李梅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有: 政治方面: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经济领域: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推行“玉米运动”。这些措施一开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联地处高纬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不够,“玉米运动”失败,再加上1961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几百万公顷的新垦地的沙漠化,导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问题。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这在沙皇时代和苏维埃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把权力陆续收归中央。 外交方面: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冷战格局,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由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逐步发展,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赫鲁晓夫开始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所以美苏之间的关系从冷战逐步发展到形成争霸格局。美苏之间的争霸斗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的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但争霸斗争也使美国遭到削弱,使欧洲和日本得以复苏,使苏联受到巨大的伤害,并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例如他曾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侵犯中国主权,遭到中国拒绝。再加上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国关系破裂,苏联政府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废除了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到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教育方面:赫鲁晓夫把十年一贯制改为十一年制的综合技术教育,让十四、十五岁的青少年掌握一门手艺,毕业后先劳动一段时间,然后再上大学。为此,学校与附近的工厂、农庄挂钩,请工人、农民为“工艺教员”,每周到工厂或农庄劳动一天。改革激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赫鲁晓夫就通过法律强制推行。 军事领域: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使赫鲁晓夫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空军和海军已失去它过去的意义”,国防力量不再取决于“有多少人穿军大衣”,为了同美国进行核竞赛要求全力发展核武器和火箭部队。为了节省开支,又大量进行裁军,1955年苏军有576万人,1958年减到326万人,1960年又减到120万人,随之,又拆毁了部分坦克、军舰,解散了陆军总司令部。这造成军队普遍情绪不稳。

基辛格的秘密报告

基辛格的秘密报告之一 《可怕的重庆模式,中美新世纪对决》 (基辛格的秘密报告指出,中美军事冲突最不可把握,但是美国需要打击可怕中国执政当局期待的国有化与重庆模式,我们不能保证西方人民用选票选举一个共产党上台,因为他们厌恶贪婪的华尔街资本家们,这将掀起发展中国家的效仿,但无疑我们可以动用在中国的资源,悄悄地配合国际打击重庆模式) 2011年九月基辛格访问重庆后,为美国政府撰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基辛格是前美国国务卿,犹太人中国战略问题专家,中美上个世纪秘密建交的联系人。上个世纪基辛格因为推动了中美建交,奠定了苏联解体的基础。先后访问中国二十几次,其访问中国后,都要给美国政府撰写秘密报告。据悉2011年年底访问中国后,其秘密如下: 第一、在2012年中国面临新旧领导班子更替,大局已定,政美直接冲突虽然有可能,但是无疑是未知的,但是中国的内部软模式却能决定世界与美国命运第二、中国可怕的是,团结,新旧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权贵与新暴富阶层的勾通,将使获利阶层以慈善捐助方式获得社会认可,并是上层妥协,无疑,这种稳定局面必然引发中国获得战略空间,在随后中美国际博弈中,赢得战略储备,摇摇欲坠的华尔街模式,必然会使未来西方更加困难。而中国随后五年之内,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美国需要这五年内全力打击中国,唯此才能有希望以微小的可能对中国的包围使中国能够停止发展,分裂。

第三、美国要全力以赴打击可怕的重庆模式,在美国不能直接公开干预中国内政的选择上,中国最可怕的就是在新旧领导班子任其发展的重庆模式。重庆模式可怕的是使中国增强内部百姓对于中国执政当局的拥护,正如中国解放战争影响了世界一样,重庆模式会深得民心,使中国官方与百姓赢得最少几十年的友好和谐,团结的中国,这是美国战略利益不应该允许的。 第四、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另一个理由,如果加上中央支持下的四川,贵州、云南成立区域性金融股票市场,如果全国推广将使中国经济实力获得指数级的发展优势。使中国经济内部更具有效益化。而且这种经济潮流就像飓风一样,横扫全球,把美国卷入中国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当然也可能是印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模型。 第五、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是因为中国这个模式更有会引发世界变革,如果中国采取保留态度,在西方国际民众纷纷厌恶贪婪的华尔街等资本主义,西方无力解决国内债务时刻,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加重庆模式,会引起国际拉美、非洲、中东国际纷纷效仿,虽然中国政治改良在选择自己方式,但是很明显,取得如下的重庆模式,加上中国当局对战略资源的国有化企业控制,这就足够未来世界其他国家能够效仿的模式。但是无疑对于美战略空间打击是非常大的,我不确定对美国利益损失有多大,但是当暴怒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者一旦发现中国这个半成品模式。我们无法保证美国人民会用选票选择一个美国共产党上台执政。当然在美国共产党上台,可能是类似茶党的新党派,或者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改良,问题可能并不会激进,只是人民觉醒了,要尝试一种新的空气。我本人无法保证纷乱的欧洲先走一步。到时包括西方执政者都可能纷纷去中国请教庞大的管理问题。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2014-09-13 15:47:39 来源:中华网作者:工农兵文艺转贴 点击:4526 评论:5(查看) 分享到:13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2011年九月基辛格访问重庆后,为美国政府撰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基辛格是前美国国务卿,犹太人中国战略问题专家,中美上个世纪秘密建交的联系人。上个世纪基辛格因为推动了中美建交,奠定了苏联解体的基础。先后访问中国二十几次,其访问中国后,都要给美国政府撰写秘密报告。据悉2011年年底访问中国后,其秘密如下: 第一、在2012年中国面临新旧领导班子更替,大局已定,政美直接冲突虽然有可能,但是无疑是未知的,但是中国的内部软模式却能决定世界与美国命运。 第二、中国可怕的是,团结,新旧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权贵与新暴富阶层的勾通,将使获利阶层以慈善捐助方式获得社会认可,并是上层妥协,无疑,这种稳定局面必然引发中国获得战略空间,在随后中美国际博弈中,赢得战略储备,摇摇欲坠的华尔街模式,必然会使未来西方更加困难。而中国随后五年之内,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美国

需要这五年内全力打击中国,唯此才能有希望以微小的可能对中国的包围使中国能够停止发展,分裂。 第三、美国要全力以赴打击可怕的重庆模式,在美国不能直接公开干预中国内政的选择上,中国最可怕的就是在新旧领导班子任其发展的重庆模式。重庆模式可怕的是使中国增强内部百姓对于中国执政当局的拥护,正如中国解放战争影响了世界一样,重庆模式会深得民心,使中国官方与百姓赢得最少几十年的友好和谐,团结的中国,这是美国战略利益不应该允许的。 第四、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另一个理由,如果加上中央支持下的四川,贵州、云南成立区域性金融股票市场,如果全国推广将使中国经济实力获得指数级的发展优势。使中国经济内部更具有效益化。而且这种经济潮流就像飓风一样,横扫全球,把美国卷入中国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当然也可能是印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模型。 第五、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是因为中国这个模式更有会引发世界变革,如果中国采取保留态度,在西方国际民众纷纷厌恶贪婪的华尔街等资本主义,西方无力解决国内债务时刻,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加重庆模式,会引起国际拉美、非洲、中东国际纷纷效仿,虽然中国政治改良在选择自己方式,但是很明显,取得如下的重庆模式,加上中国当局对战略资源的国有化企业控制,这就足够未来世界其他国家能够效仿的模式。但是无疑对于美战略空间打击是非常大的,我不确定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嘤嘤其鸣 在我国,一提到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往往就说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一步引申为“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符合历史的。【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搞“非斯大林化”】 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苏联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于是,赫鲁晓夫——正是这样(像人民期望的那样)成了新时代的先驱 者。”[(苏联)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王复士等译:《别无选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亚?尼?雅科夫列夫也写道:“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1953年初,专制制度的狂妄行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千百万人还关在劳改营和监狱里。”“农村过着赤贫生活,战后完全荒芜。”“儿童们拎着粗布袋在收割过麦子的布满麦茬的地里捡掉下来的麦穗。”“每个农户在整个春天和夏天向收货站交牛奶,而秋天交牲畜和家禽,这是在交实物税。”“斯大林爱好历史,熟知农奴制的一套规章制度,他原封不动地通过强硬手段把它们运用于我国农村。”“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 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俄罗斯)亚?尼?雅科夫列夫著,徐葵等译:《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当然,以上的一些论述是十分概括和简要的。当时苏联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赫鲁晓夫面临很多难题。怎么解决?只能通过更新政策与根本性的改革才能找到出路。为此,赫鲁晓夫首先要做的是消除政治恐怖,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他采取的措施有:清除贝利亚,为政治领域进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 陆南泉 行整顿清理创造条件;清理冤假错案,全面平反昭雪;采取组织措施,改组国家安全机构与健全司法制度。而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是绕不过的一步。“非斯大林化”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应该说,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并非始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1953年的苏共中央七月全会,除了揭露和处理贝利亚外,还包括批判个人崇拜和讨论经济问题。但到1953年底,并没有以苏共或其他组织名义公开点名批判斯大林,对斯大林的批评仅在党内上层内部进行。需要指出的是,赫鲁晓夫本人对斯大林公开点名批评也不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才开始的。1954年赫鲁晓夫在滨海边疆区对包括渔船船长在内的当地积极分子的一次讲话中,“他对斯大林时代讲了一段很尖锐的话……当时他说:党当前面临着一项任务,这就是‘要把在斯大林年代被糟蹋掉的、被轻率地消耗掉的人民信任的善意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1955年,赫鲁晓夫在一次农业问题的会议上也公开地批评了斯大林。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反对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呼声日益强烈。这是因为:第一,1954年到1955年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审讯贝利亚的同案犯过程中,调查出来的大量材料证明,在苏联搞大清洗和恐怖的核心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斯大林。因此,再要把一切罪责推给贝利亚已难以自圆其说了。第二,审讯贝利亚的同案犯是公开进行的,全国各地很多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与前政治犯参加了,这对推动反对个人崇拜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由于平反工作进展缓慢,集中营里还有大量的政治犯,当审讯贝利亚的同案犯、“医生谋杀案”和“列宁格勒案件”被平反的消息传到集中营时,大量政治犯强烈要求尽快平反,有些集中营甚至发生暴动。第四,对苏共与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苏南关系,苏共把责任推给贝利亚,引起了南斯拉夫领导人的强烈不满,因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高中历史课时练习(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版

(17)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庄社员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这表明赫鲁晓夫认识到( ) A.工、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 B.新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弊端 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 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 2、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赏,拉开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彻底颠覆了斯大林模式 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3、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引起了社会动荡 B.仍旧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 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5、勃列日涅夫时期曾经建立农工综合体。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它们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下列对农工综合体理解合理的是( ) A.激发苏联市场经济的活力 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相对优势 D.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6、1979年7月,勃列日捏夫出台改革措施,要求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使企业经营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相挂钩。这些举措( ) A.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B.调动了企业的自主性 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 D.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共产主义转折——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斯大林——曾经站在世界巅峰的一个巨人,是他带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能和美国相抗衡的强大工业国,这个看似应该被万世敬仰的功臣为什么会在他死后招来阵阵非议,甚至被不少人当作历史重犯遭到唾弃?带着这个疑问,我课后寻找了更多资料,想了解这件事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始末。 在斯大林执政时代,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民自由遭到严重限制,在国内掀起了个人崇拜的风气。到了50年代,斯大林模式成为了苏联无法逾越的鸿沟,改革势在必行却又无从下手,当时的苏联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军事重工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完全不挂钩,苏联的发展极度僵化。斯大林逝世后,领导集团认识到斯大林个人崇拜对自身的统治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阻碍因素,部分党内人士开始下意识地传输这种思想。就在斯大林死后的10天,各大报纸基本闭口不提这个名字了,这与斯大林刚逝世时全国哀恸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马林科夫首先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的建议,但提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55年11月5日,苏共中央讨论了纪念斯大林诞辰的问题,赫鲁晓夫提议不再像往常那样开纪念会,只在报刊上发表纪念文章。这些都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埋下了伏笔。 终于在56年的苏共二十大会议最后一天,暴风雨来临!2月25日上午,赫鲁晓夫安排了他的秘密报告,会议严格保密,代表们都凭特别入场券入场。应邀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外国兄弟党代表团的成员大多被拒之门外。赫鲁晓夫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五个小时。参加过这次大会的雅科夫列夫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大厅里死一般地寂静。既听不到座椅发出的嘎吱声,也听不到咳嗽声和窃窃私语声。谁也不看谁——也许是由于发生的事太突然了,也许是由于惊慌和恐惧,这种感觉似乎将永远留在苏维埃人心中……赫鲁晓夫列举一个又一个事实,一个比一个可怕。人们离开会场时都低着脑袋。震动极其巨大。我个人也感到压抑,不知道相信谁才好……内心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觉得赫鲁晓夫讲的是实情,但是我感到害怕,竭力不去这样想。”1会议中,赫鲁晓夫把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物,认为他毫无领导能力,反而害了苏联,把苏联的共产主义道路带向了一个死胡同!他还列举了斯大林的种种罪状,很多事情只有中央内部少数人才了解,据说会议中有人听得当场晕倒。虽然报告有稿子,但赫鲁晓夫演讲加入了很多即兴因素,之后透露给外界的显然与原版有较大出入。 为何赫鲁晓夫会对斯大林抱有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呢?这似乎与他们的表面交情相差甚远。这里我列举如下几点原因:一.斯大林实行专制统治,一向果敢残忍,发生了如“大清洗”的政治悲剧,在道义人性上难以获得认可,赫鲁晓夫在个人感情上无法认同他。一.赫鲁晓夫的一个儿子因政治原因被判了死刑,向斯大林求情而未果,因而带有公报私仇的成分。三.苏联改革无从下手,这是体制僵化的结果,作为中央高层, 1张捷《评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背景介绍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20次党的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向大会作了总结报告。但是,在会议结束前夕的2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赫鲁晓夫又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但报告完后并没有就此进行讨论。这就由此揭开了斯大林问题在苏联的盖子。这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其巨大的震动。 同志们: 在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和许多代表在代表大会的发言中,以及以前历次党中央全会上,对于个人崇拜和它所造成的有害后果已谈了很多。 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这个人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代替所有人的思考,能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半点错误。多年来,我们养成了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具体地说就是这样看待

斯大林的。 我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述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关于斯大林的功绩,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写了大量的书籍、小册子和研究论文,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人尽皆知的。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对我们党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它怎样在一定阶段上变成一系列极其严重地歪曲党的原理,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认识到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以及因破坏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而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由于个人独揽大权这一事实,党中央认为绝对有必要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有关这个问题的材料。 首先,请允许我提示一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严厉斥责个人崇拜的任何表现的。马克思在给德国政治活动家威廉·布洛斯的信中说:「由于厌恶一切个人迷信,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想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甚至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原来,拉萨尔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

基辛格对中国外交思想的解读

文章摘要 《论中国》是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从西方哲学和战略谋划角度,解读中国思想文化及外交演进的一本专著。应该说,他较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和哲学思维方式,叙述了中美建交的过程,以及他站在维护美国利益的立场对国际局势的看法,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借鉴。 基辛格对中国外交思想的解读 ——读《论中国》有感 《论中国》是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从西方哲学和战略谋划角度,以第三只眼观察中国外交,解读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本专著。基辛格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教授,也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1971年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在出访巴基斯坦行程中假称身体不适,秘密地踏上了当时尚无正式沟通双边关系渠道并被外界视为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国土,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交的“破冰”之旅,使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国关系出现松动。以后,他又多次访问中国,为建立和发展中美关系做出历史性重大贡献。 读《论中国》这本书,读者会对他博古通今深谙中国历史、合纵连横敏锐洞察世界风云、鞭辟入里透析错综万象,以及高屋建瓴判断未来国际局势发展的能力产生敬慕。 基辛格为了与中国打交道,应该说做足了功课。他研读了5000年中国文明史后得出结论:一是中华文明似乎没有起点。3000多年前商代文字的书法体系,至今仍有十多亿人在使用,今天的中国人仍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随欲穷其渊源而不可得。纵观中国历史,虽然不乏群雄四起战乱频仍的年代,但是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治国的手法会再次回归到对前朝的沿袭,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战祸却始终得以延续。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全国称帝,以后虽然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周而复始,但是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始终得以维系。统治辽阔疆域的中央政府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传承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二是中国没有对外扩张抢掠疆土的野心。郑和下西洋远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半个多世纪,他出访的亚、非国家数量远多于哥伦布。可是,他每到一地除了举行隆重仪典炫示皇帝德威、厚赠当地君主外,并没有对外扩张疆土。按照基辛格的话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与其说是政治和领土的分界线,不如说是文化差异的分水岭。三是古代中国民族之争均以民族融合为结局。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朝廷即便败在北方异族手下,最终都成功地用汉族文化、语言、习俗,一代代地同化融合了征服者,并把征服者的老家——发动侵略的起始点纳入了中国版图。四是中国推崇战略思维、全局取胜。这种思维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基辛格形象地用中国与西方古代推崇的两种棋艺博弈来说明。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对阵棋者同时在棋盘的多处角力,每落下一子都暗含着双方实力的消长,它不计较一子一地的得失,耐心积累相对优势。棋逢对手时,一方经常以微弱优势取胜。西方传统推崇的国际象棋讲求决战决胜,非胜即败(或偶尔出现双方均无取胜希望的和局)。“积小胜,定全局”明断当前谋略后势,不以表面、一战、暂时胜败论英雄是中国式思维。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强国。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朝廷对外没有领土野心,民众满足丰衣足食,过着与外隔绝的封闭式生活。古代中国没有外交机构,统治者至尊无上,居高临下傲视群雄。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介绍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介绍 赫鲁晓夫是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那么你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分为好多方面,他不顾实际盲目的进行改革,没有真正的改变斯大林模式,没有从很多深度问题去改革,直接导致了改革失败。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作风独断,把各地方的权利都掐在手里,忽略了民生问题,没有民主,法律不完善。 赫鲁晓夫看到这些缺点,所以他在改革上把权利分散到地方,使得地方更有积极性,但是他没有深入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把这些问题的过错归到斯大林个人的原因上,最终提出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不但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上的问题,而且还逐步又把权利集中在自己身上,在反对斯大林独断的同时,走上了独断的老路,这也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还包括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行错误的指导思想。改革不切实际,自我矛盾强烈。这次改革对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需要非常明确且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赫鲁晓夫自身也缺乏对苏联政体、苏联国情的认识,使得这次改革不够彻底,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

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引发了许多人民的强烈反响,使国内一度形成了一部分支持,一部分反对的矛盾格局。后面赫鲁晓夫也搞个人崇拜,独断专横的作风破坏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直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介绍苏联人赫鲁晓夫出生于1894年,曾经担任过苏联总书记、总理等重要职务,是苏联的领导人。 根据历史记载,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开始于1953年。在那一年他正式上台,首先从农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改革。归纳起来,赫鲁晓夫改革表现在在以下方面:工业上,在刚开始减政分权的计划并没有使苏联工业经济有实质性的改变之后,他开始寻找新的改革方案。虽然最终不成功,但是还是有着明显的进展。政治上,主要体现在百姓的冤错案得以平反,打破了斯大林的迷信框框,深化了集体领导的重要性。农业上,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的负担。开垦荒地,提高生产量等。虽然这些多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办了不少考虑不周的事,这让当时的苏联陷入困境。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改革虽然给人民带来了一些的好处,但是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以失败告终。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冲击了斯大林的旧制度,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苏联。而他失败的原因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国情,没有实事求是,失去了本心,太过急于求成。而改革一旦指导思想走偏了,理论上准备仓促,也就意味着不成功。赫鲁晓夫在1964年下台,从而标志着赫鲁晓夫改革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

舌尖上的外交 doc

舌尖上的外交 美食外交,是指运用美食开展外交。美食在外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国家间文化的理解。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美食似乎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位美食外交高手的妙计吧。 “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不打领带,并肩排排坐,这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元首都能炫耀的“亲密关系”。4月23日晚,奥巴马和安倍晋三在寿司店共同进餐的照片传遍了网络。照片中,两人言谈甚欢,安倍不时给奥巴马斟上清酒,两人推杯问盏,很是投契。 尽管是一个非正式宴请,但仅从各种安排来看,日本可谓用心良苦,寿司店附近的东京塔为配合奥巴马访日亮灯,灯光依照美国星条旗的颜色依次呈现红色、蓝色和白色。 奥巴马和安倍晋三就餐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是全日本仅有的两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之一,一直以“耍大牌”著称。这家店的小小门脸隐居在东京银座大楼的地下一层,只有十个座位,店内连厕所都没有,却需要提前一个月定位,只因该店提供“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登录该店的网站可以看到,食客不能选餐,只能接受“主厨定制菜单”,仅有寿司和佐餐的清酒。一顿晚餐的价格从3万日元起(约合300美元),用餐限时只有15到30分钟,如果食客爽约,还要赔付1.5万日元违约金(约合150美元)。 纪录片《寿司之神》让这家店在美国名声大噪,《纽约时报》、《纽约客》、CNN 都专门写过这家店的美食评论,安妮·海瑟薇也曾慕名而来大啖一顿。 现年89岁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已经很少主厨,却依然为奥巴马开了绿灯,不仅亲手捏制寿司,还打破时间限制,几位贵客的就餐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尽管媒体曝出奥巴马吃到一半便放下了筷子,但安倍依然得意地援引奥巴马的话:“奥巴马总统说‘自己在夏威夷出生,以前经常吃寿司,但这次是人生中最美味的寿司’。” 跟火热的饭桌互动比,关于TPP的谈判则并不顺利。美国要求日本废除牛肉和奶制品的进口关税,未来取消猪肉进口的关税,并放宽汽车的安全标准。但安倍迫于国内压力拒不让步。尽管奥巴马主动“比烂”,要求支持率60%的安倍迁就支持率只有40%多的自己,却依然未获突破,双方只能安慰性地对外宣布:“取得了积极进展,接近达成共识。”按照礼宾原则和日本的待客之道,奥巴马和安倍私人性质的晚餐已经算得上“非常随意”,但此前也并非没有先例。 “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法国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曾这样评价 “烤鸭外交”助阵中美建交 与法国一样有着丰富美食的中国,同样擅长“美食外交”。前总理周恩来就曾以“烤鸭外交”和“茅台外交”著称。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 (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2)主要过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报告全文)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一个“内部报告”) 同志们: 在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和许多代表在代表大会的发言中,以及以前历次党中央全会上,对于个人崇拜和它所造成的有害后果已谈了很多。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这个人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代替所有人的思考,能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半点错误。多年来,我们养成了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具体地说就是这样看待斯大林的。 我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述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关于斯大林的功绩,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写了大量的书籍、小册子和研究论文,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对我们党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它怎样在一定阶段上变成一系列极其严重地歪曲党的原理,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认识到个人崇拜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以及因破坏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而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由于个人独揽大权这一事实,党中央认为绝对有必要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有关这个问题的材料。 一 首先,请允许我提示一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严厉斥责个人崇拜的任何表现的。 马克思在给德国政治活动家威廉·布洛斯的信中说:“由于厌恶一切个人迷信,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想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甚至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原来,拉萨尔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

基辛格秘密报告

基辛格秘密报告《可怕的重庆模式,中美新世纪对决》 基辛格的秘密报告之一 《可怕的重庆模式,中美新世纪对决》 (基辛格的秘密报告指出,中美军事冲突最不可把握,但是美国需要打击可怕中国执政当局期待的国有化与重庆模式,我们不能保证西方人民用选票选举一个共产党上台,因为他们厌恶贪婪的华尔街资本家们,这将掀起发展中国家的效仿,但无疑我们可以动用在中国的资源,悄悄地配合国际打击重庆模式) 2011年九月基辛格访问重庆后,为美国政府撰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基辛格是前美国国务卿,犹太人中国战略问题专家,中美上个世纪秘密建交的联系人。上个世纪基辛格因为推动了中美建交,奠定了苏联解体的基础。先后访问中国二十几次,其访问中国后,都要给美国政府撰写秘密报告。据悉2011年年底访问中国后,其秘密如下: 第一、在2012年中国面临新旧领导班子更替,大局已定,政美直接冲突虽然有可能,但是无疑是未知的,但是中国的内部软模式却能决定世界与美国命运。第二、中国可怕的是,团结,新旧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权贵与新暴富阶层的勾通,将使获利阶层以慈善捐助方式获得社会认可,并是上层妥协,无疑,这种稳定局面必然引发中国获得战略空间,在随后中美国际博弈中,赢得战略储备,摇摇欲坠的华尔街模式,必然会使未来西方更加困难。而中国随后五年之内,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美国需要这五年内全力打击中国,唯此才能有希望以微小的可能对中国的包围使中国能够停止发展,分裂。 第三、美国要全力以赴打击可怕的重庆模式,在美国不能直接公开干预中国内政的选择上,中国最可怕的就是在新旧领导班子任其发展的重庆模式。重庆模式可怕的是使中国增强内部百姓对于中国执政当局的拥护,正如中国解放战争影响了世界一样,重庆模式会深得民心,使中国官方与百姓赢得最少几十年的友好和谐,团结的中国,这是美国战略利益不应该允许的。 第四、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另一个理由,如果加上中央支持下的四川,贵州、云南成立区域性金融股票市场,如果全国推广将使中国经济实力获得指数级的发展优势。使中国经济内部更具有效益化。而且这种经济潮流就像飓风一样,横扫全球,把美国卷入中国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当然也可能是印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模型。 第五、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是因为中国这个模式更有会引发世界变革,如果中国采取保留态度,在西方国际民众纷纷厌恶贪婪的华尔街等资本主义,西方无力解决国内债务时刻,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加重庆模式,会引起国际拉美、非洲、中东国际纷纷效仿,虽然中国政治改良在选择自己方式,但是很明显,取得如下的重庆模式,加上中国当局对战略资源的国有化企业控制,这就足够未来世界其他国家能够效仿的模式。但是无疑对于美战略空间打击是非常大的,我不确定对美国利益损失有多大,但是当暴怒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者一旦发现中国这个半成品模式。我们无法保证美国人民会用选票选择一个美国共产党上台执政。当然在美国共产党上台,可能是类似茶党的新党派,或者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改良,问题可能并不会激进,只是人民觉醒了,要尝试一种新的空气。我本人

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尤为严重. 2 措施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牺畜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尝试推选“物质利益原则” 3 评价 ①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 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②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修补补。 ③提出“20内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④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 ⑤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 措施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 局限性 (1)错误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2)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停滞不前。 (3)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带来负面影响。 4.失败: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必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