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专题练习卷

“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专题练习卷
“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专题练习卷

九年级化学

“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学”专题练习卷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钙、硒、氟应理解为 ( ) A.元素B.单质 C.分子 D.氧化物

2.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元素的重要来源(洗涤剂中常含有三聚磷酸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磷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其原因是( ) A.使水体酸度大大增加,腐蚀桥梁、闸门等设备。

B.磷酸根进入水体,形成多种不溶性的磷酸盐,再吸附杂质,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造成水患。

C.浮游生物得到养分,大量繁殖,死亡后腐败耗尽水中氧,使水质恶化。

D.磷酸盐有毒、致癌,不能进入水体。

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A.温室效应B.氮的氧化物排放C.白色污染D.碳氢化合物排放

4.油井发生火灾,产生大量废气,包括:(1)浓烟中的炭粒;(2)氮的氧化物;(3)碳的氧化物;

(4)硫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及其氧化物的蒸气。其中对大气造成污染并导致雨水酸化的有害气体是()A.(1)(3)(5) B.(2)(4) C.(2)(3)(4) D.(2)(4)(5)

5.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中含较多的Cu2+,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欲采用化学方法去掉有害成分,最好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和硫酸B.胆矾和石灰水C.铁粉和生石灰D.苏打和盐酸

6.当前我国环保亟待解决的“白色污染”通常指的是(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末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7.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的各种措施中,最有前景的是( )

A.填埋或向海里倾倒处理B.热分解或熔融再生利用

C.积极寻找纸等纤维类制品替代塑料D.开发研制降解塑料

8.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它们排出的废液里,每厂只含有Na2CO3、FeCl3、Ca(OH)2、HCl中的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对河水监测时发现:(1)甲处河水呈乳白色;(2)乙处河水呈褐色;(3)丙处河水由浑变清;(4)丁处河水产生气泡,河水仍清。下列四厂排出废液里所含污染物推断正确的为( ) A.甲含HCl B.乙含FeCl3C.丙含Na2C03D.丁含Ca(OH)2

9.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实施汽车“油改气”工程,即将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含C、H元素),目的是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你认为这项举措可以减少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的污染:①SO2;②CO;③CO2;④NO2。答案:()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10.钙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缺钙会造成骨骼和牙齿脆弱。当从食物中不足以得到人体所需的钙时,就要用含钙的药品来“补钙”。下列物质中,可以作为补钙药品的是()A.CaCO3B.CaO C.Ca(OH)2D.Ca

11.为了保证旅客的安全,铁路部门规定:严禁携带易燃物、易爆物、腐蚀品和危险品上车。下列物质中,能携带上车的是()A.鞭炮B.硝酸铵C.浓硫酸D.矿泉水

12.下列说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使用一次性筷子,既方便又卫生,且耗木才不多、应提倡大量使用。

B.塑料像把双刀剑,它既可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又给环境带来污染。

C.甲烷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但矿井里由于它的存在,通风不良时,易发生爆炸

D.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全球变暖,但同时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13.下列做法,含不安全因素的是()

①庆典活动时使用大量氢气球②装饰材料中使用大量易燃物

③病人检查肠胃时,服用BaSO4悬浑液④将钢瓶中的液化气残液任意倾倒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

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15.“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最高,催化剂作用下不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是( ) A.CO和CH3OH B.CO2和H2O C.H2O和CO D.CH3OH和H2

16.下列不属于农药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的是()A.研制低毒、低残留农药B.改进农药使用方法,控制一次使用量

C.禁止在农田中使用农药D.综合防治植物病虫,减少农药用量

17.科学家解剖信鸽时,在信鸽的头部找到了许多某种物质的颗粒,该物质是()A.铁B.氧化亚铁C.三氧化二铁D.四氧化三铁

18.有人患咽喉炎,医生常用“冷冻法”治疗,其冷冻剂是下列物质中的( )

A.液氧B.液态空气C.液化石油气D.液氮

19.钡盐有毒。医疗上用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的物质是()A.BaCl2B.BaSO4C.Ba(OH)2D.BaCO3

20.生产面粉的车间严禁吸烟,主要是为了()A.防止火灾B.防止爆炸C.保护环境D.防止尼古丁毒害

21.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含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较丰富的()A.碘元素B.铁元素C.钾元素D.锌元素

22.近年赤潮时有发生,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结果。B.含P洗衣粉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C.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3.198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60,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A.C60是由60个碳分子所构成B.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g

C.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D.C60是一种单质碳

24.燃煤锅炉烟囱冒出的浓烟中含有SO2气体,污染空气,消除污染的方法将浓烟通入()A.盐酸B.碱溶液C.盐溶液D.水

25.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就有一种叫做“宇宙胚种论”的观点。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的途径到达地球的。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各种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

26.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 一、空气质量报告 (一)、空气质量评价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首要污染指数即位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温室效应 (1)原因:①全球化石燃料用量猛增排放出大量的CO2;②乱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吸收CO2能力下降。 2、主要危害:(1)冰川熔化,使海平面上升(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1)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进一步植树造林、护林、转化空气中的CO2 2、酸雨 (1)原因:酸性氧化物(SO2、NO2)SO2+H2O H2SO3 2H2SO3+O2==2H2SO4 (2)防止方法:①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②减少化石燃料中S的含量

钙基脱硫CaCO3==CaO+CO2 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③吸收空气中的SO2 ④加强环保教育 3、机动车尾气污染:尾气净化装置2NO+2CO N2+2CO2 4、CO 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能中毒 5、可吸入颗粒物:静电出尘 6、居室空气污染物:甲醛、苯及其苯的同系物、氡等 危害: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功能异常等) 7、白色污染的危害:①破坏土壤结构②降低土壤肥效③污染地下水④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一般步骤 混凝沉降过滤活性碳吸附池除味杀菌消毒 明矾---目的:净水原理:Al3++3H2O Al(OH)3(胶体)+3H+ Al(OH)3(胶体)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杂质沉降 活性碳目的:去除异味。原理:吸附性 液氯目的:杀菌消毒Cl2+H2O HCl+H ClO(强氧化性) 二、污水处理中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污水处理常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1、化学方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沉淀法 (1)中和法适合于处理酸性污水 (2)氧化还原法适合处理油类、氰化物、硫化物等(空气、臭氧、氯气)是常见氧化剂(3)沉淀法适合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如加入适量的碱控制废水的PH值) 第三单元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无害化处理:焚烧法、卫生填埋法、回收作特殊处理 垃圾处理资源化处理:垃圾产生沼气、废弃塑料回收、废玻璃的回收利用 专题二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 (2) Hg2C12 (3) Hg (4) Hg (CH3) 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 2⑴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 3 (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 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 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 2 (l)TSP (2)N0X(3)灰尘⑷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 (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其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02、CH4、N20、03、CFCS、0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 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高考化学常识化学与生活专题训练

高考化学常识化学与生活 专题训练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 .. 肿大 B.在医疗上FeCl 3常用作止血剂, ZnSO 4 常用作收敛剂 C.葡萄糖、食盐、味精均可作食品添加剂 D.苏丹红是一种呈红色的有机物,能当作辣椒红色素用于食品加工5.下列做法与可持续发展宗旨相违背的是 A.加大清洁能源 .. SO 3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8.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凡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宜食用 B .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 .“天宫一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工业上燃烧煤时,加入少量石灰石是为了减少CO 2的排放 9.下列关于化学与能源、环保等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能光电池的的主要成份是单质硅 B .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碘-13113153()I 、铯-13713755()Cs 互称同位素 C .汽车尾气污染物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D .某雨水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pH 由4.68变为4.28,是因为吸收了CO 2 10.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催化设施,可以将汽车尾气中CO 和NO 转化为无害气体 B .半导体行业中有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C .锅炉水垢中含有的CaSO 4,可先用Na 2CO 3溶液处理,后用酸除去 D .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使用清洁能源 1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B .在厨房里可用米汤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 C .14C 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 与12C 互为同位素 D .喝补铁剂时,加服维生素C 效果更好,原因是维生素C 具有还原性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B .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 C .我国已能利用3 D 打印技术,以钛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激光熔化逐层堆积,来制造飞机钛合金结构件,高温时可用金属钠还原相应的氯化物来制取金属钛 D .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 1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下列措施在控制污染、减少雾霾或是应对雾霾处理方法不正确或不可行的是( ) ①严格制定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 ②减少煤炭在使用能源中的比例,开发清洁能源; ③将大型工厂和污染企业移出城市周边地区并分散安排; ④将市民大量移居城市郊区; ⑤市民出行戴防毒面具; ⑥减少城市施工中的露天作业或采取洒水等降尘措施; ⑦汽车行驶使用单双号限行,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⑧雾霾严重达到红色预警时,建议中小学停课放假并减少户外活动 A .③④⑤⑧ B .④⑤ C .③④⑤ D .④⑤⑧ 1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B .生石灰作干燥剂是物理变化 C .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 D .“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aCO 3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在医学上用作钡餐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化学与生活专题习题(带答案)

第二部分常见的化学物质 化学与生活习题 一.单选题 1. (12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B.羊毛 C.塑料 D.天然橡胶 2. (12中考)人体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影响健康,贫血通常需要补充的元素是 ( ) A.钙 B.铁 C.氟 D.碘 ) ) A.推广使用节能灯 C.关闭待机电器电源 B.少用一次性筷子 D.尽量使用塑料包装袋 5.(12中考)下列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 A.H B.O C.N D.Mn 6.(12中考)下列食品中富含维生素C的是 ( ) A. 猪肉 B.鲫鱼 C.鸡蛋 D.番茄 7.(12中考)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健康,下列说确的是() A.霉变的米可以洗净后食用 B.应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C.用甲醛浸泡水产品,延长保质期 D.将地沟油回收作为食用油 8.(11市中考)聪同学的午餐如下,其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是() A.大米饭 B.鱼香肉丝 C.炒白菜 D.酸菜粉丝汤 9.(11中考)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曾报道:俗称“一滴香”的物质对人体有毒,禁 止用作食品添加剂。食用下列方法处理过的食品,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A.用工业酒精配制的饮用酒 B.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 C.用甲醛浸泡的海鲜 D.用干冰冷藏的食品 10.(11中考)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调查市场时发现下列一些现象,并提出了整改建 议。你认为所提建议中,不安全或的是() A.海鲜在夏天容易腐烂变质:建议用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浸泡海鲜防腐 B.海鲜在夏天容易窝烂变质:建议将海鲜真空包装后速冻冷藏保鲜 C.大米保存不当易发霉、生虫:建议将其低温、干燥贮存,还可用适量的大蒜头作驱虫剂 D.蔬菜汁饼干易氧化变质:建议包装饼干时,加入一小包铁粉作抗氧化剂和吸水剂并密封 11.(11中考)维生素、糖类、油脂、蛋白质四类物质中,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化学与生活习题知识点归纳-高考化学第七题

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归纳 化学与生活习题知识点归纳 1.计算机芯片要求使用高纯度的单晶硅。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7861731.html,l 4 与水在高温下反应会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用来灭火。 3.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 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时,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4.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凝胶态物质。 5.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根据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设计的。 6.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7.实验室中,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注:Na不保存在CCl 4 (密度小)与汽油(易挥发)中 8.火灾现场有大量活泼金属存放时,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沙土来灭火。 9.因为多数金属单质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极少数极不 活泼的金属如金等以游离态存在。 10.俗名:Na 2CO 3 -纯碱,苏打 NaHCO 3 -小苏打 Na 2SiO 3 (aq)-水玻璃 Fe 2 O 3 -铁红 Fe 3O 4 -磁性氧化铁 KAl(SO 4 ) 2 .12H 2 O 4 -明矾 11.焰色反应可以用Fe丝/铂丝,用HCl而不是用H 2SO 4 12.Al 2O 3 是冶炼金属的原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 用途: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13.Al(OH) 3 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 14.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15.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受热、氧化 Fe 3O 4 16.Fe 3O 4 磁性黑色晶体Fe 2 O 3 红棕色粉末,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17.赤铁矿(Fe 2O 3 )炼铁原料铁的氧化物不溶于水,也不与水起反应 Fe0,Fe 2O 3 →碱性氧化物 18.Cu2+(aq)有毒蛋白质(变性)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化学与生活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生活 一、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1、营养素之蛋白质 (1)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2)蛋白质 ①作用: a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b 、提供能量。 ②存在:a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等的主要成分。b 、肉、蛋、奶、鱼、大豆及豆制品、花生等食物中。 ③结构: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百万。 ④在人体内的转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⑤血红蛋白:功能—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构成: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血红素构成的。氧合血红蛋白实质: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Fe 2+ 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即血红蛋白+O 2→氧合血红蛋白。煤气中毒: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强,导致人体缺氧中毒或窒息死亡。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 ⑥酶:酶也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特征: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而且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⑦蛋白质变性:有些物质如甲醛等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而变质。 2、营养素之糖类 ①组成;糖类由碳、氢、氧三中元素组成。又叫碳水化合物。 ②淀粉属于糖类。化学式:(C 6H 10O 5)n ,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 ③存在: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富含糖类食品:玉米、大米、馒头、白糖、红糖、土豆、面包等 ④淀粉在人体内的转化: 淀粉 水 淀粉酶麦芽糖 水 麦芽糖酶葡萄糖 缓慢氧化 酶二氧化碳和水 C 6H 12O 6+6O 2?→?酶 6CO 2+6H 2O ⑤功能:是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在人体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⑥蔗糖: 化学式:C 12H 22O 11 分类:白糖、冰糖和红糖 用途:甜味剂

环境科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P3 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 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 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 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 志。 环境科学的任务: 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 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能的多样性 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 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 物质循环类型。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大多数沉积型循环都是不完全循环。 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贮存与矿化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特点:1、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 2、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体; 3、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 4、变动性p36 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 第三章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分为: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