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迎来了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时期,英国经济总体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英国也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民众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英国家庭的发展变化。

英国家庭在人口结构、家庭模式、夫妻地位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口结构方面,总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家庭模式方面,英国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被打破,家庭存在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婚同居现象大量出现,未婚同居带来的是大量非婚生子女数量的增长,加之持续较高的离婚率,导致大量单亲家庭出现,同时也带来了这些家庭的普遍贫困状态,这成为二战后英国不可忽视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在夫妻地位方面,“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和家庭观念被打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更多地投人到劳动力市场,过去男性养家糊口的局面被打破,双职工家

庭日益增多,这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基于此,妇女就业与家庭(儿童照管)之间的平衡问题也就日益突出了。

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总的生育率下降。在1964-2008年间,英国的妇女生育率从一个妇女生育个孩子下降到生育个孩子。战后初期英国的总生育率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增长,在1964年达到最高值,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个孩子。然而在1964-2001年间,这种趋势下降,2001年达到的最低值。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生育率有了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2008年达到,这是自1973年的以来最高的水平。但从总的趋势来看,生育率是成波浪式的下降趋势。

死亡率不断下降。二战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普遍好转,生命周期延长,死亡率不断下降。来自英国卫生经济学办公室的资料显示1951-2001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51年英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11%,到2001年上升到16% ,预计到2031年将会达到23%。老年人比例的上升有力地证明了英国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英国1964-2001年生育率的下降加之自1945年以来死亡率的普遍下降导致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这是英国人口统计学方面最有影响的一个变化。1951年,65-74岁的人口占到英国总人口的7%,75-84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3%,85岁及以上的占到%左右;1981年这三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是9%,5%,1%;2001年基本保持稳定,分别占到8%,6%,2%;预计到2031年将会有大幅度上升,分别是% ,8%,%。与之相反,英国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数量在收缩,预计将会进一步下降,1971年16岁以下的未成年占英国总人口的14%,到2001年下降到12%左右,预计到2021年还会有所下降,达到11%左右。种种数据都表明英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对英国社会和英国政府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着二战后英国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人民在婚姻和性道德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英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造成了冲击,家庭模式开始向着多元方向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性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避孕药的发明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使人们的性观念走向解放,婚前性

行为大量出现,英国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未婚同居以及单亲家庭现象的普遍存在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婚率下降,晚婚晚育风气盛行。据英国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71年全国登记结婚的夫妇大约有459400对,而到1998年仅有304800对;成年人结婚率也由1971年的69%。急剧下降到1998年的%。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晚婚晚育在英国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数据显示,1976年所有新生儿中有69%是女性在她们20多岁时生育的,仅有20%的新生儿是在女性30多岁生育的,可是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趋向持平,分别为48%和42% 。

离婚率上升。与上述1971-1998年结婚率下降的趋势相反,英国的离婚率却迅速上升,1971年英国离婚率仅为%,而1998年则达到%。翻了一番多。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是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斥,那么离婚无论对双方还是社会都是幸事。恩格斯的这番话道出了婚姻的本质,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使人们的婚恋观和性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婚姻以爱情和性为基础得到了更多英国人

的认可与饯行,这是英国高离婚率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人们思想方面的认知外,另外一种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则是离婚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出台。

1969年颁布的《离婚改革法》对英国的离婚改革历程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使英国迎来了空前的离婚高峰期。在传统的性道德观占据支配地位的年代,187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离婚总数仅为161桩;进人20世纪初的1901年上升为477桩;一战开始的1914年为856桩;1939年离婚数目高达8200桩;1947年猛增至60300桩;1972年高达119000桩,1986年急剧升至160000桩。基本上在整个80年代——90年代都保持在150000-160000桩左右。

高离婚率的一个必然结果则是大量传统核心家庭的破裂,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攀升。例如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也显示,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数量逐渐减少,已婚者家庭的比例从1991年的55%下降到2001年的45%。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增多,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增多,由于母亲的弱势社会和经济地位也必然带来了妇女和儿童的贫困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未婚同居现象大量出现。数据显示,早在1979-1982年间,就有24%的已婚夫妇在婚前同居,

而再婚夫妇的比例却高达65 %。并且婚前同居的时间延长,由1970年代的1年延长至1990年代初期的2年。80年代开始未婚同居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进人90年代同居比例已经超过结婚比例。1996年调查显示,年龄在25-34岁的女性中有39%的人正在同居,而相比之下,仅有19%的人走进婚姻。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男性来说,比例更高,有48 %的人正在同居,仅有15%的人结婚。上述数据表明英国的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正日益冲击着传统婚姻家庭模式,成为人们可选择和重要的新生活方式。

英国对“婚姻”的社会态度调查(1984-2000年)显示从1984-2000年英国同意为生育而结婚的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从1989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54% 。与之相呼应,认为婚前性行为合理的人的比例在持续飘升,从1984年的42%到1989年的44%再到2000年的58%。

非婚生子女数量激增。非婚同居现象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家庭生活方式,但它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量未婚同居不可避免地带来非婚生子女大量出现,据官方人口调查统计,1988年非婚生子女比例占总出生比例的25%,而1981年为12% ,1961年仅为6% 。同时婚外生育的增长,贯穿于整个20世纪下半叶,

1971年在所有901600个新生儿中,有73900个是婚外生,占当年所有新生儿的%,到1999年,由于出生率的下降,新生儿当年仅为700200个,而婚外生育的就达271600个,占所有当年新生儿的% 。

单亲家庭现象突出。二战后的英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普遍盛行,导致单亲家庭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焦点问题,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3月2日公布的一份家庭普查报告显示,英国单亲家庭数量首次达到了全国家庭总数的1/4。据统计,在1971年,英国的单亲家庭数量只占全国家庭总数的8%,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5%。同一时期,英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从8%上升到23%。

自1971年英国《离婚法改革法》带来爆炸似的离婚现象以来,不可避免的是自70年代以来英国单亲家庭数量急剧的增长,1971年单亲家庭总数约为60万,约有100万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然而19%年,这一数字分别激增至200万和275万。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单亲母亲家庭。由于单亲母亲经济上固有的弱势,加上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们更容易面临家庭贫困状况。

总之,二战后英国的家庭模式从两性婚姻模式向

着多元化家庭模式发展,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都冲击着传统的以两性婚姻为基础的核心家庭的地位;性解放运动带来大量未婚同居现象,并带来众多的非婚生子女;高离婚率和高未婚同居量导致大量的单亲家庭出现,同时追求独立自由带来单身家庭的盛行。这些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不小的触动,有些家庭变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家庭和社会问题,给英国政府带来不小的挑战。

三、夫妻地位的平等化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异军突起,这就需要大量的妇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进人劳动力市场,妇女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一一厨房、孩子才是她生活的全部,存在的价值。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过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被打破,男性也不再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双职工家庭数目日益增多。

据1924-1978年的统计,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工的平均工资按币面价值算增加了倍,女工的工资则增加了倍。1959-1978年,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男工的工资增长倍,女工的工资则增长倍。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妇女的收人增长率显然快于男性。这表明妇女经济地位

的一种提升,女性同样可以养家糊口,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下,议会于1970年制定了“同工同酬法”,规定做同等工作的人必须领取相同的报酬,雇用的条件及环境也不得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1975年议会又制定“性别歧视法”,对妇女的平等就业与受教育权利做出了更明确的保障。这一年还通过一项“就业保护法”,规定不许因怀孕或生育而解雇妇女。这些更是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在法律方面的表现,男女越来越趋于平等。

下表是20世纪妇女参加工作的统计数字(1937年——1977年),从中可以看出妇女劳动力在20世纪50年代后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女性就业率稳定上升。

但是妇女大量就业也使得她们面临一个非常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儿童的照管问题。因为一直以来,家务劳动,孩子照管问题都是妇女的责任与义务,绝大多数丈夫只是负责在外挣钱养家。所以,妇女大量就业使未成年子女的照管出现了断层。为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儿童照管不再只依赖母亲的作用,而发展出多

种形式。1994年英国社会对3438名母亲的调查表明,未成年孩子的照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由丈夫或夫妻双方的父母来照顾,占到34% ;(2)由母亲本人来照顾,母亲在孩子上学期间兼职工作的占了22% ;(3)由亲戚或朋友帮忙照顾,占了20%;(4)由稍大一点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占了24%;(5)由雇佣家庭保姆照顾的占到13%;(6)由幼儿园照管的占1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就业母亲来说,孩子主要由家人或朋友来照顾,还有就是孩子本人和从事兼职工作的母亲本人来照顾,最后是由保姆或幼儿园来看管。

总之,随着妇女大量就业,孩子的照管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逐渐成为全家甚至是全社会的责任。妇女也越来越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成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男女无论是在家庭地位中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越来越趋于平等。

结语

二战后英国家庭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其带来的家庭问题不容忽视。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本着支持传统家庭、兼顾其他家庭的原则,针对贫困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儿童保育问题等积极出台相应的家庭政策,以达到增加家庭收人、

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的目的。但是,家庭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与相互借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2016-10-30 世界史论文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 (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 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这一切

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 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 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英国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二战爆发之前,整个东南亚地区几乎被各国瓜分,泰国是唯一独立的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印支联邦。菲律宾则是美国的殖民地,这里是进入东南亚地区的必经之地。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控制着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地区。剩余的地盘则全部都是英国的,当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这一大片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那时的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这个帝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的国力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到了30年代后期,其已经被苏联和 德国超越。美国在1895年就已经在经济上超过了英国,在 华盛顿会议之后,美国又获得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地位。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连德国也十分忌惮。苏联在经过几轮建设之后,国力也大幅度提升。希特勒上台以后提出了重整军备计划,在军事经济的刺激下,德国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强国。英法两国国力消耗严重,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德国的逐步扩张,英法两国不希望自己再次被卷入战争。于是绥靖政策出台,英法两国一让再让。为

了稳住德国,英法先后出卖了奥地利、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看准了这一点,一再提出政治讹诈。最后德军大举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的保护国,英法两国退无可退,被迫向德国宣战。二、欧洲战场一塌糊涂,日本趁机占领了东南亚日本是德国的亚洲盟友,但是欧洲几国鏖战的时候,日本没有对英法宣战的意思。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根本没有抽身出来的可能。第二日本希望坐山观虎斗,毕竟英法两国也都是世界强国。就这样,日本除了和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以外,没有任何扩大战争的迹象。时间转眼进入了1940年,德国在完成战争准备以后,开始进攻西欧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先后投降,它们不是德国的对手。由于错误的部署,德军攻入了法国境内。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法国向德国投降。法国投降之后,整个西欧就只剩下英国还在顽强抵抗。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反登陆作战,英军主力全部回防本土。就连亚洲的精锐部队也调了回去,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其早就对东南亚地区垂涎三尺。越南的大米、菲律宾的橡胶、苏门答腊的油田、马来亚的铜矿,这些都是日本需要的。在此之前,日本无力对付强大的英法两国。但现在法国已经投降,英国苦苦支撑,日本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日本先是通过德国,接管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然后开始窥视缅甸。美国此时根据自己的利益考虑,开始对日本实现经

美国文学总结

Colonial 1607-1765 and Revolutionary 1765-18c末Period (17世纪-18世纪末) 一、Colonial writers 1. John Smith (约翰·史密斯) “ the first autho 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关于佛吉尼亚的真实叙述“ the first book” in American literature 2. William Bradford the first governor of Plymouth 普利茅斯 3. John Winthrop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基督教之爱 清教徒主义作家 Anne Bradstreet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最近在美洲出现的第十位缪斯 Jonathan Edwards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The Great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 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 二、启蒙时期和独立战争时期 1. Benjamin Franklin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oor Richard’s Almanac ( 格言历书) 代表作:The Autobiography 早期美国梦的反映 2. Roger Williams Puritanical dissenter 清教反对者 3. Thomas Paine the Father of American Revolution美国独立之父 The Common Sense the greatest of the Revolutionary pamphlets The Age of Reason The Rights of Man支持了法国革命The American Crisis鼓励殖民地抵抗英国军队4.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 the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美国诗歌之父 a 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革命诗人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美洲光辉的兴起The Wild Honey Suckle 野金银花 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印第安人的殡葬地首次创造the Noble Savage 高贵的野蛮人 5.Thomas Jefferson 美第三任总统Agrarians 重农主义代表人物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American Romanticism (提倡个人主义) 美国的文艺复兴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一、早期浪漫主义 1. Washington Irving华盛顿·欧文the 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之父indigenous humour The Sketch Book marked the beginning标志美国浪漫主义的开始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 包括: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传说Rip Van Winkle The Alhambra等7部 A History of New York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o the End of the Dutch Dynasty纽约外史诙谐杰作 2. James Fennimore Cooper 费尼莫尔·库伯西进运动边疆小说 Leatherstocking Tale皮袜子故事集5部曲about the frontier life of American settlers 包括:The Pioneers拓荒者The Last of Mohicans最后的莫西干人(Natty Bumpoo班波)、The Prairie草原The Pathfinder探路者The Deerslayer杀鹿者 The Spy 间谍The Pilot 领航者 二、超验主义作家 1. Ralph Waldo Emerson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Nature论自然the manifesto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宣言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The American Scholar美国学者指出美学者应创造自己的文学风格,不应盲从Self-Reliance论自立2. 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大卫·梭罗Walden瓦尔登湖超验主义作品 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之不服从 Nathaniel Hawthorne 霍桑human soul symbolism象征主义大师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代表作Twice-told Tales尽人皆知的故事Mosses from an Old Manse古屋青苔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The Blithedale Romance福谷传奇 The Marble Faun玉石雕像Young Goodman Brown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中考强化复习(六)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课时内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考历史1+n) 1、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成立时间是性质是前身是,成立时间是 成立的原因是 成立后的措施有 成立的意义是 地位是 2、日本战后二十年成为仅次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 2、 (二)、基础巩固: 1、二战后,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3、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4、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5、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7、“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欧盟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0、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1、当今的世界主题(发展趋势)是什么?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三)中考直击 2012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54.下表有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表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安定的国际环境D.各国原有经济基础好55.李琳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等文字,他查找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60.始干2009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 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高通胀和高失业 B.军事化和城镇化 C.高速度和低失业率 D.信息化和全球化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分) 【全球经济成为一体】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根据材料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及促进这种趋势的因素。(3分)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2014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A思想自由化B政治民主化C经济全球化D文化多元化 2015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7、李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的货币”等文字,他查到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38、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39、肯尼迪说:“通过援外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策略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C、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经贸往来频繁 D、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影响 (四)、泰安市中考分析与展望 1、二战后的西欧崛起(2009、2010、2011、) ①、2009:“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整体” ②、2010: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③、2011:“欧元”“统一护照”“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组织 ④、2012:“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组织是 ⑤、2013: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备战2016】⑴二战后,西欧崛起原因 ⑵二战后,西欧哪一国家发展最快 ⑶最大的经济体 ⑷欧元 ⑸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 ⑹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高一级整体” ⑺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专业八级英国美国文学知识考点

英国文学 一、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499-1066) 1、贝奥武夫 2、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 1、allegory体非常盛行 2、Romance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4、Willian Langlaud 《农夫皮尔斯的幻象》 5、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雄双韵体) 6、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伊丽莎白时代)(14-16世纪)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2、Thomas Wyatt 和Henry Howard引入sonnet 3、Philips Sidney 《The defense of Poesie》

《阿卡迪亚》描述田园生活;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 4、斯宾塞《仙后》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体诗节; 5、莎士比亚: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露克丝受辱记》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7、本.琼森风俗喜剧(comedy of manners)《人性互异》 8、约翰.多恩“玄学派”诗歌创始人 9、George Herbert 玄学派诗圣 10、弗朗西斯.培根现代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Essays》英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学术的推进》和《新工具》 四、启蒙时期(18世纪) 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为英国人民争辩》 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religious allegory 3、约翰、德莱顿:英国新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桂冠诗人;

《论戏剧诗》 4、亚历山大.蒲柏: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英雄双韵体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使用;《田园组诗》是其最早田园诗歌代表作 5、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中墓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墓园挽歌》 6、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7、罗伯特、斯:格兰最杰出的农民诗人; 8、Richard Steel和Joseph Addison合作创办《The tatler》和《the spectator》 9、Samuel defoe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鲁滨逊漂流记》;《铲除非国教徒的捷径》,仪表达自己的不满; 10、Jonathan Swift 《一个小小的建议》;《格列佛游记》;《桶的故事》; 11、Samuel Richardson 英国现代小说的创始人;帕米拉;克拉丽莎;查尔斯.格蓝迪森爵士的历史; 12、Henry Fielding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安德鲁》;《汤姆.琼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3、劳伦斯、斯特恩:感伤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项狄传》,第一部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作品;《感伤的旅行》

4. 二战后的美国现代文学:诗人

二战后的美国作家: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少数裔作家 I. Drama 戏剧 1. 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Profile 原名托马斯·拉尼奥·威廉斯(Thomas Lanier Williams)。 (1911.3.26,美国密西西比州哥伦布~1983.2.25,纽约州纽约市) orig. Thomas Lanier Williams born March 26, 1911, Columbus, Miss., U.S. died Feb. 25, 1983, New York, N.Y. U.S. playwright. The son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and a clergyman's daughter, he lived in St. Louis from age 12. After attending several colleges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1938). He first won recognition for his group of one-act plays American Blues (1939). Wider success came with The Glass Menagerie(1944) and mounted with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Pulitzer Prize; film, 1951), Camino Real (1953), and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Pulitzer Prize; film, 1958). His plays, which also include Suddenly Last Summer(1958; film, 1959) and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1961; film, 1964), describe a world of repressed sexuality and violence thinly veiled by gentility. He also wrote the novel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1950; film, 1961) and the screenplays for The Rose Tattoo (1955, adapted from his 1951 play) and Baby Doll (1956). A clear-sighted chronicler of fragile illusions, h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laywrights. 美国剧作家。12岁开始居住在圣路易。曾在几所学院学习,后毕业于艾奥瓦大学。他的独幕剧集《美国的布鲁斯》赢得“同仁剧团”奖(1939),《玻璃动物园》(1944)获得成功,接着《欲望号街车》(1947,获普利策奖;1951年拍成电影)、《卡米诺·里尔》(1953)和《热锡皮屋顶上的猫》(1955,获普利策奖;1958年拍成电影)等剧相继搬上舞台。他的剧作还有《去夏突至》(1958;1959年拍成电影)、《可爱的青春小鸟》(1959;1962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 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 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 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二)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 (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后来出现了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等, ④着重分析《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⑤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的议席和政治权利。 ⑥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⑦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⑧1986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注意英国对科技的态度:由积极应用到抵制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从中得到的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于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 1、约翰史密斯:美国文学的第一个作家,《关于弗吉尼亚的真实叙述》; 2、纳撒尼尔沃德:《北美的阿格瓦姆鞋匠》,北美讽刺文学第一笔; 3、威廉布拉德福德:美国历史之父,《普利茅斯种植园史》 4、安妮、布拉德斯特利特《第十个缪斯》 5、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 6、爱德华泰勒长诗《上帝对其选民有影响的决定》 7、乔纳森爱德华兹:大觉醒运动中主要的思想家; 二、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学() 1、富兰克林 2、托马斯、潘恩:《长诗》 3、托马斯、杰弗逊:《独立宣言》 4、约翰、伍尔曼:《日记》 5、飞利浦、弗瑞诺:美国独立革命的诗人 6、飞利浦、惠特利: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黑人女诗人,了不起的诗才之称,《胡塞先生和棺木》; 7、威廉、邓拉普:美国戏剧之父 8、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见闻札记》《睡古传说》《温

克尔》 9、詹姆斯菲尼莫尔库珀:《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干希人》《探路人》 10、威廉、布莱恩特:美国的华兹华斯,《诗选》《黄色的紫罗兰》《致水鸟》 11、爱伦、坡:侦探小说的鼻祖,《厄舍古厦的倒塌》《乌鸦》 12、艾默生:超验主义, 13、大卫梭罗 14、亨利、费朗罗:《伊凡吉林》歌颂爱情;《海华沙之歌》第一部描写印第安人的史诗; 15、纳撒尼尔、霍桑:《范肖》《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以第一人称叙述; 16、麦尔维尔 17、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 18、惠特曼:free verse;草叶集;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文学 1、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诗《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 2、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贵妇人的画像》《美国人》 3、马克吐温 4、赫姆林加兰:加兰是“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大路》,

二战中英国飞机的命名

与其他国家不同,英国皇家空军(RAF)和舰队航空兵(FAA)更倾向使用名字,而不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命名飞机。当然,这些名字并非随意之选,而是皇家空军从1918年成立时起就采用的一套复杂的命名系统的一部分,而在二战脚步临近时,该系统已大幅修订过。 与广为流传的说法相反,尽管1918年的命名体系确实强制要求过,头韵(即首字母相同)并不是RAF/FAA的命名体系贯彻始终的规定。不过,传统的力量毕竟强大,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后的不少飞机名字上仍有所反映,如霍克“飓风”(HawkerHurricane)、肖特“斯特林”(ShortStirling)、布莱克本“博塔”(Blackburn Botha)、费尔雷“管鼻燕”(Fairey Fulmar)等。 大部分二战时期的飞机是以1932年或1939年的命名系统命名的,这两者除了用于海上的飞机外并无多少区别。1937年,舰队航空兵(FAA)从皇家空军回归皇家海军,海上飞机的起名权因此回到海军部手里。 飞机的名字或者由生产厂家所起,或出自军方之手。有一个精彩的段子,也许是虚构的,讲到雷金纳尔德?米切尔听到他设计的伟大的战斗机被命名为“喷火”时发出如是感叹: “这就是他们会选的那种傻到根的名字!”Spitfire,除了解释为“喷吐火焰者”和“一种烟火”外,还指“ahighlyemotionalandquick-tempered person (especially a girl or woman)”,“一个高度情绪化和易怒的人(特别是女孩或妇女)”,这简直是“泼妇”嘛!难怪米切尔大叔不高兴呢。想到中文译名“喷火”,基本搭调,又体现了英国空军部对战斗机名字“速度、活力或攻击性”的要求,还没有英语里的一词多义的不良联想。 生产厂家当然也有自己的内部的飞机命名体系,通常使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德?哈维兰公司的内部命名系统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比如“虎蛾”(Tiger Moth)教练机的公司内部编号是 D.H.82,著名的“蚊”式(Mosquito)战斗轰炸机则在公司内被称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