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4

月第31卷第4期总第403期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杨 红① 韩丽沙①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亦处于增长之中。纵观国内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临终关怀的现状着手,分析启动时间、关怀内容、社会支持和服务的机构与模式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临终关怀,启动时间,社会支持,服务机构,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4-0075-03

Status and Analysis of H ospice C are YA N G Hong,HA N L i-sha.N ursing De partment,B ei j ing Universit y of Chinese Medicine,B ei j ing1001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ealth2care level,the people demand for better hospice care.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at home and abroad,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is paper started f rom the status of hos2 pice care and analyzed the four aspects of existing problems,which were about the Start-Up time、care content,social sup2 port and service status,for f 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 ey Words:hospice care,start-up time,social support,services,service mode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宗旨是减少临终的痛苦,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予家属支持。舒适性治疗及心理支持为其主要服务内容。本文从启动时间、关怀内容、社会支持、服务的机构与模式四方面着手分析临终关怀的现状,从而找到不足之处,便于以后研究的开展。1 临终关怀的启动时间

何时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一直是医疗护理界探讨的问题。意大利将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1];美国将无治愈希望、预计存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2];我国目前把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存期为3个月~6个月的患者视为临终患者。

Mortier F,Bilsen J研究中指出临终关怀的启动时间存在着地域及病种差异,临终启动时间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特定临床状况(例如晚期疾病重要脏器衰竭的情况),不能忍受的身心疼痛,患者决策能力的丧失,患者临终请求以及医生的职业特征(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和专业)[3]。不同的疾病的进展特点不同,不同疾病患者最终的生命历程长短也是不同的。虽然各种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强度不同,但是临终启动时间主要受医生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的原则是相似的[4]。医生启动临终关怀由患者预后情况和预计生存时间这2个因素决定。但正确预计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并不容易[5]。临终患者的最后存活时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家及地区的启动时间存有较大差异,而病种及医生的决策尤为关键。笔者认为病种是启动时间的考虑因素,而医生的职业特征不应成为其影响因素。

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关于临终关怀问题的大会上指出临终关怀启动时间不应定义在一个精确时间段内[6]。适时启动临终关怀,使患者既能及时得到临终护理,又不过早放弃治疗是关键。不同病种出现何种临床表现才能确定为启动临

①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0102终关怀的最佳时机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减少医生个人因素干扰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病种定义不同的启动时间较为适宜。这需要各国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开发可以确定患者临终期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提高临终关怀护理质量。

2 临终关怀的内容

2.1 舒适护理

当患者进入临终状态后,就要从治疗模式过渡到临终关怀。做好临终护理,首先就是要做好舒适护理,这包括基础护理和疼痛护理,以控制和减轻各种症状,满足临终患者身体舒适的需要。基础护理是保证临终患者舒适的基本条件。有效控制疼痛,则是每个人的权利[7]。临终患者最普遍、最痛苦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一定要有效控制疼痛,对止痛药物的给予要做到有效管理。但相比于国外疼痛管理护士专门的控制,我国疼痛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出于对相关药品毒、副作用的考虑,存在使用不足的问题。某些人员钻管理的漏洞,又存在误用滥用的问题。

2.2 心理护理

2.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大部分临终患者了解病情,意识到即将面对死亡,身心非常痛苦,甚至可发生自杀。临终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觉得自己成为他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8],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9]。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这5个阶段,可能某阶段不明显,也有可能阶段顺序不同,阶段往复,甚至跨越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另一阶段。针对不同时期,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心理阶段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亲切交谈,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有的患者神志不清,不能意识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杨 红等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总第403期

身在何处,说话也颠三倒四,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予以配合。抚摸及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给予患者安定感,有助于心理护理。

2.2.2 针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生命的临终对整个家庭造成影响,临终关怀不应只关注患者的需求,作为其家属,他们忍受或即将忍受丧亲之痛,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增加[10]。澳大利亚临终关怀机构将丧亲支持护理作为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11]。经调查显示,临终患者家属也有很多需求:希望了解关于患者的病情、了解护理的具体措施等相关问题;希望参与日常照顾;希望患者受到临终关怀小组的良好照顾;家属希望被关怀与支持等[12]。医务人员了解家属有这些需求,要及时与家属就病情、护理措施等进行沟通,这可使家属感觉在情感上得到重视,并可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进一步支持。David及Maria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主要症状量表、Beck抑郁量表以及社会适应量表为主要评估指标,对试验组家庭实施家庭集中悲痛疗法,该法是由有资格的家庭治疗专家在经过手册指导、模型学习后,在指导者监督下对试验组家庭分评估、干预与结束三个阶段进行治疗,共由4个~8个90分钟的家庭会组成;对照组采用标准化临终关怀方案。研究证明家庭集中悲痛疗法对于家庭的益处是显著的,两组家庭的症状量表及Beck量表有统计学意义[13]。但对家庭指导的内容与方法、效果的评价尚缺乏有意义的研究。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措施有很多,哪些措施更有效,持续多久更有益,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促进临终关怀内容的完善,为家属的身心健康、社会的医学发展提供可依据的模式。

2.3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发源于美国。它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的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基础,也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实质是帮助人们认清生命的本质,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14]。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发达国家在上一世纪中叶便开始重视死亡教育,荷兰、

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的座谈会、研习会。

由于受传统讳死文化的影响,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其理论探讨极为薄弱。据我国张美娟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未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即使是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有关死亡教育的内容只是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学基础中涉及,课时极其有限(累计4学时)[15]。在临床中,患者、家属以及工作人员都直接面对死亡,而查阅资料,没有相关的报道,临床死亡教育几乎是零。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濒死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有利于她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地成长;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的为患者及家属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我国学者周德新及黄向阳指出死亡教育有很多的形式,可以是死亡课程教育,机构教育、舆论教育及体验教育等。在西方国家,数以千计的大学将死亡教育列为教学课程;亦有死亡教育机构包括官方与非官方的教育组织如临终关怀机构、民间的抗癌组织等;舆论教育是主要形式之一,如报纸、杂志、电视等都可以在社会上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体验教育较为生动,参与患者的临终,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等都可以使参与者直接产生重大的心理冲击[16]。我国死亡教育起步晚,课程教育也是近几年才得以发展,而某些形式得不到支持无法开展,体验教育在其开展过程中甚至受到排斥。从死亡教育的师资、组织形式甚至是经费等各个方面来考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切实为临终关怀提供更好的基础。

3 临终关怀的社会支持

3.1 国家的医疗政策与体制

近年,各国都视对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及机构建设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环节。各国卫生保健的体制,经济发达情况以及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临终关怀的发展各不相同。经费是困扰临终关怀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美国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联邦法律法规登记册中报道对临终关怀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对其资金投入进行调整,为患者提供了享受临终关怀的财政支持,也为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建立了系统的临终关怀工资指数统计管理方法,这有效的保证了患者及家庭与医务人员的权益[17]。而我国临终关怀的经费来源往往只有临终关怀机构向患者收取一定费用、卫生行政部门拨款或社会捐赠等方式,难以维持正常的基本开支。目前大多数的医疗保险计划不包括临终关怀所需要的服务,享用人群覆盖面还不够大,重点支付大病、重病、急症等费用,且限定了支付比例。

临终关怀机构在进行临终关怀过程中,对患者的监护权是归临终关怀机构还是患者家属,这方面的立法未明确规定。责权不明,在对临终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时,容易出现冲突。因此,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临终关怀医疗卫生支持系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在运转经费上予以补贴;结合临终患者情况,对相关医疗条例进行调整,减缓临终关怀机构及患者的负担。

3.2 家庭支持

当患者得知自己处于临终期,疾病不可逆转,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宁与支持。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美国研究者J ennifer与Sydney确证了家庭成员及朋友在临终患者临终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近3/4的慢性伤残老年患者最后一年里接受家庭及朋友的帮助,他们平均每周接受帮助43小时,83%是日常生活帮助[18]。家属的精神支持能提高止痛药物的效果,使用间隔延长,而且能有效地延缓麻醉镇痛药物成瘾以及毒性的发生[19]。因此,医务人员在与家属进行沟通时,要使家属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3.3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服务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是临终关怀护理中的重要社会力量。国外参与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很多。我国学者肖适崎与王玉梅报道英国的“圣凯瑟琳”临终关怀护理院的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在1998年时就多达300余人,是正式职工的3倍多。在其临终关怀机构中,可看到数量众多且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多为退休人员及曾接受过临终关怀患者的家属,他们为临终关怀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但目前我国该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很少。现阶段,需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临终关怀。最有可能做为志愿者的在校学生及临终患者的家属既可直接为临终患者服务,也可为丧亲家庭提供心理支持等。

4 临终关怀的机构与模式

4.1 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杨 红等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总第403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养老方式弱化,以及死因顺位的改变,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据2008年某研究者统计美国共有临终关怀机构3111所,其中城市有2 098所,农村1013所[17]。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工作人员约4万~5万,相对于13亿总人口,现有的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医疗资金投入、医疗水平、有效医疗资源有限等因素有关。

4.2 各种模式及其推广

临终关怀机构的类型主要有临终关怀专门医院、综合医院附设科室或者科室特设病床、家庭或社区临终关怀三种。专门医院独立服务性强,对设施要求较高,费用也高;而综合医院附设科室与病床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资资源,提供临终患者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同时在心理上也可避免临终患者及家属产生被遗弃的不良感觉;家庭或社区临终关怀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临终关怀,近几年来颇受欢迎,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4年W HO公布在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和法国临终关怀的初始数据显示多数人是死在医院[21]。医院接收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都是慢性病或者是急性创伤后在无力挽救的情况下由治疗转为临终护理。但是绝大多数临终患者还是希望能够在家里接受护理。意大利癌症临终患者甚至高达91%患者获得家庭式护理[1]。而我国80%左右的临终患者选择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方式[22]。医院和家庭临终关怀各有利弊,医院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技术设备,而家庭是临终患者的牵挂与精神支柱。根据这两种模式的特点分析,未来发展分散的临终关怀家庭病床,与临终关怀医院相结合,可能会是我国临终关怀的主要模式。但是它的发展受家属对临终的认识水平和医务人员提供家庭临终关怀的水平制约。因此要提高社会整体对临终的认识水平,改变错误观念,及早确认临终状态并与临终关怀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医生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关于疾病情况的交流,对临终患者及家属更有益。

5 小结

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科学化、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是必由之路。它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启动时间难以确立;临终关怀内容丰富,但是很多措施的有效性有待考证,难以规范化;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存在极大地区差异;临终关怀的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服务机构缺乏,各种模式的推广受限等。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多的客观研究依据,以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Beccaro M,Costantini M,Merlo D F.Inequity in t he provision of

and access to palliative care for cancer patient s.Result s from t he I2 talian survey of t he dying of cancer(ISDOC)[J].BMC Public

Healt h,2007,7:66.

[2] 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

2004,3(2):207-210.

[3] Mortier F,Bilsen J,Vander Stichele H,et al.Attitudes,sociode2

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nd actual end-of-life decisions of

physicians in Flanders,Belgium[J].Med Decis Making,2003,23:

502-510.

[4] Onwuteaka-Philipsen B D,Fisher S,Cartwright C,et al.End-

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Europe and Australia:A Physician Sur2 vey[J].Arch intern MED,2006,166:922-929.

[5] Coventry P A,Grande G E,Richards D A,et al.Prediction of ap2

propriate timing of palliative care for older adult s wit h non-malig2 nant life-t hreatening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Age and Ageing,2005,34:218-227.

[6]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 h.NIH State-of-t he-Science Con2

ference Statement on Improving End-of-Life Care[R].US: NIH,2004,21(3):1-26.

[7] Brennan F,Carr D B,Cousins M.Pain Management:A Funda2

mental Human Right[J].Pain Medicine,2007,105(1):205-221.

[8] McClain C S,Rosenfeld B,Breitbart W.Effect of spiritual wellbe2

ing on end-of-life despair in terminally-ill cancer patient s[J].

Lancet,2003,361:1603-1607.

[9] 吕淑琴,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352-353.

[10]Thomas C,Morris S M,Harman J https://www.360docs.net/doc/b03021843.html,panions t hrough canc2

er:t he care given by informal carers in cancer context 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2,54:529-544.

[11]Mat her M A,G ood P D,Cavenagh J D,et al.Survey of bereave2

ment support provided by Australian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J].

MJ A,2008,188(4):228-230.

[12]陈 燕,周群好,梁雪兴.临终病人家属需求分析及护理对策[J].家

庭护士,2008,6(8):2164-2165.

[13]K issane D W,Mc Kenzie M,Bloch S,et al.Family Focused Grief

Therapy: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in Palliative Care and Bereavement[J].Am J Psychiatry,2006,163:1208-1218. [14]王云岭,郑林娟,孙洪岩.从医护人员的职责看死亡教育[J].中国医

学伦理学,2004,17(5):36-38.

[15]张美娟.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探讨[J].护理教育,2007,25

(4):80-81.

[16]周德新,黄向阳.论死亡教育[J].学术平台,2009,01:168-169.

[17]Federal Register.Medicare Program;Hospice Wage Index for Fis2

cal Year2009.Part IV Depart ment of Healt h and Human Services [R].America:Federal Register,2008,73(154):46463-46522. [18]Wolff J L,Dy S M,Frick K D,et al.End-of-Life Car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Informal Caregivers[J].Arch Intern Med,2007,167:40-46.

[19]陈桂珍.癌症病人的家庭支持[J].四川肿瘤防治,2004,17(1):48-

49.

[20]肖适崎,王玉梅.赴英国学习临终关怀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中华

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7):2939-2940.

[21]World Healt h Organization.The solid fact s:Palliative care[EB/

OL].(2004-01-01)[2009-11-20].http://www.euro.who.

int/document/E82931.pdf.

[22]孟宪武.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肿瘤防治杂

志,2003,10(1):17-20.

作者简介:杨红(1986-),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护理,死亡焦虑量表的引进研究。

收稿日期:2009-11-22

修回日期:2009-03-28(责任编辑:高 峰)

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对临终老人的观察和护理 1、循环与呼吸 临终老人有循环与呼吸衰竭,常见脉搏跳动快,不规则渐变弱而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潮式呼吸时,应立即吸氧,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保护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备好吸引器。 例1男,82岁,临终前1月,食欲减退,大小便失禁,膳食部每餐提供的食谱均是色香味俱全,可老人均对饭菜摇头,为了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他的饮食习惯,了解到他喜欢喝牛奶、冲麦片,于是除了耐心喂食、喂水外,还为他订了鲜奶,冲麦片喂他喝,尽量满足老人最后的偏爱,还每日为老人取下义齿清洗干净,给他做口腔护理,增强老人的食欲。还有个特点,每次饭后半小时,老人便会抓住床档用力摇,查看他的纸尿片,就会发现尿片湿了,护理人员只要立刻帮他用温水清洁会阴,换上干净舒适的衣裤,老人就会平静地入睡。 例2:男,80岁,肺心病。临终几天,精神明显倦怠,观察中,发现老人突然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发绀明显,测血压下降,皮肤湿冷。护士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的氧气吸入,予半坐卧位,把口腔内分泌物清理干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陪伴在老人旁边,减轻老人的紧张情绪,5分钟后,老人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减慢、节律正常、血压回升、发绀减轻、皮肤转暖、神志转清后能轻声对护士诉说自觉舒服了许多。 例3:女,89岁,右股骨颈骨折。老人临终前病情恶化,神志淡漠、言语模糊,右下肢活动极度受限,保持中立位,肢端血运差,皮肤湿冷、苍白。在护理中,发现平卧的老人表现出张口欲言、双眼睁大、痛苦神态,于是,我们为其床上擦浴,翻身拍背,用50%乙醇按摩骨突处或受压部位,预防褥疮发生的护理,并换上干净衣服,保持床单干洁平坦,再予安置舒适卧位,做好保暖之后,老人痛苦神态消失,安静休息了。 在濒死状态下若疾病未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始终保持神志清醒,虽然各反射迟钝,言语障碍,但听力往往是存在的。护理人员要尊重和尽可能满足他的特殊要求。 例4:女,92岁,脑出血后遗症。老人入院时浅昏迷,呼之偶有反应,在为她护理时,我们从不喊她叫“某某床”“某某号”而是把她当作对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我们尊称她的姓名,有时冠以她“老师”的头衔。入院后很少有人探望,我们后来了解到她儿子身为高官,为国顾不上老人家。还了解到老人家病前酷爱乐曲。于是我们每天为她抚摸手脚时,顺便在她床头播放乐曲,利用音乐有效松弛她的神经。她听到音乐时手指头便会微微地颤抖,表明她能感受到轻快的音乐。家属探视时看到此种关怀,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 心理安慰 面对自己即将走完的人生旅途,随着病情的日益恶化,老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已接近死亡,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因此他不得不承认一事实,明显忧郁的表情,深深的悲哀,表现出老人要求处理未完的一切事宜。 例5:女,99岁,肺部感染。临终前7天,病情恶化,意识清醒。为她洗脸时,她抓住护士的手肯求与定居加拿大的儿孙们见最后一面。看到老人眼中流露期待而又忧郁的目光。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于丽娜,张洪英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 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 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 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 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 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 2012 年 7 月, 笔者有幸去位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 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参与了主题为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的 暑期学校,短短两个星期的会议、讲座、工作坊、机构参访以及一些文化 和社会活动,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 见解和思考 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

1 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 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 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 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 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 的困难时期。 2 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 重要作用。 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 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 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 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 3 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 笔者去过位于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 60 个志愿者, 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 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 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 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二、我国的临终关怀现状 1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1988 年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1992 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 1998

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与生命质量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当一个人患病后治疗无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而言,有无生存价值以及治疗有无意义,怎样实行临终护理与关怀等问题,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和讨论。但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来说,我们虽然无法挽救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可以发扬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和对人民的极端热忱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用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工作,使病人在临终前得到应有的护理和治疗,帮助病人度过他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尊重他们的人生权力和意愿,从生理上解除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缓和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1]。 一.做好临终护理 1.对患者判定临终要适时准确。 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死亡是生命活动运动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在从病情恶化到最终死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适时、准确地对病人做出临终判定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护理人员就应该认真仔细地观察病人各方面的表现,依据医生的诊断,利用自己所学的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加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适时的做出临终前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地、有准备地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地临床护理工作[2]。 2.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制订其临终前的护理计划,并切实执行之。 临终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易产生如下心理[3]:①恐惧心理:病人常有一种可怕恐惧感和悲伤感。这时应让病人知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治疗康复中起重要的作用,采取保护性心理护理,诚恳与病人进行交流,和蔼耐心让 1

家属陪伴,消除恐惧心理,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的发展,病人越感病情的严重性,情绪焦虑,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帮助病人正确对待人生,消除轻生邪念,稳定其情绪,让其在生命的最后的一刻安然离去。③愤怒心理:由于病人了解到自己将要失去健康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常发脾气,不配合治疗。应主动和病人交谈,让其把愤怒心理表达出来,理解同情病人,消除不良心理,帮助度过人生最后阶段。④求生心理:病人希望延长生命,他们仍然积极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这种求生心理反应,会使大脑产生良好的兴奋灶,它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传输到自律神经中枢——脑下垂体,使免疫活动增强,异常细胞下降[3]。医护人员应紧紧抓住病人这种特有心理,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其自信心,而不是让病人去彻底扮演病人角色,在绝望的不良刺激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⑤抑郁心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出现全身衰竭,表情呆板,已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理抑郁悲伤。这时要使病人减轻心理不适,达到精神上的解脱,稳定病人心理。⑥认可心理:表现为平静而安宁,昏睡、孤独,不愿和别人交谈。此时不要强迫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陪伴病人并给与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支持,同时给予生活上照顾,注意卫生,预防并发症,予以适当的保护,使之能安宁平静地度过此期。 3.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患者临终前病情复杂多变,有时症状不够明显典型,许多病人甚至不能用语言或其它方式准确表达自已的意思,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时时刻刻、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尽力挽救病人生命。 4.帮助接受死亡。 害怕死亡,不能接受死亡,必然给一些晚期病人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承古到今,中国人执着谈生,淡泊言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从童年“懂事之初”就已 2

殡葬服务心得体会3篇

殡葬服务心得体会3篇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惟 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下面是带来的殡葬服务心 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殡葬服务心得体会 我们在衣叹生命不幸,在等待希望的瞬间,时间像一只顽皮的小精灵窃笑着与我们擦 肩而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支,童年的无无忧无虑早已如梦般散去,少年的浪漫往事,也 伴随着日历,飘逸在岁月的风中…… 但凡人皆有一死,要正视。对于自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同时,我们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身边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爱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贡献了什么. 现代殡葬服务的发展是我国殡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原先的古老迷信 的活动发展到现在的科学、庄严的仪式,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对于这 项服务,我们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解决好、维护好、保障好社会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价 值需求,又要确保在保持机构在非营利性条件下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过去,一些殡葬管理者和领导者总以为殡葬是跟死者打交道的职业,每天为死者提 供服务,谈不上高尚,能多要价就多要价,能多收就多收,而活者往往又存在不能和死者 谈价钱的心理,自然多收多要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民众对殡葬服务标准和缅怀死者的价值取向发生的根本改变,群众对殡葬服务要 求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和人性化的意识已经增强了,传统的殡葬服务观念已经落伍了,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理念。要在国家 殡葬行业纷纷觉醒并倡导“阳光殡葬”的时候,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努力创新殡葬服务 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标准,尽快走出简单的承诺式服务,逐步将殡葬服务向系统化、规 范化和标准化方向迈进。要以具体的标准作为服务施受双方检验服务水平的标尺。 殡葬服务能帮助家庭或社会处理遗体,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观点看,遗体有着非 常重要的价值。我觉得殡葬服务是非常神圣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但不管怎么样,人死后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让灵魂得到安息,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殡葬服务,是很科学,很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形式。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 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处理一体的原则是自然条 件的要求和社会文化条件的要求。

《临终关怀》护理_考试重点

临终护理考试重点(2013) 名词解释 1.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及志愿者等多方面、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晚期患者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为人生划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加强。 2.临终护理:是一种组织化护理方案,重视团队精神照顾,为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全面照护。 3.临终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系统地利用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设备的过程。为了实施临终护理,必须明确其职能,确立临终护理组织,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4.死亡教育:是指将有关死亡与濒死及其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及个人的教育过程。 5.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6.被动安乐死:对不可治愈的晚期临终患者,停止使用延缓其生命的器械或延续其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方法任患者自然死亡的方式。 7.主动安乐死:对于躯体和精神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人为的,旨在仁慈地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8.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9.癌性疼痛:指与癌症有关的疼痛,包括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疼痛和与治疗有关的疼痛。 10.死亡:即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性死亡。 填空题 1.临终关怀的对象(晚期患者及其家属)。 2.临终关怀格式塔的两大支柱(症状控制)、(关怀)。 3.世界临终关怀创始人是英国的(西斯莉。桑德斯),她于(1967年7月)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4.晚期患者的确定,以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为标准。 5.临终护理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广泛性)。 6.临终关怀机构告别室设计和配置特点(人性)、(人道)、(至爱)、(关怀) 7.悲伤发展的四阶段理论(麻木)、(渴望)、(颓丧)、(复原) 8.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医学和方法论原则(姑息性原则)、(客观原则)、(整体论原则)、(调整原则)、(清醒原则) 9.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生命伦理原则(统一原则)、(权利原则)、(公平原则) 10.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一般原则(质量原则)、(舒适原则)、(同意原则)、(告知原则)、(个体化原则)、(综合治疗原则)、(无创原则) 11.癌痛止痛治疗中首选的最常用配方(吗啡+) 12.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健康状态)、(主观体验)

浅谈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3-08-21T08:42:51.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邓晓燕吴惠兰[导读] 传统的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邓晓燕吴惠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 666100)【摘要】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是由临终关怀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宗教 等全方位的身心舒缓医疗与护理照料,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老年人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其能够安详地、无憾地走完人生旅途,是人道主义的新起点。 【关键词】临终关怀现状发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59-02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等,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是近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1]。通过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病人的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能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1 临终关怀的现状 1.1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现状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分布地由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大城市逐步向中等城市延伸。2001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我国多个省市建立了20多所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宁养医院,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 1.2 影响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 1.2.1 传统的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患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必然有其各自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1.2.2 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传统医学人道主义观点认为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对于临终患者,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积极救治,却忽略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临床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缓慢发展且反复的,很难确定何时为“临终”,如实告知患者的病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加速病情恶化,医护人员会选择将实情告知家属,而用善意的谎言来面对患者,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即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想找人倾诉,周围的人也刻意回避,以至于病人心中的郁闷得不到疏通和排解,更加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1.2.3 临终关怀知识缺乏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1.2.4 临终关怀过程中对家属关怀的缺失。 1.2.5 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资金的缺乏。 1.2.6 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缺乏。 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1 缓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社会压力。 2.2 提高生存质量,使老年人“老能善终”。 2.3 树立正确死亡观。 3 临终关怀的发展 3.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宣传,还要实施专业性教育,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继续教育,端正临终关怀工作者的观念,并弥补其学校教育的不足。 3.2 死亡教育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死亡教育,要认识到疾病的折磨是痛苦的,死亡本身并不痛苦;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人都不能幸免;要顺其自然,不要惋惜,更无须后顾之忧,亲人自会平安生活,未尽事业也会后继有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面对临终过程。 3.3 注重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家属宣泄感情,认真倾听其交谈,提供精神支持,安慰家属面对现实,尽力提供生活指导与建议,帮助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可以通过让家属与临终病人单独相处;安排家属和医生见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与家属共同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一起参与和执行;向家属交授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倾听家属表达自己的情感;向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以解决实际问题。 3.4 促进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多以对症照料和护理为主要内容,一般不采用昂贵的治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社区模式能使患者在熟悉的住宅环境中离世,符合我国在家中送终的传统观念,从而有利于满足部分患者的愿望,利于临终关怀的长期运作。 4 体会 较多的临终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控制下,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的痛苦经历,使老年人心理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政府须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加大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通公民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临终关怀使临终者正视生命终结,使他们临终前在精神或肌体上得到相应的照顾,从而冷静的处理一些事情并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临终关怀使病人家属理性渡过分离时刻,从而有效地办理一些病人或亲属应当办理的事情。通过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从业队伍,促进临终关怀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燕,白桂春,卞龙艳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5. [2]张小燕.老年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

临终关怀论文整体护理论文:浅谈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

临终关怀论文整体护理论文:浅谈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摘要】探讨临终病人的护理,在长期工作中医护人员积累了大量的护理做法和经验。切实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使临终病人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关爱和尊重,使家属得到心理慰藉。临终护理是中国进入老年社会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活质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临终关怀;整体护理;心理支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全面追求,社会对人从优生优育扩展到生命最后阶段------优死。当我们的生命体由于各种原因(如恶性肿瘤晚期或其它意外),承受极端痛苦,不可逆转地被动接受死亡的命运(频临死亡)。在这最后的时段里最需要得到社会、医护人员、亲友及家属、营养支持及舒适的环境等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得到自主地选择无痛苦有尊严地死亡,使临终患者达到舒适、安乐、尊严死亡状态。关怀病人及家属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达到维持或提高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古代临终关怀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修女们为重病频死的朝圣者、旅游者提供照护。现代的临终关怀则开始于英国的桑斯德博士。他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蓬勃兴起,除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多家医院外,还开设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家庭病床并延伸到社区护理。但是,

目前临终关怀医院和临终关怀病房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众 多临终患者的需求。所以我们护理者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临终关怀护理理念融合到临床实践中去,提供整体护理,使大多数临终患者还是在综合性医院因医治无效走向生命的终点。为此笔者从事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临终患者的关怀有如 下的体会: 1 实行全方位整体护理 为临终者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既关心患者,又关心患者家属,如进行晨晚间的护理,二便护理,各种导管护理,对食欲下降者病人不再有吃的欲望口干时,每日早晚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有假牙时取下清洁假牙,口唇干裂者涂甘油或石蜡油保护。病人床铺保持清洁干燥,房间尽量安排单人或双人间。房间的摆设、光线、燥音、异味影响患者情绪,有时使他们变得烦躁不安,烦恼、气愤、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我们根据患者的性情爱好摆放鲜花,绿色植物等,也可允许从家中带来生活用品,迎合患者的口味,让家属免费使用微波炉,做喜好食物,让临终者有家的感觉,减轻寂寞,尽可能满足心理需要。积极指导家属参与临终患者护理。因为家属对患者心理状态、性格、生活习惯最为了解,对患者关心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 当每个人在对自身、对他人、为社会、为后代创造奋斗一生后,当其生命临终时护理理应受到医疗、护理、心理、

养老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养老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老人们都感慨的说,正是国家的各种福利和党的政策才能像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的生活,更多的老人表示同学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我并没有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埋怨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中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平时娇生惯养的我,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过去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我还又跑到外面的小卖部给老人买东西,虽然来的时候给老人们带来了些水果、点心,可那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又用我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东西来表达我的心意,从早上到中午12点,走了部分老人的房间并且慰问了老人们,到了老人吃饭的时间,我就跟着那里负责分饭的管理员一起帮助老人们进行就餐,有的老人就餐不方便,需要喂才行。 这时我主动给老人喂饭,虽然笨手,但见到老人们开心的笑脸就心满意足了。我感觉到了一家人似的其乐无穷。大多数老人在这里过的很开心,他们有时在房间过楼下的广场看电视或者锻炼身体,因此,老人们在这里可以算是晚年安康了!在这实践过程中,我不仅为老人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经常和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进一步增进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的聊天,使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对儿女的期盼,更明白了他们对我们后辈的希望… 在活动中有一位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我叫他陈爷爷,是名老红军,我来到这位老人的房间,等候在门口的阿姨去和老人说了声,我便健步迎上去用双手搀扶着老人,跟他做介绍:“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今天来看看您。”年近九旬高龄的他,慈眉善目,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他笑着说:“好!好!”并点头欢迎,在房间我仔细打量一番,在床的旁边有个写字台,上面摆着几个水杯,墙壁上挂着一副“毛主席万岁,***万岁”的行书字,字体显得苍劲有力,落款有点模糊不清了,靠近门口有一张旧的滕椅,估计老人平时常坐的,我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听着老人跟我讲他过去的故事。当我们说起长征的事时,老人眼里泛出了泪花你他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啊!现在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锻炼。”老人为自己是***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就没有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的国和家。”老人说完后,我不禁从心里感到敬佩。当我问老人作为***员认为当时长征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居然毫不犹豫的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就这样和老人聊了好几个小时! 那些曾几何时拥有我们同样梦想的老人们,他们也年轻过,我回家的时候和过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同样,在敬老院里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 养老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篇二 尊老敬老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愈加丰富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却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到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绵千年的传统美德.X月19日,早晨8点,

14例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14例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使临终患者与家属接受临终事实,使临终者尊严地、无痛苦和无 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方法:通过护理14例临终患者总结经验。结果:通 过精心护理患者和家属都能正视死亡,患者带着笑容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关键词】临终关怀:临终者:心理护理: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17-02 临终关怀是刚刚起步且又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 学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要求每一个护 理人员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工作的同时帮助病人在临终前度过他们有限的生命, 使病人在有限的时光内安祥、无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50~60岁4例,60~70岁5例,70岁以上5例:晚期恶性肿瘤10例,白血病2例,多种慢性疾病、全身情况极度衰 竭者2例。 2 护理措施 2.1告诉病人真相: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她就无法将其生命的最后 阶段合理安排。无法实现最后的愿望。在告知病情时选择病人感觉舒适及安全的 环境,态度亲切、诚恳,力取与病人建立信任及亲善的关系,但不将一切实情全 部告诉病人,而是依据病情需要有目的、分阶段的告知,尽可能使患者了解他的 病情。让她知道对她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寿命的长短。 2.2心里护理:心里护理在临终关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为谈话制 定时间表,第一次交谈主动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职务,保持合适的距离(个 人距离是0.46~1.22米,在个人距离下会使双方都感到舒服一些)。交谈中不用 患者不太熟悉的医学术语、含糊不清、意思隐晦的词语。注意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目光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和面部,时时地点头表示你一直在注 意倾听。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姿势和体语,以了解患者的感受。临终患者易恐惧、焦虑、孤独、压抑等。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临终者,帮助其建立正确 的人生观、生死观,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使临终者坦然地接受死亡。尽可能地 陪老人聊天、散步、下棋等,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减少孤独感。护理者要细致、耐心地开导临终者,晓之以理,悲观无望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速死亡。若能将 有限的生命投入积极进取的生活中,就会使生命达到充实,人生价值得到再体现。鼓励临终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给自己一生划上完整 的句号。 2.3基础护理 2.3.1饮食护理:临终患者大多食欲不振,摄食减少。向病员及家属了解病员的饮食好恶。与医生、病员及家属共同制定病员的食谱,做到营养配餐个体化。给 病员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进餐环境,以促进病员食欲。进食期间保持安静,避免 分散注意力。鼓励家属从家中给病员带一些喜爱吃的食物。不能自己进食的要协 助喂食,并按其自愿的进食习惯及顺序,使患者满意。给病人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喂饭速度要慢。每次喂食量少,让病人充分咀嚼,平时与病员多交谈,使病 员了解进食对疾病的益处,让病员在思想上得到认同,在行动上配合,以保持和 恢复身体健康。 2.3.2睡眠护理: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有助于睡眠的环境。在病情允许的情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教师教育论文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陈豫新 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3400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蕴藏在生死之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是重生轻死、乐生恶死,或只谈生不谈死,只研究生不研究死。 近年来随着生命质量论的提出,全社会对人生的终点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既要”优生”,又要”优逝”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怎样才能善终优逝?”临终关怀运动”应运而生。让逝者舒适而无痛苦、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内容。 “临床关怀”一词诞生于英国,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和心理及相关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特征的新兴学科。是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身心诸方面全方位护理,以使患者解除生理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协助其完成社会义务。同时也为死者家属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精神过渡期,达到让死者安然、生者无憾的目的。 1.实施临终关怀的意义 实施临终关怀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充实的道德意义,因此临终关怀的执行者--护理人员就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应从道德责任感出发,设身处地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的心境与需要,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临终病人及家属,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的力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时,最渴望在精心的照料和亲人的依恋中走完人生。所以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病人及家属提

供一个共渡有限时间的温馨环境,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使其能”舒服死去”,达到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 2.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2.1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是做为临终关怀的根本途径 以人为本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使护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2.2 转变护理观点,变以病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抛弃狭隘、落后的护理观念,把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的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与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2.3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高度的职业道德 要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病人、尊重生命,关心病人,乐于奉献。对病人的微小心愿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满足病人生理要求,解除病人肉体痛苦。要让临终病人感受到不仅自己的家庭而且社会都在关心他、尊重他,他的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使他安心地、无恐惧地告别人生。 2.4 对临终病人生物学治疗较困难,而心理护理占重要地位 因为死亡的降临使临终病人或紧张恐惧、悲痛欲绝,或愤怒忧虑、沉闷孤独,这些情绪精神上的变化,无疑会使病情雪上加霜,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 2.5 设立家庭化的临终关怀病房 临终关怀病房应具有明亮、宽大、安静、温暖、舒适等特点。病房内的设施和格

慰问老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

慰问老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慰问老人心得体会范文 5篇,欢迎阅读参考! 慰问老人心得体会 爱是责任,爱是力量,爱是精神。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关爱老人”的光荣传统,发挥时代先锋作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互助友爱精神。xx 年12月26日上午,我们金谷乡分团部分成员到敬老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老人们送去了生活用纸、水果、生活用品等物资,帮老人打扫,洗衣服等。 踏入敬老院的院子时,里面是那么的安静和舒适。老爷爷们已经老了,再没有年轻时候的激情了,他们都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院子没有喧嚣,有的只是鸟鸣虫叫。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关心。他们乐于享受他们那自由闲适的生活,虽然老人年纪大了,有的还生活不能自理了。但是他们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当我们一一的进了老人门的房间时,看到老爷爷们脸上都带着阳光般的笑容,我们也很高兴。更欣慰的是我去看望的大多数是数百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老爷爷还给我们唱了红歌,这样让我们感到很幸福。 我们和老人们谈谈心,聊聊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通过聊天,我们发觉老人们很可爱,我们会问他们“您的子女来看您吗?”“您们觉得这里的菜好吃吗?”“您们喜欢这里的生活吗? ”“您们每天经常做什么呀? ”“您们觉得辛苦吗? ”之类的话。他们有的笑而不答,有的则笑嘻嘻地说“好啊,好啊,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啊!”“你们好啊,希望你们可以经常来看我们!”“现在时代好了,国家经常帮我们,我们的日子好啊,感谢国家呀!”等等。 当我们和老人们告别时,确实是依依不舍呀。平时能够多帮助老人们的卫生问题,这样也是为了老人的健康做铺垫。帮助老人我们开心,老人快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辛苦了一辈子,他们养大了父亲和母亲,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的爸爸妈妈,更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孝敬他们,对他们特别讲礼貌。 我们应该尊老爱老,尽力去帮助老人干点什么,行动起来吧!让这些辛苦了

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展望

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帮助患者舒适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关键词】临终关怀;家庭;心理;临终患者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hospice 【Abstract】Hospice care for dying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providing medical and nursing,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are for all-round. To respect the lives of dying patients, the symptoms under control,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and the family'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re maintained to help patient comfort and dignity to walk life's final journey. 【Key words】Hospice care; Family; Psychological; Hospice patients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是护士应尽的责任,是临终关怀的微言大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此种医疗需求逐渐增多,而治疗理念与普通病人迥异。 1 临终关怀概述及现状 1.1临终的定义 目前世界上对临终的时期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日本对预计只存活2-6个月的患者称为临终者;美国对估计最多只能存活6个月的患者称临终患者;而我国则将能存活2-3月的患者称临终患者[1]。 1.2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家健全的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福关怀院,是由英国的桑德斯(D.C,Saunders)博士于1967年7月在伦敦创办的。以后临终关怀发展到欧美各国。90年代传入台湾、香港,世界上已经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的离去 班级: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合作办学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目的是讨论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从关怀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此类人群临终关怀应当注意问题并进行论述。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既可以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又能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从而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临终关怀、癌症晚期患者、减轻痛苦、社会意义 正文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多或少都会会面临疾病的痛苦,癌症患者尤其如此。临终的癌症晚期患者是一个没有希望治愈,预计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的特殊群体,该人群常有天价的治疗费用负担,病程长且心理、生理均承受巨大的痛苦。临终关怀源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重点在于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本文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临终关怀的性质及重要性 1.1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服务等。其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命。它在于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地过完生命中最后的阶段。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于1988年正式在临床中应用。临终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安宁、舒适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二是对晚期癌症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提供全面的照护。 1.2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140万人。癌症晚期的病人倍受痛苦的折磨,经慢性消耗后,死于全身器官衰竭。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医疗状况下使更多的病人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医学服务局面:对癌症晚期患者拒之门外,或者在医院里也只是延长其痛苦的生命而不注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关心和照顾。开展了临终关怀,临终病人可以享受规范的医学招呼,尊严地、更少遗憾地离开人世,病人家属也能得到精神上慰藉。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这类患者较长时间维持濒死状态,虽然延迟了医学界定的死亡,但这种延长既增加了病人自身的痛苦,也加重病人家属经济和心理负担,更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开展临终关怀,既保证了病人得到了必要的医学服务,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保证医疗卫生资源的公正、合理的分配。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临终关怀倡导关爱思想,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参与这项事业。积极为这项事业捐献出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感情,给患者及其家属以全面的关怀。使病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有利于推动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2.1临床实验 河南平顶山市解放军152医院肿瘤科收治的7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医院护理人员对其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临终关怀的起源 临终关怀的英文翻译是“ hospicecore : “ hospi ce 原指基督教为朝圣者准备的休息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济贫院”、招待所”等意思,20世纪才形成了现代临终关怀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指的是一系列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967年桑德斯建立了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之后在美國、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起来。口’2临终关怀的价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不仅仅通过医疗技术手段和临床护理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痛苦,它还通过心理护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途径关怀和照顾患者。对于临终病人,任何医疗技术和药物已经无法治愈缓解疾病,走向死亡已经不可避免,虽然现代医疗

技术可以完美地解决病人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最关键的心灵上的痛苦却没有药物可以缓解或抑制,临终关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看护,使病人的身、心都解除痛苦。它不仅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致力于帮助提高病人家属的生活质量,使家属得到慰藉。临终关怀体现了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统一,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升华,是对人基本权利的尊重,展示了当今人类情感的真诚,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临终病人的心态发展一般为5个连续期;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悲伤、情绪波动起伏大是临终病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病人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除了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苦痛,心理上的痛苦比前者给病人带来更巨大的不适和痛苦。另一方面,临终病人的家属和朋友同时也在在心理上饱受折磨,面对亲人、朋友的离世,巨大的悲痛往往使亲朋好友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容易出现问题,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和阴影。 尽管临终关怀无法从根本上延长临终者的生命,改变即将死亡的本质,但是临终关怀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医护人员、志愿者、护工等对临终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 了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