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科名词解释1、GERD 即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2、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亦称胃泌素瘤,由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泌素所致,也可由胃窦部、十二指肠壁G细胞瘤所致,肿瘤往往很小(直径<1 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其特点为高位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至空肠近端)发生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综合征,经检查不存在有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4、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多见于小肠,可引起肠套叠和出血,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5、球后溃疡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约占DU的5%,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6、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

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7、Cushing溃疡由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shing 溃疡。

8、Curling溃疡由烧伤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

9、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10、 Mallory-Weiss综合征又名胃食管撕裂综合征,是由于剧烈呕吐以及使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

11、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2、肠易激综合征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且伴随以下3条中的2条:①排便后缓解;

②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13、巨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直径大于 2 cm,胃溃疡直径大于3 cm。

1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肝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与阻塞,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长期阻塞性黄疸、肝大和瘙痒。15、 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因受反流物的慢性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 cm以上的食管黏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称Barrett食管。

16、肠腺化生在慢性胃炎时,胃腺细胞可发生形态变化,如胃腺转变为肠腺样,含杯状细胞,称肠腺化生。

17、 Grey-Turner征胰腺炎时少数患者因血液、胰酶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时,可见两侧胁腹皮肤呈灰紫色斑称Grey-Turner征。

18、 Courvoisier征查体可扪及囊状、无压痛、表面光滑并可推移的肿大胆囊,称Courvoisier征,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体征。

19、 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和寒战高热。

20、皮革状胃胃癌组织如累积整个胃,使胃变成一固定而不能扩张的小胃,称皮革状胃。

问答题1、(1)初步诊断应考虑为十二指肠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2)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②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③胃溃疡;④胃癌;⑤胃下垂。(3)胃镜检查及活检有确诊意义。

2、(1)初步诊断为胃癌。其依据是:① 52岁男性。②近期出现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伴黑便,体质逐渐消瘦。③隐血试验持续阳性,钡餐见龛影在胃腔轮廓线内。(2)应做胃镜及病理活检检查以除外良性胃溃疡,并确定胃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类,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1)最可能的诊断是失代偿期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腹水。(2)可采取以下措施消除腹水:①限制水、钠摄入,每日氯化钠摄入<1.5 g,水不超过 1 000 ml。②增加水、钠排出,可以联合、交替、间歇使用利尿液,也可口服甘露醇导泻。③腹腔穿刺放液,大量腹水影响呼吸功能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液2 000~3 000 ml。如边放腹水边补充白蛋白则可一次消除腹水。④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如输注血浆、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循环量,可增加利尿效果,促进腹水吸收。⑤手术治疗。如采用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等。

4、肝腹水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门静脉压增高导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漏入腹腔。②血浆胶体渗透

压降低,肝合成白蛋白功能减低。当血清白蛋白低于25~30 g /L时血浆处渗入腹腔。③肝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血流受阻时肝窦淤血,血浆自肝窦渗透到窦旁间隙,产生大量肝淋巴液,超出胸导管输送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表面和肝淋巴管壁溢出,形成腹水。④肾小球过滤率下降。⑤一些体液物质因素:因雌激素升高,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抗利尿激素增多,心钠素降低等促使钠、水重吸收增加,形成腹水。

5、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四期。各期特点如下:一期:又称前驱期,主要表现为轻度性格改变,举止反常。一般无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二期:又称昏迷前期,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常有扑翼样震颤、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脑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慢波。三期:又称昏睡期,主要表现昏睡但可唤醒,语无伦次,有幻觉,常有扑翼样震颤,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阳性,脑电图有明显的慢波。四期:又称昏迷期,主要表现为昏迷,不能唤醒。一般无扑翼样震颤,反射消失。脑电图出现δ波。

6、原发性肝癌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肝硬化、肝炎:可有AFP升高,但与转氨酶升高同步,而肝癌AFP持续上升与转氨酶下降呈二曲线分离现象。肝硬化病情进展缓慢,无进行性肝肿大,AFP升高常为一过性。(2)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大多为多发性结节,发展缓慢,症状轻,AFP多呈阴性,有原发癌可查,

确诊可用病理检查(3)肝脓肿:一般肝脓肿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胸腹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数上升。鉴别困难者可做诊断性穿刺。(4)其他少见肝良性肿瘤:如血管瘤和多囊肝等可借助B超、核素血池扫描助诊。(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肾、胃、胰等处的肿瘤。超声检查有助鉴别,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7、(1) 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依据:① 28岁女性,既往体健,突然发作的左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②病史:有进食过多脂肪食物史。③血清淀粉酶1 200苏氏单位,大大超过诊断标准(<500 U)(2) 处理原则:①抑制胰腺分泌:短暂禁食;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酌情使用胰酶抑制剂。②解痉镇痛。③酌情使用抗生素。④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⑤对症支持治疗。

8、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如下:(1) 局部并发症主要是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前者是胰腺及胰周坏死组织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后者呈胰腺坏死组织或脓肿内容物,由胰管排出形成。(2) 全身并发症:①败血症。急性胰腺炎可在继发腹腔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败血症。②糖尿病。如胰腺组织坏死过多,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致糖尿病。③胰性脑病。高胰酶血症可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出现意识障碍、谵妄、昏迷等。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炎性坏死组织具有组织凝血活酶作用,促发外源性凝血倾

向。⑤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9、治疗急性胰腺炎:(1)抑制胰腺分泌:①轻型水肿型可短期禁食,如好转后给予流质饮食。病重者应胃肠减压。②应用抗胆碱能药。可口服或肌注阿托品、普鲁苯辛等。③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静滴甲氰咪胍。④也可应用己酰唑胺和5氟尿嘧啶减轻腺体分泌。(2)解痉镇痛:剧痛可使胰腺分泌增加,引起或加重休克,故应解痉止痛,常用哌替啶、异丙嗪。(3)感染疾病所致者及出血坏死型者应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4)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根据病情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如补钙纠正低血钙症,休克者应及时补足血容量,必要时可用血管活性药物。伴酸中毒者应以碱性药物纠正。(5)应用胰酶抑制剂: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早期即应以抑肽酶等静滴。(6)治疗并发症:如急性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等。(7)手术治疗:经以上治疗无效,病情加重可行手术治疗,如脓肿引流解除胆道梗阻等。

10、结核性腹膜炎:(1)症状:①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②腹部症状: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等。(2)体征:腹壁揉面感、压痛与反跳痛、腹部包块、腹水征等,出现并发症时有相应体征。

11、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迅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抗休克和迅速补充血容量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2)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评估失血量,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3)判断出血部位。(4)判断出血原因。(5)准备急诊内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2、下消化道出血时应检查:(1)直肠指检直接观察。(2)结肠镜检查。(3)小肠镜检查。(4) X线钡剂造影。(5)放射性核素扫描。(6)选择性动脉造影。(7)吞线试验。(8)胶囊内镜检查。(9)术中内镜检查。

13、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与检查方法如下:(1)临床表现

①反流症状:反酸、反食、嗳气,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口腔有酸苦味,反酸伴烧心为典型症状。②反流物刺激食管症状:烧心可似心绞痛。③吞咽痛或吞咽困难非进行性加重,食管动力异常时进流质食物也会出现。④食管外表现:咳嗽、哮喘,无季节性,常为阵发性,夜间咳嗽及气喘,咽喉炎,吸入性肺炎等。(2)检查方法:胃镜:是重要的诊断手段。24 h食管pH及胆汁监测可了解胸痛与酸、胆汁反流的关系,检查前3日应停用制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其他检查:X线吞钡可以发现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及食管肿瘤。食管测压检查可了解LES功能状态,但特异性差。

14、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首先要区分Hp阳性还是阴性:

若阳性则应首先抗Hp治疗,必要时在抗Hp治疗结束后再给予2~4周抑制胃酸分泌治疗;对Hp阴性的溃疡可予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或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常规疗程为DU 4~6周、GU 6~8周。至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需综合考虑决定。出现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狭窄、癌变、大出血内科处理无效及顽固性溃疡可予外科手术。

15、 IBS的罗马Ⅱ诊断标准为:(1)主要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2)附加标准: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的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黏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16、溃疡性结肠炎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

17、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1)消除诱因: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快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2)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蛋白质摄取的控制;灌肠或导泻;抑制

细菌生长。(3)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4)终末期可行肝移植。(5)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保护脑细胞;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

18、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要点:在排除胰腺癌的基础上,慢性胰腺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①典型的临床表现(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症状);②病理学检查;③影像学上有慢性胰腺炎的胰胆改变征象;④实验室检查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依据。①为诊断所必需;②阳性可确诊;①+③可基本确诊;①+④为疑似患者。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33小题,共99.0分) (3分)[1] 慢性萎缩性胃炎 (3分)[2] 六因素假说 (3分)[3] 肠腺化生 (3分)[4] 假性幽门腺化生 (3分)[5] 巨大溃疡 (3分)[6] 肠易激综合征 (3分)[7] 慢性迁延性肝炎 (3分)[8] 自发性腹膜炎 (3分)[9] 蜘蛛痣 (3分)[10] 食管憩室 (3分)[11] Barrett食管 (3分)[12] Stier1in sign (3分)[13] 继发性腹膜炎 (3分)[14] 假性神经递质 (3分)[15] 胰腺假性囊肿 (3分)[16] Grey-Turner征 (3分)[17] 不明原因出血 (3分)[18] 家族史 (3分)[19] 烧心 (3分)[20] 非糜烂性反流病 (3分)[21] Cur1ing溃疡 (3分)[22]

假性幽门腺化生 (3分)[23] 炎症性肠病 (3分)[24] 肠结核 (3分)[25] 早期大肠癌 (3分)[26] 胰性霍乱 (3分)[27] 肝性脑病 (3分)[28] 急性胰腺炎 (3分)[29] 主诉 (3分)[30] 早期食管癌 (3分)[31] Barrett溃疡 (3分)[32] 无症状性溃疡 (3分)[33] 异型增生 答案部分,(卷面共有33题,9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3小题,共99.0分) (3分)[1] 答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破坏伴炎细胞浸润。 (3分)[2] 答案六因素假说将胃酸-胃蛋白酶、胃化生、十二指肠炎、Hp感染、高促胃液素血症和碳酸氢盐分泌六因素综合起来,解释Hp在DU发病中的作用 (3分)[3] 答案肠腺化生:指胃腺转变成肠腺样,含杯状细胞 (3分)[4] 答案假性幽门腺化生:指胃体腺转变成胃窦幽门腺的形态,它常沿小弯向上移行,也可下移至十二指肠球部,为幽门螺杆菌在那里寄居创造条件 (3分)[5] 答案巨大溃疡:指直径大于2cm的溃疡。对药物治疗反应差、愈合时间慢,易发生慢性穿透或穿孔。胃的巨大溃疡应注意与恶性溃疡相鉴别 (3分)[6] 答案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需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病程一般规定为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3分)[7] 答案指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都不严重者,其预后往往良好。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完整word版)儿科学名词解释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湿肺(wet lung):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 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该组疾病中T和B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内科三基试题第三章消化内科

第三章消化内科名词解释 GERD Zollinger Ellison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Peutz Jegher综合征 球后溃疡 肝性脑病 Cushing溃疡 Curling溃疡 亚临床肝癌 Mallory Weiss综合征 早期大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 巨大溃疡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Barrett食管 肠腺化生 Grey Turner征 Courvoisier征 Charcot三联征 皮革状胃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下不宜进行钡餐检查的是: ( ) A.急性胃炎 B.胃、十二指肠溃疡 C.胰腺炎 D.胃肠穿孔 E.肠结核 2.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胃酸分泌的是: ( ) A.生长抑素 B.胃蛋白酶 C.胃泌素 D.组胺 E.前列腺素 3.胃镜检查见胃窦部黏膜苍白,皱襞变细,可见黏膜下紫蓝色的血管纹,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单纯性胃炎 B.急性糜烂性胃炎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慢性萎缩性胃炎 E.功能性消化不良 4.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诊断价值的依据是: ( ) A.详细腹部体格检查 B.x线检查; c.胃镜检查+活检 D.临床症状 E.B超检查潞 5.及慢性胃窦胃炎下列有关的细菌感染是: ( ) A.大肠杆菌 B.链球菌 c.幽门螺杆菌 D.厌氧杆菌 E.嗜盐杆菌黯

6.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可见: ( )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邕 黏膜高低不平黔 黏膜覆盖较多灰白色苔鲑 透见黏膜下血管黪 黏膜中断现象静 7.幽门螺杆菌能产生: ( ) A.胃蛋白酶 B.尿素酶酚 c.碱性磷酸酶 D.乳酸脱氢酶静 单胺氧化酶鞫 8.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 ( ) A.食管下段 B.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罄 c.空肠 D.回盲部静 E.胃和十二指肠黔 9.胃壁细胞可分泌的物质有: ( ) A.胃蛋白酶原 B.内因子 C.胃泌素 D.生长抑素 E.胃黏液 10.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 ) A.反酸、暧气 B.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 C.恶心、呕吐 D.上腹部局限性压痛, E.上腹部饱胀不适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 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 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 定簇,是与TCR BCF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 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消化内科名词解释(最全版)

消化科名词解释1、GERD 即胃食管反流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2、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亦称胃泌素瘤,由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泌素所致,也可由胃窦部、十二指肠壁G细胞瘤所致,肿瘤往往很小(直径<1 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其特点为高位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至空肠近端)发生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综合征,经检查不存在有可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依据。 4、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多见于小肠,可引起肠套叠和出血,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5、球后溃疡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约占DU的5%,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6、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7、Cushing溃疡由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shing 溃疡。 8、Curling溃疡由烧伤所致的急性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 9、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10、 Mallory-Weiss综合征又名胃食管撕裂综合征,是由于剧烈呕吐以及使腹内压骤然增加的其他情况,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 11、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2、肠易激综合征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并且伴随以下3条中的2条:①排便后缓解; ②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期间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13、巨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直径大于 2 cm,胃溃疡直径大于3 cm。 1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肝内阻塞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与阻塞,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长期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长期阻塞性黄疸、肝大和瘙痒。15、 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因受反流物的慢性刺激,食管与胃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儿科学名词解释说课讲解

儿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乳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幼儿期:自1岁到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 学龄期:自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差异。 第二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2.体重:指务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盘 3.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4.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5.胸围:指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6.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7.体重过重: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称体重过重。 8.低体重:体重小于同龄儿子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称低体重。 9.高身材:身高大于同龄儿子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称高身材。 10.矮身材:身高小于同龄几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称矮身材。

11.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 渐自然消失。 12.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称遗尿症。 13.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 1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为学龄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冲动行为,常伴有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15.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 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脱水: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常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脱水程度脱水程度是指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脱水性质是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累积体液损失量一般指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体液继续损失量是在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机体不断丢失液体,其总量即为继续丢失量,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组成成分相似的液体进行补充。 1:2含钠液1:2含钠液指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混合液,1/3张。 2:1含钠液2:l含钠液指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等张。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十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toddler’s age):1岁到3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school age):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l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