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会用这一性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 体会数式通性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15)次运算,它工作103 s 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1) 如何列出算式?

(2) 1015的意义是什么?

(3) 怎样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计算?

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观察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5

2222()

?= ;

(2)32()a a a ?= ; (3)5

55()m

n ?= .

你能将上面发现的规律推导出来吗?

教师板演: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 m ×a n =a m+n (m 、n 都是正整数).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m n m n a a a +?=(m ,n 都是正整数)表述了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结果,那么,三个、

四个…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结果会怎样?

这一性质可以推广到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m

n p m n p

a

a a a ++

+???= (m ,

n ,p 都是正整数).

例1(教科书第96页)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课本96页 练习

m n a a ? m n a a a a +=???()个 m n a += 

m a

n a

a a a a a a =??

????

?个个 ()()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怎么探究并推导出来的?在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习题14.1第1(1)、(2)题 教后反思:

14.1.2 幂的乘方 14.1.3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理解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性质的推导根据. 2.会运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性质进行计算.

3.在类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学习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性质时,体会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及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1 有一个边长为a 2 的正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 问题2 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

(1) (2) (3)

3

m m m m a a a a a ??( )

()==

(m 是正整数).

在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a m )n =a mn (m 、n 都是正整数). 多重乘方可以重复运用上述法则: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计算 (1)(102)3; (2)(b 5)5; (3)(a n )3; (4)-(x 2)m ; (5)(y 2)3·y ; (6)2(a 2)6-(a 3)4. 问题4 根据乘方的意义和乘法的运算律,计算:(n 是正整数)

你能发现有何运算规律吗?

能用文字语言概述你发现的积的乘方运算规律吗?

2322233333??( )

()==;

23222a a a a a ??( )

()==;

=p

m n mnp a a ????

()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当n 是正整数时,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吗?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02页第1、2题.

教后反思:

14.1.4整式的乘法(1)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乘法的法则,会用单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2.经历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类比思想.

教学重、难点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概括过程和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大约是5×102秒,你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吗?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问题2 观察这三个算式有何共同的特点?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第99页练习1、2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运用单项式的乘法法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结合探索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你认为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4.1第3、9、10题. 教后反思:

14.1.4整式的乘法(2)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能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算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几何直观”观念,体会转化、数形结合和程序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 我们来回顾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为了扩大绿地的面积,要把街心花园的一块长p 米,宽b 米的长方形绿地,向两边分别加宽a 米和c 米,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的绿地的面积?

不同的表示方法:

你认为这两个代数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完成课本100页练习1、练习2

++p a b c ()

++pa pb

pc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在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时,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的过程,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03页第4、7题 教后反思:

14.1.4整式的乘法(3)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算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几何直观,体会转化、数形结合和程序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的概括与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 已知某街心花园有一块长方形绿地,长为a m ,宽为p m .则它的面积是多少?

若将这块长方形绿地的长增加b m ,则扩大后的绿 地面积是多少?

问题2 若将原长方形绿地的长增加b m 、宽增加q m ,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扩大后的长方形绿地的面积呢?

不同的表示方法: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根据上节课积累的探究经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呢?

你能类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叙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你认为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a b p q ap aq bp bq

+++++()(

根据上述求解过程,观察计算结果的各项系数与原式中的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1、2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在运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时,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说明在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第5、8题 教后反思:

14.1.4整式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计算.

2.体会知识间逻辑关系、类比探究在研究除法问题时的价值;体会转化思想在单项式除法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会用它们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 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8 K ,一个存储量为26 M (1 M=210 K )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问题2 填空:

(1)∵ 3522=?( ) ∴5322=÷( ) ;

(2)∵371010=?( ) ∴731010=÷( ) ; (3)∵

37=a a ?( ) ∴73=a a ÷( ) .

问1 你在解决问题2时,用到了什么知识?你能叙述这一知识吗?

问2 5

37373

2

21010a a

÷÷÷, , 这三个算式属于哪种运算?你能概括一下它

们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问3 你能用上述方法计算 m

n a

a ÷吗?

问4 你能用语言概括这一性质吗?

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a ≠0?

问题3 当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 (1)如果根据这条性质计算m

n a

a ÷结果是多少? (2)如果根据除法意义计算 m

n a

a ÷结果是多少?

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例1 计算:

(1)74

a a ÷; (2)4xy xy ÷(); (3)6

x x ÷(-)(-); (4)32.y y ÷(-) 

问题4 计算下列各题:

(1)423287x y x y ÷; (2)3232123.a b x ab ÷

例2 计算: (1)22

286-a

b ab ÷; (2) 教科书104页练习1、2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探究同底数幂除法性质和单项式除法?

(3)运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和单项式除法的法则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第6题(1)(2)(3)(4). 教后反思:

862321122

--.x y x y ÷()()

14.1.4整式的除法(2)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互逆关系等逻辑关系在研究问题时的价值;体会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算式,它是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吗?如果不是,说说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⑴. m

bm m +÷();

3

281244.x x x x -+÷()

你能尝试计算(1)吗?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求(am +bm )÷m 的值,就是要求一个多项式,使它与m 的积是(am +bm ).你知道这个多项式是什么吗?

完成引例:

思考 上述两个算式的运算,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在计算一个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是将它如何转化的呢?

你能用字母的形式来表示吗?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例1 计算:

(1)65ab a a +÷();

(2)2215105x y xy xy -÷();

(3)

2

844a ab a -÷-()();

(4) 3

212633.a

a a a -+÷()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教科书104页练习3

3281244x x x x -+÷(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的地方是什么? (3)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方法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第6(5)(6)题 教后反思:

14.2.1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平方差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感悟从具体到抽象地研究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感知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平方差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14.1节中,我们学习了整式的乘法,知道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根据所学知识,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 = ;

(2) = ; (3) = .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上述问题中相乘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共同点?相乘的两个多项式的各项与它们的积中的各项有什么关系?你能将发现的规律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你能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推导吗?

前面探究所得的式子

2

2+-=-a b a b a b ()()为乘法的平方差公式,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平

方差公式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你能根据图中图形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吗?

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3232+-x x ()(); (2)22-+--x y x y ()() 

从例题1和练习1中,你认为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1)在运用平方差公式之前,一定要看是否具备公式的结构特征;

(2)一定要找准哪个数或式相当于公式中的a ,哪个 数或式相当于公式中的b ; (3)总结规律:一般地,“第一个数”a 的符号相同,“第二个数”b 的符号相反; (4)公式中的字母a ,b 可以是具体的数、单项式、多项式等; (5)不能忘记写公式中的“平方”. 例2 计算:

(1)2215-+----+y y y y ()()())(;

(2)102×98.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教科书108页练习1、2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3)应用平方差公式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4.2第1题. 教后反思:

14.2.2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而感受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符号意识和几何直观观念.

教学重、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1 计算下列各式:

(1)22

12+=+p m ()______;()=______; (2) 2212-=-=.p m ()______;()______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问题2 你能用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吗? 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3 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完全平方公式吗?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公式特点:

(1)积为二次三项式;

(2)积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

(3)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 (4)公式中的字母a ,b 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和多项式. 问题4 能根据图1和图2中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例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4+m n (); (2). 例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102 ; (2)2

99 . 问题5 思考:

(1)

2+a b ()与2

--a b ()相等吗? (2)

2-a b ()与2

-b a ()相等吗? (3)

2

-a b ()与 2

2-a b 相等吗?为什么?

2

12

-y ()

问题6 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a+(b+c)= a+b+c;a-(b+c)= a-b-c.

a+b+c =a+(b+c);a-b- c = a-(b + c).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2第2、4、6、7题.

教后反思:

14.3.1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了解公因式的概念,能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难点

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知道可以将几个整式的乘积化为一个多项式的形式.反过来,在式的变形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请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多项式的变形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式子变形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你认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关系.

pa pb pc因式分解吗?

你能试着将多项式++

(1)这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2)因式分解的依据是什么?

(3)分解后的各因式与原多项式有何关系?

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取出来,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 把32

3812+a

b ab

c 分解因式.

通过对例1的解答,你有什么收获? (1)公因式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各项都含有的字母及多项式的最低次幂的乘积;

(2)提公因式法就是把多项式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另一个因式是由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的;

(3)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后,应保证含有多项式的因式中再无公因式.

例2 把23+-+a b c b c ()()分解因式.

通过对例2的解答,你有什么收获?

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教科书115页练习1、2、3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因式分解的目的是什么?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提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4.3第1、4(1)题. 教后反思:

14.3.2因式分解--公式法(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体会转化思想.

2.会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你能将多项式2

25-y

与多项式24-x 分解因式吗?

(1)本题你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吗? (2)这两个多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你能利用整式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 b ()()来解决这个问题

吗?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你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尝试着概括你的发现.

把整式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 b ()

()反过来就得到因式分解的平方

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2)两个平方项的符号有什么特点?

适用于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必须是二项式,每一项都为平方项,并且两个平方项的符号相反.

例1 分解因式:

(1)249-x ;(2)22+-+x p x q ()().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例2 分解因式:

(1)44--.x y a b ab ; (2)3--.x y a b ab ;

通过对例2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2)对具体问题选准方法加以解决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3)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3第2、4(2)题 教后反思:

14.3.2因式分解--公式法(2)

教学目标

1.了解完全平方式及公式法的概念,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你能将多项式 2

22++a

ab b 与多项式222-+a ab b 分解因式吗?

追问1 你能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吗? 追问2 这两个多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追问3 你能利用整式的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222=+a b a ab b ±±()

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你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尝试概括你的发现. 把整式的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222=+a b a ab b ±±()反过来就得到因式分解

的完全平方公式:

我们把2

22++a

ab b 和222-+a ab b 这样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把形如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因式分解.

完全平方式必须是三项式,其中两项为平方项,并且两个平方项的符号同为正,中间项是

首尾两项乘积的二倍,符号不限.

例1 分解因式:

(1)21624944++-+-x x x xy y ; (2)221624944++-+-x x x xy y .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例2 分解因式:

(1)223631236+++-++ax axy ay a b a b ()();(2)23631236+++-++ax axy ay a b a b ()().

把乘法公式的等号两边互换位置,就可以得到用于分解因式的公式,用来把某些具有特殊

形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3第3、5(1)(3)题 教后反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全集(表格版 ,28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 (表格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 -c <0,b -c -a <0,c +a -b >0.∴|a -b -c |+|b -c -a |+|c +a -b |=b +c -a +c +a -b +c +a -b =3c +a -b .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

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 教版 主备人李芳课型新授课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 分管领导课时 1 第 4 周第 2 课时总第 1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及其对称轴,并能作出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说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重点、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 1.准备一张纸; 2.对折纸; 3.用圆规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或者发挥你的想象扎出其它你认为美丽的图案); 4.把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演示多媒体课件)要仔细观察啊!看有什么发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它的关系(能互相重合一模一样是对称的) 二、自主探究 1.通过以上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对称现象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事物都是轴对称的。你能根据你的想象举出你所见到的例子吗? 3.自学课本29-30页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 问题思考: 1 . 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指的是什么? 2 . 什么叫做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对称点指的是什么? 3 . 你认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区别联系? (1)结合课本图形12.1-2和12.1-3进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吗? (2)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两个轴对称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区别时, 学生思考后说一说,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举例,教师肯定。 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及时指导.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精华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4 (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 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 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 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测试卷2套含答案

第十四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计算2x 3·x 2的结果是( ) A .-2x 5 B .2x 5 C .-2x 6 D .2x 6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3a 2-2a 2=1 B .a 2·a 3=a 6 C .(ab )2÷a =b 2 D .(-ab )3=-a 3b 3 3.下列多项式中,不能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A .-a 2+b 2 B .-a 2-b 2 C .a 3-3a 2+2a D .a 2-2ab +b 2-1 4.多项式a (x 2-2x +1)与多项式x 2-1的公因式是( ) A .x -1 B .x +1 C .x 2+1 D .x 2 5.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 ????-14x +4x 2÷12x =-12+8x B .3a 2·4a 3=12a 5 C .(a +3b )(3a +b )=3a 2+3b 2+10ab D .(x +y )2-xy =x 2+y 2 6.计算? ?? ? ? 57 2 019 ×? ?? ??75 2 020 ×(-1)2 021的结果是( ) A .57 B .75 C .-57 D .-7 5 7.若3x =4,9y =7,则3x -2y 的值为( ) A .47 B .74 C .-3 D .27 8.如图,从边长为(a +4)cm 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a +1)cm 的正方形 (a >0),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不重叠,无缝隙),则长方形的面积为( ) A .(2a 2+5a )cm 2 B .(3a +15)cm 2 C .(6a +9)cm 2 D .(6a +15)cm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轴对称》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3.1 轴对称 学习目标:1、根据实例认识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应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难点:会找特殊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练习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8---P59,你认为本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 1、 2、 3、 4、 二、探究交流: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 1、思考:仔细观察下列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折叠,两旁的部分能够,这图形 就叫做;这条就是它的。 练习: 1、辨析PPT上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探究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思考:仔细观察下面的每对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4、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那么就说这图形,这条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叫做; 练习: 1、想一想: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 2、玩一玩推理游戏,你敢挑战一下自己吗?

探究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反馈: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填序号) ①三角形 ②线段 ③角 ④等腰三角形 ⑤平行四边形 ⑥正方形 ⑦圆 ⑧梯 形 ⑨等腰梯形 ⑩扇形 2、如下图所示,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1)(2)(3)(6) B.(1)(3)(5)(6) C.(1)(3)(6) D.(1)(3)(4)(6) 4、关于对称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 B 、角的平分线是对称轴; C 、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D 、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5、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至少1条 6、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圆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线段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练习题 命题人:赵文静时间:2015-12-22 一、选择题 1.用反正法证明:在四边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900,应先假设() A.四边形中每一个内角都小于900 B.四边形中每一个内角都大于900 C.四边形中每—个内角都大于或等于900 D.四边形中每一个内角都小于或等于900 2.下列各组数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 A.5,12,13 B.9,l2,l5 C.8,l5,17 D.9,30,31 3.在△ABC中,有下列条件:(1)∠A:∠B:∠C=1:2:3;(2)a:b:c=3:4:5; (3)a2:b2:c2=1:2:3;(4)a2-b2=c2.其中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4个B.3个C.2个D.1个 4.如右图是油路管道的一部分,延伸外围的支路恰好 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6m和8m, 按照输油中心O到三条支路以的距离相等来连结 管道,则O到三条支路的管道总长(计算时视管道 为线,中心O为点)是( ) A.2m B.3m C.6m D.9m 5.如右图是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1个小方形镶嵌 而成的正方形图案,已知大正方形面积为49,小正方 形面积为4,若用x.y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x>y),

下列四个说法:①x2+y2=49,②x-y=2,③2xy+4=49,④x+y=9. 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如右图,正方体盒子的棱长为2,BC的中点为M,一只 蚂蚁从M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D1点,蚂蚁爬行的最短 路程是( ) A.17B.13 C.5 D.10 7.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5,BC=6,若点P在边AC上移动,则BP的最小值是。 二、填空题 8.在等腰Rt△ABC中,∠C=900,AC:BC:AB= . 9.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第一步应假设. 10.如图2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最大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9 cm,则四个阴影正方形的面积和是Cm2. 11.如图3所示,一根竹子,原来高8米,虫伤之后,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 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

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 试一试:D(1,3)E(-3,2)F(-4,-1)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最新八年级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年级:八年级课时数: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 专题第二章轴对称图形 星级★★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知识点1 轴对称: 1、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2、轴对称的特征是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两个图形能够重合 轴对称图形 1、图形本身的特征(沿对称轴折叠,两旁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2、对称轴是经过图形的某条直线,可能只有一条,也可能不止一条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轴条数 直线 线段 角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典型例题: 1、(2010·连云港)下列四个多边形:①等边三角形;②正方形;③正五边形;④正六边形. 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012·连云港)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3、如图所示的两位数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小亮在镜中看到身后墙上的时钟如下,则实际时间最接近8:00的是( ) 知识点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垂直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 特点:1、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条垂直平分线 2、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成抽对称的两个图形:1、两个图形全等 2、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画对称轴: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有时不止一条。) 画轴对称的图形依据:垂直平分线 典型例题: 1、如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AC折叠,使点B落在点B′处,AB′交DC于点M,试判断折叠后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 2、将三角形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A'处的位置,已知∠1+∠2=100°,则∠A= A C B D B’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

初二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初二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课题: 14.2.1平方差公式(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能总结出平方差公式及语言叙述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方差公式,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倒。 问题情境 王剑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千克的糖块10.2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王剑就说出应付99.6元,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吻合。你知道王剑同学怎么算出来的吗 问题一:(算一算)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1)(1)x x +-= (2)(2)(2)m m +-= (3)(21)(21)x x +-= (4)(5)(5)x y x y +-= 问题二:(猜一猜)不计算,你来猜一下下面的式子的结果。 (6)(6)x x +-= (2)(2)a a +-= ()()x y x y +-= 问题三:(说一说)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b a b a 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一规律吗?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你对公式中的a 、b 是怎么理解是的 ?平方差公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有何关系? 解决问题情境 例题: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a+3b)(a -3b) (2) (3+2a)(-3+2a) (3)22()()()a b a b a b -++ 4、计算: (1) (y+3)(y -3)-(y -2)(y+5) (2)198×202 练习 1、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 (1)(-b-2a)(2a-b) (2)(23)(32)m n n m -- (3) (41)(41)a a --- (4)(32)(32)p q p q -+ (5) (-x-2y)(-2y+x) (6)(a+b )(-b-a) 2、先化简,再求值: (x+1)(x -1)+x 2(x -1),其中x=-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初二(7)班和初二(18)班两班比较,初二(7)班学生单纯,优生稍多一些,后进面较小,只有少数学生不思上进,但初二(7)学生思维虽然非常活跃,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不求进步只图贪玩,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开方,进而学习一种新数——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

到实数。在开方里面,重点是开平方和开立方,出现的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只要求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而不要求进行有关无理数的运算和化简。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安排:(见下页教学进度登记表)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教案

轴对称(一) 教学目标: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举实例说明对称的重要性和生活充满着对称。 2. 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3.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二.导入新课 1.观察: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强调: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 练习:从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2.观察:如图12.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就剪出了美丽的窗花.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3.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动手操作: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 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5.练习: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分小组讨论.

思考: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得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三.随堂练习 1、课本30练习 2、P31练习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有关概念,进一步探讨了轴对称的特点,区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五.课后作业 习题12.1─1、2、6题. 轴对称(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 轴对称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6.1.1 二次根式 教案序号:1 时间: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3、10、4 6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 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a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2、33、1 x 、x(x>0)、 0、42、-2、 1 x y + 、x y +(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2、x(x>0)、0、-2、x y +(x≥0,y≥0);不是二 次根式的有:33、1 x 、42、 1 x y + . 例2.当x是多少时,31 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31x -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1 3 当x ≥ 1 3 时,3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是多少时,23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23x ++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23x +中的≥0和1 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 2 且x ≠-1时,23x ++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2x -+2x -+5,求 x y 的值.(答案:2) (2)若1a ++1b -=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7 B .37 C .x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精品教案

13.1 轴对称 13.1.1 轴对称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 教具准备 师:1.天安门、蝴蝶、窗花、脸谱等图片. 2.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 生:剪刀、小刀、硬纸板.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二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Ⅱ.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生甲]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生乙]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生丙]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等. [生丁]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大家举了这么多对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演示多媒体课件) 观察 如图12.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就剪出了美丽的窗花. 观察得到的窗花和图12.1.1中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探究) [生甲]窗花可以沿折痕对折,使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生乙]不仅窗花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重合,上面图12.1.1中的图形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生结论]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即(点击课件、屏幕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师]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 (屏幕显示)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