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庆云云天中学学科教案编号:

化学平衡。

特点:逆——可逆反应

等——一定条件下,V 正=V 逆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 正=V 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 、P 、T )改变时,

V 正≠V 逆 ,平衡发生改变

新授:化学平衡常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

[投影]:反应H 2(g)+I 2(g) 2HI(g)在698.6K

时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初始浓度/moL·L -1 平衡浓度/moL·L -1

C 0(I 2) C 0(HI) [H 2] [I 2] [

0.01196 0 0.001831 0.003129 00.009044 0 0.003560 0.001250 00.0071510 0 0.004565 0.0007378 00 0.004489 0.0004798 0.0004798 0.0 0.01069 0.001141 0.001141 0.

1.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计算平衡时的值[HI ]2/

[H 2][I 2]值,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强调用等和定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到

达化学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请分析计算所得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师]: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些符号的意义

c(B)表示反应体系中物质B任意状态时的浓度;

c0(B)表示物质B的初始浓度;

[B]表示物质B在化学平衡时的浓度

【教师】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定的浓度的比值一定要有恒定性,

故我们把后一组数据即

[HI]2

[H2][I2]

定义为该反应的平衡常

数。即生成物HI浓度的系数次幂与反应物H2浓度的系数

次幂和I2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叫着这个反应的

化学平衡常数。

【练习】1、写出反应:2SO2(g) + O2(g) 2SO3(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并判断K的单位。

2、对于任一可逆反应:aA(g)+bB(g)cC(g)

+ dD(g),试写出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学生】完成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可逆反应:

aA(g)+bB(g)cC(g)+ dD(g),

无论起始浓度如何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各生成物物质的量浓

度的系数次方的

乘积与各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值

2.表达式:K = [C]c[D]d [A]a[B]b

3.单位:(mol?L—1)c+d-a-b

【练习】298K时,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N2、O2发生反应N2(g) + 这些浓度的表示方法可以到讲浓度熵的时候讲。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写出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分析单位

O2(g)2NO(g) 达到平衡。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②若298K时,K=1×10-30,测得平衡时N2与O2的浓

度均为1mol/L,

试求NO的平衡浓度;若K=1×1030呢?

【板书】4.K的意义:

(1)K的大小反应了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练习】③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某一时刻,N2、O2、NO浓度分别为10mol/L、10mol/L、1 ×10-5mol/L,此时该反应

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要达到平衡,反应应向

方向进行,为什么?

【教师】现定义一个反应体系aA(g)+bB(g)cC(g)+ dD

(g)中,任

意时刻(状态)时,各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

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

值为浓度商Q,即:

Q = c c(C)c d(D)

c a(A)c b(B)

,我们可以结合Q 和K的大小来判断

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

【板书】(2)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

Q < K反应向正向进行V正> V逆

Q = K 处于平衡状态V正= V逆

Q > K 反应向逆向进行V正< V逆【练习

【教师】用平衡常数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有时不够直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平衡转化率α来表示反应限度。对于

aA(g)+bB(g)cC(g)+ dD(g),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可以表示为:

【板书】二、平衡转化率紧接练习题,让学生知识直接运用

由例题引出如何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是否到达化学平衡状态及反应的方向。

在这讲浓度的表示方法

α= n消耗(A)

n0(A)

x100%

= n0(A)-n平衡(A)

n0(A)

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0(A)-[A]

c0(A)

x100%

【例1】【例2】主要要让学生知道“三步法”解题的格式和步骤。【教师】还可以用产率β来表示,对于aA(g)+bB(g)cC (g)+ dD(g),产物C的产率可以表示为:

β= n生成(C)

n理论(C)

x100%

= n平衡(C)-n0(C)

n理论(C)

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c0(C)

[C]

x100%

【交流研讨】P46表2-2-2

【结论】提高某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却降低了该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实际中可以增大某种便

宜的反应物的量从而达到提高较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获

得更多产物的目的。

【作业】P52 3平衡转化率由例题引出定义

由课本表格引出结论

板书设计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可逆反应:aA(g)+bB(g)cC

(g)+ dD(g),无论起始浓度如何改变,反应达到平衡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 √)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 力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 作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 个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师赠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积极思考成为习惯。 学习目标 1、知道△H﹤0或△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但不是判断反应方向唯一标志(重点) 2、通过“有序”和“无序”对比,认识熵概念

3、初步形成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知道化学反应能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 因素 4、能用△H和△S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难点) 5、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受多因素制约,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一.从焓变视角看反应进行的方向 【观察探究】请观察反应:①2Na(s) +2H2O(l) = 2NaOH(aq) + H2(g) ②4Fe(OH)2(s) + O2 (g) +2H2O(l) = 4Fe(OH)3(s) ③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④4Fe(s) + 3O2(g) = 2Fe2O3(s)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4个反应有何共同特点?这些反应都是自发反应吗?由此你能得出判 断反应方向的依据吗? 二.从熵变视角看反应进行的方向 【实验探究1】(请1和2两个小组做完后汇报结果)NH4HCO3固体与CH3COOH溶液混合(1)是否发生了反应?你的理由? (2)若发生了反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吗?你的依据? (3)若发生反应,能自发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试管中进行实验,为了更直观地感知实验现象,可用手触摸试管底部, 并与空试管进行比较,感受该反应能量的变化。 【实验探究2】(请3和4两个小组做)固体KMnO4的溶解火柴散落 (1)固体溶解,能自发进行吗?能量变化明显吗? (2)固体溶解后体系是否趋于混乱? (3)火柴散落后是否趋于混乱? 请同学们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2-3颗固体KMnO4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受能量变化情况。请将火柴散落在槽中,观察是否趋于混乱。 【实验探究3】(请5和6两个小组做)蓝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洗扑克牌 (1)液体分子的扩散能自发进行吗?能量变化明显吗? (2)液体分子扩散后体系是否趋于混乱? (3)多次洗牌后,牌是否变得更无序? 请同学们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1滴蓝墨水,观察分子的扩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受能量变化情况。请洗新牌,观察洗后是否更加无序。 【讨论与交流】 (1和2两个小组)(1)试判断下列过程熵增(△S﹥0)还是熵减(△S﹤0 )? 1. KMnO4的溶解KMnO4(s)= KMnO4(aq) 2.教材P34能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 3(s)= CaO(s)+ CO 2 (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 =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 2(g) + 2CO 2 (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工程教案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案 课次17课时2课型 (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她□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流化床反应器 7。3流化床反应过程得计算 教学目得、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掌握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2。掌握流化床得工艺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得特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难点:一维拟均相理想流动模型对反应器进行设计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7、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流态化现象:使微粒固体通过与气体或液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流体得 操作、 固体颗粒层与流体接触得不同类型: 7.1。1流化床得基本概念 1)当通过床层得流体流量较小时,颗粒受到得升力(浮力与曳力之与) 小于颗粒自身重力时,颗粒在床层内静止不动,流体由颗粒之间得空 隙通过。此时床层称为固定床。 2)随着流体流量增加,颗粒受到得曳力也随着增大、若颗粒受到得升力 恰好等于自身重量时,颗粒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故颗粒将在床层内作 上下、左右、前后得激烈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固体得流态化,整个 床层称为流化床、 曳力(表面曳力、形体曳力)曳力就是流体对固体得作用力,而阻力就 是固体壁对流体得作用力,两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关系。表面曳力 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剪切力引起,形体曳力由作用在颗粒表面上得压强 力扣除浮力部分引起。 讲解

3)。流化床类似液体得性状 (a) 轻得固体浮起; (b)表面保持水平; (c)固体颗粒从孔中喷出; (d)床面拉平; (e)床层重量除以截面积等于压强 流化床得优点 (1) 颗粒流动类似液体,易于处理、控制; (2) 固体颗粒迅速混合,整个床层等温; (3) 颗粒可以在两个流化床之间流动、循环,使大量热、质有可能在床层之间传递; (4) 宜于大规模操作; (5) 气体与固体之间得热质传递较其它方式高; (6) 流化床与床内构件得给热系数大。 流化床得缺点 (1)气体得流动状态难以描述,偏离平推流,气泡使颗粒发生沟流,接触效率下降; (2)颗粒在床层迅速混合,造成停留时间分布不均匀; (3)脆性颗粒易粉碎被气流带走; (4)颗粒对设备磨损严重; (5)对高温非催化操作,颗粒易于聚集与烧结 流化床得工业应用 ?第一次工业应用: ?1922年 Fritz Winkler获德国专利,1926年第一台高13米,截面积12平方米得煤气发生炉开始运转。 ?目前最重要得工业应用: ?SOD(Standard Oil Development pany) IV型催化裂化。 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P185 (1)散式流态化 随着流体流量得加大,床层内空隙率增大,颗粒之间间距加大,而颗粒在床层中分布均匀,流体基本上以平推流形式通过床层,人们称这种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教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学习目标 1.理解熵及熵变的意义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梳理 1.焓变(是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2.熵符号为单位是描述的物理量熵值越大 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同一物质S(g)S(l)S(s)(<,>,=) 3.熵变为用符号表示 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为熵值(增大减小不变)的反应熵变为(正负)值 4.在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共同影响的结果反应方向的判据为 当其值:大于零时反应 小于零时反应 等于零时反应 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放热吸热)和熵(增大减小不变)都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5.恒压下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种类ΔHΔSΔH—TΔS反应的自发性例

1—+2H2O2(g)→2H2O(g)+O2(g) 2+—2CO(g)→2C(s)+O2(g) 3++在低温 在高温CaCO3(s)→CaO(s)+CO2(g) 4——在低温 在高温HCl(g)+NH3(g)→NH4Cl(s) 当ΔHΔS符号相同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有关无关) 当ΔHΔS符号相反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有关无关) 学习导航 1.方法导引 (1)通过计算或分析能确定ΔH–TΔS的符号进而确定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2)熵是体系微观粒子混乱程度的量度体系混乱度越大其熵值越大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熵大于液态物质的熵液态物质的熵大于固态物质的熵;相同物态的不同物质摩尔质量越大或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3)对某化学反应其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从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生成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如果从少数的气态物质生成多数的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也变大这时体系的熵值将增加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判断出过程的ΔS>0

人教版九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鲁科专用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7章第1讲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鲁科专用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7章第1讲化学平衡常数化 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2020·备考】 最新考纲: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2.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核心素养: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化学平衡常数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决问题。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的转化率,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Q c与K的关系)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考点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频数:★☆☆难度:★☆☆) 名师课堂导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在高考中很少涉及,复习时没必要拓展强化,只要抓住教材主干知识点进行落实即可。 1.自发过程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化学反应方向 (1)判据

(2)一般规律: ①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②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③ΔH 和ΔS 的作用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当ΔH <0,ΔS <0时低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H >0,ΔS >0时,高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1)熵:衡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单位为J·mol -1 ·K -1 。 (2)对于一个特定的气相反应,熵变的大小取决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系数大小。 (3)复合判据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速查速测] 1.(易混点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放热过程均可以自发进行,吸热过程均不能自发进行(×) (2)CaCO 3=====高温 CaO +CO 2↑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3)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唯一因素(×) (4)ΔH <0、ΔS >0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5)吸热且熵增加的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6)-10 ℃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反应的自发性(×) 2.(教材改编题)(RJ 选修4·P 361改编)下列过程的熵变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少量食盐于水中,ΔS >0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意义》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执教完化学反应的意义一节新授课后,启发和收获颇多,现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活动天地,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以“活动天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既简单又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抓住这一认知的起点和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 2、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当然本节课也有些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1《化学反应的方向》(第3课时)

(第三课时) 【题1】吸热反应一定是(C ) A.非自发的化学反应 B.释放能量 C.贮存能量 D.反应需要加热 【解析】吸热反应是一个把热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能量而被“贮存”起来的过程,B 错误, C 正确;吸热的自发反应是熵增加的过程,A 错误;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或低温下也可自发 进行,D 错误。 【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 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也伴有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 总焓(x)与反应物的总焓(y)之间的关系为x>y ,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x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文登市侯家中心校张红 2010年8月10日14:24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忆这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2)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能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了解和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框架;(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各种题型的总结,进一步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通过对于各种题型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总结单元知识点,将知识点和相应题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归纳方法,体会“学以致用”,体会建构了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对于学习的帮助,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单元基本知识点,并能说出各知识点的内容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第二单元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可以做出推断“化学变化中,总质量不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去验证猜想归纳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定律从微观原因和宏观表现进一步理解定律定律的表现——化学方程式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纯净物固定的质量比进行实际实验和生产的计算 学生做练习,检验复习的效果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单元基本知识点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展开 I.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实验探究 1.探究过程 (1)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思考: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想呢?) (2)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的思路:称量的质量特点:称次质量,但是放次砝码(做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题目时特别需要考虑到的) 注意事项: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者气体生成,则应在体系中进行实验(为什么?) (3)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得出结论: ,即质量守恒定律 2.课本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现象的回忆 (1)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实验的现象: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实验的现象: II.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应用 (I)对定律的理解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00730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名称:化学反应工程学时/ 学分:48/3 英文名称: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选用教材:《化学反应工程》朱炳辰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张濂等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XXXX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等数学大纲审核人:XXXX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近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物化和化工原理知识表达反应工程问题,建立反应器和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正确求解。 2、能运用反应工程的思维方法,判断反应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 3、能够针对反应过程的特性,确定反应器选型和操作条件,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优化。 4、能设计并实施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热模或冷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或拟合模型参数,获取有效结论。 5、能应用专业软件模拟和解决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问题,了解模拟计算的原理及其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介绍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理想化学反应器(支撑课程目标1、2) 1、反应过程的技术指标转化率、收率与选择性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及相互关系, 反应速率的温度效应和活化能的意义,及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和级数的意义。 2、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串联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复杂反应系统反应组分的速率、选择性和收率的模型计算方法。 3、等温间歇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及反应时间、反应器体积的计算方法。 4、管式平推流反应器的计算模型,平推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空时和空速的概念及其应用。 要求学生:能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操作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温度和温度序列。 第三章: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支撑课程目标 3、4、5) 1、全混流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定态下全混流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定态下串联或并联操作的全混流反应器的计算方法。 2、循环反应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返混的概念、起因、返混造成的后果,返混对各种典型反应的利弊及限制返混的措施。 返混与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关系,停留时间分布的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3、活塞流和全混流停留时间分布表达式。轴向扩散模型、多釜串联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流体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会设计实验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能根据化学反应的不同类型能正确地选择反应器的组合方式、加料方式、原料浓度及操作温度。 第四章:非均相反应过程的质量传递(支撑课程目标1、2、4) 1、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拟均相化处理方法,多相反应过程的分析方法。反应本征动力学、颗粒动力学和床层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