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古典社会学

第一节认识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什么

社会学(sociology)就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与变迁的。

2、社会学理论与常识(common sense):常识虽然有很多正确的时候,但也往往出错,因为它并不是凭借有系统的事实分析,更多依赖于感觉经验。

3、理论的特征:(1)系统化、有目的;(2)依据实证的资料;(3)解释的普遍性

4、社会学的想像力:这种想像力要求摆脱研究者的主观偏见,要有研究对象理解的同情,以及再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发掘不寻常的洞察力。

5、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人类学:过去的文化(但保留至今);经济学: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历史学:研究过去的事件及人物对当代的影响;政治学:研究国际关系、政府动作、国家权力的行使;心理学:探讨个人人格与个人行为。

社会学的焦点在在于关注社会对个人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以及人们又是如何以自己的行为塑造社会的。总之,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古典社会学的宏大叙事

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

一、涂尔干(Emily Durkheim,又译杜克海姆):从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

涂尔干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较原始的社会转型到较现代的有机社会的历史性转换,两种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团结(solidarity)为一体的方式。换言之,它们之所以能结合为一个

社会体的力量不同,两种社会的主要差别在于社会分工。在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社会里,社会之所以能够凝聚成一个社会是因为每个人都几乎做相同的事情。但在较现代的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社会中,人们承担越来越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互相协作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作,这正如有机体的生存是承担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的协调来维持的。

在涂尔干看来,这种转变是由社会动态密度(dynamic density)的增加造成的。动态密度有两个要素,一是社会的人口总数,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互动增加了。在社会动态密度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加剧,如果是一种丛林式的竞争状态,社会必然沦一混乱之中。但是伴随社会动态密度增加的是社会分工的增加,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冲突较不易发生,社会也较为和谐,更重要的是分工带来更大的效率和生产力,从而有更多的可分配空间。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所共有观念我们称之为集体意识。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集体意识对于个体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集体意识也较为僵化。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则较为薄弱,人们所受到影响也较小。

失序(anomie):有机团结的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失序,失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感觉,这源自于集体意识的弱化,或者说信仰的丧失。

社会事实(social facts):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它们在个人之外存在且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它们应该被加以实证性的研究。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它指的是外在社会世界的具体物质;第二种是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并不定就是“事实”,它被称之为“事实”可能仅仅因为社会认定它是“事实”(即使它实际是虚构的)。

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

1、人类潜能: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或创造,但在人类到目前为

止的历史中,这种本质仍然没被实现,还依旧处于潜能的状态。换言之,至今人仍然处于不自由的状态,而人类历史的目的就是从这种不自由的状态解放出来。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不得不为基本的生存而斗争,无力开发他们潜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使人处于异化状态,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

2、异化(alienated,疏离):异化,来自于拉丁语,其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凡同自由有关的一切都同异化有关,因此异化正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自由,而是与人所创造出来的力量转过来支配人这种现象相关的不自由。

3、虚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异化状态,而将此种情况视为自然的和天经地义的,从而掩盖对现实的真正意识,因此他们都是虚假意识的受害人。

4、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劳动不再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类潜能才可能完全实现,人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的社会。

三、韦伯(Max Weber):社会的理性化

1、理性的形态:

(1)实用型理性(practical rationality):是指日常行动中我们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行动。(2)理论型理性(theoretical rationality):通过概念逐渐抽象化的发展,在认知上掌握现实,其目的是理解世界而不是采取理性行动。(3)实质型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在此种理性支配下,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不是以日常经验及实用式思考为准则,而是以更高的

价值观为引导的。(4)形式型理性(formal rationality):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法是依据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条例与法律。形式理性只出现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世界中。

2、权威结构与理性化

权威(authority)是一种合理的治理,或者说是一种拥有合法性的统治,是一种被治理者认可的治理。权威有三种基础:传统、魅力和理性法治。

(1)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是因为被统治者相信统治者(因其家庭、部落或某种关系)就具有行使权威的权力。封建主义是传统型权威的一种经典形式。

(2)魅力(奇里斯玛)型领袖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追随者相信魅力领袖身负特殊的神圣义务、具有英雄特质或者有足以为人模范特性而使权威合法化。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并不需要确实具有某种不凡的能力才被定义为魅力领袖。在韦伯看来,魅力型领袖是非常重要的革命动力,魅力型领袖在历史中引人注目并推翻传统的权威结构。由于魅力性领袖借助并非较为稳定的传统,也不理性,因此无法符合日常治理社会的需求,必然要转型为传统的理性的治理。

(3)理性法治型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来自一系列编纂成典的规则和条例,而领袖的地位也是这些规则订定的结果。理性权威的治理的优势在于它无可比拟的效率,但种种规则的束缚也使人的自由和创造性陷于严重的束缚之中,韦伯称之为“理性的铁笼”。

3、理想范型(ideal type):韦伯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观念,最重要之一的就是理想范型。“理想类型”不仅是韦伯认识社会的方法,也是他社会学概念工具的统称。其中的“理想”意味着从可能性中认知事物,即指具有同一性质的多个具体事物的抽象。

四、齐美尔(George Simmel):文化悲剧日益增长

文化悲剧基于主观文化(或个人的)和客观文化(或集体的)的区分。客观文化(objective

culture)包含人们创造出来的各类东西(如艺术、科学、哲学等)。个人文化(individual culture)是指个人创造、吸收和控制客观文化元素的能力。文化悲剧(tragedy of culture)的形成是因为客观逐渐急速成长,但个人文化及创造客观文化的能力却只有低度成长。这使得创造这些客观元素的个人越得越来越难以理解客观文化,更不用说去控制他们了,反而逐渐为其所控制。

五、凡伯伦(Thorstein Vblen):炫耀性消费和炫耀性休闲

消费各种物品的动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与众不同,拥有这些东西表明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换言之,有闲阶级会进行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种消费又最终影响到社会中下阶层。炫耀性休闲(conspicuous consumption),或者说不事生产的时间是最早凸显个人的一种方法,但现代人们则是用明显的消费来创造不同的区分。

总之,社会学古典时期的宏大叙事是一种具有高度雄心的理论架构,企图描绘社会历史的大梗概、大变迁。

第三节古典日常生活理论

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1、行为与行动

行为(behavior):系指人们不经思考或者较少思考就做出的举动。行动(action)则是有意识的过程。行为强调一个刺激引起一个行为结果,这或多或少是机械性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少有或没有思考过程。韦伯关心的是思考会介入刺激和反应的行动。韦伯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行动主观意义的科学,在了解人们为何采取行动上,人们所相信的情境比人们真正所处的客观环境更为重要。当然,社会学关注的不是单一个人的行动,而是至少两个人以上

的多人行动。

2、唯名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韦伯主张社会学所研究的各种群体应该被视为多人行动的结果。既然只有具体的个人才能行动,社会学的关注点就应该是行动者,而非群体。社会学提到群体或者集体是只不过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已。集体只不过是一组个别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而已。从韦伯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唯名论者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者。

唯名论(nominalism):在事物的共同属性与人们感觉到的具体事物的关系上,唯名论者主张,只有能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才是客观实在的,而那些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共同属性只不过是人的思维所抽象出来的,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与唯名论相反,唯实论认为(realism)事物的共相、本质是客观存在的。

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关键假设主要可归结为三种:①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强调个体独立存在的意义和利益特征;②给定其环境,主张通过个人之间的安排来解决问题,个人会以符合自己目标的方式行事;③社会体制随着个人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而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范围有限。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最低限度条件就是只有个人作出决策,其重点关注个人行为如何产生制度和制度变迁。与之相对的是方法论集体主义(或称为方法论整体主义methodological collectivism),整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理论必须植根于不可再分的个人集团的行为,它同样可归结为三个方面:①社会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体现了社会大于自主个人的单纯加总的思想;②社会整体显著地影响和制约其部分的行为;③个人行为应该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宏观法则及个人在整体中的作用演绎而来。整体主义的所有形式把社会整体置于首要位置,并认为社会整体是个人行为的影响者和约束者。它关注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社会影响,集中考察社会制度、惯例等如何制约个人行为。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则假定社会整体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目的,而这些整体的功能和目

的并不能简化为组成他们个人的信仰、态度和活动,即社会整体不能化约为鼓励的个人存在,必须从社会制度的整体框架中理解和阐释各种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方法论集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构成了社会科学不同方法论的两大分野,韦伯和齐美尔是方法论个人主义者,而涂尔干和马克思则是方法论集体主义者。

3、行动类型:(1)情感性行动(affectual action):系指由情绪引起的行动;(2)传统性行动(traditional action):由过去的习惯和惯例所主宰。(3)价值理性行动(value-rational action):行动者基于对于更高价值观的信仰而采取的行动。(4)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行动(means-ends rational action):行动者根据对某项目标做最佳选择时,是根据他所眼中的自身所处环境、别人的行为以及该环境存在的客体来决定。

4、理解(Verstehen):理解代表试图了解行动者的思考历程、行动者的意思和动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发行动。运用理解的方式建立行动的理想范型是韦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逻辑必然。

二、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社会行为理论

1、自我(self):自我的基本要素是反身性(reflexivity),这意味个人可以将自身视为一个客体进行审视,可以像他人检视我们一样检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这些观点、视角也许是某个人的观点,也许是整个社会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他者(the Other)的观点。

2、主我(I)与客我(me):自我包含了个人性和顺从性。主我是社会创新的源头,是我们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是了解自我的要素,因为有主我,我们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客我是个人所感受到的他者对自我的认知,经由客我,我们适应了社会,社会控制了我们。客我让我们在社会中运转自如,主我则让社会有改变的可能。在米德看来,人类社会是由客我主宰的初民社会过渡到主我占据更重要角色的现代社会(在此,米德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

3、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主我与客我是借助于符号进行互动从而相关联的。

三、舒茨(Alfred Schutz)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life world)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互为主体性在此发生。所谓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为主体间性),亦即在日常的世界中,一行动者有意识想像另一个人在想些什么,而同时,另一行动者的意识里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想像。此种同时且相互的历程让日常生活变得可能。生活世界是我们常识上所了解的世界、每日生活的世界、世俗的世界、我们每日作息所在的世界,它是我们进行舒茨所说的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的世界,亦即我们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对它不去多想也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及存在性。但当某一问题情境发生时,自然态度就瓦解,然后我们就无法再视它为理所当然,我们会变得很具有意识地处理它。

类型化(归类,typifications)和配方(recipes):虽然我们主动建构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我们无法处处如我们所愿意,生活世界在我们出生前就存在了,我们出生在先人所创造的世界里面。我们不可避免对于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按照某些既有的类型进行分类。其中类型化与人有关,配方则重点在强调对社会情境及行动的分类。类型化和配方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屹立于历史洪流之中,并且已经机制化为处理生活世界的一种传统和习惯性工具工具。只有我们没有遇到超出我们预期的人和情境,我们就会继续使用类型化和配方,而当这些超乎预期的情形发生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类型化和配方。

我们关系和他们关系:在生活世界中,我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各种人和情境。在前者的情形中,我们知道别人的存在,并以面对面的方式经验了他们的存在,我们进行“我们关系”(we-relations),我们经验了与他人的互为主体性,我们也使用类型化,但直接的经验会使类型化被考验和修正,最后我们就经验了活生生的、具体和独特的个人。在后者的情形中,人们纯粹以人们的类型而非以直接经验的人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亦即进行的是“他们

关系”(they-relations),因为人们只与人的类型产生关联,人们的归类与配方就很难进行修正,更不用说颠覆。

本章参考书目:

1、《社会分工论》,埃米尔?涂尔干,三联书店,2000-4-1

2、《韦伯文集(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5.

4、《时尚的哲学》, 齐美尔,2001 ,文化艺术出版社.

5,《桥与门》, 齐美尔,1991,上海三联书店.

6、《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齐美尔,2000, 学林出版社.

7、《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社会实在问题》,舒茨,华夏出版社,1998.

通论性的社会学书目: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

7.《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精于计算,善于抽象的思考。他以用现金来平衡银行账单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倾向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提高了知识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货币“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的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再调整”……… 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这说明大规模的国家及中央集权政府的出现,是与货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货币的使用对个人的影响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货币作为最具一般性的工具,和其他参与交换的商品不同,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其最终用途。也就是说,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 其次,个人的财富,是其表现自己的工具。货币使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货币使得人们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可以通过付费或花钱参加各种交往的方式,与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促进了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第四,货币在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己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其原因在于货币的出现,使得人们倾向于数量的计算,抛弃了交易过程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对人的了解只限于货币的多少,这与货币出现之前的情况大相径庭。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其他人的劳动。但同时,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他人的职位,如面包师、理发师等,而与究竞是谁占据这些职位无关。对我们而言,占据这些职位的人,如同一架机器中的零件,是可以互投的,个性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个人的价值被降到了最低点。 第五,在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些人变得…喷世嫉俗“,而另一些人则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哀“。在前一种人看来,金钱可以买来一切东西:美貌、地位、智慧甚至人格。买这些东西就像买爆米花一样容易,任何庄严、神圣、祟高的东西部面临着挑战。他们也就因此不遗余力地对这种倾向冷嘲热讽。而在后一类人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唯一的区别只是价格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在货币的冲击之下,已丧失了辨别事物之根本价值的能力。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浅谈家庭与教育 摘要:说到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学校、教师,虽然学校、教师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能影响其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新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长大,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甚至性情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因素家庭教育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的教育功能 第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温饱的需求,但这使得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贫乏,所以家庭就要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并在其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交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受教育者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任然相对贫乏,还是需要继续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顾和指导,从中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机械团结是指彼此间无差异的个体或群体的结合形式,它以一种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类型。阿隆认为,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和。”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以及社会同质性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以及不发达社会,也就是原始的或乡村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体淹没在集体意识中,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惩罚性法律。他认为,当这种团结类型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仿佛,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领带程度低。 迪尔凯姆认为,在现代发达社会,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也由原来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所以,他认为,如果说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分工则是现代高度发达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标志,也就成了有机团结社会的物质基础。迪尔凯姆还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也有社会分工形式,只不过那时候的分工还很不发达,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社会行动,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我是人”、“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凡人,我应当追求凡人的生活”、人们甚至喊出“上帝已经死了”这个口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也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也就进入了如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有机团结型社会之中。 在迪尔凯姆看来,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整合方式,其标志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合作性法律的出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型社会是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出现的,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标准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独特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无法代替其他人的经济社会行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分工也就产生了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究竟是什么力量的存在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迪尔凯姆认为,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社会分工的最根本因素。他认为,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存危机,为此,只有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分工,把每个人安排得井井有条;二是科学的普世化,使得普通的群体都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三是老年人的权威开始下降,掌握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知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年轻人的权威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转型与变迁。所以,他说,社会分工不是个人寻找乐趣、追求幸福、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反过来,分工又能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三、社会分工与集体意识 1、动态密度的改变

教育社会学论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做一道应用题,他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的就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老师却说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按照书上给出的解题步骤去做,可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要比自己的麻烦的多。这个学生满腹委屈的回到家给他父亲讲的时候,父亲没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等他长大后老师却又要求要有创新的时候,他跟他的同学却都用的是复杂的相同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很重要的,却都很少去做。如果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能够创新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社会分层也是方法的一种,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流动的频率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流动的方式决定了目标和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分层起了能动性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分工起了导向作用,社会分层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以前老是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也抱怨学校不好,抱怨专业不好,就业形势不好,其实只要我们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要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就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要区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一位智者,利用规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要老是想着逃避,要乐观,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述当前我国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策略。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

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题答案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阶段及其主要代表理论。 1)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涂而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批判主义传统)2)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新功能主义系统功能主义、结构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2、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研究传统的主要主。 1)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斯宾塞倡导,涂尔干正式确定。基本观点: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说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强调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2)人文主义传统韦伯开创。基本观点: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所以不能盲目仿效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说明,理解行动者赋予其行动及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3)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基本观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从而改造现实社会,而不是维护和修补现存社会结构作单纯性解释。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此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 3、孔德社会学中“实证”的含义。 1.真实: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2.有用: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3.肯定: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4.精确: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准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 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知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总是受到在和外在状况的限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实体。 (1)所谓生长过程,是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2)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3)功能分化,这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与生物有机体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通常分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上),因此它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程序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作为部分成员的幸福服务。 5、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病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普遍性。 6、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机械团结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绝大部分,社会强制与禁令支配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分化的有机团结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此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邓力铭(lmdeng7979@https://www.360docs.net/doc/ad18237934.html,) 课程概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性质: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思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学专业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现代西方社会学,是一门介绍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思想家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时,就会出现缺乏理论支持和理论深度的困惑。这门课程与社会学概论或者社会学原理不同,以上两课程只是粗略的介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本门课程以人物为线索,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经典大师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精深和博大,对于学生树立学习社会学的信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材情况:由于现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各种版本教材书籍阐述的不一致性,因而未专门指定教材,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撰写详细讲义给学生。课程依据的相关专业书籍和教材有:《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1999);《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古典社会学理论(第4版)》(乔治·瑞泽尔、古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苏国勋,刘小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乔纳森·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社会学原理》(青井和夫著,华夏出版社, 2002) 6、《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社会学》(罗伯逊著,商务印书馆, 1990 8、《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著,译林出版社,2003)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一节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天文学观察 物理学观察实验 化学观察实验分析为先 生物观察实验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3、比较法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1)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1) 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 (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事实: 2、工具合理性行动 3、齐美尔(G.Simmel) 二、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2、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3、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2、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3、与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相比,布劳的交换理论有什么特征? 4、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四、论述题 (15分) 试比较科塞和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理论的异同。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 (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论。涂尔干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3分) 其显著性特征是: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2分) 2、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2分)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3分) 3、齐美尔(G.Simmel):齐美尔是德国古典时期的社会学家,开创了形式社会学的研究。其代表作是《货币哲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2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社会交往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此外,他在文化社会学方面也非常具有影响。(3分)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小结: (1)静力学相当于解剖学; (2)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础。孔德认为人的本性有两种:利己心和利他心。社会之所以动乱,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会才能够稳定; (3)家庭是利己心与利他心相结合的地方,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家庭结成小群体; (4)家庭分工与合作就结成了社会,但是家庭的功能比较单一,而社会功能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进行社会控制,才能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变迁论 孔德不仅对社会有静态的描述,而且也对社会的动态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的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的。…动力学从属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泼阶段、工业阶段。 1、军事阶段——神学阶段,它从远古至中世纪早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专政”。城邦的建立和土地制度的确立,就是这—征服制度的产物。人们在征服制度的统治下,为着共同好恶的利益,对神灵和军事长官无限的崇拜。军事阶段是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2、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用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进攻性的组织,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则取代神学,由对神灵与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逐步地向实证社会过汉。这一时期,是以自然法学理论为根据的重视人权和法制的社会。 3、工业阶段(实证社会)——实证阶段,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工业发达,“把注意力从剥削其他社会转到开发自然上来了”。追求实证知识,即既用实证方法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化学 和生物,又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在他看来、工业社会的这些特点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他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会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同管理。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南开社会学考研·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汇总

南开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2010 简述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反应 简述韦伯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性别角色变迁 简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简述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简评布劳对社会交换论的贡献 2009 当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共同议题 举例说明社会问题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思想来源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主要特征 简评米尔斯对社会冲突论的贡献

2008 请举例分析亚文化的正、反功能。 简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和结构视角? 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简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一致”现象。简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功能。 简述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观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识别社会问题? 简述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 简述经济行为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2006 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西方学者论“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简述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试述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 简要评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05 试述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试述文化的构成 试述社会运动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 试述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学的研究模式 简要评价“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 2004 试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都有哪些?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2003 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 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 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1 简述唯实论和唯名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人类婚配模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为什么说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都会妨碍个人成为胜任的社会成员2000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 答案汇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 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 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 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 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 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