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木叶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说木叶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

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说木叶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的字注音

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四、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联系课文,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首先,自己默读课文,通

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五、合作探究

⒈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的绵密之意,意境更为空阔,生动的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感。

⒉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趣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引用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六、迁移

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

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七、拓展延伸

(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

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说木叶教案范文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木叶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 • • • • • • • • • • • • • • • • 《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说木叶》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现实生活引发联想,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文本探究,重点突破。通过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环节3: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环节4: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句。 2、掌握对比分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 3、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句。 4、掌握对比分析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高二语文(说 木叶 )教学设计 教案

说“木叶”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二)解析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二)解析 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文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而学生,学过几首诗,但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

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李白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篇一:《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 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

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

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现实生活引发联想,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文本探究,重点突破。通过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环节3: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环节4: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搜集有关含“梅”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篇小作文,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说木叶》优秀说课稿2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从多个诗句的对比赏析中了解“木”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提高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本引用相关诗句,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对比体会“树叶”和“木叶”、“落木”和“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依问知论”,根据文本每一段落中的关键问句,找出相关对应内容,从而明确中国古代诗歌富于暗示性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优美隽永诗句的欣赏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激发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唤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并不是太丰富,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先让学生独自分析,做到“静思”,然后六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努力做到举一反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比阅读相关诗歌,明确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从而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用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的时候,真可谓是“美不胜收”。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练字”,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学生答,师简单明确)。著名学者林庚先生也 说过,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意象到了艺术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阐述这一问题的文艺性文章《说“木叶”》。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林庚先生: 他是著名诗人、学者,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提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两个极为传神又深入骨髓的概念。与季羡林、吴 祖湘、李长之在早年并称“四剑客”,与吴祖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 老”。 活动3【活动】是什么?——“为我所识” 林庚先生的这篇文章,从题目来看,就是从“木叶”说起。通过自读预习我们了解到,“说木叶”主要是结合中国古代诗歌说开去,那围绕木叶、结合中国古代 诗歌,课文阐述了一个什么现象? 板书:是什么?——“为我所识” 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关键句,同时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的读音。 同桌之间交流概括。 生发言,读准字音!师明确! 陆厥 ( ) 柳恽( ) 沈佺( )期庾( )信涔( )阳 窸( )窣( ) 橘徕( )服兮寒砧( ) 不落于言筌( ) 师点拨,指导诵读(生齐读相关诗句),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重点难点】 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过程与环节: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2.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浏览: 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 第一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结论:“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二段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结论: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 2、再次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说木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筛选概括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展示秋天风景)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们好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宝兴的东拉山大峡谷,去康定的新都桥,去阿坝的毕棚沟,感受那秋天的独特韵味。在这里,如果我不说赏“红叶”,而说赏“落叶”,赏“木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目标展示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检测】 同学们通过预习案已经细读了课文,并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课堂检测的形式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初步地了解。 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将本文的思路梳理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等,再根据每段所讲内容划分层次。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会筛选归纳概括文段信息。)【好,现在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梳理结果给我们展示一下,请高佳伟同学来说一下,恩,在这里高佳伟把第三段归结到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有没有同学和他的划分是不同的呢?谁来分享一下。好,有请汪国宇同学来回答,哦,国宇同学呢,把第三自然段归结到了课文第一部分,那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第三自然段讲了什么?段落开头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于“木”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除了发现古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还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木”字,那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木”的艺术特征了。所以,在这里归结到第一部分更合适一些。好,现在老师把参考答案放映出来,大家看一下。】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木叶》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

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现实生活引发联想,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文本探究,重点突破。通过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环节3: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环节4: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搜集有关含“梅”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篇小作文,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木叶》说课稿2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 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引言 《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 1.1 阅读 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 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 2.1 阅读:《说木叶》 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 3.1 阅读教学 3.1.1 预习环节: 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 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 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 3.2.1 小组组建: 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 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3.2.3 讨论和总结: 小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总结每组的特点和亮点,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说木叶的教案

说木叶的教案 【篇一:说木叶好教案】 《说“木叶”》学案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 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 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 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 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 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1.内容结构梳理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形象。文章举 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 用“叶” 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 用的场合可 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 以此在秋天的 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 诗中“木”的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

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 1、 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3)总结 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4)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 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6)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 4、 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四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总结:“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枝繁叶茂的饱满,落木千山的空阔。2)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人教版《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 《说木叶》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篇一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说出你较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个导语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

说 “ 木叶 ”(5篇)

说“ 木叶”(5篇) 《说木叶》教案篇一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小韩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板书:说“木叶” 林庚木叶――――――――――疏朗籀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籀树叶――――――――――绵密第二―三课时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教学过程: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课文诗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5、亭皋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