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大连市110中学于彦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共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本课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甲午战争有一点初步的认识,但很不全面。学生对那场战争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但对于分析《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描述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甲午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斗争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影像、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视频文件(《甲午风云》片段)。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在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的道路。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将历史发展的整体线索抛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

学习新课:

(一)黄海海战: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中日之间的战争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谁是主动挑起者,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生:看书后回答:这场战争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长期预谋的结果。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给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成为了中日之间战争导火线。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让学生对战争经过有一个全面了解。重点学习黄海海战。

放映录像《甲午风云》片段,通过让人震撼的画面,使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受。思考“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师:在黄海海战中,中方的军舰损失较大,在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指导下,最终使中国丧失黄海制海权。到1895年初,在威海卫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败局已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又失败了?生: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穿插一个典型的腐败事例: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挪用海军军费大办60岁的“万寿盛典”。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设计意图]创设氛围,激起学生公愤。

师: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课堂练习:

自我测评、《能力培养》

板书设计: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

影响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写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小论文,考察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将小论文进行打分,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并将作品放入个人档案袋中。

六、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是在被李鸿章称为“光绪盛世”年间发生的一场对中国来说灾难和进步同样深刻和深远的战争。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110年后,我们对这段历史还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初衷。

七、教研员点评:

初二年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本课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学生的积极思维予以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感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 通过学习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再次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精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前3课,大家知道19世纪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出示“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现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2.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阅读“黄海大战”,探究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至1895年。 3.黄海大战: 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二)阅读“《马关条约》”,探究下列问题: 1.日军侵占辽东半岛: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向日军妥协,致使日军很快占领辽东半岛。 2.威海卫战役: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战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4.中是《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签约代表人物: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②内容:a.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c.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d.通商口岸:增辟通商口岸。 ③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海大战 [小组活动]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周村镇初级中学校李廷相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华师大2017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内容,主要侧重对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知识进行了解。本课一方面起到了总结近代中国政治背景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为下一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面不广泛,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重要的近代企业以等知识时,基本不太了解。通过学习前几单元中国近代化战争的内容,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2.学生上课爱听历史故事,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并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学习张謇等近代民族企业家门的爱国

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说说所认识的民族品牌导入新课,合作讨论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表现,从学生身边的实物入手,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合作讨论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时间、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过渡到这时期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张謇的故事,合作讨论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启发学生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去讨论,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及时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观看视频、讨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南张北周以及荣氏兄弟创办的企业。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由学生合作讨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重点】:“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P15—P18中交流与发现,用红笔实行勾画,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预习后,A层同学结合探究案实行探究、尝试应用,B层力争完成探究点的研究,C层同学力争完成探究1、探究2和探究3的第一问,其他选作。 预习案 一、回顾复习:劫难中的抗争 二、预习完成: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 (1)、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就把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对中国实行一场以“_________”的战争。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增兵朝鲜,侵略矛头直指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爆发:_____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因为1894年是农历_____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黄海海战:在激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壮烈牺牲。 3、威海卫之战:清军主帅________命令北洋舰队躲进________军港“_________”。 1895年,日军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 《马关条约》 1、签订:_____年4月,_______和日本首相____________在______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 2、内容:①清政府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______两③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等。 3、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__________。中国社会________________水准大大加深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请认真阅读“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完成相对应预习内容)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强占________和划分_________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三、我的疑惑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系统化学习过历史,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这些方法既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12课,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民族崛起的新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中后期发展的主要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所以我将这节的内容一分为二来完成,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八国国联军的侵华一课时,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的有效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可能挨打,就可能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 ①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教学手段(摄影和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组、日本组和国际组3小个组,教师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 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提倡加强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产生的世界影响。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国际组、日本组,分别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日本及世界列强的发展概况。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日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课堂上三组分别陈述三方发展概况,通过讨论中日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探讨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分析各组在战后所受到的影响? 七、授课时间及班级:2007年11月5日2007级(1)班全体学生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同步习题2 北师大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巩固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年月,结束于年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战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2.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中国在下列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是《》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 4.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D.威海卫战役 5.年4月,和日本首相、在日本签订了中日《》,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割、、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③开放、 、、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6.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上图历史人物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他指挥向敌舰撞击,不幸中了鱼雷,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他的举动体现了的民族精神。 7.下列几项说明了《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下列各项中,《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不同点在于( )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哪次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强化提高题 10.《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深入内地最远的是( ) A.沙市B.重庆 C.苏州D.杭州 11.按时间长短顺序,排列侵华战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②③①D.③②① 12.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后,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 A.英国B.美国 C.日本D.法国 13.“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一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B.美国的殖民统治 C.日本的殖民统治D.法国的殖民统治 14.阅读下列材料: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盘锦市第二初级中学王博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岛的图示,指出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当下的图片,附上小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师:面对着现今如此繁华的台湾,再看看这首小诗,不禁思考,历史上的台湾曾经如何被割占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定向示标 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 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请阅读教材P16-P18,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回答以上问题,采取对2错1的计分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赔款有什么变化?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年级历史第3课_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海战以及邓世昌的爱国事迹、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等基本史实。培养阅读、收集史料和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能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材、中考指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由本课标题引出问题:这次战争爆发于什么时间?为什么叫做甲午中日战争?让学生看书回答。(战争发生于1894年,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指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由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日军是从陆上和海上分兵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战争爆发后,1894年9月,日军先对平壤的清军发起猛攻,很快占领了平壤,之后日军由陆路北上。与此同时,日军也在海上积极寻找机会。就在平壤陷落的第二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这就是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战役。 3.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材料阅读”,然后提问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 指导学生看“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教材小字中介绍的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的故事,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提示:能看出日本侵略者的凶恶贪婪,清政府的懦弱无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必修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要求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好!请看这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海疆,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当时各种国际因素促成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极其尖锐,正是在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我们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上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日本统治者精心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加紧扩充军事力量,多方面搜集刺探中国的军事机密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大家下去搜集一下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大陆政策是相当宏伟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面对日本扩张的动向,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表现出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这就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有利的国际条件 就在日本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国际条件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则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一步步将清政府引入自己预设的战争陷阱,蓄意挑起争端。 面对日本政府的磨刀霍霍,清政府内部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力主避战求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丧失先机 二、经过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过程、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 中国狂潮的概况;Array提升要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学习邓世昌 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年。 ①重要战役:在海战中,致远舰管带壮烈殉国。 ②结果: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双方签订《》。 2.《马关条约》 ①签订的时间:年;地点:; 签约双方代表:中方;日方。 ②《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A. B. C. D. ③《马关条约》的影响: A. B. 【合作探究】 1.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2.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要求题 【基本要求题】 1.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 A.《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末代皇帝》 D.《甲午风云》 2.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在刘公岛,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展示海战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如果你有幸参观,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邓世昌像 B.洪秀全像 C.北洋舰队图片 D.致远舰模型 3.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在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场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列强获得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多 D.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给日本巨额赔款 B.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C.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D.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提升要求题】 6.阅读材料,请回答: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①“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②“三军败绩”与“普天同庆”有何联系? ③“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 ④该条约规定割让哪些地方给日本? 7.阅读材料,请回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一副挽联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doc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