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会学五大家

古典社会学五大家
古典社会学五大家

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孔德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创立者,人称“社会学之父”

著《实证哲学教程》(5卷),初步完成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奠基工作(第3卷中称为“社会物理学”,第4卷首次提到“社会学”一词)

著《实证政治体系》(4卷),第2卷研究“社会静力学”,第3卷研究“社会动力学”2、生平

1814年,考入由“国民公会”创办的巴黎综合工艺学校(相信科学将取代宗教建构新秩序)1817-24年,做圣西门的秘书

1819-1824年,实证哲学的思想萌芽:需要一种以新建的精神权力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秩序。824年,《实证政治体系》第一卷第一部发表(圣西门《企业家入门》第三部)

圣西门强调企业家和银行家要首先起来改革;孔德强调要将理论工作放在改革活动之上1826年,只举办3次私人讲座。精神失常

1830-1842年,撰写《实证哲学教程》

1837年,任理工学校的校外主考人

1841年,失去主考人职务。与克洛蒂尔德热恋几个月

鼓吹感情高于理性和智慧,强调博爱是解决一切时代纠纷的良药

1844年,创建“实证主义协会”,训言是“秩序”与“进步”

1851-1854年,出版《实证政治体系》

3、学术背景

进步的传统

杜尔哥

1)深信进步的必然性

2)人的知识遗产总是不断扩大、永无止境

3)科学的发展及人类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1)进化在未来将走向无限完美

2)教育造就科学家,从而加速进步

3)人们将抛弃迷信、宗教,全部进化成自由的和理性的公民

秩序的传统(迈斯特尔)孔德对混乱的秩序恐惧,渴望秩序

1)反对个人主义和天赋权利观念

2)强调社会是有机体,不可能建立在个人天赋权利上

3)社会是由道德一致性结合起来,由合法权威支撑

4)没有将个人追求纳入其中的群体,就没有社会

5)不同秩序相互和谐时,社会才是健康的

6)认为大革命是灾难,社会秩序存在于经过精心调整的平衡之中

7)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力、群体优于个人

自由主义传统

1)分工的工业形式带来了社会合作形式

2)分工限制了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斯密提出的问题:在劳动分工的同时,社会如何能够被整合在一起——这也是孔德、涂尔干关心的问题)

3)企业家能创造性地协调劳工和资本,从而指导新的工业体系,创造美好社会

(巴蒂斯特·萨伊——亚当·斯密的法国信徒)

圣西门的影响

1)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序列,从简单到复杂

2)关于人的完全实证的科学即将出现

3)道德、政治、哲学、宗教将成为实证科学

4)强调工业家在管理社会世俗事务中的决定性作用

5)强调社会工程和社会计划,排除无政府状态

6)强调等级制的必要性,强调杰出人物的创造性权力

4、研究方法社会学要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

观察法:“一个社会事实只有用一种预备性理论同某一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才具有科学意义”

实验法:“只要现象的正常进程显然受到干扰,就可以进行实验”

比较法:对不同区域人类社会不同共存状态进行比较,可同时观察发展的不同阶段

历史法: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5、学说

三阶段法则(知识的发展)

神学形式:用万物有灵论、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事物

形而上学形式:用抽象的哲学思考来解释事物

实证形式: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比较基础之上的对于事物的科学解释

科学发展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6、主要学术思想

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哲学即孔德的“科学哲学”

所谓“科学”,在此指以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认为在人的主观经验之外是否存在客观真理问题,不在实证哲学之列

实证主义宗教——“人道宗教”

1)1844年,组织“人道宗教”教派,自任教主

2)通过其工业化秩序体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

3)设想人类将进步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

4)理想是通过应用实证主义而仁慈地统治世界

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三大部分: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动力学(变迁)&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有机体论:

孔德建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出发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之于整体都有一定的功能

社会有机体可分解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或社区

1)家庭:社会的真正元素,社会的“细胞”

2)阶级或种族:社会的组织

3)城市或社区:社会的器官

社会有机体的纽带是语言、宗教和分工等社会现象

社会秩序论:

支配社会的原则:不能孤立地理解事实。如果要理解部分的功能,就必须先掌握整体这一原则构成了孔德的社会静力学

1)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创立社会学的基本动因。他面临的问题是:怎

样使一个被革命和斗争破坏了的社会恢复秩序

2)其基本特点:

构成社会的各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功能

将社会整合在一起的是信念

社会是以意识形式存在,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致同意基础上

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

阐明社会动力学的原则:

1)相信任何地方的社会变迁都要经历相同的序列(只需着眼最发达社会,就可从其经历的各阶段认识其他社会)

2)相信社会各因素是一起变化的(进步是同时发生于各个方面的----智力、身体、道德、政治)

3)孔德选择分析智力变迁

4)提出了解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类智力演进是三阶段):

1)神学阶段(虚构状态):把一切现象的分析都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结果——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军事的社会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人们盲目服从军事首领,社会靠武力形成内聚力而机械运行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状态):人类思想受抽象概念、本体和理想形式的支配——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法律的社会组织(共和制):人们依赖法律系统形成了社会团结3)实证阶段(科学状态):人类思想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到不同事实联系到一起的规律——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工业的社会组织(实证政治体制):人们靠新兴的工业秩序形成有机的联系。这是人类思想智力、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阶段,是最为理想的社会*这种线形发展观假设每个社会都要经过几个有限数目、按一定顺序的阶段。——英格尔斯认为:这种线形发展长期统治着社会学的想象力

二、斯宾塞

1、斯宾塞(1820-1903)

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提出一套了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学说,并将其应用在社会学分析中

著有《社会静力学(1850)《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

1852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即为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

体弱多病,未上过正规学校。接受父叔教育1848年,任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助理编辑1851年,《社会静力学》详细阐述了“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并强调了个体力量对社会的重要性

1852年,《进化的假说》在拉马克原理基础上论述了进化论。强调后天特性继承观念1853年,继承叔叔遗产,辞职而专心著述19世纪70年代,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学者

2、学术背景

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压力说影响了其社会意义的“适者生存”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产生的人口压力,可带来真正的进步

亚当·斯密(《国富论》):放任自由主义

密尔(《逻辑学》):激进的功利主义

拉马克、达尔文、莱尔(《地质学原理》):影响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发展的思想)

哈维、冯·贝尔的胚胎学研究:影响了他的“从同质向异质发展”的变化概念

米尔恩-爱德华兹的“生理分工”概念影响了他的“整个有机体和整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是相

互依赖的”概念

他采取了孔德“社会学”“利他主义”概念,赞扬其“组织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界是共有的……结构的进化从一般向特殊发展”的观点

同代人的影响:赫胥黎:在与赫胥黎的交谈中,他不断推敲自己的论点,加强其论点的逻辑性

达尔文: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的关键。斯宾塞接受这一观点

3、学说

他继承了孔德的有机体论和进化论他重视社会结构及其进化。认为思想只是副产品

他认为,进化是一个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和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和异质状态的转变的过程

任何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都要发生变化:体积的增加会导致分化加剧

他主要研究有机进化与社会进化的共同点,及有机单位与社会单位在结构上的相同点(1)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的实在论: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德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和社会不存在客观的规律,而只有现象的实际规律,但认为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实在”,故自翊为“不可知论的实在论者”

“力的一元论”:是斯宾塞的基本宇宙观,集中阐述于其著作《第一原理》中。他借用物理学的概念,提出“力的永恒性”理论(又译为“力量守恒”),将人们对力的认识与科学概括方式引伸到人类知识的发展与知识的分类。认为力是一切现象、一切知识的来源,是终点的终点

(2)社会学理论体系:

社会有机体论:(超有机体)《社会学原理》

1)一方面,社会是一个系统,即超有机体状态下进化了的各种现象所构成的高度分化的复杂结构

2)另一方面,社会是个人行动的总和(较孔德的理论对社会的分析更深入、全面、更有说服力)

3)认为社会是比生物体更高级的“超有机体”(从发展变化、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方面比较)

4)提出:社会超有机体之间联系一般比生物体更依赖于符号的传递

进化论与变迁模式:

1)提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的进化原则(即社会达尔文主义)2)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解释社会的进化。指出,社会的进化首先来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内部的组织由简单变为复杂

3)而社会结构的进化必然引起社会内部组织功能发生分化和专门化

4)社会越进化,其内部组织的结构-功能越复杂和专门,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愈高,对社会调控的需要也愈大——这是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的三阶段:

①无机体进化——对地球起源和宇宙起源的进化观察加以描述

②有机体进化——研究了生命整合体、动植物及心理现象

③超有机体进化(即社会)——指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了相互一致的整体状态

社会进化过程:

1)最初,社会成员都是生产者,从事单一的部族社会生活,组织简单

2)经过发展,职业分工→成员类别差异增大→社会生活内容丰富→部落间出现争斗→小部落集中为大群体→较强者成为统治者→社会组织复杂了

3)随着社会功能日见增多、社会管理日见条理,人类从军事-宗教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最终进化到一理想状态

(3)社会政治秩序理论:

1)国家并非社会,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即进行社会调节的组织

2)而政府则是具体执行调节功能的机构

3)主张政府放权。这是社会管理上的自由放任主义

社会类型:

他企图按照内部控制的范围划分社会类型,但还应用进化的复杂程度划分:

1)按社会内部组织的调控方式:军事社会(以强制性合作为基础)→工业社会(以自愿性合作为基础)

2)按社会结构功能的复杂程度: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重或多重复合社会

3)按居住状况:游牧社会→半游牧→定居

三、涂尔干

1、涂尔干(1858-1917 )

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

整体论的功能主义者

经典著作有《社会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原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2、学术背景:

1)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与社会有机论。

他直接或批判的继承后,又用社会整合和团结的概念发展了有机整体论;

用社会整体实在论批判了斯宾塞的社会个体主义倾向(斯宾塞认为社会由个人这一“元素”组成,个人可体现整体)。

2)斯宾塞的社会功能分析法。对社会层次(而非个人层次)进行功能分析。

3、学说

(1)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1)“社会事实”:(集体表征)有3种特征

外在性——即存在于个人之外

强制性——独立于个人意愿之外

普遍性——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

2)真正合格的社会事实:

社会比率:由个别事实构成的结合体,如自杀率、出生率、结婚率

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法律、规范、道德、信仰、习俗等

3)社会事实的分类:

他用“社会事实”概括了社会生活内部环境的有关内容,把人类实践活动、精神活动的不同结果分为:

形态学方面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物质方面——人口密度、人口质量、居住条件、交通状况等

集体意识方面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精神方面——道德规范、宗教礼仪、传统习惯等

(2)社会学方法原则:

1)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是事物,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

——他主张用社会统计中的“比率”来研究之。他认为,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即平均数体现群众心理的一定状态。

2)一种社会现象或事实,必须由另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解释。

——他提出用“共变法”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开“相关分析方法”之先河。

3)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互相独立的问题

他反对将产生原因与功能相互代替的“目的论”。主张用历史分析方法对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倡导以“受控比较法”来研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统计方法排除一些与研究对象无关的现象(变量),来比较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各类群体状况,以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3)社会秩序论:为其社会学的核心

1)社会团结

他研究主题为“社会整合”(社会团体),即如何将社会事实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成为一体。

他认为,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社会的“集体良心”,即“同一社会普遍公民共同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2)社会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一种纯经济现象;

孔德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条件,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

涂尔干认为:

a社会劳动分工是普遍发展的特殊形式;

b多人间建立的团结感是分工真正的功能(如夫妻分工);

c社会团结这一道德现象是不可测量的;

d社会团结这一内在社会事实是以法律这一外在事实为标志的(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

3)关于社会道德和宗教

重视法律、社会道德、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功能。

——法律,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宗教,约束、节制人的行为。

(4)社会变迁论:

1)社会从一种秩序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

——机械团结社会(同质性的前工业社会)→有机团结社会(异质性的工业社会)

2)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社会分工

社会量:(从属于某一集体的个人的数量)

——社会量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的激烈,这就需要新的分工与新的社会团结

——分工的结果使竞争的范围强度减少,使更多的个人得以生存

机械团结社会:同一的团体成员采取同一的谋生方式;持有同一的信仰;信奉同一的图腾;遵循同样的习惯;维护共同的利益;依靠外在的简单的镇压权力来维持。

有机团结社会:社会分工造成各种差异;体质上的差异;职业、信仰、生活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社会成员依赖他人,整个社会象有机体一样组合起来;人们的内在精神(“集体意识”)起到纽带作用来维系社会。

4、著作

(1)社会学实证研究范例——《自杀论》

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出发,对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自杀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充分利用当时法国和其他5个欧洲国家的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其实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自杀论》中。

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社会学研究史上第1部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比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社会学著作。其研究步骤是:假定→推断→检验

(2)宗教社会学理论:

宗教是社会集体生活的产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又反过来加强了集体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宗教与社会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以原始宗教作个案的原因:1)易于洞悉宗教的本质;2)易于研究(因为发展程度低);3)质朴(其知识与道德一致);4)能更好地说明现代宗教。

宗教产生的必要条件:世俗与神圣的分化

宗教存在的充分条件:1)有一组信仰2)有一组仪式3)有一道德社区

仪式的功能:1)能约束个人行为2)能整合团结社区3)能传承道德与信仰4)能催人振奋

5、评价

A.从理论和实践(实证研究)两方面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是西方社会学及其理论成熟的标志。

B.将社会学分析的重心由个人、个人的心理、生理层次移到社会及群体层次。

C.发展、深化了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

D.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E.其实证研究,使社会学最终脱离纯理论的范畴。

四、韦伯

1、马克斯·韦伯(1864-1920 )

德国社会学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

其经典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2、学术来源

狄尔泰(1833-1911):以“理解”为核心的社会、人文科学(精神科学)

——“理解”就是通过主体的移情“体验”生命活动

李凯尔特(1863-1936):关于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同价值观念有关的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研究一般概念;历史科学研究具体事实的价值(韦伯研究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交换形式

3、方法论和学说

(1)理解:

理解的方法

1)是要理解人的行为;

2)要与行动者的目的、意义价值相关;

3)理想类型是最佳的手段

韦伯的“理解”(与狄尔泰相比)

1)狄尔泰的理解是与说明相对立的

韦伯的理解是说明的前提;

2)狄尔泰理解的对象是精神生活

韦伯将其扩散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理解的类型

1)解释性理解——是对行为动机加以合理解释

2)观察性理解——是对特定行为的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移入”或“移情”)

相对“实证”

——不能运用心理主义和直觉主义

——寻求主体意义间的逻辑

(2)价值中立与价值相关

价值中立性原则:

研究者必须抛弃自有的价值,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指导研究的过程,并以“事实判断”作出科学的结论。知识分:

1)既存知识:这具有实然性,是研究的对象

2)规范知识:这具有应然性,带有道德和是非色彩,不属于研究的范围

(3)理解社会行动论

社会行动:

1)“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理解社会行动以便对其过程及其影响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

2)并非所有的人的行动都称得上“社会行动”,只有人们将自己的行动以他人的行动为基本取向时,才是社会行动

3)社会本身是人的行动的产物

4)主张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反对整体论的决定论(这与齐美尔相似)

“社会行动”分4种类型:

1)目的取向的理性行动:为最高程度的合理性。对行为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自觉思考和选择后的行动

2)价值取向的理性行动:

3)传统的行动:由人们长期习惯所决定的

4)情感的行动:受感情或情绪支配的行动

情感的行为和传统的行为形成传统社会,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经过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阶段(如加尔文教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行为是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1)社会关系是由若干社会行动组成

2)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来自于行动的重复发生

(习惯、习俗和利益制约)

(4)理想类型:(他研究的一切社会现象中,都建立了理想类型)

应选择概念工具,使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上升为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从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类型意在说明相似过程和结构中某些共同的特征

理想类型通过提供某种共同的分析标准,用于对照和比较不同背景下的经验事件

根据两种或更多种具体经验情境与理想类型的差距,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境进行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验情境

理性类型的特征:

1)是主观建构的,存在于人的观念中

2)体现时代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规则

3)抽象、侧重概括某种特征

4)是价值中立的

5)与理性化过程(不断寻找内在合理性)联系在一起

(5)支配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一组概念系列(权力-统治-权威)

1)权力: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某种机会

——即遭到抵抗仍可以贯彻其意志

2)统治:是另一种机会

——使特定命令为特定群体所遵从(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3)权威:是一种合理又合法的统治形式

权威的类型:

1)领袖魅力型:统治者魅力来自神授,使被统治者信仰、依赖(卡里斯玛权威)

2)传统型:统治者世袭权力,被统治者信仰、习惯传统继位这一惯例

3)法理型:统治者依法办事,被统治者信仰法律的合法性和权力

衡量权威的量化标准有财产、地位和声望(分层标准)

他以社会行动模式解释权威类型

——领袖魅力型近似于情感的行动(非理性的),传统权威属于传统的行动(非理性的),法理权威属目的取向的理性行动

——非理性的行为往往导致专断和偏好

(6)科层制理论: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中最精彩独到,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

科层制:科层制是其结构和运行均为成文的规章制度高度控制的组织和制度,它按工作性质等因素系统地划分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它是随着现代社会管理的日益扩展而出现的,是法理型统治的特殊方式,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少的管理形式

(7)理性

1)理性的基本含义A:由法规所支配;B:其成熟阶段是体系化的;C:是基于逻辑分析的;D:由理智控制的

2)理性类型:A:实质理性;B:形式理性(随着工业社会而彰显)

3)形式理性的特征A:强调效率;B:可计算性;C:可预测性;D:祛除巫魅:E:可控制;F:去人性化

4)理性化具有偶然性

5)理性化扩展到各个领域(经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

6)理性“铁笼”理性易于造成推委、冷漠、无人性,从而威胁自由,异化成束缚人自

由的“铁笼”

(8)社会变迁论:核心概念是“理性化”

理性化的力量

认为人类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由非理性走向理性

(社会伦理是通过相互交往过程导致社会变迁的诸要素之一)

二元转化:人类社会的变迁,实际上就是社会由世袭制度向理性制度的历史转变

社会变迁的条件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成型的两个条件:

1)外在环境的理性化

2)社会内在的理性化

——正是这种外在、内在的理性化,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这就是韦伯的社会变迁论思想

(9)宗教社会学理论:

比较分析: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几大世界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与过程,以及不同宗教伦理思想对世界各不同民族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互动关系——其宗教社会学被称为“比较宗教社会学”

宗教理性化

“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

宗教和社会行动同样都会经历从非理性向理性化转变的过程

宗教的理性化促进了人的行为理性化及至整个社会的理性化

社会的理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宗教的理性化

五、马克思

1、马克思(1818-1883)1848《共产党宣言》1867《资本论》

2、思想来源

(1)发展的思想

18世纪康德认为,人和人的对抗推动历史进步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种必然

(2)异化的思想

卢梭强调平等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的产物

席勒认为,人之所以分裂,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

费希特,现代社会特征是“崩溃”“绝对充满罪恶”“一切实在物的毁坏”“混乱”

(3)完美的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能把法国和英国启蒙运动的不同学说统一起来是人类完美的思想

他们相信,只要更充分,更健康地发展人的能力,改变人类环境是可能的

人有能力通过教育,通过环境的改变而自我完善

文艺复兴,追求人性。让你知道有人的存在。在上帝存在的同时强调人的价值

洛克(感觉论者)梅特利(唯物主义者)法国启蒙运动---发展观进步

(4)整体的思想

黑格尔强调,文化的整体和历史的决定作用。英国政治经济学

3、学说

(1)对立冲突导致变革;分工导致阶级产生;每一种社会秩序的标志都是物质生产不断变化的过程。

阶级斗争是全部历史的标志,斗争双方一直变化着

社会是结构上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序并发展着

(2)阶级理论

其社会学是围绕对阶级意识和阶级冲突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他运用阶级来分析现代社会的运行

阶级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1)物质资源的分配(胜利的保障)2)历史境遇(符合历史潮流)

只有废除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重建经济秩序(老师批判了这一点,说不是马克思的思想= =。)

(3)异化

人类历史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

异化:人类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支配人类自身(异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劳动领域的异化:1)人与他所制造的产品的异化2)人与生产过程的异化3)人与他自身的异化4)人与他的社会的异化

关于异化,老师给的例子是消费和商品化。

(4)知识社会学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合理的意识形态的结构

(5)社会变迁动力学

4种主要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方式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1960年代,除了美国的米尔斯,还有欧洲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在1964年召开的纪念韦伯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动的关于“价值中立”的论战;在1970-1980年代,继古尔德纳之后,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的m.英格在《论反文化》一书的前言中直截了当地申明,他“不能‘放逐价值’,在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时,也不佯装骑墙。”到1990年代,对“价值中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扩展到相邻学科。一些权威人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指出:“研究的客观性不能仅仅通过试图排除价值观念来解决。相反,社会问题的每项研究,无论范围多么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无偏见的’社会科学从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努力逃避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并且注定是徒劳的和破坏性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在一起,即使把它打入地下,它们仍然指导我们的工作。”社会政策的资深学者蒂特姆斯也指出:“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受到持续的批判,“价值中立”的影响在国外受到不小的削弱,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事实上,近20年来,从事社会科学理论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很少会再认同实证论的观点了。社会研究必然会有价值介入这个论点几乎成为他们的共识。”中国社会学在“价值中立“问题上的成熟度的提高,总的来说,与国际社会学界的趋势是一致的。 2、社会学与意识形态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消极后果是,人们由于厌恶那时的过度政治化和极端意识形态化,而导致较为普遍地对一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厌烦和远离。

西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正好给了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以学理的支撑。这是“价值中立”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学界以及其他学界盛行的社会原因。 其结果是人们“有学理根据”地把社会学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影响广泛的“惯性思维定势”:似乎一涉及政治、一涉及意识形态,就不再是社会学,不再是学术。所以,“这不过是政治”,“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成为杀伤力很大的话语,用来否定不合自己口味的观点和理论,用来认同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甚至用来判定谁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用来造成一种排他性的不正常学术氛围,名之为“社会认可”。这种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充满贬义的话语,至今还影响着一些教师和青年学子。 但是,事实一再表明,主张价值中立的的人,价值性往往是非常强的,字里行间时时露出他自己坚决反对和深恶痛绝所谓种种价值,给我们提供了提倡价值中立的人价值并不中立、甚至很不中立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道理并不复杂。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因此,结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选择、奉行符合自己胃口的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这里选择是一种价值,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声称没有价值似乎显得很“清高”,很有“良心”,实际上,清高就是一种价值,良心同样是一种价值。所以主张摆脱一切价值、一切政治,一切意识形态的人,一定要在逻辑上、在实践上陷入悖论或自相矛盾。逻辑上的矛盾是主张摆脱一切价值,却选择某种价值,结论与前提矛盾;实践上的矛盾是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价值并不中立,言行矛盾。 吉登斯20xx年底中国广州讲学之行,应该给那些认为社会学能够摆脱价值、摆脱政治、摆脱意识形态的人一些启发。据网上报道,吉登斯自称经历过学术上的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一节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天文学观察 物理学观察实验 化学观察实验分析为先 生物观察实验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3、比较法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未来在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要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中国社会未来在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

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未来社会化研究的新趋势,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社会未来国防科技研究趋势,国防科技工业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南开社会学考研·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汇总

南开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2010 简述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反应 简述韦伯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性别角色变迁 简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简述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简评布劳对社会交换论的贡献 2009 当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共同议题 举例说明社会问题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思想来源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主要特征 简评米尔斯对社会冲突论的贡献

2008 请举例分析亚文化的正、反功能。 简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和结构视角? 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简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一致”现象。简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功能。 简述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观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识别社会问题? 简述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 简述经济行为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2006 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西方学者论“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简述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试述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 简要评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05 试述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试述文化的构成 试述社会运动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 试述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学的研究模式 简要评价“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 2004 试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都有哪些?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2003 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 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 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1 简述唯实论和唯名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人类婚配模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为什么说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都会妨碍个人成为胜任的社会成员2000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专业未来发展前景

在职考研的专业很重要,这关系到日后所想从事的就业和发展,社会学专业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究竟是什么吸引考生报考以及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社会学是一门“时代脉搏”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社会学还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可见,国家开设社会学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社会学专业人才,能够把社会学的高深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为我们的社会解决实践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社会日益深入的交流,当今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社会学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社会脉搏的学科,也逐渐朝着“微社会”结构发展。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层出不穷,这也推动着社会学的发展,并以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予以解答,从而设计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就业方向。譬如城乡经济分析,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组织运行方式的研究,文化传统、宗教、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宗教、法律等层面的互动关系等等。 社会学专业作为在职考研的人们专业,选择具有深厚底蕴的高等学府进行学习是关键。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的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纷纷上榜。 2014-2015年中国社会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而今,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社会学专业性不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对于有美国留学意愿的人来说,这也就成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虚”的原因。但既然存在这个专业,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以下是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1、专业的调查公司。包括媒体调查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例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这类是主流的社会学就业对口渠道。因为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和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 2、文秘和咨询方面的工作。目前咨询公司很多,需要社会学方面的人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公关策划和公共形象设计等文秘相关职位的。人事或人力资源,和猎头公司职员。因为社会学专业包括“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 3、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和策划的工作。社会学专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时事和社会生活有独特视角人才,其写出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才会有深度。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于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 4、应聘国内外的NPO、NGO组织。目前国外此类组织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古典社会学理论 2 0 0 7 年秋季 授课大纲 孙中兴 第

古典社會學理論 325M4210 授課大綱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授課老師:孫中興教授 授課時間:周二下午14:20-17:20 授課地點:校總區社會系館110教室 會談時間:請事先約定 會談地點:臺灣大學校總區社會系大樓417室 聯絡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聯絡電話:02-3366-1251 傳真:02-2368-3531 電子郵件信箱:catsun@https://www.360docs.net/doc/dd8095653.html,.tw 個人網頁〔「烘培機」〕:您應該可以找得到 一、課程簡介 今年因為大學部和研究所的理論都由本人授課,因此在研究所的教學上採取

和去年不一樣的措施。 這門課程的整體設計是以一學年為考量的。上學期以古典社會學理論為主,下學期則討論當代社會學理論。 教學的內容和作業是由本人的教學理念為基礎而設定的。所以這門課一開始會先說明老師的教學理念,如此一來學生方能明瞭這門課的許多不同做法,以及我所堅持的做法和理由,以便完成教學目標。 其餘各週將分別依照出生先後順序討論Mary Wollstonecraft、Auguste Comte.、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Herbert Spencer、Vilfredo Pareto,Ferdinand Toennies、Emile Durkheim、Georg Simmel、以及Max Weber。為什麼選定這些人,以及為什麼選定指定的教材,我都會在第一堂課中說明。 近年來古典社會學家的中文翻譯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陸的譯本,可是本課程仍然希望以英文材料為主要的閱讀材料。 平常會以電子郵件傳送上課講義,希望也能藉由多重管道的溝通,幫助同學的學習。如果有任何學習上的困難,請和我保持聯絡。如果您對老師不能有所信賴,希望您不要選修這門課。 二、作業規定 作業的目的不是懲罰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實地運用所學。所以本課程的設

社会学概论试题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斯兵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2.涂尔干的哪一本著作是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范例?() A.《自杀论》 B.《社会劳动分工论》 C.《贫民的状况》 D.《经济与社会》 3.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性分析 D.社会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31.社会学功能包括() A.研究功能 B.教育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社会批评功能 E.社会预测功能 32.文化的结构包括() A.文化特质 B.文化脉络 C.文化集丛 D.文化功能 E.文化模式 三、名词解释 36.社会学 37社区发展 四、简答题 41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功能。 4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

47.试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意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________、社会实验方法、________. 2.社会制度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本源制度主要有________;派生制度主要包括________. 3.文化的要素包括物质要素、精神要素________、________等。 4.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的一般功能有:第一,________;第二,它能实现社会组织目标、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5.组织行为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巴纳德、麦克雷戈。后者用著名的________理论与________理论区分了关于人的传统假设。 6.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________,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________和________. 7.社区可依据其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两种基本类型是________. 8.狭义的社会控制是对________给予惩处和教育,使其改邪归正,达到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 9.社会变迁的形式包括社会进化、________、社会革命与社会倒退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5分) 1.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经济体制 2.为了完成较高层次系统所规定的工作和任务、依据一定章程、按照某种正式的手续而建立的群体,称() A.首属群体? B.次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3.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4. 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称() A.社会进化? B.社会改革?

城市社会学讲义 部分

《城市社会学讲义》 一、城乡二元视角下的城市社会思想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形成了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猛烈地冲击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价值系统紊乱、人际关系冷漠、心理秩序崩溃等一系列的社会解组现象,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由于作为工业化伴生物的城市社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天然地潜藏着与农村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道德、观念、文化的剧烈冲突。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中对以乡村社会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现代城市社会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做出了描述和比较。“礼俗社会”是基于自然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其社会生活特征是亲密无间的,村民们一般都与家族和部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人们存在着“我们”和“我们的”意识。“法理社会”是指非传统的城市社会,这种社会是基于理性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克姆在《劳动分工》中提出“机械结合”(一种以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意识等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联系)和“有机结合”(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劳动分工体系带来的社会后果:第一,劳动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第二,城市社会功能性互赖与整合。 齐美尔的城市社会思想:从人群聚居规模、社会分工和货币经济及理性这三个方面来解释与分析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的精神生活影响。 二、城市的特征 1.集中性:相对于乡村而言,在人口、物质、功能上的聚集趋势和状态。 2.分割性:城市组织功能与城市居民社会角色的分化趋势和状态。 3.异质性: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组织功能的多样化差异趋势和状态。因为城市相对乡来说其居民流动性较大,相互间交往具有陌生感强、时间短暂、无深入互动的特点,使得城市人口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强。 4.法理性:城市主要以法律、法规等社会契约为交往和调控基础的趋势与特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 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