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句子

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句子

评价叶圣陶先生

杰出的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的先驱者。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创立的“天津南开实验小学”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典范之一。

文化传承者

•叶圣陶先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他的著作《国学启蒙读物》系列成为中国儿童学习经典文化的重要读物。

优秀的作家

•叶圣陶先生以清新的笔风和深入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天路历程》、《读史随笔》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深远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出“分级课程”

和“综合活动”的教学模式。

让孩子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

•他提倡让孩子以主动、自由的方式进行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者。影响深远的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贡献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以上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文化传承者、作家和教育改革倡导者,他的贡献和影响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

重要的作用。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学习略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简要复述事件。 2.初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第1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引导: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交流叶圣陶先生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字音字形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 譬如(p ìrú) 朦胧(lóng)

累赘( 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tiē) 诲人不倦(huìjuàn) 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lí) (2)词语理解 【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简明扼要】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高文典册】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活动二:略读课文,初识先生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 (1)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扫读、跳读都可以,标注出段落序号,勾画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限时五分钟。(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交流、讨论后举手发言) 预设: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课文重点复习】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付费)

【课文重点复习】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二、字音词义 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三、考点归纳 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1】“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2】作者在课文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回答5-8题。(11分)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窝,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

有关高尚品质的优美句子

有关高尚品质的优美句子 1. 有关高尚品质的优美句子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保护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 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 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孟子讲: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

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国防。”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2. 关于品质高尚的句子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 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 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 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 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 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 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平易质朴、内蕴深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四、思考探究 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5.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6.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7.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品德的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空泛地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①“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 关于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篇1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认为叶圣陶兼而有之。” ——臧克家 他没有鲁迅的模眉冷对;没有老舍的风趣幽默;没有萧红的孤独铿锵。做为水乡长大的苏州人,他好像一壶温暖透彻的水,虽然清澈,但没有丝毫的冷冽,又像五月里的阳光,很朴素,又带了一丝烟火气,把每一粒微尘照亮。 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叶圣陶再合适不过了。有一次,某知名大学聘请他去做讲学,当时他在教育界已经颇有名气,并且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成为了知名的作家。但是,当学校邀请写履历时,他却只写下了四个字:“小学教员。”他显然认为这个称号是相当光荣的,这并没有使他的人缘地位降低了多少。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多少人羞惭,而这样的淡泊,又怎能不今人深思!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这样写道:“杯子中的水总是闪耀着光辉,海里的水却是黑沉沉的。”中国俗语也有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真正有内涵的人,是最沉默的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不是后来的矫揉造作所能装出来的。 我国有古语说道:“字如其人。”这在叶老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毛主席的草书雄浑大气;柳公权的字清瘦飘逸;欧阳洵的字方圆兼施。如果你见过叶圣陶先生的字,你就会惊叹于它的圆润端庄。叶圣陶厌恶虚假和浮华,努力使字体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趋姿媚”,这使他的字体更加卓然不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我所见的叶圣陶》阅读答案

《我所见的叶圣陶》阅读答案 《我所见的叶圣陶》阅读答案 《我所见的叶圣陶》是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我所见的叶圣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②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③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④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

初中语文_《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三、教学难点: 品行教育 四、教学过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情分析 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训练精读与主要语段含义的把握。本文是第三单元课文的首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略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本节课呈现的是第二课时。在略读中思考叶老具有怎样的品德以及在写作与文风方面有怎样的主张。引导学生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本班有44名学生,语文素养比较突出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各占30%,课堂组织纪律较好。大部分学生能较快的接触文本,按照教师的指导去略读和体验文本,思考积极活跃,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有5——8名学生课上表现一般,似乎游离于课堂,收获甚微,这部分

学生将是今后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效果分析 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富有震撼力的“双层的悲哀”,内涵深刻,感情基调昭然。学生仔细品味,能条理讲明感悟。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这是个总起句,学生在略读中重视了句子的提示作用,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概述待人厚的几件事,能真切感悟到叶老严谨、认真、诚恳、谦逊的美德。接下来探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一些言行。虽然是生活小事,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叶老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竟然如此情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理解教较透彻,教学顺利。 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概述事件,按照叶老的语文主张,试着精练语言,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写作,学生有体会,教师有要求,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写作指导融为一体。 素养提升: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本课的学习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理解从小事中折射人物美德的方法。文章叙议结合,语言平易质朴,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典范文本。 课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德从文中叙事的角度看分为“宽厚待人”之德;“正心修身律己”之德。一是对己,一是对人,泾渭分明,前后形成鲜明

赞美叶圣陶的句子

赞美叶圣陶的句子 1.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 他以其深奥的教育理论和精湛的教育技艺,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能直接指导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他秉承“爱心、真实、信仰、精神赋权”的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无数珍贵的智慧。 5. 叶圣陶先生具有卓越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他著述等身,为人师表。 6.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具备广泛的指导价值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7. 他坚信“教育是给生命赋予意义的过程”,为教育者树立了至高的期望标准。 8. 叶圣陶以他的卓越智慧和良师益友的形象,成为了一代人的信仰。 9. 叶圣陶具备卓越的教育思维格局和宏大的学术追求,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 10. 他的教育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情怀,极具思想深度和实践价值,是教育事业的一笔珍贵财富。 11. 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理念,一直被视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 12.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简朴、实用和精神内涵,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13.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留下的精彩著作为我们树立了持续不断的学术追求。 14. 作为教育事业的先驱,叶圣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高度完整,既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又致力于教育的实际操作。

16. 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事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7. 叶圣陶先生以其卓越的教育技艺和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为世人树立了不朽的学术典范。 18.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 19. 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娴熟的教育技能,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 叶圣陶先生留下的丰富遗产,在当今的教育时代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教育界树立起了一个不灭的光辉形象。

与品质有关的优美的句子

与品质有关的优美的句子 1. 有关高尚品质的优美句子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保护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 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 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孟子讲: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

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国防。”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2. 关于美好品质的句子 关于美好品质的诗句经典 1、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4、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6、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淡薄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2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尖子生作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尖子生 作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智慧乐园】 走近作者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论述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是作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二三事”是虚指,课文以此为题记述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主题解说 文章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从叶先生对他人宽厚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中可以看出他的高贵品质——工作严谨、精益求精、以身作则、虚心学习、宽厚待人、德高望重。告诉读者,应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字工作。 重点掌握 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家,文章却用“二三事”为题记叙了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淡无奇的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首先给人以真实感受。通过记叙名人生活工作中的琐事,显得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特点。第二是直观感。事例具体,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三有味道。这些小事故事性强,细节感人,使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 难点突破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种感情基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悲哀”情怀是自然的,当听到一个人

逝世的消息,自然是会悲伤的,但在除夕这个除旧迎新、值得庆贺的特殊日子,这种反差会使人感到双倍的“悲哀”。在这种氛围中,对所敬仰的人的怀念自然会引起无限的回忆。 2.本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①课文开头作者听到不幸的消息而悲哀,与结尾说“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首尾呼应。 ②使用中心句概括诸多小故事。如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一句领起了“修改文章”“送客出门”“为我居住操心”三件事。使用过渡句衔接小事与小事。如“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等。 知识链接 叶圣陶先生名言 理想是事业之母。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国学诵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卯( mǎo ) 商酌( zhuó ) 修润( rùn ) 累赘( zhuì ) 譬如( pì ) 拖沓( tà ) 颠沛流离( pèi )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 A.生疏商酌恳切不耻下问B.譬如朦胧累赘颠沛流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4.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哉.()生疏.()譬.如()累赘.()妥帖.() 商zhuó()kěn()切méng lóng()拖tà() 答案:āi shūpìzhuìtiē酌恳朦胧沓 2.下列句子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普通话他生梳,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B.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硺性的意见。

C.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侮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D.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 答案:解析:A.梳—疏 B.硺—酌 C.侮—诲 3.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B.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 3.B 解析:句号应放在引号外边。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 ..性的意见。 商酌: (2)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 ..课本的文字开始。 修润: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以身作则: (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 ....,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颠沛流离: 答案:4.(1)商量斟酌(2)修改润色(3)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4)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叶圣陶,本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 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 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