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说课稿(模版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具备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能够进行一般的推理和论证,但如何通过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比较陌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交流:通过回顾交流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设疑其三边有何关系,为引入勾股定理奠定基础。

(二)图片欣赏:

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观察发现: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1、图2、图3,让学生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并简单的介绍“勾股”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四)归纳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很多,这里是利用面积法给出证明的,对于这种证明方法,以前学生从没见过,学生感到陌生,学生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里采取学生先自学,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给出证明方法,以便突破这一难点。接着再展示两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应用体验:

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五、反思归纳:

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要点和学习思路进行反思总结,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布置作业:

这里布置了“课外活动”,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查阅、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信息进行交流,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勾股定理》说课稿(模版二)

大赵中学武海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将几何图形与数字联系起来。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它在其它自然学科中也常常用到。因此,这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数学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 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日常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经过一年多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三、教法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校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我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分析法、讨论法相结合。设计"观察--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直观情景观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直观、生动的反应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四、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观察、类比、分析、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个设计合理的情境引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带着兴趣积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星期日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某山风景区游玩,同学们看到山势险峻,查看景区示意图得知:这座山主峰高约为900米,如图:为了方便游人,此景区从主峰A处向地面B处架了一条缆车线路,已知山底端C处与地面B处相距1200米, ∠ACB=90° ,你能用所学知识算出缆车路线AB长应为多少?

答案是不能的。然后教师指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其中渗透了一种数学思想,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引出下面的环节。

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会简单应用。

(二)勾股定理的探索

1、猜想结论

(1)探究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由课本64页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结合课件中格点图形的面积,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计算、讨论、总结,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提问: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样的性质吗?

(2.)探究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课件中的格点图形中,利用面积,再次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计算、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边的平方有何大小关系入手进行观察。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直观地演示。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让学生参与定理的再发现过程,他们通过自己观察、计算所得出的定理,在心理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证明猜想

目前世界上证明该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我国古代数学家利用拼接、割补图形,计算面积的思路提供了很多种证明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古人赵爽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推导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² + b² = c²。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更直观、形象的向学生介绍用拼接、割补图形,计算面积的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结论的确定性,感受到前人的伟大和智慧。

3、简要介绍勾股定理命名的由来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我国称这个结论为"勾股定理",西方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五世纪发现了勾股定理,但他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设计意图:对比以上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三)勾股定理的应用

1.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引入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例1:课本66页探究1

师生讨论、分析:木板的宽2.2米大于1米,所以横着不能从门框内通过.

木板的宽2.2米大于2米,所以竖着不能从门框内通过.

因为对角线AC的长度最大,所以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提示:(1)在图中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连接AC)

(2)知道直角△ABC的那条边?

(3)知道直角三角形两条边长求第三边用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此题是将实际为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抽象出Rt△ABC,并求出斜边A C的长。本例意在渗透实际问题和勾股定理的知识联系。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使难点予以突破,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获得新知,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习题18.1 1、5。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让学生比较练习题和例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同桌间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并请个别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模版一)

一、教材分析 :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折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可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目。(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字母代替了数字,绕了一个弯,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第三题则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够推出可能的结论,这些作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在变式训练中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组作业。a组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b组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模版二)

一、教材分析 :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目。(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字母代替了数字,绕了一个弯,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在变式训

练中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新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新版

17.1勾股定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中两点距离最短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协作精神、探究精神,增强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中两点之间距离最短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如图,原计划从A地经C地到B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地到B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千米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千米,隧道造价每千米为1000万元,AC=80千米,BC=60千米,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你能解答上面问题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 二、探究归纳 活动1: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明确已知条件及结论; 3.利用勾股定理解答,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 活动2:立体图形异面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1.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6cm,底面半径等于4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在求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时首先需将圆柱体展开,连接A、B,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点B的位置应该在长方形的边CD的______处.点A到点B的最短距离为线段______的长度. 答案:长方形中点AB 2.如图,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cm,侧棱长为6cm,一只蚂蚁从正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着棱柱表面爬到C1处,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时,由点A到点C1的展开图有两种情况. 活动3:例题讲解 【例1】一架长5米的梯子AB,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子底端距墙底3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1米,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沿一条直线也将滑动1米吗?用所学知识,论证你的结论.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1米,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沿一条直线也将滑动1米. 解:是. 证明1:在Rt△ACB中,BC=3,AB=5,AC==4米,DC=4-1=3米. 在Rt△DCE中,DC=3,DE=5,CE==4米,BE=CE-CB=1,即梯子底端也滑动了1米. 证明2: 在Rt△ACB中,BC=3,AB=5,AC==4米,DC=4-1=3米, 可证Rt△ECD≌Rt△ACB, ∴CE=AC=4米,BE=CE-CB=1,即梯子底端也滑动了1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17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证明的探究 研究课 教案

17.1勾股定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割补、等积变换、拼图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体会不同证法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探索定理的证明思路;体验思维和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联想、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的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体会探究新知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 1.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Rt△ABC中,∠C=90°, 则BC2+AC2=AB2,即a2+b2=c2 2.观看视频 [学生谈观后感] (二)构造平方 (三)头脑风暴 (四)猜想证明 1.重叠 b C F

[数学活动1:] (1) 探究点G 是否落在DE 边上 连接GE ∵正方形AFGB 、正方形BCDE ∴AB=GB 、CB=EB ∠ABG=∠CBE ∴∠ABC=∠GBE ∴△ABC ≌△GBE (SAS ) ∴∠BEG=∠BCA=90° ∵∠BED=90° ∴点G 在DE 上 (2) 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 在△BHJ 和△GDK 中 ∵∠JBH=∠GBE=∠KGD ∠JHB=∠D=90° BH=DG=a-b ∴△BHJ ≌△GDK F F

(3)利用割或补得到全等三角形 [法1:] 过点F 作FL ⊥AD 于L 在△AFL 和△BGE 中 ∵∠FAL=∠IAJ =∠JBH=∠GBE ∠ALF=∠E=90° AF=BG ∴△AFL ≌△BGE ∴FL=GE=b 在△FLK 和△AIJ 中 ∵∠LFK=∠FAL=∠IAJ ∠FLK=∠I=90° FL=GE ∴△FLK ≌△AIJ [法2:] 延长FG 、BE 交于M 在△AFK 和△BGM 中 ∵∠FAK=∠IAJ=∠JBH=∠GBE ∠AKF=∠M AF=BG ∴△AFK ≌△BGM ∴FK=GM ∵△BHJ ≌△GDK ∴BJ=GK ∴FK=AJ=GM 在△GEM 和△AIJ 中 ∵∠M=∠AKF=∠AJI ∠GEM=∠AIJ =90° FK= GM ∴△GEM ≌△AIJ (3)介绍青朱出入图及五巧板 F F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勾股定理的结果,并能运用于解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尺、图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出示了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二、合作探究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XXX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

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讨论: 32+42与52有何关系?52+122和132有何关系?通过计算得到32+42=52,52+122=132,于是有勾2+股2=弦2.那么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即4×ab+(b-a)2=c2,化简可得a2+b2=c2. 三、证明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下面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 a2+b2=c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ab+c2,右边S=(a+b)2.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ab=\frac{1}{2}c^2$。化简可证明命题1,我们国家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课堂练:教材P24练第1、2题。 归纳小结:勾股定理是什么?怎样证明?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教材简析 本章的内容包括: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并揭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著名的几何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为毕达哥斯拉定理.勾股定理有几百种证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关系,数形结合,直观、简洁.勾股定理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章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无理数,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判别条件的应用,常与三角形的其他知识结合考查.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本章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转化思想,如:应用勾股定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从而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2.体会和掌握方程思想,如: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时,往往需要列方程求解. 课时计划 17.1勾股定理3课时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课时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3.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及证明. 【教学难点】 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教学过程 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2~P2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1)教材P23“探究”,如图,每个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课题:17。1勾股定理(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2)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2、(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 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问题:你是否发现 +与,+和的关系,即+ ,+ , 二、自主学习 思考: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勾股定理证明: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425252122132324252 52 12213A (1)观察图1-1。 A 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B 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C 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第十七章-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1、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探索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广泛应用。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法。在“四边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章节中,勾股定理知识将得到更重要的应用。 2、教材特点: 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对勾股定理是通过问题引出加以探索认识的。 ②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③对实际问题的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和一个课题学习) ⑤注意训练系统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 (二)单元教学目标(包括情感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 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宣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 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 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2.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塑造他们挑战困难,挑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做了一个长为40 cm,宽为30 cm的长方形模型,高兴地交给了老师,老师接过小明的模型,用刻度尺度量了模型的长宽所在的对角线,量得对角线的长为56 cm,然后老师指着模型对小明说:“这个角不是直角,你做的模型不合格.”小明不高兴地问老师:“老师,只通过直尺度量就能判断一个角不是直角吗?” 同学们有这样的疑问吗?老师通过直尺度量判断直角有没有根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本节知识. 二、探究归纳 活动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1.问题1:下面几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a、b、c(单位:cm).①3、4、5;②4、7、9;③6、8、10.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尺规作图: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3)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是直角三角形吗? 提示:(1)①③满足a2+b2=c2,②不满足(2)略(3)①③是直角三角形,②不是直角三角形. 2.思考:根据上面的几个例子,你能提出一个数学命题吗? 3.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精品教案: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 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 【类型一】 直接运用勾股定理 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 (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 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 (2)S △ABC =12CB ·AC =12 ×5×12=30(cm 2); (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 AB =6013 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 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

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 【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的周长. 解析:本题应分△ABC 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 (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 (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类型三】 勾股定理的证明 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 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 方法2:如图: 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 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 的面积之和解答. 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 (b +a )(b -a )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 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说课稿(模版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具备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能够进行一般的推理和论证,但如何通过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比较陌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掌握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三、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交流:通过回顾交流让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设疑其三边有何关系,为引入勾股定理奠定基础。 (二)图片欣赏: 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观察发现: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1、图2、图3,让学生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并简单的介绍“勾股”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四)归纳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很多,这里是利用面积法给出证明的,对于这种证明方法,以前学生从没见过,学生感到陌生,学生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里采取学生先自学,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给出证明方法,以便突破这一难点。接着再展示两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应用体验: 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五、反思归纳: 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要点和学习思路进行反思总结,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布置作业: 这里布置了“课外活动”,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查阅、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信息进行交流,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勾股定理》说课稿(模版二) 大赵中学武海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4× 2 1 ab +(b -a )2=c 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 A B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2勾股定理应用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教案_14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几何》 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父母就教我们开始查数:1,2,3…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那么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几何(板书) 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能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相应计算 3.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圆柱体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圆柱体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四、知识:全等、轴对称性质、勾股定理 五、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 六、学习过程: (一)小热身: 1、回忆并说出勾股定理 2、填空(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为3cm,则底边长为. (2)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厘米和4厘米,则第三边长为.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为(二)典例剖析 (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先讨论四个典型例题,再展示,其余学生及时质疑) 例1、有两颗树,一棵高8m,另一棵高2m,两树相距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多少米? 例2、在Rt△ABC中,∠C=90°,AC=6,BC=8,D,E分别是斜边AB和直角边CB上的点。把 △ABC沿着直线DE折叠,顶点B的对应点是点B’。 (1)如图,如果点B’和顶点A重合,求CE的长; 变式(2)如图,如果点B’落在直角边AC的中点上,求CE的长。 例3、如图,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 处,若AB=8,AD=10.(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2)求EC的长.

例4、有一圆形油罐底面圆的周长为24m,高为6m,一只老鼠从距底面1m的A处爬行到对角B处吃食物,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多少? 七、小结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从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等方面谈) 八、当堂检测 1、已知在△ABC中,AB=AC=5,BC=6,求△ABC的面积。 2、如图,把长方形ABCD沿BD对折,使C点落在C′的位置时,BC′与AD交于E,若AB=6cm, BC=8cm,求重叠部分△BED的面积 3、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4cm的点C处有一滴 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求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 九、作业 课本第28页2题、8题,第29页10题。

17.1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附表四:课件上传模板 课题17.1勾股定理的实际 应用 课型新课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的必然基础。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三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提前给预习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本节课的难题。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 (5)教法:互动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思想、转化思想与方程思想,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也要考虑到中等生的能力培养既要满足优等生的需求,是不同学生又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7章 勾股定理 单元教案合集(含章节小结与复习)

17.1.1勾股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2.经历观察、猜想、归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体会形数结合、化归的思想. 3. 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四、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讲授新课 一、合作探究(9分钟),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讨论。 1.【探究一】:观察图1, (1)你能找出图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2)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2.【探究二】:如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

(1) 计算图中正方形A、B、C面积. 【讨论】如何求正方形C的面积? (2)图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有何关系? (3)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 什么特殊关系? 【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 二、合作、交流、展示: 1.【探究三】:如图,如何证明上述猜想? 【温馨提示】: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4. 【探究四】:如图4,如何证明上述猜想?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 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与人合 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的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学生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 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3和4,你知道它的斜边长是多少吗?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你能求出它的第三边长吗?实际上,利用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 勾股定理是一个古老的定理,人类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定理.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二、探究归纳 活动1:探索勾股定理 1.填空: (1)借助方格纸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直角边分别是3cm,4cm,则量取其斜边为________cm. (2)如图,四边形均是正方形,S A=16、S B=9、S C=25则它们的面积之间满足: ______. 2.思考:(1)问题1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满足什么关系? (2)问题2中由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平方有什么关系? 3.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 活动2: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1.方法1:(1)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2)观察下面两幅图:

17.1勾股定理(2)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7.1 勾股定理(2)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说课稿是基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的。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勾股定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几何定理,在后续的学习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本节课主要介绍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概念、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PPT、板书工具。 2.教学材料:教材、作业册、练习题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整洁,学生桌椅有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提问学生如何证明勾股定理。 2. 概念解释 •通过投影PPT展示勾股定理的概念解释,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引导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和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3. 推导过程 •展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的推理过程和证明方法。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数学计算,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推论和证明过程。 4. 应用举例 •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向学生展示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如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等。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答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小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确保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定义、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六、板书设计 17.1 勾股定理(2)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 第17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17.1.2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说课稿】

勾股定理在求距离中应用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二、目标分析三、教法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五、评价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因此它是整个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一章新授课全部结束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探究课。对“勾股定理”一章来说,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到教材内容的设置,起点都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点少,即仅有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两个知识点;另一方面能力要求单一,即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质疑、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智慧设计本节课的内容。在本节课中,通过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重点: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问题,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进一步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提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再一次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协作精神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对于真实情境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下面就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 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勾 股定理,初步会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通过勾股定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

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发展学生对数学问题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21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在今后解决有关线段的问题奠定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难点成因】在网格中从等腰三角形过渡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的困难;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也是有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来求以斜边为边的正形的面积。 二、教法选择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郸城县第一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 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 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