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进而表述了研究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的信用管理经验,分析我国信用管理现状、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是相当严重的,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瓶颈。其次,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提炼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企业信用信用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文献综述

1.1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识别工作很早就备受重视,具体可追溯至1909年约翰.穆迪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之时。信用风险管理与识别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及信用风险分析的数理模型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信用风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且部分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学界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不对称性理论、累积性理论、系统性理论、内源性与行为因素理论等几种理论,这些理论致力于解释信用风险的特征,阐述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理解信用风险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对称性理论认为与信用风险相对应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不对称的,承受信用风险的可能损失远大于其可能收益,即其收益率分布不对称。由于信用风险的收益和损失是非对称的,当经济形势较好时,信用市场的表现为过分借出,而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又会引起过分惜贷的发生,这会引起某些相关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出现信用风险高度集的现象,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它们将发生巨大损失,甚至最终破产、清算。

累计性理论认为信用风险不断积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在一定的临界点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引起经济危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企业和企业间的信用是是信用网络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如果企业层面的信用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信用风险就会沿信用网络逐渐积累和传递下去,因此,管理好企业的信用风险是管理整个信用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和基础性工作。

系统性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因素会影响信用风险状况。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会引起企业间应收账款的数量大量增长,且这部分增量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消化,因此,这些应收账款极易成为信用损失。宏观经济政策是企业间商业信用总

额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商业信用总额与全社会的信用风险总量呈正相关,所以,信用风险是受宏观经济因素驱动的一种重要的系统性风险。

内源性与行为因素理论认为信用风险并不完全由客观因素驱动,主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即信用风险含有明显的行为因素特性。因为,尽管应收账款的数量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增长却是由企业管理层决定的,企业之间能拖就拖的主观预期是很普遍的,即便经济好转也不会有所改变,因而很难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受信人的“character’’对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培育的工作力度。

1.2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学界与业界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系统研究都比较少,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实务中仍然用传统的方法度量企业的信用风险,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比较著名的西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如王春峰、万海晖和张维(1999)采用多元判别法对我国市场样本违约风险进行了分析。陈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并利用相关指标构建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模型,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预测研究。卢世春、欧阳植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姜明辉,王雅林等运用k一近邻判别分析法对个人信用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结果与实际相符。吴世农、卢贤义(应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三种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张维,李玉霜,王春峰运用分类树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沈翠华,高万林运用支持向量机(分析了企业的信用等级;姚奕,叶中行运用支持向量机对银行客户进行信用评估研究等。

2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2.1信用风险管理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方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从该定义可以看出,信用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违约风险,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是信用价差风险,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

2.2信用风险的特点

在信用活动中,由于经济主体内部行为人的主管决策、获取信息不充分等原因可以引起信用风险的产生。此外,经济主体之外某些因素的随机的、偶然的及不可预测的变化也可造成信用风险,如某国货币政策的调整、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更及国外金融市场的动荡等。总结来说,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信用风险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

尽管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等系统性因素会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但是信用风险通常是由于非系统性因素如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还款意愿等因素影响个别信用产品所产生的风险,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分散和规避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信用风险与相应的信用活动相联系,如果银行不贷款,就不存在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如果银行贷款已经收回,贷款过程已经结束,也不存在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难于获得

信用产品的流动性较差,因此缺乏相应的二级交易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特点以及二级市场的缺乏导致人们难于通过市场变化观察信用风险的相应变化。由于信用产品的持有期限较长,受信者的违约频率也相对较大,可观测数据又十分有限,信用风险本身又不符合非正态分布假说,因此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度量和控制十分困难。

(3)信用风险具有传递性和积累性特征

信用风险会通过信用网络不断传递,产生连锁反应,如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经过传递可能造成债权人的信用风险,而债权人的信用风险经过传递又可能造成其自身的债权人的信用风险。由此,信用风险经过信用网络不断传递、不断积累产生滚雪球效应,周而复始并进入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金融领域面临的信用风险全面升级,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严重威胁经济的健康发展。

3国内外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外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种,其各有优劣,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Z计分模型,该模型是1968年Altman提出的多变量模型,该模型提出之前是以单变量度量指标进行计分评价的。起始,模型主要是用于区分破产公司与非破产公司,因此选用了22个能够评价公司违约可能性的变量指标,然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这些变量,将多个指标变量变为5个能够充分反映违约可能性的变量。运用这5个变量指标构造判别模型,使破产公司(或非破产公司)组内差异最小化,破产司与非破产公司组间差异最大化。Z计分模型为:

Z=1.2X I+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 l为营运资本/总资产,X2为留存收益/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为权益市场值/总债务账面值,X5为销售收入/总资产。该模型经过了多次的检验,具有有效性,至今仍适用。

ZETA信用风险模型是继Z模型后的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变量由原始模型的五个增加到了7个,适应范围更宽,对不良借款人的辨认精度也大大提高。ZETA = ax1 + bx2 + cx3 + dx4 + ex5 + fx6 + gx

模型中的a、b、c、d、e、f、g,分别是无法获得ZETA模型中其变量各自的系数。x1、x2、x3、x4、x5、x6、x7分别表示模型中的7个变量,7个变量是:资产收益率、收益稳定性指标、债务偿付能力指标、累计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资本化程度的指标、规模指标。

ZETA这种新模型在破产前5年即可有效地划分出将要破产的公司,其中破产前1年的准确度大于90%,破产前5年的准确度大于70%。新模型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同样有效地适用于零售业。依据在信用分析中的广泛使用的变量,首

先选出了27个变量。这些变量可划分为获利能力度量指标、保障率与其它杠杆收益度量指标、流动能力度量指标、资本化比率度量指标、收益变动性指标等等。

但此模型依赖于财务报表的帐面数据,而忽视日益重要的各项资本市场指标,这就必然削弱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而且由于模型缺乏对违约和违约风险的系统认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从而难以令人信服;模型都假设在解释变量中存在着线性关系,而现实的经济现象是非线性的,因而也削弱了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使得违约模型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现实;模型都无法计量企业的表外信用风险,另外对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如公用企业、财务公司、新公司以及资源企业也不适用,因而它们的使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

神经网络模型,其通过神经网络分析试探性地发掘出解释变量之间的隐含关系,然后把具有解释能力的变量输入非线性模型,从而优化模型的预测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仿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具有类似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征,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力。能独立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不限定于严格的前提假设条件。神经网络应用于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包括学习和预测两个过程。

4国内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4.1国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美国COSO(发起人组织委员会)是国际公认的制定内部控制标准的权威机构,2004年COSO对内部控制标准进行了延伸,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迅速得到了普及推广。COSO认为风险管理应发挥6大作用:衔接风险容量与战略、增进风险应对决策、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多重风险、抓住机会、改善资本配置。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4大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是8大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是:8大要素为4大目标服务:各个层级都坚持4大目标和8大要素。

4.2国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其仔的《企业信用管理》立足于企业,系统介绍了有关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各个具体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2003年中围市场信用学会林钧跃1乍《社会信用体系原f哩》一书中对社会信用体系及其框架、征信市场及其数据环境、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环境、政府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张玲等在《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综述》一文中回顾了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缺陷。

2006年林钧跃在《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和维护》一文中认为:在成熟的买方市场上,“社会信用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同等重要,将成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而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张一青对构建失信惩戒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三个对策及三步走的策略。工商部门也站在政府工商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惩罚机制的实施问题。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基本上趋于认同国际流行的ERM管理即全程风险管理,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流程等各个环节,并将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锁定为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一行为人,从而将风险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5我国企业失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5.1我国企业失信主要表现

企业信用问题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非常严重的问题。企业有法不依、有约不守、不讲信用行为造成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经济风险增大、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经济发展受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失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商品信用缺失

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欺诈和欺骗行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利润,采用质次价廉的原材料,不惜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大肆制假贩假,浪费大量资源生产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各种非法手段抢占市场,坑害消费者利益。

2、商业信用缺失

企业商业信用缺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间“三角债”普遍,相互拖欠严重,困扰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合同违约和欺诈。目前我国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以及各种诈骗案件大量增加。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其中履行合同仅占50%左右,有些地区的履约率甚至才30%左右。主要原因是中途停止或随意更改已签订合同的比率大幅度增加,中国合同的严肃性已受到挑战,合同违约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有资料显示,在经济活动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

3.金融信用缺失

金融信用缺失突出表现在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逃废债严重,上市公司做假账,虚报利润,骗取股民的钱。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06年11月底,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5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有逃废债务行为的有20140户,占总数的50%;逃废银行本息1660亿元,占贷款本息总额的38.96%。一些地方政府也纵容一些企业借转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有关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认为:在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企业信用原因、银行贷款因素和国家政策影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30%和2l%,其中企业信用下降是新增不良贷款问题的主因。

4、社会信用缺失

主要表现在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方面。近几年来,企业偷税、骗税、逃税的现象相当严重,违纪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面越来越广,涉税违纪案越来越多,违纪金额越来越大。有些企业以瞒报、少报、虚报等手段骗取货物进出口,骗取删家退税。

5.2当前我国企业失信的原因

我国企业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自身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需要法律和制度来保障。目前,从总体上看,法律在

对信用经济还没有发挥其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具体操作层面出现了“法律失信”现象。

首先,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盲区”是导致企业失信行为得不到惩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等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强制性。再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法律尊严得不到体现,失信现象得以蔓延的重要原因。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在司法上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存在有意偏袒债务人利益、损害债权入利益的倾向。在执法上,真正下裁决执行的很少,造成债权人“赢了官司赔了钱”,而且要支付相当高的诉讼费。法律不能保证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实际上等于纵容更多的违法失信行为。

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导致失信成本或法律处罚的风险成本过低,这是信用恶化的根本原因。对企业失信违约行为进行的“象征性”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远比失信的收益少得多,不足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2、利润的驱动与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申张和利益原则

的确认,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和个人收入最大化急剧上升为社会追求的日标。于是一些企业利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体制、政策、法规和道德建设上的暂时性缺陷和错位,违反市场经济巾“法制”和“信用”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不合理又不合法地追求致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滋生出形肜色色的经济犯罪现象。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上普遍存在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怕吃亏心理也是造成信用缺失的重要诱因。对失信者鞭挞抨击批评的少,无法发挥道德舆论对失信现象和失信行为的外部道德制约力。对诚信者、守信行为缺乏社会保护机制和褒扬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正不压邪,守信不能胜于失信的社会现实原因。

3、信用管理制度缺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利益多元化、分散化、独立化,主体问的相互行为受市场利益驱动与影响,而这种利益关系的正常化取决于经济交往主体问的相互信任、信守合约等信用行为及信用关系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行为有公有制的道德、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进入市场经济后,这种约束逐渐放松,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没有形成,由此出现信用约束的真空,致使信用问题凸现出来,以致失信有利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行为。现在很多反映信用层面的问题,都与体制转轨和信用制度缺位联系在一起。没有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以致企业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信用缺失最直接的原因。

6建议及结论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企业来说,外部环境是不

可控的,因此,首先要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包括企业信用风险的诊断、信用管理组织的构建、信用管理流程的设计、信用评价模型的开发,以及信用政策的制定等。企业应培育良好的信用态度,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以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信用损失。理顺信用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配问题,建立以公司总经理为中心的、信用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协同管理信用风险的制度。

(2)加强信用风险分析研究工作,实时追踪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

加强信用风险分析研究,建立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使客户的信用风险能够被预测、量化和评估,使得企业在进行交易时有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避免赊销的盲目性。建立一个高效率、合理的收账系统,制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和明确的收账政策,合理控制账期,加强与客户的信息沟通,实时监督客户的支付记录、贷款利率变化及其他可显示信用风险状况的相关信息。

(3)政府加强立法,加快信用征信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信用政策法规建设很不完善,还没有专门针对信用问题的法律,没有

专门针对社会上各种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的法律准则和约束机制。为了使对社会主体信用状况的评价与奖惩、信用猜忌与监管等有法可依,为了使人们在守信方面有章可循,制定出明确的信用法规为人们的信用行为提供明确的底线十分必要。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我国必须加快立法研究,尽快建立起严格、完善、系统的信用法律体系:同时加强政府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监管作用,加强社会的信用风险管理教育,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速度,在全社会建成完善的信用体系,为打造稳定、繁荣的经济环境做出贡献。

(4)建立惩罚制度

第一,建立经济惩罚制度。增大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使其丧失经济利益。由于失信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加大经济惩罚,让失信者生活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第二,建立文化惩罚制度。增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使其丧失人格利益。信用从一般的社会伦理特定化为商业伦理,具有重要的道德上的人格利益。第三,建立政治惩罚制度。增大失信者的政治成本,使其丧失社会利益。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领导人,除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在一定期限内,或者终身,不准在原企业或新企业继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该领导人的失信记录同时进入其个人信用档案。

本文介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然后,借鉴国外的信用管理经验,分析我国信用管理现状、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进而探讨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经过参考和个人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希望对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升有一点点的借鉴作用。最后,感谢风险管理老师辛苦教导。

参考文献

[1]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0 - 11

[2]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20—29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7—49

[4]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6—18

[5]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5一17

[6]喻敬明,林钧跃等,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版社,2000,

19—24 ’

[7]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企业信用监管理论与实务:[M],2003,17—35

[8]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2(3),28—30

[9]刘光明,企业信用与企业发展[J],经济世界,2003(4),23—29

[10]范小雷,韩家平编著,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7),18-20

[11]迟国泰,企业信用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15—19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定稿)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处理客户信用额度评定、批准等具体工作,在维持对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降低应收账款,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风险,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信用管理制度内容 (一)收集客户信息 1、收集信息的目的:作为公司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批准信用额度的基础。 2、信息收集负责人:以事业部销售业务员为主,财务事业部为辅的多渠道方式进行。 3、具体操作: (1)事业部销售业务员应当对所有已经和将要与公司发生长期业务关系的客户情况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 (a)客户名称、法人概况、单位性质、经营业务范围; (b)注册资金、工商登记号、税务登记号; (c)银行账户、账号、资产状况; (d)近三年来公司的营运状况和经营业绩; (e)客户经销本公司产品的基本状况:年销量、类别、上年销售收入实绩、应收账款余额、回款平均天数、对接业务的配合情况; (f)当地市场的简要情况分析; (g)客户重大经济纠纷或司法案件; (h)联络方式、跟进负责人等资料;

(i)其他重要资料。 1 (2)业务员在调查收集上述客户资料时,必须按照当前普遍被业界接受的方式进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客户资料: 向客户内部有关业务人员咨询了解; 收集客户和媒体提供的公开经营资料; 向当地政府工商税务管理机构了解或查询; 向其他有关资信评估机构查询; 向客户的其他供货商了解其付款情况; 向客户主要产品的主要用户单位调查了解有关该客户内部管理情况; 其他合法的方法和手段; (3)业务员将调查了解到的客户信息,填写《客户信息表》后签字,并将重要的原始资料附在表后,交给部门统计员。 (4)统计员将业务员提供的客户信息表中的信息录入到“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中,进行密码保护,并将相应信息及原始资料送财务部备案。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中的信息如有变化,应及时更新。 (5)业务员,销售经理应经常与客户保持沟通,定期巡回访问客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客户的经营和资信等变化情况。 (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流程 1、事业部业务员定期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将填写准确的“客户信息表”及其附件及时反馈给销售经理。 2、由销售经理对收集的客户资料和对客户的信用分析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对收集的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鉴定后,填写《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表》,评定表中的相关指标。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doc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由于信用管理在中国是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企业在信用风险的监控管理方面无疑与西方先进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数据看,中国企业的平均坏帐率高达6%左右,部分商业银行甚至高达40%以上,美国企业的平均坏帐率仅在0.5%左右,两者相差10倍。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信用环境,这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只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中国企业缺乏西方先进企业有效的信用管理和控制手段,这无疑使恶意者有机可乘,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销售前很少对客户作资信调查和资信评估;信用决策凭经验,凭感觉;惧怕风险,盲目追求"零"风险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业务萎缩;迁就客户,盲目相信老客户,没有动态跟踪其变化;没有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不能分级授信,导致客户忠诚度不高,业务员的流失可能直接引起客户群的流失;出现逾期应收帐款处理方法不当和不力,导致帐龄很长,回收可能性降低,最终由于债务人逃逸,破产倒闭或转移资产而导致事实坏帐;把法人间的商业贸易行为等同于自然人间的行为,产生法律问题;没有“放帐额度”或“信用限额”的概念;相信并盲目期待一种可以转嫁或规避所有风险的方法存在;没有“避险管理成本”概念,也不计提坏帐准备;无法正确看待坏帐损失,害怕帐面明亏而迟疑,结果潜亏要远远大于明亏;缺乏法律意识,对合同、还款承诺、争议解决方式等维权性证据不重视。

如何掌控企业应收帐的风险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以外,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在应收帐款上适当的投入是必须的,关键是企业如何才能在实行赊销扩大销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我们大可不必谈"应收账款"而色变,问题是,企业是否对每笔“逾期”的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该笔逾期应收账款的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付诸实施——这正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 一笔应收帐发生逾期甚至走坏的原因有很多,专业上将这些原因归为三类:销售问题,也称为贸易纠纷;财务问题;道德或犯罪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经贸往来中,99.99%以上的贸易是非常正常和健康的,涉及商业刑事欺诈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在中国,这样的问题似乎大了一点,但由于证据的原因,定性较难)。更多的是由于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量而忽略了买方实际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财务上承担债务的能力,一旦对方经营出现偏差,这将导致授信方对风险失控从而承受损失。 在中国企业中有着这样一种怪现象,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人员更替时,由于继任者害怕追不回逾期账款而变为事实坏账,影响其业绩,对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宁愿将其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也不愿意去积极追收。而恰恰在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方面,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讲解学习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

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化”中的金融阵痛。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务院专门印发化解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但银行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普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一、信用风险及其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健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社会经济体之间信用关系的缺乏则是最主要的问题。信用成为当前商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信用的缺失造成了市场交易成本的极大提高,企业要为正常的商品交易支付更多的无效成本,同时面临更多的交易风险,这些情况直接造成了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下降。随着中国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交易方式从现金交易逐步过渡到信用交易,信用经济蓬勃发展。与此相适应,信用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我国绝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的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需要提供优惠的价格或赊销条件,导致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客户不守信用,随意拖欠账款,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解决收款难的问题,但由于信用管理经验不足,结果还是产生大量呆账、坏账,使本己单薄的利润被严重侵蚀。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够坐等环境的改变,尽快适应这样的环境,提高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现实的选择。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一个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在经营中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和良好的效益。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分为本金风险和重置风险。当一方不足额交收时,另一方有可能收不到或不能全部收到应得账款或权益,造成损失,这就是本金风险;违约方违约造成交易不能实现,未违约方为购得股票或变现需再次交易,因此可能遭遇受因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损失,这就是重置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定稿)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定稿)

————————————————————————————————作者:————————————————————————————————日期: 1

5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条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处理客户信用额度评定、批准等具体工作,在维持对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降低应收账款,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风险,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信用管理制度内容 (一)收集客户信息 1、收集信息的目的:作为公司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批准信用额度的基础。 2、信息收集负责人:以经销商业务员为主,财务事业部为辅的多渠道方式进行。 3、具体操作: (1)经销商销售业务员应当对所有已经和将要与公司发生长期业务关系的客户情况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 (a) 客户名称、法人概况、单位性质、经营业务范围; (b) 注册资金、工商登记号、税务登记号; (c) 银行账户、账号、资产状况; (d) 近三年来公司的营运状况和经营业绩; (e) 客户经销本公司产品的基本状况:年销量、类别、上年销售收入实绩、应收账款余额、回款平均天数、对接业务的配合情况; (f) 当地市场的简要情况分析; (g) 客户重大经济纠纷或司法案件; (h) 联络方式、跟进负责人等资料; (i) 其他重要资料。

5 (2)业务员在调查收集上述客户资料时,必须按照当前普遍被业界接受的方式进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客户资料: 向客户内部有关业务人员咨询了解; 收集客户和媒体提供的公开经营资料; 向当地政府工商税务管理机构了解或查询; 向其他有关资信评估机构查询; 向客户的其他供货商了解其付款情况; 向客户主要产品的主要用户单位调查了解有关该客户内部管理情况; 其他合法的方法和手段; (3)业务员,销售经理应经常与客户保持沟通,定期巡回访问客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客户的经营和资信等变化情况。 (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流程 1、业务员定期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将填写准确的“客户信息表”及其附件及时反馈给销售经理。 2、由销售经理对收集的客户资料和对客户的信用分析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对收集的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鉴定后,填写《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表》,评定表中的相关指标。 3、主管总经理依据销售经理报来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表》及其附件,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4、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报送财务经理审核签字。 5、对超过授权批准金额的客户,主管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初步评定后,再由老板对客户信用等级予以批准。 6、对于已经存在的客户,主管副总负责根据销售人员提供的客户资料,结合编制的客户黑名单、财务部提供的该客户的历史欠款情况、该客户与黑名单上的其

信用风险管理习题

信用风险管理 1、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中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 )进行分析。 A、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B、财务报表和损益表 C、财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 D、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答案】:A【解析】:P73。单一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中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 2、下列关于财务比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盈利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 B、杠杆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C、流动性比率用于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 D、效率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 【答案】:A 【解析】:P75。盈利能力比率: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流动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3、企业2000年流动资产合计为3000万元,其中存货为1500万元,应收账款150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2000万元,则该公司2000年速动比率为( )。 A、0. 78 B、0.94 C、0. 75 D、0.74 【答案】:C 【解析】:P75。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合计;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或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3000-1500)/2000=0.75; 4、企业的某年的税前净利润为6000万元人民币,利息费用为3000万元人民币,则其利息保障倍数为( )。 A、2 B、1 C、3 D、4 【答案】:C 【解析】:P74。利息偿付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6000+3000)/3000=3; 5、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买卖其他公司的股票等投资行为属于( )。 A、经营活动的现金流 B、投资活动的现金流 C、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D、销售活动的现金流 【答案】:B 【解析】:P75。买卖其他公司的股票、债券等投资行为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6、在对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财务分析中,若企业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商业银行应重点考虑企业正常()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付贷款。 A、经营活动 B、担保活动 C、融资活动 D、投资活动 【答案】:A 【解析】:P76。对于短期贷款,应当考虑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对于中长期贷款,应当主要分析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在贷款初期,应当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所需要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利息。 7、过去3年,某企业集团的经营重点逐步从机械制造转向房地产开发。商业银行在审核集团法人客户的贷款申请时发现,其整体投资现金流连年为负,经营现金流显著减少,融资现金流急剧放大,根据上述信息,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该企业集团投资房地产已经造成损失 B、该企业集团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C、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提升该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 D、投资房地产行业的高收益确保该企业集团的偿债能力很强 【答案】:B 【解析】:P76。整体投资现金流连年为负,经营现金流显著减少,融资现金流急剧放大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8、针对企业短期贷款,商业银行对其现金流量的分析应侧重于()。

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

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防范机制和策略 防范信用风险,应在充分发挥企业销售信用政策优势 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应收账款投资成本,避免坏账损失。企业应建立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的信用评估机制、债权保障机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形成一整套的信用 管理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强化客户管理。 “客户即市场,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 的主要来源。”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必须从对客户的信用管 理开始,包括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规定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额度。 (2)建立债权保障机制,确保销售过程规范操作,做 到有法可依。 谈判时注意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如 付款方式)、期限和金额。在谈判过程中从最初与客户协 商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应将各个方面都明确规定好。避 免由于一些简单的操作失误而造成严重的拖欠。签约时注 意寻求债权保障。 此外,为确保收回货款,要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担保、保险等。充分利用信用保险、国际保理服务及其 他衍生金融工具防范信用风险。

(3)建立债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三部分: 1、应收账款的日常监控管理属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销售部门以放账的形式售出货物之后,面临的一个最 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保证及时 收回货款。此时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如何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账龄分析”法是企业可选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监控 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加以分类,统计各 时间段内支付的或拖欠的应收账款情况,从而监督每个客 户的应收账款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逾期账款采取 不同对策。 应用账龄分析技术,推行一种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 的跟踪管理”,即从应收账款产生之日起,便与客户建立 定期联系,监督其支付情况,直到账款被全部收回。 2、应收账款的到期催收管理属于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其核心内容是核实应收账款基础数据(包括时间、是 否逾期、业务概况、历史原因、责任人、金额、已采取的 措施等),建立催收基本资料,制定应收账款重点追讨对象,定期公布“黑名单”,以应收账款工作例会为机制, 对快到期应收账款、拖欠款和诉讼状况(特别是重点金额 款项)定期进行披露,从而进行监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比较分析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异同点及应用时注意事项。(一)模型概述 1.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 1993年,KMV公司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莫顿模型(BSM Model)提出了著名的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并经Longstaff和Schwarz (1995)、Dsa(1995)和Zhou(1997)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一。 由于该模型是在BSM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满足BSM模型的基本假设,即公司股票价格是个随机过程、允许卖空、没有交易费用和税收、证券可分性、不存在套利机会、证券交易的连续性、无风险利率在借款人还清债务前保持不变。KMV模型认为上市公司持有的资产分布及其资本结构特征决定了借款人的信用质量特征,并且借款人资本结构只有所有者权益、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和可转化的优先股。当借款人资产价值小于违约点就可能违约,并认为违约点在数量上是短期债务与半倍的长期债务之和。由于假设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并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可以应用到期权理论求出预期违约率,因为银行发放贷款所获得的收益与卖出一份借款人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是同构的,因而还可以计算贷款的价差。显然,该模型是用解析式来计算违约率的,它不像信用度量术和死亡模型是用统计的方法得出来的。 该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拥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即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它采用的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数据,因此,数据和结果更新很快,具有前瞻性;由于该模型将股权视为企业资产的看涨期权,所以它可以用于任何公开招股公司。然而,该模型也存在缺点:假设比较苛刻,尤其是资产收益分布实际上存在“肥尾”(fat-tailedness)现象,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对于非上市公司,不得不采用历史财务数据,数据的时效性大打折扣;没有根据借款人信用品质、担保情况、可转换性等区分长期债券;它是违约式(Default-Mode, DM)模型,对企业的杠杆比率捕捉钝化,具有静态性;不能处理非线性产品,如期权、外币掉期。 2.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 1997年,J.P.摩根联合当时世界一流银行和KMV公司共同开发出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采用二阶段法度量信用风险,此后,A. Nyfeler(2000)、Lawrece R. Forest和Kpmecpeat Marwick(2000),David Jones和John Mingo (2001)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和拓展,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一。 该模型计算起来比较复杂,也有很多假设:债券未来市场价值和风险完全由其远期利率分布曲线决定(相同信用等级的远期利率分布曲线是相同的),在模型中,唯一的变量是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是离散的,在同一级别的债券具有相同的迁移矩阵和违约率,迁移概率遵循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同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 A公司是一家财务管理十分严格的公司,也有一套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因此公司的坏帐率和资金周转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财务部张经理颇为自己的管理有方而洋洋得意;但销售部的陆经理可不这么看:生意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坐在家里没有销售肯定不会产生任何呆帐,那样离公司倒闭大家回家也不远了。陆经理认为过于死板的信用政策影响了销售部的业绩,使公司损失了许多机会。 企业里的销售部和财务部似乎天生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部门,更有这种说法:财务部代表和维护公司的利益,而销售人员代表着经销商和客户的利益,这不今天发生在A公司一件事情似乎更能证明这个看法: 温州B公司是A公司在当地的经销商,虽然说A公司在整个浙江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占绝对的优势,但偏偏在温州的销售却不温不火,落后其竞争对手。当地的经销商换了好几个,到今年B公司已经是第四家了。 A公司本来就是浙江的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哪能不抢,陆经理对浙江省经理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三个月内改变这种局面。乘着竞争对手出现质量问题的大好时机,陆经理亲自坐镇温州,集中全省的销

售力量,分区划片开发温州的终端, 陆经理还从公司争取到极优惠的 促销政策,准备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收复温州市场。 一时间A公司的产品在温州终端大量铺货,但问题来了,由于B 公司的销售额比往常增加了几倍,不到10天公司批准的信用额度就已经用完了,B公司只能用现金买货,但一个星期后就支持不住了。一时间终端客户频频要货,B公司却没钱继续下订单了,B公司老板急的双脚跳,把陆经理的电话都打爆了,请求公司无论如何再放几个订单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陆经理比谁都急,这次行动就是要趁竞争对手没有反应过来打他个措手不及,现在就好像仗打了一半子弹却没有了,如果竞争对手乘机反扑,这次行动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陆经理与财务部张经理多次协调,但张经理在通融放了一个订单后,再也不同意继续发货了,张经理的理由很充分,其一:公司所有客户的信用政策是年初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讨论后经总经理批准才决定的,现在要增加B公司的信用额度不是不可以,但要走程序不可能今天申请马上就批准。“销售成绩是销售部的,但由此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却要财务部来承担,当然不干了。”这只是张经理没有说出的潜台词。 陆经理历数了种种理由并以个人担保要张经理继续发货,但张经理就是不买帐,A公司的信用控制是财务部一票否决制,陆经理虽然在电话那头暴跳如雷,一时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财务部与销售部门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张经理是为了公司的资金安全,严格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陆经

企业战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文档资源★★★ 摘要:信用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通行证。目前我国的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本文主要从企业运行的层面,着重探讨了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着眼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培养和长期客户资源的开发,为企业走出信用困境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摘要:本文分析并归纳了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和成功做法,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并以国外经验为参考,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征信国家;信用管理;信用信息共享;国际经验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以及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般来讲,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两种模式。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国国情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本国的信用制度过程中,同发达国家的经历并不完全相同。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模式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各国国情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 (一)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所谓征信国家,就是指一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从而确保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能够健康运行。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征信国家的基本内涵,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2)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3)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4)规范的信用行业管理制度。 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 风险管理部

第一章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第一条评估对象 信用风险评估对象风险Exposure,按以下内容分类: 1.、政府及银行风险Exposure; 2.专业贷款风险Exposure:项目融资风险Exposure,产生收入的房地产(Income-producing Real Estate),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High Volatil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Object finance(物品融资) 3.零售Exposure:适用信用评价模型对象以外的及房地产担保贷款,个人贷款。 4.股票Exposure:非交易账户中的股票投资风险。 第二条信用风险评估办法 针对各个Exposure的信用风险按照以下方法计算。 信用风险量= Exposure×风险权重×8% 第三条具体管理办法 根据每年初制定的业务经营计划,核算总信用风险量,并分配给各业务部门。若超过事先目标量,则责令要求停止发放新增贷款(各类贷款)等,以便在合理的额度范围内管理信用风险。 第四条、政府及银行业Exposure的风险权重 1.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重,根据OECD国家信用等级或者外部信用评价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而认定。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Exposure或筹措资金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的Exposure的风险权重,规定为0%。 2.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占50%以上股份或者政府虽然占有少于50%的股份,但由政府制定预算及享受政府的财政或税务方面优惠的机关,适用与政府相同的风险权重。 3.由政府实施监督,享受财政或者税务方面优惠的其他公共机关,适用50%风险权重。 4.银行业Exposure风险权重,根据所属国家中央政府信用等级或者OECD国家信用等级如下而定。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公司基本情况 1、包括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报表中的实收资本、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及公司章程披露的注册资本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应追究原因)、出资方式(货币出资要优于实物出资)、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业务资格资质(是否有从事无业务资质的业务); 2、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占比,股东背景,实际控制人。股东背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经营效率等有重要影响。股东背景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外资分(外资控股企业要注意股东方撤资外逃风险和利润输送风险),2)按有无国有股份分(国有背景优于民营背景);3)按有无公开上市分(上市代表信息透明度高、财务报表真是性高、具备再融资能力);4)按有无集团背景分(一方面反映股东方支持,另一方面反映关联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可能);5)按有无家族背景分(家族性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健全,经营风格激进的特点)。对于一些资本运作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股东往往是比较深的,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实际控制者,有的企业第一大股东并不是实际控制者,应注意挖掘。

3、公司组织架构,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团队、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关联企业及投资企业。形成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一个框架性认识,看企业是集团核心生产主体,还是只是一个车间,或者是投融资平台等。并从根据公司整体的资本实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分析其产业链的覆盖、产业的扩张是合理的还是激进的,分析其投资扩张的动机,分析其投资扩张行为是否会对其资金链带来相应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能否覆盖其投资领域。必要时我们甚至要对整个关联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作相应的调查和反映。 4、关注公司管理者的风险,要重点考核客户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融资动机及其道德水准、教育程度,历史经营记录及从业经验。管理层、股东层面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性企业更要关注这一点。 公司经营情况 1、行业背景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排名、在当地区域市场上的排名和占有率情况。企业行业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行业壁垒(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资源壁垒、政策壁垒)。对“两高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班级:10级高职三班学号:1007010024 姓名:阿古达木[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尚处于发展时期,在经济转轨时期面对难以遏制的不良资产上升趋势常常束手无策,而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法律制度、信用基础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我国对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以及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将更多地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开放性的竞争中我国商业行也终将与国际接轨,同国际活跃银行进行“面对面”的激烈竞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最新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设问题进行反思,阐述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差距,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提供可参考的分析依据。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手段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

的若干问题。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的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干扰,决策的效果不佳。透过国有商业银行纷繁复杂的不良资产成因,深藏其下的是体制、机制性根源。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沿袭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管理体制老套。 二、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息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二是决策机制不完善,2000 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先后经历了从简单的“三级审批”到“审贷分离”两个阶段,无论

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湖南信息学院毕业论文 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学生姓名:龚顺午 学号:201204183853 年级专业:二〇一二级工程造价指导老师: 系别: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5年5月

目录 摘要 (2) 前言 (2) 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现状及现实意义 (3) 1.1信用风险的含义 (3) 1.2信用管理的现状 (3) 1.3信用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3) 1.3.1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3) 1.3.2适应当前国际信用经济的特点 (4) 1.3.3企业信用管理是基础和主体 (4) 2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5) 2.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5) 2.2观念陈旧,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5) 2.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6) 2.4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严重滞后 (6) 2.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6) 2.6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 (6) 2.7社会信用体制存在缺陷 (6) 3信用风险识别及衡量 (7) 3.1信用风险识别 (7) 3.1.1信用风险识别原则 (7) 3.1.2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7) 3.2信用风险衡量 (8) 4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路 (9) 4.1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9) 4.2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9) 4.3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10) 4.4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0) 5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2) 5.1企业领导对信用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5.2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12) 5.3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12) 5.4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12) 5.5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12) 5.6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3)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