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第一节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第一节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第一节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十分丰富,可以利用来进行音类分析的语料主要有韵书、反切和直音、早期韵图、韵文、异文别字等,可以利用来进行音值构拟的语料主要有译音和现代汉语方言等。我们使用的研究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

一、《切韵》系韵书

《切韵》系韵书是最重要的汉语语音史语料,很多学者在《切韵》音系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清代陈澧的《切韵考》(1879)和梁僧宝的《四声韵谱》(1890)、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李荣的《切韵音系》(1956)、张琨的《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1972)。《切韵考》发明反切系联法考订音类;《四声韵谱》用韵图的形式列出同音字表:《中国音韵学研究》运用历史比较法构拟音值:《切韵音系》运用音位学方法研究了更接近《切韵》的王仁昫《刊谬补阙切韵》;《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将《切韵》作为综合音系来进行研究。

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还要再一次对《切韵》音系展开讨论,是基于以下一些认识:

(一)《切韵》系韵书的自足性

作为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乃至整个汉语语音史的语料,《切韵》系韵书具有自足性。《切韵》音系是一种自足的系统,它不需要依赖其他材料,就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语音系统。

隋唐五代韵书的编撰体例,是先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卷内的字声调都相同;四声之下再各分若干韵,同韵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声调、韵腹和韵尾都相同;韵的下面,再分成若干小韵,一个小韵就是一个同音字组,同一个小韵的字声调、声母、韵母都相同。一般说来,韵、小韵和韵母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声母 介音 韵腹 韵尾 声调

小韵

这种结构,反映了声调系统和韵系统,利用韵书,可以了解一个汉字是什么声调,属于哪一个韵。再利用韵书中的反切,可以进一步得出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切韵》系韵书在每一个小韵的首字下面,都采用反切注音,反切的上下字分别代表声母和韵母,我们可以利用清代学者陈澧创立的“反切系联法”,从反切系统中分析出声类系统和韵类系统,并进一步归纳出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

声母 介音 韵腹 韵尾 声调

小韵(反切)

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声类韵类

声母韵母

韵书编撰的目的,本来是为文士写作韵文检字押韵,但是《切韵》系韵书收字并不是只录诗文常用韵字,而是广为搜寻,递加增补,数量在12000至25000左右,其中有不少在诗文实际写作中极少入韵甚至从不入韵的冷僻字。从这个角度看,《切韵》系韵书实际上是一种将汉字按声、韵、调关系组织起来的字典。

因此,仅仅使用《切韵》系韵书本身,就可以归纳出一个完整无缺的语音系统,并将汉字的大多数纳入这个系统中,确定每个汉字的音韵地位。这是其他语料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语料的自足性使得《切韵》音系成为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个座标,研究其他的语料,研究其他时期语料,都必须以《切韵》音系作为参照物,才能得到明晰的结论。

因此,《切韵》系韵书是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最重要的语料,《切韵》系韵书的讨论是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最基础的研究。

(二)《切韵》系韵书的权威性

《切韵》音系代表着隋唐五代时期的读书音,是当时的通语。

汉语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转移。1从先秦直到两汉,华夏和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基础在黄河流域。晋永嘉之乱,士冠南渡,都于建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河洛音也随着南传,称为“洛生咏”。《世说新语·雅量》:“桓公(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又《南齐书·张融传》:“广越嶂崄,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在危难的时候,谢、张“作洛生咏”,是为了故作闲适超脱的姿态,是在表演。前事发生在东晋简文帝晏驾之时,为咸安二年(372);张融之事,据《南齐书》是发生在南朝宋孝武帝起新安寺时,为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可见“洛生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并不是通常的交际语言。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宋明帝《文章志》说:“(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又《世说新语·轻诋》:“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这说明当时“洛生咏”虽然为士族名流推重,但还是一种外来的方音,在说话轻软媚好的南方人听起来,“重浊”而不入耳。

此后,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到了南北朝末期,“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2,可见当时已经存在南北两种通语系统。3北朝通语以洛阳话为标准,是口语;南朝通语以健康话为标准,是知识分子使用的读书音。

陆法言《切韵序》谈到长安论韵时说:“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4可见八位音韵学家做的工作是先辨析审定“古今南北”之“是非通塞”,然后以“是、通”为“精切”予以“捃选”,以“非、塞”为“疏缓”予以“除削”。讨论如有分歧,颜、萧加以定夺。颜是指颜之推,他审音的方法和取舍的标准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唯金陵与洛下耳。”5所谓“参校方俗”,即“论南北是非”;“考核古今”,即论“古今通塞”。“折衷”并非杂糅,而是有所“捃选”、“除削”,“搉量”而后“决定”。其标准虽是“帝王都邑”,但他们论韵是在首都长安,取韵却仍然是洛阳和金陵音。 “方俗”之“是”,指的是南方“冠冕君子”之“优”,北方“闾里小人”之“愈”;“古今”之“塞”,指的是“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切韵》作者的心目中,有一套兼南“优”北“愈”,未经“吴越”、“夷虏”“染”“杂”之前的“古”之“通”语。这套语音系统,应该是由知识分子世代传习而保留,实际上是一种兼顾南北通语的读书音系统。6。这一种兼顾南北古今的传统,此后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切韵序》里说:“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原来被认为是“重浊”的“老

1 见尉迟治平《时有古今音有转移——论汉语标准语的历史演变》(2000)。

2 见《颜氏家训·音辞篇》。

3 参见鲁国尧《客家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1992),又《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1994)。

4 序文据《切二》(S2055)。

5 见《颜氏家训·音辞篇》。

6 见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1948)。

婢声”的“洛下书生咏”,反倒发音雅正,具有了标准语的地位,这时离永嘉之乱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中国最早的韵书,据说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潘徽《韵纂序》说:“文讹篆隶,音谬楚夏,《三苍》、《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说文》、《字林》之属,唯别体形。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酌古会今,未臻功要。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遂躬纡睿旨,摽摘是非,撮举宏纲,裁断篇部,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7李登、吕静在辞书、字书之外创立了韵书这种体裁,前修未密,后出转精,韵书的修撰成为六朝隋唐时期语言学的鲜明特点。据统计宋代以前可能是韵书的著作,数量竟达160多种,8其中六朝韵书就有十余种。9颜之推指出,这些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方言编写韵书,“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直至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陆法言综合南北通语写定《切韵》,六朝诸家韵书于是逐渐散佚,现在只有一些辑佚本。

正因为《切韵》依据的是文士吟诗撰文所使用的读书音,所以迅速淘汰了各种方音韵书,造成了笼罩千年的权威地位。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切韵》成书,至唐高宗仪凤二年(677)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说:“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中宗神龙二年(706)10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序》说:“陆法言《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范”,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孙愐《唐韵序》说:“述作颇众,得失平分,惟陆法言《切韵》盛行于代。”《切韵》行世,六朝锋出的诸家韵书逐渐全废。“盖音均之书,时人止求便于诗赋之用,新本既行,旧者即无人藏弆矣”。11《切韵》也就不断被修订增补,并逐渐升格成了朝廷为科举取士所颁行的官韵。

因此,《切韵》系韵书的权威性,源于它代表的语音的标准性。《切韵》反映了当时诗文押韵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唐代诗人所遵行,在语音发生了变化以后,《切韵》系韵书又起着规范诗人用韵行为的作用。要研究隋唐五代诗歌韵部演变的历史,就不能不讨论《切韵》系韵书跟诗歌用韵的关系。

(三)《切韵》系韵书的学术性

陆法言《切韵序》曰:“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下小注的记载来看,《切韵》的编纂是参考了这五家韵书加以综合改作,而分韵比任何一家都要细密。这种过于复杂的语音系统,令不少学者怀疑《切韵》记录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活的语言,认为《切韵》音系是一种兼包古今南北的虚拟的综合音系。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讨论《切韵》音系的性质,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

陆法言《切韵序》说:“剖析毫氂,分别黍累”,并不讳言自己分韵精细,而是自许“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这是由于陆法言分部析韵另有一番用意:“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意思是说,如果是写作诗文用韵,支、脂,鱼、虞,先、仙,尤、侯四对大韵可以分别同用通押;如果是进行音韵分析,就应该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隋唐五代诗歌的用韵,正是“清浊皆通”,分四组通押,合二为一;《切韵》一分为二,是因为它们“轻重有异”。

因此,《切韵》并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韵书,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的兴趣主要在于音韵分析。隋唐诗人在使用《切韵》时,并不斤斤拘守韵部的畛域,而是根据实际语音用韵,通其清浊,我们现在研究《切韵》音系,就必须联系诗歌用韵来进行讨论,不能对清浊可通的韵强生分别。

认清《切韵》系韵书的学术性,是对《切韵》音系进行重新探讨的一个切入点。

7 见《隋书·文学·潘徽传》。

8 见魏建功《论切韵系的韵书》(1935)。

9 见王国维《六朝人韵书分部说》(1927)一文的考证。

10 关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书年代,参见唐兰《刊谬补缺切韵跋》(1947)。

11 见蒋斧《唐写本唐均记》(1908)。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一 第一章 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提高课) 本课程属于古汉语基础课之后的提高课,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音韵学,下编为古文字学。 上编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

汉语史稿

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 一、汉语史 1、对象 语音、词汇、语法, 2、根据 (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 (2)亲属语言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 (5)汉字的结构 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 保存古音。阿房宫 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如印度与天竺 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 (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 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文学史资料

名词解释 “说话四家” 最早见于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后来又为《梦梁录》沿袭。 小说:多取材于当代生活,短篇。最兴盛。 讲史:讲说朝代更迭,长篇。分卷立目。 讲经:主要讲佛教故事,及民间参禅悟道题材。 合生或说诨话: 合生:大概以讲说当世故事为主,短篇。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是“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关于合生的含义尚无定论) 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四声猿 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南洪北孔 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是钱塘人,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三言二拍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拟话本 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 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史的对象 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 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 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 语汇语义的发展 汉语史的任务 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汉语史的性质 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汉语史的根据 1.现代方言 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

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 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 4.甲骨文、金文 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 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 保存古音。逢丑父阿房宫费县古无轻唇音 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曾皙,字点晏殊,字叔同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 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精)

第二章语音 [教学目的]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以及汉语语音的分析方法等,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发音和分析语音的能力,能说普通话并使之成为交际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母、韵母、声调。难点:音位 [教学方法]以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讲授为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2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1、肺和气管2、喉头和声带3、口腔、鼻腔和咽腔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表意性。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元音辅音两者的区别 (二音节音节是构成语音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 (三声母、韵母、声调 (四音位

三、记音符号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国际音标 第二节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依发音部位分类:双唇音b p m f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音j q x 舌根音g k h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1、依阻碍方式分类:塞音b p d t g k 擦音j h x sh r s 塞擦音j q zh ch z c 鼻音m n 边音l 2、依声带是否振动分为::送气音、不送气音。 3、依气流强弱分为:清音、浊音 二、声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三节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1、舌面元音韵母ɑ、o、e 、 ê、 i、u、ü 2、舌尖元音韵母 -i(前、-i(后 3、卷舌元音韵母 er (二复元音韵母 1、前响复元音韵母ɑi、ei、ɑo、ou 2、后响复元音韵母 iɑ、ie、uɑ、uo、üe 3、中响复元音韵母 iɑo、iou、uɑi、uei (三鼻韵母: 1、前鼻韵母ɑn、en、ün、in、ian、uɑn、üɑn、uen 2、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iɑnɡ、uɑnɡ、uenɡ、ionɡ 二、押韵和韵辙 (一韵母和押韵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情况就叫做押韵(或压韵。多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二十八韵和十三辙为了便于押韵,使做诗的人有所依据,就需要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若干个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言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三、韵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四节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汉语语音史(新,已添加)

汉语语音史 题型 1.术语解释(2’*10=20’) 2.用拼音写出反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2’*10=20’) 3.注出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0.5’*20=10’) 4.简答(6+6+8+15+15=50’)其中最后一题是“下列语音现象,可以分别用汉语语音史中的什么理论来解释?”分为三个小题。 一、术语解释 【声母】 1.五音、七音、九音: 依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分类。 五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就是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七类,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将“来”母别立为“半舌音”,将“日”母别立为“半齿音”。 九音,就是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与“正齿音”,而将“半舌”与“半齿”合并为“舌齿音”。 2.清音、浊音、全清声母、次清声母、全浊声母、次浊声母 (1)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就叫“清音”; (2)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就叫“浊音”。 “清”和“浊”分为“全”、“次”两小类,全次的区别在于送气与否。 (3)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不带音的擦音(擦音都是送气的),共十一个声母。 (4)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共七个声母。 (5)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共十个声母。 (6)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j])和鼻音加摩擦音(即日母)共八个声母。 3.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4.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透”、“定”、“泥”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泥”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6.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由曾运乾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7.尖音、团音 在[i][y]前念[ tc][ tc‘][ c]的叫团音,如“经、轻、兴”等,属见组声母。 在[i][y]前念[ts][ts‘][s]的叫尖音,如“精、清、星”等,属精组声母。 8.反切 反切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反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决定“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9.复辅音 复辅音声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构成的声母,如英语的climb, string, please等。上古汉语或远古汉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母。 【韵母】 1.四呼、洪细、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 (1)根据韵头的不同划分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是否含有[u],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合口呼,就是指韵头是[u]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韵母,如u,ua,uai 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主要元音不是[u]的韵母,就是开口呼。 (2)又根据韵头或韵腹是否含[i],将开口、合口两大类各分成洪音和细音两个小类。韵头有[i]的,就是细音,没有的,就是洪音。

最全最实用中国文学史学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类、思考题 第一章 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先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1答:○1创始性。文学伴随着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是、文、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叙事、写人、记言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谈政治,说哲理! ○3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

《离骚》。 ○4不确定性。 二、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关系 先秦文学大致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连。(文学以巫文化为代 表,文学与之适应) (二)西周春秋文化与礼乐文化、史官文化紧密相连(所存 作品多为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 (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士文化)现象紧 密相连。 (四)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 三、传说(远古歌谣和神话)时期的概况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子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段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四、原始歌谣的特点 内容:○1反映劳动生活、○2反映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

汉语史九

《汉语史》第九讲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确切地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就代表一个音节。 ?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以外的其余部分,它又可细分为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官guan,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u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汉语的音节不一定全部具备“声、韵头、韵腹、韵尾、调”这五个部分,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个汉语音节必具备。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韵。即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n][-m][―ng]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舒声韵、促声韵 ?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有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先秦汉语韵部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 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口呼 ?普通话中能做韵头(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 ?齐齿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开口呼:没有韵头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 ?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音位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洪音、细音 ?有时又把“开口”与“合口”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合称细音。 ?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洪音没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选择 1、乐府: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神话的出处: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3、关于《诗经》的常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雅:指朝廷正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3)“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兴,即触物兴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即比喻之意。 4、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5、第一个精细刻画山水景物的诗人是:谢灵运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7、《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8、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之作。 9、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乐府诗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2类。 10、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11、《史记》有70列传 12、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汉武帝时期

13、《白马篇》的作者是曹植 14、称《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惊心动魄”的是钟嵘 15、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是曹操 16、《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二、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第一节音韵学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 语音——变化缓慢 近代学者——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二)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分期 1 目的: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 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2 三家: 高本汉(瑞典) 罗常培 王力(√) 3 王力的分期 (1)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 (2) 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3) 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 (4) 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4 王氏分期特点 (1) 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王氏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 (2) 王氏的四期分法比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三)学习历史语音常识的意义 1 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 (上古音知识) 2 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中古音知识)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 1 音韵学概念 (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与联系 (1)概念 A 语音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语音学研究有三个主要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还有所谓实验语音学。它

们是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等,适用于全人类所有的语言。 B 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等。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2)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与联系 A 二者的区别 两者虽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内容上的分歧决定了它们在观点和方法上也有不同。音韵学侧重于音类的划分,侧重于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B 二者的联系 音韵学跟语音学又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三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汉语音韵学的四个分支 1 上古期——上古音——古音学 2 中古期——中古音——今音学 3 近古期——近古音——北音学 4 等韵学(研究声韵配合规律) 现代期——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严格说来,这四个部门只包括了汉语音韵学的一半内容,它只把几个代表时期的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应该是共时和历时的立体交叉,但目前共时研究能够提供的东西不是太多,所以语音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目前,汉语语音史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是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比较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其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科学的汉语语音史是构建系统科学的汉语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今后的努力。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地方性口语的一门学科。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言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3)音韵学是文字学、训诂学的工具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的三个分支中,音韵学是其他两个学科的基础,古今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