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及果糖对身体的影响

果糖及果糖对身体的影响
果糖及果糖对身体的影响

果糖及果糖对身体的影响

果糖:一种最为常见的己酮糖。存在于蜂蜜、水果中,和葡萄糖结合构成日常食用的蔗糖。果糖中含6个碳原子,也是一种单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它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果糖还能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蔗糖。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果糖是棱柱状晶体,熔点103~105℃,是所有的糖中最甜的一种,它比蔗糖甜一倍,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如制糖果、糕点、饮料等。果葡糖浆的甜度与蔗糖相当,但它是用淀粉做原料生产出来的,不但成本低,还具有天然蜂蜜的香味,在食品工业中比果糖有更广的用途。

果糖一种提炼自各种水果和谷物,全天然、甜味浓郁的新糖类,因不易导致高血糖,也不易产生脂肪堆积而发胖,更不会产生龋齿,而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

实际上,对于果糖我们并不陌生,大多数水果中均含有果糖。而人类食用果糖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果糖,与传统的天然糖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升糖指数低,即GI值低,GI(Glycemic Index)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如果将食用葡萄糖后所产生的血糖升高指数当作100的话,那么食用果糖后,人体的血糖升高指数仅为23,甚至有的能低至19,而蔗糖则高达65。也就是说,食用果糖后人体血糖的升高程度要远远低于其他传统的天然糖品,也因此,果糖以及相关制品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与肝功能不全者的饮食结构中。

其实,果糖之所以升糖指数低,主要是由于果糖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要比葡萄糖和蔗糖等传统糖都要慢,并且果糖的代谢并不依赖胰岛素,而是直接进入人体肠道内被人体所消化利用。所以,果糖的升糖指数才远远低于传统糖,被称之为“健康糖”。

此外,果糖的口味和甜度也优于传统糖,不仅自身具有水果香味,并且甜度高,其甜度达到了蔗糖的1.8倍,为天然糖中最甜的糖类。因此,只需要较少的用量,就可以拥有与其他糖类相同的甜度,进而满足味觉享受。至于果糖不易导致龋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果糖比较不容易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和聚合,所以,食用后产生蛀牙的几率就比葡萄糖或蔗糖

等天然糖要小的多。

但最近一项发布在《肥胖症》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显示,一些软饮料可能含有比人们想象中要多的果糖。过多摄入果糖可能对人体新陈代谢引起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体重。

通过有限的采样和研究显示,一些快餐连锁店销售的“喷泉苏打水”所含的糖分比商品本身标明的含量要多。而几乎所有的苏打水中果糖含量均比工业和政府建议的含量要多。

科学家已经指出,肥胖流行部分是由于对高果糖谷物糖浆的过度摄入。而理论上说,高果糖谷物糖浆中含有42%到55%的果糖含量。但是《肥胖症》杂志刊登的这份研究报告显示,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中的果糖含量甚至为64%或是65%。

但果糖的一些优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实,果糖之所以升糖指数低,主要是由于果糖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要比葡萄糖和蔗糖等传统糖都要慢,并且果糖的代谢并不依赖胰岛素,而是直接进入人体肠道内被人体所消化利用。所以,果糖的升糖指数才远远低于传统糖,被称之为“健康糖”。

此外,果糖的口味和甜度也优于传统糖,不仅自身具有水果香味,并且甜度高,其甜度达到了蔗糖的1.8倍,为天然糖中最甜的糖类。因此,只需要较少的用量,就可以拥有与其他糖类相同的甜度,进而满足味觉享受。至于果糖不易导致龋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果糖比较不容易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和聚合,所以,食用后产生蛀牙的几率就比葡萄糖或蔗糖等天然糖要小的多。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食用并关注果糖这种健康糖,作为天然糖家族中的新品类,果糖正在以健康糖的形象走入大众的视线,彻底颠覆了传统糖的不健康形象,打破老百姓的“恐糖症”,为大众的健康饮食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作者:————————————————————————————————日期: ?

一、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 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 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 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 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 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 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 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 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 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 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 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 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 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 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 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 8、75%的酒精溶液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 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 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 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完整版)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四大效应基本释义及内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四大效应相关解释及应用: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

低聚果糖改善肠道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低聚果糖改善肠道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摘要 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是一种益生元,能够激活体内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群的增殖,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促进体内矿物质吸收,提高机体免疫等。它以其独特饿功能性作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可能成为一种新型食品。本文主要介绍了低聚果糖的功能性作用以及其改善肠道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聚果糖菊粉功能性肠道

Abstract Fructooligosaccharide is as a prebiotis that can activ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bacillus or bacillus acidic lactic and so on vivo, maintain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stimulate the absorption of mineral and enhance immunity in human body. It is extensively attracted and applied dude to its special functional effect and may become a new type of food.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nd their improve intestinal functional f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 words: fructooligosaccharides inulin functional intestinal canal

功能性低聚糖

┊┊┊┊┊┊┊┊┊┊┊┊┊装┊┊┊┊┊订┊┊┊┊┊线┊┊┊┊┊┊┊┊┊┊┊┊┊ 摘要 功能性低聚糖属于寡糖,主要包括水苏糖、棉籽糖、乳酮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龙胆糖、大豆低聚糖、壳聚糖等。由于人体胃肠道内没有水解它们的酶系统,因而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可以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功能性低聚糖并阐述了其功能。 关键词功能性低聚糖,双歧杆菌,保健作用。

┊┊┊┊┊┊┊┊┊┊┊┊┊装┊┊┊┊┊订┊┊┊┊┊线┊┊┊┊┊┊┊┊┊┊┊┊┊ 目录 引言 (3) 1功能低聚糖 (3) 1.1低聚异麦芽糖 (3) 1.2低聚半乳糖 (4) 1.3低聚果糖 (4) 1.4低聚木糖 (4) 1.5大豆低聚糖 (5) 2功能性低聚糖的直接功能 (5) 2.1抗龋齿 (5) 2.2降血脂、降胆固醇 (5) 2.3增殖双歧杆茵、优化肠道茵群 (6) 3功能性低聚糖由双歧杆菌引起的间接功能 (6) 3.1生物屏障作用与抗衰老功能性低聚糖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6) 3.2 营养作用 (6) 3.3防止便秘功能 (6)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装┊┊┊┊┊订┊┊┊┊┊线┊┊┊┊┊┊┊┊┊┊┊┊┊引言 低聚糖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它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未来型”新一代功效食品。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的新产品,近年来国际上颇为流行。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均有规模化生产,我国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起于90年代中期,近几年发展迅猛。低聚糖(oligosaccharide)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子量约为300—2000,可分类为普通性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两大类。普通性低聚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酸糖、海藻糖和麦芽三糖等,它们可被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性低聚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果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壳聚糖、壳低聚糖、低聚木糖等,因在人体肠道内不具备分解消化的酶系统,不能被人体胃酸和胃酶所降解,故不能消化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内为有益菌双歧杆菌所利用,对人体发挥独特的生理功能。本文主要是就功能性低聚糖做一个介绍,下面先来介绍一些功能性低聚糖。 1功能低聚糖 1.1低聚异麦芽糖 低聚异麦芽糖是指葡萄糖基以a一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6不等的一类低聚糖,它是一种支链、非发酵性低聚糖,又称分枝低聚糖或称寡聚葡萄糖,其英文缩写为IMO。低聚异麦芽糖的主要成分为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和异麦芽四糖占总糖的50%以上。低聚异麦芽糖分子中含有a一1,4键及a一1,6键,以及少量a一1,3键和a一1,2键。低聚异麦芽糖在酱油、清酒、酱类、蜂蜜及果葡糖浆中有少量存在,广泛存在于大麦、小麦和马铃薯等植物性饲料中,极少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 IMO的甜度温和,为蔗糖的45%~50%,可代替部分蔗糖以降低食品甜度及改善食品风味。异麦芽三糖、四糖、五糖等随着聚合度的增加,甜度降低甚至消失。其黏度介于相同浓度的蔗糖与麦芽糖之间。其黏度比蔗糖高,更易于保持结构稳定;其黏度比麦芽糖低,食品加工时操作方便,且对糖果、糕点等的组织与物理性质无不良影响。同时,低聚异麦芽糖对酸和热的稳定性极强。将IMO添加到饮料、罐头及高温处理或低pH值食品中,其特性和生理功能不受影响。IMO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对各种食品的湿润和品质的维持有较好的效果。它还能抑制蔗糖的结晶,防止淀粉类食品的回生,从而延长货架期。分子末端有还原基团,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共热会发生美拉

低聚果糖

低聚果糖 低聚果糖,又称果寡糖或蔗果低聚糖,分子式(G-F-Fn,n=1,2,3,其中G为葡萄糖,F为果糖)。是由1-3个果糖基通过β-1,2糖苷键与蔗糖中的果糖基结合而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等一组低聚糖的总称。其广泛存在于香蕉,大蒜,蜂蜜,洋葱等食物之中。 一、理化性质 1.甜度和味质:纯度为50%~60%的低聚果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60%,纯度为95%的低聚果糖甜度约仅为蔗糖的30%,且较蔗糖甜味清爽,味道纯净,不带任何后味。 1,热值:体内测量的低聚果糖热值仅为1.5Kcal/g,热值极低。 2,粘度:在0~70°C范围内,低聚果糖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食品加工时容易操作。 3,水份活性:低聚果糖的水份活性与蔗糖相当。 4,保湿性:低聚果糖的保湿性与山梨醇、饴糖相似。适用于保湿时间长的食品,以保证食品的货架期。 5,热稳定性:低聚果糖在120°C中性条件下,稳定性与蔗糖相近。 6,其他加工特性溶解性、非着色性、赋形性、耐碱性、抗老化性等优。 二、生理特性 经过研究证实,低聚果糖具有多项生理特性: 1.双向调节体内为生态平衡:促进双歧杆菌的迅速增殖,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腐败细菌的繁殖,减少肠内毒素的污染。 2.润肠通便: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垃圾,防止便秘、腹泻,改善肠胃功能。减少有毒代谢产物,保护肝脏。 3.调节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 4.促进人体内维生素B族合成: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 5.促进矿物质吸收:能促进食物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营养不良,促进发育及预防骨质疏松症。 另外还有预防龋齿,防止肥胖等功效。

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铜对人体及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张录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石家庄050016) 铜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1928年威斯康星大学哈特(Hart)的研究证明,由于喂饲乳汁而患贫血症的大白鼠饲料中添加铜和铁,对血红素的形成是必要的。 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构成体内具有特殊生理机能的物质,是多种酶系统的活化剂、辅因子或组织成分,参与和调节生物的多种生命活动过程。 1.动物对铜的吸收代谢 铜在动物饲料中多以难溶或不溶状态存在,饲料铜是以复合物的形式被小肠粘膜吸收,仅有极少部分以离子状态进入体内。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铜是与肠粘膜内的含巯基金属蛋白和过氧化物歧化酶结合携带进入体内的,小部分铜与小分子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转运入小肠粘膜细胞而被吸收到体内。 进入血液的铜存在于血清和血红细胞中,铜先与血清蛋白形成松散结合,在肝脏内铜再与a2-球蛋白形成牢固结合而合成铜蓝蛋白(约占成人血浆铜的95%)。血浆铜蓝蛋白与铜含量可以调节小肠粘膜对铜的吸收,二者含量的高低与存在于肠道食物中的铜维持着某种平衡关系。当血浆铜蓝蛋白和铜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肠道中的铜不吸入体内。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大量铜被吸收到体内,在机体蓄积产生危害。 动物体对铜的吸收还受饲料中的钼含量高低的影响。在落基山脉区域土壤中钼含量很高,水中钼含量也很高,在当地发生的一种病叫“羊缺铜症”,可通过皮下注射铜螯合物,如铜甘氨酸或日粮中含有8~11×10-7水平铜即可预防。钼干扰铜的吸收机理被认为是:钼干扰硫化物氧化酶,使动物体内硫化物增多,而导致硫化铜沉积,使铜不能为代谢所利用,造成铜缺乏。 铜在动物体内主要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小部分呈游离态存在,机体中铜总量的50%~70%存在于肌肉与骨骼中,20%的铜贮存在肝脏中,5%~10%的铜分布于血液中,微量铜存在于酶分子中。在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在肝、肾及脑铜浓度较高、肝组织中铜浓度最高,是铜最大的贮存器官,而且肝中铜的含量反映出对饲料铜的摄取情况,给予高铜饲料,肝中铜含量能增加数倍。 对于动物而言,食物中铜的吸收率是较低的,大约只有摄取量的5%~10%被吸收和存留,不被吸收的部分随粪排出,体内的铜又以胆汁的形式随粪排出,其他途径仅排出少量。 2.铜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2.1铜与铁代谢铜与铁代谢密切相关,它影响动物对铁的吸收、运输以及利用。在体内铜通过参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解除抑制铁吸收的因子,从而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由肠粘膜进入血浆中的Fe2+不能直接与血浆中的运铁蛋白结合,需在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下由Fe2+→Fe3+后,再与运铁蛋白结合,并随运铁蛋白运送到骨髓、肝脏及全身组织。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含铁酶类,或在骨髓和肝脏内形成铁贮备。铜蓝蛋白还参与机体内贮存铁动员,使其迅速释放出来,并与血浆中的β1-球蛋白结合形成运铁蛋白,参与铁的运输和代谢。 铜还是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即造血过程)的原料和调节因子,缺铜时,降低了铜对血红蛋白的催化作用,就可能导致贫血。 2.2铜参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的系统的构成。主要催化弹性蛋白肽键中赖氨酸酰残基、氨基氧化脱氨为醛基,并与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另一肽键的类似醇基或氨基进行醛醇缩合或醛氨缩合、而形成胶原纤维及弹性蛋白共价交联结构,使弹性纤维形成不溶性状态,从而使机体组织维持正常弹性和韧性。 2.3铜影响一些动物的生殖机能与生长发育将适量的铜盐注入孵化的鸡蛋内,雏鸡可

低聚果糖的作用及功效

低聚果糖的作用及功效 低聚果糖是一种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物质,具有着一定的促进人体健康的功效和作用。总结起来,低聚果糖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防止热气和上火、营养作用、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防止便秘、防止龋齿、美容作用等多方面的功效作用。下面将对低聚果糖的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促进双歧杆菌增殖 双歧杆菌在肠道内数量越多越好。人体试验表明,摄入低聚果粮可以促使双歧杆菌迅速增殖,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菌群平衡。科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引起腹泻,腹泻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而防治腹泻。 2、防止热气和上火 试验表明,人体每天摄入3-6克低聚果糖,3周之内,即可减少44.6%有毒发酵产物和40.9%有害细菌毒素的产生。从而减少有毒代谢物引起的热气或上火、口臭、口苦等现象。同时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3、营养作用 在肠道内可以自然合成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及叶酸,从而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水平,改善肠道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 4、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在大肠内被细菌发酵生成L-乳酸

可以溶解钙、镁、铁等矿物质,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实验证实,低聚果糖促进钙的吸收率达70.8%。因此,低聚果糖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5、防止便秘 低聚果糖在肠道内通过双歧杆菌发酵,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的产生。在人体试验中,每天摄入5克的低聚果糖,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6、防止龋齿 低聚果糖不能被突变链球菌利用生成不溶性葡聚糖而提供口腔微生物沉积、产酸和腐蚀的产所,因此,可以防止龋齿。 7、美容作用 低聚果糖在肠道内减少毒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同时迅速将毒性代谢物排出体外,排除肠道内的宿便,即给“肠子洗个澡”,减少毒性代谢物对皮肤的损伤,儿童可以减少过敏的发生,成人可以防止面疮、青春痘、黑斑、雀斑、老人斑,使皮肤亮丽,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纳米技术 纳米银材料 生物学效应相关的理化性质表征指南(标准

I C S71.040.40 A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36083 2018 纳米技术纳米银材料生物学效应相关的理化性质表征指南 N a n o t e c h n o l o g y S i l v e r n a n o m a t e r i a l s G u i d a n c e f o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b i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r e l a t e d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2018-03-15发布2018-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 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理化性质表征的检测方法1 5 测试报告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纳米银材料理化性质检测示例4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测试报告12 参考文献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三 本标准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79)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黎明二刘颖二李瑞如二黄河二刘海宁二葛广路二徐丽明三

G B/T36083 2018 引言 纳米银具有广谱的抗菌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三含纳米银产品的生物效应与其使用的纳米银材料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1-4],如粒径及粒径分布二形貌二表面性质等三纳米银材料相关理化性质表征涉及共性的表征方法,因此制定本标准三 本标准建议表征的理化性质包括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二z e t a电势二p H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二总银含量二银的价态三本标准主要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标准技术委员会(I S O/T C229)颁布的相关标准[5-6]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 a t i o n a lC a n c e r I n s t i t u t e)下属的纳米技术表征实验室(N a n o-t e c h n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L a b o r a t o r y,N C L)发布的相关标准表征方法,以及纳米银生物效应分析的学术文献中通常采用的理化表征方法三部分理化性质虽然与生物效应紧密相关,如表面功能团二聚集程度,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标准方法,因此没有将此类理化性质表征包括在本标准中三

综述--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摘要: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观点已被多年来的许多实脸所证实。早在1896年, 磁场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就已被报道出来。后来, 磁场杭炎,促进骨生成,促进血管神经再生等作用相继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关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实脸室研究也都有了一定进展。如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成为物理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以人为对象的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磁场; 生物学效应 生物磁学是研究物质磁性和磁场与生物特性及生命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磁场作用于生物的效应与机理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1 应用于生物处理的外磁场类型 不同磁场的类型及其物理参数(场强大小、均匀性、方向性、作用时间等)会导致不同的磁场生物效应。变化磁场又因频率高低不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1] 2 磁场基本的生物学特性 磁场能在机体内引起电动势而作用于机体,从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这里所谓的生物效应包括正生物效应和负生物效应。磁场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特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称为“窗口效应(window effect)”,而这个恰到好处的窗口是要靠不断的摸索才能找到的。

另外,生物是具有磁性的,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中任一层次分析看,其体内都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每个生物细胞都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电池,也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磁极子。首先,体内存在着带电离子(表2),电荷运动产生磁场。其次,由于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且分布不均匀,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离子在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迁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物电流。生物体的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等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学效应。 生物体内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吸引,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场,比如脱氧血红蛋白等。逆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斥,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比如水和脂肪等。由于这种磁性,外加磁场、环境磁场和生物体内的磁场都会对生物组织和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即磁场的生物效应。 [2] 磁生物效应一般具有几个特点1)窗口性:生物体只对某一特定强度的磁场产生效应2)阈值性:磁场在某一范围内才能引起生物效应3)滞后性:生物体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相对应的磁场作用4)协同性:很弱的外加磁场能激发很强的生物响应。 3静磁场曝露限值导则(2009)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工业用和医用静磁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体静磁场曝露增加,并促进了许多对其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环境健康准则项目(WHO 2006)中提出了关于静态电场和磁场的健康准则文献,文献包括对静场曝露生物效应的复核。[3] 1)曝露源 地球的自然静磁场约为50μT,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在30~70μT间波动。较高的直流输电线下方产生的磁通密度量级为20μT。快速磁悬浮客运列车在靠近电动机处产生的磁通密度较高。然而,无论磁悬浮列车还是常规电气化列车,乘客车厢内的场强都相对较低——低于100μT,但是乘客车厢地板下的感应电机会导致车厢地板水平区域的局部磁场达几个mT(WHO 2006;ICNIRP 2008)。其他在居所和职业环境中的静磁场源包括磁夹扣和磁附件(如箱包、纽扣、磁性的项链和手链、磁性腰带、磁性玩具等中的)中的小型永磁体产生的局部静态场超过0.5 mT。 在磁共振过程中,磁通密度通常为0.15~3T,且曝露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但也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Gowland 2005)。这类医疗过程同样会增加职业曝露,尤其是对医疗专业人士(外科医生、放射科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而言。在医疗专业人员必须非常近距离处理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遭受的曝露也会增加。此外,当移动病人进/出MR系统时,工作人员也会遭受短时间的曝露。最后,参与制造或维修此类MR系统的工作人员也会职业性地曝露于高静磁场中。 诸如热核反应堆、磁流体动力系统、超导发电机等高能技术也会产生强场。在研究机构使用的气泡室、粒子加速器、超导光谱仪、同位素分离装置等设备的周围,也会出现高磁通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

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而言,在选购奶粉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概念所混淆,比如说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就是父母们在选购时,十分需要注意的两种概念。两者看起来很相似,其实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的。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两者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低聚果糖 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低聚果糖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除具有一般功能性低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外,最引人注目的生理特性是它能明显改善肠道内微生物种群比例,对肠道益菌的增殖作用。低聚果糖对肠道中有益菌群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有选择性增殖作用,使有益菌群在肠道中占有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有毒物质(如内毒素、氨类等)的形成,对肠粘膜细胞和肝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防止病变肠癌的发生,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低聚半乳糖 低聚半乳糖是一种具有天然属性的功能性低聚糖,其分子结构一般是在半乳糖或葡萄糖分子上连接1~7个半乳糖基,即Gal-(Gal)n-Glc/Gal(n为0-6)。在自然界中,动物的乳汁中存在微量的GOS,而人母乳中含量较多,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菌群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乳中的GOS成分。

三、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的区别 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都是出现的配方奶中常见的低聚糖种类。乍一看,两者很像,虽然两者都是低聚糖,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哦。 低聚半乳糖(GOS)是一种具有天然属性的功能性低聚糖。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具有天然属性的功能性低聚糖,人母乳中含量较多,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菌群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乳中或者奶粉中的GOS成分。 低聚果糖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促进钙的吸收,调节血脂,免疫调节,抗龋齿等保健功能的新型甜味剂,所以低聚果糖在奶粉中更多的是起到“改善口味”的作用。 低聚半乳糖都能够被人体肠内8大有益菌所利用,能够抑制宝宝肠内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低聚半乳糖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热性,不会因为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杀菌及人体胃酸所分解而失去其本来应有之特性,而低聚果糖则不具备这些特性。低聚半乳糖能有效地被双歧杆B菌和乳酸杆A菌同时利用。低聚果糖FOS 等低聚糖则只可被乳酸杆A菌利用,对双歧杆B菌则不明显。

低聚果糖的功能

五大功能: 润肠通便、增强免疫力、排毒降火、纤体养颜、减少蛀牙低聚果糖的功能成因一、肠道的重要性肠道是人体器官中与外界接触面积第二大的器官最大的 是肺除了具有消化与吸收营养的功能之外还是人体中免疫系统抵御外来致病原的重要屏障。 其中 A、人体中的营养90靠肠道吸收 B、人体中99的毒素、84的致病菌是从肠道进入 C、人体中必需的130多种维生素是靠肠道有益菌合成 D、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人体中最 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的功能好除了能不断吸收营养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力同时还能发挥肠道自身的免疫作用 E、在肠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能够阻止致 病菌的入侵是生物屏障中的中坚力量。 双歧杆菌对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 维持正常排便功 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F、事实上很多因素滥用抗生素、细菌污染、饮食不洁、过度劳累等 都会使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双歧杆菌在种类、数量、活力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致病菌得不到制约而大量繁殖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肠道问题。 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证实人体内微生态系统与健康有密 切联系微生态达到平衡时有益菌占上风它在我们人的肠道功能有 A、防止肠内腐败抑制有毒物质的产生 B、在体内合成B1、B2、等B族维生素 C、制造有机酸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D、抑制病原菌的增殖能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E、预防致癌物质的产生分解致癌物质 F、促进蛋白质及钙、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 G、膳食纤维能吸附胆汁酸、胆固醇变异原等 有机分子抑制总胆固醇TC 浓度升高降低胆酸及其盐类的合成与吸收降低人体血浆和肝脏胆 固醇水平防治冠状动脉硬化、胆石症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H、预防和治疗肠炎、慢性腹泻 低聚果糖主要功能就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调节肠道平衡以致达到身体的平衡服用低 聚果糖后的生理现象低聚果糖的肠道护理过程是您可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的。 首次服用后约4个小时您会觉得肚子有反应并伴随有趣的生理现象——频频放屁。 请放心只响不臭因为低聚果糖是人体内有益菌的最佳营养物当您服用后体内的有益菌大量繁殖随着它们的新陈代谢,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随之排出体外。 如果您无此现象则说明您体内有益菌已为数不多这可是您身体衰退的反映但别担心只要您坚持服用身体放屁的现象会逐渐增多、即体内的有益菌会恢复到健康的水平。接着约6个小时您感到肠蠕动增强有时会伴随着轻微腹痛。这是因为低聚果糖携带大量水分冲洗您的肠道刺激肠壁而加强肠蠕动促使污物排出体外。不久您就需要上厕所了随之宣告第一次体内

医药磁性纳米材料的构建生物效应及诊疗应用-东南大学

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自然奖、自然奖-直报类) 1、项目名称:医药磁性纳米材料的构建、生物效应及诊疗应用 2、推荐奖种: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专家):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 磁性纳米材料因其丰富的磁学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传感与检测、磁共振成像以及磁感应肿瘤热疗等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构建生物医用磁性纳米材料,解决其控制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建立相关标准,发现磁性纳米材料新的生物效应,并解决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核心科学问题,是实现临床实际应用的挑战和迫切需求。本项目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标准研制及电磁控制组装 系统研究了磁性纳米颗粒(Fe 3O 4 与γ-Fe 2 O 3 )的制备方法及机理,实现了结构、尺寸和形貌控制制备,结果发表在Coll. Surf. A、J. Mag. Mag. Mater.、Chem. Mater.等专业期刊上,被SCI正面他引总计290篇次。研制出10L纳米γ-Fe 2O 3 弛豫率国家标准物 质(GBW(E)130387),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研制、生产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变磁场下磁性纳米颗粒间弛豫率差异导致的组装新机制,制备得到具有各向异性磁热效应的水凝胶,结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ChemPhysChem、Adv. Mater.等专业期刊上,被同行认为“交变磁场组装磁性纳米颗粒是过去十几年来除了静磁场控制组装以外首次提出的新的组装方式和机制”,“首次制备除了具有各向异性磁热效应的磁性水凝胶”,“在未来的临床热疗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我国空气离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综述

我国空气离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综述 空气离子作为物质体而存在它对机体产生良好的生物效应用大气压电离四级质谱仪对空气离子进行分析其主要成份为 NO-2NO2H2O a,CO-n HNO2 (H2O)n,HC-2HNO2 (H2O)a,NO-2HNO2 (H2O)a, 当气压小于大气压时由电晕放电产生的负离子是NO-2H2O a,CO-3(H2O)a,NO-2(H2O)a;由射线产生的负离子是O-2(H2O)a,空气离子成份取决于气压离子漂移时间湿度和电场强度与气压比值E/P 一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1单胺氧化本酶MAO主要存在肝肾脑细胞线料体内MAO的氧化脱氨基作用使用5-HT变为5-HIAA因而使游离的5-HT减少负离子促进MAO活性而正离子相反抑制其活性烧伤病人5-HIAA增多反映游离5-HT增多用负离子治疗烧伤病人疼痛减轻创面愈合快是由于负离子促进MAO活性使5-HT转化为5-HIAA的缘故用CS2染毒家兔兔血清肺脑组织中MAO活性降低吸入负离子可恢复其血清肺脑组织中MAO活性2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o负离子能促进Cyto-o活性加速细胞色素C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琥珀酸转化为延胡索酸负离子使应激后处于抑制的大鼠肝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3过氧化物酶pero与过氧化氢酶peroH参与体内氧化毒性产物H2O2的分解H2O2是具有强毒性羟自由(OH-)的前身因此这二种酶视为自由基清除剂对维持正常机体健康起重要作用负离子促进Pero及PeroH的合成4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是O- 2自由基清除剂对于抗辐射损伤防治肿痛抗衰老抗类症等起重要作用 小暴露负离子7.5×104个/cm3 7天每天8个小时测定肺肝脑心的SOD活性结果都明显增强对小鼠暴露负离子15天每天4小时离子浓度4108个/cm3血中SOD 活性高于对照组419.5>334.5u/ml大鼠暴露负离子6.5-8.5×106个/cm3 230每天4小时结果大鼠红细胞及肝脏SOD活性大大增强血浆MDA丙二醛降低表示LPO脂质过氧化物减弱负离子参与SOD的诱导或通过呼吸链上的Cyto-o及Pero并促使氧化磷酸化 偶联更加紧密从而使O-2等自由减少保护了SOD继而使LPO减弱MDA减少MDA 是自由基导致LPO的终产物反映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SOD MDA与炎症衰老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工业中毒等密切相关提示负离子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可能是负离子防治疾病的机理总之负离子所影响的酶很多但大部分均与生物氧化能量代谢生长发育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症有关自由基换伤有关在酶活性受到其它因柴油干扰时负离子有调节其它活性的作用对正常机体内酶的影响似乎不明显 二缺氧反应 实验在低压氧舱中模拟进行小鼠暴露无遗负离子5-7104个/cm3, 在1000m高度急性缺氧条件下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提高和延长3000m 高度缺氧条件下游泳耐力增强游泳时间延长长时间吸入负离子可加强急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血中5-HT代谢使高水平5-HT超于正常人吸入高浓度负离子处于4000m高度缺氧的人体功能呈现善与提高趋势在7500m高度急性缺氧时可使有效意识时间延长因此负离子可作为飞行和高原特殊条件下医学保健新方法噪声性耳聋与缺氧有关负离子有增进内耳供氧提高听力的效应19只雄豚鼠观察负离子对其正常听域改变的生物效应另选26只分吸离子与对照组观察负离子对听觉保护作用处理8天后进行急性噪声暴露1小时用听觉电生物方法及微机电脑信息处理系统测试两组皮层反应域听阈结果吸入负离子后听阈平均降低 3.9dB(P<0.01)负离子有提高听力的效应预防性吸入3106个cm3三天每天3小时对急性暴露后的听力恢复比对照组快到第2天即恢复正常空气负离子改善内耳血流增进供氧和有氧能量代谢减轻内耳细胞疲劳

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 摘要:纳米生物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正成为现代生物和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不断交叉,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已在新型医用植入材料和介入医用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新型药物和基因控释载体及高效生物诊断材料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止血材料、骨科移植材料、血管支架材料等领域上的应用, 并探讨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生物材料;应用;发展; 1 引言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是用于和生物系统结合、治疗和替换生物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1]。“纳米生物材料”是生物技术器件的基础, 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适合于生物体内应用的纳米材料, 它本身即可以是具有生物活性的, 也可以不具有生物活性。它不仅易于被生物体接受,而且不引起不良反应。另一类是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性而发展的新型纳米材料, 它被用于其它纳米人工器件的制造。比如已经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人工组织器官替代纳米材料(如人工骨骼、人工牙齿) , 以及用于分离生物分子的功能膜和各种特性化生物分子材料等。 1.1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因为纳米材料整体尺寸较小, 电子运动受到很大限制, 而且电子平均的自由程较短, 其局域性以及相干性得到增强。纳米材料整体尺度不断下降, 这让纳米体系当中的原子数量降低很多, 致使其宏观固定的连续性逐渐消失[2]。同时使得纳米材料表现出分离能级, 并且量子尺寸这一效应非常显著, 这让纳米体系具有的磁、电、热、光这些物理性质和常规材料有所不同, 其表现出不少新奇特性, 例如热学性能、磁学性能、催化效应以及化学方面的反应能等。

低聚果糖通便作用的研究

低聚果糖通便作用的研究 发布: 2005-1-1 | 来源: 互联网 | 查看: 2次 免费点歌 绝色美女 手机铃声 小 中 大 | 转发 | 收藏本文 作者:何为涛,赵鹏,刘荣珍,李凤文,姚思宇 【摘要】 目的 研究低聚果糖的通便功能作用。方法 动物实验:分别以2.5、5.0和10.0 g /(kg·bw)3个剂量经口给予小鼠连续灌胃,7天后进行小肠运动实验、排便时间、粪便粒数和粪便重量的测定。结果 各剂量组的墨汁推进率均高于便秘模型对照组,各剂量组的首便时间均比便秘模型对照组的缩短,而各剂量组粪便粒数均多于便秘模型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人群试食试验:选择非器质性便秘者102例,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试验期间不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正常饮食,试食组加服低聚果糖,3次/d,每次10ml 。7天后,比较两组试验前后排便次数、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的变化,并测定试验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等。结果 试验组服用后排便次数明显增加(p <0.01),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明显改善(p <0.01),总有效率为92.2%(p <0.01),且受试者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及其他临床检查均无异常。结论 低聚果糖具有通便功能。 【关键词】 低聚果糖;通便;人体试验 study on the effect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 facilitating feces excretion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 on facilitating feces excretion.methods in vivo animal experiment : in the experiment , mice were given fructooligosaccharide samples through oral gavage at 2.5,5.0 and 10.0g/(kg·bw) for seven consecutive days. then the rate of indian ink advancing in the small intestines , the time of first black feces excretion ,the number of feces granules and the weight of feces were measured.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indian ink advancing in the small intestines of mice treated with fructooligosacchari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stipation control group. also compared to the constipation control mice , the first black feces excretion was significantly faster in the mice treated with fructooligosacharide. furthermore , mice treated with fructooligosacharide samples produced more feces granul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vivo human study : 102 constip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the treat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51 patients. patients maintained their regular diet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however , patients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given 25g/day fructooligosaccharide for seven consecutive days. then , the frequency of feces excretion , ease of feces excre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feces granules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effect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 treatment on blood biochemistry and blood routine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 the frequency of feces excretion in the trea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0.01). moreover , ease of feces excre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feces granules were also improved (p <0.01). overall , 92.2%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fructooligosaccharide show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