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一,汉朝的儒家文化来自秦朝的延续和传递。

提起秦朝,人们总会想到,先秦儒家积累下的大量经典之作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儒家的徒子徒孙也让暴虐的始皇帝残忍地活埋到地下。

“焚书坑儒”过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折扣大半,而儒家人才也出现了断层,这样看来,秦朝简直是儒家的噩梦。

然而,我们不禁问一句,如果秦朝真的完全没有儒家文化的立足之地,儒家的要人都死绝了,还会在几年内发展起来吗?

后来的儒家学派到底是怎么生存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的呢?

它绝不会是一天之内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秦朝在儒家文化变革的道路上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实,汉朝的儒家文化来自秦朝的延续和传递。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二,方士骗钱财惹怒秦始皇,秦始皇“坑”的是骗子,而并非是“儒”

提到秦始皇赢政,人们除了感叹一下他制六合、统九州的霸气外,更多的是批判他用残酷的手段镇压儒家学派,其中最常被人们拿来举例的,就是“焚书坑儒”事件了。

“焚书”这件事,始皇帝的确干过,当然也并非像后世所传那样的针对儒家经典的大清洗,而只是于始皇三十四年焚烧过一次百姓家中私藏的有关方士传道的“百家书”。

这次焚书对典籍造成的破坏也不是很严重,命令执行得不彻底,不少读书人抱着典籍跑掉,或者藏在墙壁的夹层里。

若非如此,汉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

而“坑儒”这件事,则更是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之一。

始皇帝由于天生残疾(鸡胸),再加上幼年生活不幸,长大后的确性格扭曲,残暴易怒,但是他却并非像后人认为的那样,厌恶并专门对儒家进行打压。

据史籍记载,与“坑儒”事件有关的具体人物共有四位,即侯生、卢生、韩生以及徐市。

那么这四位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史记》上明确指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替始皇帝寻仙问药,也就是徐福的同行,可以算是一方士的种,这些方士们抓住了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的心情,到他那里骗取了“费以数万计”的赏赐,让秦始皇当了一次冤大头。

后来,这几个方士的行骗败露,加上长生无望,让始皇帝勃然大怒。

为了报复他们,并平息自己胸中的郁结之气,始皇帝大开杀戒,坑杀了自己聘用的“方术土”460余人。

说起来,这次事件只是秦始皇迁怒下的连坐的人中,免不了有文人参加过搞方术骗钱的人而被人举报的可能。因为在当时的行政管理中有【连坐】一条刑律,和方士搞得十分火人的【文人】免不了也会被坑的。

我们从中看到了始皇帝残忍扭曲的性格,却并没有看到他特意针对儒家进行了什么打击报复。

三,秦朝的儒家和儒学的发展,当了汉朝的垫脚石

如果秦始皇并没有针对过儒家进行打击报复,为什么后世会一直流传他“焚书坑儒”的罪行,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呢?

秦始皇厌恶儒家、迫害儒家的观点究竟源于何时、何处呢?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

没错,那就是汉朝人的儒家对自己在打压法家推广自己时的刻意的政治宣染和恶意宣传。

整个历史上,我们是基于“过秦”的角度来看待秦朝的。

而过秦的言论最早就是西汉的学者提出的。

西汉时有许多学者都曾发表过对始皇帝的看法,最有名的就是写下《过秦论》的贾谊。

他认为,儒家推崇的是王道,而法家推崇的则是霸道,秦朝正是因为始皇用法而废儒,才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场。

因为西汉是距离秦朝最近的王朝,由于当时儒家一家独大,法家无力对此进行辩拨和解释,因此这一观点被后世普通认同。

但是,历史永远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说清的。

有句话说的好,历史是胜利者谱写的赞歌。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者的史书中永远都在褒扬自己,贬低对手,西汉也不例外。

在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提出了“汉承尧运“的观点。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们故意抹杀儒学对秦代的影响,同时极力宣扬秦代对儒学的迫害,因为只有“秦代不用儒学”成为既定事实,才能说明秦代根本不具有一统天下的正统资格。

这样一来,汉王朝的建立就是顺承天理的了。这种对秦朝的历史定位一直影响至今。

此外,人们评判秦朝与儒学关系的标准也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统治者自己都要遵守儒学的礼法。

以此对比,秦始皇的做法自然就是对儒学的大不敬,甚至是践踏了。

但是,在汉朝之前,文化思想界都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各个学派之间的冲突、争论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而且,秦国依靠法家成就了大一统,让其马上抛弃法家而独尊儒术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儒学对统一的秦朝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秦朝是儒家和法家相互融合的重要阶级,汉武帝时期独尊的儒术,已经不是秦朝以前的儒学了,而是经过了改造,真正适应君王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四,在秦朝,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秦朝的政治道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是如何影响秦朝的呢?

首先,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秦朝的政治道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有一部很著名的《为吏之道》,是供秦代官员习读的。

在这本书中,明确要求官吏为官要“宽裕忠信”、“安贫乐道”,执政者应“修养身心”等待。

“宽裕”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

孔夫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这是具体地对统治者提出了“宽”的要求。而“忠信”思想则更是儒家的纲目性要求,孔子教育学生的“校训”就是“文、行、忠、信”这四字真言。

其次,从秦代的法律来看,以法家思想打天下的秦朝,其法律条文中竟然也处处可见儒家思想影子,比如秦律中有明确规定:“欧大父母,黔为城旦春。”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殴打了自己的祖父母,犯罪者是男性,则被罚去修城墙;是女性,则被罚春米。另外,秦律中还规定,如果父告子不孝,官吏应无条件抓捕儿子,然后再查明真相。

要知道,法家的正统思想是坚决反对、排斥孝道的。

像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就将“孝悌”视为“六虱”之一,认为提倡“孝悌”会令国家贫弊。

如果秦朝专用法家,那么律法之中绝不会出现与不孝有关的各种规定。

但是秦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儒家的孝道观和父权思想,既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又符合宗法和农业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其律法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儒家思想。

五,只因秦朝促进了儒家发展,才有汉朝儒学的繁荣

我们已知道了儒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那么秦朝对儒家的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从宏观上看,秦朝的统一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分散东方六国的旧势力,巩固秦朝的边防,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当时的思想文化主要是靠人口耳相传的。这种迁移从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而且,无论是律法中体现儒家的宗旨,还是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了儒家思想扩散传播。

除此之外,儒家经典《尚书》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整理成形。

当时政府虽然在禁止民间私藏这些典籍,但却将《诗》、《书》等儒家经典存于国家图书馆,命人彻底整编《尚书》。

这次整编不但将尚书的内容收集齐全,并且将史实不完备以及只有口述的内容加以修订,不重要的内容或删除或裁,将《尚书》从零散的单篇,整理成了一部包括二帝、三王历史在内的完备经典。

秦代的儒生们还有许多新的著述,比如《礼记》中的《经解》、《学记》等篇据考察都是在秦朝完成的。

秦朝的法律儒学化的同时,儒学也渐渐法律化了。

秦律颁布以后,人们被要求像遵守法律一样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

同时,秦代还开创了用儒家经典来议政、断事的先例。这些都为汉代日后在法律中重建儒家的价值体系打下了基础。

事实证明,只因秦朝促进了儒家发展,才有汉朝儒学的繁荣。

总而言之,秦朝与儒家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焚书坑儒”就能概括清楚的。

想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就要更多地阅读典籍,找寻证据。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那么我们将永远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隐藏在流言背后的种种秘密。

_鲁迅_革命_历史_

鲁迅 革命 历史 !?陈思和 ??这本论著的副标题是#丸山日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选编了日本著名汉学家丸山日 升教授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代表性文学论 文,主要内容是关于鲁迅和左翼文学的研究著述。我重读这本书是因为,去年11月26 日,丸山日 升教授病故,今年2月18日,也是我们中国的大年初一,日本学界将举行丸山教授的追思会。这段时期酝酿于我胸中的思念之情,迫使我放下其他工作,再次认真阅读这 部论著,这大约是丸山日 升教授最重要的中译本著作,纪念一个已经离开我们的前辈学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认真阅读他的书。 丸山教授久病。大约从50年代中期就因为慢性肾炎未愈,定期检查,70年代中期被医生劝告要用肾透析来治疗,当时#文革?尚未结束,热爱中国的丸山教授想着自己还没有去过中国,没有亲眼看一看中国将怎样从自身的错误中走出来,他是无论如何不能去死的。从1980年起他开始做肾透析治疗,以后就一直做了二十几年,直到去世。记得1995年我在日本进修,有个研究会邀请我去东京大学作学术讲演,那天好像正是研究会的活动日。讲了半途,一位清癯的老人匆匆走进来,笑着与我点点头,就坐在第一排,静 静地听我讲话。会后我知道他就是丸山日 升。在晚宴的时候,丸山教授坐我的对面,笑着解释说,他上午要去医院作肾透析,所以迟到了。当时他已经从东京大学退休,但还在樱美林大学等学校兼课,我向他请教每周要上几堂课,他回答说,加起来一共有七节课。我暗暗一惊。丸山教授在我心目中,是日本左翼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了,还有长期的肾透析,如果在中国,这样的人物早就是高干待遇,养在家里,怎么还会奔波于各大学课堂讲课。而且日本大学的每堂课时间是九十分钟,这样算来,丸山教授仅仅上课的工作量,就远远超过了当时中国的普通教师。何况他还有其它严重的疾病, 2002年我在复旦大学举办胡风百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曾邀请他来与会指导,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为此,我不仅给他安排了医院的透析,还特意把会场选在离医院最近的宾馆,一切都为了他的到来。但是,临开会的时候突然接到消息,他因胃癌复发第二次住院开刀,因此无法前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后来,好像听到的是丸山教授康复的好消息,前年,他的论著在中国出版,他还兴致勃勃地去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关于他的好消息越来越多。去年7月,我应日本外务省邀请去日本进行民间访问。当时邀请方问我想见什么朋友,我说我在日本的朋友很多,但此刻特别想拜见的是丸山日 升教授。于是,7月12日上午,邀请方精心安排了我们代表团拜访丸山教授府邸。老人看上去非常衰老,据说最近还摔了一跤,一直不能走路,但那天他还是精神很好,坐在轮椅上与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年迈的丸山夫人一直在客厅里外忙进忙出,现在想起来还令人感动。我从丸山教授 77

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 介绍岳飞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死因 1.宋高宗要岳飞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而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飞陈述了自己光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 2.金人要岳飞死 1137年,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而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1140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先后收复了蔡州、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颍昌、陈州、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此后,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就在此时,朝廷诏命张浚等人退兵,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没有得到朝廷批准。在兵少且后援无助的情况下,岳飞率部将金兵一逼再逼,终于在朱仙镇,使兀术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就是这样的优势明显,七月十八日,宋廷却传来班师诏,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3.秦桧等要岳飞死 在朱仙镇,兀术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秦桧串通张俊等人,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

浅析秦始皇

浅析秦始皇 公事管081 沈旖枫 [摘要]纵观历史,秦始皇可以说是饱受争议,功责最大的皇帝。秦始皇具有两面性。要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的角度客观分析秦始皇的功过,还其本来面目。 [关键词]千古一帝暴君功过两面性 纵横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秦始皇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我认为秦始皇二者兼而有之,具有两面性。其实,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今天的文化社会里和现在的社会道德观念里去评价,很多很多的事物经过发展之后会和原来的东西根本对立的,更不能仅以一般人做事的对错观念去评判一个君王的对错,这完全是一个质变层次,我们不仅要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后的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所产生的功责,还要以当时的道德观和社会背景去评定对错与功过。 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毋庸置疑是“千古一帝”。 首先,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从此,建立和追求统一国家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给予了高度肯定的。汉代的主父偃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国内为一,功齐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承认“秦取天下多暴 ,然世异变 ,成功大”。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不仅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个人作用。毛主席也深刻地指出:“假如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心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由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心集权制度,被后世所全面继续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的政体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封建经济的进度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中心政府系统内部,建立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一整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吏、少府等一批分管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职务。她们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各自承担一个方面的行政治理职能。这种官僚制度区分文武、分化相权、重视法制、提高效率;充分借助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保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权力运行的顺畅。在地方上,大力推行郡县制。秦朝是郡县制的典型。具体做法是:将国家分为数十郡,郡下设县,郡县直属中心,由皇帝派遣官吏治理。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国家形式。它基本上杜绝了封君依持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心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心集权、政治一统。对于这种制度,后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制作政治,施于后王。”班固也在《汉书:叙传上》中承认:“汉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 ..( ) ..( ) 筵.(.)会窘.( ) 抽屉.( ) 阖.( ) 踌躇 虔.( )诚抹.( )杀肋.( )膜紊.( )乱唠叨 ..( ) 隔三差.( )五 (二)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合作探究案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神情姿态: 穿着审美: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休闲娱乐: 日常琐事: 对待疾病:

《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

课题:《梁思成的故事》 主备人董新科审核人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梁思成的相关常识。 2、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的写法。(重点) 3、感受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难点】1、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为什么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精读感知,品味交流 1.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部分作业,准备教师检查。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自主学习,标好疑点、难点。准备展示、讨论。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二、预习自测: 朗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并解释带下划线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勘.查巍峨 ..黯.淡耸.立锈蚀 ..逻辑.惋.惜钦.佩壮硕.塔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叹为观止灰飞烟灭毫不顾忌视为一体困惑不解气势雄伟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1、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倾注:倾倒,注满。 B.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C.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D.勘查: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 3.请说出中国的四大名楼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4、按原文填空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_________,当他______________ ,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_________ ,_________ 。 第二课时

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诗词赏析

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诗词赏析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宋代:刘过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 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 迎神。 译文 中兴赵宋王朝的众将,谁是万人敬仰的英雄?只有岳飞。与常人 一样葬身草莽,精神却鼓舞着民众,虽死犹生。他年少时崛起于河朔,曾拉开两担力的硬弓,佩带三尺龙泉剑。他平定襄阳、江汉,拓开虢州、洛阳一带的战场,清洗了洞庭湖的战乱。北望帝京,狡兔仍在, 良犬却被先烹杀了。路过旧时的战场,身为荆鄂遗民,长忆已故岳将军,悲泪如倾。 话说当年岳飞蒙难,遗恨悲苦,朝廷指责他不遵奉诏书,是真是假?臣子有罪,假如陛下圣明,能够亲自鉴别考察,岳飞不愿班师回 朝完全出于一片赤胆忠心。从来分封诸侯,终究轮不到旧时的奸臣。 人世间的黑夜,一旦太阳普照,忽然变得明朗。岳飞终于身着王侯的 礼服,接受百姓祭拜,九泉之下也应感到荣耀,感激君恩。且看每年 的三月,满地野花的春天,人们祭祀迎神,以尊王侯的大礼,祭祀岳 飞英灵。

注释 六州歌头: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片十九句八平韵八叶韵,下片二十句八平韵十叶韵。 岳鄂王庙:即岳飞庙。岳飞,宋时抗金名将。 万人英:万人之中的英豪。 身草莽:指岳飞家境贫寒,曾做过人家的庄客。 气填膺:谓忠义之气,填塞胸臆。膺,胸。 年少起河朔:指岳飞年轻时就在中原黄河以北从军抗金,报效国家。 弓两石:指岳飞当时臂力过人,能开两石之弓。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剑三尺:手提三尺宝剑。 定襄汉:指岳飞在高宗绍兴初年平定襄阳、汉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打下基础。 开虢洛:指绍兴十年(1140)岳飞郾城大捷,先后收复虢州(今河南灵宝)、洛京(今河南洛阳)、东虢(今河南荥阳)一带大片国土,乘胜进军朱仙镇,离汴京(今开封)只有四十五里。 洗洞庭:指岳飞*了以杨么为首的聚集在洞庭湖的农民起义军。 望帝京:谓岳飞军队距汴京很近。帝京,即汴京。 狡兔:指秦桧之流。 良犬:指岳飞。 营垒:指岳飞军营。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反马克思主义的胡风文艺思想 目前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思想战线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个重要斗争,是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胡风文艺思想,是彻头彻尾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思想,是长期一贯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宗派主义小集团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 可是,胡风把他的文艺思想披上一件“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把他的宗派活动装扮成为了保卫“现实主义传统”和“鲁迅传统”而斗争的模样。这样,就使他的文艺思想更有欺骗作用,并通过他的宗派活动而更容易发生毒害性和危害性的影响。 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今天已经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揭露胡风文艺思想的反动实质,揭露胡风多年来在文艺界全力进行的宗派主义活动的目的,今天是十分迫切,绝对必要,再不能延缓了。只有彻底批判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才能够进一步贯彻党对于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我在解放以前,曾经是胡风所经营的反党的文艺小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在当时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上。发表过狂热地宣传唯心论和主观主义的“论主观”,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解放前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集团,在群众中发生了毒害性和危害性的效果,在那里面,有我应该直接负责的很大的一分。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之下,我初步认识了过去的严重错误,对于过去的责任日益感到沉重。并且,尽管胡风因为我接受了党的教育,放弃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我表现了狂热的仇视,可是,我对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文艺活动在解放后的更加恶劣的发展,还是觉得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关于胡风在解放前文艺界的反党的宗派活动,我将在别处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作一些说明。这里,只就在党的教育下我所能认识到的,谈一谈他的文艺思想几个最主要的错误。 一 胡风文艺思想主要错误之一,就是否认文艺服从政治的原则,否认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否认党对文艺运动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明确指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

浅谈秦始皇“焚书坑儒”

浅谈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30年-221年,秦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赢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称始皇帝。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强国家统一的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度,废除官吏袭卿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销毁民间兵器,迁涉富豪;去险阻,修驰道,筑长城,把燕、赵、秦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加经修缮,设立要塞。又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形成几年来的华夏文明不被分裂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说过,中国之所以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始终保持着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同化力,即使是近代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都不能得逞,很重要一点,就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和向心力巨大的民族,这也是黄河文明没有向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和两河文明衰亡,民族分裂成无数国家的重要原因,在这点上秦始皇对民族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他在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之后,志在意满,尤乐于享受,醉心于炼丹,求长生不老药,修宫院,残酷地压迫人民,十分残暴无聊,焚书坑儒就是其中一例。《史记》记载,由于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防止“私学而相与非法教”,达到“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目的。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倡议,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臣相李斯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吏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俯烧毁。只有医药、卜箍、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始皇从李斯议,实行了焚书法令。公元前211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这就是焚书坑儒。 对于焚书坑儒之举历来看法迥异。有人认为秦始皇此举非常英明。例如文革时期很多人痛骂儒生该死,称赞秦始皇气魄伟大。汉武帝声称独尊儒术,但是把藐视儒术的桑弘羊当成得力助手,充任财政部长。 桑弘羊当面痛斥儒生说道:“嘻!诸生遢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桑弘羊认为焚书坑儒理所当然。 也有持完全相反意见的,认为秦始皇残暴。例如晚唐司空图在《铭秦坑》中说道:“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儒坑秦耶?”司空图认为焚书坑儒恶莫大焉,以至于受到天罚。 虽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举措的评论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悲剧。儒家的书籍还不至于必须毁之一炬吧,儒生发表反对意见还不至于必须坑之九泉吧。 那么何以造成焚书坑儒这种悲剧呢?曰:封建专制制度使然。在封建专制社会,各家学说往往是互不相容的。即便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只是一种互不相容的争鸣,并非人们

有关岳飞的优美段落_

有关岳飞的优美段落 在岳坟前,跪着四个铁人,秦桧、其妻王氏、万俟卨罪有应得,理应遗臭万年。至于张俊,落到这个下场,翻翻史书,实在有些替他不值。 张俊和岳飞一样,都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和韩世忠、刘锜并称中兴四大将。同时,他还是岳飞的老上司,对岳飞有着知遇之恩。 在抗金战场上,张俊和岳飞一样,也是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当时,在宋军畏金如虎的情况下,是张俊首先站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抵抗。被列为“中兴十三功”之首的明州大捷,就是张俊领导的。那时,金军完颜宗弼率军南犯,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破杭州,下越州,围明州,在明州城下,与张俊主力相遇,被张家军打得大败,损失几千人。尽管后来因为高宗逃跑,明州失守,但这一仗却打出了宋军的威风、信心和勇气,从此,抗金战场的局势才有所挽回。所以宋史上称:“自金人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者,有敢抗者自明州始。” 绍兴六年,伪齐发兵30万,大举进犯南宋,张俊率兵抵抗,与伪齐主帅刘猊在藕塘展开决战,一举击败伪齐主力,迫使这次伪齐的进军化为泡影。绍兴十一年,又率部大败金人十万之众于柘皋,是为“中兴十三功”中的著名的柘槔之战。 张俊不但作战勇敢,而且能够发现人才,善于奖掖后进。 张俊和岳飞有过一段愉快的合作,或者说,张俊曾经对岳飞有过很好的提携。那时,张俊已经位居大将,而岳飞,则是他的部下。当时,金国树立的伪齐政权,派遣骁将李成带兵攻宋,宋高宗派张俊抵抗。在对敌过程中,张俊深知岳飞之能,所以对岳飞言听计从,从而大败李成部下勇将马进。此战中,岳飞为先锋,仗一杆枪,带领部队,杀死马进,打败李成,让张俊佩服不已。 而且,张俊还特别关心岳飞的安全。当岳飞以久战之士面对着李成的十万之众时,张俊十分担心,亲自带领部下前来给岳解围,并慰劳道:“将军天生神力,无患不胜,但部众连日厮杀,应休息为佳,待我追杀,你看怎样?”中肯体贴,入情入理,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上司和战友。这和刘光世见敌就跑,招呼也不打一声,有天地之别。 战斗结束,张俊上书宋高宗,称述岳飞功劳第一,请求给予嘉奖。从而使得岳进为右军统制,位居方面。 岳飞32岁即和韩世忠、张俊、刘锜并列,可以说,张俊的赏识和眷顾,是起着很大作用的。 但是,时间在变,地位在变,人的心理也在变。曾几何时,一颗正直的心也变得扭曲了,变得怪异了。这种变化,源于忌妒。 当岳飞地位在张俊之下时,张俊可以赏识,可以关心,也可以提携他。然而,一旦让自己的一个下属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者超出于自己,这种关爱马上就变成了忌妒。人,大概一般都难逃出这个怪圈。这,也是一般人的共性。 但张俊最不应该的是,在这种忌妒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于不可救药,把这种私人的仇恨带入到民族利益中,甚至是国家利益中。于是,和秦桧一拍即合,成为陷害的主谋之一。秦桧这家伙,在历史上除了书法可言外,几无可叙。最让人惋惜的是张俊,做了别人的帮凶,在绍兴十一年,即1142年,把岳飞送上了风波亭,造成历史上让每一个人都痛恨的冤案。两个名将,一个流芳百世,让后人敬仰。另一个则被铸成铁人,一跪千年。一念之差,谬以千里。幸而张俊地下无知;若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了便于国家的统治,秦始皇推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引发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劫难,是政治斗争的惨剧,对文化教育事业造成极大摧残。本文着重阐述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原因、给后世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焚书坑儒;背景;原因;后世教育;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形成,出现了“九流十家”。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抨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秦朝,秦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严禁私学,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爆发焚书坑儒事件。 一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方面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当时田畴异亩,东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不仅在经济、文字、政治上进行控制,而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进行独裁统治,采取禁私学政策。 (二)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方面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意见分歧,思想上没有达到统一。 二焚书坑儒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分子与当时实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秦始皇并不是开始就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采取残酷的手段,他曾派人搜集大量的宫廷、民间的古典文献,并征聘70多位老学者,授博士之官,还召集2000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之下命之曰诸生,目的是利用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推广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诚如秦始皇所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天下”。由此秦始皇对这些博士、诸生待遇优厚。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秦始皇想像那样,这些博士、诸生是旧时代的学者,他们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思想没有帮助,反而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秦始皇是个瞧不起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他十分推崇韩非的主张:“明主之国,无门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认为这是富国强兵,超过三皇五帝的唯一妙招,所以他对博士、诸生的表现心有不满。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当权者倾向于焚书一方。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一次宴会上仆射周青臣把设立郡县制作为秦始皇的功德之一加以歌颂,而此却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非议,他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于是,秦始皇便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讨论,丞相李斯坚持己见,主张郡县制,此时他已感到统治内部思想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李斯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在批驳淳于越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他指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同时提出焚书主张,并得到秦始皇的赞成,即除秦国的典籍、农书、医书及神问卜卦之书外,其他藏书全部烧毁。就这样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以前的很多古文典籍化为灰烬,而儒家学者成为主要打击对象。 (三)方士求药未得,造谣言迁怒秦始皇。 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坑儒。秦始皇虽然曾持战杀场,统领大军,歼灭六国,但是他迷信神仙,面对死亡也有那种恐惧、怯弱的心理。他在“六王毕,四海一”后,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其中有方士侯生、卢生,因长期求药未得,在逃跑之际又聚众散步对秦始皇大为不敬的言论。当然,对于威严残暴的秦始皇来说,

最新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

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 福师1103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一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每题50分): 一、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述评。 答题要点: 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上升到反胡风集团的斗争,教训就更为深刻。从理论上看,胡风的文艺思想虽然与当时左翼文艺的主流观点有分歧,但本质上看两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而胡风本人和许多“胡风分子”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左翼文艺运动都作出过贡献。但是,就由于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太一致就组织对其围攻,由于胡风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就罗织罪名,由最高领导人定调子对其实行无情打击,甚至动用司法权力对其专政,这种做法就更无学术讨论或民主法制可言。其直接后果是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党员干部甚至青年学生惨遭迫害。“胡风集团”冤案对整个文艺界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举国声讨,批判揭发,大兴整人之风,使得文艺界笼罩在一片恐怖惊慌之中。正在建立的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的局面被断送了,共和国成立时心情舒畅作家艺术家们一下变得战战兢兢。 总之,无论从发动者的意图还是从实际的运动过程或运动效果看,在这些名为文艺批判的运动中,惟一缺席的就是艺术。但正是这三场文艺批判运动,连同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完备的文学队伍的体制化管理体系,完备的文学期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出版社的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的作家级别、薪俸、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共和国的文学范式、共和国文学的运行机制正式形成。因此, 1956年l月 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了“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文艺界和科学界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说,对于文学艺术工作,党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为工农兵服”,“也就是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劳动人民服务。”“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任何作家可以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互相竞赛。题材问题,党从未加以限制”。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明确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这一切无不表明,中共中央和文艺界的领导也已认为,文艺界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基本确立。 二、论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答题要点: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由自足迈向世界的曲折进程中,一些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毫无疑问地担负着某种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应该从这些作家创作的个性特征入手,把他们的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追寻其文学史意义。 1、承前启后的家庭问题小说

衢江区杜泽镇下方村人文史

人文荟萃泽聚下方 衢江区杜泽镇下方村辖上泽自然村、下方自然村,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乡村,位于杜泽、莲花、云溪三乡镇交界处。全村现有面积4.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83人。据历史记载,上泽古称泽聚,下方称泽聚里,习惯上称泽聚下方。泽聚下方是二个行政村,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并村),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 下方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文丰富,古迹众多。 庵峰。杜泽镇的北边是山区,有众多的山脉,耿山山脉自北向南与莲花镇分界,她东衔芝溪,西含铜山溪,如一条巨龙在杜泽、莲花平原腾空而起,面朝衢江,气吞万象。龙头位现莲花镇下岱村乌石山,杜泽镇下方村的庵山是龙嘴。庵峰是庵山的主峰,虽不高,但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庵山也是下方村唯一的山。据《方氏宗谱》记载,庵峰历来为文人推崇,其中仙霞子曾作《题庵峰呈秀》诗赞;“山径绕崔巍,幽怀杖屡间,高峦如虎踞,曲水似龙蟠,遥望浮杯塔,堪滋上井泉,先君卜筑此,后裔显恩光。”关于庵山,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一位神仙赶着一群猪到了庵山,碰到一位凡人问:你赶的石头怎么也会走路呢?话毕,这些猪立马原地不动,成了庵山上密密麻麻且互不关联的乌石。原来神仙赶着这些石头是到泽聚下方建墙围城。至于建

城,在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着二种说法:一是,庵山神仙与峥嵘山(现府山)神仙为普度众生,拟选址建城。庵山神仙认为庵山附近地形较好,幅员辽阔,是建城的理想之地。峥嵘山神仙认为峥嵘山脚下水系发达,上下通达,是建城的理想之地。一时两者意见难以统一,遂商定,各自找一块石头,谁的石头比重重,就由谁定址。峥嵘山神仙头脑灵活,将铁砂掺进石头里,称重后,峥嵘山的石头比重重,城便建在峥嵘山下,即现在的衢州城。另一种是,战国时姑蔑国建城的选材之一,有待于专家考证。地质人员考证,莲花镇下岱村乌石山就是远古时期的火山口,庵峰的乌石实为火山岩,全身呈黑褐色,表面较为光滑,内涵丰富的石英,太阳照射,闪闪发光,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庵山是泽聚下方古八景之一。 西峰街(西峰村、西村村)遗址。当年勾践卧薪尝胆,回到越国后更是励精图治,积蓄力量。谋士文仲到姑蔑招兵伐吴,一举打败了夫差,灭了吴国,越国由此逐止走强,姑蔑国也随之成了越国附庸,因而建姑蔑城池也一度搁置,最终也没有实现。相传古西峰街为姑蔑国都城,鼎盛之时是二千多人的集市,往北与古郑家街连为一体,当年十分繁华。现在西峰头、西村畈、后溪、皇家仓(王家仓)(据传是皇家(王家)的粮仓)等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可从《方氏宗谱》记载祖先“娶西峰徐氏”为妻佐证。 古城寺。据县志记载,古城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605),

关于胡风的批判

第三节对胡风的批判 一、批判的缘起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菩堤坝 区大经桥乡人。1902年生。 1936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艺笔谈》,继之又出版了 《密云期风习小记》,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文艺领导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流寓武汉、桂林、重庆等国统区,先后创办主编了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新流派——“七月”派。 解放后,他出版了八本文艺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 1980年平反,1985年去世。

1954年10月31日和11月8日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的精神,检查批评《文艺报》编者在处理《红楼梦》研究稿件上表现出来的谓向资产阶级权威投降和压抑新生力量的错误。当时胡风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因而转向对他的批判,这种批判也是长期积累造成的。 二、批判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春。

(二)关于民族形式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胡风写了《民族问题形式》的?小册子?。凡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意见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他否认民族形式有相对?独立性?,他说?成功地反映了特定阶级的民族现实,就自然是民族的形式?,作品的?具体的活形象,即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方法??本质的要求和能够完成的任务?,五四新文学先天地就具备或已经解纠决了问题。虽然他没有直接反对提倡民族形式和中国作用和中国气派,但并不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和新的意义。 当时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用明确话说明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在他的批评之内。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绪论 当代文学: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特点:开放性、整体性 源流:1.民族形式问题(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长期蒙受了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了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新文学价值结构的复杂变化:原来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2.战争的规范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1).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 2). 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它们有时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有时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影响当代文学。 战争的规范性:指“五四”以来的新文化逐渐改变了前一阶段以启蒙为主要特征的规范,并在实践中渐形成新的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规范。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战争文化规范的建立虽然与“五四”新文化传统有着某些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它毕竟不是启蒙文化必然的逻辑结果,而是战争外力的粗暴侵袭的产物。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战后的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2)文学创作上,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有投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3)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及其文化心理与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在五六十年代不是没有引起有关国家决策者的注意。 2.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之所以是从1978年算起而不是“文革”结束的1976年,因为就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这一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 强调“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5 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还有一代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3.第三阶段:90年代 90年代初基本文化特征:1. 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2.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3. 文学思潮之间虽然也互相冲突和激烈斗争,但始终不能使文坛统一成一种共同声音,这种格局似乎有点接近“无名”文化状态。 第一章 第一次文代会:是指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到会共824人,其中以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周扬为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是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频繁的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1954—1955) 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 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 三类作家面对时代时的复杂情感 1、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2、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 3、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并不愉快的回忆或者虽然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的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作家。

最新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精品

解读胡风的“宗派主义” 胡风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你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风的“宗派主义”研究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胡风从日本回国后, 一开始与周扬的关系并不坏。正是周扬带着鲁迅去看他, 后来又是周扬通知他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不过, 在冯雪峰离开上海后 ,情况起了微妙的变化, 据梅志《胡风传》的说法, 起初, 周扬把鲁迅不听指挥的原因归之于冯雪峰, 现在, 又把原因归于胡风。然而, 两人关系的恶化还是从“两个口号” 论争开始的。 一节 胡风在《回忆录》中说, 冯雪峰认为“国防” 的提法不大好, 让他重提一个。为此, 胡风想出的口号是“民族解放斗争的人民文学”, 冯雪峰又将这一提法修正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同意了这一提法, 并让胡风写文章发表出去。由此可知, 胡风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这个口号, 绝非一时冲动, 自作主张, 而是遵鲁迅之命的。 由于胡风写了这篇文章, 犯了“国防文学” 派的众怒。周扬、徐懋庸等认定是胡风从中捣鬼, 左右了鲁迅的看法, 用徐懋庸的话来说就是“将鲁迅据为私有”。鲁迅后来不得不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声明:口号不是胡风提出的,是几个人共同商议的,茅盾也是商议者之一,胡风那篇文章也是我请他写的。 从表面上看,鲁迅这篇文章平息了一场风波,还了胡风一个公道,也迫使“国防文学”派偃旗息鼓。 然而, 从周扬、茅盾后来发表的文章看, 他们依然认定胡风是一个不团结的因素; 依然认定, 如果不是胡风从中挑拨, 鲁迅是不会另提一个口号与 “ 国防文学” 相对抗的。 其实,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恰恰反映了周扬、茅盾、徐懋庸等人具有浓厚的宗派意识。胡风在文章中提出新口号, 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如果大家胸怀宽广, 能容纳不同的看法, 两个口号完全可以共存互补。所以, 鲁迅认为, 当胡风文章发表后, 徐懋庸之流的暴跳如雷, 大加挞伐, 恰恰暴露了他们自身的宗派意识。 “徐懋庸之流的宗派主义也表现在对于这口号的态度上。他们既说这是‘标新立异’, 又说是与‘国防文学’ 对抗。我真料不到他们会宗派到这样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