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评课稿完整版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完整版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完整版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

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之上。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

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

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篇二:《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

“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第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学生从回忆旧知“毫米、厘米、分米、米”引出“千米”,初步形成“千米是长度单位”的概念。接着“比划这些单位长度”让学生立即反应出对这些单位长度的量感,“笔尖的长度、指甲盖的长度、1拃的长度和双臂展开的长度”使之更具体形象,当学生回答“1千米比不出来,要找同学帮忙”的时候,教师请10位同学上前,出示了一个“10米”的模型,学生以这一模型为标准,得出“100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和“1千米有1000个米”的结论。对于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乃至10米,学生都是通过身上的“尺”直接感知的,通过对这

些具体形象的长度延展想像,建立起1千米与10米、1米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接驳至1千米,间接形成千米的表象,向千米迈近了一步。

“大家评”的声音——

比较欣赏的环节是王老师的引入部分,老师请同学上来演示10米的长度。学生通过对1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能对1000米的长度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和感知。

——任雅凤

一开始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

——陆珏卉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陈莉第二步:共性架起个性,构建千米的标准

表象不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谈忘,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的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1千米的表象,必需构建一个千米的参照标准。

对于1千米的参照标准是否必要统一,课前教师也有一定的思考。在参照物的选取上,教师选择了两类参照物:一类是共性的——老师提供的,普遍认知的参照标准;另一类则是个性的——每个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的参照物。

教师提供的共性参照标准有“20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圈”、“2

长的短绳,几根这样的短绳可以连接成1千米”、“5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条”、“学校大厅高约5米,1千米相当于几个大厅相叠加”等,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即()个()米就是1千米,学生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过程中可以从中选择不同标准。

在个性参照标准的上,运用了“步幅”。通过“一步的距离是(),1000步大约走几米,1千米要走这样的几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我的1千米”。由于每个人的步幅不同,

所以1千米走的步数也不同,步数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会因人而异,标注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构建1千米。“大家评”的声音——

不同的参照标准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不是老师强加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陈蓓思

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到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可以先找到一个标准。通过各种不同素材的选择,暗示了这个“标准”是可变的。

——戚迪

第三步:体验架起感悟,加深千米的量感

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里,表象与体验都不能由外界输入,都不能仅靠语言加以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虽然学生对1千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但是这种量感还是比较浅显、数量化的。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体验过程,教师在课前和课内组织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量感。

活动一:“智乐亲子行”。作为一项课外课前的体验活动,学生要完成“我走一步()厘米;从学校弄堂口出发向左或右执行1000步,到达(),约()米,用了()分钟。”这两项任务。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走的步数也比较多,同时还要测出大概距离,任务有难度,教师采用了“亲子”的形式,请父母共同参与,一来可以保证数据的相对准确,二来让父母一起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这个体验过程对于学生建立1千米的个性标准起着决定作用,学生体验自己千步所走的长度,并了解1千米自己大约走多少分钟,从步数和时间两个纬度加深1千米的实际量感。

活动二:“百度地图测实距”。选取学校为中心周边地区的实景地图,让学生

一找平时经常行走的路线,画出从学校出发约1千米的路段,教师用百度地图索引测出实距,加以修正。活动选取学生熟悉的街区场景,在学生每天走过的路线中寻找1千米,让体验更贴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呈现实际数据,让体验更鲜活。从直接估测、修正到参照他人路线再调整自己路线的估测和修正,让体验更清晰。

“生活即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

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大家评”的声音——

很喜欢这位教师安排的亲子作业,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加上与家长到互动,也增进了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陶佶

王佩君老师在《千米的认识》中,通过设计亲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生活实践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直观的认识。使用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估测路程长度实际有多长,从而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进一步的感官认识。

——赵祯华

千米是一个学生较难感知的长度单位,所以本课中教师精心地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注重“体验”两字,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交流“智乐亲子行调表”的环节是本课的亮点,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亲自体验,在课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总之,在听这节课前,我想国外上这种课,可能会带着孩子出去一起体验。听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虽然我们国内的课堂开放性不如国外,但这节课已

经在朝着体验与个性化的方向不断靠拢了。

——戚迪

利用街区,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建立量感。教师即时在网络地图上测绘学生走路的距离,十分直观、及时,用活了课件。这一环节在电子书包学校将能更加锦上添花。

——钱文超第四步:经验架起实践,丰富千米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

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学习的价值在实践。在学生建立了千米的表象,初步形成1千米的量感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运用,如课件显示:出租车的价目表、公路边的标志牌;判断“卢浦大桥总长8722千米()。大连路隧道长约2526米()。学校到曲阳电影院约5千米,大约走90分钟。”、“去北京旅游”填写适当的单位,这些都是学生十分熟

悉的生活场景,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知识学习的价值。“里”的认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兴趣,丰富了“千米”的价值。

“大家评”的声音——

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出租车的价目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吕景丽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王老师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王老师在课堂上还介绍了我们中国的长度单位——里,拓展了学生的眼界。——黄薇

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的理念。——潘艳第五步:思考

对于计量单位的教学,通过体验建立单位量感是重点和难点。在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如何生成较准确、形象的量感更是让老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这节课中,教师研究深入,准备充分,素材丰富,活动到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千米”。课后,关于老师们提出的“走千步的任务设计框架太明显,是否局限了学生的体验和积极性”,“在建立参照标准过程中,时间没有突现,走1千米所需时间没有落实,导致后面的运用表现不理想”,“怎样能把百度地图用得更好”

篇三:《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

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

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2《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94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3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课件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学生熟悉的路牌,激发学生学生认识千米的求知欲。、 2.引导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索法: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节课我注重突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比如在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 2.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 分米,1米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接着我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并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也叫公里)板书(这样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第二环节:新课展开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 首先,我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说出1千米=1000米。若学生不能说出,我就指出1千米=1000米。)再学生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这时,我适时的指出,应该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这个层次我分三步进行: 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 我出示:①跑道一圈是25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 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 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 )时间能走1千米? 先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这样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距离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距离,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 第二个问题:利用大家都熟悉的距离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距离来推算1千米长,这样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学生可能或说: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 在学生举例后,我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板书)。 接下来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 对教材准确无误的分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首先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说明。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我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是第15章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完全平方公式,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应用与深化,又为学生以后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探究因式分解打下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树形结

合及建模的思想。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该目标具体到本节课为,通过代数式的恒等变换,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 由于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动手、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对于8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并会灵活地选用模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教学,接下来说说学生。 8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经具有了初步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全面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启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法教法 分析完学生的情况,我还会采用适当的学法和教法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完整word版)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这节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 认识》说课稿范文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

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7页

《完全平方公式(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中的内容,属于初中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中的“数与代数”。完全平方公式,是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整式乘法后,对其特殊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公式之一,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完全平方公式是数学“配方法”的基础,也是其它代数式变形的基础——因式分解的逆运算,是后续学习的知识铺垫;而且该部分知识,在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基础上,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整体和转化思想,有重要意义;作为解题工具,它在其它学科中也有应用。所以,该部分知识在数学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个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实例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利用公式计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具有幂运算性质与整式乘法法则的知识; (2)能力和方法水平:通过上述知识和平方差公式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符号感、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也具备特殊——一般——特殊的思想方法。 (3)心理水平:好奇,表现欲较强。 (4)思维水平:认识事物时,经验占主导。 本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有的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稍差。还需要多鼓励,帮助。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描述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它的由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千米的认识 评课稿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 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 入课题新: 用手 指代表五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 单位的回忆,同时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 ——千米的认识。 2、课 前准备足: 课前 让学生做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 课中很好地感知千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 系生活紧: 新课 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 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 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 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 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 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 4、教 学方法佳: 运用 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 (例如:巧妙运用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 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 学习惯好:

从老 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 回答问题,作题,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 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 学效果棒: 这节 课通过学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 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 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 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 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之上。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2、教 学千米的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 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而学习。 3、在 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 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 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 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 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篇二:《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 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 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西安的距离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出示例3、例4的图例课件)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学校东西的距离是100米,那么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学校操场一圈大概是400米,那么,跑两圈半就正好跑了1000米,也就是1千米。(让学生现场走一走,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小结: 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出示课件)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1650千米。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2、千米概念、进率的认识。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的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2)教学例5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8千米=()米 6000米=()千米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

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1 北师大版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能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完全平方公式。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第一方面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教学程序,第四方面设计说明与评价。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我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所说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节《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而难点应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感受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感受心得 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笔者多次参加了我乡举办的数学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感受颇深,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改革中,一些教师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进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

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并且记录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时间,根据100米的长度和所用时间去估计1000米的长度,大约从哪到哪?在设计时,我考虑到1000米的长度概念难以建立,于是让学生把长度和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个100米所用时间即为走1000米大约用的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出去旅行吧,在你们出游的路上肯定见过图中这样的情境吧?谁来说一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3、出示教师制作一块路标图。 引出千米,导出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一)初步感知: 1、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即让学生明白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2、通过运动场跑道一圈为400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0米到底有多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跑道的实际情况来教学。) 汇报板书:1千米=1000米 3、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千米约有多长。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5、小结: 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1650千米。 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设计意图]建立1千米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距离来建立1千米的概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动手实践: 1、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的标志。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

完全平方公式优秀说课稿

完全平方公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乘法公式的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学生以后学习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勾股定理和“配方法”等知识的时候会反复地应用这个公式。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和启下的作用。 2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难点确定为:对公式中字母a、b任意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认知状况、学习困难、年龄特征、心理特征)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但是“完全平方公式”这节课,由于抽象程度较高,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个人意识增强,渴望归属感和被认同。针对学生的心智特征及本课实际,我将采用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理解并掌握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能用文字、字母表达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计算、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探索完全平方公式及其运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认识公式推导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应用中体会公式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教法选择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第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中心小学到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尝试练习:5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说课稿

《千米和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4-46页第六单元《千米和吨》首先,我要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明,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教材第46页用学生生活中常见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引出千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联系跑步的常识建立起对千米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然后通过想想做做中的练习继续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我将设置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各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学会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把让学生知道 1 千米=1000 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作为教学重点,把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要谈谈我对教法以及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讲解法,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在学法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说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感知新课内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分析,我下面将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教学的成效,我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