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三种农业革命道路25

Removed_三种农业革命道路25
Removed_三种农业革命道路25

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

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概括的说分为:英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

一、英国式道路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忍的恐怖手段吧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

英国式道路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是庄园经济的瓦解,封建庄园是欧洲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庄园的领主和他的骑士专门制定保护和维护秩序的习惯法,农奴为此向领主提供劳役。但是在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俗称鼠疫)的袭击,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人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为了使闲置的土地得到耕种,领主不得不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地租合并为习惯租金。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其次,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诺曼底征服英国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

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

劳役制的成本。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再次,庄园制度瓦解之后,英国农村中没有立刻形成明确的所有制制度。当时很多人都对同一块土地拥有权力,国王、领主、承租人、次承租人、农民都分享从土地中得到的收入,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在封建法律中十分模糊。当时包括这几种土地状况:份地、自由持有农拥有的土地、公有地。所以在15世纪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是未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

英国式道路是进行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种是宗教改革,长期以来寺院土地占有制一直是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权还控制了国家政权。据统计,罗马天主教会拥有英国

土地的三分之一。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新兴民主国家的王室为了巩固政权,谋求改革。16世纪初英国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宗教革命。革命的实质是国王对教会特权的排斥和商人、新兴地主对教会土地的垂涎。1523年亨利八世宣布与教皇决裂,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并拥有任命各种教职和规定教义的权利,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利。亨利八世在1536年国会通过了解散不满20人、年收入不超过200镑的寺院的决议,将其领地还俗。这些措施遭到了修道士们的强烈反抗,1536年北部发生了暴动。暴动被镇压以后,亨利八世开始大规模的将寺院领地还俗。国王将没收的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宠臣和贵族,另一部分按年租20倍计算的土地价格大块出售,大

部分土地落入工商业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手中,明确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第二种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建立是伴随着圈地运动进行的,将公有地、农民世袭耕种的封地圈围起来,将所有权模糊不清的公有地、封地界定为私有地。第一个时期,首先圈占的公有地。在第二个时期,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一方面将革命中没收的国王和保皇党人的土地出售,另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界定占很大比例的封地的私有财产,议会圈地的时代开始了。英国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规定申请圈地者在得到本地区土地所有者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后,就能向国王提出申请。19世纪中叶,英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中,资本主义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迅速发展,并成为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到18世纪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已经居于统治地位。

二、普鲁士式道路

普鲁士式道路的特点,列宁阐述为: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施的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普鲁士式道路的背景是,拿破仑征服德国以后,为了便于统治利用武力扫除许多封建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废除贵族的特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徭役和地租义务,没收和拍卖教会和流亡者土地;推行新的资产阶级民法,重划各邦的界限,把180个小邦合并成为39

个邦,消灭了许多方圆只有数英里的骑士采邑。

普鲁士的改革,拿破仑的入侵,也激起了德国的民族意识,普鲁士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地改革农业中的封建制度,1807年普鲁士首相斯太因颁布了关于解放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停止徭役的“十月赦令”、“农奴解放令”,开始了德国社会向资本主义的演进。1811年9月14日颁布《调整法令》第一条中有:“迄今还没有归转农民的自由产业,应按本规定的条件和章程转归农民所有。即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来解除封建义务。但赎买的条件很苛刻,农民必须向地主交纳相当于常年地租25倍的赎金才能摆脱封建义务成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1816年普鲁士政府规定只有至少拥有一辆双套马车,而且两三代以来一直占有份地的农户,才能按1811年9月14日颁布《调整法令》赎买封建义务,1816年—1848年,普鲁士有35万农民通过赎买封建义务,成为份地的所有者。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小农户没有能力进行赎买。

普鲁士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政府通过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富裕农民可以交纳赎金免封建义务,成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地主阶级逐渐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组织资本主义农场。从而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保留的封建残余,一方面使大量雇工生活贫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巩固了容克地主的地位,而国内市场狭小,促使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拼命加紧掠夺海外市场和领土,把德国变成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事主义国家。

三、美国式道路

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

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

美国式的道路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由占地运动,由于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农业中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因此,

资本主义农业能够在没有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的条件下迅速发展。最初,殖民者妄图在北美13块殖民地上建立封建秩序,但是,大量未开垦

的土地存在和劳动力缺乏,使殖民者试图实行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劳动的封建庄园制的梦想破灭,劳动者可轻而易举地逃往未开垦的土地安家落户,不会受人为干扰。而且,当时英国和法国为了扩大各

自在北美的势力,鼓励农民向内地边境移民垦殖,垦殖的农民有时可以免缴赋税。于是在边远地区一直有为数众多的小农,哪里的土地依照习惯就是他们所有的。在独立战争期间,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和割地制,投靠英王的托利党人的地产被没收,并按500英亩一份出售。至此,在美国东北部地区铲除了仅有的封建残余,小农自由占地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第二部分,国有土地私有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尽一切

可能扩张领土,并把新攫取来的领土一律宣布为国有,是当时世界上拥有国有土地最多的国家。到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有土地的面积继续增加,达到10亿多英亩。美国政府一开始就把国有土地作为

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希望土地大块出售而且尽快收到款项,为此,政府被迫连续数次颁布了关于变动出售国有土地条件的法令,大幅降低最低土地亩数和售价,提供优惠付款条件。在南北战争中,林

肯总统为了争取民心击败南方奴隶主,1860年颁布了《宅地法》。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愿意宣布做美国公民的外国人,缴纳登记费十美元,就可以获得160英亩的土地,耕种五年以后,该土地归其所有。《宅地法》终于实现了国有土地无偿分配的原则,农民在没有被剥夺和受欺诈的情况下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自由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终于确立。第三部分,雇佣制大农场,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在经历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之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土地集中的结果,一方面是大农场数目增加,一方面是小农迅速地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1860-1916年间,美国农场的数量从204多万个增加到近640万个。在同一时期农场总面积从4.07亿亩增加到18.79亿亩。出现了一些大型农场。1880年拥有1000英亩以上的农户2900个,到1900年,拥有1000英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5万多个,占农户总数0.80%,拥有1.67亿英亩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全国农业雇佣工人1900年达到200万人。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的形成,标志着美国式道路取得了胜利。

英国式道路、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是道路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利用政治力量进行的改革

英国——是国家和新兴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联手,以法律的强制手段从教会和农民手中掠夺土地

普鲁士——是国家与地主阶级联手用暴力掠夺农民来完成“地主

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土地国有制。

(2)通过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分化→资本主义农业区别:

(1)英国式道路的资产阶级私有化特征,普鲁士式道路的土地权贵私有化特征,美国式道路的土地国有化特征。

(2)英国式道路是由庄园经济→不确定的小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大租佃制

普鲁士式道路是在私有化的基础上把农奴主-地主经济→容克-资产阶级经济

美国式道路是通过国有土地私有化→小自耕农经济的普遍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制农场

(3)英国式道路——改良主义的道路、不彻底

普鲁士式道路——改良主义的道路、不彻底

美国式道路——革命道路、彻底

(4)英国式道路——缓慢

普鲁士式道路——缓慢

美国式道路——迅速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浅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 我们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数十年来对于中国前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到1926年前后,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以及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

第三次农业革命

第三次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可以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农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地球上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运用科技开始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这一次农业革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发展的,这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投入农业的人力大大减少,使得农业可以支撑起人类数量的急剧膨胀。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完成,绝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了现代都市中,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也开始越来越凸显。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原始时期伐木毁林的水平,未来农业的走势将决定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所以如何改进传统农业、增加食品生产成为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在现今的技术水平下,要满足70亿人的粮食需求,我们需要像南美那样大面积的耕地。到了2050年,地球上将会增加30亿人,那时,我们又将需要另外的一块像巴西那样大的土地

来满足人类的粮食需要。可是我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耕地。现在地球上的可耕地已经有80%被人类使用,而人类的农业行为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的。我们用尽了70%的淡水资源以及20%的化石燃料来生产作物。此外,我们还大量的使用化肥、杀虫剂以及除草剂,其直接后果是土壤本身的肥料随径流而流失,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不可耕地。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灭杀了原先生长在那些地方的植被,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新奥尔良地区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之内会三次遭遇“千年一遇”的洪灾。 当传统的土地已经难以挖掘更多潜力时,人们不由得将目光对准了空中。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将庄稼种到空中去——建造摩天大楼,令其变身为垂直农场。 第三次农业革命--垂直农业概念是有哥伦比亚大学的迪克森·戴斯珀米尔教授提出的,并在2009年TED大会时发表演讲,阐述了“垂直农业”的概念。戴斯珀米尔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构想,“假如我们可以实现无土栽培呢?”。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懂得这样的技术,那就是应用溶液培养法、气栽法以及滴灌技术。在二战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在南太平洋种植作物的。可是,打那以后我们似乎忽然间完全忘记了这一技术。戴斯珀米尔希望能够投资2亿美元,建造一座3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种植和饲养足够5万人食用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中国农业革命的根源与挑战

中国农业革命的根源与挑战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农业劳动力占比从改革初期约70%下降到目前35%上下;同时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在中国几千年农业史上堪称一场革命。农业革命有效保障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构成中国大规模城市化与结构持续转变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简略地考察了中国农业革命的表现、根源与贡献,并对完成农业革命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评论。 中国当代农业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30多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地持续增长。粮食、棉花涨幅较低,共增长1-2倍;水产品涨幅最高,增长10多倍;油料肉类涨幅居中,增长5-6倍。 2004-2012年粮食产量“九年增”,既是中国新时期农业增长成就之一,也是农业革命表现之一。不过具体看“九年增”这一前所未有成就的背景条件之一,是此前五年中国粮食产量前所未有地持续下跌,这又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空前规模过量库存存在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解读“九连增”现象发生的根源及政策含义。 第二,农业和粮食平均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以1978年不变价增加值衡量年均劳动生产率,2011年为1688元,是1978年362元的4.66倍,改革开放时期年均增长4.77%。1978年每工日平均产出6.65公斤粮食,比1953年9.2公斤下降近三成。2003年每工日粮食产量31公斤,年均增长6.35%。2011年达到61.1公斤,2003年到2011年间年均增长率达8.84%。 第三,主要农产品平均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过去30多年13种主要农产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均值7.1%,最高是鸡蛋约10%,最低苹果3.5%。4种粮食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7%,最高是小麦8.1%,最低是稻谷6.3%。 第四,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边际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在特定劳动投入水平上追加投入一个单位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加量。以1978年不变价农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110元上下增长到2011年527元,年均增长近5%。粮食边际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每个工日0.92公斤增加到2010年增长到8.13公斤,年均增长约7%。 第五,在粮价周期波动方面,谷物不变价经历了明显周期波动,但在整个时期没有趋势性大幅上涨。具体表现为2011年每公斤均价为0.58元,略低于1980年0.60元。这样的特点反应了农业生产供给系统在过去30年大体平顺支撑结构。 第六,过去30多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累计转移约2.2-2.5亿人。如果加上城镇人口新增劳动力就业,非农就业总增量就达3.7亿之多。与OECD国家过去一个多世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比从53%下降到10%相比,中国该占比值从改革初约70%降到2010年35.6%。 上述变化构成农业革命整体演变的不同侧面表现,最有实质意义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如马克思所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劳动生产率提升,才能在改善不断增长人口总量膳食结构同时,还能支持越来越多农业部门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中国当代农业革命的基本特征事实,与简单经济分析常识高度吻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_英国式道路_及其新发展_张新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马克思和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占领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变革过程时,分别把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形式称之为“英国式道路”、“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不断地对由大土地所有者、租佃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构成的英国式“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的普世价值提出质疑,进而否定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和普适性。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就曾有人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在农业的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生 产形式。”[1](p14) 他们由此认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 规律的理论“对于工业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但对于农业的发展就不然”。[1](p15)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两次国际性的学 术大讨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2](p47-63)我国也有不少 学者认为:“英国式道路是以圈地为主要形式,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为主要特征。它不顾以往的成规而牺牲自耕农的利益,甚至超越自由农民的土地占有制而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势必伴随着大批农民被排挤、被驱逐的暴力史和农民日益走向贫困化的血泪史。” [3] 其实,这种认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资本主 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也不符合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事实。本文试图重新认识和把握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的实质内涵及其新的变化, [摘要]改造小农经济是世界各国在转型期共同面对的一个实践难题。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确立农业 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行国,自耕农的消亡是一个受到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经济淘汰和转化过程,除了圈地运动之外,囤购土地、国家立法、对外战争、大工业的冲击、人口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英国农业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圈地运动”的实质是把分散的地块合并起来,并把公有的田地分为彼此完全独立的密集大地产,而以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为主要特征的“英国式道路”则是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当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是自营农场占主导地位,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势必造成大农场排挤小农场的现象,农业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与国家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关键词]农业资本主义;英国式道路;小农制;现代农业;雇佣制大农场;自营农场[中图分类号]D0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8)06-0075-04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张新光 收稿日期:2008-07-05 作者简介:张新光(1964-),男,河南邓州人,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 本论》和“三农”问题研究。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英国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选择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历史条件 1、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2、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政治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二、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革命历程

1、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2、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4、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 五、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革命对象。官僚资本指四大家族及军阀控制的资本。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一.中国近代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在这一屈辱的历史过程之中,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社会特点是: 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毛概2018版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革命时代。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 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 了思想理论条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 条件。 ●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 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们有 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 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一、1948 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 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 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3)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 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4)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2006-12-11 23:41:12)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直到1050年,大部分西欧的农民还不曾拥有一把锄头或类似的工具。流传至今的加洛林时代富有庄园的农具清单中,金属工具极为稀少,甚至木制工具亦极为难得,大部分农民只能依靠父母赐予的一双徒手来与自然格斗。在1050年-1250年两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然而和平十分短促,发展的势能未能有效地累积,十世纪外族入侵的狂潮过后,欧洲人不得不再一次系统地开始发掘北方土地中的潜在能量。在西欧文明中心地带的英格兰、低地国家、北部法兰西、日耳曼,富饶的土地正等待着他的主人用汗水和智慧去浇灌。 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宜人的气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虽未能如愿以偿地了解欧洲气候变化的详尽数据,但气候历史学家却可以认定在700-1200年之间的西欧,曾有过一段“宜人时代”(optimum)。这一时期不仅平均气温要比以往略为温暖(最多有1 摄氏度的提升),而且相对干燥。干燥的气候对于北欧这个土地偏湿的地区,是极为重要的对农业有利的因素,过去相对于南部的更为干燥的地中海地区,北欧往往因为土壤太湿而影响收成。这一“宜人时代”的证实也帮助解释了为何在一些地域,如冰岛,日后得到耕种的土地反而变少。(在这个北部冰海的冰山较少的年代,古代挪威人(Norsemen)也也乘机航行到格陵兰和纽芬兰,那时的格陵兰岛上,也许绿色的确比白色更多。)尽管气候上的“宜人时代”启于700年并贯穿了9、10世纪,老天的恩爱却无法抵消10世纪里外族入侵的糟糕后果。幸运的是,欧洲人及时搭上了气候变迁的末班车,在和平再度降临之后把握住了天公作美的机遇。 我们发现即将帮助欧洲人民赢得第一次农业革命伟大胜利的众多技术装置对于加洛林人而言并非一无所知,尽管很多基础的新设施早在1050年之前对于欧洲的生产者已不陌生,它们中的大部分却都是从那时起到1200年之间逐渐得以广泛应用并完善,因为各种有利的环境因素终于能够齐备。不但入侵停止了,气候变得宜人,政府也变得更为有效,提供了对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持久和平。地主们也日益感到单纯的消费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于是开始追求利润。最重要的是,在1050-1200年之间,欧洲有了更加坚实稳固的财富基础,可用于流通从而投资于需要支持的行业,简单地说,农庄不再发愁没钱购置农具了。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0题+4题(带答案)

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1927年七一五政变 B.宁汉合流 C.国民大会召开 D.东北易帜 2.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A.地主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3.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着特点是()。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4.官僚资本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官僚资本的根本特征是()。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 B.通过币制改革控制金融 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 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以获取巨额利润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是()。 6.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一个纲领,它使北洋政府时期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了。这个纲领是()。 A.《宪政纲领》 B.《训政纲领》 C.《建国大纲》 D.《军政纲领》 7.“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 )中提出的。 A.《井冈山的斗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8.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1927年8月7日的八七会议在选出了以()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瞿秋白 D.陈独秀 10.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种情况表明()。 A.我党在城市拥有相对强大的革命力量 B.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C.我党的革命道路脱离实际 D.我党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11.“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幕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1927年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3.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都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两次错误路线产生的根源在于()。 A.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B.错误领导人排挤毛泽东 C.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理论思想尚不成熟 D.国民党分化破坏活动 14.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 C.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 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15.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 A.中国农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 16.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 D.《论联合政府》 17.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指()。 A.国共对峙取代了南北对峙 B.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 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 D.封建军阀已经被打倒 2.“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3.1927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对抗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4.较之南昌起义,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最明显的特征是()。 A.不再用国民革命军的名义,而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不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而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为目标 C.不仅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而且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D.不再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而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7.下列事件中,没有共产国际代表直接参与的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8.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种情况表明()。 A.我党在城市拥有相对强大的革命力量 B.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C.我党的革命道路脱离实际 D.我党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9.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标志 10.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 C.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 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1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 A.中国农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 1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1) - 用于合并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 毕景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农业发展史。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中国农业的第一次革命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通过种植植物,在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普遍認为牛耕、犁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农业革命。 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牛耕牛犁时代一直持续到工业化革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机悈、化肥、农药、种子等方面开始较大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央对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连续十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并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共识。这一阶段被認为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在第二次农业革命中,中国农业生产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疏菜、水果等九类农产品,均居世界第一,谷物产量占世界1/4,肉类占1/3,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人类发明了化肥;为了消灭害虫,发明了农药;在农业生产获得高产量的过程中,化肥、化学农药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获得高产量的大功臣。每投资一元钱的化肥和农药,即可获得8---16元的回报。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弊端 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重点,其传播距离之远,富集程度之高,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损失之重,已经到了催人反思、令人深醒的境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无一不与化肥、农药有关。主要表现在: 对大自然的破坏:由于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省工省力见效快,致使大量的植物残体、动物粪便遭到遗弃,大多堆放在地头、路沟、河边等,通过日晒、降雨分解,最终随雨水流入坑、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氮富磷,致使坑、沟、河、湖蓝藻爆发,水体遭到破坏,浮游生物及贝类消失,水产养殖受到威胁,大自然生物链被切断,成了污染治理老大难。 对广义生态的破坏: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蛙类、鸟类、蜜蜂、家蚕、野生生物等(如一只一年可捕食1.5万只昆虫,有“庄稼卫士”之称的青蛙大量死亡),各种病、虫、草害抗药性大多提高100倍以上,其中蚜虫的抗药性高达1600倍。 对生态及大气环流的破坏:据权威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化肥,要排放出两吨以上二氧化碳,光化肥生产每年要排放出千万吨二氧化碳。由此加速导致了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地质灾害频发等。 对土壤的破坏: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活性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蓄水蓄气能力降低,通透性差,土壤石漠化加剧,从而导致多种作物根腐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病害大面积发生,成了农业持续增产、高产的瓶颈。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于化肥、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亚硝酸盐及有害金属铅、砷、铬、汞、镉在土壤、农产品中大量残留、超标,让人民的食品安全、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造成大量育龄青年的精子、卵子减少,生育能力急剧减退,造成青少年视力、记忆力、体质严重下降,亚健康人群成倍增加,造成各种皮肤类、虚胖类、心理障碍类,以及罕见的各种疾病增多,各种癌症每年新增300多万人。在众多的癌症患者中,有80%是因长期食用含有超标的亚硝酸盐、铅、砷、镉、汞等有害残留造成的。 对人类未来的破坏:导致癌症低龄化趋势加剧,造成婴幼儿童奇异病症患者数量增多,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等像潮水般涌现。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第四、五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和美国农业革命道路进程以及特点的比较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和美国农业革命道路进程以及特点的比较 论文撰写者:10经济学(3)班陈旭 摘要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变迁往往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革命活动和改革措施的颁布和施行。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也不外如此,纵观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封建的农奴制度以及旧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阻碍了欧洲农业的发展,由于封建剥削的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亟待社会革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广大农民,以及随之衍生的先进农业生产方式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十七世纪由开拓者和冒险家建立的美国也正在落后的奴隶庄园制束缚下挣扎前行,奴隶贸易和封建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内战由此爆发,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政府引导的“西进运动”是美国农业革命的主旋律。“美国式道路”在十八世纪的美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进运动农业革命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 一引言 公元十八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大变革给欧洲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有战争和死亡,当然还有变化和进步,大变则大治乃亘古不变的真理。其中,法国拿破仑征服德国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利用武力扫除了许多封建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1848—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取得了全面胜利。1865年,普鲁士有1.3万户大农和101万户小农办完了赎买的手续,变成了他们土地的主人。在其它邦国,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也进行了类似的赎买,到19世纪70年代,农奴制在德国的大部分农村消失了。而同时期的美国已经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时代变革背景下发生了著名的“西进运动”。一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人民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向资源丰富土地富饶的西部地区迁徙的西进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对西部土著印地安人的屠杀、驱逐和讹诈,攫取到大片土地,由政府以低价大面积出售给移民垦殖,从而使农民的独立经营在西部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进而产生出大量的资本主义农场。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种典型模式——美国式道路,也在独立后的美国取得成功。

[VIP专享]三种农业革命道路

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 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概括的说分为:英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美国式道路。 一、英国式道路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忍的恐怖手段吧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 英国式道路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是庄园经济的瓦解,封建庄园是欧洲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庄园的领主和他的骑士专门制定保护和维护秩序的习惯法,农奴为此向领主提供劳役。但是在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俗称鼠疫)的袭击,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人数大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为了使闲置的土地得到耕种,领主不得不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地租合并为习惯租金。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其次,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诺曼底征服英国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

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 劳役制的成本。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再次,庄园制度瓦解之后,英国农村中没有立刻形成明确的所有制制度。当时很多人都对同一块土地拥有权力,国王、领主、承租人、次承租人、农民都分享从土地中得到的收入,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在封建法律中十分模糊。当时包括这几种土地状况:份地、自由持有农拥有的土地、公有地。所以在15世纪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是未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 英国式道路是进行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种是宗教改革,长期以来寺院土地占有制一直是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权还控制了国家政权。据统计,罗马天主教会拥有英国 土地的三分之一。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新兴民主国家的王室为了巩固政权,谋求改革。16世纪初英国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宗教革命。革命的实质是国王对教会特权的排斥和商人、新兴地主对教会土地的垂涎。1523年亨利八世宣布与教皇决裂,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并拥有任命各种教职和规定教义的权利,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利。亨利八世在1536年国会通过了解散不满20人、年收入不超过200镑的寺院的决议,将其领地还俗。这些措施遭到了修道士们的强烈反抗,1536年北部发生了暴动。暴动被镇压以后,亨利八世开始大规模的将寺院领地还俗。国王将没收的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宠臣和贵族,另一部分按年租20倍计算的土地价格大块出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