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地形呈扇形和平原地面倾斜特大,为两大特点。它的面积,如以扇形主要平原计算,只有6000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它也是山前拗陷带的山足平原性质,并且是联合7个扇形平原组成,故面积特大,海拔平均为600米。主扇以灌县为顶点,由暴流性河川岷江冲积所成。副扇为沱江冲积所成。因此,扇形地势较一般河岸平原为陡。地面斜度达4‰(灌县海拔750米至成都海拔520米计)。平原的组成物质基底是红色岩系,其上为更新世砾石层、近代河相卵石层和土层。在盆地边缘区则有阶地存在,高出平原面10~50米不等。由早更新世雅安砾石层和上盖红土所成。并且有黄土层覆盖。全部第四纪地层厚为100~300米。反映为第四纪以来断陷盆地中沉积所成。整个平原的地形面因此可以分成三层。即平原面上还有两级,一为比高10~15米的雅安砾石层和其红土所组成的阶地面;二是成都黏上(即黄土层)层所组成的,比高达50米的台地面,反映在更新世初期大量洪水冲积的砾石层后,还有一期中更新世黏土层堆积。这两层均被晚更新世以来的岷江洪流冲蚀,并堆积出目前的扇形冲积平原,它南北长达200公里,宽40~70公里。扇形平原多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计主要有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远河、西河、斜江、南江等扇形平原联合。由于扇形平原以河床卵石为主要沉积物,故坡度较小,沙泥堆积层较薄,是为成都平原结构特色之一。因此,成都城市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常常要和卵石层打交道。这个在实习地点都江堰樱花河一带尤为明显。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6

按堆积物的结构特征,堆积层序列可分四层:第一层为绛红、紫红、黄棕等杂色粘土泥砾层。该层深埋于平原区凹槽底部,黏土中时有网纹结构发育,砾石大小混杂,一般砾径5至20厘米,大的达20到40厘米,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砂岩、石英岩为主,风化剧烈,有些可手捏成粉。

第二层地表未见出露,据物探资料揭示,在广汉--成都一线以西,什邡灵杰--彭县一线以东(温江县位于两线之间)的平原下部广泛存在着厚1.06至41米的一套青灰色--灰褐色含泥砂砾石层,有时夹淤泥,多见植物碎屑。砾石成分除花岗岩、石英岩外,尚见较多的喷土岩及硅质岩类,层中时夹淤泥及炭化植物碎屑、乌木,其分布局限于平原深槽之内。

第三层在平原腹部,为一套黄棕、黄褐色强风化含砂泥砾层,分布广泛,深埋在25到29米以下。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其分选差,大小混杂,砾径一般5至20厘米,大的达30到50厘米。砾石风化严重,砾间充填砂质粘土,并多被泥皮包裹。

第四层在第三层上,局部出露一层黄褐色、红褐色、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及泥砾石,厚0-10米。备注:

1文献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b515887614.html,/Thread/view/id-27509 及成都《地方志》

2文献参考: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灌县幅、邛崃幅资料,以及1976年1月四川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的钻孔资料

成都市功能区发展规划

成都产业功能区规划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将重点发展国际区域性枢纽、国际区域性金融及总部、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功能,并以产业功能区作为推动战略性产业功能实现的空间载体。 以“山、水、田、林”的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将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 ?成都市产业总体功能区分布图:

①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及蒲江。该区以地质、熊猫、温泉、水利、道源文化等旅游产品为依托,打造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包括金堂、青白江、龙泉驿、双流及新津。该区以景观农业为导向,以打造西部一流的国家级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②优化型发展区 优化型发展区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城镇布局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③提升型发展区 提升型发展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区域。范围为中心城区,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④扩展型发展区 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等以丘陵为主的地区,城镇布局要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形成“城田相融”的格局。 同时,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都-德阳-绵阳、成都-资阳-遂宁、成都-眉山-乐山、成都-雅安和成都-阿坝5

个区域产业合作区。 市级战略功能区: 在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划定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 ①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该产业功能区定位是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规划范围北至一环路,西至成昆铁路,南至货运铁路外绕线,东至成自泸高速公路,面积约237平方公里。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 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 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①至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四川省绵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四川省绵竹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绵竹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绵竹概况 (3)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6)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8)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2)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及任务 (15)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15)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7)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 (23) 第二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24) 第三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7)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4) 第一节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4) 第二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6) 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40)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0) 第二节城镇工矿用地调控 (41) 第三节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47) 第四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49)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50) 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53)

第一节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建设 (53) 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4) 第三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55) 第四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57)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58)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8)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9) 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59) 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60) 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区 (61) 第六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61) 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2) 第八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62) 第九节其他用地区 (63) 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64) 第一节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64) 第二节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65) 第三节适当开展土地开发 (66) 第四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66) 第五节稳定和拓展土地整理投资渠道 (67)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69)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制定依据 (69) 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指标分解原则 (69)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69) 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方案 (70) 第五节各乡镇土地利用的管制 (71) 第十章近期规划目标与任务 (73) 第一节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73) 第二节近期土地规划目标 (74)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专题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成都盆地(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接合部位,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目前开展的龙门山地区5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成都盆地(平原)晚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脉大幅度抬升,盆地边缘急剧下降,形成了一套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多样的第四系堆积物。长期以来,对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式及特点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受到工作的目的和水平、地质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成都盆地第四系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四系的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成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及隐伏断裂对盆地形成发育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断层的活动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查明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组成特征、形成年代、成因类型、新构造远动的特征等,揭示第四系地层中蕴含有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二、研究现状 对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春昱等调查四川地文、地形时,就涉及到成都平原,侯德封等(1939)曾针对四川盆地内的“阶段地形”,归纳划分出六个地文期。此后,李承三等亦作过类似调查与划分。解放后,对成都平原的地质调查日渐加强,不少单位进行过晚新生代地质范畴的专题研究。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盆地第四系调查(刘兴诗等)、成都平原水文工程地质勘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区地震烈度调查等。对盆地成生时间、形成机制、堆积层的时代归属和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其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在进行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工作时(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队.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1985.),在平原周边实测了不少地质地貌剖面,在平坝区施工了大量钻孔,获取了大量地质资料,初步查明的盆地基底形态和松散堆积层的结构和层序。1、盆地(平原)的构造格架 成都盆地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40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2。构造位置处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夹于持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中的龙泉山褶断隆起带之间,其东北还受德阳、合兴和绵阳旋卷构造的制约;南端受康滇南北向构造所限。盆地西部边缘主要受限于北东向灌县(都江堰市)一江油深大断裂;东南部边缘受北北东向龙泉释断裂及南部康乐场断裂控制。其中龙泉山西麓的龙泉断裂为川西坳陷与川中隆起的分界断裂线,重力、航磁资料显示亦为二者结晶基底的分界线。 自大邑砾岩沉积以来,堆积了厚0~541m的砂砾卵石层。成都盆地(平原)内部众多地点施工的水文、石油、盐卤地质钻孔资料表明,盆地松散堆积层最大厚达54lm(郫县竹瓦),在靠近龙门山一侧的大邑-崇庆-温江-郸县-彭县一带的盆地凹陷中心区,沉积厚300-500m。

成都市城市规划发展

成都城市规划发展 成都城市概况 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为邻。位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 31°26′之间。市域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成都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包括9个区、4个县级市、6个县。2007年末市域总人口115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5万人。成都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6亿元(当年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四位。成都市中心城2007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313.9平方公里。城市格局近几年开始逐步由一圈一圈"摊大饼"式、单中心发展向手指状、多中心发展,作为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五路一桥"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实施了蜀都大道、羊市街西延线、东城根街和长顺街南北延线等多条城区道路的改造建设;建成了成温邛、成彭、唐巴、成仁、新蒲快速通道和成绵、成渝、成乐、成雅和成都外环高速公路;完成了自来水六厂、西郊天然气储罐站、成都污水处理厂和成都长途电话枢纽工程等若干重点项目,城市供电、供气、供水和通信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旧城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更加突出。中心城周边外围组团的建设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至2007年底,市区有人口4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2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8.0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成都城市发展定位 一.建构城市竞争新基石——成都平原城市群 (1)未来西部城市竞争的总体格局——多极支撑,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从城市竞争走向区域竞争——西部地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分析。 (3)培育西部未来的大都市带——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布局构想。 ①空间发展方向:成都平原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将以成都中心城市为核心,沿交通走廓形成南北伸展的带状格局。 ②空间发展战略:北进南拓,壮大两翼,三区相济,辐射全川,领先西部。 ③空间发展轴线与时序: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发展形成T字形发展轴线,即以成绵、成(乐)雅高速路与成渝高速路、成渝铁路构建沿交通走廊的T字形发展轴。在对T字形发展轴战略发展时序的选择上,我们认为是一种“弓”与“箭”的关系。以南北向纵轴所依托的成都平原为“弓”,成绵、成(乐)雅经济走廊为“弦”,成渝经济走廊为“箭”,“弓”满“弦”强,“箭”会射得越远。也就是说成都平原城镇群越发达,成渝城镇带的发展就越强劲,辐射范围越大,在西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9月2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四川省首次编制印发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 五大经济区,五条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源于各发展规划瞄准各经济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目标和举措;相互协调,源于各发展规划始终强调互联互通,着力全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五个“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别有哪些亮点?描绘出怎样的美好图景? 成都平原经济区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8市,经济总量19126亿元,占全省59.6%;总人口超过3700万人,占全省46%。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挥对全省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近日印发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等先进制造业;推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为重点,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用现代服务业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扩大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另一主要内容。《规划》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率先实现由要

成都平原土地利用区

第一节成都平原土地利用区 包括成都、德阳、绵阳、资阳和眉山5个地级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35万平方公里。 一、大力实施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优先保障灾后重建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合理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调整用地结构,注重内涵挖潜,集约节约用地。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统筹城乡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围绕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矿用地提供有效保障。 二、优先保障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障灾后重建中恢复生活和生产的必需用地,对灾后重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保障适宜重建区灾后重建用地,提升区域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保障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灾区 恢复重建和发展;适当控制适度重建区的建设用地增量,优先保障生态建设和修复建设项目用地,保证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项目用地。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综合治理,控制都江堰-江油断裂系两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内土地开发强度。针对因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毁损和废弃的土地,在调查评价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有序的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三、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用途转变,加大土地投入,改善耕地质量,推进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加大耕地污染的防治力度。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大成都平原综合整理区的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渠系配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稳产优质耕地。到2020年,规划安排该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05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2.38万公顷。 四、以内涵挖潜和优化结构为主,严格控制本区建设用地总量,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提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优先安排大中城市及重点镇用地指标,有序引导小城镇建设,鼓励外围组团发展,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集聚力,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到2020年,规划安排该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0.77万公顷。 五、积极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总结有效经验,采用不同模式,扩大试点范围,有序 推进工作,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盘活粗放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六、以国家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落实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学校:成都理工大学 学院: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 时间2014年10月7 日

一、实习时间: 2014年9月3日----2014年10月8日 二、实习目的: 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结合最新的2012年QuickBird卫星影像,使我们对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分析北湖地区近10年来(2003-2012)QuickBird卫星影像,使我们对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有一个感性认识; 3.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土地调查的内容(各类土地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 通过对arcGIS软件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技巧; 5. 通过作业,我们需要从QuickBird卫星影像解译出北湖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作对比分析,并能结合自己的资料收集和思考来初步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三、实习区域的地理概况 北湖地区属于成都市成华区,地处于成都平原,成都市的东北部,东经104°55′18″,北纬30°14′57″;土地种面积109平方公里,西邻东三环外延,北接成都城北出口高速路,东隔马鞍山与龙潭寺区域相望;近年来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同乐社区位于龙潭寺场镇以北,东与本街道桂林社区相邻,南至成渝铁路,西与保平、秀水和成社区接壤,北邻新都区木兰乡。全社区辖13个居民小组,共1665户,人口4565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 四、实习安排: 这次实习我们组成员有:唐军(组长)、朱波、杨济宇、杨浩、李敏杰、丁书奇、刘素、倪维。我们调查的范围是由龙青路、熊猫大道和同乐小区的一条公路所围成的区域,处于北湖客运中心附近,交通比较方便,我们小组决定一起乘86路公交前往。根据老师的安排是:9月10号我们去实地调查,实地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与Google地球上的照片是否有变动的地方,同时标注在Google地球上看不清利用类型的地块;9月15号—10月8号我们做内业,包括查找资料、学习安装arcgis软件及arcgis制图和写实验报告。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32,No.2Apr.,2012 收稿日期:2011-03-13修回日期:2011-06-13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2011BAC09B01);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示范”[黔科合S 字(2007)1061号] 作者简介:盈斌(1983—),男(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山区产业与区域发展。E-mail :fighterbin@126.com 。通信作者:熊康宁(1958—),男(汉族),四川省忠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喀斯特与洞穴、喀斯特环境与生态治理。xiongkn@163. com 。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 盈斌1,2,熊康宁3,4,陈起伟5,肖时珍 3,4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4.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摘 要:选择具有温凉春干夏湿岩溶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5m 分辨 率的Spot 5遥感影像、 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图件,对示范区进行了石漠化遥感解译,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陡坡耕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程度差异的因素之一,石漠化治理不仅要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示范区人口社会经济情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关键词:石漠化;土地利用;综合治理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12)02-0190-04中图分类号:P642.25,F301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Land Use in Karst Are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Ying Bin 1,2,Xiong Kang-ning 3,4,Chen Qi-wei 5,Xiao Shi-zhen 3, 4 (1.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2.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4.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Incubation Base for Karst Mountain Ecology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Guiyang 550001,China ;5.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03,China ) Abstract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region ,where has a karst plateau hilly environment setting with warm and cold temperature ranges ,dry springs and humid summers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Based on Spot 5(5m 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the topographic maps (1?10000),and the land use map ,etc.,the ext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area were interpre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we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It wa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Shrubs ,other forests ,low-coverage grass-land ,mountainous dry land ,and unused land contribut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desertified land.In addition to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nd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 econo-my should also be listed as the major objectives in deploying integrated measures for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For example ,engineering measures like terracing proje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mbining with biological measures such as economic trees planting ,etc.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 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 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 积超过5.5?105km 2 ,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 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 [1-3] 。该地区石漠化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址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 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距今 2 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成都平原由龙门山前出口的岷江、湔江、西河、南河等八条主要河流所堆积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联合而成。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浦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 5 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 90 公里,过去 200 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 5-7 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 7-10 米。由于杂填土、

沙卵石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尽管西边断层很多,但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往往在断层上释放,而坚硬的岩石的抗震作用和泥土的缓冲作用,可以显著的减小地震的破坏。所以成都虽然紧邻地震多发带,但历史上没有地震破坏的记录。

成都平原主要水系元素分布与重金属污染现状

成都平原主要水系元素分布与重金属污染现状 朱礼学陈康林 四川地勘局区调队成都华阳(610213)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了岷江、沱江西大水系上游(成都市区)水系沉积物中地球 化学元素的分布,重点阐述了西河、金马河、江安河、南河、府河、毗河水系沉积 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重金属污染。 关键词成都平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前言 成都平原是成都经济区的腹心地带,其中有中国西部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成都也逐渐步入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快车道。“人·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日逐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水系是自然生态环境中一个脆弱而又敏感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环境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受大气、水、土壤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水平,反映的是水系大系统中物质的输入与带出的综合结果。对水系中水质监测具很强的即时效应,其观测成果随不同季节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开展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研究,对了解一定时段、一定区域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水系环境的累积影响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本文重点剖析水系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旨在通过此项研究揭示成都经济区的人口密集区——成都市及城南副中心华阳、成都市重要化学工业区——青白江区等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引起更多研究者来共同关注这一地区,为这一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一、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沱江上游的毗河、青白江贯穿成都市重要的化学工业区青白区;岷江水系的金马河、江安河、府河、沙河、东风渠流经成都平原文化、人口、政治中心成都市区及温江区、双流、新津等县,本项研究重点对岷江中下游、沱江上游的重要城镇及工业区附近的水系进行了系统采样,采样物质为水线附近的淤泥或沟渠中的底泥,样品湿重在2公斤以上。样品经自然风干过20目筛,样品分析由国土资源部成都岩矿测试中心完成,为使样品采集的更有代表性,采样时间集中在5—6月的平水期完成,采样点分布如图1。 分析成果显示,以上各大水系中与大中城市及重要工业区毗邻的区段水系沉积物中高度富营养化、有机化、重金属强烈富集,水系沉积物80%以上中偏碱性,水系沉积物石灰性反应和亚铁反应均较强烈,多数表现为一种缺氧的碱性还原环境。 水系沉积物干物质中有机质、N、P、K及植物营养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肥力指标及物质组成和分析方法上具可比性,对比分析显示,成都市及近郊、青白江区水系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养分最高标准(一级标准,有机质大于4%),最高观测点达14.4%;N、P、K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地形呈扇形和平原地面倾斜特大,为两大特点。它的面积,如以扇形主要平原计算,只有6000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它也是山前拗陷带的山足平原性质,并且是联合7个扇形平原组成,故面积特大,海拔平均为600米。主扇以灌县为顶点,由暴流性河川岷江冲积所成。副扇为沱江冲积所成。因此,扇形地势较一般河岸平原为陡。地面斜度达4‰(灌县海拔750米至成都海拔520米计)。平原的组成物质基底是红色岩系,其上为更新世砾石层、近代河相卵石层和土层。在盆地边缘区则有阶地存在,高出平原面10~50米不等。由早更新世雅安砾石层和上盖红土所成。并且有黄土层覆盖。全部第四纪地层厚为100~300米。反映为第四纪以来断陷盆地中沉积所成。整个平原的地形面因此可以分成三层。即平原面上还有两级,一为比高10~15米的雅安砾石层和其红土所组成的阶地面;二是成都黏上(即黄土层)层所组成的,比高达50米的台地面,反映在更新世初期大量洪水冲积的砾石层后,还有一期中更新世黏土层堆积。这两层均被晚更新世以来的岷江洪流冲蚀,并堆积出目前的扇形冲积平原,它南北长达200公里,宽40~70公里。扇形平原多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计主要有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远河、西河、斜江、南江等扇形平原联合。由于扇形平原以河床卵石为主要沉积物,故坡度较小,沙泥堆积层较薄,是为成都平原结构特色之一。因此,成都城市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常常要和卵石层打交道。这个在实习地点都江堰樱花河一带尤为明显。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大邑县土地利用规划情景分析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 大邑县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情景分析、发展预测、总体规划) 作者:樊海波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系 学号:200707080218 2010年10月10日

大邑县土地利用规划报告 一、规划概述 大邑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处。本地区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主要是高山和高原。境内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山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草地为主。根据2008年的成都市的统计数据,2008年年末,大邑县的实有耕地面积为22842公顷,县城建成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2009年县域总人口517504人,地区国民生产总值779730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1万元。到2009年大邑县城市化率达到41%。 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首个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大邑县的规划将会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编制。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家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和新能源经济的人物和目标,大邑县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制定相应发展规划的主题应该是低碳环保。大邑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前景乐观。西岭雪山是大邑县的经典旅游景点,未来的西岭雪山等旅游景点将会成为拉动大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力的带动交通运输,酒店服务,餐饮,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十二五规划期间大邑县经济实现结构化转型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未来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够再继续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大邑县的生态环境优良,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将会作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示范区保护起来,起到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在东部平原区,对于建设用地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限制耕地的占用。 基于各种情境条件的大邑县土地利用规划,对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城镇化的科学推进都是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对获取的大邑县遥感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得到了规划基期年,大邑县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信息:如下表 大邑县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平方公里)表1 耕地城镇建 设用地 农村建 设用地 林 地 交通运 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草 甸 其他 用地 总量 291 36 156 598 25 11 75 349 1540 大邑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1

成都市农业区划构想

成都市域农业区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构想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朱礼学范晓刘志祥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了成都市区域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新近展,市域农业区划的不足,从地球化学和农业生态的角度论述了成都市农业区划发展构想,并探讨人工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环保建设的模式与构想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农业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构想 一、成都市国土资源大调查最新进展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宇于己于1999年部署的成都市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对成都市域土壤第一环境、第二环境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填图,首次揭示土壤环境50种元素的分布及土壤的PH值,调查精度高:[第一环境(深层样[1])4×4(km)大格一件样品,第二环境(浅层样[2])1×1(km)大格一件样品]。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调查成果提供了以下重要信息: ①市域土壤表土及耕作层植物营养元素全量的分布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元素(指标)As、Hg、Cd、Cu、Pb、Cr、Zn、Ni的分布与PH值。 ②市域土壤深层中植物营养元素全量的分布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元素(指标)分布特征、土壤地球化学本底特征。 信息客观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植物营养元素及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元素),在土壤环境中垂向分布与迁移的影响。从地球化学和植物营养学角度对市域土壤的宜种性、肥力、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果资料,其中包括:①市域土壤养分分区图、②土壤环境质量分区图、③成都市有害元素污染分布图、④成都市绿色农业发展区划图。 二、成都市农业区划构想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成都市农业区划是1989年通过并实施的,区划对市域农业进行了综合分区,分区依据是:[3] 1.农业经济发展及二、三产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相似和差异性。 2.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农业经济发展方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设途径的共同性。 4.基本保持乡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分区中一级单位主要以地理位置、大地貌类型、气候特点、产业结构差异为主,亚区以土壤类型、微地貌、小气候等差异为主。 该规划侧重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而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土壤库及无公害农业关注不够。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成都市更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随着中国加入WTO,要靠中国农业养活中国人,同时保持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那么除了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外,还要必须走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之路,成都市亦莫不如此,1989年的区划明显存在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城市近郊的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业区划 区划中粮、油、副食品区考虑的是地域与经济,缺乏发展生态农业(Ecologiclal Agriculture)的主导意识,没有从生态学角度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比如近郊平原、浅丘粮、油副食品区(Ⅰ)图1,通过多目标调查发现,该区土壤库中土壤养分现状大多并不宜优质高效粮、油副食品生产,同时土壤环境质量差,Hg、As、Cd、Pb、Cd、Cr 等有害元素污染严重、大气质量差。城市环境需要净化,污染需要治理。在近郊粮、油副食品区应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发展园林、园艺业,并筛选环境质量较好的地方发展高效农业,从事城镇居民日常必须的粮、油副食品的生产。 [1]深层样采样深度平原平坝及山区河谷1.2—1.8m,丘区紫色土浅覆盖区0.8—1.2m [2]浅层样采样深度:农耕区—耕作层非农作区0—0.2m [3]成都市农业资源与区划 1989 P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