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1我国的地震灾害学案湘教选修5

课时1 我国的地震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地震灾害的形成原因及灾情差异的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①地震、②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③种类齐;二是④分布广;三是⑤危害大。

思考

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答案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

1.特点:一是⑥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⑦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⑧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⑨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⑩震源浅,危害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⑪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⑫环太平洋地震带和⑬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⑭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

⑮条带状,称为⑯地震带。总的来说,我国⑰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⑱西部弱。

思考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

答案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探究点我国的地震灾害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反思归纳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分布规律、成因

(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①我国是世界地震多发区,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

②地震分布西多东少。③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取决于东、西部的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的差异。④地震震源浅,烈度高。

(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青藏、新疆多发

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边界上;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迁移应用 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 A

解析 解答该题要先搞清我国东部地区地震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带,A 、B 、C 三个选项是我国东部地震带,其中A 项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最前沿,所以地震最强烈。

我国的地震灾害⎩⎪⎪⎨

⎪⎪⎧ 我国的地质灾害⎩⎪⎨⎪⎧ 种类特点我国的地震灾害⎩⎨⎧ 特点

成因

分布

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而台风、洪涝属于气象灾害。地震发生时其释放能量的大小与震级有关,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地震、火山喷发主要集中在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外,

与人类的某些活动,如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国南北地震带大致位于( )

A.105°E附近

B.90°E附近

C.30°N附近

D.40°N附近

答案 A

解析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

3.我国地震和灾情分布的特点是( )

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

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

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

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

答案 B

解析我国的地震具有西多东少,灾情具有东重西轻的特点。

4.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

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

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答案 A

解析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与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财产密度大有关系。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1。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2。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 【自主学习】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 2.我国的地震灾害 (1)基本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 ****************** 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 西部东部 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 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 【跟踪训练】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截至发稿时,已有245人获救,1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目前仍有人员受困,救援仍在持续。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台湾多断层分布的原因。 (2)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成因。 (3)列举②处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解析: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碰撞地带附近,地壳强烈活动形成断层.①地发生地震,较近的②地震中距小,附近断层多、地壳稳定程度差,所以烈度更大;此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岩层受力断裂错位. (2)②较大.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 (3)滑坡、泥石流。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自主学习】 1.泥石流灾害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⑳秦岭—错误!川西-错误!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1.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 【自主学习】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 2.我国的地震灾害 (1)基本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 ****************** 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 西部东部 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 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 【跟踪训练】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截至发稿时,已有245人获救,1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目前仍有人员受困,救援仍在持续。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台湾多断层分布的原因。 (2)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成因。 (3)列举②处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解析: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碰撞地带附近,地壳强烈活动形成断层。 ①地发生地震,较近的②地震中距小,附近断层多、地壳稳定程度差,所以烈度更大;此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岩层受力断裂错位。 (2)②较大。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 (3)滑坡、泥石流。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自主学习】 1.泥石流灾害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1我国的地震灾害学案湘教选修5

课时1 我国的地震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地震灾害的形成原因及灾情差异的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①地震、②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③种类齐;二是④分布广;三是⑤危害大。 思考 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 答案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 1.特点:一是⑥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⑦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⑧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⑨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⑩震源浅,危害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⑪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⑫环太平洋地震带和⑬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⑭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 ⑮条带状,称为⑯地震带。总的来说,我国⑰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⑱西部弱。 思考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 答案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探究点我国的地震灾害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反思归纳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分布规律、成因 (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①我国是世界地震多发区,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 ②地震分布西多东少。③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取决于东、西部的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的差异。④地震震源浅,烈度高。 (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青藏、新疆多发

高中地理 2. 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①__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②____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③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④____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⑤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⑥______________。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⑧____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⑨________板块和⑩__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⑪____________地震带和⑫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⑬__________。总的来说,我国⑭__________地震活动比⑮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⑯________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的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⑰__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⑲________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⑳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3.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因素。 4.泥石流的分布 (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川滇山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________、华东和__________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________分布。 5.滑坡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________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每年的________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2>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________________—太行山—__________—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__________—川西—__________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频率最高的省是四川省。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我国的地质灾害 1.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地震、泥石流、滑坡 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考查点2 我国的地震灾害 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泥石流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滑坡、泥石流灾害 【考点精讲】 我国滑坡、泥石 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 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时间分 布特点 泥石 流 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滑 坡 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 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地域上的总特 点 【典例精析】 例题1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就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思路导航: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及防御等知识和读图分析、推理的能力。由题目可知:①我国泥石流分布区主要是山地集中而且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②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崎岖;③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例题2 (新课标文综)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 滑坡灾害。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 成因以及各 第一篇: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 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录象、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成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世界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 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例: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火山锥及火山口、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熔岩造成的。 例: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教材图(4.28)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练习(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练习(含解 析)湘教版选修5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里氏5.5级地震,共造成受灾人口35 420人,倒塌房屋178间,轻伤12人。据此完成第1~2题。 1.吉林松原地震的发生与下列哪两个板块碰撞挤压有关?( ) A.⑤与⑥ B.①与⑤ C.①与② D.②与⑥ 2.与地震无关的灾害是( ) A.火灾 B.泥石流 C.滑坡 D.寒潮 解析:第1题,我国东部各省区发生的地震多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有关。第2题,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火灾、疫病等相关灾害。 答案:1.B 2.D 读xx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高原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4.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解析:第3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和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4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答案:3.C 4.D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截至22日18时,雅安地震已造成192人死亡,23人失踪,11 470人受伤,其中重伤968人。结合材料完成第5~7题。 5.造成该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而形成构造地震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业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B.降水持续时间长 C.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D.植被覆盖率低 2.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区域的泥石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主要是冰川泥石流 B.川滇地区是暴雨泥石流 C.黄土高原是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D.华北地区是冰雪融水引发的泥石流 3.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人为原因有( ) A.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B.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C.农民在山区大量修筑梯田 D.山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 1.C 2.D 3.B 解析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增大了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第2题,华北地区是大气降水引发的泥石流。第3题,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地表岩石松散,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据此完成4~6题。 4.2014年5月28日,我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 B.滇、川、赣 C.浙、湘、鄂 D.川、陕、鄂

5.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 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 D.植被状况 6.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我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至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 答案 4.B 5.C 6.A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第5题,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不同时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明显差异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来解答。第6题,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与夏季多暴雨分布有关,影响我国的夏季风4月份登陆,9月份南撤,10月退出大陆,因此A对。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其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下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_滑坡》教案湘教版

《滑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滑坡的发生条件; 理解滑坡的危害; 了解如何防御滑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滑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滑坡情景,了解滑坡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分析滑坡发生条件;通过滑坡灾后视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归纳滑坡的危害,并引入深层思考并设计滑坡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滑坡视频及课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防灾和抗灾意识;养成生活中学会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滑坡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归纳滑坡的危害及相关的防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实际的滑坡类比,从而正确归纳出滑坡的发生条件。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诱思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3分钟): 展示:利用图片显示灾情报道让学生来说是什么灾害?导入新课——滑坡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在新课部分,我选择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坡的形成条件,因此这部分会采取模拟实验及相关的视频演示的方法来开展。 1、滑坡的概念和发生条件: 展示:今年暑假中在鲁甸灾区的滑坡图片和视频,引入滑坡的概念; (同学们不禁要问了,这些灾害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讨) 2、滑坡的发生条件: (老师拿出滑坡的模型并分组发下去,然后提出对每一组的要求) 模型介绍:教师介绍模型的制作材料和注意点;

实验材料:模型共6个。其中1号用来演示降水与滑坡的关系;2号两个模型坡度对比较大用来演示坡度与滑坡的关系;3号用来演示岩石破碎程度与滑坡的关系;4号用来演示植被与滑坡的关系;5号用来演示地震与滑坡的关系;6号演示人类活动与滑坡的关系。每组配发竹片用于拨动土层;备两瓶开口有喷水孔的水瓶,在实验时让学生选择使用。 实验:学生分为6组,分别发给不同的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滑坡?结合课本内容,实验时间10分钟,找学生说出各组的结论(每组至少一人,可由同组人补充) 第一组:用水瓶模仿降水,较大的长时间的降水易出现滑坡。一号模型; 第二组:二号模型,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坡度大小对滑坡的影响,得出“无坡不滑”的结论; 第三组:裸露的岩石,什么方法也不会滑坡,得出结论岩石破碎也是滑坡的必要条件。 第四组:地表植被破坏,易诱发滑坡。 第五组:地震越强烈,烈度越大,滑坡发生可能性越大。 第六组:通过工具的使用,沿坡下修筑公路、房屋时易导致坡度不稳,诱发滑坡。 在分析该原因时,学生的分析角度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如提示学生从模型本身的因素和外界因素(坡面物质、模型坡度和洒水)进行分析,辅助学生回答; (以上是关于模型的分析,归因到影响因素:模型的坡面物质、坡度以及洒水这个外界因素。利用这个直观的模拟实验的展示,学生能够根据这些因素较容易地分析出模型产生现象的原因;之后再与实际的滑坡相联系,这样的过渡,学生较易接受) 小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条件并归纳为:天、地、人三方面。 滑坡的形成条件:天:降水 地:坡度(必要条件); 破碎的物质(必要条件); 植被 地震; 人:人类活动 在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是诱发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在众多诱发因素中比较明显,具体有哪些人类活动易诱发滑坡呢?课件展示出几种现象,让各组分别演示出来,并解释原因。(10分钟) (以上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的突破。)

高中地理 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虫灾、鼠灾等危害尤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三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组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交流自己上网查阅的中国自然灾害事例。然后进行汇总,在全班交流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汇总】略 【分组活动2】教师将各组指定为我国的不同地区,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归纳出本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主要发生时间。每组选派一名负责人,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将学生说出的自然灾害按地区汇总到黑板上。由此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如下图所示: 【实践活动】阅读课本32页材料“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回答问题。 1.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自然灾害,举一实例说明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2.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近某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点拨】1.(略)因地而异,据具体材料分析。 2.近l0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次。中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l999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1999年至2001年严重的持续干旱,加上台风、地震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1000亿元。 【承转】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读图分析】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高中地理21《地质灾害》教案(1)鲁教版选修5

第一节地质灾害(建议安排2课时) 课程标准: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改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了解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能力。 (2)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树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地质灾害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防灾意识。 二、导与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观察图2—1—1并结合以下材料,感受地下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个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个时刻: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仿佛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房倒屋塌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被惊醒;北京市在摇晃不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颤动,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断裂般“嘎嘎”的响声。在华夏大地,北至哈尔滨,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磴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们都感到异乎寻常的摇撼。强大的地震波,以人们感觉不到的速度和方式传遍整个地球。2、板块构造学说。请说出它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前言部分第二段内容,试说出: (1)什么是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出哪些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吗? (二)地震灾害 1、探究:观察图2—1—2,并结合第一、二两段教材,试说出: (1)什么是地震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三、四段,试说出: (1)什么是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烈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讲授过程】 一、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P30。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

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30) ,探究,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结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探究活动:结合图2.7和图2.8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会有什么不同?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①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 ②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③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④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 通过案例的阅读及探究活动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