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1996年第10期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张 萍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在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中,利率平价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利率与汇率均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与调整,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利率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体现。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继于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两度调高了人民币利率。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将吸引资本流入,资本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由此可以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回顾1994 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确实如此,人民币从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 70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8 31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了两年之久。然而,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究竟孰是孰非,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做一探讨。

一、理论与模型

1 利率平价论的含义

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用r表示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收益率(年率),r*表示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平均收益率,E表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E e表示预期将来某个时点上的即期汇率。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risk neutral ),根据一价定律可得

1+r=(1+r*) E e/E(1)对等式(1)做适当的数学处理,得到:

r-r*= E e(2)其中

E e=E e/E-1(3)

风险中性:风险中性的代理商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劳伦斯.S.科普兰,1989,P89)。

34

等式(2)就是无抛补的利率平价的表达式。它表明:当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时,本国货币预期贬值(升值),本币预期贬(升)值的幅度等于国内与国际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等式(3)是本币的预期贬(升)值率。

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以不同币值计价的资产进行充分的套利是无抛补利率平价得以成立的关键。为了避开有关风险的争论,无抛补利率平价中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投资者的收入效用曲线是线性的。投资者的效用由预期收入的期望值决定,预期收入的期望值越高,投资者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如果两种资产组合的预期收入的期望值相等,而风险不同,投资者对两种资产组合的偏好相同,这类投资者就是风险中性的。

与无抛补利率平价相比,抛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因为远期外汇市场的出现使套利者可以免于承担由于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汇率风险。套利者在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水平。由于套利者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未来交易时的汇率,避免了汇率风险的影响,整个套利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抛补的利率平价的表达式是

r-r*=f(4)其中

f=F/E-1(5) F表示远期汇率,f是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是本币的远期汇率高于(低于)即期汇率的比率。

抛补的利率平价表明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高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必定升水。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资金将流入国内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的利率水平,而且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在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的情况下,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外汇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而本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随着抛补套利不断进行,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会不断增大,直至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此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本币远期贴水恰好等于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的幅度。

在资本具有充分的国际流动性的前提下,抛补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均告诉我们:如果本国利率上升,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在抛补的利率平价中,由于套利者的掉期保值行为,本国利率上升将引起本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的贴水。但是,在不存在远期外汇市场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动是如何与本币汇率水平的变动联系起来的呢?结合多恩布施的汇率超调模型,我们将对此做进一步探讨。

2 多恩布施超调模型

多恩布施模型描述的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假定国外物价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是固定的;国内商品市场价格粘性,金融市场则是瞬时结清的;资本具有充分的国际流动性,足以维持无抛补利率平价的成立。

多恩布施重新解释了预期汇率贬值率的形成。他认为预期汇率贬值率 E e由长期均衡

35

汇率水平Ep与即期汇率Et共同决定,即

E e= (Ep-Et)(6) 反映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对本币相对于其均衡汇率水平高估或低估的敏感性,如果即期汇率低于其均衡水平,市场预期本币汇率将贬值;反之则会预期本币汇率升值。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由两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诸如相对货币存量、相对国民收入、两国利率水平等因素)决定。

取均衡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假设国内利率水平等于国际利率水平,r d=r f,即期汇率恰好处于其长期均衡水平Et=Ep。由于外部因素扰动,国内利率水平突然上升,外汇市场对本币的预期将是在今后几个月内逐步贬值。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国内利率上升会吸引资本流入,促使本币升值。为什么在这里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反而会引起本币的预期贬值呢?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瞬时结清。本国利率上调确实会吸引外资流入,导致本币升值,但是在价格有充分弹性的金融市场上,本币的升值过程是瞬时完成的,几乎与国内利率水平的上调同步。本币的瞬间升值为其在今后几个月内的贬值提供了下降的空间。

多恩布施对本币即期汇率的瞬间升值的解释基于他对汇率预期形成的特殊假定: E e= (Ep-Et)。假设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定的,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无抛补利率平价所确定的均衡水平时,本币将升值。在金融市场上,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会促使投资者抛售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而购进以本币计价的资产,从而促成了本币即期汇率的迅速升值。即期汇率升值到一定水平之后,市场认为本币即期汇率在该水平上相对于其长期均衡汇率水平是高估了,因而会形成在未来几个月将贬值的预期,预期汇率的贬值幅度恰好抵消了本国利率水平上升的幅度。这使得本外币资产的转换活动(即套利活动)已无利可图,套利活动及本币即期汇率的升值都会停止。在外汇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一致的心理预期,即期汇率的升值几乎是瞬间即可实现的,并不必引起大量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

即期汇率的瞬间升值完成之后,该国不可能长期地维持一个高估的货币和高利率水平。当即期汇率高于其长期均衡水平时,它的未来的道路是要使它往均衡方向下降,因为本币升值恶化了该国的贸易条件,该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也抑制了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国内与国外对该国商品的有效需求减少,带来了国内经济的紧缩,国内物价涨幅回落,促使本币利率水平逐渐下降,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国内外有效需求增加,最终汇率与利率水平又回到初始的长期均衡水平。

这一过程可用较规范的语言描述为:在初始状态t0时,即期汇率E0等于其长期均衡汇率水平Ep,t1时国内利率上升导致本币瞬间升值至E1,高于其长期均衡水平Ep。此后,本国利率下降,本币渐渐贬值,最终二者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为什么即期汇率在t1时的升值是瞬时完成的,而t1之后的回调过程却是逐步实现的呢?原因在于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不同的结清速度。本国利率上升引起即期汇率的瞬间升值是套利资本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造成的。根据假定,金融市场是瞬时结清的,且套利资本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因此本币汇率的升值是迅速而且一次到位的(升至市场预期的合理水平,无抛补利率平价所确定的即期汇率水平)。而其后的回调过程有赖于商品市场中由于供求力量不平衡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调整。物价涨幅回落的越快,利率与汇率的回调过程就越短。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假设使得这一回调过程不可能立即实现,其调整速度肯定慢于金融市场。在西方36

快捷高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游弋着充足的套利资本,由于国内利率水平上升而引起的本币升值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在已经升值了的本币即期汇率的基础上,市场会预期本币今后的走势是逐步贬值。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本国利率上升,市场却预期本币汇率将要贬值。

多恩布施的价格粘性模型描述了汇率超调的动态过程,说明汇率如何由于货币市场失衡而发生超调,又如何从短期均衡水平达到长期均衡水平。当经济对外部扰动作出反应时,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货币市场内部对外部扰动的反应会出现过度行为。将无抛补的利率平价与货币市场中的过度行为相联系,根据多恩布施对汇率预期变化率的特殊假定,即期汇率的超调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本币的瞬间升值是一个 超升 的过程,随后它会逐步地贬值回调到一个与原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相比更高的新的长期均衡水平。

3 对利率平价的修正

利率平价所描述的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难以观察到。经过汇率调整后的利率差往往会偏离利率平价所确定的水平,落在某个中性区间里。在该区间内,利率、汇率与资本流动之间达到平衡,不存在未被利用的套利机会(Hamid Faruqee,1992)。区间的宽度取决于套利资金重新配置时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除了常规性的诸如通讯、运输、簿记等的交易费用(技术成本)之外,还有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如外汇管制、资本管制以及差别税率等等。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管制的逐步放松已使得利率水平逐渐趋于一致。实际上,有很多理由认为在60年代和70年代利率与抛补利率平价所确定的水平之间出现偏差是由于当时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外汇管制所造成的(科普兰,1989,P99)。

r d-r f

套利资金内流

套利资金外流

(F t-E t)/E t(%)套利资金外流边界

IRP线

套利资金内流边界

图(1):引入交易成本后的利率平价示意

以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实施管制的国家为例。套利者必须设法绕过该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完成套利过程。他不仅要承担当前管制造成的 确定的 或直接的成本,这部分成本是可见的,还要承担不可见的成本:在套利过程中该国可能会采取的其他的管制措施以限制资本的流动。这种在将来可能会实行的管制措施也构成了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它具有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的高低取决于资本输入国的政策制定规则以及政府的声誉。如果政策措施的出台是相机决择的(at discretion),那么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较大;若该国依据一定的政策规则推出政策措施,套利者亦可以形成有关的预期,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对政府的声誉评价越高,交易成本越小。政府树立其信誉和声望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有赖于政府

37

在过去和现今为实现经济政策的持续稳定所做出的努力。因为各国实行管制的措施不同,管制的程度各异,套利资本进出不同国家所承担的交易成本也有差别。经过汇率调整后的两国的利率差就反映了两国交易成本的不同。

如果以横轴表示时间上的远期升水率((Ft-Et)/Et),以纵轴表示空间上的利率差(r d-r f),则利率平价可以表示为一条通过原点和坐标轴成45 的直线(IRP),如图(1)所示。在利率平价线上的所有点表明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利率平价线右侧的区域里,投资于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有利可图;在利率平价线左侧的区域里,投资于以本币计价的资产有利可图。

引入交易成本后,在利率平价线周围存在着一个中性区间。在这个中性区间里,任何套利活动都不可能获利。中性区间以外的区域表明抵补交易成本后套利仍有利可图的各种利差与汇差的组和。处于中性区间右边界之右的区域,套利资金外流仍有利可图。处于中性区间左边界之左的区域,套利资金内流仍有利 。

在实行金融管制的国家里,资本不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抛补的和无抛补的利率平价不能准确地描述资本流动的特点。这里介绍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中所使用的代替无抛补利率平价的一个表达式。假定资本的流动性是不那么完全的,套利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国内与国际利率差引起有限的资本流入(流出)一个国家。假设套利者是风险厌恶者,需要获得一定的报酬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这种报酬被称为风险报酬,用P表示。作为一种报偿,风险报酬通常以预期的超额收益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流入国内的资金量是本币计价的资产所提供的风险报酬的增函数,而资金流出时,情况则相反。最后,假定面临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时,市场预期汇率升(贬)值率实际上是被看作是给定的,也就是说假定汇率预期是静态的。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代替无抛补利率平价:

r d=r f+ E e+P(7)其中, E e表示静态的汇率预期,P表示流入国内的套利资本所要求的风险报酬。套利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在一般情况下 取决于未来汇率概率分布的参数,取决于对风险的态度和现存的资本数量 (科普兰,1989,P378)。对于实行金融管制的国家而言,政策风险是套利资本面临的主要风险,唯有在资本输入国资产所提供的风险报酬足以弥补套利资本流入可能承担的交易成本时,套利资本的流动才可能发生。风险报酬的决定也就取决于相应的交易成本以及上面提到的有关变量,它的确定是独立于等式(7)中的其它变量的。如果套利资本所要求的风险报酬随着持有的本币资产量而上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预期汇率贬值率一定的情况下,任意点上资本流入的规模将是国内利率的增函数。

二、对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考察

1 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水平完全由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决定,央行可以根据其汇率政策目标进行市场干预。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安排的分类标准,现

中性区间左右边界的数学推导参见杨威: 浅析利率平价说在引入交易成本后的表述 , 国际金融导刑 1995.2。

38

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属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在基本的汇率制度之下,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却具有明显的不同于西方外汇市场的一些特征。这些市场特征与多恩布施在超调模型中所要求的一个小国经济应当满足的一些前提假设是相抵触的。

短期资本的有限流动性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虽然尚未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由于外汇管制政策的不完善,以及执行管制政策的力度不足,短期资本的流动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套利活动实际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流出的渠道主要有 :

1 混入经常项目办理结售汇,主要表现在:(1)混入出口收汇项目中, 光票 结汇;(2)以外国驻华机构外汇的名义办理结售汇;(3)以假合同、假凭证向银行购汇,或者用一份凭证重复购汇的方式套汇。

2 利用资本项目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人民币的兑换:(1)将外债直接结汇;(2)以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资本的名义流入并设法套取人民币资金;(3)以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利润汇出为名,套取外汇汇出;(4)以工资、差旅费等非贸易用汇需要的名义套取外汇;(5)以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方式套取人民币资金。

3 直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实现国际短期资本进出,一般采取私下议定的汇率,境内收付人民币资金,境外收付外汇的方法。

4 通过外汇黑市实现国际短期资本进出。

关于国际短期资本在中国流动的规模的全国性数据是缺乏的,但是从个别城市的调查统计中可见一斑。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株州分局的一次调查,1994年株州市资本项目混入结汇范围达1263 3万美元,主要有三种形式:(1)外商投资企业擅自将资本金结汇;(2)以合资企业或个人名义,将私有借入款结汇,调换成人民币使用;(3)外汇贷款结汇,主要是假出口押汇结

汇。 。

由此可见,短期资本确实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规避管制,实现本外币之间的兑换,达到套利的目的。但是,这种套利资本的流动性却是不完全的。由于人民币尚未实现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套利资本的流动在政策上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一点与多恩布施模型中关于资本具有充分流动性的假设是不符的。对于套利者来说,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持有人民币资产所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持有以自由兑换货币计价的资产,因此套利者要求获得相应的风险报酬作为抵偿。这一风险主要来源于外汇管制,外汇管制越严格,套利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越高,套利资本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反是。

汇率的形成缺乏效率 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人民币汇率水平完全由国内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决定,央行可以根据其政策目标进行市场干预。但是,在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下,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现汇帐户被取消,其外汇收入均须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而企业的对外付汇则要按付汇当日的银行挂牌汇率,持有效凭证到外汇指定银行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再付出境外。由于企业存贮及吞吐外汇的行为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它们本应发挥39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株州分局 资本项目混入结汇范围的四种形式 ,见 中国外汇管理 1995.3.

详见:陆南屏主编, 利用外资与防备国际资本冲击 P190 192,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的 蓄水池 的功能基本丧失。当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失衡时,由于外汇指定银行受结算外汇周转比例幅度的管理及本币资金头寸的限制,使得央行不得不最终承担起平衡汇市供需的责任,不得不经常性地收购(或抛售)外汇,其市场操作几乎完全是被动的。由于央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入市干预,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已不能如实反映国内外汇市场的实际供需形势;相反,由于央行在市场上的买卖量在市场交易额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外汇市场上的 垄断力量 和价格领袖,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央行对汇率合理水平的看法(孙明春, 1995)。显然,在这种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变化缺乏灵活性(而是取决于央行的意愿),外汇市场的价格形成缺乏效率,市场信息封闭匮乏且缺乏意义(唯一有效的信息是央行对汇率水平的意愿)。

在当前中国的外汇市场上,当外汇的供给持续大于需求时,央行必须收购超额的外汇供给,弥补需求缺口(D1D4),否则银行结售汇业务将难以持续开展,市场无法实现平衡。央行被动性的介入外汇市场平衡供需,人为地增大了外汇市场的需求,使市场在未有充分升值的非均衡的汇率水平E1上即予结清,市场的其它主体会因此得到错误的信息,误认为市场供求在E1达到均衡,使得市场参与者及最终的外汇供需单位(企业)难以准确地调整其经济行为,外汇供给就被维持在大于真实需求的水平上。这样一来,汇率变动与外汇市场中的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汇率变化缺乏弹性,外汇市场的结清乃是央行干预下的人为平衡。

央行是外汇市场中的价格领袖,其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策略显然将影响汇率的调整速度。若央行以稳定汇率为目标,在操作中尽量减小汇率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对供需变化的弹性就较小,从E0到E 的本币升值过程将延长,外汇市场的真正出清难以实现;若央行在操作中允许汇率有较大的弹性,央行干预下的市场则能相对较快地达到真正的均衡。

当央行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为政策目标时,假设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国际市场的水平,套利资本的流入会增加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给。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就有责任在其意欲维持的汇率水平上收购超额的外汇供给。这就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资本流动极不敏感,人民币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升值,实现市场出清。中国外汇市场的这一特征与多恩布施在其模型中所要求的瞬时结清的外汇市场是不同的。

汇率预期形成机制的简单化 在多恩布施模型中,汇率的预期变化率取决于长期汇率水平与即期汇率水平之间的差距,两国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诸如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国民收入、相对利率水平的变化,都会影响市场对长期汇率水平的预期,进而改变汇率变化率的预期。根据前面对中国外汇市场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中外汇供需力量的对比和央行的汇率政策。

进出口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是决定外汇市场中真实的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因素。当二者基本平衡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央行无须进入汇市干预汇价;若二者不平衡,人民币汇率就存在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央行必须入市干预,发挥其平衡汇市供需的作用。此时,央行虽不能完全自主选择干预的方向与规模,但是它可以决定交易的价格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策略就决定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的预期。

任何可能影响央行汇率政策决定的因素都会改变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的预期。汇率政策的目标不同将影响预期的形成。若汇率政策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目的,央行把人民40

币汇率水平维持在略高于出口换汇成本之上,那么,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率主要取决于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动。若央行的汇率目标是要维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市场将预期汇率的变化率趋近于零。汇率政策制定的规则不同也会影响市场预期的形成。央行可以依据一定的政策规则制定出具有连续性的汇率政策,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相机抉择。在相机抉择的情况下,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受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新闻的影响较大。

若央行汇率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那么在国内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市场会预期人民币将小幅升值;反之,市场则会预期人民币将小幅贬值;但无论升值或贬值,其幅度都将十分有限。

2 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表现

由于央行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实行管制,短期套利资本并不具有充分的流动性;风险厌恶型的套利者只有在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一风险报酬的情况下,才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根据在第一部分中所介绍经过变形的无抛补利率平价表达式 等式(7),我们可以得到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的表达式:

P=rd-rf- Ee(8)风险报酬P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内利率水平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即rd-rf;另一个就是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变化率,即 Ee。在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中,假定市场预期的汇率升(贬)值率实际上是被看作是给定的,也就是说假定汇率预期是静态的,即 Ee 是确定的,当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超过了套利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技术成本)时,套利资本将流入国内。

当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同类外币资产时,关于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的预期对于套利资本的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假设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市场预期人民币将保持小幅升值的走势,也就是说, Ee<0。国内利率水平超过国际利率水平的差额(Rd-Rf>0)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升值率( Ee<0)一起构成了国内金融市场为套利资本流入所提供的风险报酬。当这个风险报酬高于套利成本时,套利资本内流。如果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不足以弥补过高的套利成本,那么套利资本的流动不会发生。在套利资本的流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越高,预期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率越大,风险报酬就越高,套利资本流入的规模就越大。

随着套利资本的流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量将进一步增加,人民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但是,由于央行以稳定人民币汇率为政策目标,致使人民币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汇率升值的幅度被限制在很少的波幅内,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在瞬间实现充分的升值以令市场形成人民币汇率将要贬值的预期,来抵消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所形成的风险报酬。相反,由于套利资本的流入,外汇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市场会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不仅得以维持,甚至有增大的可能。套利资本继续流入。图(2)显示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路径。假定在时点t1国内利率水平上升,短期资本流入以获取超额收益,人民币汇率开始进入小幅升值过程。

图(3)则描述了在多恩布施模型中,本币汇率的升值与国内利率的上调几乎是同时完成的,在时点t1本币汇率从E0升值到E1。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在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路

41

径中,汇率的瞬间升值被延长为从t 1起的缓慢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套利者不仅可以赚取利差,而且可以获得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额外的汇差,套利行为几乎没有汇率风险。

如果对外贸易持续逆差,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不足,市场会预期人民币将小幅贬值,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就是人民币资产的利率与外币资产之间的利差减去人民币预期的贬值率(绝对值)。若该风险报酬仍高于套利成本,那么短期资金会流入;若该风险报酬不足以弥补套利成本,但仍落在中性区间的左右边界内,套利资金是不会流入的。如果预期人民币将发生大幅度贬值,预期的贬值率不仅抵消了正的利差,还使套利资金的流出变得有利可图,即风险报酬落在中性区间的右边界之外,套利资本将外流。

图(2)

人民币汇率实际调整路径图(3)超调模型中汇率调整路径

如果进出口贸易额基本持平,预期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那么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报酬就是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水平之间的差额。只要这个利差落在中性区间之内,套利资本的流动就不会发生;否则,套利资本的流动不可避免。

1994年初的外汇体制改革导致外汇市场中的供给大幅增加,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到1994年中期已日见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根据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预期人民币将持续小幅升值。与此同时,人民币利率也远远高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从货币市场来看,国内短期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年利率10%以上,而国际货币市场上平均利率不足6%。以1995年1月底为例,国际资本市场上LIBOR 六个月期美元利率为3 3125%。如果将100万美元资金调入国内,以8 7:1的比率兑换成人民币870万元,以一年期存于银行中,可得利息87万元(年率10%)。假设年底汇率仍维持8 7:1的比率,可得美元利息10万美元,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存款所得利息高出200%。从债券市场上看,国内债券利率平均高达14%左右,最高的国债利率加保值贴补率高达16%,而西方国家的国债年利率平均不到6%。从股票市场上看,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幅较大,短短数月内波幅可达200%以上,1994年投资股票的收益率在35%以上,而美国、日本国内的股票收益率不到10%。

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国内金融市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1994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8 7:1,1994年末上升到8 4:1;一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为年率42

10%。若在年初将100万美元换成870万元人民币,存入中国的银行,一年的利息收入为87万元,连本带息共计957万元。按年末1美元兑换8 4元人民币的汇率,957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成113万美元,实际回报率为13%,其中10%是人民币名义利率提供的,3%是人民币升值造成的。高额的利差和汇差为短期资本流入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风险报酬。

由于将制度因素数量化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不可能准确地估算出套利资本流动所要承担的制度成本的数值,技术成本的估算又因缺乏统计数据而难以进行,因而套利资本流动所要承担的套利成本的具体数据难以得到。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套利资本的流入确已发生。前文引用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株州市分局对1994年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结汇的外汇资金的调查数据就是一个例证。

三、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反映了国内金融运行机制从原计划经济下封闭的行政管制的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的不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当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单向升值(贬值)或保持稳定时,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基本稳定的利差将形成相对稳定的风险报酬,在套利成本(包括技术成本和制度成本)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将引发套利资本的单向流动,因为此时套利活动几乎不存在风险。这使人民币汇率存在更大的升(贬)值压力,外汇储备的变动也难以控制,国内基础货币投放面临失控局面,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受到威胁。显然,当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单向升(贬)值时,预期升(贬)值率、利差水平及套利成本将成为影响套利资本流向的决定因素。要解决这种不协调给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可以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措施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如增强汇率波动的弹性和自由度、加大惩罚力度等;但从长期来看,只有进一步推进金融外汇制度改革,如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实行企业意愿结汇制等等,缩短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利率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将更接近于没有引入交易成本的利率平价的表现形式,因为任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自由化措施将缩小中性区间的宽度(H amid Fraquee,1992)。此时,政策当局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在资本帐户控制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而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则将退而成为对付货币危机的应急工具。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S.科普兰,1989, 汇率与国际金融 ,唐旭、周新兴、张美玲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2 孙明春,1994, 外汇体制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 经济研究 第8期;

3 Ham i x Faruqee,1992,Dynamic Capital M obili ty in Pacific Basin Developing Countries-Estimation and Poli cy Implication, IM F Staff Paper,Vol.39No.3707-719,S eptember1992。

(责任编辑:禾子)(校对:子璇)

43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如何理解利率平价理论(uncovered)中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周召的回答(6票)】: 在汇率不管制的情况下,利率高的国家远期不贬值才见鬼了呢 利率高,外汇流入增加,根据供求,本币即期汇率当然走高,但远期游资热钱总要撤离的吧?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 定会有大量的本币遭到抛售,在这种预期下本币的远期汇率当然要下降,即贬值。 这涉及到一个外汇掉期抵补套利的问题。以天朝为例,想想看,如果中国资本项不是管制的,外资进出自由,特别是在国外量化宽松利率降无可降的情况下,而国内利率又高涨,肯定会有大量的游资想进入中国,而中国过去8年来又处于汇率上升通道,也就是说,理论上就可以从国外借便宜的钱来中国赚高利息,然后人民币又在升值,远期汇率上升撤出中国时汇率又升了又可以赚一道,赤裸裸地套利。【runzeZheng的回答(15票)】: 很好的问题。汇率和利率的几个平价关系理论和假说很复杂,一般只有抛补的(Covered)利率平价才是成立的。未抛补的(Uncovered)利率平价其实是一个假说,而且实际上很少成立。 1. 先解释“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Hypothesis 未抛补利率平价假说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某期限的外国利率, 表示某期限的本国利率; 表示1元本币能兑换多少外币, 上升表示1元本币能换到的外币增加了、也就是外币贬值,上标e表示预期未来的情况,而 表示在式子中对应的利率到期时,即期汇率的变化百分比。恰如题主所问:假如外币利率高,未抛补利率平价岂不是告诉我们外币未来要贬值(注意是未来要贬值,贬值的时间=利率的期限)?是的,的确如此,否则有超额报酬! 假设现在即期利率是1本币=100外币;一年期外国利率 =4%,一年期本国利率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关于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考察其相互影响。本文选取了2013年258份样本数据,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但由于我国利率制度及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等原因表现相对欠缺,本文根据对P值的研究得出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并对此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 施美 作者简介:施美,现任中兴通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理。 2005年7月我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大多表明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拟合性较差。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拟合性在不断提高。从目前对各国研究的实证结果来看,利率平价理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和长期波动水平上更有解释力。中国经济近几十年高速发展,开放程度稳步提升,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绪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述评 利率平价是公认的解释和预测汇率与利率关系的优秀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间汇率变化规律,也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经济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因素和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特点。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由凯恩斯首次提出,由艾因齐格进一步发展为动态理论。其基础假设是:1)国际间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2)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即期与远期外汇市场,交易成本足够小;3)汇率自由浮动;4)有效市场;5)套利资金规模无限。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与古典理论主要差别在于,它认为套利者对远期外汇的超额需求不具有完全弹性,同时受到套利者贸易商、投资者和中央银行多方参与者的影响——也就是说远期汇率不仅与利差和即期汇率有关,也与预期即期汇率有关。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发展中,通过放宽传统假设得到交易成本不为零条件与套利资本有限条件下的模型。修正后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较传统理论纳入更多现实因素,为定量分析提供了更精确的理论依据,也更为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二)国内文献研究回顾 张萍(1996)认为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反映国内金融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行政管制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不协调的关系。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认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决定人民币汇率,主要原因是现实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多数假设。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人民币利率上调不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压力。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核心观点[1] 通过利率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的原因。该学说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差决定的,(远期汇率的升水、贴水率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异)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在没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interest parity)成立。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2]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对于投资者按风险分类:风险厌恶者需要获得一定的风险报酬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与此相反,风险爱好者愿意获得承担风险的权利,但其会付出一定代价;而风险中立者则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一)无抛补利率平价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瑕国酌适罔性分析 一胡海龙江西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但由于其 是建立在资本自由流动和无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因而 其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证研究中并未得到太多的支持。 本文首先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就人民币汇率制 度改革后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 析。得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已经基本成立的结论。 :。关键词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s l l i bo r利率 一、利率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所谓利牢_甲价理论,就是揭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第一个研究远期外汇理论的是德 国经济学家沃尔塞.劳兹。1889年,劳兹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 交易时考虑到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英国经 济学家凯恩斯在1923年在其著作《论货币改革》系统地阐述了利率和 汇率之『日】的关系,即利率平价理论。亦称远期汇率理论。英国经济学家 保罗.艾因齐格于1937年出版了《远期外汇理论》一书,第一次清楚地 表述出了利率平价思想,他的利率平价动态理论是对凯恩斯及凯恩斯以 前利率平价理论的综合和发展,他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为现代利率平价 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现代远期汇率定价是建立在抵补利率平 价理论和无抵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基础之上的。 国内对利率平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检验利率平价在我国是 否成立及其原因。张萍(1996)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 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利率平价在中国较难适用,其主要原因 是南于资本流动限制、汇率形成及预期机制缺乏效率,其把交易 成本引入到模型中,提出修正的利率平价模型。易纲和范敏(1997) 认为适用于中包的利率平价是:汇率变动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加上一个摩擦系数。随着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的方向迈进.摩擦j 系数的绝对值应该越来越小,利率平价的预测力会越柬越强。张 听和朱睿民(1999)对人民币汇率决定过程中利率平价条件的模 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外汇市场交易方式、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 没有出现质变的情况F,利率变化对未来汇率的影响仍将旱现与 基本模型不同的结果。薛宏立(2002)将制度摩擦系数和交易成 本引入利率平价模型,他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 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制度摩擦系数将趋近于零,此时利 率平价理论将是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定价和汇率预测的最好工 具。熊原维(2004)认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外部环 境,即资本流动管制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使得利率甲价的 中性区间增大,随着利率平价成立的条件在我国逐渐具备.利率 平价理论将在我国更加具有实用性。郊春梅和肖琼(2006)、苟玉 根(2007)等认为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有限性、外汇市场缺乏效 率和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利率平价在中国表现失灵,可以考虑引 入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对利率平价模型进行修正。江春、刘春 华(2007)从新制度的角度对利率平价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深层 次制度等面的原因,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较低,但随着我 圜B U S i neSS ch{na (2009年第4期) :l006.7833(2009)04_055_01 国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货币自由兑换 的逐步实现,利率平价在我国的拟合性正逐步优化。曾建华、李 博(2008)利用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 为时变的风险溢价是无抵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的原因,得出汇 率波动在短期内主要受资本市场影响,中期主要受控于货币政策 所造成的利率波动以及长期只受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的结论。 二、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实证检验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假设投资者风险中性,并且在资本自由 流动和无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一价定律在外汇市场成立,两国间 汇率远期的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即:(f—e)/e=卜i+, 其中f为远期汇率,e为即期汇率,f和e均为直接标价法,i为本 国利率,i.为外国利率。 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取 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s}l i bor利率的推出,我国利率市 场化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利率平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经基 本具备。因而本文选取2007年1月4日至2009年3月9日人民 币兑美元的即期和远期汇率,3个月期的美元l i bor利率作为外国 利率,3个月期的shi bor利率作为国内利率,来对抛补利率平价理 论在我国现阶段的适用情况进行检验。 令汇差P=(,一P),P,利差出=(f一,抑门2,由于本文选取3个 月期限进行检验,所以m在本文中为3。用E vi ew s5.O对对汇差和 利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同归方程为: p=O.332007△f 方程的拟合系数月2为0.6l,说明汇差的变动其中61%可以用 利差来解释:同时回归系数O.332007为正,与理论相符,表明国 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1个百分点,那么人民币远期面临贬值约0.33 个百分点。 三、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外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 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利率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已经基本具备,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利率甲价理论在现阶段的我国已经基本成立 的观点,这表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初具成效。 参考文献: 【l】张萍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经济研究.1996(10):34-43. 【2】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10):26 -35. 【3】张听.朱睿民.利率平价、赍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财经研究.1∞ 9(6):72-75. 【4】薛宏立.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财经研究.2002(2):14_19. 【5】熊原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上海金融.2004(12):14j 18. 【6】郑春梅.肖琼刑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经薪问题.2嘶 (12):6m62. 【7】苟玉根.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表现及修正.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7(4):6.9. 【8】江春.刘春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探讨.经济管理.2007(10):18—23. 【9】曾建华,李博.不同时间长度下的利率平价实证检验与汇率变动分析.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 55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张晨* (合肥工业大学治理学院 230009)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利率平价理论在开放金融市场中 的汇率决定作用,以及市场投机活动对利率平价的阻 碍,从而寻求适合我国企业运作的防范风险的方案。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掉期时刻套汇理财 1 引言 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进展是利率平价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国际间资本移动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决定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国际经济社会中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表现之一,国际资本移动规模不断扩大,利得与风险同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金融市场逐渐扩大开放,企业界的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阻碍会越来越大。本文要紧运用利率平价理论研究开放市场 *张晨,1968出生,硕士,讲师。要紧研究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 634 / 1

中货币汇率的决定机制,进而分析风险治理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率平价理论的内容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亦称远期汇率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23年提出,后经爱因齐格等经济学家进展而成的。凯恩斯认为,在远期汇率的决定方面,“最全然的因素是有关两个金融中心市场的短期资金的利息”。因而能够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来讲明远期汇率的决定机制。 理论的假设条件:①资金在国际间的流淌无障碍,即处在开放市场中。②套利资金的规模是无限的、充足的。③忽略交易成本(如银行手续费、邮费等)。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幸免汇率风险,保证 634 / 1

利率平价

摘要: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合及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通过使用格兰杰(Gran 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试图对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现行的汇率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汇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自1 994年中国进行汇率改革以来的重大变化,这次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了2%左右的上调幅度,远低于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尽管如此幅度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会是相当小的,但毕竟打破了长达十年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开始更加灵活,并有可能进一步升值。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1994年至1997年基本上是一个小幅升值的走势,1997年到2005年基本上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8元左右人民币的水平,变化幅度始终不大,而同期人民币利率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两度提高利率,使得人民币利率远远高于美元利率。而自1996年5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更是先后7次降低利率。仅从1997 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刺激国内外的需求,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央行就连续6次降息。此后与连续降息同时出现的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 除了1997~1999年人民币利率水平是低于美元利率水平外,我国人民币利率水平一直明显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回顾1994—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人民币从 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61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换8.35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有两年之久。 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的。那就是说,如果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该趋于贬值;当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汇率应趋于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1996~1997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利率平价的预测正好相反;1998~2004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水平,利率平价预示人民币应该升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那么,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二、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济理论中关于汇率和利率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很多,而最直接给出利率与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摘要通过对利率平价理论内容的分析,以及其在开放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了解利率平价 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时间套汇 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利率平价被首次提出后,利率平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它 与购买力平价所不同的是考察资本流动(而不是商品流动)与汇率决定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利率平价同样并非是一个完善的汇率决定理论,由于利率平价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加上影响未来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利率平价理论在短期汇率的价格猜测在实践上有所偏移,因此,利率平价理的实际效力具有不确定性。 一、利率平价理论内容及其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解释了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蚀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而高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上浮,远期汇率下浮。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有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会不断扩大,直至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这样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 1、无抛补利率平价: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无抛补利率平价的含义: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升值)幅度。 2、抛补的利率平价:抛补利率平价,与无抛补利率平价相比,抛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即套利者在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水平。 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按照合同中预先规定的期远期汇率进行交易,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由于套利者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未来交易时的汇率,避免了汇率风险的影响,整个套利过程可以顺利实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 收稿日期:2010-04-08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利率平价理论与我国利率、汇率政策协调问题”(项目编号 2008JD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立夫(1972-),男,山东汶上人,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周继燕 (1985-),女,吉林九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关键词:利率平价;国际资本流动;利差套利;资产价格套利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9-05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范立夫1,周继燕2 (1.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辽宁大连116025) 自凯恩斯提出利率平价理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使得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两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升水或贴水)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所指的外国利率的差异。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换句话说, 利率高的货币远期将贴水,利率低的货币远期将升水。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利率平价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已不仅仅在于从理论上总结 出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差额与远期汇率升(贴)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已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工具。在利率平价理论分析框架下,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了汇率决定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汇率的频繁波动现象,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汇率的巨幅波动,其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国际资本流动。尽管利率平价理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对中国当前的金融背景下利率、汇率政策的选择仍有着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理论溯源 20世纪初,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资本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成为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汇率理论都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如国际借贷说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关系,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是两国相对物价的比率。 1923年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一书中,从资本流动角度,而不是2010年8月第24卷第8期 经济与管理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ug.,2010Vol .24No .8 ●经济述评 79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 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 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 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短期内,升息的速度一般快于通胀上扬的速度,尤其对于主张未雨绸缪的美联储而言,更是如此。以本轮美元升值为例,每当美国通货膨胀数据上升时,美元汇率就会受到提振,在3月利率会议上,美联储就对通胀表现出强烈担忧;美联储官员为升息预期推波助澜的言论也提振美元——自3月升息以来,多位联储官员发表讲话,对通胀表达出强硬的态度,多次在美元欲掉头向下时再次提供上行的动力,而且这种预期的持续可能继续支撑美元短线走强。但是,如果要作出一个长期判断,那么购买力平价依然有效,也就是说,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美元长期看贬。 购买力平价说是80多年前提出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的基础是所有商品都必须是国际贸易商品,这就使其过于侧重国际贸易关系而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决定的影响,而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美元资产的流动现在越来越对美元汇率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预测美元的中长期走势,我们还必须参考其他的学说。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并预测人民币汇率将来走向 答案 【摘要】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汇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代汇率理论,回顾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发展,结合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影响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平价、经济增长、外汇储备、财政政策、政治局面、经济政策及央行的干预、资本项目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加以

利率平价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核心观点[1] 通过利率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的原因。该学说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差决定的,(远期汇率的升水、贴水率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异)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在没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interest parity)成立。 [编辑]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2]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利率平价理论概述

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虑。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1]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利率平价理论核心观点[2] 通过利率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的原因。该学说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差决定的,(远期汇率的升水、贴水率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异)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在没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interest parity)成立。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3] 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此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所做的假定上。 对于投资者按风险分类:风险厌恶者需要获得一定的风险报酬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与此相反,风险爱好者愿意获得承担风险的权利,但其会付出一定代价;而风险中立者则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 (一)无抛补利率平价 定义: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决定机制: 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无风险条件下投资者的投机决策,即 (1)在年终若持有单位本币的存款与收益额大于持有外币存款与收益额按预期汇率折算成的本币款,即,则在本国存款;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 假定:资金在国际间移动不存在任何限制与交易成本 (一)抛补利率平价理论:(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简称CIP) 设id为本国货币市场以投资期计算的利率 if为外国货币市场以投资期计算的利率 S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外汇即期汇率 F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外汇远期汇率 假定投资者不愿意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 投资者有两种投资选择: 投资本国,到期收入:1+id 投资外国,同时做远期避险,到期时的本币收入:1/S×(1+if)×F 这种对比的结果,便是投资者确定投资方向的依据。 由于通过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汇率,在任何动荡中投资收益都是有保证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失去了由于市场出现有利变动时带来的益处。 如果(1+i d)>F/S×(1+i f),资金流入 如果(1+i d)i f,F-S>0,外汇远期汇率升水 如果i d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1996年第10期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张 萍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在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中,利率平价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利率与汇率均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与调整,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利率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体现。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继于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两度调高了人民币利率。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将吸引资本流入,资本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由此可以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回顾1994 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确实如此,人民币从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 70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8 31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了两年之久。然而,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究竟孰是孰非,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做一探讨。 一、理论与模型 1 利率平价论的含义 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用r表示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收益率(年率),r*表示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平均收益率,E表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E e表示预期将来某个时点上的即期汇率。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risk neutral ),根据一价定律可得 1+r=(1+r*) E e/E(1)对等式(1)做适当的数学处理,得到: r-r*= E e(2)其中 E e=E e/E-1(3) 风险中性:风险中性的代理商愿意在没有风险收益的情况下承担风险(劳伦斯.S.科普兰,1989,P89)。 34

什么是利率平价理论

什么是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Rate Parit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利率平价理论主张,两国间相同时期的利率只要有差距存在,投资者即可利用套汇或套利等方式赚取价差,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将因为此种套利行为而产生波动,直到套利的空间消失为止。依据利率平价理论,两国间利率的差距会影响两国币值水平及资金的移动,进而影响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二者维持均衡时,远期汇率的贴水或升水应与两国利率的差距相等,否则将会有无风险套汇行为存在,使其恢复到均衡的状态。 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

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理论缺陷 这一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1. 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然而,交易成本却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各种交易成本过高,就会影响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国际间的抛补套利活动在达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 2. 利率平价说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假定资金能顺利,不受限制地在国际间流动。但实际上,资金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目前,只有在少数国际金融中心才存在完善的期汇市场,资金流动所受限制也少。 3. 利率平价说还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是无限的,故套利者能不断进行抛补套利,直到利率平价成立。 从利率平价方程可以看出,导致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利差的相对变化,即资本通常由利率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