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1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指导练习等方法。

【学习方法】合作实验探究、思考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课题的学习,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酸和碱。知道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我们把酸的溶液和碱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学习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板书】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活动1:

【实验10-8】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向上述烧杯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提问】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讨论思考】

【讲述】上述实验中,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NaOH+HCl=NaCl+H2O。

实际上,其它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Ca(OH)2与盐酸;NaOH与硫酸。

【做一做】请你尝试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氢氧化钾与稀硫酸;氢氧化钙与稀盐酸;氢氧化钙和稀硫酸。

学生板演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师及时点拨方法和技巧。

1、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2、Ca(OH)2+2HCl=CaCl2+2H2O

3、Ca(OH)2+H2SO4=CaSO4+2H2O

活动2:与交流

【讨论】上述这些反应,反应物、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提示】大家从物质分类上分析讨论。

【讨论交流】反应物是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是盐和水。

讲述: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活动3:与交流

【讨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交流】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作用生成水的过程。H+ + OH-=H2O

【思考讨论】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这种说法正确吗?

【反思交流】不一定,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以及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的也是盐和水,但都不是中和反应。

【过渡】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你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吗?如果没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0内容,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活动4:与交流

【讨论】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归纳交流】

1、改良酸性土壤: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土壤呈酸性,必须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熟石灰,中和土壤的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硫酸厂的污水可用熟石灰中和。化学方程式:

Ca OH2+H2SO4=CaSO4↓+2H2O

3、用于医药:如胃酸过多时可服用含氢氧化铝等碱性物质的药物,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

4、用于日常生活:夏天蚊虫叮咬后可涂氨水、牙膏等碱性物质中和蚊虫分泌的蚁酸。

活动5:与交流

【讨论】举出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事例。

【交流】:1.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

2.早晨空腹时,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

【点拨】: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又如:

1、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实验室中的酸碱废液处理中和后再排放;

3、吃完东西,残留在口腔的食物会使口腔呈弱酸性,因此可用弱碱性的牙膏刷牙,以中和酸性。

4、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夜,浸泡水果5至6天即可除去涩味等。

【课堂小结】:学完本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示?

【随堂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aO+H2SO4=CaSO4+H2O

B、2NaOH+CO2=Na2CO3+H2O

C、CaO+H2O=Ca(OH)2

D、2KOH+H2SO4=K2SO4+2H2O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____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恰好变为_____色为止,说明它们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含氢氧化钠的碱性废水

C.用稀盐酸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D.在蚊虫叮咬处涂抹稀氨水可以减轻蚊虫分泌出的蚁酸造成的痛痒

4.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B.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5、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写出下列应用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用熟石灰〔Ca(OH)2〕改良酸性土壤(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服用含Mg(OH)2的药物治疗胃酸(HCl)过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P65课后习题1(3)

【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中和反应

1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 实质:H++OH-=H2O

二、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改良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和日常生活。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2.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4.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 来源:人教网

初中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及答案试卷

鲁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及答 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反应。 答案: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和OH-结合生成水 3.人的胃液呈___________性。污水中的含酸量超标时,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和处理。 答案:酸熟石灰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取一支试管,倒入2 mL氢氧化钠稀溶液,再滴入1—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用___________逐渐滴入稀盐酸,同时不停地___________,直至溶液恰好变成___________色为止。此时试管内溶液的___________比滴加稀盐酸前一定___________。 答案:胶头滴管振荡无pH 减小 2.(山东邹城中考模拟)在实验室用15 mL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完成该实验必须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要判断氢氧化钠恰好被盐酸中和,需要加入___________试剂,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要从中和后的溶液中获取氯化钠晶体,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1)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或“量筒、锥形瓶、胶头滴管”) (2)无色酚酞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3)蒸发、结晶 3.往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思路解析:酸的pH小于7,故开始的时候溶液的pH小于7,加入NaOH后,酸碱中和反应开始,溶液的酸性减小,则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NaOH与HCl完全中和时呈中性,而中性溶液pH永远不会大于7。

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和改进

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和改进 发表时间:2019-06-10T15:15:37.6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贺辉 [导读] 本文从现代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种类和特点入手,从污水的分类角度进行污水处理工艺应用阐述,通过分析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总结未来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及基本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污水处理工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深圳市楠柏布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从现代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种类和特点入手,从污水的分类角度进行污水处理工艺应用阐述,通过分析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总结未来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及基本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污水处理工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污水处理处理工艺改进方向 引言 当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在极力应对的主要发展问题之一。大气污染和土壤资源、水资源的衰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普通群众却很难体会到水污染对生活造成的影响,这正是污水处理工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一、城市污水的特点 在城市一般都有污水系统,排入其中的污水就是城市污水,此外还有生产产生的污水和因雨雪天气而产生的水分。城市污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是根据其来源来分类的,分别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这些污水都会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最后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的处理。所谓的生活污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比如洗衣服洗澡产生的污水、厕所产生的污水以及餐饮产生的污水等。而工业废水是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或者废液,这些污水中有很多化学物质,包括生产过程中融入到水中的原料、其他产物以及一些污染物等等。 一般的城市污水是通过污水处理厂来进行处理的,这些污水中包含有很多的有机物质,常见的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等,也有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寄生虫等,另外,无机盐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比如一些硫酸盐、钠钾钙镁离子等等。正是因为城市污水中含有如此多的物质,因此,城市污水经常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并且在一些厌氧菌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恶臭。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时采用的是污水分级处理的方法,分为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一级处理目前发展的已经很成熟了,主要是采用物理的方法来把污水中的体积较大的物质过滤或者沉淀掉,这些物质有沙粒、体积较大的悬浮物等。二级处理所采用的方法就比较复杂了,一般用生物或者化学的方法来进行,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污水的含氮量和含磷量,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进行,其次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 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现状 (一)污泥法 污泥法是一种比较老的方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很多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都是采用污泥法来进行污水处理,如今污泥法处理污水在我国很多中小城市还比较流行。其过程主要是往污水里通入空气,在通入空气的同时要不断的搅拌,这样在污水里的一些微生物就会接触到氧气而大量的繁殖,繁殖的微生物就把大量的污染物凝结起来形成沉淀,经过过滤工艺就可以得到比较清澈的水,再循环利用。 (二)氧化沟 除了以上污泥法以外,氧化沟处理工艺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氧化沟有很多类型,主要有帕斯韦尔氧化沟、卡鲁塞尔氧化沟、奥尔伯氧化沟等,其中用的最广泛的就是卡鲁塞尔氧化沟,它相对于其他氧化沟有很多自身的优点,比如管理方便,抗负荷强等。 (三)SBR法 SBR法的基本原理和污泥法处理水污染的原理基本相似,主要是靠大量的繁殖微生物来降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方法的过程就是在一个大的污水处理池中通入氧气,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生化反应,使得一些有机物与微生物产生沉淀,这样还可以省去很多步骤而且效果比较好,需要的设备比氧化沟的简单,这种方法在污水厂的改造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工艺简单可靠运行方式也很简单,有利于污水厂的处理。目前这种方法在一些大城市比较流行,其需要的人员比较少,基本都是自动化装置,除磷的效果也很明显。 三、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方向及措施 3.1 化学法与生物处理相结合应用范围更广 由于污水的来源并不是完全单一的,即使是市政管网的来水,也往往不只是生活污水,一般都含有工业废水成分,这样,污水的性质就变复杂了,如果光靠单一类的污水处理技术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考虑污水处理技术时,必须考虑化学法与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未来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 3.2 膜-活性污泥法组合的污水处理工艺 膜-活性污泥的处理工艺组合,集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和膜的高效分离作用为一体。由于微生物的高浓度可以使反应器提高处理效率,加上膜的精滤作用,可以使出水水质很好。但关键是膜的研制应用以及这种工艺操作是否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日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效率、低投入、低运行成本、成熟可靠的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四、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 (一)浮选气浮工艺 浮选气浮工艺是21世纪诞生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其诞生的背景与以往的污水处理方法的弊端有极大的相关性。以往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着污水处理结果不完善、处理时间长、污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等弊端,而浮选气浮工艺以初沉池取代调节池,用浮选净化机(装置性设备)取代生化法,首先使用粗栅栏将污水过滤,剔除大型杂质如汽车轮胎、陈烂门板等,再使用污水提升泵将污水运至较细的栅栏处再次剔除杂质,将所得水质投入调节沉淀池,实现泥沙和水的分离。这时污水被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中包含不溶于水的砂、一部分实际上是湿的污泥、还有一部分是浑浊的水,含砂水被输送到砂水分离间,砂被分离之后外运;使用污泥提升泵将污泥运送到调节池,进行化学浓缩和物理脱水,将泥饼外运,剩余的水再回到细栅栏处继续这个流程,直至污水被净化到城市用水标准。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班别:姓名: 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一、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热效应) 二、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三、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 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 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 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防止造成热量损失)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表格中。 5.重复实验步骤2~4三次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四、实验数据处理 1 3、计算反应热

五、实验分析 1、中和热与反应热的区别与联系? 答: 2、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答: 3、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答: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50 mL 0.50mol/L NaOH 5、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 答: 6、离子方程式H++OH-=H2O代表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否用此代表所有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 7、为什么中和热测定中要用稍过量的碱?能不能用过量的酸? 答: 8、为什么要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若用铁丝取代环行玻璃棒会不会有影响? 答: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5.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学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5.2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学案鲁教版 教师寄语:人的情绪需要不断调节,化学反应同样如此。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1.中和反应的实质。 2.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难点:中和反应实质的探究。 预习导学 同学们有被蚊虫叮咬的经历吗?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后, 会使肌肉酸痛,有经验的人知道涂点肥皂水可以止痛、消肿;浓硫酸或 浓盐酸泄漏后,有关人员立即用熟石灰进行处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 吗?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中和反应有关。 课堂展示 演示实验:用滴管向盛有5%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实验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提示活动顺序:猜想→各自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组实验: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利用桌子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来实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注意实验进行情况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问题思考: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表中的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 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①当滴入的NaOH溶液不足时,pH 7,溶液显性, 剩余; ②当滴入的NaOH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 7,溶液显性; ③当滴入的NaOH溶液过量时,pH 7,溶液显性,剩余。 实验探究二: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上一个反应的共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3. 。 思考:为什么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呢?H+和OH-哪去了呢?结合下列图片,阅读课本125页,理解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 (分析反应实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盐酸中的和氢氧化钠中的相互中和生成了水,反应的结果是溶液中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消失了)。 总结:其他的产物如氯化钠、氯化钙都属于盐。像这样酸和碱作用生成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归纳总结: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酸+碱—→盐+水 2.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3.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反思交流】

AAO法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AAO法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较高的特点,对已有AAO综合法处理污水的机制及实际运用效果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AAO法;氮磷;城市污水处理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在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生活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道路拥挤,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又可以细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其中水体污染由于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现代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其正常的使用,同时也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较高的特点,本文就AAO法处理污水的机制和实际处理效果进行简要探讨。 1 AAO综合法处理城市污水的机制原理及过程 AAO法又称A2O法,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法能有效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较高的特点,使经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浅析此法的机制原理及实际处理效果,简要的原理示意如图1所示。 城市生活污水中90%以上成分为水,其余为固体废弃物等,所以污水进水时要首先经过沉淀池,去除体积较大的固体废弃物,随后污水进入粗格栅和细格栅等物理设备去除污水中的直径较小的固体废弃物及不可溶性沉淀物,此步骤有助于提高后续处理流程的效率及延长设备使用期限。经过该步骤后,污水被注入氧化沟。氧化沟是AAO法的核心组成部分,氧化沟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厌氧段,缺氧段和耗氧段。此步骤需要使用生物活性污泥,生物活性污泥的培养及使用方法可参照已有的文献[1]。污水首先流入厌氧段,该段反应器主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对一小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在厌氧段中,主要采用聚磷菌释放磷,且兼具有吸收低级脂肪酸低级醇等易降解的有机物。由于聚磷菌释放磷,该段中TP浓度逐渐升高,至缺氧段升至最高,在实际生产中需检测该段中TP浓度,以检测设备是否运行正常。此段中大量产生的磷在随后的好氧段中会被聚磷菌大量吸收,再通过二沉池将剩余的污泥去除,从而达到处理污水中磷的目的。厌氧段需要严格控制溶解氧(DO)在0.2mg/L以下。关于氧化沟三个主要部分的DO 控制值以及异常情况及解决方案可参照已有文献。[2]经过厌氧段处理的污水随后流入缺氧段,缺氧段首要的功能就是脱氮,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将由原污水中及随后由好氧段中内回流而来的硝态氮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变成氮气,排放到空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所以虽说BOD的去

中和反应中反应热的测定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碎纸条、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Δ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板书]V酸=V碱=50 mL。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三、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七、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蚊虫叮咬后涂抹浓肥皂水为什么能减轻痛痒? 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会2.不会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两个方案:一只有酸碱中和反应。二借助酚酞指示剂酸碱反应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 管慢慢滴入稀盐酸(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 验现象),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 现象。 [学生]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 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NaCl+H2O [教师拓展]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气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气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杨冰倩12化41 12234014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水污染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别探讨了氧气、臭氧和过氧化氢三种气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论述了氧气在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氧气臭氧过氧化氢污水处理应用 Application of Gas in Treating Wastewater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dustry,th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especially in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gas oxygen, ozone and hydrogen peroxide applicatio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mainly discusses the oxygen in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the role of each part Key words:Oxygen;Ozone;Hydrogen peroxide;Sewage treatment;application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通过空气供氧,向盛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中连续鼓入空气,以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生存、繁殖需要,从而改善活性污泥的性质,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除此之外,氧气在污水处理的其他环节也有作用,例如曝气池沉砂池,以及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曝气生物滤池。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不仅具有优异的消毒作用,而且在水处理中同时具有去除水中的色、臭、味以及一些 无机化学物质。H 2O 2 是一种全面有效的杀菌剂,杀菌速度快。本文通过以上三 种气体来阐述气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氧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1曝气沉沙池 曝气沉砂池就是在池的一侧通进空气的沉砂池。池内的污水在空气引导下成螺旋形向前流动(即旋流)。污水在这种周边到中心逐渐减少的旋流流速作用下,砂粒被带到池底的集砂槽中而被分离。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从砂面上冲刷下来的污泥都处于悬浮状态,并随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国外从五十年代开始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训练2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基础过关] 一、中和反应反应热 1. 已知H + +OH - ===H 2O 生成1 mol H 2O 放出热量57.3 kJ ,下列反应中能放出57.3 kJ 热 量的是 ( ) A .1 mol 稀H 2SO 4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 B .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1 mol H 2O C .稀盐酸与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 D .稀NaOH 与95%浓硫酸反应生成1 mol 水 2. 含有11.2 g KOH 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 -1 的H 2SO 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 的热量, 表示该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11.46 kJ·mol - 1 B .2KOH(aq)+H 2SO 4(aq)===K 2SO 4(aq)+2H 2O(l) ΔH =-11.46 kJ·mol -1 C .2KOH(aq)+H 2SO 4(aq)===K 2SO 4(aq)+2H 2O(l) ΔH =-114.6 kJ·mol - 1 D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3. 实验室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除需要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外,所用的其 他仪器和试剂均正确的一组是 ( ) A .0.50 mol·L -1 盐酸,0.50 mol·L - 1 NaOH 溶液,100 mL 量筒1个 B .0.50 mol·L -1盐酸,0.55 mol·L -1 NaOH 溶液,100 mL 量筒2个 C .0.50 mol·L -1盐酸,0.55 mol·L - 1 NaOH 溶液,50 mL 量筒1个 D .0.50 mol·L -1 盐酸,0.55 mol·L - 1 NaOH 溶液,50 mL 量筒2个 4. 用50 mL 0.50 mol·L -1 盐酸和50 mL 0.55 mol·L - 1 NaOH 溶液反应,实验中测得起始温 度为20.1 ℃,终止温度为23.4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18 J·g - 1·℃- 1,盐酸和NaOH 溶液的密度都近似认为是1 g·cm - 3,则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热 ( ) A .55.2 kJ B .391 kJ C .336 kJ D .1.38 kJ 5. 将V 1 mL 1.00 mol·L - 1 HCl 溶液和V 2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 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 1+V 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0年中考试题汇编《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2020?金昌)类比、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正确的是()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所以铁和盐酸反应也生成FeCl3和H2 D.点燃H2、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CO、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发生爆炸 2、(2020?枣庄)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合理的是() A.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显碱性 D.中和反应一定能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3、(2020?泰安)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4、(2020?绥化)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一氧化碳也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5、(2020?永州)如图是室温下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x是氢氧化钠溶液 B.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b点表示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滴加方式是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6、(2020?恩施州)某工厂排出的废水pH小于7,并含有较多的Cu2+,对环境污染严重。从环保及回收利用考虑,较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是应适量加入() A.烧碱和纯碱B.盐酸和铁粉 C.生石灰和铁粉D.熟石灰和金属银 7、(2020?株洲)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8、(2020?青岛)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 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实际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4294510.html, 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实际应用 作者:李建鸿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6期 摘要: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和农业上化肥的滥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降低氮含量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以往常用硝化-反硝化工艺进行脱氮处理,但是这种工艺也会带来二次污染,并且大规模治理污水也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厌氧氨氧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污水脱氮处理方式,除了具有脱氮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外,还有能耗低、无污染的优势,因此得到了推广应用。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 引言:在水质监测中,水样中氮元素含量是判定水质的重要指标。水体中的氮可以作为浮游藻类、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由于污水排放导致氮含量明显增加,水体中藻类及微生物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厌氧氨氧化技术可以通过高效脱氮,将游离态的氨氮转化为氮气排出。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基于厌氧氨氧化原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有亚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完全自养脱氮技术等。现就这几种技术的应用条件、优缺点等展开简要分析。 一、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原理 厌氧氨氧化指的是在厌氧的条件下,以氨氮(NH4+N)为电子供体,亚硝酸氮(NO2-N)为电子受体,以HCO3-为碳源,通过厌氧氨氧化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为氮气(N2)的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NH4++ NO2-+ HCO3-+ H+→N2+ NO3-+ CH2O0.5N0.15+H2O 结合上式可以发现,HCO3-本身既是碳源,又可以直接参与厌氧氨氧化反应,最终转化为无毒、无污染的氮气。除了可以避免最终产物造成二次污染外,还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另外,利用该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后,产生的各类产物均保持中性,不需要后期添加酸碱药品进行中和反应,相比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也节俭了流程步骤,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基于厌氧氨氧化原理的几种污水处理技術 1、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技术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是一种一步脱除氨氮,无需加入COD的新工艺技术。在低氧的条件下,亚硝酸菌有着较强的溶解氧的亲和力,形成了亚硝酸的积累。通常条件下,亚硝酸菌饱和常数为0.2~0.4mg/L,与硝酸菌(1.2~1.5mg/L)有较大差异。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docx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 学习目标定位 ]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 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 + 与碱电离产生H 的 OH-结合成 H 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 OH -===H 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 1 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 +NaOH===NaCl + H 2O。将 0.02mol L·1盐酸与 0.02mol ·L (2) -- 1 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 2SO4+2NaOH===Na 2SO4将 0.01mol L·1硫酸与 0.02mol ·L +2H 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 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 ++ OH -===H 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 H+、 OH -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 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 2O(l) 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 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 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 + 和 1molOH -反应生成 1molH2 O l ,放 出 57.3kJ 的热量,表示为H + aq + OH - aq ===H2O l H=- 57.3kJ 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 1mol 酸与 1mol 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 2 O(l) 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讲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全册《中和反应及应用》同步练习1鲁教版

A. B. C. D. p H 7 T / p H 7 T / p H 7 T / p H 7 T / 九年级化学全册《中和反应及应用》同步练习1 鲁教版 1.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A.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 溶液和盐酸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N2 C.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水鉴别NaOH 和CaCO3固体 2.右图为喷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溶解在墨水(pH :7.5~9.0)中的染料,从喷嘴喷到纸(pH :4.5~6.5)上,变为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墨水偏酸性 B .墨水显中性 C .纸偏酸性 D .纸偏碱性 3.月季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某同学给月季花施肥前,对下列氮肥溶液的pH 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右表。该同学最好选用: ( )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氨 水 pH 7 8 5 11 A .尿素 B .碳酸氢铵 C .硫酸铵 D .氨水 4.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能减缓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的pH 变化的情况符合下图中的( ) 5. 若想使某种pH =0的溶液成为pH =8的溶液,应加入下列何种物质才能实现( ) A .水 B .氢氧化钠溶液 C .稀硫酸 D .pH =0的溶液 6.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KOH ,HCl ,KCl 3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 A .紫色石蕊试液 B .BaCl2溶液 C .AgNO3溶液 D .无色酚酞试液 7.30 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 g 30%的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为( ) A .蓝色 B .红色 C .紫色 D .无色 8.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试回答: 酚酞 (步骤①) (步骤②) 氢氧化钠 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