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分类-公基-考点01宪法基本理论

真题分类-公基-考点01宪法基本理论
真题分类-公基-考点01宪法基本理论

1.【单选】宪法结构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下列关于宪法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宪法程序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应

B.我国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C.宪法附则没有法律效应

D.我国宪法没有附则

【答案】C。根据题干要求,考察宪法结构,宪法结构由序言、正文和附则组成。我国宪法无附则,D正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一般法律的严格,是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体现,A正确;我国宪法正文排列顺序是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B正确;C宪法附则也具有法律效力,C 错误。所以答案选C。

2.【单选】自2016年1月1日起,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各级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必须向宪法宣誓,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A.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

B.能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C.有利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D.能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答案】A。根据题干,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必须向宪法进行宣誓,即我国的宪法宣传制度,宪法宣誓制度表明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核心,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A正确;宪法能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B错误;依宪治国表明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有利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宪治国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CD与题目无关,所以答案选A。

3.【单选】根据《宪法》规定,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政协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常委会

【答案】C。根据题干,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并且必须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通过,才能修改,C正确;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无此职权,B错误;全国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无此职权,C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附属机构,无修改宪法的职权,D错误。所以答案选C。

4.【单选】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体系是()。

A.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

B.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徽、国旗、首都

C.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D.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徽、国旗、首都

【答案】C。根据题干,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体系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C正确;ABD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 1.1 复习笔记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的语称 (1)中国古代宪法的含义 a.国家的法律、法令或制度,如《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b.效法、法令的公布、法律的实施等,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中有“宪,刑禁”。 (2)西方宪法的含义 在古希腊,宪法是法律的一种,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类似当今的组织法。 2.宪法的界定 (1)实质意义的宪法 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①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它能解决诸如“英国没有宪法”这样的问题。 ②实质意义的宪法,其范围往往较为广泛,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包括成文宪法、威斯敏斯特模式的宪法性文件、独立于宪法文件本身之外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宪法性法律、普通法系或大陆法系宪法判例以及因历史或传统而形成的宪法惯例。 (2)形式意义的宪法 形式意义的的宪法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

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3.宪法的形式特征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等。我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也曾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我国《宪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①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4.宪法的实质特征 (1)宪法的实质特征 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涉及国家重要机关的组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的实质内容 ①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关于公民权利保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应当处理好多数主义和弱势主义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公民权利理论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定,公民权利就是保证多数人能够享有和少数人相当的权利,然而在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保护少数派尤其是易受歧视的弱势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1、概念:宪法是确认民主事实,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通过规范国家全力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2、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性质、社会制度、 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内容)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制定:a.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b.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修改:a.只有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才可以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b.修改宪法的通过程序更严格;c.对修改宪法内容的限制 (3)宪法最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主要功能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 a.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b.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3、本质:(1)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的基本形式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a.阶级斗争的产物 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和渊源 1、分类:(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其他分类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1884年英 国宪法学家蒲莱斯) 成文宪法:是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 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1787年美国宪法) 不成文宪法:既有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又由非书 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宪法的法律效力与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 同(1901年英国宪法家詹姆斯·布莱斯) 刚性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 法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程序、法律效力与一般法律完全相同的宪 法 ?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制定宪法的主体 ?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现代宪法产生的主要标志是1918年作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代表的苏 俄宪法和1919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代表德国魏玛宪法 ?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宪法适用的时间 ?战时宪法会中止宪法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适用,适用其他的特殊规范。 ?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国家政体 ?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宪法是否具有创制性 2、渊源:宪法渊源是指宪法的表现形式

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或法律的定义: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法律”,通常那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以上使用。 广义的“法律”通“法”同义。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法律。 (二)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指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所持有的属性。 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造法的两种形式。 2、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3、法是制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指法的质的规定性,是法的内在、基本的物质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

要点: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 (一)法律的价值 首先:法具有服务性价值,它确认和保护、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确立规则,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其次:法本身还具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价值、相对稳定相的价值、是国家权力运用公开化的价值等。只有当法律符合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法律才有价值可言。 (二)法律的理念 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精神、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意识形态,它基于某种基本的法律制度而产生。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三、法律的形式和体系 (一)法律的形式 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法律的主要形式。 规范性文件: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

宪法基本理论思考题

宪法基本理论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宪法是部门法学中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特点有:1、它属于基础理论学科;2、宪法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3、它研究的都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4、宪法学的涉及面极为广泛。 2、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的区别 (1)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宪法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保护私有制。资本主义宪法强调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宣布私人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 (2)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宪法规定民主原则为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其民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资本主义宪法规定其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没有物质上的保障。 (3)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4、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各国宪法不论长短都是两大部分,即国家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 (2)国家机构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组织原则在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3)国家权力存在和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4)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显然在于保障的意义。 可见,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5、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促使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普选制度议会制度的产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思想:资产阶级理论家提出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观念,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4)法律:法律体系的日益发达,部门法律的增多。 6、苏俄宪法产生的意义 (1)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并形成了无产阶级宪法和资产阶级宪法并行的发展局面。 (2)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7、制宪机关与起草机构的区别 (1)从性质上,制宪机关是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构,起草机构是具体的工作机关。 (2)从时间上,制宪机关是常设机关,而起草机构则是临时机构。 (3)从权利上,制宪机关有权通过宪法,而起草机构则无权通过宪法。 (4)从产生上,制宪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注重民意的广泛性,起草机构则由任命的方式产生,注重来源的广泛性。

马克思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 (1)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3)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4)内容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织及其职权等。宪法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在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般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法律地位(宪法序言)。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5条: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特别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法机关。如1787年的美国宪法由55名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制定;我国于1953年1月13日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等。 (2)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以上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行,而普通法律只要立法机关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宪法的本质属性 (一)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然而,这两部分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二)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是民主的产物。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有了民主事实之后现出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宪法与民主事实密不可分,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出现而产生出来的,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宪法也是如此。从1918年《苏俄宪法》的制定,到东欧和亚洲等一系列国家的社会主义立宪运动都可看出,无产阶级民主事实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前提条件,而社会主义宪法则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所以,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连。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或者说民主事实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而且基于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地位,以及宪法确认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人权的有效保障,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综合测试题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综合测试题 2007-01-25 一、选择题 1.在西方,“宪法”一词来源于()。 A.英文 B.拉丁文 C.法文 D.希腊文 2.“宪法”一词最早用于()的立法中,用以表示皇帝的所颁发的“敕令”、“诏书”、“谕旨”等等。 A.古希腊 B. 罗马帝国 C. 法兰克帝国 D. 英王国 3.《国语》里所说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中,“宪”字的含义是()。 A.封建国家的基本法 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普通法律D.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4.《汉书》里所说的“作宪垂法,为无穷之宪”中,“宪”字的含义是()。 A.普通法律 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D.封建国家的基本法 5.18世纪的日本德川时代编纂过的《宪法部类》属于()。 A.封建国家的基本法 B.由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C.普通法律 D.颁布法律、效法,实施法律 6.国家的根本法是()。 A.刑法 B. 民法 C. 宪法 D. 选举法 7.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专指()的国家根本法。 A. 限制王权 B. 规定国家机关权限 C. 规定国家机关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D. 确认公民权利、自由

8.下列选项中属于根本制度范畴的是()。 A.国家的性质 B.国家的结构形式 C.国家机关的体 系 D.国家象征 9.下列关于宪法的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但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 宪法不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也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 宪法不具有一般法律效力,也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0.下列关于宪法的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具有直接法律效力 B. 宪法具有一般法律效力,具有间接法律效力 C.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直接法律效力 D.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间接法律效力 11.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效力表现在()。 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B.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 C.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D.宪法的制定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3以上绝对多数的代表通过 12.下列各选项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的规定可以像普通法一样具体 B.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C.在修改程序上,宪法通常严于普通法律 D.各政党、武装力量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 13.将国家的权力分为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和宪法设定的权力的人是()。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宪法学基本理论练习题

宪法学基本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宪法学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宪法不同于其他普通法律的根本区别是 A. 宪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具有不同的内容 C.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的根本大法 D. 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规定说明了 A.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C.宪法程序更加严格 D.宪法是普通立法的基础 3. 有些国家宪法规定,修改宪法要全民进行公决,这反映了宪法具有下列特征 A. 内容具有根本性 B.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具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D.具有至高无上性 4.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分类的标准是 A. 根据宪法是否具有书面表现形式 B. 根据制定的程序是否严格 C. 根据宪法制定的主体 D. 根据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国家类型和阶级本质 5. 提出完整系统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学者是 A. 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洛克 D.孟德斯鸠 6.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 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 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D. 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7. 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8. 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下列哪一部宪法是协定宪法? A. 1830 年法国宪法 B. 1779 年美国《邦联条例》 C. 1889 年日本宪法 D. 1919 年德国魏玛宪法 9. 关于我国 1982 年《宪法》的结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这部宪法只有正文 B. 这部宪法由序言和正文构成 C. 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和附则构成 D.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规定在这部宪法的附则中 二、多项选择题

宪法知识读本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宪法知识读本练习题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原理 1、(单选题)每年()为国家宪法日。 A.12月4日 B.10月1日 C.12月24日 D.10月10日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 2、(单选题)()泛指规定代议制度、确认宪政的法律。 A.刑法 B.基本法 C.民法 D.宪法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D 3、(单选题)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因是()。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D.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4、(单选题)经济上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是()。 A.英国 B.中国 C.法国 D.美国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5、(单选题)《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确立()的宪法。 A.军阀专制 B.一党专政 C.君主立宪制 D.多党参政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6、(单选题)国家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一轮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全体公民的宪法和法治观念。 A.七年 B.三年 C.五年 D.十年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7、(单选题)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不包括()。 A.立法监督机制 B.政策保障机制 C.匿名举报机制 D.社会保障机制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8、(单选题)宪法是()胜利的成果。 A.阶级斗争 B.民族斗争 C.资本斗争 D.革命斗争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D 9、(单选题)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78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54年宪法 D.1949年共同纲领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10、(单选题)宪法的容同其他一般法律一样,主要取决于()。 A.历史传统 B.民族组成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11、(单选题)宪法是()阶级意志的产物。 A.无产 B.工人 C.统治 D.资产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C 12、(单选题)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是以()。 A.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 B.有无最高法律效力为标准 C.有无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 D.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D 13、(单选题)《钦定宪法大纲》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 A.制 B.联邦制 C.制 D.君主立宪制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D 14、(单选题)()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例,是新中国宪法创制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五四宪法” C.《中华维埃国宪法大纲》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原理(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原理(法宣在线学习练习答案)
?
1、(单选题)宪法结构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关于我国宪法结构,下列哪 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
o
A.宪法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o
B.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 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o
C.宪法附则没有法律效力
o
D.我国现行宪法没有附则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解析:展开解析↓
?
2、(单选题)从发展趋势来看,由( )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已日益受到许 多国家的重视,并且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制之一。

o
A.执政党
o
B.立法机关
o
C.司法机关
o
D.专门机关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解析:展开解析↓
?
3、(单选题)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不包括( )。
o
A.政策保障机制
o
B.立法监督机制
o
C.社会保障机制
o
D.匿名举报机制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解析:展开解析↓
?
4、(单选题)( )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 统一的范例,是新中国宪法创制上的一次成功实践。
o
A.“五四宪法”
o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o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o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解析:展开解析↓
?
5、(单选题)国家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 )一轮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 强全体公民的宪法和法治观念。
o
A.三年
o
B.七年

第一章 宪法

第一章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宪法的普遍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性质的概念与类型;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 三、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选举制度的概念、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 四、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行政区划与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五、经济制度的概念;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特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六、公民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 七、国家机构的概念与特征;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审判机关和

检察机关。 第二章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刑法的任务;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犯罪概念及特征;犯罪构成;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四、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 五、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六、刑罚的概念与功能;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种类;量刑的情节;累犯;自首与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和假释;时效与赦免; 七、罪状;法条竞合; 八、常见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任务;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依照法定情形

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二、公安机关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法院的职权; 三、管辖的概念与种类;自诉案件的范围;审判管辖;回避的理由和人员范围;回避的程序; 四、证据的概念和意义;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法定的证据种类;证据的审查判断; 五、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羁押期限; 六、立案的概念与程序;破案和销案; 七、讯问犯罪嫌疑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侦查终结; 八、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不起诉;审判组织;审判制度;审判程序的种类;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监外执行。 第四章行政法 一、行政与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的渊源;行政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原则;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