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_刘臣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_刘臣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_刘臣

而且是诊治的通则。读仲景方,不应该只把它当作“方”来解读和应用,而应当把它当作“法”来理解和研究。[3]我们要学会从中寻找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体会其立法的原则,掌握其药物的合理配伍及相互间的剂量关系,将理法方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师古而不泥古,学会多方位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习与掌握现代医学,又要按辨证论治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具体的病。《伤寒论》理论引导辨证从多角度思维与有目的的切入问题,并能向纵深方面研究疾病本质,揭示疾病发展与演变规律,能够驾驭与把握疾病和具有逆转疾病的辨治能力。[4]如何将其理论与辨证有效地指导临床以及辨治疑难病症,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关系到中医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1.

[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精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515.

[3]陈瑞春.伤寒实践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王付.伤寒杂病论临床用方必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2.

(编辑:李 华)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

刘 臣1,王俊杰1,徐 然2

(1.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2.本溪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05)03-0019-02

笔者从2001年至今,遵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病在少阳阳明二经,宿根是瘀血的病症;据方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50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01-01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依据:①发作时,喘促,胸胁满闷,喉中痰鸣,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气短,口干,口苦,或口渴,或大便秘结,或伴恶寒、关节痛,或喘而汗出,多于夜间发作,或于夜间加重,舌质略红,苔腻,脉弦滑数,或弦细有力。②呈反复发作,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⑤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⑦胸部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1a,最短1a。

收稿日期:2004-12-22

作者简介:刘臣(1969-),男,辽宁本溪人,学士学位,主治中医师。2 治疗方法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药如下: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枳实10g,甘草10g,白芍10g,大枣4枚,大黄3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水煎服,日1剂,100ml日2次口服,半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为2个疗程。加减:若喘而汗出明显者加入麻黄10g,生石膏25g,杏仁10g;口干、渴或心烦者加生石膏30g;若外感者加入葛根10g,麻黄10g,杏仁10g;若见咳痰、恶寒,关节痛者,又有太阳病痰饮内停,故合并用小青龙汤。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01-01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哮病疗效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者。未愈:症状无变化。结果:治愈12例,好转25例,未愈13例。有效率74%。

4 讨论

本病临床多遵脏腑辨证,认为该病新病在肺,久病在肾,急则以邪实为主,缓则以补肺肾为主。治疗本病多用化痰、

·

19

·

平喘、补肺益肾纳气的方法及方药,但证之临床疗效一般。

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研究《伤寒论》的成就及治疗本病经验[2],辨本病多在少阳阳明二经,同时兼有瘀血宿根。从六经辨证来分析本病,支气管哮喘,平素不发作时,没有咳嗽、吐痰、头痛或身痛等症,故知病不在太阳,很少见痰饮宿根;又本病未发作时如常人,不见有手足不温,大便稀或下利,恶寒,精神不振等症状,故知病未在三阴经;患者发作时多为胸胁满闷,心烦,又多见生气及情绪波动后发作或加重,故病在少阳,又临床患者多伴有大便秘或大便不畅,口干舌燥或口渴等阳明内盛症状。故知病又涉及阳明;本病发作时多在夜间或在夜间病情加重,这是病在血分的表现,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故而可知本病宿根是瘀血阻滞。西医病理研究,支气管哮喘末梢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看到粘膜充血形成皱襞或可看到血管内有血栓形成[3]。这也支持本病有瘀血宿根存在。

综上分析,六经辨证认为支气管哮喘病机为少阳阳明并病,为实热兼瘀血型。根据胡希恕老中医运用《伤寒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治疗方法,依证选方,选取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加减治疗,用大柴胡汤清泻少阳及阳明二经之实热;桂枝茯苓丸入肝经,活血化瘀,祛除瘀血宿根。有是证,用是方,用其药,二方合用,治病求本,又随症变化加减,兼及太阳表证或太阳痰饮者,合并用祛痰化饮解表的方药,三经共治兼及痰饮之病因。故而该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收到很好效果。为该病治疗提供新认证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2]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0-23.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5.(编辑:李 华)

吴茱萸汤治疗梅尼埃病40例

王翠芬

(濮阳市中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关键词:梅尼埃病;吴茱萸汤;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05)03-0020-01

梅尼埃病属内耳眩晕症,为迷路淋巴系扩大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属眩晕证范畴。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较满意,笔者2001~2004年10月30日,共治疗该病4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8例,女32例;年龄30~68岁,其中45~60岁者21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10a。经颅脑多普勒检查,提示未见异常。

2 治疗方法

停用一切西药,单用吴茱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5g,党参15g,生姜4片,大枣4枚,桂枝6g。加减:若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炮附子6g,呕多者加法半夏8g,气虚甚

收稿日期:2004-12-21

作者简介:王翠芬(1968-),女,河南濮阳人,主治医师。者加黄芪20g。上方每剂复煎,每日分2次服。一般需服3剂,诸证明显改善,眩晕、呕吐止,恢复正常活动。

3 治疗效果

经治40例,痊愈35例(眩晕症状消失),好转3例(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例(眩晕症状未减或加重),有效率为95%。

4 体会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378条,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巅顶头痛等。本例所出现的眩晕、干呕、吐涎沫等症,正是由于厥阴肝经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阴寒之气循经上冲所致。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主;生姜辛散寒邪,暖胃止呕为辅;寒邪易耗元气,故用参、枣之甘缓,补脾胃以扶元气,且以制吴茱萸、生姜之辛燥,共为佐使药,桂枝温经散寒。上药合用共奏温肝暖胃、散寒降逆、温经散寒之功效。(编辑:魏 群)

·20·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31T15:13:22.0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5期作者:姜学峰 [导读] 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姜学峰(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中西医科 102400) 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发热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退热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疗程5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24/25)显著高于对照组88%(22/25),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1.5±0.5)显著优于对照组(2.0±0.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退热时间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发热;临床观察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它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极为常见[1]。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及时退热在临床上意义重大。经方泛指《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和唐宋医家的传世名方,以方简效宏为特点,具有独特优势。经方退热,具有独特优势,运用得当,疗效显著[2]。本文笔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发热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发热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3岁,病程1-7天,平均3.3天,伴头晕、呕吐7例,流涕、鼻塞11例,单纯发热7例。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6岁,病程1-8天,平均3.7天,伴头晕、呕吐6例,流涕、鼻塞13例,单纯发热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诊断标准:(1)感受外邪而发,起病较急,病程较长,发热初期多伴有恶寒,得衣被而恶寒不减。(2)发热体温大多数较高(37.2-39℃),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方法,发热仍难控制,超过7d仍发热或退而复热。(3)初起常兼有全身酸痛、流涕、鼻塞、咳嗽、脉浮等表症。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柴胡汤方为:柴胡24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0g、甘草9g、生姜10g、大枣10g。随症加减口渴者加天花粉15g;高热(≥39.1℃)者加生石膏30g;咽痒、咽红者加薄荷6g、连翘12g、牛子12g;流涕、鼻塞者加羌活10g、防风 10g、辛夷9g;头痛者加川穹10g、蔓荆子10g;咳嗽、痰多者加桑叶12g、厚朴9g。上述汤药均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剂600ml,早中晚各服200ml,注意少量频服。服药期间饮食清淡,勿过饱、过油、过腻,禁洗澡。对照组给与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病毒、抗感染等,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两组均5天为一疗程。 1.4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如下标准。痊愈:用药1-2d内,体温恢复正常(腋窝温度降到37.2℃以下,不在回升),症状消失;显效:用药1-2d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1-3d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1.5±0.5),优于对照组(2.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认为发热是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后或集体自身坏死组织吸收或其他因素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的上移而发热[5]。持续高热对机体有一系列危害性,如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消化液分泌不足、胃肠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全身多器官障碍综合征,引起急性肺损伤[6]。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感冒”“温病”范畴,主要原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邪热蕴结上焦,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等一类外感病症。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有辛散苦降、疏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分析

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27T14:42:21.5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方艳 [导读]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医院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中医院 113300 摘要:目的:探究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附子汤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共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加味桂枝茯苓汤;附件炎性包块;临床疗效;研究 附件炎性包块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妇科疾病,发病原因大多为未彻底治愈的急性盆腔炎所致。附件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范畴,中医认为其多由瘀血内停、正气不足、邪毒内蕴、气机阻滞、气血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西医和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疗程短,但效果不佳。为研究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附件炎性包块患者60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排除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及妊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在22-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4.5)岁,患者病程在4-120个月之间,平均(34.2±4.3)个月;对照组30例,年龄在21-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 2.3±4.2)岁。患者病程在5-110个月之间,平均(35.2±5.1)个月。其中45例单侧炎性包块,25例双侧炎性包块。炎性包块直径在( 3.71±0.31)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包块直径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给以抗生素治疗,取患者宫颈分泌物制作涂片,进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组方为:丹参15g、地龙15g、莪术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桂枝12g、砂仁12g、当归12g、陈皮12g、赤芍12g、牡丹皮12g、三棱12g、桃仁10g、鳖甲10g、茯苓2g、柴胡2g。每日1剂,水煎服,于月经结束后开始用药,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四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完全消失;好转: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缩小一半以上;无效: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进行B超检查显示包块未缩小或包块增大。 1.4统计学分析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共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 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附件炎性包块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特点,极易出现盆腔充血、盆腔器官粘连、结缔组织纤维化等[1]。患者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酸痛等,并伴有月经失调、白带增多、腰痛等症状,一般在劳累或经期过后症状会有所加重。B超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明显增厚,存在压痛性包块,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白细胞水平升高。倘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导致增粗、输卵管纤维化或阻塞不通,进而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倘若输卵管两端出现闭塞,则易形成输卵管积水并穿入粘连的卵巢当中,进而出现输卵管卵巢囊肿,导致宫外孕或不孕。因而临床上需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主要是西医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通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单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附件炎性包块临床疗效不佳。造成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疾病反复发作,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块较厚且潜伏较多细菌,因而极易引发炎症[2]。炎性包块由于血供差,抗生素静脉注射后,包块周围的局部药物浓度较低,不能对包块内部细菌有效杀灭,从而导致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癥瘕”范畴,中医认为附件炎性包块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实践发现加味桂枝茯苓汤在该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组方中的桂枝具有温经通脉的功效;茯苓具有化湿利水的功效;桃仁、赤芍、丹皮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通阳、活血祛瘀的功效。附件炎性包块的形成多因慢性炎症治疗不当或是盆腔腹膜、输卵管卵巢受到急性感染后治疗不彻底所致。瘀血内停、正气不足、邪毒内蕴、气机阻滞、气血失调而成瘕。因而治疗时,加用金银花、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功效的药材[3]。 本文通过对60例附件炎性包块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8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加味桂枝茯苓汤在附件炎性包块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1]杜新平.抗生素配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4例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47.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2008-10-0313:45:59) 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触之如额).等等→目前没有较佳疗法,中药只能缓解症状,没有治本之法。 民间疗法:壁虎+蟾蜍+斑毛虫…等等→以毒攻毒(效用无) 一、茵陈蒿汤 【伤寒260: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频、短、无皆是),腹微满者】 原方:茵陈蒿6两山栀子14枚大黄2两 黄煌:茵陈蒿10~30g山栀子10~15g制大黄6~12g (茵陈蒿→退黄专药) 1.本方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胆道感染见黄 疸,色鲜明(阳黄→有光泽: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变色黄短 少,腹满,舌红苔黄腻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患者体质:身目黄染色鲜明,黄红隐隐,兼有身热便结, 口干燥烦,舌红脉数 (阴黄:晦暗如烟薰非本方証)

3.可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证(ICP) 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陈8g、栀子4g、大黄3g,水煎40m l,每次服10m l,一日四次) 4.本方治黄疸多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矢数道明曰:「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热毒郁肝,症见黄疸、腹胀」 与大柴胡汤合用,治疗胆道感染、胆囊炎 5.本方证不必见便秘(大黄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黄主退黄、除腹满 6.本方剂型可用灌肠 二、小柴胡汤(天然之干扰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黄煌方:柴胡5~10g黄芩5~10g姜制半夏5~10g党参6~12g 生甘草3~6g干姜3~6g 红枣3~10g (小柴胡汤治疗肝炎药量要小) 1.小柴胡汤主治慢性肝炎(湿热内蕴),症见寒热往来(往来即指缠绵难愈、节律不定→肝指数变动)、胸脇苦满(右上腹肝区隐痛、胸闷)、默默不欲饮食(精神抑郁、社会压力) 2.小剂量,长期服用(因为此药亦须由肝处理),两个月检查 肝指数一次,没有改善或肝功能反异常即停 3.体质:青年人多,肤色黄暗、偏瘦,舌脉无明显异常,肝 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常与五苓散、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 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 养活不少医生。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 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 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 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 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中 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 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 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太阳主表证,阳明主里证,少阳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主半表半里证。需要注意的是, 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而是“不内不外…‘不表不里”的另外一种症候。《伤寒 明理论》云:“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

柴桂温胆定志汤为主治疗精神抑郁症

柴桂温胆定志汤为主治疗精神抑郁症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 【关键词】柴桂温胆定志汤;精神抑郁症;郁证;心胆阳虚 精神抑郁症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作形式之一,系情感性精神障碍,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女性多见,青壮年起病。西医治本症用大剂量的抗抑郁药,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本症属中医“郁证”范畴。笔者认为,本症属神窍疾病,其发病诱因虽多与精神情志刺激有一定关系,但因心主神志、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此三脏阳虚、气虚乃是易发本症的体质因素。在这一体质因素的基础上,稍遇精神情志刺激则不能耐受,从而形成脑神失养,气郁痰阻,神窍迷蒙之证。经采用柴桂温胆定志汤为主,辅以较小剂量的多虑平,治疗重症抑郁症患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中药用柴桂温胆定志汤:柴胡、黄芩、桂枝、赤白芍、半夏、生姜、陈皮、枳壳、竹茹各10g ,茯苓20g ,人参5g ,菖蒲6g ,远志10g ,大枣5 枚,炙甘草6g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服至症状控制后,以太子参10g易人参,去菖蒲、远志,桂枝减量,隔日1剂,继服2~3周停药。本方与多虑平联用,如因服多虑平而见口干、便秘、视力模糊者,可分别酌加天花粉、全瓜蒌、草决明等。 西药用多虑平(Doxepinum),该药是抗抑郁药中副作用较小者,但单用时作用弱,对重症患者见效慢、疗效差。与中药联用后,从最小剂量25mg/d开始,每日增加25mg ,增至150mg/d 时则不再增量,分3次口服。服至症状控制后,继服2~3周开始减量。每减25mg保持5~7天,减至12.5~25mg/d时,再维持2~3周。 2 病案举例 管某,女,42岁,1994年9月16日初诊。因心情抑郁、头痛5月,加重3月,由家属陪来就诊。5个月前,因不明原因的疲劳无力,反应慢,完不成工作任务而心情郁闷,并常有自责内疚感。后渐见头痛,失眠,早醒,食欲不振,肩背时或窜痛、时或酸沉如压重石,四肢木无“知觉”,软弱无力,欲动不能,百事皆无兴趣。诸症清晨尤重,至午仍难起床,傍晚偶有轻时。已愈3月不能上班及理家。因痛苦不堪忍受,时时出现自杀念头。某精神病院诊为精神抑郁症,用抗抑郁药后,出现眩晕、口干、恶心等反应,遂拒绝服药。刻下症见两目呆滞,愁容满面,端坐不动,问十不答一。病情由家属代诉。手足冰凉,脉细小而弦略数,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舌苔白厚腻。西医诊断: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型,重症。中医诊断:郁证,辨证为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治疗按上法,予柴桂温胆定志汤和多虑平。 用药仅3日,头痛及肩背痛重感即减轻,四肢已有“知觉”。用药5日,上午已可起床在室内散步,有了食欲,不再想死。用药4周诸症已得到控制,并可独自骑车来诊。此时中药去菖蒲、远志,以太子参10g易人参,桂枝改为6g,隔日1剂,继服两周。用药6周已可上班工作,停服中药。多虑平开始减量,每减25mg维持5天。约4周后以12.5~25mg/d继续服4周停药。随访1年半无复发。 3 体会 人体阳气与脏腑活动有昼夜盛衰变化的自然节律,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清晨是人体阳气由内敛潜闭转为外发隆盛的时候,也是各器官的功能开始活跃,需要消耗更多阳气的时候。既要借助肝阳、肝气的展发疏泄,又要仰赖少阳相火、少阴君火的温煦长养。而心与肝胆阳衰气弱者,清晨得时当旺而不得旺,当疏泄而无力疏泄,但机体耗能却应时而增加,此时脑神失养也必然加重。何况阳虚者浊阴必乘,气郁者痰浊必生。于是痰浊蒙蔽、精神抑郁、思维迟钝乃至疲倦无力诸症就有了清晨乃至上午加重的特征。至暮则阳气内敛,机体耗能降低,心与肝胆的负担也相应减轻,故其症或可缓解。因此据晨重暮轻这一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基本可以判断造成精神抑郁症的病机当是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据此,采用温补心胆阳气,益肝兼助疏泄,养脑涤痰醒神,当属治本之法。定志丸用人参补五脏、益元气、安精神、定魂魄、开心健脑;茯苓利窍祛湿导浊,补心益脑养神;菖蒲、远志豁痰开窍、振心阳、益智慧、醒脑神。但温补心阳、振奋肝胆、疏达郁结、涤痰导浊之力均不足。于是配小柴胡汤疏达郁结,振奋肝胆脾胃。且小柴胡汤本证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胸胁苦满等症状,在抑郁症中颇多见。合桂枝汤,取其辛甘化阳以温补心胆之阳,酸甘化阴以滋养肝心之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2-13T17:14:59.3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7期作者:刘广英 [导读] 慢性盆腔炎是困扰许多女性的疾病,十分难以治愈,并且症状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痛苦[1]。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妇保科 730084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用药安全,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桂枝茯苓汤;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001-01 慢性盆腔炎是困扰许多女性的疾病,十分难以治愈,并且症状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痛苦[1]。常规治疗仅依靠抗生素对抗炎症,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总有效率。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在我国进行较多,桂枝茯苓汤则是其中疗效较好的一种药方,本研究对其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年龄在26-48岁,平均年龄(36.8±3.7)岁;对照组34例,年龄在25-48岁,平均年龄(36.5±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根据情况选择药物,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1-3疗程。 1.2.2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桂枝茯苓汤治疗,方子:丹参30g、赤芍15g、茯苓12g、香附9g、丹皮9g、桃仁9g、桂枝6g;腹痛严重者,加用延胡索9g;小腹冷痛者,加用炒小茴6g、炮姜6g、肉桂6g;腹部包块者,加用莪术9g、三棱9g;气虚者,加用黄芪15g、党参15g、白术9g;小便频繁,且无涩痛者,加用乌药10g,减去茯苓;清水煎药,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1-3疗程。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3]:治愈:患者附件及子宫压痛完全消失,子宫双侧片状或条索状的增厚不明显,炎性包括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附件及子宫压痛明显改善,仍可发生子宫双侧片状或条索状的增厚;无效:与上述不符;总有效率=(治愈+有效)/n×100%。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对照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以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对患者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需要适宜的治疗。该病治疗十分棘手,特别是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目前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在国内较为流行,探讨有效的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可为医师选择适宜药方提供参考。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中属于痛经、带下等范畴,病机为津液、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血运不畅。津液凝滞。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散寒为主[4,5]。桂枝茯苓汤则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中药物,方中主要药物桂枝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茯苓则有利水渗湿之功,现代研究中显示,茯苓有抗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以上两种主药配合丹皮凉血;丹参、赤芍、桃仁等消淤血、理冲仁;香附调经止痛、理气疏肝。因此可对慢性盆腔炎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对部分患者无效,而桂枝茯苓汤根据症状加减则可对绝大部分患者生效,疗效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虽然观察组有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但症状并不严重,总体用药较为安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说明桂枝茯苓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治疗棘手,单独依靠抗生素疗效很难令人满意,采用中药桂枝茯苓汤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对患者非常有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我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了,但今天还有话说。 每次我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都要提到那位可敬的现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特别是要提到刘渡舟先生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学家——胡希恕》一书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到底是说的是哪一件往事?今年7月11日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经方论坛上,冯世纶先生告诉我,那是当年会诊单玉堂老先生的事。我上网查到单老儿子单志华先生的一段回忆录: “1982年,单玉堂先生患肺心病住院,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那么,到底用得什么方?冯世纶先生告诉我,胡老用的方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他说,这是单老第二次住院,第一次住院时,单老肺部感染发热,也是胡老开的方,用的是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生石膏甘草。后来还给我寄来了当年的病案。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的最爱。他不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肺炎,也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治疗单老肺心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则用大柴胡汤加桃核承气汤。这是胡老的智慧!大柴胡汤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宿食病的方,但不限于宿食病,伤寒发热,张仲景就用大柴胡汤,后世也是这样用法。其着眼点是方证,即“按之心下满痛”。而且,从方证相应出发,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日本和田东郭(1744-1803)在《蕉窗杂话》书中提到:“长病之喘,喘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组成】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方歌】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功用】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 【方解】本证为太阳表证未解,进而邪犯少阳,实为太阳少阳并病,治宜太少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伤寒六七日,一般为表证解除之期,如不解,则有传变之势。今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知太阳证未罢,风寒犹留连于表;微呕与心下支结并见,是邪犯少阳,胆热犯胃,经气不利。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阳合病证:以发热恶寒、汗出、腹痛、头疼身痛、恶心纳呆、心烦、胸胁苦满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腹痛,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汗出恶风,头痛或者头晕,鼻鸣,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

2.常用于肩背疼痛、耳后神经痛、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迁延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阑尾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体虚感冒、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脑缺血、癫痫等属于太阳未解、邪犯少阳者。 3.体质要求:患者多数营养状况一般或偏于瘦弱,部分患者情志不畅或者烦躁、失眠,有些会有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4.江苏省儿科名医王益谦老先生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4至5天,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点抗生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 【类似方证鉴别】 1.柴胡桂枝汤与小柴胡汤:都可以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柴胡桂枝汤证兼有发热恶寒、肢节疼痛等太阳病证;而小柴胡汤证只有少阳病证。 2.柴胡桂枝汤与桂枝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恶寒、肢节疼痛。柴胡桂枝汤证兼有胸胁苦满、恶心呕吐等少阳病证;而桂枝汤证只有太阳表虚证。 【原文】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小编导读 涉及脑病的中医病证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呕吐、昏迷、中风、痴呆、痫证、癫狂、郁证、不寐、耳鸣、耳聋、痉证、痿证等。现代医学可见于脑肿瘤、脑血栓、脑出血、癫痫、脑积水、脊髓灰质炎、更年期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胡老用经方治疗有不少独特经验,今从治验看其一斑。 脑病繁烦何其多治疗首推大柴胡 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通过这些病案分析,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1(脑梗死)崔某,男,66岁,首都机场患者。初诊日期1966年3月5日:两周前病发脑梗死,出现左半身不遂,麻木不仁,走路不稳,需人扶持,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脉弦滑数,血压190/120毫米汞柱。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二诊4月1日:上药服6剂,走路已轻快,已不用他人扶持,大便日3~4行,血压160/100毫米汞柱。仍宗前方,大黄

减为二钱。三诊4日8日:左半身不仁明显好转,唯左臂尚不遂,血压150/96毫米汞柱,仍上方消息之。按:以上是胡老治疗脑病的病案,无论是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都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其前提是,当患者出现其方证时才能应用。 惊狂缘本于亡阳桂枝救逆理应当 例2(癔病)王某,女,26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为寒饮上犯,治以温化降逆,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六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10剂诸症皆消。 眩晕并非肝阳亢里外寒热更疯狂 例3(高血压)赵某,男,53岁,病案号15411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发现高血压已20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1965年4月2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麻木,血压170/130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1.79%,对照组为11.63%。治愈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治疗效果肯定。 【关键词】盆腔炎;中药 现代医学抗炎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对慢性盆腔炎却疗效不佳。笔者从2001年以来应用桂枝茯苓汤加 减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56例,取得肯定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1年以来病例99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患者中,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2例;对照组43例,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4例。2组均有应用抗生素史,但未治愈且反复发作,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五版教材诊断标准: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有的有月经不调史或不孕史;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差、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呈条索状增粗,或有包块、压痛;经B超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盆腔恶性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患。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本组方:菟丝子30 g,枸杞子20 g,桂枝10 g,茯苓10 g,白芍20 g,丹皮10 g,桃仁10 g,黄芩12 g,川椒3 g,鹿角胶10 g。加减原则:输卵管阻塞、附件包块严重者加荆三棱、莪术、水蛭;气血虚弱者加人参、黄芪;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偏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血瘀重者加丹参、红花;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断;胃纳差者加山药、鸡内金;伴慢性宫颈炎加黄柏、蒲公英;带下多者加芡实、海螵蛸;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肝郁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上药用50 ℃水浸泡1 h,1剂/d,分2次服完,每次约200 ml,于每月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药,连服18 d为1个疗程。治疗组连续服用3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调整用药,并嘱患者及时、定期反馈病情变化,主治医师电话追踪至少半年。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7~10 d为1疗程,第2、3疗程改为口服抗生素,每月连服10 d左右,并追踪观察疗效。 3治疗效果

中医试卷题

一,单项选择(1.5分) 1.成为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渊源的医著是:() A.《金匱要略》 B.《伤寒论》C《内经》D.《伤寒杂病论》E《诸病源候论》2.首创“卫气营血”辩证方法的医家是:() A.王孟英 B.张从正 C.叶天士 D.吴有性 E.薛生白 3.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医著是:() A.《备急千金要放》 B.《肘后备急方》 C.《外台秘要》 D.《诸病源候论》 C.《本草经集注》 4.证的基本含义是:() A.疾病过程的症状总和 B.疾病过程中的体征总和 C.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D.疾病过程的病因病理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5.感冒的病因中,哪一项占先导地位:() A.风 B.寒 C.热 D.燥 E.湿 6.首倡感冒用辛温、辛凉两大治法的医家是:() A. 朱丹溪 B.孙思邈C张仲景D刘河间 E.张景岳 7.下列哪项不属于感冒的病因:() A.外感六淫 B.时行疫毒 C.正气不足 D.饮食劳倦 E.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项是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 A.解表达邪 B.辛温解表 C.辛凉解表 D.滋阴解表 E.益气解表 9.时值盛夏,身热,微恶寒,肢体酸重疼痛,头重,无汗,咳嗽痰黏,口中黏腻,渴不多饮,小便短亦,舌苔薄腻,脉濡数。治宜:() A.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B.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C.清暑祛湿解表 D.润燥解表 E.益气解表 .男,20岁,患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无汗,不甚渴饮,舌苔薄白少津,脉浮(请做下列题目) 10该患者的证候属于:()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风燥感冒 D.暑湿感冒 E.阴虚感冒 11其治法湿() A.辛温解表 B.润燥疏表 C.辛凉解表 D.滋阴解表 D.化湿解表 12其治疗首选方是:() A.桑杏汤 B.银翘散 C.桑菊饮 D.杏苏散 E.加减葳蕤汤 1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 A.《素问·咳论》 B.《诸病源候论·咳嗽候》 C.《景岳全书·咳论》 D.《丹溪心法》 E.《医学心悟》 14.咳嗽的病理因素关键在于:()

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_高建忠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27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 《伤寒论》中提到“热入血室”这一特定概念,后世医家把小柴胡汤作为治疗热入血室的专用方。 《伤寒论》论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提到热入血室的还有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所谓“热入血室”,是指妇女经期外感,表现为寒热往来,甚则神志变化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特定病证。后世医家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通常加用活血调经之品。 后世视小柴胡汤为热入血室专方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治疗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地黄汤。附案如:“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当然,病证表现为寒热往来,治疗也应以小柴胡汤为主,所加活血调经药仅为佐使之品,而处方绝不可以以血药为主。 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从另一角度强调:“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 瘀血所致寒热往来、神志异常不在此例。 清代医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及《伤寒论》第143条、第144条时指出:“前后妇人中风两条,仲景虽分言之,以互相发明其义,而学人当合论之以悉其旨可也。但前以七八日而脉迟身凉,此以七八日而续得寒热,皆热邪已入之变症,又示人以热入血室之见症颇有不同,无一定之式,未可执泥以生疑二也。但不揣愚昧,意谓仲景氏虽但曰小柴胡汤主之,而汤中应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其脉迟身凉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尤未可执方以为治也。” 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临证可从。 日本学者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加按语谓:“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不如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之正当。” 实际上,“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与“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加用桂枝。汤氏之说明显不及钱氏之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