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二说课稿

里程表二说课稿
里程表二说课稿

里程表(二)说课稿

许霞

一、说教材

里程表(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五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两个数量间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初步学会了用线段图表示各数量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通过结束里程数减去开始里程数得到汽车行驶里程数,理解这种关系可以用测量来进行类比练习。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本节教材首先呈现一个出租车一周行驶里程表,引导学生先把表中的数据用线段中的点来表示,通过各点的关系来确定每天行驶的里程数。本节课在教学后的练习中,把这种方法拓展电表度数计算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难点:

1.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的含义。

2.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2.引导探索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适当地点拨引导,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等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1、复习引入

2、出示行车例题和里程表数,指导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表示的含义。

3、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然后集体纠正。

七、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交流。让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是怎样利用路线图理解题意的,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直接出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淘气根据里程表画出的线段图你能看懂吗?

(2)同桌合作议一议。把理解的过程和同伴经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3)集体交流。例如: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所行驶的路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里程。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可再以某天为例来理解里程表中数据的意义。

(4)画一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全体学生模仿着画一画直观图,再次体验用直观图理解题意的优越性。如果学生能有创意地用其他方式表示数量关系,只要合理,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5)让学生通过里程表中的这些数学信息提问:你能知道其他的、更多的数学信息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之后归纳筛选出重点问题。(设计目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应该是关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至理名言。学生对数据敏锐的洞察能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灵敏的直觉,都是在每一节思维高速运转的数学课中发展起来的。这节课不直接提出“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了更加开放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程度。)

(5)总结概括。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在画一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怎样计算。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即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6)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独立计算之后,全班交流,集体评议,请学生比较这两种表达方式,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理解问题的能力。)(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练一练第1题,乐乐家的电表读数。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读表、画图理解电表读数表格的实际意义,解决相关电表中的数学问题过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练一练第2题,巩固练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3)练一练第3题,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练一练第4题变换问题形式,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

(四)总结回顾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这个环节设计:一方面明确教学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里程表(二)

一:160-35=125(千米)——最少

二:350-160=190(千米)

三:555-350=205(千米)

四:745-555=190(千米)

五:955-745=210(千米)——最多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三年级《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公议小学:xx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重点:掌握里程表读数表示的意义。 难点: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回顾交流,我们在学习“火车里程表”时,学会了利用路线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在线路图上标出地点、距离和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重点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即:表中每个数据都是当天的里程数与以前的里程数的总和。 (二)解决问题二:

1、你能试着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每个数据的意义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展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同桌议一议,交流自己的理解。 3、集体交流,问: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的是160千米吗?是多少?表中的星期三的555千米是什么意思?是星期三就行驶了555千米吗?图中的哪一部分表示星期三行驶的路程? 4、学生模仿着画一画,进一步理解。 5、总结:通过刚才大家对“汽车里程表”的理解,你觉得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三)解决问题三: 1、提出问题:淘气的叔叔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来? 2、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思考过程。书中呈现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 要让每个学生参与。 二.巩固新知 1、P27第1题:教师解释单位千瓦时就是平时所说的“度”,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画出线段示意图,说一说每个数据表示的意义。⑵小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⑶小题可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最简便。 2、P27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 3、P27第3题:学生要理解“再行驶”的含义,再独立解答。 4、P27第4题:学生注意区别这个里程表与汽车里程表的区别,理解题意,独立尝试解决。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念。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表内除法二评课稿

表内除法二评课稿 汉滨区果园小学郭盛强 2017年3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丁礼苗老师执教的表内除法二第一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优质示范课。听完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迪和引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提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解决问题。总结出利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和方法。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除法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丁老师的整个课堂结构完整,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缜密,教师教态大方,语言精准。学生活动形式多样,训练立体有效,注重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丁老师在引入新知前,利用我校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口算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一共9题,每道题对学生不同计算方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的环节里,利用精心设计的四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这四个活动总体设计上有活动目标,有组织形式、有小结归纳、有能力提升。在出示例题后,注重了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方式技巧的引导。以学生为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对方法及进行择优选取。同时,教师在每个环节中的及时表扬与激励性评价,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增添了信心。在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

练,及时的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小结归纳更是体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有学生的多方位总结,有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有不足的,丁老师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动手去试一试,圈一圈,议一议,让学生逐渐的把感性的认识通过动手、小组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能力和方法。可能对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入。 总之,我认为丁老师从一位初中的英语教师在短时间内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研究,能展示出这样一节优秀的示范课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当然,由于本人的各方面能力有限,没有把丁老师的优点一一发现,评的不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赵在兴老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 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学具的应用,在教学中赵在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里程表1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

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最新二年级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课改:《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既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56面小旗,要怎么摆?”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 四、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有关课改。 关于课改,我做了三个突破:1,增加课前预习。关于这节课,我增设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把例题中,特别是主体图的观察工作放在课前,并让孩子们课前发现,也培养他们的求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一:《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 老师要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把分月饼换成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 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三:《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代表我们团队尝试用经典性评价的形式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我将从三性、三动提出张老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1、知识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张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 2、个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材第26~27页)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课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程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之处。】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千米。 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生2: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 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一样吗?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555-350=205(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千米 <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数,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 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其实就相当于从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则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里程表(二)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1.细心研读教材,利用“从哪里到哪里多少千米”和“里程表读数与行驶里程数、电表的读数与用电量”知识的相通之处进行迁移教学,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借助“北京—西安”的路线图比较形象地理解所求问题,迁移到通过“里程表的转动”及“电表的转动”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比较抽象的理解,它们的思路是一致的,直观地演示将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撑,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分析题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A类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评课稿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 (2012-2013 二期大石头中心校薛永慧)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听了吕老师《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吕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15÷3=5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静静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再是给予一定提

示,接着鼓励学生可通过画图来表示心里的想法、借助翻书

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等等方面均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听了吕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知识网的环节,吕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回忆,如果是表格式填写,列出几个最基础的知识点(例如读作,口诀,各部分名称,然后再添上一栏“我的补充”)这样会不会让一些整理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更多地参与到整理过程中? 2、在习题“这6组小朋友在跳绳,每组3人,现在如果分成9组,每组几人?”中,遗漏“平均”两字。 3、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这个除法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再画一画会不会更深刻?(也就是,教师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学生来画图的练习。) 4、意义表示15平均分成3份 表示5个3

三年级数学《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意义(尤其是非0起点) 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会画线段图和读懂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分散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师:现在羊村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羊羊运动会,你想看一下吗?(想)下面要进行的是100米的比赛,下面有请喜羊羊和懒羊羊上场,你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 师:比赛现在开始,最后谁获得了冠军?你认为公平吗?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喜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懒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6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仔细观察这两条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你能算出喜羊羊跑了多少米?100-0=100 懒羊羊跑了多少米呢?(100-60=40)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 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单位:千米) (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读懂了题目的意思吗? 师:里程表读数是35千米是什么意思?这里的160千米表示什么意思?350千米表示什

么意思? 师出示直观图,分别介绍35千米和160千米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条线段图表示星期一走了多少千米吗? (生画图)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通过线段图,你知道如何求星期一走了多少千米?(160-35=125千米)(2)你能再画一条线段表示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吗? (生画图)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你如何求星期二走了多少千米?(350-160=190千米)

表内除法二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二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应使学生对45句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除法算式。为了使复习达到此目的,引导学生整理除法算式时,应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在用除法解实际问题中,首先要提取数学信息,找到已知条件,明确问题,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解决并验证答案。 复习时让学生整理所有的表内除法算式,让学生对表内除法算式有一个整体感知,较好地探究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一些简单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一般只能按一种方法进行整理,应多启发指导。 在按除数来整理除法算式时个别孩子不会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加重这方面的锻炼和练习。整理完表格让孩子通过表格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在说的时候发现孩子发现了规律,但在表述的时候表达的不完整,需要锻炼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25克糖溶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 )。 A.20% B.25% C.12.5% 2.下面图形是用木条钉成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的时() A.B.C.D. 3.8只鸽子飞回3个宿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A.2 B.3 C.4 D.1 4.18小时=( )日. A. B. C. 5.明明今年a岁,东东今年a+4岁,再过x年,他们相差()岁. A.a B.4 C.x 6.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它们高的比是1:2,它们面积的比是( )。 A.2:1 B.4:1 C.1:1 7.下列图形不是左面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 A.B.C.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条射线长50米 B.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C.:和4:3能组成比例 9.运输队的大卡车每次可运10吨,收费200元,小卡车每次可运4吨,收费90元。有62吨货物要一次运走,运输队安排了不同的出车情况,哪种最省钱?( ) A.6辆大车,1辆小车B.5辆大车,3辆小车C.4辆大车,6辆小车D.3辆大车,8辆小车 10.一块钟表的分针长4cm,O是圆形钟面的圆心,当前时间是下午3时,分针尖端所在位置为E点,过了()分钟后,分针尖端所在位置为F点,扇形EOF的面积为25.12cm2。 A.50 B.20 C.30 D.40 二、填空题 11.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2016在三角形的(______)顶点处。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教案

《里程表(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坐过车没? 学生:坐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嗯,是的,就是汽车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嗯,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 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4题。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公开课)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 峡口小学师会林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里程表,熟练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难点: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乘小火车取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这一路上,你会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会找到很多有趣的问题,想出发吗? 二、讲授新课 (一)相邻两地间的路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北京至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3.汇报展示 (1)谁来展示你的想法? (2)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各城市之间的路程吗?(二)相隔两地之间的路程 1.提出问题。 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上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展示 (三)根据算式说出是那两个城市间的距离 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5页练一练习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里程表(一) 1.277—146=131(千米) 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2.689—146=543(千米) 答:保定到郑州有543千米。

物理评课用语

各位老师大家好!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我们山东省组织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省初中物理学科共推荐了近800节优课。在今年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活动中,老师们对这些优课进行了观评课,现在我们将对这次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下面介绍一下参加这次评课的专家,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团队的专家常永和老师,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王恩华老师,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的刘庆云老师,我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孔祥龙。 王恩华:今年省教师教育网平台为每位老师推送了6节优课,要求老师们对这6优课进行观评课,并写出观评课报告。我们对平台推送的这些优课和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报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供老师们参考、学习。下面我们将对这些优课中展现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简要说明老师们提交的观评课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现在我们先重点来讨论优课。 孔祥龙:首先谈谈优课的优点。 PPT2: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3:2.注重物理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 PPT4: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PPT5:4.注重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PPT6:5.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下面我们分别通过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刘庆云:1.注重实验教学及实验创新 PPT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可以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用视频1:周岩“趣味魔术实验引课” 下面先请看周岩老师的趣味实验引课: 播放视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周老师利用“魔术”仅仅用了短短20秒的时间,就紧紧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动力,把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成功的用最小的时间代价高质量的引入了新课。新课后,周老师抓住学生急于揭秘的心态,通过演示和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弄清其中的道理,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器材做实验。这个自制的“魔术”道具,在本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未知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用视频2:王芳“红液瓶学生实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 也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西师版教材把平均分、包含分整合在了一起,也就分别是今天的例题1、例题2。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里程表(二)优秀 教学设计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额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直觉,培养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含义,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出示数线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师提问:你能快速算出蓝格子中的数字,并说出计算过程吗? 生答:550-350=200;770-550=220; 师提问: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数线这个老朋友,数线上面的数字越往右面越( ),数线中增加或者减少的数字都写在哪里? 师小结:今天我就用与数线道理相同的图形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里程表(二)中看一看。(板书课题里程表(二)) 活动2【讲授】情境解读 二、情境解读 师:(出示主题图)谁能给大家读一下给出的信息。 师:这里面的35是什么意思? 生:35是星期一早上出发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表格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回家时里程表的读数。 师:这些读数是怎样达到的呢?我们来看看里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走动情况? (放视频,停在35)星期一早上里程表的读数是多少?(35) 师:星期一开始工作了,到了回家时里程表是(160千米),星期一一天是由多少开始走到多少? 生:星期一是由早上的35千米开始走到回家时的160千米。 师:这160千米是星期一一天走的吗? 生:不是,出车时是35,回家时是160,中间多出来的才是星期一一天走的,用160-35=125。 师:同意吗? 师:边放视频边解释:里程表继续走,星期二是从什么时候的读数开始走。 生:星期二是由星期一回家时160开始走。

《浮力》评课稿文档

《浮力》评课稿文档"Buoyancy" course evaluation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浮力》评课稿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本文档根据新闻报道的特点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节是初中力章节中的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 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赵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赵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 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赵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 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念。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受浮 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 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列一列、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不用小棒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里最大能填几? ×6<57, ×5<38,(想;()×6<57最接近38„„)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刘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里程表(一)(优质教案)【新版】

4 里程表(一)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能借助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难点:能运用图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里程表”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知识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并解决关于“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的认识,为新课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我知道了“北京—西安”沿线主要有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四个大站。 ? 从表格我知道了北京到不同站的路程。 ? 我知道了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是146千米,北京到石家庄是277 千米,北京到郑州是689千米,北京到洛阳是813千米,北京到西安是1200千米。 师: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是多少千米吗?画一画,跟小组同学说说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画图,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通过画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北京到石家庄的277千米中,就包括了北京到保定的146千米,所以保定到石家庄的路程就是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 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订正,明确答案: 277-146=131(千米) 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