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分离蛋白

豆粕分离蛋白
豆粕分离蛋白

豆粕分离蛋白

分离蛋白的含义是把原料中的非蛋白成分除去,得到纯度较

高的蛋白质产品。

原料中的非蛋白成分有水溶性的和非水溶性的,分离蛋白的制取工艺要分为两步,一步是蛋白质和非水溶性成分分离;,一步是蛋白质和水溶性成分分离。

一;工艺基本原理。

大豆花生所含的蛋白质以球蛋白为主,还有少量清蛋白,这类蛋白在未变性时能溶于水的。遵循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在等电点条件下蛋白质分子程电中性,带电荷平均值为0,分子间相

互凝聚而析出,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幅降低,调整蛋白质的ph在等电点附近蛋白质分子绝大部分凝聚析出。再调整ph超出等电点范围蛋白质分子又恢复胶体状态。分离蛋白质制取工艺就是蛋白质在这一理化性质上的应用。

二;工艺过程

制取分离蛋白的工艺有多种,下面介绍通用的工艺方案:

原料——水溶提取——分离——酸沉——灭菌——冷却——喷雾干燥——成品

1、原料

豆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分离蛋白的提取率和功能特性。用于分离蛋白生产的原料豆

粕应是清选、去皮、溶剂脱脂,低温或闪蒸脱溶后的低变性豆粕。这种豆粕含杂质少,蛋白含量较高,蛋白变性程度低,适于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豆粕中的蛋白变性程度,

亦即氮溶解指数(NSI)的高低与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率有很大关系。当原料豆粕的NSI

值为74.25%时,大豆分离蛋白的得率为37%;NSI值为80.3%时,得率为40%;当NSI值为83%时,得率为43%。分离蛋白的提取率除与豆粕的变性程度有关外,还与用于浸油的原料大豆的蛋白含量组分有密切关系。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构成为大豆球

蛋白中的7S和11S组分。这两种组分在含盐溶液中的粘度和溶解度也大不相同2

浸提工艺

从豆粕中萃取蛋白质时,加水量、pH、温度、浸提时间对分离蛋白的得率有很大影响。

浸泡:很多企业都是先将豆粕干法粉碎后再与水混合浸提。干法粉碎不利于提高蛋白

质的提取率,而且容易使蛋白质发生热变性,降低蛋白质的NSI值。若将脱脂豆粕加

水先浸泡一段时间再磨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蛋白质的提取率。先浸泡后磨浆的方法,比干法粉碎再浸泡更有符合大豆蛋白质的溶解机理。经测定,先浸泡后磨浆比干

法粉碎再浸泡的蛋白质提取率高2~4个百分点。

用水浸提大豆蛋白时,加水量越多,蛋白质的提取率就越高,但是加水太多,酸沉时

乳清液中的球蛋白量增加,蛋白的损失量也就增高,成品得率反而下降;若加水太少,大豆蛋白的溶出率大大下降,成品的得率也会下降。还会增加后续各工序的难度。同

时在磨浆阶段,浆料粒度越细则蛋白得率和浸提效果越高。其实不然,当浆料粒度太

细反而会使蛋白得率和浸提效果下降,同时有增教了过滤分离的难度。

蛋白质的溶解度与浸提PH有很大的关系,pH太低的时候,11s蛋白组分能解离成2s 组分,这种解离作用造pH3.75时开始至PH2时达到最高峰,当pH小于2时,又会发上聚合作用,形成聚合物。如果ph太高时,因碱性太强会引起脱氨脱羧肽键断裂,又会发生“胱赖反应”,把氨基酸转化成有毒的化合物。所以浸提蛋白的PH必须要有合适的控制范围。

用碱性溶液提取豆粕中的蛋白时,温度的高低对蛋白的NSI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NSI降低。当温度超过55℃时,蛋白开始变性,温度大于80℃时,蛋白会形成凝胶。所以浸提温度过高,不仅会使蛋白变性,影响其功能性,而且

粘度增加,分离困难,分离耗能提高。

浸提时间的选择,主要是看蛋白的溶出率。一般来说,在一定的浸提条件下,浸提时

间越长,蛋白的容出率就越高。但是当浸提达到一定的时间后,蛋白得率随浸提时间

的延长而无显著的变化。我们要综合考虑能源消耗、设备周转、生产周期、工艺成本

等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时间。

3、分离工艺

采用碱溶酸沉法生产分离蛋白工艺过程中,有2个分离工序,一是用碱液提取大豆蛋白后,离心分离蛋白萃取液和豆渣;二是酸沉后离心分离蛋白凝乳和乳清。分离机是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一定要充分了解分离机自身性能和对物料的适应性,否则大大影响分离效果,降低蛋白的提取率和纯度。,在设备选购上,我们有国内外最先进离心机

生产厂家合作,精通各种离心机的性能、操作方法和保养。可为您在生产过程中最大

限度的发挥使用效率。还可根据您本身有的设备采取辅助设施。

4、酸沉、水洗、中和工艺

大豆蛋白的酸沉工艺是主要利用大豆蛋白在等电pH条件下溶解度最小的原理,使之

凝聚沉淀。大豆蛋白不是在所有酸性条件下都能凝聚沉淀的,只有pH到大豆球蛋白

的等电点附近时才能凝聚沉淀。因此只有严格掌握酸沉所需的pH,才能收到满意的

效果。要想做到这点必须做到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影响等电沉淀的因素较多,在蛋

白提取液中有大量的含磷化合物的存在是其中的一个较大因素。酸沉工艺操作中加酸

速度和搅拌速度也影响蛋白质的沉淀,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pH值虽然到了等电点,但蛋白质凝集下沉缓慢,上清液混浊。

5、杀菌、均质、干燥工艺

经打浆中和后的蛋白浆液需经热处理。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对蛋白产品的粘度、凝胶强度、NSI值、风味等都有不同的影响。高压均质处理对分离蛋白产品的功能性影响较大。经高压均质处理过的蛋白浆液,粘度明显下降,高剪切力作用能打破蛋白分子的

交联和凝聚,蛋白液对热的敏感性减弱,产品NSI值随着均质压力的提高有所提高,但过度均质会破坏蛋白产品的凝胶性。分离蛋白的干燥一般都采用喷雾干燥法,喷雾

干燥有压力喷雾、离心喷雾、二流体喷雾等几种形式,生产分离蛋白以采用压力式喷

雾干燥为最好,经压力式喷雾干燥生产的分离蛋白产品虽颗粒小,但具有较高的容重。离心喷雾干燥的产品容重低,产品水合后带入大量的气泡,会降低蛋白胶凝强度,低

容重的产品保质期也不理想。蛋白液在喷雾干燥时,把进风温度、排风温度、喷雾温

度控制不好都会影响NSI,蛋白粉在喷雾塔内停留时间过长,也会使凝胶性和NSI

值下降。

实施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将大豆精选后去皮、去胚后低温浸出,得到大豆皮、胚、混合油和低温豆粕,

大豆皮用于生产膳食纤维,豆胚用于提取胚芽油、大豆皂甙和大豆蛋白,大豆混合油

分离出溶剂和大豆毛油,溶剂回用于浸出工艺,毛油提炼出大豆油和磷脂。

第二步将低温豆粕经“碱溶和酸沉”工序后,分离后得到豆渣、蛋白泥和大豆废水。豆

渣用于生产膳食纤维,废水进行直接多效真空浓缩,得到浓缩液和冷凝水,将冷凝水

回到豆粕碱溶用水,实现水循环利用,再将浓缩液用大分子絮凝剂絮凝分离乳清蛋白

或用分子量载留范围在1500-3000的膜分离乳清蛋白,真空浓缩液结晶分离大豆低聚糖,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异黄酮,得到高副价值的大豆低聚糖、乳清蛋白和大豆异

黄酮等产品,或将浓缩液直接喷雾干燥得到含有大豆低聚糖、乳清蛋白和异黄酮的混

合功能性原料。

第三步将大豆蛋白泥经过调pH值后喷雾干燥,生产普通分离蛋白或加入蛋白酶等

生物制剂处理生产注射蛋白、大豆多肽、植物水解蛋白、水溶性蛋白等产品。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以下简称SPI)的蛋白质含量高达90%,

是一种高级的食品添加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逐步增加,我

国的植物蛋白应用市场日益扩大,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用于替代植物性SPI每年需求量5万吨左右,虽然国内SPI加工能提供6万吨左右,但每年需要出口3万吨左右。我国

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有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现在对SPI技

术开发能力较低,在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不了解

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各项参数对产品的不同影响, 目前国内生产SPI 主要以碱溶酸沉法为主,但是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不足。如可溶性成分去处不彻底,耗酸耗碱太多,

产品纯度低,灰分高,色泽深,蛋白纯度低等缺点。由于我国目前生产SPI的技术等

相对死亡落后,国内一些相关客户需要从国外进口高质量的SPI填补空缺。它的加工

条件要求很苛刻,原料、设备、工艺、管理那个环节不严谨,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并且蛋白质得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我国蛋白制造业的兴衰。国内

有很多家企业因为得率低,经济效益差,不得不停产。我公司在传统的碱溶酸沉分离

蛋白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经多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提高大豆分离蛋

白得率的途径。并按照产品的应用领域,产品的性能不同,开发出了多功能,多品种,高质量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技术,以适应国内相关分离蛋白生产厂家对技术及工艺不

足的需求,提高国内分离蛋白生产的整体水平。

关于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大豆分离蛋白工业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30多条不同规模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设计产量已超过8万吨,但每生产1吨分离蛋白会产生20多吨COD超过20000mg/l,BOD超过10000mg/l的高浓有机废水,和5-6吨废渣。目前的分离蛋白生产工艺的一般处理方

法是都将废水直接排放或交进废水处理站处理,废渣(豆渣、豆皮、豆胚和油渣等)

卖给饲料厂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出于劣势,据我们调查,我国分离蛋白厂中,正常生产的还不到一半,若

采取清洁生产工艺,不仅能控制污染、节约水资源,而且大豆的有价值成分一点没有

损失,产品增值十倍以上。

生产方法

按附图1步骤,在日处理10吨的大豆蛋白生产线上处理大豆1吨:

1. 低温浸出:大豆精选、烘干、破碎脱皮、脱胚,得豆皮102公斤,豆胚26公斤,

豆瓣经软化、轧胚后加入6号溶剂浸出,得到湿粕和混合油,混合油真空脱除溶剂,

得到毛油154公斤和溶剂(回收循环用于浸出),湿粕经140℃高温闪蒸脱溶和70℃真空二次脱溶,得低温豆粕712公斤,蛋白含量52.5%,氮溶性指数(NSI)86.5%;

2. 碱溶酸沉工艺提取蛋白:将步骤1的低温豆粕加入10倍50-55℃的热水,调

pH7.0-7.5,搅拌萃取15分钟,4000转以上离心分离,豆渣重萃一次,得到含水份

80.2%豆渣1200公斤和豆乳液,豆乳液用盐酸调pH4.4-4.5,搅拌均匀,离心分离,得到含固形物1.2%的乳清废水8吨和大豆凝乳蛋白泥;

3. 生产蛋白产品:将步骤2的蛋白泥调pH8.0,加入木瓜蛋白酶水解,用NaOH调pH,维持pH在8.0,控制水解度在5%左右生产注射蛋白(若控制水解度在25左右,可生产大豆多肽,水解度在90%左右,可生产植物水解蛋白),调pH7.0,升温灭

140±5℃,闪蒸灭酶杀菌,最后喷雾干燥,得水溶性和分散性优良的大豆注射蛋白312公斤;

4. 废水利用:将步骤2的乳清废水五效降膜浓缩,第一效温度115-120℃,每效温差12-15℃,浓缩到固形物15-20%,喷雾干燥,得到含乳清蛋白40%,大豆低聚糖52%,大豆异黄酮0.8%功能性混合物,同时得到冷凝水7.2吨(温度50-60℃,COD<150mg/l,可用于下一批碱溶用水或它用);

5. 生产膳食纤维:将步骤1的豆皮和步骤2.的豆渣加入碱性纤维素酶水解30分钟,升温75℃,加入0.5%双氧水脱色30分钟,再升温140±5℃,闪蒸灭酶杀菌脱腥,最后喷雾干燥,得蛋白含量18.5%,膳食纤维含量70.6%的膳食纤维398公斤;

6. 胚芽的利用:将步骤1的大豆胚芽加入6号溶剂31公斤,溶剂比1:1.2,浸出温度在53℃左右,浸出后真空回首溶剂得到胚芽油和胚芽粕,胚芽粕加入75%的乙醇水溶液,在温度为75℃下进行连续3次浸提3小时 , 分离,真空回收乙醇,得到蛋白含量72.3%胚芽蛋白和大豆皂甙混合物4.5公斤,其中大豆皂甙2.9%,大豆异黄酮

1.3%。

7. 油渣的利用:将步骤1的毛油水化脱胶,分离得到油脚和油,油脚真空浓缩脱水、脱色得到大豆浓缩磷脂,其中丙酮不溶物63.2%;将油脱水、精炼得到大豆二级油,再精炼可得到大豆色拉油。

大豆蛋白的提取

从大豆中同时分离出油脂和蛋白从而获得大豆蛋白。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大豆蛋白其含量以干固形物为基准,最低不少于55%,豆油含量以蛋白重量为准为2~32%。提取方法将洗净和去皮的大豆研磨,然后在过氧化物和水中将研磨产品制成浆状。通过离心,从浆液中获得提取的蛋白。把浆液pH值调到8,以溶解蛋白,去掉不溶成分和游离油脂,再把pH值降到4.5,从浆液中即可获得沉淀蛋白,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85%。上述方法稍加更改,提取物中的蛋白和油脂含量可能发生变化,生产出含油提取物,其蛋白含量55%。

实例洗净的大豆70℃预先加热处理,使其水分含量达6%。然后破碎脱皮,将去皮大豆经Contraplex Pin磨研磨。用美制的70目筛子筛出99%的细粉,用100目的筛子筛出85%的细粉。再将大豆粉放进60℃的水里,水中约含有0.03的过氧化氢,豆粉与水的比例为1∶12。然后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并不断搅拌,添加到pH值为8~9即可,静置30分钟。水状浆液即可分离成水状“A”、固态“B”和油状或乳状“C”。将“B”与水以5∶1的比例混合搅拌,按上述方法还可分出离出水状“D”,将“A”和“D”混合,

用盐酸将pH调到4.5,蛋白固形物则沉淀。离心即得固态“G”和乳清状“H”,将“G”喷粉干燥生产出分离蛋白。上述工序重复多次生产出蛋白提取物,以整个干固形物为基准,其蛋白含量为81~85%,油脂含量为7~9%。

用这种方法所获得提取物比用传统有机溶剂提取的含油的蛋白质延长了货架期。特别是提取的蛋白,油脂尽管含量不低于2%,其货架期却延长。

新技术的应用

一,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膜分离技术是用超滤膜截留分子为单位的颗粒。在蛋白质提取中蛋白质分子与可溶性分子的大小有较大差异,通过超滤膜截留了蛋白质分子,而小分子可以通过超滤膜。

二,离子交换法

该法的原理与碱提酸沉淀法相似,但不是外加酸碱来调节分散体系的ph而是用离子交换树脂来

来调节ph 。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关键词]豆粕标准 植物蛋白类 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豆粕 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 85-92%。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等酵素,trypsin inhibiter,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活性,trypsihn inhibiter含量,通常NSI 25%以下为一个指标。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活性高者不能使用于尿素配合饲料。 豆粕的自然属性 1、物理性质 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0.515?/FONT>0.65Kg/l 2、化学成份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 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 去皮与带皮豆粕组成比较 原蛋白 质Crude Protein Extract 以太纤 维Ether Fiber % 粗纤维 Crude % 能量 Energy (kcal/kg) 带皮豆 粕 44.0(8)0.5(10)7.0(7)2240(8)去皮豆 粕 48.5(10)1.0(7)3.0(10)2475(10) 带皮与去皮豆粕氨基酸组成比较 带皮豆粕去皮豆粕精氨酸 3.4 3.8 赖氨酸 2.9 3.2 蛋氨酸0.65 0.75 胱氨酸0.67 0.74 色氨酸0.6 0.7 组氨酸 1.1 1.3 亮氨酸 3.4 3.8 异亮氨酸 2.5 2.6 苯丙氨酸 2.2 2.7 苏氨酸 1.7 2 总价值 2.4 2.7

豆粕质量

豆 粕 的 质 量 Soybean Meal Quality 作者Robert A.Swick博士 (美国大豆协会新加坡办事处) SW1--03

验室干物质数值例如一批豆粕购买时含粗蛋白48%和水分12%饲料厂的实验室对一份有代表性的样品所作分析的结果为含粗蛋白47.5%和水分13%计算方法即为47.58887 48结论是样品在分析前从空气中吸收了水分增加了重量但按购买时的干物质水 平来计算蛋白质水平是正确的 一批货的干物质总重量是极为重要的数据因为这一数据决定了所购的每一种养分的总 量饲料厂还应该在对原料称重之前对干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应该对养分含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粗蛋白 可将饲料样品中的氮含量乘以系数6.25而推算粗蛋白含量该系数是根据大多数蛋白质都含16%的氮而推导出来的所以将饲料中氮的百分含量乘以10016或6.25就可算出粗蛋白的量虽然业已证明对于某些饲料来说这一换算系数并非6.25但这些饲料最终都按6.25的蛋白质系数进行饲料混合和计算就是在所有的动物饲料中采用这一系数的理由饲料业已经接受6.25为氮含量换算为粗蛋白含量换算系数 粗蛋白测定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并非原料中所有的氮都来自蛋白质或氨基酸有时候会有相当大量核酸之类的非蛋白氮化合物在最终计算中被作为粗蛋白进行处理原料中可 能存在尿素之类的杂物从而增加了原料中的氮含量这样也就增加了原料中的粗蛋白 含量所以粗蛋白分析并不能真正告诉我们任何关于氨基酸含量的信息或者关于蛋白质的质和量的信息因此粗蛋白一词绝对适当的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其来源和意义有若干种方法可用以测定原料的总氮含量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丹麦化学家Johan Kjeldahl在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凯氏定氮法测定时将饲料样品和一种金属催化剂铜锌硒和或汞一起在硫酸中煮沸这样样品就被完全消化其中所有的有机物 都被氧化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化合物中的氮都被转化为铵离子然后将溶液冷却 在其中加入碱从而使铵转变为挥发性的氨氨从溶液中蒸馏出来又被捕捉入硼酸溶液中最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以测定氨水平并以此表示氮水平最终就表示出了粗蛋白水 平样品消化不完全以及或者操作过程中发生氨气逃逸就会导致结果错误Dumas法或称燃烧法是另一种被认可的原料比如豆粕中氮含量测定法该法要采用LECO Hewlett Packard等公司生产的仪器其优点是可避免采用凯氏定氮法时会碰到的问题采用燃烧法时样品在高温环境中在氧的作用下蒸发然后以光谱法分析所产气体中 的氮这种方法非常精确但在设备上的初始投资很大由表1可见以燃烧法得出的数值常常高于用凯氏定氮法测得的数值这通常是由于采用凯氏定氮法时样品消化不完全的缘故有些环形氨基酸比如色氨酸和酪氨酸很难消化测得的读数很低建议用纯色氨酸或烟 酸作为标准来对凯氏定氮法进行标定 表1 用凯氏定氮法和Dumas燃烧法对豆粕粗蛋白含量测定的比较 样品 实验室1 实验室2 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 燃烧法 1 46. 2 45.00 46.07 2 46.0 45.88 46.56 3 45.8 45.45 46.55 4 46.0 45.71 47.13 5 46.1 46.38 46.73 平均 46.0 45.8 46.6 美国大豆协会于1998年检查了不同实验定之间的测定误差从亚洲当地的一家饲料厂获

豆粕基础及饲料企业套保(大商所)

第一部分:国内市场现状 一、豆粕现货市场格局 2003年以前,国内豆粕价格波动波澜不惊,平稳而缓慢。进入2003年后国内豆粕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极端时候甚至出现过当日现货报价涨跌100元/吨的惊人之举,而且呈现出急涨阴跌的特征。 原因如下: 1、油脂压榨行业格局变化 国内压榨行业2002年后迅速发展,目前已经相成8000万吨/年的压榨能力,虽然远大于3000万吨/年的实际压榨需求,但东南沿海大量大型压榨企业的运营,彻底改变了国内压榨行业主要依靠国产大豆压榨的局面,大豆压榨行业整体80%左右的原料依靠进口大豆。压榨行业的扩张,导致豆粕供应量的增加,目前已经成为豆粕净出口国,同时与CBOT市场大豆联动性增强 2、饲料需求的扩张 由于 高速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肉、蛋、奶、禽的消费量逐年增长,拉动了饲料用豆粕的需求。2000年,国内豆粕消费量仅1500万吨不到,今年预计豆粕消费量将达到2800万吨左右,年均递增10%以上。 3、饲料企业分布特点 国内饲料企业呈现集团化,分散生产的特点。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像希望、六和、正大、温氏这样的饲料企业集团。但是这四大集团的生产,却是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若干中、小饲料生产企业完成的。这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对原料豆粕的采购,基本是分散、独立地进行。在与大型压榨企业豆粕定价权的较量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豆粕合约日线走势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二、豆粕定价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进口成本 中国榨油用大豆主要靠进口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榨油用大豆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大豆的价格,进口大豆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游产品尤其是豆粕的销售价格。 目前进口大豆的基本定价方式: 进口成本=CBOT大豆价格+综合基差 (运达中国港口的综合基差:包括海湾基差和海运费用) 简单地看,进口大豆成本就是CBOT大豆期货价格加上到中国的升贴水。相对于廉价的农产品,目前升贴水约占大豆进口成本的20%左右。它的变化对进口成本有重要影响。 2、压榨利润 目前的压榨企业都是根据压榨利润来调节生产节奏。当压榨利润较高时压榨企业会积极生产,从而导致后期豆粕供应增加,形成供应压力,压榨企业尽量低价销售,回笼资金。在压榨利润较低或者为负时,压榨企业消极生产甚至停机,导致后期豆粕供应量下降,短期供应紧张促使豆粕价格趋涨。而压榨利润的好转又会促使压榨企业积极生产。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 2005年以来进来大豆周榨油毛利走势图(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从图表来看,压榨收益(毛利)大部分时间在—50至200之间波动,高于200和低于—50的次数都不多。 其他影响因素: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植物蛋白类 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等酵素,trypsininhibiter,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活性,trypsihninhibiter含量,通常NSI25%以下为一个指标。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活性高者不能使用于尿素配合饲料。 豆粕的自然属性 1、物理性质 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0.515?/FONT>0.65Kg/l 2、化学成份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 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 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表2反映的是豆粕与其他各种油粕的组成比较。 去皮与带皮豆粕组成比较 原蛋白质 CrudeProteinExtract 以太纤维 EtherFiber% 粗纤维 Crude% 能量 Energy(kcal/kg)带 皮 豆 粕 44.0(8)0.5(10) 7.0 (7) 2240(8) 去 皮 豆 粕 48.5(10) 1.0(7) 3.0 (10) 2475(10) 带皮与去皮豆粕氨基酸组成比较 带皮豆粕去皮豆粕精氨酸 3.4 3.8 赖氨酸 2.9 3.2 蛋氨酸0.650.75 胱氨酸0.670.74 色氨酸0.60.7 组氨酸 1.1 1.3 亮氨酸 3.4 3.8 异亮氨酸 2.5 2.6 苯丙氨酸 2.2 2.7 苏氨酸 1.72 总价值 2.4 2.7 豆粕在饲养中的应用 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中富含的多种氨基酸对家禽和猪摄入营养很有好处。实验表明,在不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猪的食谱,从而促进它们的营养吸收。在生猪饲料中,有时也会加入动物性蛋白作为额外的蛋白质添加剂,但总体看来,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当其他粕类单位蛋白成本远低于豆粕时,人们才会考虑使用其他粕类作为替代品。 在奶牛的饲养中,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够提高出奶量。在肉用牛的饲养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但是,在牛的饲养过程中,有些时候并不需要高质量的豆粕,用其他粕类可以达到同样的喂养效果,因此,豆粕在牛饲养的地位要略逊于生猪饲养中的地位。 最近几年来,豆粕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枣例如蛋胺酸和胱胺酸枣能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要。由于鱼粉用鱼捕捞过度原因,造成世界鱼粉减产,供给的短缺使鱼粉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具有高蛋白质的豆粕已经开始取代鱼粉。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豆粕还被用于制成宠物食品。简单的玉米、豆粕混合食物同使用高动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对宠物来说,具有相同的价值。美国依利诺斯大学进行的一次实验表明,豆粕具有同猪肉一样的高蛋白,却不含影响营养消化的低糖酸盐。

豆粕的生产工艺和性质

目前制作豆粉的原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1]: 第一种是以豆粕为原料,豆粕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萃取出脂肪的豆子残渣(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浸出油),此类豆粕可称为一次豆粕,还有一种是在萃取出脂肪的豆粕基础上再次提取一些其他大豆提取物后的豆粕(如提取大豆异黄酮等,市场上欣靓、天雌素等产品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姑且称其为二次豆粕,二种豆粕在检验上不好区分,除非使用非常精密的仪器。 豆粕由于需要先萃取油脂的,因此其大多选取的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经过萃取工艺后,脂肪残留量大多≤0.5%,以此为原料制作的豆粉,细度可达80目、100目、120目甚至更多(有的厂家声称能提供200目豆粉),但这种豆粉有一种特点,由于其脂肪含量很低,所以在发酵生产中,必须辅以大量的消沫剂,否则泡沫无法控制。 此外此种豆粉的初始原料大多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转基因大豆,因此其本身蛋白质含量相对偏低,相对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粉蛋白质含量就更没有优势。但目前有些产品就专门使用这种豆粉,比如有的生产厂家的阿维菌素就采用此种豆粉。 第二种是采用豆子为原料(包括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和转基因大豆),这两者原料做成的豆粉在物理、化学性质,无法区别,可能在生物性质上有所区别。 先采取压榨方法压出油脂后(也就是市场上标明的压榨油),再进行炒饼,磨粉。这种豆粉相对豆粕豆粉价格要高一些,优点有以下几点: 1、此种豆粉由于压榨法取油,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调整压力,从而控制最终豆粉中的残留脂肪含量,这种豆粉与上一种豆粉的最大区别,在发酵生产使用中可以减少消沫剂的用量,因为脂肪也具有消泡功能,而且由于脂肪自然均匀地分布在豆粉中,其消泡效果相应地好于同等效果消沫剂。 基础料中使用消沫剂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对生产菌种也有一定的毒性;即使选用植物油也会因油脂漂浮在发酵液表层,影响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和菌丝的呼吸。 2、如果选用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其蛋白质含量要高于转基因大豆及及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豆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豆粉:有的是将前两种豆粉按比例混合,有的干脆是掺假(有的掺土、有的掺玉米粉),假货的检测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检测蛋白质含量,即知道是否掺假;后一种检测比较麻烦,但如果您要求采购高脂肪残留的豆粉,哪么只要脂肪残留量检测合格,就基本可以断定其真实性或仅仅掺和了较少量的豆粕粉;但有些产品就要求使用按比例掺和豆粉,这就另当别论了。 制作工艺 这是豆粉制作的关键,决定着的豆粉的质量及外观、颜色 豆粕豆粉: 原料如果由豆粕的话,其颜色相对偏浅一些,因为大多数豆粕原料都是比较小的片状物体,由于脂肪含量极低,极易粉碎,以此原料做豆粉的厂家,大多不再炒豆粕,或仅进行简单地温度较低的炒制,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豆粕在萃取出油的过程,为了提高出油速度和出油率,已经进行过适当加热,另外由于豆粕片比较小,含水量都非常低,比较干燥,相对表面

豆粕的质量指标以及验收指标

豆粕的质量指标以及验收指标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指标,适用山东省明发同茂饲料有限公司所用的大豆粕(注:经预压-浸提法或浸提法提取油后的饲料用大豆粕)。 2 感官性状 浅黄色不规则碎片状,色泽一致,新鲜,有豆粕的特殊香味。无发酵、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不得掺入饲料用大豆粕以外的物质,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物时,应做相应的说明。 3 质量指标(暂行标准) 水分≤14.5% ; 粗灰分≤7.0%; 粗蛋白质≥42.0%; 65%≤蛋白质溶解度≤85% 0.03 Nmg/分钟·克≤脲酶活性≤0.3% Nmg/分钟·克 4 验收指标 感官性状,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蛋白溶解度,脲酶活性。 5 卫生指标 滴滴涕(mg/kg)≤0.02 ,其余卫生指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有关的规定。 6 检验 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等指标按《饲料工业标准汇编》2002版执行。对公司不能检测的项目或有争议的检测结果,根据需要可送相应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饲料用花生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用花生粕的质量指标,用于明发同茂饲料公司所用的花生粕。 2 感官性状 碎屑状,色泽呈新鲜一致的黄褐色或浅褐色,无发酵、霉变、虫蛀、结块及异味异臭。不得掺入饲料用花生粕以外物质,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剂时,应做相应的说明。 4 质量指标 水分≤12.0% 粗蛋白质≥45.0% 粗纤维< 6.5% 粗脂肪≤2.0% 粗灰分< 8.0% 5 卫生指标 黄曲霉毒素B1(mg/kg)≤0.05,其它卫生指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的有关规定 6 检验 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等指标按《饲料工业标准汇编》2002版执行。对公司不能检测的项目或有争议的检测结果,根据需要可送相应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

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技术 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一是做为蛋白原料直接添加,二是酶解豆粕和发酵豆粕,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大豆蛋白通过蛋白酶酶解或微生物发酵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和小分子多肽的混合物。经过酶解或发酵处理的蛋白有比传统大豆中蛋白质更易于吸收、低抗原等特点,被认为是幼龄动物饲料的理想植物蛋白。 酶解豆粕主要用于大豆肽的液态生产。它存在一系列的限制因素,首先蛋白质水解过程中产生的苦味、臭味无法完全抑制,尤其是大规模生产中,降低和脱除水解过程中的苦味和臭味需要很高的成本。较高的价格是限制大豆肽进入市场的主要原因。其次用于水解的酶制剂仅限于食品工业中的常用几种,单一或混合使用均无法彻底消除水解过程中产生的苦味和臭味。如何克服水解过程中产生的苦味,任务非常艰巨,且水解度难以控制。 随着固态发酵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固态发酵不仅可以应用于液态生产不能实现的过程,而且可以弥补液态生产的不足与缺陷。应用现代固体发酵技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而且其投资规模和生产成本往往要比液态法低,更重要的是现代固态发酵往往没有影响环境的污染废物产生,在食品加工业及现代饲料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固态发酵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利用微生物转化农作物及其副产物,以提高它们的营养价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究表明,豆粕经固态发酵可有效提高蛋白质的生物转化率。 发酵豆粕中的大豆蛋白含量很高,在45.0%~55.0%之间,而且其中80.0%以上都是水溶性蛋白。其中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每千克0.2毫克~0.4毫克、硫胺素每千克3毫克~6毫克、核黄素每千克3毫克~6毫克、烟酸每千克15毫克~30毫克、胆碱每千克2200毫克~2800毫克,豆粕中的抗原及抗营养因子得到大部分消除,同时富含各种微生物源性营养。 发酵选用菌种:微生物发酵豆粕常用菌种: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 固态发酵生产发酵豆粕过程 发酵过程中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在发酵前期采用好氧发酵,促使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好氧微生物繁殖生长,同时芽孢杆菌、酵母菌分泌产生大量酶类、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关键词]豆粕标准 植物蛋白类 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豆粕 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 85-92%。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等酵素,trypsin inhibiter,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活性,trypsihn inhibiter含量,通常NSI 25%以下为一个指标。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活性高者不能使用于尿素配合饲料。 豆粕的自然属性 1、物理性质 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FONT>0.65Kg/l 2、化学成份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胡萝卜素 去皮与带皮豆粕组成比较 原蛋白 质Crude Protein Extract 以太纤 维Ether Fiber % 粗纤维 Crude % ~ 能量 Energy (kcal/kg)带皮豆 粕 (8)(10)(7)2240(8)去皮豆 粕 (10) : (7) (10)2475(10) 带皮与去皮豆粕氨基酸组成比较 带皮豆粕去皮豆粕; 精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胱氨酸 色氨酸 组氨酸 [ 亮氨酸 异亮氨酸 ( 苯丙氨酸 苏氨酸 2 总价值

豆粕概述

豆粕概述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油后的副产品,各类油粕中用途最广的一种。豆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饲养业与饲料加工业,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生猪的饲养。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可将豆粕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压榨取油后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到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产品。 豆粕一般加工流程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加温并调整水分含量→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分→加溶剂喷淋以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去皮豆粕是先去皮后浸提)。 1.豆粕的分类及区别 饲料用大豆粕(GB/T19541-2004)将豆粕分为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两种,具体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 带皮大豆粕去皮大豆粕 项目 一级二级一级二级 水分/(%) ≤12.0≤13.0≤12.0≤13.0 粗蛋白质/(%) ≥44.0≥42.0≥48.0≥46.0 粗纤维/(%) ≤7.0≤3.5≤4.5 粗灰分/(%) ≤7.0≤7.0 尿素酶活性(以氨态氮计)/[mg/min·g] ≤0.3≤0.3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70.0≥70.0 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三项指标均以88%或者87%干物质为基础计算与普通豆粕相比,去皮豆粕是采用先去皮后浸提的加工工艺生产而成;加工中分离出的豆皮约占大豆重量的8%,占大豆体积的10%。由于豆皮的主要组分是细胞壁或植物纤维素,很难被猪、鸡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因此去皮豆粕具有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氨基酸消化利用率高的优点。除此之外,去皮豆粕最主要的优势还在于其本身含有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从而在配方中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玉米,并减少价格昂贵的油脂用量。

饲料用大豆粕国家标准

饲料用大豆粕国家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豆为原料以预压—浸提或浸提法取油后所得饲料用大豆粕。 二、引用标准 GB 5490-5539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检验 GB 6432-6439 饲料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项测定方法 GB 8622 大豆制品中尿素酶的活性测定 三、感官性状 本品呈浅黄褐色或淡黄色不规则的碎片状,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嗅。 四、水分 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0% 五、夹杂物 不得掺入饲料用大豆粕以外的物质,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剂时,应做相应的说明。 六、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 1.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见下表。 表1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预混合料产量(万吨) 年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料 1990 3122 50.82 21.01 1999 5600 1000 160 3.三项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

4.二级饲料用大豆粕为中等质量标准,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七、脲酶活性允许指标 1.脲酶活性定义为在30?5?和pH值等于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大豆粕分解尿素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克数。 2.饲料用大豆粕的脲酶活性不得超过0.4。 八、检验 1.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的检验,按照GB6432-6439的有关规定执行。 2.脲酶活性的检验按GB 8622执行。 九、卫生标准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十、包装、运输和储存 饲料用大豆粕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类,分级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8-10-11批准,1989-09-01实施。

豆粕加工工艺

豆粕加工工艺

————————————————————————————————作者:————————————————————————————————日期:

大 豆 加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备注: 为关键工序 为质控点 1大 7风选去皮 13浸 出 19浸出粕 20脱 溶 20干燥冷却 22去皮豆粕 22过筛 22混 合 22打 包 4风 6一次破碎 8二次破碎 9风选去皮 10豆仁 10豆 皮 11轧 胚 10豆皮仓 10皮仁 10粉 碎 20 DT 粕(100℃,30分) 22粉 碎 22成品豆粕 17二 蒸 15混合油 16一 蒸 18汽 提 18大豆毛油 10豆皮筛 10二次风选 14正己烷 21分 水 21混合汽 21冷 凝 5加热(60-70℃,20-30分钟) 12膨 化 12冷 却 2计 3筛

大豆加工工艺描述: 1、原料大豆: 榨油二厂原料豆从储存筒仓7号仓、8号仓和9号仓(通常称呼为榨油二厂工作仓)经过RE100A、RE100B、RE100C进入EL100后经过RE101运输到车间准备生产(RE为刮板、EL为斗提)。 2、计量 大豆经输送刮板RE101进入车间后,先进入计量秤WE101计量。 3、筛选 大豆出计量秤进斗提机EL101送至车间顶楼依靠重力进入大豆筛SI101。大豆筛(平面回转筛)为震动、半封闭有一定坡度的设备。当原料豆进入时大豆可以从筛子孔中穿过进入风选器AS101,而大豆中秸秆豆荚等大块杂质由大豆筛尾部滑出,使之与大豆分离。 4、风选 AS101为大豆风选设备,大豆进入AS101后其中的微小杂质如粉尘碎豆皮等吸入布袋除尘器FI101,由除尘器汇总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绞龙SC161,FI101同时还吸收EL101,SI101中的灰尘杂质。 经过这样几步的预处理原料豆就变的比较干净了,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原料加热过程。 5、大豆加热器 大豆加热器DR105内部通有密集的蒸汽加热管道,DR105共12层,层与层之间有通风管道与刹克龙CY105相连通,能够吸走大豆所散发出的水汽及部分脱落的豆皮,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豆加热到60-70度左右,起到软化降低水分及调质的作用。 加热后大豆主要控制水分指标,其水分比原料豆低1%左右。 6、一次破碎(自带除铁器) 热豆由计量绞龙SC105输出,经过斗提机EL107提到车间高处后经过溜槽进入第一道破碎机DE111—114 ,将大豆破碎至2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AS111—114。破碎机自身带有除铁器,可以去除物料中的金属杂质。 7、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5、CY116,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带有少量豆皮2瓣左右的碎豆瓣,进入下一环节二次破碎。 8、二次破碎 碎豆瓣进二次破碎机CR11-114, 将大豆破碎至4到8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CN111—114。 9、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7,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无豆皮4到8的碎豆瓣,可进行下一环节的扎胚。 热豆经过破碎风选之后水分也有所下降,由于此步将豆皮与豆瓣分离,大大提高了浸出效率,同时为生产高蛋白豆粕创造了条件。 10、豆皮系统(皮仁、豆皮筛选、二次风选、豆仁、豆皮粉碎、豆皮仓) 风选后的皮仁进入CY115、CY116、CY117之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筛SI160和SI161,豆皮筛内筛网孔径约4毫米左右,部分豆皮通过筛孔进入风选AS160,通过风选将豆皮分离,豆皮进入CY160后由一条下料溜管进入SC161豆皮绞龙,而很小的豆仁(豆皮碎豆瓣)直接进入RE120.通不过豆皮筛筛网的大块豆皮经溜管进入SC161。同时大豆除尘器FI101内灰尘等杂质也通过一条溜管进入SC161。 以上三条溜管的物料进入SC161后再进入豆皮粉碎机HG161、HG162。豆皮经过粉碎

豆粕品质的检测方法

豆粕品质的检测方法 一、评定指标 1、1:抗胰蛋白酶的活性:Trypsin Inhibitor Activity TIA大豆粕在0。01mol/LnaOH 浸泡1h过滤,滤液用PBPA水解.测胰蛋白酶活性TIU. 1、2:尿酶活性(Urease Activity UA)国际标准法(ISO)、PH增值法(ΔPH法)、扩 散法、酚红法。CHINA规定ΔPH《0。4 在0.02-0.2之间是优质豆粕.UA与TAI几 乎同步失活.在加热过度以前,TIA以全部失活. 1、3:蛋白质溶解度:(Protein Solubility)美国乔治大学:Dale & Araba (1987)以检 测豆粕是否加热过度.一定量的豆粕与0.2%NaOH溶液混合离心过滤,滤液凯氏测 氮.PS<70%,则加热过度,70-80%为适宜,测时其灵敏度不够,粒度影响,当粒度在 60-80目时方稳定. 1、4:有效赖氨酸:赖与精氨酸属热敏性AA,高温时Lys与还原糖发生Maillard反应. 测定法有:A染料结合法(DBL):二硝基氟苯(FDNB),三硝基磺酸(TNBS),酸性橙-12, 茚三酮发生特异性呈色反应.B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5:蛋白质的水溶解度和氮的水溶解度:蛋的质的水溶解度(PDI)与氮的水溶解度 (NSI),二者只是与水混合后的搅拌强度不一样。PDI是8500r/min的速度搅拌 10min,NDI是120r/min搅拌30min。PDI测定豆粕的加热程度比UA和PS(NaOH) 灵敏,NSI在7-27.8%是可以接受。NSI低于10%则为加热过度。Balloun & Hgymard(1959):加热时间延长,NSI降低,加热过度,则大大降低,鸡的增重与饲 料报酬降低。 1、6考马氏亮蓝法:Kratzer(1989): 考马氏亮蓝对蛋白质考马氏亮蓝考马氏亮蓝显色 对AA不显色并与PS相关度好但考法测的实际值大大低于凯氏法测的蛋白质溶解 度。这可能与凯氏法将全部AA包括在蛋白质内的缘故。但考法较PS法测的时间短 的多,故考法更适合评价经受不同热处理时间后饲料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1、7:其它方法:橙黄G染色法(只能有限鉴定过分加热处理的大豆粕)、甲醛滴定法、 甲酚红染色法(每克豆粕吸收甲酚红的毫克数2-3mg为生豆粕,3.3-3.7mg为加工不 足,3.8-4mg为适当,4.3mg为加热过度)、颜色亨特色值。(Smith1981:颜色与蛋白 质有较高的相关性) 二、豆粕质量与生产性能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植物蛋白类 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等酵素,trypsininhibiter,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ursease活性,trypsihninhibiter含量,通常NSI25%以下为一个指标。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活性高 去皮与带皮豆粕组成比较 原蛋白质 CrudeProteinExtract 以太纤维 EtherFiber% 粗纤维 Crude% 能量 Energy(kcal/kg)带 皮 豆 粕 44.0(8)0.5(10) 7.0 (7) 2240(8) 去 皮 豆 粕 48.5(10) 1.0(7) 3.0 (10) 2475(10) 带皮与去皮豆粕氨基酸组成比较 带皮豆粕去皮豆粕精氨酸 3.4 3.8 赖氨酸 2.9 3.2 蛋氨酸0.650.75 胱氨酸0.670.74 色氨酸0.60.7 组氨酸 1.1 1.3 亮氨酸 3.4 3.8 异亮氨酸 2.5 2.6 苯丙氨酸 2.2 2.7 苏氨酸 1.72 总价值 2.4 2.7

杂粕在饲料中替代豆粕的应用

杂粕在饲料中替代豆粕的应用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internet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08-1-30 杂粕型饲料的概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蛋白质饲料来源以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葵粕等为主,不用鱼粉,用少量的豆粕或基本不用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等杂粕在全价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之和超过12%。 杂粕在饲料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十分迅速,饲料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专家预测,2010年-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的差额为2400万吨-4800万吨,饼粕类差额为2560万吨。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豆粕作为蛋白饲料原料,造成豆粕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不定期上涨波动。 豆粕与杂粕粗蛋白含量 我国每年生产大量的杂粕,如棉籽饼粕年产量在600万吨以上,菜籽饼粕约300万吨。目前杂高的饲用价值。各种杂粕的蛋白质含量均很高,如花生粕粗蛋白含量比豆粕高,棉籽粕与豆粕接近,菜籽粕、葵籽粕等粗蛋白含量也相当于豆粕的80%左右。有些杂粕的平均氨基酸消化率也很高,如葵籽粕可达89%(豆粕氨基酸平均消化率为90%)。此外,杂粕还含有丰富的其它营养物质。如大多数杂粕均含有很高的亚油酸,有效磷含量也均高于豆粕,亚麻粕亚麻酸含量十分丰富,葵籽粕的B族维生素含量显著高于豆粕。 但由于杂粕本身存在着抗营养因子含量高,多含有毒物质等固有缺陷,其在饲料中的用量一直难以加大。经研究与实践证明,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成果-酶制剂来提高杂粕在饲料中的使用量及利用率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杂粕在饲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杂粕粗纤维含量高,特别是加工过程中脱壳不充分时。如棉籽饼粕的粗纤维含量可高达17%,亚麻籽粕粗纤维含量可达28%,带壳压榨的葵籽粕粗纤维含量更可高达32%。粗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阿拉伯木聚糖等)、果胶和木质素。粗纤维不仅本身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利用,以一种“稀释”作用使饼粕原料本身养分浓度降低,而且还影响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表现出抗营养作用。 几种蛋白饲料原料猪氨基酸回肠真消化率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豆粕营养成份及标准 [关键词]豆粕 标准 植物蛋白类 植物性蛋白亦是提供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与鱼粉在饲料的关系中互为消长,而豆类及油实类等油脂含量丰富者,在采油后所得到的油粕类,通常蛋白质含量高,普通用来补给蛋白质,是极有用处的饲料来源。惟这些油粕类的饲料价值常视其成分、营养价,适口性、不良因子等而有差异。 豆粕 系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 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者。大豆粕是鸡、猪、牛适口性良好的蛋白质源。黄豆粕之粗蛋白质含量约45%,其消化率高达85-92%。黄豆内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urease trypsin inhibiter ,且活性很高,在生的情况下会阻碍消化率,雏鸡、子猪的发育。黄豆粕经过某种程度加热后,成长阻碍因子即失去活性,且饲料价值提高,但视其制造工程宫之加热条件面品质受到影响。其指标是使用水溶性氮素指数(NSI ),ursease 活性,trypsihn inhibiter 含量,通常NSI 25%以下为一个指标。牛方面,加热不充分之urease 活性高者不能使用于尿素配合饲料。 豆粕的自然属性 1、物理性质 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 不含过量杂质。 比重:0.515?/FONT>0.65Kg/l 2、化学成份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 ,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 ,烟酸15~30mg/Kg ,胆碱2200~2800mg/Kg 。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 去皮与带皮豆粕组成比较 原蛋白质Crude Protein Extract 以太纤维Ether Fiber % 粗纤维Crude % 能量 Energy (kcal/kg) 带皮豆粕 44.0(8) 0.5(10) 7.0(7) 2240(8) 去皮豆 粕 48.5(10) 1.0(7) 3.0(10) 2475(10)

(完整word版)豆粕加工工艺

大 豆 加 工 工 艺 流 程 图 备注:为关键工序为质控点

大豆加工工艺描述: 1、原料大豆: 榨油二厂原料豆从储存筒仓7号仓、8号仓和9号仓(通常称呼为榨油二厂工作仓)经过RE100A、RE100B、RE100C进入EL100后经过RE101运输到车间准备生产(RE为刮板、EL为斗提)。 2、计量 大豆经输送刮板RE101进入车间后,先进入计量秤WE101计量。 3、筛选 大豆出计量秤进斗提机EL101送至车间顶楼依靠重力进入大豆筛SI101。大豆筛(平面回转筛)为震动、半封闭有一定坡度的设备。当原料豆进入时大豆可以从筛子孔中穿过进入风选器AS101,而大豆中秸秆豆荚等大块杂质由大豆筛尾部滑出,使之与大豆分离。 4、风选 AS101为大豆风选设备,大豆进入AS101后其中的微小杂质如粉尘碎豆皮等吸入布袋除尘器FI101,由除尘器汇总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绞龙SC161,FI101同时还吸收EL101,SI101中的灰尘杂质。 经过这样几步的预处理原料豆就变的比较干净了,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原料加热过程。 5、大豆加热器 大豆加热器DR105内部通有密集的蒸汽加热管道,DR105共12层,层与层之间有通风管道与刹克龙CY105相连通,能够吸走大豆所散发出的水汽及部分脱落的豆皮,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豆加热到60-70度左右,起到软化降低水分及调质的作用。 加热后大豆主要控制水分指标,其水分比原料豆低1%左右。 6、一次破碎(自带除铁器) 热豆由计量绞龙SC105输出,经过斗提机EL107提到车间高处后经过溜槽进入第一道破碎机DE111—114 ,将大豆破碎至2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AS111—114。破碎机自身带有除铁器,可以去除物料中的金属杂质。 7、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5、CY116,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带有少量豆皮2瓣左右的碎豆瓣,进入下一环节二次破碎。 8、二次破碎 碎豆瓣进二次破碎机CR11-114, 将大豆破碎至4到8瓣左右,然后进入风选器CN111—114。 9、风选去皮 风选器利用豆瓣与豆皮重量不同的原理,将大豆破碎后散落的豆皮吸入刹克龙CY117,豆皮进豆皮筛。经过破碎之后的原料豆变为无豆皮4到8的碎豆瓣,可进行下一环节的扎胚。 热豆经过破碎风选之后水分也有所下降,由于此步将豆皮与豆瓣分离,大大提高了浸出效率,同时为生产高蛋白豆粕创造了条件。 10、豆皮系统(皮仁、豆皮筛选、二次风选、豆仁、豆皮粉碎、豆皮仓) 风选后的皮仁进入CY115、CY116、CY117之后通过下料溜槽进入豆皮筛SI160和SI161,豆皮筛内筛网孔径约4毫米左右,部分豆皮通过筛孔进入风选AS160,通过风选将豆皮分离,豆皮进入CY160后由一条下料溜管进入SC161豆皮绞龙,而很小的豆仁(豆皮碎豆瓣)直接进入RE120.通不过豆皮筛筛网的大块豆皮经溜管进入SC161。同时大豆除尘器FI101内灰尘等杂质也通过一条溜管进入SC161。 以上三条溜管的物料进入SC161后再进入豆皮粉碎机HG161、HG162。豆皮经过粉碎

膨化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_李世传

中国饲料 2014年第19期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3GB2C500239); 2013年南昌市重大科技项目(2013ZDXM015 ) 豆粕是大豆制油后的副产物,粗蛋白质含量高,可达40%~50%,且氨基酸构成合理,是畜牧生产中的优质植物性蛋白质原料,在饲料中广泛应用(Barth 和Lurnling ,1999)。但豆粕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尿酶、大豆凝血酶、大豆球蛋白和植酸等,降低了其饲用价值(Prandinia ,2005)。膨化作为一种高温短时加工方法,可将输送、混合、蒸煮、杀菌、膨化等多种操作单元同时完成,不仅能钝化酶,破坏抗营养因子,而且可使细胞壁破裂,提高养分消化率,是改善豆粕营养品质的有效方法(Abd 和Habiba ,2003)。本文就膨化过程对豆粕的影响及膨化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膨化过程对豆粕的影响 1.1膨化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根据热 稳定性可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热敏性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尿酶、大豆凝血酶和致甲状腺肿素等;另一类是热不敏性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大豆低聚糖(胀气因子)和植酸等。这些抗营养因子可使动物发生腹泻、胰腺肿大、生长不良等(高美云,2010;吴新民和丁巧丽,2004)。膨化的原理是原料在压力瞬间下降而膨化,其过程能有效地钝化或灭活各种抗营养因子,降低其活性,而达到适宜的范围。经过膨化后,豆 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得到了较大改善(王玮和刘思歧,2008)。周岩民(1992)研究发现,通过挤压膨化,豆粕中的脲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破坏率达95%以上,脲酶活力低于0.1单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力低于15单位。李素芬等(2001)研究发现,膨化处理对抗营养因子的失活效果优于其他干热处理,且当膨化温度达110~ 130℃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68.7%~88.2%,凝血素失活76.7%~100%。 1.2膨化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膨化对豆粕 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但营养成分损失较小,并且膨化可以显著改善其结构,使其更易消化吸收。郭树国等(2005)研究膨化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得出粗蛋白质含量较膨化前略有减少,且氨基酸也有部分损失,但粗蛋白质消化率明显提高,原因可能是高温、高压、高剪切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粗纤维含量显著减少,这是因为高温、高压、高剪切作用使纤维分子间化学键裂解,从而导致分子的极性发生变化;水分含量减小,原因是水分在膨化中受热蒸发;粗脂肪含量膨化后比膨化前略有减少,但粗脂肪在挤压膨化过程中能够与淀粉和蛋白质形成复合物,这类脂肪复合物能有效防止氧化,从而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同时对改善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有促进作用。左进华和黄圣霞(2008)研究同样得出,膨化后豆粕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都有所降低。 膨化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 李世传,王勇飞,赵艳平 (双胞胎集团研发中心,江西南昌330096) [摘要]膨化豆粕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理想的鱼粉替代品,本文就膨化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膨化豆粕;饲料;抗营养因子;营养成分[中图分类号]S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14(2014)19-0005-02 [Abstract ]Extruded soybean meal was one of ideal substitute for fishmeal ,which contained high nutritional value.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extruded soybean meal in feed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extruded soybean meal ;feed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nutrient component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