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4特殊染色法

项目4特殊染色法
项目4特殊染色法

项目4:特殊染色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抗酸染色法、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胞染色法的原理

2、熟悉抗酸染色法、荚膜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胞染色法的方法以及意义

【实验内容】

一、抗酸染色法

本实验要求同学掌握抗酸染色法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此方法对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鉴别的重要意义。

【原理】

抗酸性细菌如结核杆菌等分枝杆菌属细菌,细菌细胞壁有很多脂类物质,石碳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其中的分枝菌酸与石碳酸复红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能够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使菌体保留红色,故称抗酸染色法。

其他非抗酸菌和组织细胞因不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被脱成无色,后经碱性美兰染色后染成兰。

【材料】

1.结核病人的喀痰或卡介苗

2.抗酸染色液

3.3% 盐酸酒精

4.碱性美兰染液

5.生理盐水

6.滤纸片

7.载物玻片,接种环等。

【方法】

1.涂膜

痰的涂片:用灭菌的接种环采取痰中干酪样坏死的小块或带血的痰液,在载物片上涂成薄而均匀的膜,灼烧接种环灭菌(在灼烧接种环时为防止痰中的细菌溅出,可先将接种环在内焰烧干,然后再于外焰中灭菌)。

细菌斜面培养物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法相同。

2.干燥与革兰氏染色法相同。

3.固定与革兰氏染色法相同。

4.染色

①在已固定好的涂片上放置滤纸片(滤纸的作用是滤去染液中的沉渣,使标本清晰),滴加抗酸染液于滤纸片上,将整个滤纸片滴满。

②将加有染液的滤纸片加温:在火焰上方保持一定高度,加热至出现蒸气(注意不能使染液沸腾),如此反复2~3次(约5min)。在加热过程中要防止将染液烘干,应及时添加染液。

③去掉滤纸片,待玻片冷却后,水洗。

④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到流下的液体无色为止,进行水洗。

⑤用碱性美兰染液复染30s,水洗,干燥,镜检。

【结果观察】

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直的或微弯曲杆菌,偶尔有杆菌着色不均,呈颗粒状者。标本的其余部分及非抗酸性细菌染成兰色。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直到全部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时,才可报告阴性。

【附录】

1.抗酸染色液的制备

称取碱性复红10g研磨,95%酒精溶解后终体积为100ml,制成复红酒精饱和液,再取此饱和液10ml与5%石炭酸水溶液90ml混合,用滤纸过滤即可使用(此染液与革兰氏染液所用的石炭酸复红液不同之处是不需10倍稀释)。

2.碱性美兰染液

首先取美兰5~7g和100ml酒精制成美兰酒精饱和液,再取美兰饱和液30ml,与0.1%氢氧化钾水溶液100ml混合,用滤纸过滤即成(此溶液越陈旧,染色效果越好)。

二、荚膜染色法

细菌的荚膜(Capsule)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可增加细菌的侵袭力。荚膜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需经特殊染色法染色后才能着色,易于观察。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特殊染色法并认识这种细菌特殊构造。

【材料】

①经腹腔接种肺炎链球菌后死亡的小白鼠

②结晶紫染液

③20%硫酸铜溶液

④解剖器材

⑤滤纸片

【方法】

1.涂片

解剖小白鼠,取小白鼠脏器(肺、肝、脾和肾)、心血或腹腔液涂片,空气中干燥,火焰固定。

2.染色

①取一滤纸片覆盖于涂膜上,滴加结晶紫溶液,并在火焰上略加热至出现蒸气为止(约1min)。

②倾去染液,除去滤纸片,用20%硫酸铜溶液冲洗。用滤纸吸干后镜检。

【结果观察】

此荚膜染色为黑斯(Hiss)氏染色法,荚膜呈淡紫色,菌体呈紫色。在小白鼠组织细胞周围,有散在成对的小尖矛形的紫色细菌,细菌周围有一淡紫色的亮圈,即为荚膜。

三、鞭毛染色法

【原理】

鞭毛(Flagell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的鞭毛很纤细,直径仅20nm,不能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只有经特殊染色处理,增加鞭毛直径,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这种特殊染色法并认识这种细菌特殊构造。

【材料】

①伤寒杆菌斜面纯培养物(注:系首先将细菌在肉汤中多次传代,然后移种于加少量蒸馏水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37℃培养7~16h)。

②户田氏染色液

③蒸馏水

④载物玻片(用清洁液浸泡过的)

【方法】

1.涂片

无菌取一接种环细菌,使其游散于少量蒸馏水中,制成细菌浮游液,然后取一滴细菌浮游液轻轻做成涂膜,自然干燥。

2.染色

滴加户田氏染色液,染色0.5~5min,水洗,吸干,镜检。

【结果观察】

此方法为户田氏染色法,鞭毛和菌体皆染成紫红色。伤寒杆菌是周身带有鞭毛的杆菌。尚可见脱落鞭毛的菌体和已脱落游离的鞭毛,这是由于人工处理标本的结果。鞭毛很细,经染色处理后,鞭毛和菌体都比实际粗大。

【附录】

户田氏染色液的制法:

甲液明矾饱和水溶液2份

5%石碳酸水溶液5份份

20%鞣酸水2份临用前混合,过滤。

乙液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份

四、芽胞染色法

芽胞(Spore)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对各种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能耐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芽胞折光性很强,可经特殊染色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本实验要求学生了解两种特殊染色法并认识这种细菌特殊构造。

【原理】

用着色性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胞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胞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胞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胞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胞和菌体更易区别。

(一)威-康(Wiltz—Conkln)二氏芽胞染色法

【材料】

①破伤风杆菌24h琼脂斜面纯培养物

②3%孔雀绿水溶液

③0.5%花红水溶液

④载物玻片

【方法】

1.取破伤风杆菌培养物涂膜、干燥、火焰固定。

2.滴加3%孔雀绿水溶液加热染色3~6min,水洗。

3.0.5%花红水溶液复染0.5~1min,水洗,干燥,镜检。

【结果观察】

芽胞染成绿色,菌体染成红色。

注意芽胞的形状、在菌体中的位置和大小(与菌体横径比较)。同时可能看到没有芽胞的繁殖体和失掉菌体的芽胞。

(二)Moeller氏芽胞染色法

经火焰固定的细菌涂片,以5%铬酸水溶液处理2~10min,充分水洗。用石碳酸复红染液加热染色1min,水洗。用5%硫酸水短时间脱色(约5s),立即水洗。再用美蓝染液染色半分钟,水洗,吸干,镜检。结果芽胞染成红色,菌体染成蓝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体积微小,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其测量单位用微米表示。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均配图)

结缔组织染色法 1.1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A 1.1.Mallory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1.2.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吕纤维肉瘤 Masson法:胶丿京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黄色。3. 3X 10 图表B 1.2 Mssson三色法 图表C 1.2.Masson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1.3.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图14 子宫组织 Weigert间苯二酚法*胶原纤维呈红色,血管壁弹力纤维呈蓝黑色,肌肉呈黄色° 3, 3X10 图表D 4.Weigert间苯二酚法

、胶原纤维染色法 2.2. Van Gieson (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5 卵巢组织 Van Gieson苏木嘉法^胶原纤维呈红色円血簣壁肌层呈黄色,细胞核是照色。3. 3X 1CI 图表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染色,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2.1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红色:胶原纤维 绿色:细胞核 黄色:其他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偏光显微镜)I型:强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纤维n型:弱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疏网状分布川型:弱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w型:弱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病理切片的特殊染色方法

1.Van Gieson苦味酸和酸性品红法 【染色方法】 (1)中性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 (2)组织切片脱蜡至水; (3)用Van Gieson液染1~5分钟; (4)倾去染液,直接用95%乙醇分化和脱水; (5)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胶原纤维呈红色,肌纤维、胞质及红细胞呈黄色。 2.Masson氏结缔组织三合染色法 【染色方法】 (1)石蜡切片厚6μm,脱蜡至水; (2)0.2%冰醋酸水溶液浸泡片刻; (3)Masson氏染色液中5分钟或更长时间; (4)0.2%冰醋酸水溶液浸泡片刻; (5)5%磷钨酸水溶液2~3分钟,再入0.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6)投入淡绿、冰醋酸水溶液浸染5分钟或更长时间; (7)再入0.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片刻; (8)脱水、透明和封固。 【结果】胞浆和神经胶质纤维染红色,胶原纤维染绿色。 二、常用网状纤维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0.25%高锰酸钾液3分钟; (3)蒸馏水洗2次; (4)1%草酸漂白即可; (5)蒸馏水洗2次; (6)2.5%铁明矾水溶液媒染5~10分钟,蒸馏水洗多次; (7)二氨氢氧化银浸染1分钟,蒸馏水洗3次; (8)10%甲醛液还原2分钟,蒸馏水洗3次; (9)0.2%氯化金液调色1~2分钟,蒸馏水洗3次; (10)5%硫代硫酸钠固定5分钟; (11)蒸馏水洗,需要时复染; (12)水洗、脱水、透明和封固。 【结果】网状维呈黑色,其他组织呈复染的颜色。

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 【染色方法】 (1)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切片入70%乙醇中洗2分钟; (3)将切片浸入盛有维多利亚蓝液中染0.5~2小时; (4)直接入95%乙醇中分色数秒钟; (5)浸入蒸馏水洗2分钟; (6)用丽春红S液滴染切片5分钟; (7)直接用无水乙醇冲洗多余染色液2次; (8)将切片在空气中或冷风干燥; (9)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弹性纤维呈蓝绿色,胶原纤维呈红色,背景呈淡黄色。 四、脂肪染色 【染色方法】 (1)冰冻切片厚度8~15μm; (2)Harris苏木素,染约1分钟; (3)自来水洗后,用0.5%盐酸乙醇分化,再水洗直至胞核返蓝为止; (4)蒸馏水洗后移入70%乙醇内浸洗一下; (5)浸入苏丹III染液中约30分钟或更长时间(如果置于56℃温箱中可适当缩短时间); (6)在70%乙醇分化数秒钟; (7)待切片在空气中稍凉干或用冷风机吹干; (8)及时用明胶甘油封片。 【结果】脂肪呈橘红色,脂肪酸不着色,胞核淡蓝色。 五、糖原染色 高碘酸-Schiff(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法 【染色方法】 (1)切片脱蜡至蒸馏水; (2)浸入高碘酸氧化液中10~20分钟; (3)蒸馏水洗2次; (4)Schiff液染色10~30分钟; (5)流水冲洗5分钟; (6)用苏木素染细胞核3~5分钟; (7)在盐酸酒精中分化,自来水洗至细胞核变蓝为止;

瑞氏染色

1.检验目的 指导瑞氏染色的操作,进行各种涂片的分类。 2.方法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刘氏染液(改良的瑞氏染液)中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 一样,标本涂片经过刘氏染液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3.1染色速度快,效果好。 3.2仅供形态学初学者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3.3是临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用于细胞分类、寄生虫检出及分类。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4.1血细胞涂片、脱落细胞学标本(脑脊液、胸腹水等)。 4.2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制片,以免时间久细胞形态发生退化改变。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试剂组分: 5.2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8.程序步骤 8.1标准方法: 8.1.1加刘A(0.5-0.8ml)染色30S。 8.1.2再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 混合,染色1min。 8.1.3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8.2快速染色,适用于脱落细胞学标本: 8.2.1加刘A(0.5-0.8ml)后,立即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 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混合,染色10-20S。 8.2.2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2.1红细胞呈淡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 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12.2脱落细胞学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沉渣涂片,因其细胞通透性较高,应行快速染色 如染色偏深,无法辨识核结构,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以免误判。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8.2《刘氏染液厂家说明书》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详细阐叙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浏览次数:174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5-25 17:44 |提问者:肖箫 2011shaw 最佳答案 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 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 四、操作: 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 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特殊染色部分

特殊染色部分 一.公共知识(相关理论)或新进展(学识水平) 1.A1型题 下述方法不属于特殊染色的是:(C) A:胶原纤维染色 B:弹力纤维染色 C:苏木素-伊红染色(HE) D:糖原染色 E:粘液染色 2.X型题 常见的肾活检标本切片的染色方法有:(ABC) A:HE染色 B:PAS染色 C:过碘酸六胺银染色 D:脂肪染色 E:V、G染色 二.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 1.A1型题 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所染真菌的正确结果是:(A) A:菌丝和孢子呈黑褐色,细胞核呈红色,背景淡绿色 B:菌丝和孢子呈红色,细胞核呈黑褐色,背景淡绿色 C:菌丝和孢子呈黑褐色,细胞核呈淡绿色,背景黑褐色 D:菌丝和孢子呈红色,细胞核呈淡绿色,背景红色 E:菌丝和孢子呈淡绿色,细胞核呈红色,背景黑褐色 2.X型题 抗酸杆菌染色主要诊断什么病:(AB) A:结核病 B:麻风病 C:风湿病 D:肉芽肿 E:类风湿病 三.病案(实践能力) 1.A2型题 抗酸杆菌能与苯酚碱性复红结合成复合物,抵抗酸的脱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是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其结果为:(A) A:抗酸杆菌呈红色,背景呈灰蓝色 B:抗酸杆菌呈灰蓝色,背景呈红色 C:抗酸杆菌呈绿色,背景呈灰蓝色 D:抗酸杆菌呈黑色,背景呈红色 E:抗酸杆菌呈灰蓝色,背景呈绿色

胶原纤维在HE染色中显示浅红色,粗细不等,难以与其它纤维区别。下述两种胶原纤维的特殊染色方法 (1)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胶原纤维的呈色是:(A) A:鲜红色 B:黑色 C:绿色 D:蓝色 E:黄色 (2)Masson三色法,其染色结果为:(C) A:胶原纤维呈绿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B:胶原纤维呈黑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C:胶原纤维呈蓝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D:胶原纤维呈黑色,细胞质等呈绿色,胞核呈蓝褐色 E:胶原纤维呈绿色,细胞质等呈黑色,胞核呈蓝褐色 3.A4型题 弹力纤维又称弹性蛋白,强嗜酸性易与染色液中的碱基结合,呈平行排列且很紧密,经特殊染色容易辨认,地衣红染色法是一种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地衣红染色液配法正确的是:(B) A:地衣红1g,无水乙醇99ml,浓盐酸1ml B:地衣红1g,70%乙醇99ml,浓盐酸1ml C:地衣红1g,丙酮99ml,浓盐酸1ml D:地衣红1g,二甲苯99ml,浓盐酸1ml E:地衣红1g,蒸馏水99ml,浓盐酸1ml (2)地衣红染色液浸染时间为:(A) A:3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冰箱过夜 (3)地衣红染色液浸染后,正确的操作是(A) A:70%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二甲苯,树胶封固 B:二甲苯,树胶封固 C:水洗,无水乙醇,二甲苯,树胶封固 D:丙酮,二甲苯,树胶封固 E:风干,树胶封固 (4)弹力纤维呈现的颜色是:(C) A:黑色 B:蓝色 C:深棕红色 D:黄色 E:绿色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使用说明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使用说明 货号:G3990 保存:室温避光保存,有效期至少2年。 产品内容: 2×100ml2×500ml Storage 试剂(A):Wright-Giemsa Stain100ml500ml RT避光试剂(B):磷酸盐缓冲液100ml500ml RT 产品说明: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吉姆萨染液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姬姆萨染色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常与故姬姆萨染液常与瑞氏染液联合使用。 Wright-Giemsa Stain以进口瑞氏色素和姬姆萨色素为主要原料,通过研磨配制而成,能呈现出清晰的细胞染色效果。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染液中加中性甘油,防止甲醇挥发或氧化,同时也可使血细胞染色较清晰。该染液的特点:由瑞氏-姆姆萨复合染色液和磷酸盐缓冲液组成,等量混合使用或分别处理标本使用。 使用方法(仅供参考): 1、常规方法制备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或细菌涂片,待涂片自然干燥。 2、将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置于染色架上。

3、滴加适量Wright-Giemsa Stain覆盖涂片,室温染色1~2min。 4、涂片滴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晃动玻片或采用其他方式混合,使磷 酸盐缓冲液不Wright-Giemsa Stain混匀,室温静置3~10min。 5、步骤3、4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取Wright-Giemsa Stain和磷酸盐缓冲 液等量混合,即为Wright-Giemsa工作液,滴加该工作液于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上,室温静置3~10min。 6、用自来水或蒸馏水从玻片一端轻轻冲洗。(注:也可用磷酸盐缓冲液等量 稀释后,冲洗玻片,时间控制在30s左右。) 7、干燥。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再用油镜。 染色结果: 细菌、细胞核蓝色 组织细胞的细胞质、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粉红或橘红色 注意事项: 1、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应厚薄均匀,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2、涂片染色中,请勿先去除染液或直接对涂片用力冲洗。不能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 沉着于涂片上。 3、染色液可重复使用,但不能多次重复,若有沉淀物应过滤后使用。 4、染色过深可用甲醇或乙醇适当脱色,最好不复染。 5、如果染色过深或过浅,应调整染色时间或工作液浓度。 6、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 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推荐)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革兰氏染色液配制

革兰氏染色液 保质期:2-8度一年.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媒染剂碘液进入菌体后与结晶紫结合,革兰氏阳性菌对碘与结晶紫摄取量多且牢固,不易被酒精脱色。革兰氏阴性菌对碘与结晶紫摄取量少,不牢固,易被酒精脱色。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操作步骤: 1、标本处理: (1).有菌部位的标本,如痰液、粪便、各种拭子、创面等可直接涂片。(2).无菌部位的标本,如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尿液、关节液等,应取适量标本(最高可达5-7ml),经3000rpm 离心10min.,取沉渣涂片染色。 2、涂片制作: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一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制作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的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菌形态改变。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3、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可能会呈阴性反应。 (1).加上结晶紫后,染色1分钟,水洗。 (2).加上碘液后染色1分钟,水洗。 (3).加上95%酒精,摇动玻片,根据涂片厚度,脱色约30-60秒,水洗,吸去水分。

(4).加上蕃红后,染色1分钟,水洗。 (5).吸干或在空气中凉干后,油镜镜检。 4.结果观察: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红色为革兰氏阴性。 注意事项: 1.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2.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3.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再出现紫色为止。 4.碘液变透明,则不能使用。 5.水洗时动作要轻柔,沿载玻片对角线方向用洗瓶冲洗,以免把菌体冲掉。 革兰氏染色液如果用量少,买现成的比较话算,如果用量大,自己配起来也溶液,就是试剂种类多了点。其配制方法如下: (1)结晶紫(crystal violet)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液(结晶紫2g溶于20mL95%乙醇中)20mL,1%草酸铵水溶液80mL 将两液混匀置24h后过滤即成。 (2)卢戈(Lugol)氏碘液:碘0.33g,碘化钾0.66g,蒸馏水100mL。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碘使之完全溶解,再加蒸馏水至100mL即成。配成后贮于棕色瓶内备用,如变为黄色即不能使用。 (3)95%乙醇:用于脱色,脱色后可选用以下(4)或(5)的其中一项复染即可。 (4)番红溶液:番红O(safranine,又称沙黄O)2.5g, 95%乙醇100mL,溶解后可贮存于密闭的棕色瓶中,用时取2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可。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特殊染色(结缔组织染色)

【资源】转贴---特染:结缔组织染色 wanliheng丁香园版主 .438 积分473 得票545 粉丝加关注. 2009-04-19 11:38 消息引用收藏分享 分享到哪里?复制网址新浪微博豆瓣社区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只看楼主第一节结缔组织多色染色法 一、Mallory三色染色法 1. 试剂配制 (1)重铬酸钾液重铬酸钾2.5g,醋酸5ml,蒸馏水95ml (2)苯胺蓝桔黄G液苯胺蓝0.5g,桔黄G2g,磷钨酸1g,蒸馏水100ml (3)酸性复红液酸性复红0.5g,蒸馏水100ml 2.染色步骤 (1)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重铬酸钾液10min。 (3)蒸馏水冲洗2min,蒸馏水2次。 (4)酸性复红液2min,蒸馏稍洗。 (5)苯胺蓝液20min,95%乙醇快速分化。 (6)直接用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 胶原和网状纤维呈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呈淡蓝色,神经胶质纤维、肌纤维和酸性颗粒呈红色,髓鞘和红色呈桔红色。 4.注意事项 (1)酸性复红液易溶解于水,肉眼观察切片上保留一定的红色。 (2)苯胺蓝液染色后,用95%乙醇分化时,须用显微镜观察掌握。 (3)对陈旧的固定标本,其染色效果较差,可增加染色时间。 (4)另张切片,可同时作胶原纤维对照染色而进行鉴别组织成分。 二、Masson三色染色法 1.试剂配制 (1)Masson复合染色液酸性复红1g,丽春红2g,桔黄G2g,0.25%醋酸300ml。 (2)亮绿染色液高绿SF0.1g,0.2%醋酸100ml。 2.染色步骤 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1)Masson复合染色液5min。 (2)0.2%醋酸水溶液稍洗。 (3)5%磷钨酸5-10min。 (4)0.2%醋酸水溶液浸洗2次。 (5)亮绿染色液5min,0.2%醋酸水洗2次。 (6)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 胶原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

特殊染色的基本知识

特殊染色的基本知识 一、染色方法 1863年由waldeyer率先倡导用苏木素染液染细胞核,后来Mallory、Mayer等也阐述过苏木素的应用。近年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也屡有创新。Shikata(1973),Tanka 等(1981年)分别介绍了用地依红和维多利亚蓝混合液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方法;1987年Crocker J等推出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的技术方法以及1991年进行的乳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的研究方法等。 特殊染色的分类: 特殊染色方法按照所染目的物进行分类,有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脂类物质、糖类、色素、病理的内源性沉着物、病原微生物、内分泌物质、单种细胞和性染色质、骨、血液及造血组织、核酸、酶类等。 特殊染色的命名: 对于特染的命名至今尚无统一的规定,多数均按发明者的姓名命名,如van Geison 染色等;有的则按所用染色液命名,如甲基绿一派若宁染色、苏丹Ⅲ染色等;有的按目的物命名,如网织纤维染色;还有的采用混合命名,如试剂十人名等。 二、染色目的 未加染色的任何组织切片在镜下只能辨认细胞和胞核的轮廓,看不清楚其他任何结构。染色的目的就是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经过一定的时间,将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成分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过程是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1、有学者认为从物理学角度看,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的结合是“溶解”或“吸收”。例如苏丹类染色剂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有些染色剂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血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肋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这种机制的染色是很少的。 2、另有学者认为染色是染色剂相组织、细胞之间的化学性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象铁反应那样明确。大多数染色的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有些可能是物理性的,有些可能是化学性的,有些则可能2种机制都起作用。正因为人们对染色的原理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原理来控制它,在相当程度上需凭工作经验。 四、染色的分类 (一)普通染色 最广泛应用于常规制片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又称为常规染色。 (二)特殊染色

瑞氏染色的步骤

瑞氏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5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 【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结合后,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本染色液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染液瑞氏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2.染色剂: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结晶紫染色液、碘液、脱色液(95%乙醇)、复红染液)。 3.仪器及其他物品: 显微镜、香柏油、无水乙醇、载玻片、擦镜纸、滤纸、酒精灯、试管架、废液缸、记号笔、接种环、镊子、打火机等。 【实验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 一、染色标本制备 1.涂片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滴加少许生理盐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与生理盐水研磨均匀,做一薄而均匀、直径约1cm的菌膜。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事先在载玻片的反面滴加菌液的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常

用加热法,即将细菌涂片膜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此制片可用于染色。 二、染色 l.初染滴加结晶紫覆盖菌膜,染lmin,自来水缓缓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滴加卢氏碘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 3.脱色滴加95%乙醇数滴,20s~30s,见紫色脱下立即用水冲洗,甩去积水。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标本片用滤纸吸干。 三、镜检 待染色片充分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实验结果】 葡萄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 大肠杆菌为散在的短小杆菌,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注:绘图展示染色结果 【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与评价)】 注:分析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分析原因。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约阿希姆·革兰氏(Hans Christian Joachim Gram,1853-1938)创立。 方法概述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稀释复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染色原理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