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日本和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日本和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日本和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本文来自:

日本的文化和精神极具特色,主要由中国、欧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混合而成。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吸纳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民主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日本正是依靠这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踏上了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正如戴季陶先生所说:我确信日本人具有一种热烈的“信仰力”。这“信仰力”的作用,足以使他无论对于甚么事情都能够百折不回,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能够为主义而牺牲一切,能够把整个民族打成一片。

一.日本人的服务意识

在日本,在任何场合是不用担心“露怯”的,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详细说明。在新干线的列车上,每个座位的背后都表明了所在车厢和周围几节车厢的设施,注明厕所、垃圾箱、电话的位置,这些设施都用图案表示,如一男一女并列的图案,在燃烧的烟头上打上斜杠的图案,在说明的最后一行,又用日文、英文特别说明这些图案代表什么,如一男一女并列表示厕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日本的地图也十分周到体贴。走过一两条街,在街口就会有一张指示周围区域的地图,地图的设置不是上北下南之类的,而是空中俯拍式的,人冲着地图,就能立即找到前面、背后、右手边、左手边是什么,有人戏称,这是傻子都能看懂的地图。

日本的饮食可能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进日本餐馆点菜却绝对没任何担忧。每个饭馆门口都有一个橱窗,里面是用蜡做的仿真的食物,展示出来的食物内容、形状、数量和实际端出来的完全一样。橱窗里没有陈列的,还可以看餐馆内的拍成照片的菜谱,吃什么菜、需要多少钱,在吃之前就已了然于胸。

二.日本人的质量意识

在日本上街购物,面对满大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用辨别真假优劣,日本没有假货,尽管放心购买。从外表看两条一模一样的珍珠项链,一条标价2000日元,一条标价20万日元,那2000元的一定是人造珍珠,而20万的则是天然珍珠。看看商品的标价,消费者大致就能猜出商品的档次和实际价值。

仅仅用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来评价日本,恐怕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几乎已深入到骨

髓里。在日本,房地产商销售的都是装修好了的房子,入住时甚至只需买一盏灯。房子在住了一两年后出现木门、木地板变形、墙皮开裂之类的“事故”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真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房地产商在10年内会给予免费维修。所以日本人家中木地板、墙壁、厨房、卫生间都平整、光亮如新,即使住了很久给人的感觉也好像是刚买的房子。

在日本,最舒适的是上厕所。无论是在饭店、商场,还是地铁车站或街边小饭馆,进到任何一家厕所,墙壁、地砖、卫生洁具等都锃亮洁净。没有诸如水龙头跑冒滴漏,也没有马桶漏水或厕所门插销坏了之类的“别扭”之事,而且厕所均无异味。日本公共场所的厕所很少见到有人站立一旁随时清洁,那么厕所是怎么保持没有异味的呢?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洁具本身具有除臭功能,二是洁具表面制造得非常光滑,水能将污物冲洗干净,三是下水道设计得非常科学,不返味。

铃木三惠子曾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她说,如果美国人首先发明了电梯的话,那他们可能会满足于电梯能上能下就行了,但日本人一定会改造它,让电梯在停靠时,与楼层完全处在同一平面上。这里的确体现着日本人人本关怀的精神。

三.日本人的自律意识

日本是地铁极为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和大阪,地下都是空城,从地面上任何一栋高楼往地下走,都能通向地铁车站。去往较远的城市时,还有高速的新干线。但无论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还是在新干线的火车上,都见不到一点垃圾。在车站站台,会经常看到人们手里拿着饮料空罐、废报纸等各种垃圾下车,并将这些垃圾分好类后投进垃圾箱。

排队是日本的一景。乘车排队、在公园里游乐排队、去餐馆吃饭排队、上厕所也排队。即使在一些大饭店一楼的厕所也常常排着长队(在日本,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厕所都免费向社会开放)。到此“方便”的过路人只要看见厕所大门外有一人等候,就会跟随在后面排队,从里面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那安静和耐心的样子很难看出来是急着上厕所的。在日本乘滚梯也排队。所有站在滚梯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靠左边站立,留出右边的通道给那些在滚梯上有急事需要行走的人。

在街上有一个有趣的景象是许多女孩提的手包都是没有拉链的。手机、钱包、照相机等一览无余地放在敞着口的包里。女孩们就拎着这样的包挤地铁、逛街。与此相同的另一个景象是,在东京和大阪,地上地下都是鳞次栉比的小超市,里面的商品一直摆到了大门外,既没有工作人员看守,也没有防盗磁、防盗门之类的仪器把守,但据说失窃率并不高。

四.日本人的未来意识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日本文化概论及答案

『日本文化概論』の試験問題 一、次の_の部分にもっとも適切なものを入れてくだい。 (毎_は2点、全部30点) 1、日本文化の基本的な特徴は_と_。 2、_が『十七条憲法』を発布した。 3、日本は_年に始まる大化の改新をした。 4、平安初期の『三筆』の_、_、_が日本書道史上代表的な人物である。 5、日本は710年に遷都した_も794年に遷都した_も、長安をモデルにして作った都である。 6、_のルソーの『社会契約論』を翻訳、解説した『民約訳解』が広く読まれ、東洋のルソーと呼 ばれた。 7、804年、_が入唐して天台宗を学び、翌年帰国して_を拠点に天台宗を説き広めた。 8、日本陽明学は反体制と_の特色がある。 9、普通、_、伊藤仁斎、_は日本古学派の三人の代表者と見なされている。 二、次のセンテンスを判断し正しいものに○、違っている ものに×をつけなさい。(10点) 1、中国との交流の中で大規模に系統的に中国文化を吸収したのは、推古天皇の時期であった。()

2、日本は隋唐文化を吸収するとき、中国の科挙制も取り入れた。() 3、飛脚は江戸時代信書、金銀、貨物などの送達を業と押してひろめした者。() 4、最澄が天台宗を、空海が真言宗を中国大陸から学び新しい日本的な仏教として広めている。 () 5、江戸幕府が1612年に禁教令を出したけど、明治政府が1873年に禁教令を解いた。()三、次に問題を答えなさい。(30点) 1、日本文化がよく外来文化を吸収し得た理由としていくつかの要因が挙げてください。 2、日本家族内で兄弟の間『本家』と『分家』は中国の兄弟関係と同じですか。 3、日本の年功序列制について自分の考えを書きなさい。 四、論述(30点) 1、日本企業の特色の一つの終身雇用の利弊を述べてください。 2、日本の儒学、中国の儒学とは異なる。認識論の面と論理面から述べてくださ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研究报告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 30年前中国刚从“十年文革”中挣扎出来,社会各方面都是千疮百孔,相当落后——中国当时没有一公里的高速公路,向外学习的中国访问团,归国后印象最深的是外国时速百里,宽阔的高速公路;中国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汽车也许是奢望;中国当时,人们的信息来源是收音机,人们联络的唯一介质是信。农村家中的电器也正如赵本山所说——手电筒,城市中人们见到电视吃惊的是这个黑匣子里的人竟然会动;鸡、鸭、鱼、肉对于城市人也不只是顿顿就有,对于农村来说那更是奢望,就算是过年也不会悉摆桌面,当时的人问路会喊“同志”;当时的人民休闲娱乐会去跑步、爬山;当时,当时,当时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落后,至少和改革开放后相比——现在的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稳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后自行者慢慢减少,摩托车、汽车开始慢慢取代自行车的“王者”地位,汽车不再是奢望;现在的中国网民总数世界第一,互联网取代收音机等,成为当前主要的信息载体,人们的嘴耳获取信息的地位下降,鼠标上、键盘上的手指,盯着显示器,发光的眼睛成为新时期的主将;本山大叔所说的家用电器,开始成为收藏馆的新爱。中国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家庭中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开始慢慢拥有,城市中家用电器、微波炉、电脑等悉数登场。人们的腰包鼓鼓起来,各种“山珍海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这时的人们开始崇尚健康饮食、绿色饮食,不但要吃饱还要健康。这时的人们休闲娱乐可以去健身房、游泳馆、游乐场,可以去巴黎艾弗尔铁塔品味浪漫,可以去德国慕尼黑阿尔贝斯山滑雪,可以去日本富士山等待樱树花开,可以去希腊投入蓝色爱琴海,可以去撒哈拉体验横穿沙漠的刺激,去夏威夷冲浪,去,GO!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

丝绸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古代丝绸的地位和作用 论点:研究丝绸文化的作用 摘要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重点词:丝绸文化中国作用 丝绸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

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doc

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 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不少人,那么日本旅游要知道哪些风俗禁忌呢?的我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日本人家中作客,必须在门厅前换鞋;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居所内,都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在夜间;平时注意节约用水。 ·日本人对守时的要求很严格,人们都认为不该因为迟到而浪费别人的时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迟到时,必须要打电话告诉对方。日本人对不守时的人是没有信赖感的。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在铺着“榻榻咪”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一般日本人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日本人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日本人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坐的姿势:在学校、公司一般都坐椅子的。但在家庭里,日本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坐在“榻榻咪”上的生活。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这种方法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自己:表示“那是我”、“我吗?”等意思时,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万岁:这是在比赛中获胜或碰上好运时,举手表示高兴的动作。多数情况是,大家一起同时欢呼“万岁”,以表示庆贺幸运和祝愿幸福的心情。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不吉利的数字:日本人忌讳“4”和“9”。因为“4”的读音和“死”相同;“9”和“苦”的读音相同,“9”意味着苦。有的旅馆房间号没有13、4、9这几个数。 ·不收小费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部分旅馆和交通机构有收小费的习惯,最近基本上没有了。 ·日本人认为在人前接吻是难为情的事。 ·接触他人的身体,在日本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男女之间除恋爱关系的双方外,一般不握手。 ·允许抽烟,但嚼口香糖不行。别人没吃,自己独自吃东西,也被视为失礼。 ·进入日本住宅,必须脱鞋。 ·在日本,访问别人家庭时,窥视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饭店,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要保持轻声絮语,不得大声喧哗。 ·进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 ·吃饭或喝汤时,不可以将饭碗或汤碗放在桌上,要用手拿起碗进食。 ·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 ·吃鱼时不要将鱼刺直接放在桌子上,请放在盘子里。 ·去日本的公共浴池(日语写“銭湯”)时要在浴池外清洗身体,冲去污垢。

新西兰文化之民俗

新西兰文化之民俗 新西兰简介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北岛、南岛及附近小岛上,距离南极洲2400公里,距离澳大利亚1600公里。面积270,534平方公里,人口380多万左右,首都惠灵顿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南的首都。新西兰由北岛、南岛两个主岛和斯图尔特岛、坎贝尔岛等几十个小岛组成,境内多山,河流多短而湍急。北岛多火山、温泉,南岛多冰川、湖泊。虽然新西兰历史较短,文化古迹较少,但决不缺乏雄壮的自然风光。 新西兰民俗 一、传统习俗 新西兰的毛利人仍保留着浓郁的传统习俗,他们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每遇重大的活动,他们便照例要到河里去做祈祷,而且还要相互泼水,以此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他们有一种传统的礼节:当遇到尊贵的客人时,他们要行“碰鼻礼”,即双方要鼻尖磁鼻尖二三次,然后再分手离去,碰鼻子的时间越长,就说明礼遇越高,越受欢迎。此外,如果想要给别人,特别是毛利人拍照,一定要事先征求同意。 毛利人的礼节礼貌方式与众不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远方客人来访的时候,毛利人都有举行盛大的欢迎聚会。开始时会场一片肃静,人们列队两旁,突然,队伍中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吆喝,然后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姑娘们在委婉的低声伴唱中翩翩起舞。他们穿的是红黑相间,鲜艳夺目的民族服装,手工编织亚麻短裙随着舞步轻轻摇摆。男青年英姿勃发,边喊边跳,他们把刀剑投在地上,察看来人是朋友还是敌人。欢迎贵宾的仪式进入高潮时宾主同歌共舞,共叙友谊,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到惠灵顿或者新西兰其他地方参观访问的人常常会碰到这种动人的场面。 二、见面礼仪 新西兰人见面和告别均行握手礼,男士则应等候妇女先伸出手来,同样,鞠躬和昂首也是他们的通用礼节。初次见面,身份相同的人互相称呼姓氏,并加上“先生”、“小姐”等,熟识之后,就可以互相直呼其名了。 三、节日礼仪 遇到大型活动或是节日等,新西兰人要去河里做祈祷,还要相互泼水,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 四、商务礼仪 新西兰的商界气息与澳大利亚不同,被认为接近伦敦,保守刻板。拜访商界或政府办公厅大多需要预约,宜穿着保守式样的西装。在新西兰,凡是当地能生产制造的产品,都不准进口。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送见面礼的习惯,在这里未必管用。 五、生活习俗 1.会客:新西兰人时间观念较强,约会时要准时赴约,提前几分钟到达则表示对了对对方的尊敬。交谈时应避免谈及个人私事、宗教、种族等问题,多谈新西兰人喜欢的橄榄球和板球。应邀到新西兰人家里作客,可送给男主人一盒巧克力或一瓶威士忌,送给女主人一束鲜花。新西兰人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主要有牛肉、羊肉、鸡、鸭、蛋、新鲜蔬菜等,色、香、味俱佳。进餐先喝酒,以啤酒为主,饭后喝一碗浓汤。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习题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习题 一、选择题 1、有线电报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用来传达生意信息 B.使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C.记者用来发送新闻报道 D.亲朋好友用它来传递亲情 2、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硝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3、近代中国人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书籍B.电影C.电话D.报纸 4、下列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再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5、19世纪相继传入中国的两种交通工具是() A.轮船汽车B.火车飞机C.汽车飞机D.轮船火车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男性都要蓄发留辫。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民国时期,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而“中山装”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装。 材料三:不少年青人,极力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年青妇女不再沉默,

纷纷向传统礼教作出挑战,甚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日渐势微。 (1)上组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对你有何启示? 7、“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结合上述现代谚语,分析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传入中国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请举例说明。 8、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B D B D 二、非选择题 6、(1)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甚至微不足道,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7、便利:如出行更便捷、促进了商品流通、信息传播更快等;举例略。 8、略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作业设计 人教版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这一现象说明()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日本概论

第一章 1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侧,南北方向狭长约3000公里,是一个呈弧状的岛国。 2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1/25 3领土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大岛屿和7000多个小岛屿组成。 4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是日本海,日本与美洲大陆之间是太平洋。 5日本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 6南北气候差别很大 7日本安倍延伸3000公里,各地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纬35度以南属季风型亚热带森林气候;本州北部及北海道属季风型温带针叶林气候;其余广大地区属季风型温带阔叶林气候。 8日本是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 9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全日本最高峰。 10纵贯本州中部的飞、木曾,赤石三条山脉被称为北、中央、南阿尔卑斯山,也统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 11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带,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 12地震频繁 13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24% 14日本河流短小,水量充沛,落差大。水势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 15全国最大的湖泊琵琶湖式构造湖 16最深的湖是田泽湖 第二章 1日本历史分为:原始、古代社会、中世社会、近世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水稻的广泛种植和铁器、青铜器的使用,是弥生文化的重要特征。 3公元57年,倭奴国王遣使赴汉朝贺,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4日本没有文字。渡来人带来了汉字。 5随着文字的传入,儒学、道教、佛教等高度发达的学说、宗教也传入日本。 6 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正式形成。 7 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 8 1868年(明治元年)3月,天皇发布“五条誓文”,表明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 9新政府为了富国强兵,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维新改革,即“明治维新” 101889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11近代天皇制国家体制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国家的转变 121894年7月27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下《马关条约》 13日本为实现其独霸中国的野心,俞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迫启承认。14“米骚动” 15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进攻宛平城,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16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下,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17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站爆发。 181941年1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爆发。 19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01946年11月公布了《日本国宪法》。宪法的根本精神是主权在民。 2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重新武装日本,于1951年,是48国与日本单独和,签订了《旧金山合约》,宣布结束与日本的战争状态,恢复日本的主权,但美国仍可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题库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50.0 分) 1 假名是日本人根据汉字的()来革新创造的文字。(1.2分)1.2分 ?A、 形状 ?B、 发音 ?C、 意义 ?D、 偏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实现时间段是()。(1.2分)1.2分 ?A、 1954年——1971年 ?B、 1956年——1973年 ?C、 1958年——1975年

1956年——1976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日本发展科技事业的特征之一是以()为主导的多方大协作。(1.2分)1.2分 ?A、 研究所 ?B、 高校 ?C、 政府 ?D、 企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日本人的协调精神主要表现在()。(1.2分) 1.2分 ?A、 财产继承 ?B、 商业融资

科技创新 ?D、 决策过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下列日本图书中最初完全是由汉字记载的为()。(1.2分) 1.2分 ?A、 《丰臣家族》 ?B、 《日本史》 ?C、 《十七条宪法》 ?D、 《室町幕府》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间只与几个国家有少量贸易关系,其中包括()。(1.2分)1.2分 ?A、 英国

印度 ?C、 俄罗斯 ?D、 朝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加强交流沟通,知己知彼是搞好中日两国关系的()。(3.2分)3.2分 ?A、 前提 ?B、 基础 ?C、 条件 ?D、 要求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日本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1.2分) 1.2分

理工科 ?B、 工科 ?C、 理科 ?D、 文科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日本人保守观念的产生,客观原因是()。(1.2分)1.2分 ?A、 世袭制度 ?B、 锁国政策 ?C、 岛多 ?D、 灾害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日本人的“土足厳禁”

日本人的“土足厳禁” 张国强 日本留学生宿舍的门上贴着一张写有“土足厳禁!!(どそく げんきん)”的A4大小的纸。 “土足厳禁”翻译成中文的话,则是“严禁穿鞋进入房间”的 意思,也可以说“来访者进入本人房间时请脱鞋”。当然,“土足厳 禁”译成“请勿穿鞋入内”“禁止穿鞋入内”也是可以的。从“严 禁穿鞋入内”中的“严禁”二字来看,房间的主人对“穿鞋入内”的来访者很有意见,愤怒的情感一目了然。客气一点说“请勿~”,不满时说“禁止~”,恼火时说“严禁~”,语感渐渐变得强烈了。 可以肯定地说,有人违反了规矩,穿鞋进入室内,也许不是一次, 这才有“厳禁”的吧。 我参观过上海日本人学校,教学楼的一层大厅一排排鞋柜整齐 地排列着,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这里脱鞋,换上拖鞋后才能进入 办公室、教室。所有的走廊干干净净,因为是穿着 拖鞋,几乎听不到咚咚响的脚步声。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居住在龙华,我家房间的地面是木板的。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弟弟常常用拖布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并提出“土足厳禁”的要求,开始时大家都不习惯,邻居也不满,进去要脱鞋,出来时要穿鞋,太麻烦了。现在回忆起这件事,觉得当时的弟弟是一个“逆潮流而动”的勇士,因为四周的邻居没有一家是“土足厳禁”的。 日本专家真木胜文先生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住在学校的外教宿舍里,为了学生的日语学习,办了一个日语能力考试辅导班,他的宿舍就是教室。刚开始时,10多个学生全都穿鞋进入他的房间,令他大吃一惊。后来,他买来了10多双拖鞋,每人都要换鞋,这才有上课的资格。 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去日本人的家里时,一定要在进屋前 脱鞋,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规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已经养成了进 屋脱鞋的习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讲究生活的质量和 健康了。 一本日语教科书中有一个中国学生访问日本人家庭的内容,文章中配了一张插图。这一插图的画面是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及其母亲在房间里交流的内容。由于职业的习惯,我发现插图中的中国学生是穿着鞋进入房间的,日本人穿着拖鞋,中国学生却是“靴のまま”,违反了日本人家庭生活中的规矩。插图的作者也许不了解日本人的“土足厳禁”的生活习惯吧。 在“玄関(げんかん)”脱鞋后,要用手(用脚是不美的行为)把鞋整齐地放好,鞋尖朝着门的方向,走的时候穿鞋就很方便了。这是日本人养成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会整理、整顿的习惯,对将来走上社会极有好处,因为这是优秀素质的具体的表现。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在上海外大学习,重要节日时系里组织部分出身好的学生(贫下中农、工人、干部等子弟),去上海大厦访问居住在那儿的日本专家(外教)。去前,对学生讲了纪律要求,但是忽略了某些问题。那个年代,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大学生的穿着十分朴素,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常换袜子的习惯。到了日本专家的家里,脱鞋入内了,但袜子发出的各种异味让领队老师眉头紧锁。以后,凡再有这样的活动,系领导反复地讲鞋子和袜子的事情,并强调说这是关系到中国人的形象的问题。

英语专业英美文化概况之新西兰NEW ZEALAND

U1 Land, People and History Ⅰ. Choose th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or answers the question: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mountains is the highest in New Zealand? A Alps B Ruapehu C Southern Alps D Mt. Cook 2.In size, New Zealand is similar to ____ A Japan B British Isles C Japan plus the British Isles D A & B 3.The longest river of the country is ____ A Waikato river B Clutha river C Rakaia river D Wanganui river 4.The largest city in New Zealand is ____ A Wellington B Auckland C Christchurch D Dunedin 5.New Zealand’s nearest large neighbor is ____ A Tonga B Fiji C Australia D Argentina 6.In April 2006, New Zealand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to declare ____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A English B Maori C sign language D Polynesian language 7.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common religion? A Christianity B Roman Catholic C Methodist D Anglican 8. Which country is the first one in the world to give women the right to vote? A America B Sweden C Australia D New Zealand Ⅱ.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T) or false(F): 1. Maori people today resist adopting western life. ( ) 2. The North Island has been formed mostly by active volcanoes. ( ) 3. There are no nuclear power plants or weapons in New Zealand. ( ) 4. Because of the gold boom, people in the North Island have been more than in the South since 1896. ( ) 5. Wellington is the world’s largest Polynesian city. ( ) Ⅲ.Fill in the blanks: 1. New Zealand is in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The two main land masses in the country are ___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_______ 3. The first piece of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_________________came into effect in 1991, in whi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reflected. 4. New Zealand was settled over 1000 years ago by _________ from __________________ . 5. In 1840, Maori chiefs signed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keep their ownership of the natural, and in return, to give up the right to govern to the __________________ . 6. The national bird of NZ is _________________. 7. In 1769, ________________ visited New Zealand and claimed it for Britain, U2 Political System, Education and Economy Ⅰ. Choose th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or answers the question: 1.The two main partie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re______ A the Progressive Party and the Labor Party B the Labor Party and the National Party C the Green Party and the NZ First Party D the United Future NZ Party and the National Party 2.The Head of State of New Zealand is______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这一现象说明()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