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备课人:刘秋英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背诵课文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并学习《名师一号》的“基础预练”“赏析探究”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以做到“知人论世”。

二、知人论世(作为预习检查,提问让学生说)

1、走近作者(详见《名师一号》P8)

老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他的人格理想和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2、相关知识链接(详读注释1)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三、课文诵读把握文章内容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节奏迂缓。

(3)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

渚眇罾潺擗澨袂汀遗搴皋葺

3、学生自由读

4、小组齐读(做出评价)

5、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男女生合作朗读

6、梳理文章内容(学生回答)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独立思考练习四、五

1、背诵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课文主旨

2、分析“景”“物”与“情”的关系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或许能知道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故事的感情基调是幽怨哀婉(板书)的。那么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幽怨、哀婉的呢?再所谓“诗言志”,屈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呢?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要思考分析这两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问题设置:(1)、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2)、联系课后练习四①小问的说法,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

旨)

2、小组讨论

3、展示讨论结果

4、教师补充答案,做出小组评价

5、材料补充

问题(1)点拨(此问难度较大,老师们要抽丝剥茧):(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让学生读第一段,“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木叶”“白薠”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这也就是“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

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这是由湘君的情而营造的特有的景。可称之为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也让诗歌披上哀婉幽怨的色彩(3)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明确: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明确:香草美人寓意美好的理想与爱情,诗人这么做是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但现实中又求

之而不得)

问题(2)明确: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屈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了。

三、小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作业:1、完成《名师一号》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篇一:《湘夫人》优秀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建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建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本人欣赏的语句。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始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按照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征询》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方式上,屈原作品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过失落,灵敏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崎岖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方式都有宏大的制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立的一种具有浓重地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确实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跟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整体感知: 1.师征询: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标题尽管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

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选修教材)教案实录高中语 [导读] 高考语文该怎么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要点有哪些?那些为高考语文苦恼不堪的考生,老师将帮您辅导高中语文,为您解答高中语文的疑难问题,并为您解读历年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同时为您分析高考作文题目,要想高考语文拿高分,快来巧顾吧。 很多同学写不好高考作文,却不知该怎么练习?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层出不穷,怎样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下面,专家就为您详细点评高考作文,您想看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吗?快来看看下文吧,顺便了解一下历年的高考作文真题。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游沙湖》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湖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选修教材)教案实录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常德市津市一中满浩英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课程预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并且预言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鲜活吗?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 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 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 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 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 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 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备课人:刘秋英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背诵课文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并学习《名师一号》的“基础预练”“赏析探究”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以做到“知人论世”。 二、知人论世(作为预习检查,提问让学生说) 1、走近作者(详见《名师一号》P8) 老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他的人格理想和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说木叶第二课时【课件教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2.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诗句的意蕴。 3.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全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学习作者是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 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对古典 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活动设计 1、请大家认真朗读这篇论文,结合文章的标题,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 学生活动设计: ①读论文,标出作者所引用的诗句。 ②网络资源或借助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出处及含义。 ③各小组间补充,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分享阅读感受。 ④借助诗歌的两个艺术特征,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诗歌,获得情感体验。 织诗歌朗诵比赛,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2、鉴赏心得分享 提不:

教学设计方案7篇

教学设计方案7篇 国际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 写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教学系统的进程”。下面给大家分享 一些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教材、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致特殊的构思 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画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 的心情,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爱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 动人,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豪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爱恋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 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鸣:“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 之意,无比爱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浏览,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诵全文,余者摸索:作者环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判; 3、生讨论交换,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中意浏览,领略意境 1、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爱好的段落,然落后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形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切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诵第12段,余者摸索: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换,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乐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发深沉,幽远,严格,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味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味,彰显故都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爱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发人们“深沉、幽远、严格,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干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干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鸣: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照,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

《湘夫人》教案分析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同时更深层地理解屈原寄予本文的凄凉之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3、通过屈原的生平理解他的诗词中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2、: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斑竹的图片) …… 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家简介 师:我们说知人论世,在本文也不例外,对于屈原,我们已经在学习《离骚》时已熟知,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老乡,你还

了解多少,谁能为我们大家说说?可以从他的生平、作品、理想等方面来谈谈。(点名同学来回答)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九歌》的主题与歌颂对象(略讲): A、“天神”: 《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迎神曲 《云中君》(云神) 《东君》(日神) 《大司命》(主寿) 《少司命》(主嗣) B、“地祇”:

中学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一、教学要求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二、学习要点 1.学习基本词汇 2.串讲课文 3.思想艺术分析 三、学习内容提示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麋鹿为何来到庭院觅食? •蛟龙又为何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 •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用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颂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在这里我们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林庚《说“木叶”》 以意逆志(四3)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 其次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 这是早期以景写情范式的绝佳典型: 秋风、落叶成就失落、惆怅之情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意逆志(四2)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抵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文题解说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二诗的具体内容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四,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情感目标: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辩证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落实与文章背诵。 2、难点:比兴的写法及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已经成了屈原的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A、字词质疑解疑 B、内容梳理 文章主要写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 ⑴望 ⑵迎 ⑶怨 ⑷等

C、对文本作其它的常规分析 方式上,先由学生探讨交流,再明确: ①形象分析: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②写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2、比兴。"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铺叙。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③、主旨情感的探讨: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拓展与思考: 1、作者刻画这一形象,除表达对湘君的赞美之情外,还有别的用意没有?见教材思考题第四题。

2021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导入课文 一、作者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文体介绍: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三、背景追踪: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四、介绍《湘君》《湘夫人》 湘水配偶神的祭歌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湘君》的姊妹篇。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 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

《湘夫人》教学反思(高中选修)

《湘夫人》教学反思(高中选修) 《湘夫人》教学反思(高中选修)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湘夫人》教学反思(高中选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次在市里举行的选修课交流会上,我讲的《湘夫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天来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节课从准备到最后的定型,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再说,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此次讲课的得失吧! 第一,要选好课。接到讲课的通知,一开始我并没有怎么重视。因为只是让交一个教案先预选,我就把自己讲过的感兴趣的课简单写了一下就交了,没考虑讲课的题目,没考虑讲课的难度,自己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湘夫人》。没想到,自己去备课时,发现这一课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自己有些驾驭不了。但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迎难而上,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所以,以后再准备这样的课堂时,要做通盘的考虑,选好课,选自己能够驾驭的课。最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 第二,要备学生。此次讲课,因为第一遍很不成功,没有备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我把字词作为重点讲解时,致使整节课很枯燥,效果很不好。后来老师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让我对此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说,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已经听过这堂课,再讲时,应该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在重新思考了教学目标之后,又重新设计课堂,使之尽量能够照顾到选修和必修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被选上,和它在这方面的示范意义关系很大。 第三,要多看和此课相关的视频。老师给我介绍得全国一等奖的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共两篇)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准备】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最难的还是字词意思的落实,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

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同时,在具体阅读阅读某一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分析诗歌 全班朗读《湘夫人》 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是写洞庭湖。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读一遍这首诗。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开门见山直接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

游九嶷山作文

游九嶷山作文 【篇一:九嶷山一日游行程安排】 初82班九嶷山一日游行程安排(10.3) 【篇二:导游考试中文导游词:九嶷山舜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九嶷山、游览观光,来舜帝陵祭祖拜帝。舜帝是原始社会未期,父系民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为 颛顼的后代,黄帝的九州华孙,属华夏始祖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舜帝陵是舜帝的藏精之所,也是历代朝廷和 后人缅怀,祭祀舜帝之所,四千多年以来,历经沧桑,1956年湖南 省人民政府将舜帝陵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将其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为了 后人祭舜方便,九嶷山还修建了舜陵庙。最早的舜庙始建于夏朝, 位于大阳溪的白鹤观,即现在的太阳洞,当时人称大庙。秦汉后, 将大庙迁于玉琯岩前,遗址尚存。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 祖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祭舜,迁庙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始建于明朝,历明清两朝六次整修,逐 渐形成现在的明清风格。1992年至1998年根据国家文物局审定的 修缮方案,又进行了全面修缮。舜帝陵分两个自然院落,共17个单 位建筑,三面宫墙,中轴线上由北至南分别为祭祀大殿、左右角楼、午门、钟楼、鼓楼、拜殿、左右厢房、正殿、左右碑房、寝殿、所 组成。神道前有一座玉带桥,神道全长210米,神道两旁并列石人 石象,由北向南分别为:狮、犀牛、龟、象、麟、羊、武官、文官。我们来到广场可以看到“九嶷山舜帝陵”6个大字的碑文,这是原中共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于2004年9月9日给九嶷山舜帝陵的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对“舜葬九嶷”这个重大历史事实的认同和肯定,对 舜帝陵的建设和保护,舜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华道德文明的弘扬 和光大,海内外舜裔宗亲的联系和交流,中华民族的腾飞和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祭祀大殿是舜帝陵的第一进门, 这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殿。我们走进祭祀大殿,左右两边的水池为 二妃池。相传4千多年以前,舜帝南巡驾崩后,他的两个妃子,娥 皇和女英寻夫至此,当地的老百姓特意修建了这两个池引来了“龙眼水”,以洗去他们千里跋涉的疲劳。据说她们在此沐浴时,还有百鸟 做伴呢!午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城皇宫的象征。我国古代有“视死如

《湘夫人》教学反思

篇一:《湘夫人》教学反思 教授这篇文章相对《长恨歌》轻松,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习文言文,古文字、陌生字比较多,在疏通文本前先进行拼音教学,以致学生都不好意思开口读拼音:感觉像小学生!是的,面对陌生字,每个人,不论是何等的身份,都是小学生,都从认识开始。由于这个环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在翻译部分,由于学生的基础性不是很好,在翻译部分进行得比较缓慢。整篇课文用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介绍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信息,赋比兴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侧重于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侧重于讲解屈原的“美政”在文章中的体现,是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湘夫人》是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完成课后作业。 在教授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缺缺,不注意听讲,以致做作业时不知何从下手,又单独与学生进行讲解。 不担心他们问,就担心他们不问!能问,是好事!为了能让自己能更好的回答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容量! 篇二:《湘夫人》教学反思 此次在市里举行的选修课交流会上,我讲的《湘夫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天来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节课从准备到最后的定型,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再说,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此次讲课的得失吧! 第一,要选好课。接到讲课的通知,一开始我并没有怎么重视。因为只是让交一个教案先预选,我就把自己讲过的感兴趣的课简单写了一下就交了,没考虑讲课的题目,没考虑讲课的难度,自己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湘夫人》。没想到,自己去备课时,发现这一课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自己有些驾驭不了。但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迎难而上,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所以,以后再准备这样的课堂时,要做通盘的考虑,选好课,选自己能够驾驭的课。最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 第二,要备学生。此次讲课,因为第一遍很不成功,没有备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我把字词作为重点讲解时,致使整节课很枯燥,效果很不好。后来屈老师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让我对此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说,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已经听过这堂课,再讲时,应该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在重新思考了教学目标之后,又重新设计课堂,使之尽量能够照顾到选修和必修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被选上,和它在这方面的示范意义关系很大。 第三,要多看和此课相关的视频。屈老师给我介绍得全国一等奖的满浩英的课,我看了两遍,觉得茅塞顿开,讲课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关于本节课中的讲课思路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讲法都源于此。不过,在此期间我做了修改。从主人公入手分层次讲解诗歌的主旨倒是我自己的心得。另外,香草美人喻的提高,也是在组里诸位老师的帮助下,才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于是,这堂课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打磨就形成了今天的讲课内容。此节课以香草美人喻开始,以香草美人喻结束,中间贯穿着香

《楚辞·招魂》教案一、教学要求1.掌握楚辞这一文体的形成发展、代表

《楚辞·招魂》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楚辞这一文体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及文体特点。 2.分析《招魂》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楚文化与楚辞;屈原代表作。 2.内容提示 全诗由引言(第一自然段)、正文、乱辞(最后一自然段)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亡魂。《招魂》可能是在招魂仪式中演唱的,但从那“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的呼唤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对楚王之死的哀悼惋惜之情,而诗中“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王逸《楚辞章句》)的描述,似乎也与屈原的宗国情绪相一致。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除此而外,诗中亦有优美抒情的描述。 三、作者生平 屈原(约前340 —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楚国的同姓同裔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 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是屈原所谓的“美政”理想。这一政治思想目的在于革除弊政,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正是这一“美政”理想使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形成了尖锐对立。 在外交上,楚国国内也分为两派:以屈原为首的亲齐派,和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贵族集团为代表的亲秦派。屈原洞察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强秦。这也造成了他与保守的贵族集团的对立。 怀王派屈原起草宪令,这引起了保守派的不安。上官大夫刺探宪令内容未成,就在怀王面前污蔑屈原泄露机密、恃才矜功。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