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

从60年到70年出生的这批人拍的影片,我们称之为第六代电影。主要包括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李扬的《盲井》等等。这些片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能公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包括《小武》在国外得过很多奖。

所谓的第六代电影导演,来自于三个不同方向的导演,第一部分是以电影学院1985届1987届这两届的导演系和摄影系毕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包括张元、王小帅、路学长(作品《卡拉是条狗》),他们的电影跟他们在学校受的教育相关,比如在学校接触的欧洲的艺术片比较多,所以他们的电影偏学院派、偏个人气质的比较多。第二部分贾樟柯和王超,贾樟柯是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王超是夜大文学系毕业的,它们都不是导演系和摄影系专业,他们关心的人物也都是比较底层的人物,像民工呀还有妓女呀,风格偏向写实,跟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有很大差异。第三部分是以中戏导演毕业的学生为主包括张扬,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走到底》、《美丽新世界》,他们的风格跟前两部分人也不同,他们一开始就在体制内创作,拍的片子是能过电影审查的,所以还是能很顺利的跟大家见面。(程青松)关于“独立电影”

大概是在1989年毕业的导演,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一年之后才分到电影制片厂,在国营的制片体系是论资排辈的,从助理导演到正式的导演可能要等十年以后。王小帅在电影厂呆了三年,年年写的剧本都通过了,就是不能当导演。93年,王小帅从福建回到了北京,通过自己拍广告片的一些钱,找了一些朋友,拍了中国第一部没有任何电影制片厂,没有署名,没有通过像国家申报故事等待拍摄资金的电影,也是大家称为的第一部“地下电影”,第一部独立电影《冬春的日子》。这部电影写的一对青年画家夫妇的故事,表现1989年到南巡讲话那几年人们的精神状态,演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喻虹和刘小东,非职业演员。这个片子拍完后以录相带的形式在小范围内传播,当时在电影学院给大家很重要的启示,很多人都说我们可以不必通过制片厂一个公家的机构来拍片子,后来带动一部分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制片,自筹资金。之后张元拍的《儿子》、《东宫西宫》也走上了王小帅的这种“独立电影”的路子。有一段时间被称为“地下电影”,其实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去跟政府体制去对抗,而是想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

关于题材

可以说DV是真正解放了人们,个人可以去随便拍摄一些东西,而不是去歌颂一些什么。他们当时出发点就是:我是学电影就要去拍电影,而不是在漫无止境中等待一个机会。第一个阶段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张元,他在创作题材上《东宫西宫》写的是同性恋,《妈妈》写的是残疾人这类的边缘人群。第二个阶段是以贾樟柯的作品为主,贾樟柯的《小武》,小武是影片主人公的名子,他是山西县城的一个小偷。镜头对准一个小偷,这跟我们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的事实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在中国电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电影出来后,不管是故事,还是拍摄方法,在整个影像上的面貌是中国电影罕见的。另外,我要插一句,贾樟柯拍《小武》之前受了中国一个女导演宁瀛的影响,她的作品《民警故事》,表现警察百无聊赖,要不就是审查狗,要不就是审查一些卖色情带的,里面的台词很有意思“你的画在博物馆里就是艺术,在街上偷偷卖就是黄色的东西。”这个电影挺好玩的,突然一个权力机构变得这么无聊,闲散、无奈,他们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工作。她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以纪实为主,她的风格影响了贾樟柯和后边的一些电影。

贾樟柯的《小武》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好评,作为西方人,他们想了解当代中国的导演怎样来看待我们普通的人。所以从贾樟柯开始,国际电影界很愿意邀请国内年青的导演。

他们的选材和对人物的表现上具有先锋性,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而是在内容上的先锋性。第六代导演开始表达个人的东西,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包括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

车》,娄烨导演的《苏州河》等,他们的电影跟贾樟柯的电影有很多不一样,他们对叙事的方法,对电影的形式更感兴趣。

贾樟柯对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探索更感兴趣,包括他现在拍的《世界》。中国有很多像世界之窗这样的微缩景观,女主人公在世界公园里面为游客跳舞,贾樟柯想表达我们在世界之窗里面就看到了世界,在公园里面体会到了走遍全世界的感觉,其中是有一定嘲讽意味的。有时候我们很难去跟世界对话,很多时候还是被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面。

韩国发展的这么快,他们的一个制片对我说,他们的制片既没有政治的禁忌,又没有性的禁忌。他们对艺术家的限制非常少,才会使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尴尬的一代

第六代导演有两个精神源头,一个是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世界文化到中国来的这种熏陶,那时侯电影学院很少讲商业电影。第六代电影导演接受的是欧洲的电影大师的一些作品,像娄烨他们一直在讨论安东尼奥、贝鲁尼,这些造成先天的不足,目前他们要拍出商业的、适应市场的电影还是比较难。他们之后,在商业气氛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导演可能会对商业片的运作模式、叙事模式更加熟悉。(程青松)

我觉得看电影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第六代电影很难讲我每一部都喜欢,我认为中国电影现在是一个很尴尬的状态,第六代是最尴尬的一代。第五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压制的这种东西,第六代是把电影作为国家喉舌的一种手段给改变了,像王小帅、贾樟柯通过个人的想法、个人的才华组织最简单的资源完成一部电影,打破了原来国家要审查投资的体制。

第六代成名依赖于一种神秘感,那时候拍的电影国家不让公映,国内看不到,这给中国文化界的一些年轻人造成一种光环影响。国家开放了,现在我们再去看这些电影,过去的光环没有了,电影不好看了,它自说自话,有一种很自恋的东西。

第六代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突破自己,既有利于表达,又使很多人能接受。我认识一些导演,他们也是处于一种彷徨、摸索中,圈子里面有一个说法,中国电影的利益者是第五代,比如说张艺谋,他掌握了中国电影的大部分资源,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电影拍摄完,国家电影局在档期上又给予很大的支持。第六代生存状态空间不是很好,他们能拿到的拍摄资金,能争取到的演员不是很好。第六代是一个现象,是一个过渡性的群体。

第六代的意义

第六代有可能成为过渡的一个阶段,但在电影市场上,在电影史上是非常重的一笔,因为在他们的电影中首次出现了单个的人,因为在之前中国电影出现的都是群体,第六代完成了这个使命。我们不在是一群人中的一个,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是需要越来越民主,越来越自由的一个国家,第六代完成了这个使命。(程青松)

第六代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把电影变成了种个人的表达,第六代作品的共性是把电影的场景拉近到最贴近人、最现实的生活当中去。不是说以前的电影没有普通人,而第六代作品把接近普通人真实的、黑暗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小武》他更接近人性。

影片《小武》片段点评

林铭述:贾樟柯的《小武》给了我一个震憾,它通过反面的小人物表现了时代的悲剧。通过剖析这个人的辛酸苦辣,他的爱情,表现他也想寻求更好生活的普通人。

中国独立电影不完全手册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dfilm”,是欧美国家兴起的并在70、80年代一种区别于商业大片的制片形式,它强调一种“独立”的风格和精神。在中国,它更倾向于指脱离了国家所有的制片体系的“另类”群体。“独立电影”因为远离了商业的压力、投资小、可以充分展示影片个性与导演风格、无需依赖票房获得利润,吸引了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成为生力军。

“独立电影”涉猎的大多是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不被世人所关注的社会层面。摄影器材

的革命——DV数码器材的轻捷和方便为个人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柱,导演的个人体验和自我精神可以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影片的艺术气息、对社会的洞察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比通常意义上的商业片也更为浓郁。“独立电影”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角度、体现何种电影叙事手法,表现何种思想倾向的影片,其导演总是本身兼任编剧、甚至有些还担当摄影、灯光、美术、音乐、剪辑、制片等工作。这或许就是硬件上的“独立”精神。

中国独立电影大事记

1991:冬春的日子?独立电影寂静分娩

相关人物:王小帅、张元

相关影片:《冬春的日子》、《妈妈》。

关于中国独立电影诞生的确切日期,有各种说法,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复杂的因素。我们更倾向于以王小帅的黑白故事片《冬春的日子》为起点。这部影片在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部佳片之一,也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影片。

《冬春的日子》以一种冷峻的方式描绘了一对画家夫妇的精神状态,以及人们在经历了某种巨大伤害之后的自我放逐。它的影像所呈现出的残酷诗意几乎是对先前所有中国电影视听语言的反驳。王小帅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先后写了5个剧本都没有通过,要象第五代导演那样用国家的资金拍片是一个非常渺茫的。王小帅找到了他原先在美院附中的同学,画家刘晓东、喻红夫妇,拍摄了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冬春的日子》。资金由自己筹集,剧本自己创作,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王小帅迈出的第一步也就具有了独立电影的“历史意义”。在此之前,同样毕业于1989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张元,完成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妈妈》。这部描写残疾儿童和母亲关系,冠以西安电影制片厂厂标的黑白故事片,充满了罕见的人文关怀,在1991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大奖和公众大奖。后又获瑞士、英国爱丁堡、柏林等三项大奖,前后共参加了20多个电影节。也难怪有人将这部影片做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从摆脱体制束缚的彻底性上来看,以《冬春的日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起点,似乎更为准确。

1992——1995:头发乱了?独立电影去意彷徨

相关人物:张元、娄烨、何建军、管虎、章明、阿年、王小帅

相关影片:《北京杂种》、《周末情人》、《头发乱了》、《悬恋》、《邮差》、《巫山云雨》、《感光时代》、《极度寒冷》、《危情少女》。

从1992年到1995年,独立电影并没有完全参照王小帅和张元的经验独自上路,还是在战战兢兢地探寻与体制合作的机会。娄烨的《周末情人》、章明的《巫山云雨》、管虎的《头发乱了》和阿年的《感光时代》都是以电影厂的名义出品的,有的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得以上映,有的因为其“灰色”的意味在获得通过之后,却一直无法与观众见面。相对于别的新导演,张元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却是最为活跃最为自由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中国“地下电影”这个概念,几乎都来自《北京杂种》这部由张元和崔健合作拍摄的彩色故事片。1993年,张元拍摄了他最好的一部独立电影《儿子》,这部影片第一次探寻父子关系,这种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层面,是先前中国电影刻意回避的一个部分。娄烨在1993年拍摄了《周末情人》,由于它和一些独立电影对处于边缘地带的中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的描述,竟然成为某些人攻击中国独立电影的武器,性、毒品、暴力几乎成为独立电影的代名词。这部影片1995年获准上映,得到了第45届德国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最佳导演奖”。2000年,当娄烨带着《苏州河》来到曼海姆的时候,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娄烨在1995年完成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危情少女》。管虎的《头发乱了》是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名义出品的,这部有1000多个镜头的MTV似的摇滚电影,不仅通过了上映,还以官方的名义参加多个国际影展。人们似乎给独立电影找到了一个合法寄身的场所,进而乐观地幻想独立电

影也可以两条腿走路。

阿年的《感光时代》就是在这种瞻前顾后的状态下问世,由于妥协的原因,影片在叙事上的独立成分大打折扣。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何建军,他拍摄的《悬恋》获得了鹿特丹电影节影评人奖。1995年,他的第二部影片《邮差》再次来到鹿特丹,获得最佳影片和影评人奖。《悬恋》几乎是自言自语的影片,遵循的是一种电影的本能,既不向体制抛媚眼,也不向中国电影在叙事上的不诚实低头。尤其是《邮差》,它通过对一个私拆用户邮件的邮差的冒险经历的纪录,将卑微个人在庞大的社会体系里如何意乱神迷乃至漏网的过程展现得意兴盎然。甚至可以这样说,《邮差》是对中国独立电影自身处境的观照,自发的,也是自由的。王小帅在1995年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极度寒冷》,中国独立电影的命运跟影片中的行为艺术家一样,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诘问?这部影片不仅仅没有厂标,连导演署名都没有。因此,《巫山云雨》在1995年的出现就显得是那样的突兀了,它将影片对准了都市边缘人那些更为普通的生命,他们在日复一日庸常的生命中对生命尊严的人文观照,使之能够跟世界优秀影片《暴雨将至》、《低俗小说》相呼应而不逊色。男女主人公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在同一个镜头,寓示了实现愿望的艰难与弥足珍贵。

1996——1998:那个叫小武的人?独立电影长大成人

相关人物:贾樟柯、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

相关影片:《小山回家》、《小武》、《东宫西宫》、《扁担?姑娘》、《长大成人》、《苏州河》。

外部环境的改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独立电影从最初的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到拍一部彻底表达自己的电影,走过了不短的历程。独立电影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国内上映,惟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电影节,“讨好西方”成了后殖民学者声讨独立电影的最简单、最粗暴的罪名。然而比较幸运的是独立电影的新导演们,在创作上并不受那些莫须有的指责的影响。生于1970年,还没有从电影学院毕业的贾樟柯称他和他的同伴是一群“电影民工”。他们用勤工俭学得来的钱,用自己对电影的热爱,拍出了《小山回家》。这部描述从河南到北京寻找理想的青年在失望下决定重返故乡的历程,获得了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的影片故事片金奖,同时参展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1996年,路学长执导的,被一些专家称为第六代扛鼎之作的《长大成人》(原名《钢铁是这样练成的》)经过数度修改之后,终于面世。

1997年,王小帅的第一部体制内的电影《扁担?姑娘》也得以通过。王小帅面临的是路学长一样的问题,坚持独立意味着失去什么,得到什么。这部描写民工、歌女、黑社会生活的影片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注目”单元,也是独立电影第一次进入戛纳。同一年,娄烨不声不响地开始了《苏州河》的拍摄。也是1997年,张元执导《东宫西宫》在阿根廷马格帕罗塔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直接表现同性恋现实的影片。不过,影片本身的对同性恋世界的认知还是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独立电影所关怀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有现实感。

拍过《小山回家》之后,贾樟柯毫不犹豫地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独立性。199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小武》。这部影片犹如横空出世,在世界各地获奖无数。贾樟柯对日常生活场景毫无涂抹的展示,犹如芒刺,刺得观众的眼睛生痛。小武,一个穿梭于山西汾阳街头,与剧变社会格格不入的小偷,用一种执拗的目光审视着周遭,他的失落和真实刺痛着我们每根已经麻木的神经。和我们如此逼近,小武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亲情的失落,集中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忧伤和脆弱。这部影片以一种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在民间广泛传播。独立电影成为人们超越现实困顿的一种可能的途径,更多的人准备拍片,开始拍片。没有独立,就没有真正的表达,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不属于任何特权阶级。

1999——2001 未来的主人翁?独立电影众声喧哗

相关人物:贾樟柯、张元、娄烨、王小帅、王全安、刘冰鉴、崔子恩、朱文、章明、王超。相关影片:《站台》、《回家过年》、《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月蚀》、《男男男女女

女》、《海鲜》、《秘语17小时》、《安阳婴儿》。

《小武》的出现,提升了中国独立电影的世界影响。从1999年至今,出现了大量的独立电影。独立电影开始了更多不一样的影像表述。拍摄《小武》,贾樟柯只花了21天,而拍摄他的第二部电影长片《站台》,几乎消耗了一年的时间。《站台》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末期,山西汾阳的一个“文化剧团”面临解散的命运,年轻人之间的感情又遇上困难。很快,他们开始高歌着离开故乡,十载风风雨雨,为了自由的季节……这部有着史诗格局的影片,长达3个半小时。获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进入新千年,娄烨和王小帅从2000年到2001年,他们执导的影片《苏州河》和《十七岁的单车》相继在世界影坛大放光芒,令所有正在坚持独立电影创作的同行深受鼓舞。

《苏州河》整部影片贯穿在男主人公马达寻找失去的爱人牡丹的过程中。娄烨说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是一个寻找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娄烨让他的摄影机来实现。这部影片不仅获得多项国际奖项,还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2001年2月,王小帅凭借新片《十七岁的单车》角逐柏林电影节的故事片金熊大奖,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第一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一辆丢失的自行车,牵扯出来的竟然是那么多的青春无奈,其中夹杂着他们难以言喻的初恋。周迅演的红琴打扮给人感觉好象是一个“小姐”。到后来,观众才知道,原来她是一个小保姆,偷偷穿主人的裙子,抹主人的口红,还将主人家的东西拿到天桥兜售。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却令人震惊,她一直在模仿城市里的人,自我处于极度的迷失和异化之中,而阿贵和小坚这样的17岁少年,也同样让我们有一种久违的、异常真实的感觉。该片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王全安拍摄的《月蚀》也是这个时期备受关注的影片,由崔子恩编剧,刘冰鉴执导的影片《男男男女女女》再次以同性恋为关注的对象,较之张元的《东宫西宫》,已经更为深入。

2001年是中国独立电影最为活跃的年份。作家朱文拍摄了《海鲜》;章明拍摄了《秘语17小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王超则拿出了一部语惊四座的《安阳婴儿》:下岗工人于大岗穷困潦倒之际,偶然在路边小摊发现一个被弃置的婴儿,为了每个月200元的抚养费于大岗收留了婴儿;妓女冯艳丽和黑社会老大四德所生的孩子,得不到承认,她无力抚养,还被四德从夜总会轰走;黑社会老大四德成天耀武扬威,却被医生告知已是血癌晚期,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后代,四德要从于大岗手中将婴儿索回,一个意外接着一个意外,不断地发生……在一个个“戏剧性”绝境面前,片中的人物表现出了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冷静,你全然听不到他们的呼喊、咆哮,也看不到他们的愤怒和挣扎。值得一提的是,《安阳婴儿》揭示的“隐秘生活”,正是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阳婴儿》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报告,它撕开了一个裂缝,也是沉默的大多数发出的一声嘹亮的啼哭。

中国独立电影呈现的面貌越来越多元化,也意味着它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发展时期。“电影的影像可以预示一个国家及其各领域尚未实现的未来。”一位电影人如是说。

第六代电影导演“浮出水面”:欣喜并焦虑着

贾樟柯、王小帅的电影《世界》《青红》在国内公映;陆川的《可可西里》获第2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2005年,第六代电影人携作品在众人面前频频亮相,在国内各电影节上也颇有斩获。

第六代电影人此番“浮出水面”,为百年华诞之际的中国电影投来一道希望光影。

一直以来,除却影片大多成本低、直视社会底层或边缘人物,“墙内开花墙外香”便是第六代导演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多年来,他们的电影作品频繁地在国外电影节上摘金夺银,却因各种原因很少能走进国内影院被中国观众看到。比如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等奖项

的贾樟柯的《小武》;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

无法在国内公映,对于导演、观众和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与遗憾;而第六代导演的长期“地下”状态,也使不少人担心,待第五代导演老去,中国电影导演面临断代的危险。

为第六代年轻导演提供更多机会,给他们开辟一方能够“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的作品在“墙内”也能一吐芬芳——近年来,有关部门屡有举措。上影集团响应青年电影人提出的“新主流电影”的倡议,专门成立了“青年电影工作室”;北影集团启动“北影青年工程”,曾将7部影片的摄制交给了7位年轻导演,总投资为1500万元人民币;2003年,广电总局曾经和一部分青年电影导演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在管理者和创造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来形成中国电影的一种良好秩序,是这次对话会的初衷,也是最后达成的共识,之后传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解禁,贾樟柯与上影合作拍摄《世界》,导演朱文邀李雪健拍摄《云的南方》……

对新一代导演的放宽与扶持,令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理性与宽容的走向。但接下来,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由地下转为地上的导演们的作品,他们能否为中国电影的下一个百年精彩开场,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容乐观的问题。

第六代导演的“回归”,无论对他们自身,还是对中国电影而言,是欣喜与焦虑并存。

对个人经验表达与时尚技巧实验的迷恋,似乎成了第六代导演打开市场的绊脚石。以拍艺术电影见长的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即是票房的失意:陆川的《可可西里》国内票房300万,顾长卫的《孔雀》借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来爆炒,票房也不足千万;贾樟柯的《世界》虽然在宣传上费了不少工夫,但票房却最终以100多万元收场。

现代人钟情于快速的节奏、亮丽的画面和精彩的故事,而这与第六代影片的缓慢、灰暗与纪实风格格格不入。

在汹涌的市场大潮中如何保留自己原先的艺术锋芒,是第六代导演最大的焦虑。就如何赢得国内市场这一问题,“第六代”或许可以向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借鉴一二。

欣喜也好,焦虑也罢,中国电影的更新换代已然起步。无论政府、观众,还是评论界,所要做的是营造更为宽容的生存环境,在下一个百年以给国产电影更多走向世界的自信和环境。六种视角看第六代电影和第六代导演

在“第六代”那里,历史显然是一个布满尘垢、可有可无的“包袱”。如今街头流行的是麦当劳和阿迪达斯,一切是简单的也是快乐的,一切是瞬间的也是现实的。他们习惯于引导观众进入感官的迷宫,接下来用一种呓语般的诡异来嘲弄正统的教化,以摆脱历史的重荷。《冬春的日子》(王小帅)中那一对画家夫妇恍惚的精神状态,《北京杂种》(张元)里摇滚艺术家无序、混乱的生存景象,《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里周迅扮演的小保姆红琴一言不发的神经质举动,《周末情人》(娄烨)中女主人公长篇大论式的独白、拉拉与阿西为争夺“周末情人”的乱砍乱杀……这些支离破碎的人物和情节,成了一个又一个突兀的“符号”,没有来龙去脉的交代,没有必不可少的铺垫,历史的痕迹被轻而易举地一笔勾销,我们看到的只是对孤零零的“现实”的肢解,还有对所谓“技巧”不无幼稚的炫耀。

通过这种宣泄,“第六代”们似乎能够获得空前的快感,从而将自身沉迷在自恋的精神游戏和虚幻的感官滑翔当中。然而,无需掩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所选择的这种以轻视历史、回避历史甚至拒绝历史为出发点的“创作”,以及那些与历史语境完全脱节的影像作品,其现实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支流,“第六代”同样无法摆脱历史传统的渗透和“外部力量”的入侵。19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社会使然,文化成为付诸游戏手段以牟取暴利的一种方式(或者介质),在包括影视、戏剧在内的泛文学领域内,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和生命本质的探求已成明日黄花。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第六代”集体表现出了对崇高意识、悲剧意识、使命

感和责任感的怀疑,世俗欲念和文化游戏成就了他们全部的梦想。然而,背负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他们的“挣扎”和“革命”又显得如此局促:一面是自我天空下的梦幻独白,而另一面,又与“肮脏”大地上的生长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苟合。

与此同时,“第六代”也遭遇了世纪末中国文化界共同的处境:在波涛汹涌的外来文化冲击下,盲目而又唐突地致力于完成自我转型,兴奋不已地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帝国拉开的锁链下来看待世界。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一大批术语和观念的强大攻势,托起的是“第六代”对外来文化蹩脚的描红。此外,标新立异的迫切冲动,也让他们在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彼岸世界之时,不由自主地背弃了“本土”的景象和气息。对于这样的处境,他们自身多少也感觉无奈。带着些许翻来覆去的失落,“第六代”手中的摄影机定格的,便成了一幅幅没有方向的地图册,成了一个个模糊民族特征、意蕴空洞的文化“标本”。

遗忘或背弃了历史的“第六代”,更像是舞台上四肢健全却失去了行走能力的表演者。载动他们前行的历史“轮椅”,既赋予了他们“剑走偏锋”的艺术可能,也让他们面临着无处发力、无从选择的窘迫和危机。其结症或许在于:本身也置身于历史之流的“第六代”,已经可悲地放弃了在传统(历史)与现代之间构架桥梁的愿望。

作为一个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群体,如果要在遍布荆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第六代”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更深切地领悟之所以为“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的那一份责任与使命,跳出“小我”的束缚,勇敢地面向市场,并将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困顿中的中国电影成功救赎。其次,“第六代”们有必要夯实浮华的青春,剔除浮华背后的盲目、躁动、喧嚣。激情当然不可或缺,但对他们来说,更需要补充的是对“和平静默”、“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境界的修为,以对生活厚重的理解和更加敏锐的视角去填充拘泥于所谓“极至状态下的人道主义”的意义真空。此外,还要具备“将彼俘来,为我所用”的兼容并包的情怀。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固然少不了对西方先进电影理念、电影技巧的“移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电影美学的继承更不能偏废。在这个“越来越难以判定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还是成龙的《红番区》更接近电影的本质”的时代,在即使是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这样的经典在中国也未必有多少观众的疑惑中,面向传统纵深的开拓也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艺术博士生)

张智华:“第六代”能够长大

第六代”应该走出个人化、心理化的圈子,扩大观众面,争取社会的承认。有些艺术探索的电影不能太晦涩,不能太个人化,应该让普通观众能够看懂、并且喜欢看。电影本来就是大众化的,阳春白雪宜少,下里巴人宜多。“第六代”是夹在“第五代”与“第七代”(暂且把1970年代出生的电影人称为第七代)之间的,应该有一种危机感。“第五代”功成名就、名扬天下,“第七代”年轻有为,在年龄上占很大优势。张元说:“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是垮掉的一代,这一代应该在寻找中站立起来,真正完善自己。”这话说得有骨气。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博士生导师)

贺玉俊:“第六代”,形而上的独立

在地下电影和独立制片这两个概念上,我认为“第六代”自己更倾向于认同独立电影的说法,毕竟“地下”这种词汇总会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而独立电影,不仅因为它是舶来品,更令人兴奋的假象是,在一般人看来,在电影工业极度发达的美国,独立电影时常成为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势力。中国的“第六代”们,经过了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没有赢得国内大众的掌声,没有获得民营资本的投资,没有赢得主流的认可,更没能撼动“第五代”影坛霸主的地位。失望之余,能令他们得意的也就只有“独立精神”这项荣光闪闪的称谓了。正是对独立精神的认识与操作独立电影上的不同,美国独立影人收获凭借独立而走向好莱坞

的荣耀,而我们的独立影人却吞下因为独立而走向地下的尴尬。如果说,美国的独立影人是一种辩证而成熟的独立姿态,那“第六代”中的独立影人便是一种青涩的形而上的独立。而正是这种不成熟和僵化的姿态加剧了“第六代”生存处境的恶劣。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生)

张涤:“第六代”:非正常状态下的快乐

成为脊梁,第六代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搞艺术的都知道一句话:模仿是正常的。然而只有模仿没有创新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正常。“第六代”对于电影的快乐就在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下:对艺术手法的模仿和复制,鲜有自己的创造,加上内容的苍白单薄,导致作品作为商业片无法招徕票房,作为艺术片缺乏革命性,这显然是有些幼稚的快乐。

内容的薄弱更是“第六代”的硬伤。第五代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会去文学那里寻求依托,第六代导演大多没有选择这种做法。但内容的欠缺从他们出道至今也没有解决,他们的故事简单得令人惊讶,没有紧凑富有张力的情节、没有悬念设置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已经成了“第六代”的特色,单单故事不足还可以弥补一下,再加上艺术手法的陈旧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作者为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生)

刘艳华:喃喃自语的“第六代”

我只想通过分析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影像本体存在的问题,即从第六代导演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方面去找出原因。因为身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作为一种讲述影像故事的视听艺术,其表层的视听语言、声画效果、叙事结构、剪辑节奏是建造一部影片影像风貌的根基所在。而一部具有长久观赏魅力的电影文本通常在画面造型或者叙事建构上能悦人耳目、沁人心脾,进而被大众认可。大多数第六代导演在影像上追求一种强调自我感受的“极致”风格。

有一贯在影像风格、叙事结构中强调先锋姿态的第六代导演;也有一贯以写实形态为标榜的一群第六代导演。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第六代导演一味地绕开紧密的情节设置而孤立地追求所谓的影像和叙事结构的创新甚至喃喃自语、自恋自爱的话,忽视观众传统的观影感知经验,在电影语境的运用上,有意识地把重心转移到如何讲好一个起承转合的影像故事上面的话,也许可能会暂时赢得某些电影理论家的颔首和赞赏,但最终等待他们的结果是只能去赢得国外“他者”带着后殖民主义眼光的温情一瞥,而难登中国的电影圣殿,观众依然会与他们隔绝乃至决绝。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生)

徐琰:第六代电影中的异样风景

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他们的电影给我们的印象是整体如此模糊然而个性却是又如此鲜明。纵观第六代的电影,他们关注较多的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经验,他们在不断焦虑中思考,但是他们的焦虑,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不同,他们的焦虑是个体的、感性的、只属于自己的。可以看出童年的经历和地域的记忆是他们首先挖掘的对象,而且这种描述和追忆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情怀。

个人经验有着独特和不可复制的特性,而“第六代”又十分强调纯粹的个人经验,所以我们看到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不妨这样归纳,他们的电影很多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体验,可以叫“成长体验电影”;有的时候他们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自己熟悉的家乡,体现出浓浓的故乡情结,而这些成为我们指认其电影风格的标志,不妨叫做“地域烙印电影”;有的很多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内心精神或生活状态,他们将自己的镜头转向周围人们的生命状态,描写他们的挣扎、困惑、卑微的快乐,可以叫做“状态电影”。

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总结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他们就已经分道扬镳了,或者他们从来就没有同走一条路,同看一个风景,有的还陶醉和执著于异样风景之中,有一种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悲壮气概;有的早已经厌倦了这种孤芳自赏的风景了,毅然决然的投向大众的景区;

有的还在徘徊摇摆不定,等待有人向他投橄榄枝。不过现在讨论寂寞的“第六代”已然被人认为是没有太多的价值,那些反叛青年生理上长大成人,心理上却依然不成熟,我们越来越看不懂他们将如何给自己和中国电影怎么样的一个交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生)

第六代导演:他们的作品很脆弱

2004年,贾樟柯、王小帅、朱文组成的第六代,终于集体登堂入室。在历经了十年坎坷之后,这些“奔四张”的导演,开始挣扎着在电影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些依旧希望张扬自我的导演面对艺术、官方、市场,“一个头两个大”。看来,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边缘……

2005,中国电影百年,第六代导演突然迸发出强劲的创作力,寂寥的中国影坛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每一部,都有参加过国际电影节的光环,而且相继在国内上映。第六代导演真的崛起了吗?记者昨日采访了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电影评论家及演员们,他们的观点可说是各种各样。

票房:第六代之痛

从张元的《绿茶》到娄烨的《紫蝴蝶》,票房都是一路惨败,但2005年浮出水面的第六代导演更多,从陆续上映的作品来看,票房依然是他们的心头之痛。贾樟柯的《世界》在全国的宣传可算是不遗余力了,但票房却最终以100来万元收场,为此,他数次表示对中国电影市场感到失望……而之前,他们几位对票房都极有信心。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很奇怪。应该有150亿到200亿的票房容量,但多年来却始终徘徊在10亿元左右,如果每个中国人一年肯花10元钱看电影的话,中国的年电影票房收入就可达130亿元人民币。但目前中国人均电影消费不足0.8元,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而美国年人均进影院5.7次,韩国2.27次。那么,极有空间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什么没有给初来乍到的第六代导演一丝甜头?

小众:第六代之痒

作为一个拍电影能收支平衡的导演,路学长坦言,“在我们的电影体制下拍的片子非常少。第六代导演很喜欢通过在国外卖得好来影响国内市场,现在他们回过头来主攻国内市场,我挺高兴,因为在国内拍片,周围同伴太少。”他称贾樟柯、王小帅的旧作最终能通过审查,在国内上映,应该称得上是他们的“处女放”,“要是‘处女放’不受欢迎了,他们也会好好总结的。为什么观众不爱看?接下来他们就能学会用市场来调节。”

路学长称很多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是艺术电影,很难以商业的规格来要求。而不同的电影会有不同的观众群,对市场的诉求也大不一样。要让电影拍出来大家排队看,现在“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基础。不过作为第六代导演,票房是不能放弃的,大家也都没有放弃。都在寻找方法把观众吸引过来,把小众电影变成大众电影。”

著名导演侯咏对于第六代集体井喷的现象,认为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他同时表示,票房确实很重要,对第六代导演能否顺利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第五代:不全是他们的错

大多数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的作品都持肯定态度,包括周晓文。他对第六代导演的综合印象是他们都很有才。说到与市场接轨,他称:“老百姓首先就爱看刺激一点的东西,而我们的电影目前还做不到。有的导演考虑了大众,票房当然能好一点。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电影既要有个性,还要有共性,这样(要让观众喜欢)确实太难了,甭管第几代,都难。”而且,票房这个问题很复杂,票房不好不一定是电影拍得不好。周晓文还举例说,在美国看一场电影一般是7美元,中国人的收入是美国人的1/25,但我们的中国影院呢,一场电影的票价竟会上百元,许多人看不起。看得起的人很多都开车,电影院旁边有停车场吗?美国的电影院都在超市旁边,免费停车。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观众是被好莱坞、港台剧情片养大的,第六代导演还没有摸清这个方向,到底是用自己的电影改变观众,还是让观众改变自己的拍片方式,他们还需要与中国的电影环境接轨才行。

学者:他们的作品很脆弱

一直从事电影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影视系主任李亦中,昨日如此形容目前涌现出的第六代导演作品———“脆弱”。他表示第六代导演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拍电影的机会,但是却带出了一个怪现象:“现在片子拍好以后,就给媒体看,让他们帮着炒作。而不愿意给评论界拿来评论。”对于刚刚从地下走到地上的贾樟柯、王小帅,李亦中说,“票房很重要,走到了地上更需要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目前的情况是,观众根本不会走进电影院,这就不存在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人家根本就提不起兴趣。现在的第六代观众群依然太小。”

对于第六代喜欢出没于国际电影节,李亦中教授认为参加国际电影节对第六代的电影的行销来说也是一种策略,叫出口转内销,好莱坞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孔雀》获奖后回内地放映的票房就比预期的要好一点。其实我们早就应该做一件事情,主创人员、评论界为什么不能沟通,我们要讨论的正是怎么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如何让中国观众接受他们的电影。票房失利也算是他们在交学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的电影没票房,下一部电影谁给投资?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 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黄蜀芹、黄健中、郑洞天、谢飞、王启民、滕文骥、吴贻弓、丁荫楠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

下列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题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单选]下列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题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弘扬少数民族强悍的盛敏丽,反思黄土地的僵化。 B.偏重农村,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C.展现小人物闪了、美好的一面。 D.蕴含尖锐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向。 ?[单选]下列电影中,不含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是()。 A.《厨师大盗和她的情人》 B.《燕尾蝶》 C.《大话西游》 D.《黄土地》 ?[单选]()是下何人一直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 A.凯瑟琳·赫本 B.奥黛丽·赫本 C.费雯·丽 D.伊丽莎白·泰勒 ?[单选]不属于林权泽电影四个方面主题的是:() A、我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B、对历史的反思 C、对人生的追问 D、对女性命运的嘲讽 ?[单选]电影作为造型艺术,它的特点是()。 A.时间需要停止 B.画宽不能变化 C.造型是暂时的 在线电影免费看 电影抢先看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313256996.html, 免费电影网址 电影在线

D.在运动中造型 ?[判断题]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非常适合于分析类型电影。 A.正确 B.错误 ?[单选]()只拍了6分钟试镜镜头的摄影师莱恩赞叹道梦露“像早期电影明星何人一样能在影片上妩媚诱人”? A.贝蒂·戴维斯 B.简·哈洛 C.简·曼斯弗尔德 D.梅·韦斯特 ?[判断题]先锋电影是要用一种极简的、夸张的、抽象的、风格化的电影语言表现一些深刻的东西。 A.正确 B.错误 ?[判断题]电影艺术拥有最广泛驳杂的受众群体,通过它的传播,能形成一种公共话语空间。 A.正确 B.错误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10个导演

1.张艺谋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如今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 代表影片: 《英雄》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创新作品奖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电影“华表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活着》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红高粱》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 2.李安华人电影的骄傲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9 年薪:9千万 李安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最特别的一位。他游刃有余地用电影语言来处理东西方的情感与伦理,并且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同。 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居然还能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 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贾晓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 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 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影视导演基础知识

影视导演基础知识 第一讲导演在影视创作中的中心职能 (一)导演中心的形成 (二)影视的本性(即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和叙述方式上的蒙太奇特性)决定了导演必然成为创作的中心 强调导演中心,并不意味着贬低剧作的作用。对一部影片来说,剧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剧作是通过导演的再创作而成活的,导演必然用自己的思想去阐发,至少要加上许多他的主观理解和色彩。决定影片质量的关键还是导演,因为最终剧作还是要靠导演体现在银幕上。 第二讲导演的工作程序 导演拍摄一部影片时的工作程序:三个时期(八个阶段)。. 其中导演构思是导演创作中最重要、最有特点,也是必须首先完成的一项工作内容。 前期(筹备期): 第一阶段:根据文学剧本产生导演构思,即对未来影片的总计划和各种重大问题作出思考和决定。 第二阶段:写出或通过各个部门的讨论形成分镜头剧本。这是对导演构思的具体落实,或者说是未来影片的设计图。 第三阶段:选演员、选外景、商定内景的方案和确定人物造型,商定影片音乐、音响构成。 中期(实拍期): 第四阶段:写出并向摄制组宣讲“导演阐述”。 导演要把一部影片的创作意图,以及如何达到,用非常简洁、清楚的语言,写在“导演阐述”中。也就是说,“导演阐述”表达了导演创作一部影片的初衷。在好的影片中,导演阐述基本上是能够实现的。 导演阐述的内容因人而异。一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片主题、时代背景、人物设计、分场景设想、风格样式,以及对各部门的要求。 第五阶段:排演。 每个导演的工作方法不同,排演方式也各异。有的导演把影片中的所有的戏从头到尾串排下来,让演员适应一下未来的形象感觉;有的导演则强调电影(电视剧)表演的现场感受,根本不排戏,而是通过小品练习,在表演方法上达到一致,以便于导演将来在镜头前的调动;还有的导演在摄影机摆定以前,让演员走地位。无论导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排演,其目的都是通过演员的实体活动,检验自己从接到剧本到实拍以前所有的工作。排演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分镜头方案。 第六阶段:实拍。 后期: 第七阶段:剪辑 第八阶段:声画合成。 包括配对白、音乐、音响效果、混录等等。这些工作结束了,一部影片才算是最后完成。 第三讲导演构思 在导演工作程序的八个阶段中,导演构思是导演创作里最重要、最有特点,也是必须首先完成的一项工作内容。 导演构思产生于第一阶段,它的酝酿、修改、落实,却贯穿于影片创作的全过程。 导演构思的任务是使剧作银幕(屏幕)形象化。通过连续不断、结构有致地出现在银幕(屏幕)上的人物和一切视觉听觉形象,阐发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感染观众的艺术作用。 导演构思所包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主题意念的把握(二)确定人物形象的配置和基调,安排具体的行为动作来表现性格 (三)造型形式和音响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四)叙述结构的安排(五)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陈凯歌(1952—)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1950—)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8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电影导演基础知识

电影导演基础知识 导演艺术: 1 电影导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银幕形象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 整体感。 2导演艺术的独创性,不仅在于表现技巧或形式上的新颖,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创新是建 立在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觉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而是表现内容所需要的最恰当的表现技巧 和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并为广大观众所欣赏的。 3导演十分重视电影文学剧本的质量,因为它是影片的基础。 4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导演从文学剧本出发,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 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 来体现其构思。 5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他对影片未来的银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设想,也就是艺 术上的总体构思。 6导演艺术的水平,不仅表现在个人的造诣方面,也表现在他关于激发艺术合作者们的 创作热情和创作想象方面。 7导演艺术还表现在对影片的最后剪辑中,导演要将前辑看作创造性过程的一部分,而 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导演构思:在导演构思中,导演首先要确定影片的主题思想及其现 实意义;影片的风格和样式;人物的性格冲突及其时代特征的所处环境;运用导演手段的基本原则;并对影片的情节线索似出总谱。导演构思并无固定模式,但它总是建立在导演对文学剧本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基础上,由导演以丰富的创作想象,全面运用电影的形象思维来完成。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而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包括: 1 运用画面主体的动作和摄影镜头的运动,构成动的视学形象; 2 运用蒙太奇技巧来处理画面,组接镜头,以突出重点,渲染影片的节奏; 3 运用恰当的音乐,自然音响和人物的语言,与画面 有机结合,以表达思想内容,丰富并加强形象的感染力; 4 运用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灵活的伸缩性,变换场景,扩大或压缩环境的规模和过程的容量; 5 运用光影,色调,色彩,以制造影片所需要的气氛。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 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的《晚钟》(1988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例子: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张艺谋《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大体上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即使叙述个人的事情,其象征隐喻的内涵又使之超越了个体。即使是90年代后陈凯歌拍出的《霸王别姬》,影片也是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介绍整理(合集)

中国第六代导演 贾樟柯(导演作品共三十五部) 1.小武1998 小武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2.站台2000 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3.三峡好人2006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4.天注定2013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心得介绍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导演系】 院系:导演系 研究方向名称:故事片导演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培养专门的影视导演人才,系统学习电影导演创作方法和创作理论,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电影导演创作技能,独立开展影视艺术创作。 业务课二名称:故事片导演创作及理论 业务课二介绍: 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导演创作能力,了解导演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创作手段,了解电影史上的著名导演及其对电影创新的贡献。能判断剧本的核心任务,完成导演创作构思及实施导演构思的具体方案。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2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32014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考后独家首发】 【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 一、填空题 1.世界纪录片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罗伯特弗拉哈迪) 2.田壮壮最近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德拉姆) 3.迈克尔哈内克在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的两部片子,一部是09年的(白丝带),一部是12年的(爱) 4.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特吕弗受一位导演影响颇深,后来这位导演去了好莱坞发展,这位导演是(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由这位导演发展出了(作者电影)大致这么个意思吧 5.韩国曾经发生了抵制好莱坞的(光头运动) 6.与宫崎骏经常合作,和姜文导演也有合作过的日本电影作曲家是(久石让) 7.安哲罗普洛斯的三部曲《鹳鸟的踟躇》还有(永恒与一日?)、(雾中风景?) 二、选择题(略) 三、解答题 1.假如你是导演,《致青春》《合伙人》还有几部记不起来了,根据这几部片子写导演阐述。 2.中国2013年的国产电影十分火爆,请说出火爆的原因。 四、论述题 1.关于纪录片和音乐的结合谈谈你的看法。 2.香港电影衰退的原因。 3.写出一位之前你喜欢的导演,以及后来不喜欢他的原因。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电影是以影像为手段的叙事,在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修辞方式具有叙事的共性,也有其特性。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和叙事修辞中倚重的价值体系两者的关联,把握“第六代”电影的文本现象。 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 上有一篇影片,是关于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虽然这部影片在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好评,评审团历史上第一次授予主演廖琴以评委会特别奖,以表彰她精湛的表演。这篇文章还是认为《哭泣的女人》是一部让人感到恶心的影片,理由是女主角竟然能够在情人的怀里为丈夫哭泣,而在监狱里又向劳教干部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丈夫死后还能继续哭丧职业,收取大把的钞票,总之,作者在这部影片里根本看不到社会和人性美丽的一丝一毫,便认为影片虚假造作,不符合现实。 无独有偶,上的另一则评论,关于张元的《回家过年》,认为张元这部影片是招安之作,文章对两人回家时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尤其感到不满,比如除夕夜机动车的司机怎么可能把车费从三元降到二元呢?没这么好的人,更别说有女警官这样的好心人,放着年饭不吃陪着犯人回家的,“这部影片对于生活的粉饰以及对于人性卖好一面的表现已经到了不顾现实,不求真实的地步。”(注:《砖之看<回家过年>》银海。)这种声音我们听到的也许比前者更多一些,很多“第六代”导演在体制内拍片时都会受到如此的诘难。 这两个例子虽然是观众观赏影片时当下感受的两个极端,他们一边已经厌倦了高大全式的好人,一边也不喜欢一无是处的所谓坏人,尤其当这个人是影片的主人公时,但却说明了电影的叙事修辞都在这一点上遭遇了失败。 导演总是希望观众能认同自己的人物,反过来说,很少有编导会把自己的主人公故意设置成一个令人恶心的人物,可爱的人物总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然后进而认同编导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于是问题就从这里产生,首先编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其次什么样的人物是可爱的?前一个问题比较明确,编导都想在影片中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剩下的问题是这个价值观念的表达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后一个问题需要观众和编导共同完成,这样问题就更为复杂,观众和编导能达成共识吗?如果能,那么是在什么基础上?还有,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实际上,这正是影片的修辞策略和修辞目的所要研究的。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的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电影的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追求、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第六代”导演;后现代; 选择 一、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名称的由来 电影作为舶来品,自它诞生的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历程。依据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按”代”来划分/。”代”的言说是缘于”第五代”的出现。中国电影”第五代”那批电影人主要包括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电影界认定的”第六代”导演,是指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80到9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教育,并于90年找在中国影坛亮相的电影人。”第六代”导演在评论界是备受争议的一代导演,有人因为他们在关注主题、表现视角和影像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成熟性,而质疑他们作为一个导演群体的指称,称他们为无法命名的一代。与”第五代”不一样,”第六代”导演的命名是自己指认和有意识向社会公布的。1992年,胡雪杨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留守女士》后,立即发表了对自我和对一个小团体的命名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这种命名是这批年轻导演的自我言说与定位。尔后随着他们的成名,这种命名动机了发生了转换。现在”第六代”这个称谓已成为为宣传的需要,准确地说是制片人的需要,成为一个商业宣传的广告语。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同后工业时代和和跨国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其基本精神表现为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解构、反叛与超越。关于后现代主义,国内学者的学者的定义是:”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是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从而导致放逐

中国三大导演介绍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从《红高梁》、《菊豆》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十三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从主题回归和艺术叛逆,虚幻的理想家园和现实的本土回归,最终以理想与现实整合的审美走向,标志了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逐步成熟。1987年,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从电影的文本世界出发,张艺谋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二是朴拗,质朴而执拗的人物性格给影片带来的相应的表现形态。他在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对于张艺谋摄导的喜剧片《有话好好说》,则一改张艺谋往昔创作风范,着力营构了一种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观,制造了一个散文型的银幕奇观。由于叙事视角的改变,该片的镜语系统也与张艺谋以往的影片大为不同。借助焕然一新的镜语形象和自觉的喜剧反讽手法,该片深切地表现出了张艺谋对现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深度省思。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09 14:35 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功勋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张艺谋仍旧是先锋的旗手。人们期待张艺谋,是期待什么?是奇观、是变化、还是压根就是等着这个标杆承受那独孤的一败?任何理由都有可能,但关键的前提是,张艺谋他又变了,没有按常理打出什么套路拍或组合拳,而是以全新的姿态与冒险的精神走到了一个挑战大众心理极限的某个极端。人们更想知道,“三枪”过后,张艺谋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张艺谋? 主持人:您觉得拍贺岁片难度最大的地方在哪儿? 张艺谋:难度最大的还是搞笑吧,我觉得还是搞笑,搞笑不容易。 主持人:现在观众们看来,挺搞笑的。 张艺谋:挺搞笑的,但是这是我们就是很费劲的。包括有着沈阳他们这几个二人转演员实际上还是搞笑不容易,你知道为什么,大概我们长期的这个创作习惯吧,总是一只眼睛在搞笑,一只眼睛在审视,在反省,会不会庸俗,会不会夸张,会不会太搞了,你常常会这样看,这是一种习惯,长期的创作习惯,实际上让我自己看,也是搞笑或者喜剧幽默,确实跟庸俗就薄的只隔了一张纸,轻轻风一吹就破了,确实很难界定,很难界定,有时候你看这段戏,沈阳演的很好笑,你就会想,大家有时候会提醒说,会不会太搞了,太过了,如果过了是不是就隔着人了,那隔着人了就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