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小时候叫曾子城,死后谥号是文正公。毛主席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意思是,近代所有的先贤,毛泽东只佩服曾国藩。有趣的是,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也非常佩服曾国藩,蒋介石生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蒋介石也非常注重写日记。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有人称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称他是一代大儒,还有人说,儒学能够一脉相承,不可缺了曾国藩。梁启超是这样评价曾国藩的: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闻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败。曾国藩小时读书愚钝,一篇文章背了一夜也背不下。去私塾读书,先生屡教不悟,被斥之,将来能有作为,我给你背伞。没想到,曾国藩连考二次,居然中了进士。他中考后上先生家告喜,大白天竟然不忘带了把伞,出门时才故意晃然一悟,汪先生即刻回家把伞取来。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道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曾国藩自己就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但是,他的思维却出人意料之外,怎就不谈学而优则

仕呢。但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上京会考首次落空,恰遇恩科翌年再考,还是落空,绕了一圈回家,到了江苏睢宁知府易作梅家,还没开口,那位世叔一看曾国藩志向、谈吐,一借就是一个知府两年半的薪晌,100两银子。没想到,曾国藩到了南京,一口气将银子花光了,买了精装版「二十三史」,回家,他爹还说买书是好事。

曾国藩的爷爷曾王屏没有秀才命,硬是给子孙立下了「耕读传家」的家训;他的爹爹曾麟书虽为书中麒麟,考个秀才还是考了17次才考上的。曾国藩考上进士,却没让儿子跟着科考,还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他的读书要诀: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有兴趣。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对科考不感兴趣,大的喜欢西学,写出了「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后来还成了杰出的外交家;小的喜欢数学,把圆周率推算到100位以上。曾国藩对大儿子曾纪泽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温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胡适很欣赏他的读书法。

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做官学曾国藩什么呢?就是宁得住穷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小儿子才9岁时,他就特意给儿子单独写信: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长大后,果然是他教出来的勤苦俭约。大儿子曾纪泽很有名气,任驻英法大使时,国家没钱,竟拿自己的俸禄建大使馆,自己常年不买新衣服。小儿子曾纪鸿官位不大,身体瘦弱,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竟穷得连看病后抓几帖药的钱也没能拿得出来。幸亏左宗棠慷慨解囊,才度过难关。

有一个典故,是说曾国藩的,叫一品宰相。他平常一顿就是一饭一菜。上饭宴也一个吃相,只吃眼前这一盘,别的,一筷也不动。当两江总督到扬州视察筹军饷,当地盐商想巴结他,摆下盛宴请他,他去了,照例不改,人家误以为一品宰相一顿饭只吃一盘菜。他走时却对身边人说: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

曾国藩说过: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他把家眷迁居南京时,李鸿章设宴请他的女眷。就此,两个女儿吵起来了,两人只有一条象样的绸缎裤子。他只好劝小女儿曾纪芬,等他连任两江总督后会单独做一件绸缎裤给她。其实,他自己也一样,中进士做了件天青缎马褂,一

直穿到离世。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这是曾国藩的一句名言。在这方面,他在日记中写了不少。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其实,一代大儒、理学大师曾国藩也是凡夫俗子,年轻时也曾经举止轻浮,还是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之辈。

道光十八年,28岁的曾国藩考上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闲着的时候也到处吃喝玩乐。朋友纳妾,妾貌似桃花,他也欲强见之,狎亵大不敬;到朋友家吃饭,见到两个绝色的歌姬,也谐谑为虐,绝无闲检;朋友拉他到菜市场看砍人头,他没托辞,还徘徊良久,始归。父亲写信要他节欲、节劳、节饮食。

孔子「论语」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在告子中也说过,食色性也。曾国藩本来就是这样,人之天性。他接到父亲家书后悚然,反省自厉,给自己立下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理学大师倭仁教他要记日记、要敬、慎独。倭仁的老师唐鉴还送他一个字,静。这样,一个彷徨的年轻人终于悟性了。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这是曾国藩撰写的对联。他特别重视勤字,认为勤能养生,勤能养品,家勤也能万事兴。晚年时因为身体不好休息了一段时间,即

猛醒: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佘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即刻为自己写了工作表。

曾国藩有一句话: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认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因为晚上常伏案疾书,早上要睡懒觉,这种坏习惯就被他亲自解决了,还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

曾国藩的老婆欧阳氏可是一品诰命夫人,然而,家里老小穿的衣服、鞋子还都是她带着媳妇纺织出来的。儿子新婚夜,媳妇也不敢怠慢,照例夜纺,直把儿子急透了。即使这样,曾国藩要离开南京北上时,还是专门写了一份女眷的工作表,若有其事交给了妻子欧阳氏,工作表将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一一罗列。

道光二十三年,33岁的曾国藩从翰林升至侍讲,还去四川做乡试主考官,赚了千多两银子,赶紧寄一千两银子回老家,在给爹爹信中还以六百为家中完债,以四百为馈赠戚族。谁知家中欠债恰巧一千两。他不得不复信: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也。

曾国藩的老屋现在叫富厚堂,是曾纪泽改的,原本叫八

本堂。什么叫八本呢,曾国藩认为,读书以训经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八本的根本就是家,和以齐家,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和以致祥,乖以致戾。曾国藩总以为,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考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教他治家八个字,他当家训传了下来,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要读书种菜养猪养鱼,考是祭祀祖先,宝是一团和气。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曾国藩是朱熹以后理学唯一传人,他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家,一个人连家都无以和齐,怎么修身、治国呢。而且,曾国藩还认为,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他非常重视悌,说「贵兄弟和睦」,他的家书大多是写给弟弟的。

曾国藩把家眷从老家接到两江总督门下,恰是大儿子曾纪泽新婚蜜月时。婆婆晚上总要纺织到深夜,新婚的媳妇也跟着,吱吱嗄嗄响个不停。新郎官忍了两夜,第三夜忍不下发了火:妈,你那儿媳妇纺个不停,吵死了,求你把你儿媳妇的纺车砸了吧。曾国藩也没睡,他接话也喊,老婆,要砸

就先砸你自己的。

儿子新婚夜冲着老妈叫砸媳妇纺车的情趣事,还是老子自个儿曝家底的。曾国藩有个习惯,吃饭要同僚一起吃,吃完了还别急着走,大家相互聊一聊好听的段子。曾国藩把儿子新婚夜忍不得独枕的段子一聊,说得同僚都喷嘴掉眼泪了。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后来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老师这人特有趣。

李白有诗:君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自幼长千里,两小无嫌猜。曾国藩小时候也拿棍子当马,还系了根绳子。他跟小朋友到神王庙玩,把神王爷碰倒了,受到爹爹的大骂,于是把火气出在神王爷身上,翌日带着自己的白龙马,来到神王庙,把棍子搭在神王爷肩上,嘴里说,搭帮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别丢了。

终生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国藩个人有志趣,家庭有情趣,在团队还有智趣。团练把总李元向两江总督府送来一份请示报告,文体却错用了衙门之间平行传递的移体。小小团练居然要与两江总督平起平坐!曾国藩看了,批了,封好了,在上面写了17字小令: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后人都把曾国藩叫曾涤生,这是他后来的字。他原名叫曾子诚,号伯涵,字居武。是在他21岁到涟滨书院读书时,非常赏识他的山长刘元堂痛骂他抽烟而想戒烟改的字,才叫

涤生的。他在日记中写: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生。但是,直到31岁,戒烟戒了整整十年,就怎么也戒不掉。

31岁那年,曾国藩跟唐鉴、倭仁学静功修身养性,克服了浮躁的毛病。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身为翰林院侍读的他,拿出烟具、烟叶砸了,悄无声息就把烟戒了。与此同时,还为自己写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生、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到了而立之年,终于悟出了两千多年前的祖宗曾参自律、自省的思想精髓了,从自立走向自信,并从自省跨越了从前的自我。用他的话叫,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后终其一生,他不但不再抽烟,自己定下的每日要坚持做到的十二条款也基本做到了。

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就是俗话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把恒心变成人生的规则,办什么事都不难了。换一句话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纯粹,就是成功。就象曾国藩记日记一样,从29岁开始,一直坚持不懈三十多年,晚年瞎了一只眼还不间断,直到离世前夜还在写着。

咸丰皇帝上台时才20岁,下诏让大臣上谏,但没说三

把火,一把火烧了一半就烦了,见折只批知道了,后来干脆不看折了。曾国藩官居礼部右侍郎,一看急了,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奏折上疏了,翌日上朝还一字不落背了出来,把咸丰气得直喊狂悖不已。要不是百官之首求情,这命恐没了。

1857年2月,曾国藩的爹死了,正在江西带兵打仗的他因没粮饷、没兵饷而上奏回家守孝。没等下诏又上了一奏,当年妈死了在家丁忧被夺情,这还要夺情吗。咸丰不置可否,曾国藩只得在家丁忧,再上奏,竟下诏,知道了,还挑奏折的病理,把桐域派古文大家的曾国藩气炸了。一年后,他还是应诏带兵了。

同治皇帝年间,慈禧太后先后三次接见曾国藩,机要大事一句不问,尽问些家庭琐事。曾国藩在日记写道:两官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余更碌碌,甚可忧耳。两官指的是慈禧和慈安,只会弄权不会治国;恭邸说的是恭亲王奕沂,这人聪明过头了。

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曾国藩视君臣之道为爱国之道,以血诚候之。他的血诚,成就了同治中兴第一名臣的声誉,也使他背上了历史的骂名。天津教案发生时,慈禧硬是把这桩无头公案塞给曾国藩。大家都劝他别去,他却说: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置棺去了。一世英名败于此,

落下终身遗憾。

人们对晚清四大名臣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另一种说法,李鸿章换成彭玉麟。人们还喜欢拿李鸿章和彭玉麟相比,前者主和且拼命想做官,后者主战且拼命想辞官。这个彭玉麟就是曾国藩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反复上门,最后以忠义血性的激战法请出来的。

曾国藩认为,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民间传说中,说曾国藩看人只须扫一眼便心知肚明,这还有点神了。曾国藩自己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用人的原则,要才堪治民,要不怕死,要不计名利,要耐受辛苦。最重要的,还要忠义血性。

彭玉麟不想做官还拼命辞官,这在中国近代史乃至古代史都是少见的。他一生六次辞官,从一开始辞掉安徵巡抚到辞掉最肥肥缺的漕运总督、虚职挂名的兵部侍郎,到给同治皇帝主持婚事后辞掉弹压大臣,还有曾国藩、李鸿章都呆过的两江总督,还兼南洋通商大臣,第五次,连位居高位的兵部尚书也辞了。

我们中学教材上曾有过的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就是彭玉麟69岁时重披灰甲带兵打出来的。他本已辞掉兵部尚书,整天在家练剑、写字、画画,他画梅还被称为兵家梅花,

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双绝。听说中法战争爆发,他把本已辞掉的兵部尚书又要了回来,打赢了,李鸿章还主和,又愤然辞掉。

曹操所说的唯才是举,现在都成了成语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什么人,才是人才呢?曾国藩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他在家信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

曾国藩开始组建团练时,就想物色绿营的人才,天天到绿营附近大街上悠转。有一天,见到一个彪悍将官迎面走来,这个人身着将官的制服,却穿着一双草鞋,见微知著。上前搭话,叫塔齐步,对了,还是满族人。打第一仗,曾国藩在靖港大败,差点自杀,塔齐步果然在湘潭主战场上获得大胜,挽住局面。

曾国藩认为,有两种人不能用,一种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一种是虽然有大才,但性格极其激烈的人。罗泽南的学生王璞山就是这样的人。罗泽南是湖湘名宿,带了很多学生旧部投靠曾国藩,都成将领。但王璞山不一样,叫他招兵七百,他一招一万多,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到处状诉词,结果,被严绝了。

清代的官府都有幕僚,只有曾国藩的幕府有大批的科学

家。他说,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手下人在广东买了一支千里镜拿到衙门,士大夫都不放在眼里。他在日记中却写道:半里许多人物如在户廷咫尺之间,这种技术真是一则惊叹,一则悚惕,自己自学多年,却依然故我。

容闳在中国近代史上,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13岁就跟着美国人布朗去美国,还在耶鲁大学拿到中国人在西方的第一张文凭。曾国藩和容闳刚见面两次,就拍板答应给容闳六万八千两白银,让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到美国买设备。就这样,中国第一个机械厂诞生了,这就是江南制造局,也诞生了首批留学生。

李善兰没有留学过,他在近代数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家境一般,又想把明代徐光启译了一半的数学名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译完出版。译出来后,素昧平生的李善兰径直来到曾府向曾国藩坦言。曾国藩看不懂,翻了翻,便自掏腰包,从薪俸里拿出六百两白银,不仅刻板,还是大量的精刻。

曾国藩办团练、带湘军,有一句很中肯的话,以家人子弟之法带兵。中国人最讲三谊,但他只重乡谊、年谊,却老是不让弟弟们进团练,被爹说多了,勉强要了最小的曾国葆,湘潭初战虽然大胜,但他自己带兵打的靖港却失利,整军时大凡逃兵一个都不要,但曾国葆带的营没逃跑,曾国葆还是

被整回家了。

曾国藩坐困江西,愁得几个月没心思写家信,还是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找胡林翼、左宗棠相助,才赶到江西把哥哥救出来。安排时,曾国华还是只当了个副将。直至曾国华跟李续宾轻兵冒进,战死三河镇,曾国藩才认知了亲谊,打虎亲兄弟。曾国葆成了近卫军的首领,曾国荃率部成了嫡系中的嫡系。

到了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九帅曾国荃率部两万多人孤军奋进,打到雨花台下,挖沟筑台,又啃了三年,才把南京打下来,曾氏兄弟双双封爵。这一来,大家那高兴劲甭说啦。没想到,曾国藩马上在湘军中动手术,最先动且动得最重的,就是嫡系中的嫡系的曾国荃所部,还让曾国荃弃权回家了。

曾国藩老是让弟弟不带兵回家,其中奥秘不得详知。这可能与任人唯亲、任人避亲或举贤不避亲的种种内涵有关。不过,曾国藩是非常重视兄弟亲情的,他在日记中写: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还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官宦必败。

咸丰十年,曾国藩的亲信李元度把徽州丢了。徽州是祁门老营的门户,眼看老营危在旦夕,快被瓮中抓鳖了。曾国藩要挥泪斩马谡,李鸿章居然还敢句老师顶杠,果必奏劾,

门生不敢似稿。老师没说什么,只说我自属稿,门生还就此找了个理由,堂而皇之开溜: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李鸿章趁机溜走了。

历史上有淮军脱湘入淮之称。公元1861年,李秀成率大军横扫江浙,兵锋直指上海。上海商贾筹银告急,曾国藩找李鸿章商议,门生居然毛遂自荐,出幕自募淮军。募集时,老师拨粮拨饷拨武器,募得人数不足,老师还拨兵,13个营6500兵力中就有8个营4000兵都是湘军。自此,晚清进入了李鸿章时代。

后人对曾国藩最中肯的评价就八个字: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这句话,取自曾国藩自己说的,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曾国藩的这句话的典故则出自孔子的「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之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立身修德也得让人立身修德,要求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晚清时有一句天下督抚半出曾幕的说法,即所有的总督、巡抚中,至少有一半是曾国藩推荐出来的。曾国藩自己就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徐徐教育可也。这个替手,不仅是助手,还是接班人。淮军站稳,即推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及后自己又让出直隶总督。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曾国藩的故事集

曾国藩的故事集 曾国藩的故事集 原文地址:【曾国藩的故事集】作者:【曾国藩的故事集】 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

是蓝呢轿呢。”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曾国藩故居湖南省娄底市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空缺时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 世间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用人者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不能因为有一点朽烂的地方,就把几人合抱之粗的大木给丢弃了;不能因为仅仅撒了几网就灰心丧气,以至于错过了逮到大鱼的机会。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 曾国藩很反对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人任用人。他曾讲过这样的例子:汉代大将军卫青在年轻时曾给人当过奴隶,后来却拜相封侯,娶了高贵的公主为妻。因此,怎么能用平常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人才呢?世界上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去搜罗的

历史上曾国藩写挽联的故事

历史上曾国藩写挽联的故事 :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 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 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 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 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 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 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 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 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 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着。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 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说 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 地藏掖条幅。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 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 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 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挽联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 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 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 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 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 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

曾国藩(厚黑学)

曾国藩遗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 “慎独”修身30年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储才养望。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通过修身弥补。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利用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时间,曾国藩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世致用的书。 还有就是“养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他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创建了湘乡文派。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计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意,一反当时奏折报喜不报忧的局面。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20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虽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曾国藩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 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皇帝是满人,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但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练。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给他提供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 1.少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普通农家,白杨坪是一个山冈起伏、沟壑深邃的地方,平凡却养出了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曾家世代务农,家道不昌,到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曾家家境好转,曾竟希就把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其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可玉屏却是懒惰人物,不思上进,好逸恶劳,经常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后幸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维持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曾玉屏刚正不阿,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大人物,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曾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曾国藩性格刚毅倔强,胸怀大志,这也是深得祖父之益。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曾玉屏所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对早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曾国藩的父亲天资平平,屡试屡败,未能实现曾玉屏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好在有了个天资聪慧的曾国藩,曾玉屏、曾麟书均对其悉心培养。曾国藩六岁时,玉屏为其设了塾一所,并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在这一年,曾玉屏也去世了。次年,曾麟书屡考不中,便回家办了一家私塾。曾麟书对曾国藩督求甚严,悉心教导,曾国藩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完了“五经”。曾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再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的督责,学业大进。 2.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十四岁时,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十六岁时,再度应童子试,名列第七。从长沙回来后,曾国藩仍然跟着父亲,父亲自感所学有限,恐误其前程,便让他到外县遍访名师。先后跟着汪觉庵先生、刘元堂先生学习。曾国藩原字伯涵,后改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二十三岁时,曾国藩

曾国藩的故事_名人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灭心中贼” 曾国藩入翰林,拜唐鉴为师,开始写修身日记。 唐鉴要他像倭仁那样记日记,国藩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翻开他的日记,我们来看他每天怎样用理学的锉刀,修理自己。 随便翻开一页,道光二十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这一天,雨雪交加,老婆一直生病,他陪着老婆,一时烦闷缠身,体不舒畅,他立马警觉起来: “余今闷损至此,盖周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年自新,重起炉也,痛与血战一番。而半月以来,暴弃一至于此,何

以为人!” 第二天,他去朋友家赴喜筵,见了两女子,大概说了几句笑话,他便自责:“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对于这一个月,他做了一次小结,认为自己,自正月以来,日日颓废地过了一月,然后痛责自己:志之不立,可以为人乎! 这就是修身了,用圣化的模子来铸造自己,校正自己,日日修理。修身的秘诀,是将人的标准定得很高,纯然一个理想人,用理想人来否定现实人。 这种理想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两个字:“无我”。用“无我”来彻底否定现实之“我”。这样的否定,其实很残忍,在现实中“使人不成其为人”。

如果只有一个月,熬一熬也就过去了,问题是,它无休无止,无穷无尽,让你永远熬下去,要熬出一个圣人来。一月份过去了,再来看看二月: 初一日,他一早便到长沙会馆去敬神,然后拜客五家,太累了! 两眼发蒙,不能读书,他说自己苟且偷安,使身体日见疲软,“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养小体也”。身是小体,其累如此,心是大体,其累亦如此。 他说自己“心不专一,杂而无主”,久而久之,“酿为心病”,也是因为居敬功夫不够,而伤了心之大体。然后,他指出,要以敬养体,自强不息。 末了,还不忘补充一句:“言出汝口,而汝背之,是何肺腑?”

曾国藩

曾国藩戒烟 “吸烟容易,戒烟难。”对于吸烟成瘾的人来说,戒烟是一场心瘾与灵魂之间毅力和决心的搏杀。染烟瘾易,戒烟瘾难。普通人戒烟痛苦,名人戒烟亦痛苦。名人也是人,其戒烟之苦形同炼狱。身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年轻时候,也跟普通青年一样,爱上了吸烟,上了瘾,累戒不止。为了戒这烟,毅力非凡的曾国藩也经历了一场历时多年的心灵折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烟客,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从小就习惯了浓浓的土烟味,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枪棍”。曾家人吸的是那种湘中人自产的草烟。农家人选择自家地地道道的沙土栽种,用的是淘末灰,陈土砖灰,鸡粪灰等肥料种植出来的,既恼、又辣、劲头足,吸上一口,比吃鸦片还过瘾。曾国藩成天烟筒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 1831年,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益,于是决心戒烟。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在日记中他这样解释“涤生”二字,“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但是,年少气盛的曾国藩对于此次戒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一场口头革命而已,并没有动真刀真枪,其结果可想而知。此后,曾国藩极力想戒除它,几次发过誓,烟壶也收了,烟荷包也藏了,别人敬上来的烟拒而不接了,烟友面前再三庄严声明:“我戒烟了。”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一月过去,两月过去,终于敌不过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烟香,那苦冽而诱人的刺激,那“巴啦巴啦”的雷鸣,见了它,眼皮好象睁不开了,写字、著文好象少了个精神支柱,饭菜、水果、饮料什么,吃到口里都少了个味道,什么也解不了这个烟瘾。每当睡到床上,也像心头丢了什么似的,怎么也睡不下觉,那痛苦的滋味,简直言莫能尽。在朋友的诱劝下,瘾一上来,又抽开了。 曾国藩这么戒而复吸,吸而又戒,时已两度,觉得实在不好意思,认为这是自己两次丑态的大暴露,两次心灵遮掩、装饰的彻底揭晓。归根结蒂,是自己“克己文学”的松懈和缺乏坚持,故而成不了学,成不了器,小事如此,大事概可相见。他自我检讨说,改名字都十年了,还是抽烟如故,真是可叹可恨。在日记中也写到:“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为了表示他此次戒烟的决心,他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且补充说:“不能立即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拨!”认识的提高,成了曾国藩最终决心戒烟的先声,也是他声讨烟害的檄文。此次戒烟的结果是,他在家里的确不抽烟了。但是,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别人抽烟,他的喉咙便发起痒来,而当别人敬他烟时,就又情不自禁的抽上几口,美其名曰“盛情难却”。以至于这次兴师动众的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 道光22年的10月,曾国藩依旧捧着白铜水烟壶,“巴啦巴啦”地抽,曾国藩实在觉得有些恼火了。一天清早,正襟危坐窗前的曾国藩,严肃认真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仿惶,几若无言。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彻底认识到:一个堂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立誓的第二天,果然付诸行动了。他默默地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李鸿章的五个小故事_历史故事

李鸿章的五个小故事 李鸿章逝世 1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860年,李鸿章37岁的时候。 彼时的李鸿章,办过团练,稍微有了点名气,最多算一个“小V”。之所以还能算“小V”,也主要是因为他加了一个“大V”的微信,进入了他的朋友圈。 那个“大V”,叫曾国藩。 什么叫“年家子”?就是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中的进士。在那时候,“同年进士”一般都互相抱团,官场上相互照应,所以本身就是个利益团体。 曾国藩以“识人”闻名。当23岁,身高一米八,仪表堂堂的李鸿章出现在曾国藩面前时,就被一眼看中。从后来的发展看,曾国藩对李鸿章也是刻意培养,确实是把他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和衣钵传承者。 可以说,晚清三大名臣里,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拔和指点,可能还是会有左宗棠,但基本不会出现李鸿章。 李鸿章一直恭恭敬敬地叫曾国藩为“老师”,自称“学生”,但在他37岁那年,却和曾国藩闹翻了。 闹翻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负责追剿太平军的曾国藩,把大本营安扎在了安徽的祁门。当时是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坚决反对。他认为,祁门易攻

不易守,且是个“绝地”,无路可逃,大本营安扎在这里是自寻死路。 曾国藩不听。 第二件事,曾国藩当时任用另一个亲信幕僚李元度守徽州。李元度文人出身,带兵到徽州后,不听曾国藩“坚守不出”的意见,贸然出击,徽州转瞬就被攻破。徽州是祁门的门户,徽州一失,祁门门户大开。曾国藩盛怒之下,要向朝廷参奏李元度的过错。 李鸿章认为,李元度是曾国藩幕僚中资格最老的亲信,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力挺曾国藩,还救过曾国藩的命,不应该因此就参奏他。于是李鸿章就带着一干幕僚,去和曾国藩讲道理。 曾国藩还是不听。 两个建议接连不听,李鸿章怒了,一气之下,决定拍屁股走人。 李鸿章要走,曾国藩也怒了:老夫这么关照你,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要走?罢了,滚! 后来呢?太平天国的大军果然直扑祁门,曾国藩退无可退,当时把遗书都写好了,把刀挂在帐上,随时准备殉国。幸亏手下悍将鲍超率援军在最后时刻赶到,在千钧一发之际解围。曾国藩后来再也不敢把大本营放在祁门了。 而李元度后来被重新启用,平苗乱,修炮台,办洋务,还是做的有声有色的(当然,曾国藩后来还是密荐了李元度)。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李鸿章的“倔”。 但“倔”的背后,折射处李鸿章当时的一些能力和见识,至少已不在老师曾国藩之下了。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曾国藩的事迹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于是他抱定“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收拾人心,以缓和“民 乱四起”的社会矛盾。曾国藩在整饬吏治上提出首先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法规,作为考察和制约官吏的标准。“窃以为吏治有常者也,可先立法而后求人。”他以州县为整饬单位,因为“吏治之兴废全系乎州县是之贤否”1。他亲自制定约束州县官吏的《劝诫规定》十六条,作为官吏廉洁尽职的标准。其中包括:劝诫州县、劝诫委员、劝诫绅士、劝诫营官等等各四条。每条下面都以浅近明快的文字加以说明,并刻印成册,州县官吏人手一份,作为不贪财、不沽名的座右铭。其次,曾国藩力除官僚作风,办事讲求实效。他指出:“凡公事迟延,通弊有二,曰支曰展。支者,推诿他人,如院仰司,司仰府,府仰州县……但求推出门外,不求了结其事……展者迟延时日,如上月展至下月,春季展至夏季……上下相容,疲玩已甚。”2曾国藩还“力救冗之弊”,裁撤机构,减少多余人员,使官员各尽其职各专其责。他说:“凡治事以员少为妙,有专责而无推诿,少则必择才足了事者,而劣员不得滥竽其间,少则各项头绪,悉在二三人心中,不致坐杂遗忘。”其三,他力主“戒私”,“为官择人而不为人择官,为事择人而不为人择事”。他说:“办事择人,则心公而事举,为人谋事则心私而事废。”曾国藩对于自己的亲信故旧也不例外。其挚友李元度,好文学、有才气,但好取宠纳贿,曾与之约法五章,其中有用人戒滥戒私,为官择人而不为人择官。曾国藩的用人原则,为其招徕了众多的人才,“凡法律、算数、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3,如薛福成、容闳、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学者,都因知遇曾国藩而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由于曾国藩重视吏治,止浊扬清,加上修文兴教,劝农课商,“不 数年间,民气大苏,而宦场浮滑之习,亦为之一变”4。 二、军事改革方面在军事方面,曾国藩属于湘军的领袖人物,在清末的军事改革过程中有着许多的进步之处。 本文从他在选拔将士和治军思想方面分析,以探薇其特点。曾国藩对于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以窍太多,漓朴散淳,真意荡然。”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的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这种将淳朴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极为重要。“坚忍”亦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一反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选将的方法,而将“忠义血性”,意即对封建政权的忠心放在了第一位。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书生为将。

家风小故事15篇

《家风小故事》 家风小故事(一): 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务必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时刻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但什么是家风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表示: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训中反复强调,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惰是惰性,就是明 白就应做有好处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就是做无聊的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勤字。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 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能够做得到的。 曾国藩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他在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立刻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由此可见,坚持勤奋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勤奋、坚持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中个性严格要求。一次孩子犯懒,不想去舞蹈班了。她摆出各种理由,什么 作业多呀;觉得累呀;腿疼,不舒服呀等。当时我想,孩子所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孩 子也很辛苦。但转念一想,如果我让孩子放纵一次,就会有下一次。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孩子懒惰、散漫的不良习惯。勤奋坚持的态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于是,我拒绝了孩子可怜巴巴央求,当了一次狠心的妈妈。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监督,需要家长的鼓劲儿。在孩子出现懒惰的苗头时,家长要及时提醒;在孩子失去勤奋动力时,家长要加油鼓劲儿,甚至严厉督促。这样才能养成良 好的习惯。 古往今来,家风乃是一个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家庭成员都务必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透过日常生活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风对孩子们则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 让我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完美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建立者,实践者,推行者,给社会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一个高度礼貌、繁荣昌盛的大家庭! 家风小故事(二):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家的家规就十二个字:勤简持家、诚实守信、孝敬父母。这十二个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因为这十二个字代表着妈妈、爸爸和我。 1、勤简持家之星:妈妈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影响。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1917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蒋介石则这样评价曾国藩: 大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彼洪杨石陈韦之定略,岂不比拟于曾左胡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移风易俗,挽回颓靡。吾估不问其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何如,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矣(《曾胡治兵语录注释》——蔡锷著)。 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孔学的圣哲:建功树业,转移世运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他善于识拔人才,引用之能,更时时以转移社会风气建立廉能政治为己任。所以经由他一手拯救得生的满清王朝才会在同治光绪之间,一度出现振苏衰起救的中兴之象。同时他注意个人道德文章的修养,在立德,立言,立功上成就了不朽事业。 自曾氏去世之后,先有满清朝廷褒扬其功,赐以美溢,既有其弟子,同僚,家属,一力为其歌功颂德。除推崇其诗文外,陆续刊行其遗著,对其涵养之功,治病之法,办事之能,经世之才等等优点广事宣扬。清政府称他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一般的官宦和士人则称他“盛烈伟绩冠一代,深造道德”“仁爱明知,智勇兼全”“气度忧闳,望而知其伟人”“可称完全之君子,而为清代一流人物”等善颂善寿之词,不一而足,不可胜数。 然则,誉之而来,谤亦随之。勃兴于清末的革命运动,首先提出排满反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基于此革命主张,为满族所建立的清王朝自然是必须的革命对象。至于那些在,满清王朝中做官的汉人,尤其他们曾经出力镇压过汉人的革命运动,必被视作为异族效力的犬马,抵之为汉奸,斥之为反贼。曾国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出力最多的人,于是也就成为了首要的推倒对象,詈为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与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同被画为人首兽身的畜类,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 章炳麟(章太炎)当时是最激烈的代表之一。他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厌之则为元凶。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孙中山先生则说:曾国藩者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孝。 更有甚者认为曾国藩根本是伪儒家的代表,其所谓的种种美好品德,皆不过其所利用的工具。利用道德,善行,才能等工具,以济其奸,是大盗亦有道的大奸人。 可无论人们如何贬斥,曾国藩的“行事正惬人心,共治已伸民权,却是一个可以保留中

六一节儿童故事: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

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 曾国藩这个人,有些同学现在还不太知道他,今后会知道的。这个人哪,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是,曾国藩这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可并不怎么聪明,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也跟普通小朋友一样,跟我们大家一样,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能力。但是后来为什么他就成为了一代伟人,一代宗师呢?啊,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他和小偷的一段故事,从中大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他对一篇文章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这个时候,他家来了一个盗贼,悄悄地潜伏在他家的房梁上。盗贼想呀,这个读书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去睡觉了,那个时候下来,就可以捞点好处。 可是,这个盗贼啊,左等右等,等了又等,就是不见这个读书人去睡觉。这个读书人,怎么回事呢,他反反复复地读着那篇文章。看来,这个读书人,已经下定了决心,如果背不下这篇文章,决不睡觉!这个盗贼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不禁大怒起来,从房梁上跳下来,气愤地说:“你这种水平,还配读什么书”?然后很不屑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你们看,这个盗贼真的聪明,而且是特别的聪明,也不是一般的聪明,一篇文章,他不太在意地听了几遍,就能够背下来了。而曾国藩用了很长时间,反复读了不知多少遍,还没能够背下来。从这一点来看,他不知比曾国藩聪明了多少倍。 可惜呀!这个盗贼他虽然很聪明,但他没有刻苦学习,不断学习,而是游手好闲、懒懒散散,最后沦为小偷,真是悲哀啊! 而曾国藩呢,他虽然没有盗贼那么聪明,但能够刻苦学习,而且坚持不断地学习,就算遇到别人嘲笑、挖苦,比如象小偷这样挖苦他,他都没有泄气,还能够坚持学习。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进步,最终成为了我国的一代宗师,一代伟人。 我们说: 伟大的成功和艰辛的劳动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一分劳动有一分收获,不断积累,积少成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2012年5月15日

读《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有感

读《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有感 看完《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提起笔写下心中的感受了。这种感受不是像读完一本小说后,给我情感上的感动,也不像读完一本散文后,给我审美上的熏陶,这本书给我的内心深处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与警醒。它让我懂得了许多一些看似浅显,实则对我们人生有很大影响的道理。 这本书把曾国藩的一生大八大学问概括为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四、为政掌权的学问:牢记“在其字,谋其政”之训。五:用人有道的学问:一个人永远成就不了大气候。六、善于交际的学问:善于挖掘潜在的力量。七、藏露进退的学问:天天都做一个明白人。八、以学养生的学问: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生”两字。这八大学问中包括人性格、事业成就、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很多学问,也是曾国藩一生智慧的体现。 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改变性格的学问和以学养生的学问。 一、改变性格的学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有,位老师曾说过一段话:“种下一种态度,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种性格,收获一份命运。”当时还不明白这段话的内在意义和老师说这段话的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事情不断的增加,渐渐地体会到了这段话的内涵了。看着和自己从小长大的同学们都在选择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生活不断地变化,越来越感觉到性格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命运。 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许多人总是傲慢、骄横,以为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以为世上他的气势是最壮的,经常无视别人的存在。又有些人总是唉声叹气,感叹世事艰难,抱怨命运的不公,眼泪汪汪,只会羡慕别人,而不懂得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学会善于改变自己的性格,尽可能的让自己的性格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从而应对人生风云,进而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 在性格上曾国藩,可算是称得上是一位性格专家了。他把整个人生都当作了一个自习的大课堂,以改变性格为学问,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对于一般人来说,弱点是成功的大敌,是无法克制的,故无法懂得人生学问。 纵观当代许多大学生和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对待生活、学习、人生的态度。我发现自己存在许多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半的大学生活中,我发现自己在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从来没有在某个夜晚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人生从来没有做个规划,只是机械的上下课,应付式地完成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丝毫想法的学习、生活态度一度让我处在迷茫的深渊中,找不到前行的路口,更使自己走进了性格误区。直到看完曾国藩的改变性格的学问之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一个人的态度、性格对其人生的重大影响。 在我们一生中,我们应勇于直面自己的性格弱点,应学会在失败中去分析自己处世的态度与方式。要学习像曾国藩那样善于分析、总结自己的弱点,并致力打败自己的弱点。龙梦荪在《曾文正公学案》序中写到:“遇到困难激烈自己去客服,力图赶上从前的贤人;下定决心立即行动起来,自己不甘流于鄙俗,虽然遇到千般艰苦的事情,但也不改变自己的决心;即使遇到千般阻挠也没改变自己的志向。坚贞自信的人,不受外界的改变;狂妄的人必定不能坚持,古人的话果然是对的。”这一段话把曾国藩的意志坚强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打败自己的弱点,遇到困难而不放弃,最后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二、以学养为人生支柱 很多人都在抱怨说:“我把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了,是时候停止学习,去享受人生了。”我也是包着这样的“信仰”,走进了我的大学。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不用努力学

十个有趣的心理小故事

十个有趣的心理小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 : “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就拔出了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轰然坍塌。结果很显然,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 把胜败寄托在一枝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永远记住 : 自己才是一枝宝箭。 ▲乐观者和悲观者 从前,有一对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煤为生,小儿子则卖雨伞。每到下雨,母亲就唉声叹气说大儿子的煤要卖不出去了,天晴时,母亲又惆怅抱怨小儿子的伞没人要。但父亲则和母亲恰恰相反,下雨天,他为小儿子高兴,天晴时,他为大儿子叫好。 温馨提示 : 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的人会在逆境中找到快乐,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 :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 :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 ▲飞翔的蜘蛛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忍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温馨提示 :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 年,一个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术权威,还有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创业艰辛过分地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进行了研究。 1970 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这本书后来鼓舞了很多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