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教案(全)

《心理学史》教案(全)
《心理学史》教案(全)

专题1 心理学史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2.熟悉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建立正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掌握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

4.熟练掌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哲学起源,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教学重点】

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

【教学难点】

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

【授课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工具】

PPT,教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心理学史》地位,作用,重要性和学科知识体系。

二、讲授新课——第一课时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及意义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当今的西方心理学。

2、有助于培养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历史性思维”。

3、心理学史在整个心理学科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可加深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对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有奠基作用。

第二课时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至今心理学依然与哲学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心理学史上的种种心理学流派无不于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各学派的分歧与对立归根到底是哲学立场、观点及方法的分歧与对立。因此,哲学有“心理学之父”的称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或称“精神”)的关系问题,其中,意识就是心理现象。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就是“身心关系”,或者说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说,人类首要是问题是认识自身。人是由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心理是人的本质所在。对人的认识,核心是问题是认识人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认识人的心灵或人性。这个问题是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要想理解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首先必须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的西方哲学。

一、哲学概述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哲学,在诸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且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的,即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但三种哲学又各有特点。从内容上讲,印度哲学侧重于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伦理哲学、古希腊哲学侧重于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从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上讲,印度哲学多采用说教,古希腊哲学多采用说理和思辨,中国哲学介于说教与说理之间,多采用比喻例证和警句箴言。古希腊哲学的思辨方式(又称“反思”、“静观”)以后成为哲学思维方式的正宗。

表一:三种原创哲学的比较

古希腊哲学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西方各领域的理论、思想,尤其的近代以后的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理性精神的张扬,都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源头。

哲学从其研究的内容上可分为三大领域: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或“逻辑学”)。此外,在古代哲学中还包括伦理学,现代以后,伦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去。

1、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的问题是:“世界的本源与本质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坚信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形态各异、纷繁杂乱的,但它的背后存在着统一的规则和规律,因此,他们用思辨的方式极力寻求着变化世界的不变本质、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流逝往复事物的永恒原因。他们认为,表面看来是变化的、杂多的、暂时的现象都不过是世界的“表象”,是不真实的,而只有单纯的、统一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本质或说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真实的,才值得去追寻。对世界本质、本来面目的思考构成了被后人称之为“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2、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可靠手段是什么?衡

量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分为:绝对主义真理观与相对主义真理观两大派。前者又分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派。

认识论是由本体论派生出来的。认识论是对本体论的检验。在追寻世界本来面目的同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又在进一步反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何才能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由此形成了认识论。认识论典型地体现了哲学中“反思”的特点。即人类一方面在认识着世界,另一方面又在反思着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可靠。由此也可以看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

3、逻辑学与方法论

早期哲学的第三大板块是逻辑学。逻辑推理是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一直是逻辑学的正宗。亚里士多德为形式逻辑设立了以下三大准则: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及论题的同一。不能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矛盾律(两个对立的命题不能同时真,必有一假。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排中律:(又称“二值原则”,同一命题非真即假,非假即真,不能“两可”)。并创立了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进入20世纪后,弗雷格、罗素等人将形式逻辑与数学相结合,发展出了“数理逻辑”。从而使逻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去,留下的位置被“方法论”所取代。

方法论即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原则,或者说是研究问题基本立场和视角。方法论是具体研究方法的基础。自古至今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对立,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机械论与系统论的对立,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对立等。

方法论是由认识论派生的。上述哲学三大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心理学概述

(一)哲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心理现象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

4、身心关系

5、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哲学心理学的流派

1、官能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认为心理现象是灵魂的官能,并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有柏拉图的“三分法”与亚时士多德的“二分法”。

柏拉图把灵魂分成理性、意气(或称意志)、情欲三部分。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心理现象知、情、意“三分法”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心理现象作过全面系统阐述的人,并写出了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论灵魂》。他认为灵魂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以整体性发挥其功能。灵魂的功能有两大方面:一是认识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二是动求功能,包括欲望、意志、情感和动作。他的这一观点成为西方心理学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知与意“二分法”的前身。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1.1 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区分了身体与灵魂。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

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提出“四根说”(土、火、水、空气)。

二、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谈谈对“希腊三哲”的认识。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略加评论。

柏拉图(前427-前347)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又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情欲)。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后来康德明确提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论灵魂》。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合一的,可通过身体、行为间接了解灵魂。最早提出演绎法。

三、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1、怀疑学派(皮浪)

2、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

3、斯多噶学派(芝诺)

4、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提诺)

四、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心理学思想

奥古斯丁(354-430)提出内省法。

五、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谈谈对达芬奇的认识。

【教师活动】教师概括学生发言,并总结达芬奇的生平概述。

达芬奇(1452-1519)提出影响距离知觉的五种因素:①线条透视、②节目透视、③空气透视、④移动透视、⑤双眼视差。

§1.2近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近代西方哲学奠基者的心理学思想

培根(1561-1626)“知识就是力量”,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首创归纳法。

笛卡儿(1596-1650)虽未正式提出“反射”这一术语,但提出了反射论思想。在心理学史上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描绘了反射活动的模式。

二、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经验主义心理学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英国表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在法国表现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1、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士、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

主要观点:洛克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认为来自经验,为了说明人的认识如何从简单观念组合为复杂的观念,洛克首次提出了“联想”概念,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哈特莱突破了只在观念(即认识)范围讨论联想的局限,首次用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人格、动作等。并尝试用生理学解释联想或心理现象。

△洛克提出“第一性质”,指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

2、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爱尔维修、费尔巴哈)

拉美特利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并认为人的感觉是完全可靠的。他还认识到意识是大脑运动的一种属性,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爱尔维修把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最终原因归结为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上。他还把感觉、情感和需要联系起来,最终将情感也看作是一种感觉。

总之,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心理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又片面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差别。

它的机械论还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人物: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提顿斯、康德、赫尔巴特、陆宰。

主要观点:莱布尼茨认为人具有天生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感觉经验不是知识的来源,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通过感觉经验可以使人唤醒头脑中固有的理性原则,使不清晰的知觉变成清晰的观念。

他还根据意识性的强弱将人的观念划分出等级,最无意识性的观念叫“微觉”,这是“无意识”概念的最早萌芽。许多微觉可以集合成清晰的统觉。最具意识性的观念叫“统觉”,它能使人意识到内心的状态和诸如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一思想被以后许多心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

赫尔巴特运用力学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关系。他对不相冲突的观念之间的结合用“融合”和“复合”两种情况作解释,而对相冲突的两种观念,他认为如其中一种占优势,则另一种会受到抑制,降入无意识状态。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有一道界限,他称之为“意识阈”。这是对无意识概念的最早的直接阐述。他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阈,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之为:“统觉团”。以上观点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提顿斯把心理现象区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类,确立了近代对心理过程的三分法。这种分类法经康德的发挥而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此,心理现象的三分法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

总之,理性主义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主体先天固有的能动性、心理活动的统一性、动力性和矛盾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而忽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其理论辩证性较强但又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1.3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五世纪),在解释一些病理时涉及了心身关系等心理学问题。并提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科学预见。他还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含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含四液说,认为人体内有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脏)。四种体液比例协调人体就健康,比例失调人体就会感到痛苦或生病。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医生加伦(另译盖伦)继承并发展了希波克利特的体液就,并把它与气质联系起来,根据四种体液中占优势的体液,将人的气质划分出四种类型: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汗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并对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行为特点做出了具体概括。该学说虽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对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概括是建立在长期的现实观察基础上的,还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因而被后人一直沿用。

二、天文学与心理学

“人差方程式”――复合实验、反应实验-“减除法”。

三、生理学与心理学

1、关于脑机能的研究。

(1)加尔的颅相学

(2)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能说

(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4)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发现

2、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贝尔于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系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这就是著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1819年,马戎第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贝尔——马戎第定律”。

(2)反射动作的研究

(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的发现和研究

(4)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研究

(5)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

3、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

(1)视觉的“三色说”与“四色说”

(2)听觉的“共鸣说”

四、物理学与心理学

1、韦伯定律

2、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五、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约翰内斯·缪勒――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冯特。

三、板书设计

四、课堂小结

本次课重点介绍了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西方哲学起源、科学起源,要求同学们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建立正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

五、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反思

专题2 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脉络,代表学者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2. 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

3.掌握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重点】

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

【教学难点】

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授课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以问题为中心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工具】

PPT,教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小组代表介绍冯特生平简介。

二、讲授新课

§1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一、冯特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代表介绍冯特生平。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

威廉·冯特(1983-1920),德国人,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后人看作是实验心理学(或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随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莱比锡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的中心,世界各地的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学习,冯特也因此名气日盛。

主要著作:《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第一次提出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收录实验)、*《生理心理学原理》(标志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的成熟)、*《心理学大纲》(提出情感三维说、标志心理学体系的完全确立)、《民族心理学》。

冯特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一生著作达500余部,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分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也是他的实验心理学部分,按现代的分类属于普通心理学范畴。二是他称之为民族心理学的部分,研究的是人类共同的复杂精神过程,按现代的分类应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学生思考】◎实验心理学为何产生于德国?

【教师总结】①德国对心理学的界定比英、法更早;

②德国大学崇尚学术自由,而英法比较保守;

③德国人善于纯理论思辨的思维方式。

二、冯特的心理学体系:①个体心理学(实验心理学)②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科学观

1、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从而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但冯特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

底分离,他认为所有科学都源于哲学,哲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之一。

2、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

他是一个身心平行论(二元论)者,认为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虽然心理过程总是有生理过程相伴随,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支配。他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主张心身平行论,认为心理过程和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其心身平行论是错误的,是一种唯心主义二元论,但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具有积极意义,区分了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避免了二者的混同。

3、心理学的应用性

冯特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是一种纯科学,而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他认为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领域不属于心理学家的事,真正的心理学家应专心于研究意识经验自身的一般性质和规律,而不考虑它的功用和意义。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将心理学局限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因此,冯特对当时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不予重视。

(二)冯特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和方法

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以人类的经验为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其它科学(如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而心理学则研究直接经验。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起来,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但是,他用经验代替心理,偷换客观事物,抹杀了心和物的区别,从而否定了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原则。

冯特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将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一套实验方法引进了心理学,但他也不排斥传统的内省法,他认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察觉,只有通过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观察才能接近直接经验。因此,冯特主张将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条件下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但是,冯特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联想、反应时等,反对将之运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等课题。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综合

1、经验的分析

意识是一种过程,其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感觉、情感。

经验:①主体——感觉、心理意识过程;②客体——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间接推论而来的自然;【情感三维说】冯特通过实验认为愉快-不愉快、紧张;(二)经验的结合;1、联想方式:融合、同化、合并(复合)、相继联想;2、【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3、心理复合的规律:①创造性综合原则;②心理关系原则;③心理对比原则;▲对冯特的评价;[贡献]①由于冯特的经验:①主体——感觉、心理意识过程

②客体——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间接推论而来的自然的现象

【情感三维说】冯特通过实验认为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和兴奋-沉静是情感的三个维度。它们彼此独立而不相同。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情感是动态的,不同的情感元素结合成情绪。

2、经验的结合

(1)联想方式:融合、同化、合并(复合)、相继联想

(2)【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3)心理复合的规律:①创造性综合原则②心理关系原则③心理对比原则

(四)民族心理学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与他的实验心理学一样,都是他所构建的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而对复杂、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能为力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必须求助于民族心理学,因为人的高级心理现象不可避免地同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产物的研究,从中推演出高级心理过

程的基本规律。

(五)对冯特心理学的评价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谈谈对冯特心理学的认识。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略加评论

[贡献]①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冯特全面总结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哲学心理学的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课题结合起来,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第一种实验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确定了一批典型的心理学实验项目,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②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冯特广招门徒,霍尔、卡特尔、安吉尔、斯皮尔曼、铁钦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多数都成为各国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冯特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把传统的内省改造为实验的内省,从而使经验、思辨的心理学成为实验的心理学。首创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二分法,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和情感两种因素。提出情感三维说。这些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局限]①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②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

③冯特的理论体系既复杂又混乱。

【学生思考】◎最早用实验法研究身心关系的是费希纳,为什么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教师总结】①费希纳的研究只限于感觉,而冯特的研究志在建立一门新的学科;

②任何一个学科的出现都要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主题、具体的方法和系统的理论,冯特的研究恰好具备;

③冯特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实验心理学家,使得科学心理学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2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一、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人,受费希纳著作的影响下,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1885年发表了《记忆》一书,由此名声大振,该书也成为实验心理学的经典著作。1908年又出版了《心理学纲要》一书。

△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工作的评价:

[贡献]①他的研究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是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意义;

②康德曾认为高级心理活动不能用实验研究,而艾宾浩斯用实验方法研究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打破了这一禁区,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一个新局面;

③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④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局限]①艾宾浩斯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作了定量分析,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

②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

③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是个复杂的主动过程;

④他以自己作被试,产生大量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且知道实验意图,就给实验结果带来微妙的变化,因而不具有普遍性。

二、格奥尔格·缪勒(1850-1934)

△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修正了艾宾浩斯的缺陷。提出记忆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

忆鼓。使用联对词,发现人的记忆过程是有目的、主动的过程。

三、缪勒的学生

舒曼(1863-1940)强调视觉整体性,以研究视觉的空间知觉著称。

乔斯特(1870-1920)“乔斯特法则”,如果新旧两种联想的强度相等,那么每重复一次,都有加强旧联想的作用,因而使旧联想比新联想更有效地保持它的强度。

卡茨(1884-1953)以研究颜色现象闻名,强调经验在颜色知觉中的作用。

鲁滨(1886-1951)研究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因注意点而互换。

三、板书设计

四、课堂小结

本次课重点介绍了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心理学体系,要求同学们理解并掌握住。

五、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反思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心理学重点 诸论 1、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2、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3、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4、结合“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两种基本观点,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动力的看法。 ⑴概念:“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心理发展动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⑵影响:“时代精神说”:时代精神会决定哪些思想成为潮流,而另一些思想将最终消亡。一种理论、一个学派的流行,不一定使它比其他理论更正确。而往往是因为它比其他理论更合潮流、更为时尚。 “伟人说”:没有伟人,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史,在伟大人物从事的领域,只要他们还活着,这个学派就得以他们为正统。伟人不只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能暂时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⑶不同点:推动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不同,伟人说是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伟人,时代精神说是整个社会时代背景。

华中师大《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人性化运动 B.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宗教化运动 3、关于17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

心理学史思考题

心理学史思考题 2015年夏学期 第一章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 2、简述我国古代对心理的器官的有关论述。 3、简述我国对心理测验的探索。 4、试述你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看法。 第二章 思考题 1、简述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简述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3、简述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4、简述有关Molyneux问题的争论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简述法国感觉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6、简述德国哲学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第三章 思考题 1、简述19世纪神经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评述19世纪有关大脑的机能定位说与机能统一说。 3、评述19世纪对感觉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 思考题 简述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及其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莱比锡心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工作。 简述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五章 思考题 简述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简述马赫有关感觉的观点。 简述阿芬那留斯的心理学观点 简述斯顿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简述意动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符茨堡学派的主要研究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第六章 思考题 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简述高尔顿关于心理遗传与个别差异的研究。 第七章 思考题 1、简述铁钦纳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 2、简述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 3、简述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美国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4、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学观点。 第八章 思考题 1、简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试评述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3、简述新行为主义与经典行为主义的区别与共同点。 4、简述托尔曼的主要观点。 5、简述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第九章 思考题 1、简述完形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及其影响。 3、简述完形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4、简述完形心理学有关思维的理论。 5、简述勒温的拓朴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十章 思考题 1、简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2、试评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简述新旧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完整word版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 兴的实质是: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动 D. 宗教化运动 3、关于 17 到 19 世纪的心理 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 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14 / 1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绪论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 ●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 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有关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 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繁荣时期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 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

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之间不断转变或运动的力量,而目的则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目标状态或缘由)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 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并且,人的联想、情感、材料组织方式等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回忆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视觉和人类表情的研究。 近代西方 ●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哲学总结 ●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泰勒士、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罗吉尔·培根、达·芬奇、特勒肖、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笛卡尔、洛克 ●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巴门尼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沃尔夫、康德、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心身关系问题:一元或二元 ●知识的获得问题: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 ●天赋论学说(同经验主义对立) ●联想主义学说(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整体特性)●大脑机能定位与机能统一的争论有什么意义?一,巩固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二, 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三,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史讲课讲稿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 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 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 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 宗教化运动3、关于17 到19 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5、提出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症病人 D. 超人8、勒温认为, 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资料Word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自整)

1学习心理学史感受学习到什么?学习前后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心理学史学习的益处: (一)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二)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1、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2、将各种似乎毫无关联的心理学领域联系在一起,为心理学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经验,也为分裂的心理学提供了整合的动力。(三)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1.循着历史上著名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轨迹,可以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分辨心理学史上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判断问题的能力;3.在梳理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四)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五)弄清心理学“流行”或“时尚”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史:1、欣赏历史画卷,接触历史人物、思想;2、探知得失兴替,了解历史逻辑,为现实的研究提供帮助并且前瞻;3、形成历史观点,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正确判断是非和评价历史人物。 1.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重点; 2.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心理学的影响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重视思维分析、概念推理,认为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而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 这种观点影响了在实验心理学之外的从意动心理学开始的源远流长的心理学思想,包括后期的人本主义等学派都深受影响。 提供了学科探究的方法——理性演绎法——首先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并开始使用内省法。 经验主义: 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经验主义的原则是:强调感觉过程的根本作用;把意识经验分析成元素;通过联想过程把元素综合成复杂的心理经验; 关注的焦点在意识过程上。 它提供了诸多实证的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所关注的经验对象成为了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对后世行为主义等几大流派起到了源流性的影响。 3.自然科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古代医学和生理学思想: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盖伦的医学理论 2、近代生物学中加尔的颅相学;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布罗卡言语机能的发现;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神经冲动的电性质、传导速度、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神经特殊能学说。 关于脑机能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给心理学提供了许多研究方法,促进了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发展,为实验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3、近代物理学中贝塞尔的人差方程式刺激了反应时研究;由伽利略开创、牛顿奠基的近代实验物理体系提供了客观完备的实验方法论和思想体系;伽利略将心理学完全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绝对态度成为了后世批评的标靶,从反面促进了心理学发展;韦伯-费希纳定律对感觉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19世纪的物理学通过大量实验方法的中介研究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基础,并直接结合成心理物理学。 4、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直接推动了心理学发展序幕的揭开。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定律破除了长期在哲学中盛行的生机论观点,打破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进化论揭示了宇宙事物由无生物到有生物、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发展规律,其中许多观念如遗传、环境、

(完整版)心理学史历年真题复习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学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 1. 倡导教育万能论的是( ) A.狄德罗 B.爱尔维修 C.卢梭 D.拉美特利 2. 赫拉克利特认为代表万物根源的是( ) A.火 B.数及其关系 C.无限者 D.水 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 ) A.洛克 B.休谟 C.孔狄亚克 D.巴克莱 4.《人类悟性新论》的作者是( ) A.笛卡尔 B.黎德 C.莱布尼茨 D.司徒亚特 5. 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他著名的著作《新工具》的年代是( ) A.1561年 B.1626年 C.1620年 D.1720年 二多项选择题 6.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的功能有( ) A.认识 B.自觉的记忆 C.理智 D.意志 7.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与观念的结合方式有( ) A.理解 B.感情 C.意识 D.意志 8. 具有进化论思想的学者包括( ) A.斯宾塞 B.阿那克西曼德 C.达尔文 D.戈尔登 9. 卡巴尼斯提出的理论或是概念包括( ) A.神经阶层说 B.感官分工说 C.内部感觉 D.神经特殊能力说 10. 洛克把外物的性质分为( ) A.个别性 B.特殊性 C.原始性 D.次起性 三填空题 11.1904年,霍尔的重要著作《青春期》出版了,这是系统地研究

心理学的第一部专著。 12.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和两大类。 13.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而是研究心理的。 14.铁钦纳将和结合起来,创建了独特的。 15.华生曾说,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和。 16.托尔曼指出有两种中介变量对解释动物行为有用,它们是变量和变量。 17.莱布尼茨将最不明白的观念叫,最明白的观念叫。 四名词解释 18.生活风格 19.顿悟说 20.符茨堡学派 21.统觉作用规律 22.复合感觉 五简答题 23.荣格的无意识理论 24.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哪几个等级 25.感觉主义认识论和感觉主义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26.什么是似动现象,格式塔心理学用它说明什么。 六论述题 27.美国心理学机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2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1—5;B A D C C ; 6—10;BCD AC AC AC CD; 11;青少年;12;认识,动求;13;感觉、判断等内容,感觉判断等活动; 14;内省,实验,实验内省法;15;刺激,反应;16;需求,认知;17;微觉,统觉。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学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原子论者中提出“四根说”的是( ) A.恩培多克勒B.赫拉克利特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史上的76个经典故事》通过一个个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心理学故事,从其产生之初的故事讲起,让我们了解了心理学是如何出现的,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了有趣的剖析,也介绍了心理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人物,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 心理学涵盖的方面十分广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帮助其弟子获取知识方面从不一味说教,而是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弟子们提出问题来引导他们自己去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运用辩证法,让我们从推理中获取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是“意识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些哲学史上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本以为“通感”只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法,但没想到真的有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有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感觉神经都可以传导任何种类的感觉数据至大脑。盲人虽然没有视力,但仍能“看到”前方的道路。在他们面前有一堵墙,他们能感受得到,但堵住了他们的耳朵,他们却不能感受得到。 从中我也了解到了“印刻”这一动物的生存本能。即小动物在出生之时,眼睛睁开的那一刻,它们会将第一眼看到的可活动的事物作为它们的“妈妈”,还真是有趣的现象。所以我们人类的小孩在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应该多和他们相处,这样才能增进他们彼此的联系。 心理学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定终生,环境以及周围人对小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对孩子的培养更大的是从兴趣出发,而不是通过物质方面或惩罚,只有兴趣才能使他们不厌其烦,才能持之以恒。 教育创造出专业知识,同时也创造出功能性粘滞。这里的功能性粘滞是指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常见但很严重的障碍,如果认定某物体具有专门用提,就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的用途。就像是画笔一般都是用来画画,镰刀就是用来割稻草,而问一个孩子却能得到五彩缤纷的答案。我们很可悲的都形成了思维定势,于是现在许多大学教育提倡跨学科研究,提倡交叉学科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克服“功能性粘滞”…… 从这本书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一些生活现象也有了更多科学的认识。

20世纪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及其作品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主要论著:《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著,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陈大齐(1886~1983),浙江海盐人,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 1917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1918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 著有《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译著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著)。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 1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丁瓒(1910~1968),江苏南通人,是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 著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青年心理修养》(1946)等书。 高觉敷(1896~1993)又名高卓。浙江温州人。 著有《现代心理学》(1935)、《群众心理学》(1934)、《教育心理学》(1946)。他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中国心理学史》(1985)、《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7)和《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1991)等。 郭任远(1898~1970),广东汕头市人。 1922年发表《我们的本能是怎样获得的》,1923年发表《反对本能运动的经过和我最近的主张》,1926年发表《一个心理学革命者的口供》《心理学的真正意义》,1927年发表《心理学里面的鬼》,1928年发表《一个无遗传的心理学》。以上一组论文均收入1928年出版的《郭任远心理学论丛》中。 著有《人类的行为》(上卷,1923)、《行为学的基础》(1927)、《行为主义心理学讲义》(1928)、《心理学ABC》(1928)、《心理学与遗传》(1929)、《行为主义》(1934)、《行为学的领域》(1935)、《行为的基本原理》(1935)等。 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之一。 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曾改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博士论文)。在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红色字体的是我们考过的, 第一章 一、心理学史研究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之前: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心理学史研究处于零散、孤立 的。 波林1929年《实验心理学史》出版 1933年海德布莱德出版《七种心理学流派》 1949年墨菲出版《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 2、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 华生1960年发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心理学史: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 成立心理学史分会 创立心理学史的专业杂志《行为科学的历史》 二、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三、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 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伟人创造历史vs.时代精神创造历史 2、现在主义与历史主义:为了当前而理解过去vs.为了过去而理解过去 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追寻心理学内在发展的逻辑vs.关注心理学发 展的外在影响因素 第二章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一、创立 1. 1881年冯特创办了心理学专门刊物《哲学研究》 2. 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冯特第一次阐述了他关于实验心理学的思想,主张建立一门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 二、冯特心理学体系 (一)体系: 冯特心理学体系由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组成,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意识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则是以人类的高级精神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社会心理学。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类的直接经验。(冯特将人类的经验分为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两部分)2、身心关系理论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冯特主张身心平行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具有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是指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进行观察、体验和陈述)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 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借助于对人类文化产物的分析说明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揭示社会心理的发展规律。 4、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与规律 1)意识经验的分析 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是感觉与感情,具有性质和强度。 感情三度说:存在三对方向相反的基本感情: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 2)意识经验的复合(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心理元素是通过联想和统觉(相当于选择性注意)而形成各种意识经验的 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有:融合,同化,复合,相继性联想 3)心理复合体的形成基本规律或原则: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三、对冯特的评价 1、贡献: 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冯特将实验法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心理学研究从此真正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2、局限: 1)冯特的理论体系显得庞杂和混乱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 同一范围 2)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3)把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但没有摆脱内省主义的影响。 4)尽管主张整体的心理学观,但仍具有元素主义的倾向 四、其他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创造了:1、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艾宾浩斯认为在实验中不能采用有意义的文字材料,因为其包含了旧经验的影响及意义联想;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最大限度保证了实验研究的客观性。 2、创造了节省法:要求被试在第一次完全记忆之后,隔一段时间再学再背,然后对比前后两次学习记忆所花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经典书籍(完全免费)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心理学史的总结

心理学史 二、解释概念 1.韦伯: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 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法则——韦伯律:K = △I / I (K=常数;I=刺激强度;△I=最小可觉差)。他最早揭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使心理学从研究经验转向研究心理学问题。开创了心理学式实验,引起了费希纳等的后继研究。首次用数量法则来说明刺激与心理关系。首次对阈限概念作了系统的实验说明。 2.冯特:(构造)德国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诞生。l862年发表《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与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视为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使用实验内省法,他认为心理是由元素组成的,主张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提出身体平行论、感情的三度说。但是,他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摆脱不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内省法遭到批评。

3.布伦塔诺:(意动)生于德国,是意动心理学派或称为奥国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 1874年出版《从经验观点看心理学》,1911年出版《论心理现象的分析》。他认为心理学可以认为是研究灵魂的科学。认为心理学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心理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心理活动,即意动(akt(德)或act)。主要使用自我观察法。他虽然具有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意动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影响很大。 它的心理学观点成为以后不满于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4.惠特海默:(格式塔)德国人,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初倡导者。他提出了所谓大脑交互历程 的看法,解释了似动现象——他认为似动现是一个整体或完形(格式塔),而不是感觉的一束。他和苛勒,考夫卡三人于1912年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 5.托尔曼:(新行为)美国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主 要著作有《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他提出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整体性;他最先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反对“刺激-反应”理论;他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提出“符号-格式塔”。他的认知理论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始祖;但是,他没有把行为恰当地同内隐的机能彻底地、明确地联系起来,因而不能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整合的理论体系。而且他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推论人类行为,忽略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 6.桑代克:(机能)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 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主要著作:《动物的智慧》,《教育心理学》,《成人的学习》等。 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学习心理。提出学习理论:试误说,联结说和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主张研究人类学习心理、学习迁移,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他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梦的解释也可以 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他于1900年发表了《梦的解释》一书。他认为梦有显梦与隐义,梦的解析是由显梦寻求隐义。 凝缩(一种象征表示几种隐义); 换位(观念互换); 梦的工作方式 戏剧化(具体形象表示抽象欲望); 润饰(条理化)。 梦的解释优点在于承认人类经验中的象征的丰富,而缺点在于无法证明其正确与否。 8.心理生活空间:(拓扑P361)勒温认为场是人及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个体生活空间由人 (p)及心理环境(E)构成,包括具有正负效价的目标和吸引或排斥的向量。 生活空间是用来表示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一切事件,分为3类: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准指觉察到的对心理事件有实际影响的事实。 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看成一个心理事实。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101?110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101 收稿日期: 2010-05-10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CXLX006)。 通讯作者: 阎书昌, E-mail: yanshuc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f19116874.html,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阎书昌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 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关键词 丁韪良; 《性学举隅》; 中国近代心理学; 登州文会馆; 颜永京 分类号 B84-09 1 引言 在华传教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于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第一部融入了许多近代西方心理科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 此书虽曾在中国心理学界被提及过, 并误以为1904年才问世(赵莉如, 1991), 至今始终未见心理学界内对该书及其在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进行过深入研究。1988~1989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汪兴安在随荆其诚出访美国期间, 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这本1898年版的《性学举隅》。目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着一份复印本(Jing & Fu, 2001; 汪兴安, 个人访谈, 2010-05-06)。在心理学界之外目前仅见《丁韪良与中国》一书中专设一节以1904版《性学举隅》为基础对其内容、特点、影响和意义进行了评述(王文兵, 2008), 但是该著作对《性学举隅》的解读在心理学理论和历史的视角上仍显薄弱, 致使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性学举隅》的认识有待深化。本文在深入考察原著的基础上, 以19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在中国传播为历史背景, 试探讨这部心理学著作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的历史价值, 同时将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 梳理丁韪良及《性学举隅》与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事件或著作的关联性, 以此来构建19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图景, 从而达到对中国心理学所走过的这一历程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2 丁韪良与《性学举隅》 丁韪良, 字冠西, 1827年出生于美国基督教世家。1846年他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 并在大学学习过精神哲学(又译“心理哲学”, Mental philosophy)课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神学院接受《圣经》方面的

《心理学史》期末重点 -大题部分

?简述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读史使人明智 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从历史的视角看当代心理学的主题。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5.弄清心理学“流行”或“时尚”的原因 ?为什么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只有一个 短暂的历史? 1879年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把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漫长的前科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至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的这段时间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在这段时期内是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自此,西方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意识心理学】 ?试述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科学观 1、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不主张两者彻底分离 2、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3、心理学的应用性:应该研究意识经验自身而不考虑意识研究的功用和意义 (二)心理学的对象—直接经验。冯特认为心理学的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他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实验工具)(四)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经验的分析——基本的心理元素:感觉和情感 2、经验的结合——联想,统觉,心理复合的规律(五)民族心理学 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可避免的同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产物的分析,从中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由于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以群体心理为研究对象,语言、神话和风俗是组成民族心理的三要素,他强调了社会文化中的心理因素。 ?概述冯特对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一、冯特的贡献 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冯特的最大贡献。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体系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二、冯特的局限 第一、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在经验的范围内,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科学化是有帮助的。但是,以经验替代其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二、尽管冯特公开宣称反对传统内省法,在其实验中也尽量使用实验的内省法客观化,但是,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 第三,冯特的理论体系即庞杂又混乱。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的主要论点: 1、内容和机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如梦和纯粹感觉就只有内容而无机能,而毫无目的的注意或没有具体的期望则只有机能而无内容。 2、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例如当人从知觉一个客体转向知觉另一个客体时,是内容变而机能不变。而在对一对象先感知后判断的情况下,则是机能变而内容不变。 3、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内容稳定,易于实验分析;机能变动不居,不易做实验分析,只能用经验的反省进行研究。 4、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但彼此各不相关。比如,一个强烈的音和一个强烈的欲望,他们既不相关,也不能比较。 5、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内容的规律为联合、混合、对比等,而机能的规律则为定势、决定倾向、意识的态度等。 ?简述詹姆士关于意识流的主要观点 意识流(具有五个特征) 第一、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每一个思想都倾向于成为某个人的私人意识的一部分。每一个思想都属于某甲或某乙所有,而不会互相融合。任同时间、同空间、同性质、同内容也不能打破这层障碍,把思想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