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重组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重组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病毒载体概述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就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与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与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就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与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与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与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就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与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与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就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就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就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与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列中,与辅助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_毛颖佳

中国图书分类号Q782R3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03(2009)02-0196-05【综述】 慢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毛颖佳综述郑源强石艳春审校 【摘要】与其他载体相比,慢病毒载体具有携带基因片段容量大、转染效率高、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目的基因可在宿主细胞中长时间稳定表达以及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现已成为转移目的基因的理想载体。本文主要就慢病毒载体及其在基因治疗、生物医药与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基因治疗 Progress in Study on Lentiviral Ve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MAO Ying-jia,ZHENG Yuan-qiang,SHI Yan-chun(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Biology,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ehot010059,China) 【Abstract】Nowadays lentiviral vectors(LVs)is the only desire ideal genetic vector system which affords both efficient and sta-ble gene delivery.In contrast to other vectors,LVs can persist in dividing and non-dividing cells.Their virtues also include large ca-pacity of interested gene fragment and satisfied safety.The development of LV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ne therapy,biological prod-uc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entiviral vector;Gene therapy 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dae),为RNA病毒。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en-tivector,LV)来源于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在内的许多物种,由于与其他载体相比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疫苗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 1.慢病毒载体的发展 1.1病毒载体概述:载体是供插入目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内表达或复制的运载工具。目前所用的载体按来源,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相比,病毒载体具有转染效率高、可在体内稳定表达等优点。目前,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经过人工改建、携带有正常人类DNA的病毒。它充分利用了病毒高度进化所具有的靶细胞定向感染性、宿主细胞寄生性以及高转导效率的特点,因而成为基因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常用的病毒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载体,由于可因随机整合引起插入突变、病毒颗粒可经免疫反应而迅速降解、经其携带进入宿主基因组的外源基因容易发生基因沉默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而腺相关病毒由于感染效率低,目的基因瞬时表达以及单链基因组在整合之前需要形成双链DNA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以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为代表的慢病毒载体的研究[1]。 1.2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为二倍体RNA病毒。早期的慢病毒载体主要来源于HIV-1[2],之后出现了以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为代表的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系统[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慢病毒载体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继发现了各种有蹄类动物的慢病毒,包括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virus,EIAV)[4]、山羊类关节炎-脑炎病毒(Caprine arthritis-encephalitis virus,CAEV)[5]、牛免疫缺陷病毒(Bovineimmunodeficiency virus,BIV)[6]和绵羊髓鞘脱落病毒(Visna virus)[7]等。非灵长类慢病毒载体在人类基因治疗中的相关生物安全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例如亲代病毒能否在人体完成复制或引起人类疾病。而随着人们对HIV-1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已有20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抑制HIV-1来源的具复制活性的逆转录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retrovirus,RCR)[8]。因此,目前最令人关注的是以HIV-1为基础构建的慢病毒载体。 慢病毒载体是以慢病毒基因组为基础,除去其复制所需的基因,以治疗性基因和选择性标记物构建而成,转移基因片段容量大,无毒性且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安全性较好,不仅能感染分裂细胞,且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7-1-01004);内蒙古医学院重大项目(NY2006ZD005).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9). 通讯作者:石艳春,E-mail:ycshi5388@https://www.360docs.net/doc/aa5461206.html,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原理:慢病毒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或外源的shRNA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目的序列的效果。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的基因治疗效果。对于一些较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使用慢病毒载体,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转导效率,且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大大增加,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长期、稳定表达。 概念:慢病毒载体是指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 IV-1) 来源的一种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是慢病毒载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慢病毒包装质粒、细胞系的辅助下,经过病毒包装成为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通过感染细胞或活体组织,实现外源基因在细胞或活体组织中表达。 辅助成分:慢病毒载体辅助成分包括:慢病毒包装质粒和可产生病毒颗粒的细胞系。 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基本原理:慢病毒载体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包装成分和载体成分。

包装成分:由HIV-1基因组去除了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顺式作用序列而构建,能够反式提供产生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包装成分通常被分开构建到两个质粒上,一个质粒表达Gag和Pol蛋白,另一个质粒表达Env蛋白,其目的也是降低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将包装成分与载体成分的3个质粒共转染细胞(如人肾293T细胞),即可在细胞上清中收获只有一次性感染能力而无复制能力的、携带目的基因的HIV-1载体颗粒。 载体成分:与包装成分互补,即含有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HIV顺式作用序列,同时具有异源启动子控制下的多克隆位点及在此位点插入的目的基因。 为降低两种成分同源重组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需尽量减少二者的同源性,如将包装成分上5′LTR换成巨细胞病毒(CMV)立即早期启动子、3′LTR换成SV40 polyA等。 一、实验流程(1和2为并列步骤) 1.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的构建 设计上下游特异性扩增引物,同时引入酶切位点,PCR(采用高保真KOD酶,3K内突变率为0%)从模板中(CDNA质粒或者文库)调取目的基因CDS区(coding sequence)连入T载体。将CDS区从T载体上切下,装入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 2.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 合成siRNA对应的DNA颈环结构,退火后连入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 3. 慢病毒载体的包装与浓缩纯化 制备慢病毒穿梭质粒及其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三种质粒载体分别进行高纯度无内毒素抽提,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后6 h 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24和48h后,分别收集富含

重组鱼类干扰素研究进展

重组鱼类干扰素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对几种病原,例如对病毒、细菌、寄生虫和肿瘤细胞等产生应答的一类蛋白质。本文综述了几种经济鱼类的干扰素基因及重组鱼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经济鱼类;干扰素基因;重组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能够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因子,它不直接参与抗病毒的生物学过程,而是通过产生靶基因下游的效应基因来调控病毒的感染,具有多效能、低分子量、分泌型等特点。干扰素最初是由Issacs等人在鸡胚绒毛尿囊膜细胞的病毒干扰实验中被发现。不同物种间干扰素的基因结构和亚基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干扰素与受体结合的方式和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三类:工型干扰素主要包括α和β,Ⅱ型干扰素只有一个成员为γ型干扰素和Ⅲ型干扰素入。干扰素作为机体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主要生物学功能体现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根据人和哺乳动物的相关研究,干扰素对病毒防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转导信号和激活相关转录,导致下游基因受干扰素的表达调控,生成多种调控因子直接作用于入侵的病毒,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鱼(Salmosalar)和斑点绿河纯(Tetraodon nigroviridis)等鱼类的干扰素基因于2003

年被克隆到,之后,许多其他的硬骨鱼的干扰素基因被克隆和鉴定。鱼类的干扰素可以分为两类:Ⅰ型、Ⅱ型(IFN-γ)。工型是最早被发现的IFN家族成员,能够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诱导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基因诱导的转化。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工型干扰素基因结构不同的是,鱼类工型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Ⅰ型干扰素基因不含内含子。在哺乳动物中,Ⅱ型干扰素也叫做IFN-γ,是由一个独立基因编码的,该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Ⅱ型干扰素是一种典型的Th1细胞因子,主要由CD4+Th1细胞和NK细胞产生,能够激活Th1的反应和活化巨噬细胞。鱼类的Ⅱ型干扰素与哺乳动物的Ⅱ型干扰素同源,许多鱼类拥有两种Ⅱ型干扰素(IFN-γ和IFN-γ2)。 鱼类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经济物种,随着其规模化、工厂化的高密度养殖,其病害时有爆发,这严重制约了鱼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给养殖生产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鱼类养殖过程中,除加强综合管理外,还要针对不同鱼的品种的特定疾病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但效果甚微。为达到预防病原菌和病毒的目的,提高鱼类自身免疫能力对于增强其抗病力至关重要。因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科研工作者已将部分鱼类的干扰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重组鱼类干扰素,为今后取代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在鱼类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经济鱼类的干扰素及其干扰素基因的重组表达情况。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质粒。(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 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第一步:首先看Ori 的位置,了解质粒的类型(原核/真核/穿梭质粒) 第二步:再看筛选标记,如抗性,决定使用什么筛选标记。 (1)Ampr 水解β-内酰胺环,解除氨苄的毒性。 (2)tetr 可以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3)camr 生成氯霉素羟乙酰基衍生物,使之失去毒性。 (4)neor(kanr)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G418(长那霉素衍生物)失活

GDNF及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GDNF和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姓名:陈艳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耳鼻咽喉科学 指导教师:王士礼 20090101

GDNF和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的 构建及鉴定 摘要 目的构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双基因表达杆状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 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从pAA V-GDNF质粒酶切获得大鼠GDNF 目的基因,胶回收目的片段,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pFB-EGFP片段,通过测序明确目的基因成功克隆在载体中。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穿梭杆粒Bacmid,用PCR方法鉴定Bacmid,脂质体cellfectin 转染sf9细胞获取杆状病毒,空斑实验测定病毒滴度,细胞免疫荧光法测定GDNF、EGFP蛋白的表达。 结果重组质粒BamHI和SalI双酶切后琼脂糖电泳可见640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证明pFB-GDNF-EGFP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测序发现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用M13引物鉴定Bacmid,产物经琼脂糖电泳见4000bp 片段,与预期结构相符;转染sf9细胞扩增后获得病毒滴度为3×1010pfu/ml, sf9中共表达GDNF和EGFP蛋白。 结论成功构建质粒pFB-GDNF-EGFP,包装杆状病毒,且获得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且能共表达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及增强型绿色荧

光蛋白。为后续GDNF重组杆状病毒载体应用于内耳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杆状病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共表达,基因治疗

专题八作业:基因治疗中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专题八作业:基因治疗中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自1990年成功应用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X1)患者的治疗,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给人类一些疑难杂症如肿瘤的治愈带来了曙光。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比如近来发现经基因治疗的SCID-X1患者之一出现了类白血病反应,可能是基因随机整合染色体所致,使得人们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它的成长。而基因载体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安全性、靶向性、转染效率不高及表达时问短等问题。病毒载体是目前临床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多的载体,各种病毒载体有自身的利弊,除了对它们的选择外,病毒载体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基因治疗,进而真正造福于人类。 1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vectors,RVJ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外源基因替换病毒结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另一部分是包装细胞的基因组DNA中整合了逆转录病毒结构基因。1990年世界上首例临床基因治疗采用的就是逆转录病毒载体n]。到目前为止,RV载体是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用最多的载体,较常用的是基于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MMLV)改造而来的各种Rv载体。RV载体具有基因表达持久而稳定、转染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载体容量<8kb,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的随机整合可引起基因突变及产生可复制的野生型病毒等危险,故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完善。将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VSV-G)整合于逆转录病毒包膜中能加速各种宿主细胞对其进行膜融合和内吞,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更高的转染效率,可高效的转染静止细胞,并能抵抗血清补体灭活的作用。诸多的优点使该载体在造血系统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逆转录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特异性,降低其潜在的危险性,可以在原来的病毒Env蛋白上接上一段具有特异靶向的多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单链可变区抗体(acFV);还可通过插入组织特异启动子实现靶向表达。第三代包装细胞系aF-crip和m 使载体与包装细胞问至少需要发生4次同源重组才可能产生有复制能力的逆转录病毒,提高了RV载体的安全性。 2 腺病毒(adenovirus,AV)载体 腺病毒载体自1993年首次被应用于临床试验以来,迄今为止大约有40%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采用腺病毒为载体,仅次于RV载体_3 J。至今AV载体已经发展了4代,第2、3代腺病毒去除EI、E2和E4编码序列,与第一代相比,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大的载体容量。第四代腺病毒仅含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慢病毒包装原理及应用

慢病毒包装系统简介及应用 一、慢病毒包装简介及其用途 慢病毒(Lentivirus )载体是以HIV-1 (人类免疫缺陷I 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区别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慢病毒载体的研究发展得很快,研究的也非常深入。该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的基因治疗效果,在美国已经开展了临床研究,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慢病毒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表达RNAi 的研究中。由于有些类型细胞脂质体转染效果差,转移到细胞内的siRNA 半衰期短,体外合成siRNA 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因而使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采用事先在体外构建能够表达siRNA 的载体,然后转移到细胞内转录siRNA 的策略,不但使脂质体有效转染的细胞种类增加,而且对基因表达抑制效果也不逊色于体外合成siRNA ,在长期稳定表达载体的细胞中,甚至可以发挥长期阻断基因表达的作用。在所构建的siRNA 表达载体中,是由RNA 聚合酶Ⅲ启动子来指导RNA 合成的,这是因为RNA 聚合酶Ⅲ有明确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而且合成的RNA 不会带poly A 尾。当RNA 聚合酶Ⅲ遇到连续4 个或5 个T 时,它指导的转录就会停止,在转录产物3' 端形成1~4 个U 。U6 和H1 RNA 启动子是两种RNA 聚合酶Ⅲ依赖的启动子,其特点是启动子自身元素均位于转录区的上游,适合于表达~21ntRNA 和~50ntRNA 茎环结构(stem loop )。在siRNA 表达载体中,构成siRNA 的正义与反义链,可由各自的启动子分别转录,然后两条链互补结合形成siRNA ;也可由载体直接表达小发卡状RNA(small hairpin RNA, shRNA),载体包含位于RNA 聚合酶Ⅲ启动子和4 ~5 T转录终止位点之间的茎环结构序列,转录后即可折叠成具有1~4 个U 3 ' 突出端的茎环结构,在细胞内进一步加工成siRNA 。构建载体前通常要通过合成siRNA 的方法,寻找高效的siRNA ,然后从中挑选符合载体要求的序列,将其引入siRNA 表达载体。 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 )较逆转录病毒载体有更广的宿主范围,慢病毒能够有效感染非周期性和有丝分裂后的细胞。慢病毒载体能够产生表达shRNA 的高滴度的慢病毒,在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细胞、干细胞、受精卵以及分化的后代细胞中表达shRNA ,实现在多种类型的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中特异而稳定的基因表达的功能性沉默,为在原代的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中快速而高效地研究基因功能,以及产生特定基因表达降低的动物提供了可能性。 慢病毒表达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二、这一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1. 对于一些较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转导效率,而且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大大增加,这就为RNAi,cDNA 克隆以及报告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 2. 进行稳转细胞株的筛选; 3. 为活体动物模型实验提供高质量的包含目的基因的病毒液; 在细胞相关的实验操作中,对于一些按常规方法难以转染甚至无法转染的细胞,通过病毒介导的实验能够大大提高基因的转导效率,以达到目的基因的高效瞬时表达。

制备慢病毒载体

现今常用的制备慢病毒载体的方法为使用3或者4质粒系统转染293T细胞。此外,也有使用其它几类慢病毒包装细胞系制备慢病毒载体。 瞬时转染制备慢病毒: 细胞:慢病毒包装常用人胚肾细胞(HEK, human embryonic kidney)293T,其含有SV40病毒的大T抗原蛋白编 码基因,转染效率极高。但其贴壁性不好,所以需要使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增加其吸附性。多聚赖氨酸培养皿可购买,也可自行制备。转染前,细胞密度控制在40-70%比较好。 DNA:每10 cm培养皿约含5x106 293T细胞,需用30-40 ug不含内毒素的质粒进行转染。质粒的纯度对慢病 毒载体的包装效率非常关键。不同的包膜蛋白表达载体,其使用量也不同。 转染:最经济的转染方法是磷酸钙转染法,虽然其溶液配置影响因素多,不易稳定重复得到最佳的转染结果。其它方法有脂质体法和PEI法。转染48-60后可以收集上清,通过低速离心,然后滤膜过滤可以去除上清中的细胞碎片。如果使用VSV-G包膜蛋白的话,可以通过两次超速离心进行浓缩,从而最高可以获得滴度高达1011-1012 IU/ml的慢病 毒载体。之后可以将病毒载体溶解在PBS,HBSS或者DMEM中,并置于-80℃储存。储存溶液添加血清会帮助提高 病毒冻融时的存活率,然而有些病毒在侵染细胞时,血清会有干扰,所以需要依据具体病毒种类考虑是否添加血清。 病毒滴度:含VSV-G的慢病毒载体,其滴度在浓缩前一般为107 IU/ml,浓缩之后可以达到109 -107 IU/ml 。含有荧光标记或者其它报告基因的病毒载体,可以通过梯度稀释侵染HeLa或者293,NIH3T3细胞来确定其滴度;不含报告基因的可通过测定病毒颗粒中相关病毒蛋白的活性或者含量来确定其滴度,比如使用p24gag的elisa试剂盒。一般来说,每4-60 x 103个病毒载体含1ng p24 gag。然而这种方法测出来的滴度并不准确,不同的病毒载体类型,不同的储 存方式,都会导致p24 gag和病毒载体颗粒的比值变化较大。甚至是不同的实验室测出来的都会有差异。亦可使用PCR 法测定滴度,其引物设计针对病毒颗粒的通用cDNA区域,因此不受外源插入片段的影响,也不需要反转录步骤,而且可以用于所有慢病毒载体。 注意事项 1.避免使用小量抽提质粒,其纯度相比中抽和大抽而来的质粒纯度较低,可能会降低包装效率。 2.对于基于HIV-1的慢病毒载体而言,依实验目的,可能需要Vpr或者Rev辅助蛋白因子。有些细胞类型需要这些辅助蛋白的参与才能达到高侵染效率。 3.包装细胞系的质量对高效包装病毒非常关键。转染时,细胞密度在70-90%之间比较合适,过低或者过高密度 都可能会降低病毒包装效率。细胞开始出现汇合时,需要及时更换或者添加新鲜培养基以保持细胞健康状态。 4.氯喹对细胞有毒性,一般将标准使用浓度之下的氯喹与细胞共孵育的时间控制在8小时之内。或者降低氯喹的使用浓度,延长孵育时间。 5.病毒包装时的细胞培养温度需要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a),370C最有利于保持细胞健康状态;b),320C最有利于维持重组病毒的稳定性。 6,收集病毒上清时的离心步骤可以去除细胞碎片以及少数悬浮的293T细胞。必要时,需要过滤以彻底去除一些细胞成分的污染。 7.冻融会降低病毒侵染效率50%,因此需要避免多次反复冻融。病毒放置于4℃时每36-48小时侵染效率下降50%。 8.视实验目的而定,为降低血清成分污染,建议使用低浓度血清培养基。 9.通过使用0.45mm的滤膜不仅可以去除细胞碎片残留,还可以去除VSV-G残留片段对细胞的毒性影响,但同 时也会部分影响病毒滴度,所以过滤步骤需要依据具体实验目的而定。 10.使用TNE重悬病毒沉淀时,虽然低体积会增加病毒浓度,然而由于VSV-G介导病毒与细胞的融合,所以高 浓度VSV-G对细胞会造成一定毒性,而有些细胞对VSV-G引起的毒性比较敏感,因此最终体积需要依据具体实验而定。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陈本川陈历胜 (抗病毒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病毒的基因组发生变异和新病毒株的出现,频频引发世界范围或局部区域的大流行,如2003年的冠状病毒变异引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5年的H5NI高致病性禽流感和2009年始发于墨西哥的猪流感(后经世卫组织正名为H1N1变种)等,都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1.病毒感染的危害性与治疗药物的匮缺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动物、植物以及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酶存活和复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966年成立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于1971年发表第一份报告,将当时确认的500多种病毒分成43个病毒属(组)。197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05年7月发表了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将ICTV所确认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个属、1950多个种。“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国际公认的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2010年6月ICTV在巴黎召开第42届执委会,将2005年以来,经ICTV第40和41届执委会讨论确认的215种新病毒分类建议,用E-mail提交ICTV全体委员表决通过,已列入ICTV正式病毒分类名录。此届执委会提议于2011年9月在日本札幌召开ICTV全体会议,将表决通过42届执委会建议编制的第九次病毒分类报告,此份报告将包含6000多个病毒,分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8个属、2285多个种。 在上述的病毒分类报告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若包括病毒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总数接近1万多株。而人类能通过药物能干预的病毒性疾病,只有少数几种病毒:⑴.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有HIV-Ⅰ和HIV-Ⅱ两种亚型,是导致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原凶,其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属难治性的病毒性疾病;⑵.乙肝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全世界有近3.5亿病毒携带者,中国有9300万,约占26.6%,感染后极易慢性化,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⑶.丙肝病毒(HCV),属黄病毒科,全世界有1.7亿病毒携带者,中国的感染率为3~4%,约有5000万感染者,受病毒感染后,患者长期转氨酶升高,极易慢性化,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每年全世界有近100万患者死于HBV和HCV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⑷.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表面抗原极易发生变异,经常引起区域或全球性的大流行;⑸.疱疹病毒科使人体致病的有8种病毒,是常见多发病,其中,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的主要病原体,巨细胞病毒(CMV)对免疫缺陷病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的患者是致命性的病原体; ⑹.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属乳头瘤病毒科,是引起人体生殖器和肛周疣的病原体,也是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致癌病毒。 抗病毒药物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能抵御病毒的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应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较

关于新病毒鉴定的研究进展

关于新病毒鉴定的研究进展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virus 【摘要】:随着新型病毒不断被发现,新病毒的鉴定对于治疗、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首先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如何鉴定新病毒,包括了病毒的分离和培养,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但仅仅形态学上的鉴定是不足够的,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目前最常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是构建系统进化树,这不仅可以了解病毒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而且可以阐明病毒的起源及其变异。 【关键词】:新病毒,鉴定,形态学,分子生物学 Abstract: Along with continuous discovery of novel virus, how to efficiently identify them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irus infection. Firstly, this review will describe how to identify novel virus morphologically, includingthe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virus as well as observation through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owever, evidence from morphology is not enough for virus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t with molecular biological means. So far, Phylogenetic trees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molecular biological way used to virus identification, which can illustrate the sequence of nucleic acid and amino acid as well as the origin and gene variation of virus. Key word: novel virus, identification, morp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以及交流的增多,陆续出现人类感染新型病毒的情况,由于人类对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其感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快速准确鉴定新型病毒不仅有利于临床上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更有助于公共卫生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其对人群的威胁。本综述将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关于新病毒鉴定的研究进展。 1.形态学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构步骤和方法

一、简介 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以HIV-1(人类免疫缺陷I型病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区别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它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慢病毒载体的研究发展得很快,研究的也非常深入。该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 二、实验流程(大致的简单过程) 慢病毒表达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自己构建)和包装质粒(购入)同时共转染细胞,在293T 细胞(购入)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大致的实验流程: 1. 根据目的基因相关信息(序列,序列号等),构建含有外源基因或siRNA的重组载体;(即质粒构建,已构建好,质粒可以永久保存) 2. 对于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提取和纯化高质量的不含内毒素的重组质粒; 3. 使用高效重组载体和病毒包装质粒(购入)共转染293T 细胞[1],进行病毒包装和生产,收集病毒液; 4. 浓缩、纯化病毒液; 5. 用高质量的病毒液感染细胞(293T细胞); 6. 通过定量PCR精确测定病毒滴度(高精确滴定方法)和Western 分析实验结果; 7. 用高质量的病毒液感染宿主细胞;检测基因功能或者siRNA的沉默效率以及使用药物进行稳定转染细胞株的筛选,通常状况下,筛选的细胞克隆株具有长期的表达稳定性。病毒液足够用于一般的动物活体实验。 三、重组质粒构建流程 1.基因的获得:shRNA寡核苷酸序列的设计和合成(将正确序列克隆入载体中,退火形成双链,PCR扩增) 2.回收 A.酶切产物的胶回收:一般做50-100ul 体系,然后跑电泳回收,回收量一般为30ul。 B. PCR扩增产物的胶回收 原理:首先利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片段,分离目的条带DNA,然后紫外光下切割含目的DNA条带的胶块,利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DNA片段。试剂盒的胶回收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简介-9页精选文档

体外基因表达系统包括原核细胞系统和真核细胞系统。原核细胞系统主要是大肠杆菌细胞,它操作简便、周期短收益大及表达产物稳定,但是表达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有限,不宜过大,且不能对表达产物进行一些翻译后加工、修饰。真核细胞系统包括 CHO等哺乳动物细胞、酵母细胞和昆虫细胞等。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即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杆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杆状病毒只来源于无脊椎动物,虽然已发现600多种杆状病毒,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到20种。杆状病毒的基因组为单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大小为80~160 kb,其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复制和转录。DNA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病毒的核衣内,后者具有较大的柔韧性,可容纳较大片段的外源DNA插入,因此是表达大片段DNA的理想载体。其中,用作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目前仅限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该病毒颗粒在细胞内可由多角体蛋白包裹形成长度约1~5 m 的包含体病毒,呈多角体形状。核型多角体病毒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包含体病毒(occluded virus,OV),另一种则为细胞外芽生病毒(budded virus,BV)。它们在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包含体病毒是昆虫间水平感染的病毒形式,昆虫往往是食入污染OV的食物后引起感染。包含体病毒外层裹了一层蛋白晶体,即为29 000的多角体蛋白,它对病毒的水平感染起以下作用: ①保护病毒颗粒在外界传播过程中免遭环境因素的破坏而失活。 ②保证病毒颗粒在适当的位置释放,引起感染。 昆虫中肠上皮局部的强碱性环境(pH=10.5),可使病毒颗粒释放蛋白酶溶解多角体。BV病毒是个体内细胞间的感染形式,由细胞芽生出BV,进入血淋巴系统中感染其它部位的细胞或直接在临近细胞内感染。 近几十年,有关杆状病毒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迅速,其中研究最深入的是苜蓿银蚊夜蛾(autogra— phacalifornica)多核型多角体病毒(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MNPV),简称AcMNPV或AcNPV。该病毒是杆状病毒科 Baculoviridae的原型,是一种大的、带外壳的双链DNA病毒,能感染30多种鳞翅目昆虫,被广泛用作基因表达系统载体。其它作为表达载体的杆状病毒,主要是来自家蚕的NP~(bombyx moil,BmNP~)。由于家蚕幼虫体内系统适合大规模地制备生产外源蛋白,且成本低,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 AcNPV病毒,BmNPV在许多方面与其具有共同的特征。

重组腺病毒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2004 年 10月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Oct. 2004 重组腺病毒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祁丽,顾铭,丛威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 摘要:目前基因治疗,尤其是对癌症的基因治疗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 的发展,对癌症在基因水平上的认识不断深化,发现了很多对治疗癌症有帮助的基因,但临床面 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实用、可重复的基因转移系统,将这些治疗基因有 效地导入靶细胞. 人们构建了各种载体,重组腺病毒就是基因治疗的重要载体之一. 能否生产出大 量高质量的腺病毒载体是制约体外实验和临床实验的关键因素. 本文从感染机制、生产和纯化计数 等几个方面讨论生产重组腺病毒载体的进展. 关键词:基因治疗;重组腺病毒载体 中图分类号:Q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4)05?0475?06 1 前言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针对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一些传染病的新的治疗模式,目的是将外源治疗基因导入靶细胞,在体内产生疗效. 基因导入系统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 到目前为止,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仍然是最有效的基因导入系统[1]. 腺病毒就是已经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之一,与其它病毒载体相比,腺病毒载体一个主要优势是在包装细胞中能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能感染分裂期和非分裂期的细胞,目前应用最多的是Ad5[2]. 用外源DNA置换出一定长度的病毒基因片断及获得重组的腺病毒,根据腺病毒载体中的病毒基因置换程度,可将其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 第一代腺病毒载体去除了基因序列中的E1和E3区,包装外源基因的能力较小,在8.5 kb以内,主要用于单基因疾病的治疗[3],缺点是导入基因的表达时间短和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直接的细胞致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s,CPE),另外,在293细胞内同源重组作用导致野生腺病毒(Replicative Competent Adenovirus,RCA)的产生[4].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第二代腺病毒载体进一步去除了E2a, E2b或E4,载体的容量和安全性比第一代有所改进,但是其介导的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而且产生重组病毒滴度低,另外保留的病毒基因仍有低水平的表达并引起细胞免疫反应[5,6].第三代腺病毒缺失全部或大部分腺病毒基因,或者包装腺病毒微染色体系统,这种载体缺失了病毒蛋白,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细胞的免疫源性,并且外源基因的表达时间明显延长,但对包装细胞的要求很高,分离辅助病毒困难. 至今在临床中应用的腺病毒载体主要是第一代腺病毒载体. 重组腺病毒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包装细胞的培养、病毒感染、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病毒计数及滴度测定等几个主要步骤. 以下从腺病毒的感染机制、生产和纯化计数几个方面论述重组腺病毒载体的生产技术. 收稿日期:2003?09?28,修回日期:2003?11?05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 2001AA217121) 作者简介:祁丽(1979?),女,河南省原阳县人,硕士研究生,生物工程专业;丛威,通讯联系人,E-mail: weicong@https://www.360docs.net/doc/aa546120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