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摘要】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陆川属于中国的“第六代导演”。本文重点对其执导的四部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结出这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以期对我国电影创作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也给相关的一些从业者和学习者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陆川导演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陆川导演按年份划分属于“第六代导演”,但自称为“新生代导演”。陆川出道十二年,共有电影作品四部,曾担任《黑洞》和《情不自禁》的编剧,他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重在精神力量。2002年的《寻枪》表现了一个丢枪警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超现实主义中包含着黑色幽默;2004年的《可可西里》写实化的影像风格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和对生死的探索;2009年的《南京!南京!》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所有中国人心中不可忘却的历史;2012年的《王的盛宴》走心理悬疑路线,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英雄间的博弈。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后两部电影中受到诸多争论,在《可可西里》给观众留下强烈纪实风格的他在《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中却在某些方面主观化了历史,在《南京!南京!》里甚至被称为爱国投机分子。正如陆川所讲“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是不是独立的”,他在电影中质疑人生,质疑历史,甚至质疑作品的精神品格,他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盲从的时代走入一个质疑的时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他为数不多,题材不一的电影作品中还是可以提取到陆川导演的风格特质。

画面特点

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和意义。如《寻枪》的主要风格是一种黑色幽默。其中马山的老婆一开始倒着看

这个镜头,给人一种异样的黑色感觉。其中所有的景色拍摄都是横平竖直,以某个景物为中心,在马山和陈军回忆婚礼的人员座位时,以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心,左边蹲着陈军,右边蹲着马山,隔着一定的距离,左边的房屋和右边的房屋高度相平,与湛蓝的天交相辉映,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感。在马山追到小偷后,俩人并肩推着自行车愈走愈远的景物构图也同样具有对称美,以马山和小偷两人为中心,青山环绕,蓝天相拥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如《可可西里》的主要风格是一种纪实风格,真实地画面和镜头震撼人心。影片中,被剥了羊皮的鲜血淋淋的藏羚羊,被打死的巡山队员这样的镜头简单,不做修饰,但也真实地令人触目惊心。可可西里的山脉在雾气的笼罩中隐隐约约地起伏着,若隐若现,艰苦的生存环境又宛如仙境。满地的藏羚羊的尸骸,苍蝇嗡嗡着在尸骸上空围绕,秃鹫贪婪的啃食它们的尸骸,这样的镜头真实而有冲击力的反映了盗猎者的猖狂。《南京!南京!》中影片全篇均是黑白拍摄,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更加烘托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观众可以用自身对影片的感情为影片上色。日军向拉贝借女人当慰安妇,小江作为第一个站在前面“拉贝先生,我去”,“我去”,“我去”……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特写了一只只举起来的手,这富有意义的镜头表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牺牲精神。《王的盛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倒叙中回忆跟现实相互交错,摄影跟声音更是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萧条的景色也为影片中的人物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刘邦带领军队出征时,吕雉踉跄着爬上黄色的山坡,在周围野草枯枝的映衬下,显得有几分孤独和凄凉。当刘邦站在秦王宫外,面对滔滔江水,他说“当我进了秦王宫之后,就彻底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自己心底,像大海一样的欲望。”,那天边漂浮的云朵化作无数妖娆多姿,像抚弄着长发,摇曳舞动着的女人,它们代表了刘邦心理逐渐蔓延缠绕的欲望。

二、叙事特点以及开放性结尾

陆川的作品总是强调叙事性和故事性,工业剪辑是其亮点所在。陆川的电影总是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具体线索。马山寻枪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也正是呼应了影片的题目,整个故事的过程都是为了找到枪的下落。《可可西里》以尕玉为了新闻报道深入可可西里,记录它们的

生活为主线,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以及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南京!南京!》以一个充满道德感和良知的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为线索,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而悲痛的历史。《王的盛宴》以刘邦的视角回忆英雄争霸为主要叙事线索。在此叙事大驾构的基础上,再延伸以更多的线索完善影片的结构与故事。陆川的影片就题材来讲各不相同,每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也不尽相同,但影片结构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开放性结尾。《寻枪》中马山到最后诱使结巴刘用完了手枪里的最后两颗子弹,他的鲜血浸染了他的整个上衣,也逐渐铺满他身下的水泥地,所有人都围在他周围喊着他的名字,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但对于马山而言,世界在这一刻静止,他释怀了,马山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站起来,身后大滩的血和胸口的血还在那里,他一步步走着,晃镜头和,慢镜头的使用使得马山看起来更疯癫,心灵在那一瞬间也得到永远的释放,他走在路上,音乐由弱增强,马山开始大笑,所有五官都挤在一起,笑出了眼泪……这种开放式结尾引人深思,加之黑色幽默的渲染,不免使影片富有更多意义。《可可西里》的结尾是一张黑白的巡山队员的合照,照片定格,再淡出屏幕,这样的结局使观众陷入对为可可西里献出生命的勇士的怀念和追忆,也使观众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南京!南京!》中的结尾处一个士兵跟一个小孩在日本兵的刀下幸存,小孩耳朵上别着小野花,开心地笑……士兵跟小孩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希望,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这样的结尾也是充满意义。《王的盛宴》里,影片的最后结局是刘邦一袭白衣,持剑左右顾盼,寻寻觅觅在树林中,雾气笼罩树林,前方白雾茫茫,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刘邦的自述和这样的环境相结合,给影片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让人们不禁对英雄间的博弈有了自己的评价。

三、影片的题材均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影片的主人公均带有理性的悲剧色彩

如前所述,陆川的影片虽然题材各异,但是还是有着其共同点。陆川的影片因为都是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去看问题,所以影片常常饱受争议。《寻枪》表现了警察马山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找到丢失的手枪牺牲了自己。《可可西里》是出于对生态环境面临的严

峻考验,用藏羚羊被猎杀,巡山队员用生命捍卫自然来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南京!南京》更是站在历史和道德的高度和广度上,赋予一位日本士兵崇高的道德感,平静而有冲击力地来表现历史。《王的盛宴》中以刘邦的视角述说历史,刻画了真英雄韩信,光明磊落的项羽与胆怯多疑的刘邦形成对比。而这段历史,也是陆川主观化的历史。《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这两部史实性很强的影片遭受诸多争议,前者争议在历史中的日本人是否如影片中一样具有高尚的人性,后者则争议在历史究竟是客观的历史,还是陆川本人主观化的历史。陆川接受采访时讲到“我们不应该去很懒惰地接受书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寻找隐藏在历史黑暗处的真相。”在陆川认为,观众的质疑才正是他想要的。陆川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带有悲剧色彩。马山为找手枪牺牲,巡山队长日泰被盗猎分子打死,角川在经历了南京的大肆杀戮后,内心经受不住折磨而自杀,韩信因一个包子对刘邦感恩在心投奔刘邦,却因刘邦的多疑被吕雉绞死。英雄人物的光辉使观众看到信仰的力量所在,生,不是为了死,但是不平凡的死,却使生命显得异常伟大,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不惧艰险,为国为民,却也逃脱不了悲剧式的命运。

陆川导演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坛上独树一帜,它年轻新颖富有创新,但它有时又缺少强有力的客观事实做后盾。但无论怎样,陆川导演充满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电影的确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心灵冲

击和深刻思考,质疑让陆川进步,也让电影意义隽永。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尔?兰福德著,宋铁军等译,摄影艺术与摄影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

[2] 李艺等著,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北京

------------最新【精品】范文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国内著名导演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 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 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显,身为赵国人的无名,为报灭国之仇,练剑十年,一意刺秦,其志坚意决可见一斑,而导演却让他这种积蓄良久的决心在残剑的一番劝说中灰飞烟灭,最终放弃刺秦。其转变之快、思虑之深,已不符合一个侠客的身份,更像一名理性的智者。即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具有某种特殊性,而片中对这种特殊性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合理的艺术表现,因此其结局显得突兀而可笑,观众被导演的如此设计迷糊的团团转。 2、《黄金甲》中导演更是采用上万盆真实的菊花来做道具,还有演员身上用重金属打造的黄金服装,色彩斑斓的琉璃柱子,场面铺设的如此豪华,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够玩得起这样的大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

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

王家卫导演风格作品全解析(精品推荐)

人人都爱王家卫戴着墨镜的王家卫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他的电影也是相当的风格化,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求完全解读王家卫,只求能尽力破解他以及他的电影的密码~ 以下几篇文章从他在电影圈起步开始讲起,再到对他导演风格的概括,最后附上几篇对他电影的详细解读,邀大家共赏 ~ >>起步之初 编剧时期的王家卫 当看到成名后王家卫的电影,再回顾他任编剧时的电影,我们会很难想像这样一个编剧,会是后来这样一个富有个人风格的电影作者。 >>导演风格 走在重庆森林里的王家卫 从剧作到视听元素,全方位解读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影片细品 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花样年华》中暧昧的影像、华丽的光影是否让你动容?我们就来看看王家卫是怎样用镜头来把握这种氛围的。 看《重庆森林》的的开场段落(搖镜与滤镜) 引用下片中的台词“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电影擦身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这篇文章让你更了解《重庆森林》这部知己之作。 学院派解析《春光乍泄》 疏离的情感,青春的忧伤,在全面、精准的分析下变得有据可循。

>>起步之初 编剧时期的王家卫 文/蒲锋 没戴墨镜的王家卫~ 对于香港电影,王家卫可说是两个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一个不太著名的编剧,在1988年首次执导,片名叫《旺角卡门》,一部看来是黑帮片风潮中一部并不特别的电影。但教人意外的,这是一部富新鲜感的黑帮爱情片,更教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个编剧出身的导演竟然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风格。 但《旺角卡门》仍然只是部富风格的类型片,其创新也是在香港的工业体系之内,其成功也因此能被工业的其他人所吸收(例如随之而来的《天若有情> )。《旺角卡门》之后,集合六名青春巨星合演的《阿飞正传》却是一个更大的意外,它精致的场景却结合断裂的叙事,完全与香港的主流类型片大异其趣,却自有它教人心折的魅力。它的独特,令香港主流电影根本无法仿效,虽然它的票房收入或许也令到主流港片制作人不想仿效。

浅析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风格

浅析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风格如果要评选中国导演里面的文人,陈凯歌必须是第一位,同班同学张艺谋曾经如此评价陈凯歌:“82届中文学修养最高,文笔出众,以理性、思辩见长。”作为中国大陆第五代领军人物导演陈凯歌,一直被人当作富有精英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型导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学气息的导演。既能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习一手好文。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同样如此,这部电影还在1993年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第一部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电影,为华

语电影树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哲理性:在第五代之前,中国好电影的标准是好故事基础上的人物性格化,而陈凯歌则把好电影树立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像《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都展示了“特定的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从这一点上看,陈凯歌更像一个电影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题材多样性:他以驾驭历史题材见长,也偶有涉足当代题材、玄幻类型,作者风格明显,充满人文情怀。他立足于中国人的主体性,思考中国人的现代性转型。他的思考使他获得了“电影哲人”的称号。他曾在访谈中说,“拍一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投射我的内心活动”,他一以贯之地在电影中真诚地剖析自己,将自己的世界观有所表达。 文化性:与其说陈凯歌的电影是艺术电影,不如说他的电影是文化电影。陈一直在他的电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厉。网上有一句话这样形容陈凯歌和张艺谋,张艺谋是杜甫,陈凯歌是李白,李白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浪漫气息,这样形容陈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摘要】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陆川属于中国的“第六代导演”。本文重点对其执导的四部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结出这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以期对我国电影创作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也给相关的一些从业者和学习者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陆川导演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陆川导演按年份划分属于“第六代导演”,但自称为“新生代导演”。陆川出道十二年,共有电影作品四部,曾担任《黑洞》和《情不自禁》的编剧,他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重在精神力量。2002年的《寻枪》表现了一个丢枪警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超现实主义中包含着黑色幽默;2004年的《可可西里》写实化的影像风格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和对生死的探索;2009年的《南京!南京!》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所有中国人心中不可忘却的历史;2012年的《王的盛宴》走心理悬疑路线,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英雄间的博弈。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后两部电影中受到诸多争论,在《可可西里》给观众留下强烈纪实风格的他在《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中却在某些方面主观化了历史,在《南京!南京!》里甚至被称为爱国投机分子。正如陆川所讲“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是不是独立的”,他在电影中质疑人生,质疑历史,甚至质疑作品的精神品格,他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盲从的时代走入一个质疑的时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他为数不多,题材不一的电影作品中还是可以提取到陆川导演的风格特质。 画面特点 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和意义。如《寻枪》的主要风格是一种黑色幽默。其中马山的老婆一开始倒着看

导演风格分析

姜文导演风格分析 一、选题原因 姜文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集演员导演与一身。作为演员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有话好好说》《鬼子来了》,作为导演主要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姜文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影像风格方面,他的电影显示出独特创作视角和艺术个性,非常规叙事营造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反讽、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姜文电影彰显出另类独特的气质。姜文作为当今中国影视圈能够创造票房过亿的导演之一,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演员。他在电影荧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例如:《芙蓉镇》中的右派分子秦书田,《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有话好好说》中的“赵小帅”、以及 2010 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等等。姜文是一个由演员转型的导演,演员出身的导演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纵观其导演的影片,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出色且演员的整体表演风格统一。姜文影片中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特点让人过目不忘,形体设计个性化,表演节奏幽默诙谐。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姜文都是才华横溢而又极富有个性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系列影片中,姜文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职,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荒诞的电影表现手法,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历史印象;抒写了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二:具体分析 1.表演分析——以电影《红高粱》为例 姜文在影片《红高粱》中饰演“我爷爷”这个形象,这个人物在剧中有时勇猛,有时粗鲁,有时傻呆,有时又像奴才一样。可谓姜文将这人物塑造的淋漓尽致。比如说在肉铺喝酒这场戏中,“我爷爷”对肉铺的老伙计趾高气扬,要久要肉。当土匪头子来了以后,他马上低头哈腰,甚至下跪赔罪。他趁机把土匪头压在身下,为“我奶奶”被抢而杀气腾腾,但当土匪他他打倒在地,用枪对着他时,他又求饶、后悔、怒骂,又无可奈何。在这短短的一出戏中,姜文的表演可谓是转换的恰到好处。 豪放,是姜文在这部影片中表演的又一大特色。影片中,“我奶奶”把“我爷爷”赶出屋后,家里的伙计们把他抬出去,此时的他还不时的用腹部拱动,那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2003年,一贯以“青春偶像”气质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徐静蕾“演而优则导”,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和爸爸》,这部投资近两百万的影片凸现了她的导演潜质,不仅荣获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而且受到投资商青睐。2004年,保利华亿公司投资2000万,力推其完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同名小说的电影,既有中国传统爱情的含蓄,又不失原著中的浪漫与激情,荣获第52届西班牙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 这两部电影虽有稚嫩之处,但体现了一位“作者导演”的个性。本文试从母题,叙事,镜语三个层面,探讨徐静蕾的导演风格。 母题:成长与拒绝成长 《我和爸爸》中,少女小鱼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从此她同“从未谋面”的爸爸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新生活。从陌生到依恋,两人感受着亲情之爱与生活的无奈。这是父女冲突的故事,同时也是成长的故事。 “成长”是一个遍遍重复的母题,但经典的成长故事往往被表述为少年的“涉世”经历—在与世界的冲突中逐渐丧失童年最可爱的夸大妄想的梦,放弃一部分自我,在痛苦中容入世界。但中国电影史上女性的成长缺席已久—即便存在,也往往是化妆后的男性故事。 《我和爸爸》对女性成长的讲述依然借用了“涉世”的模型,但“社会”被转化为家庭。小鱼的冲突对象似乎只是父亲—如同男孩面对的世界一般,一个巨大的,异己的存在。 柏拉图把父亲称为“通往永恒的手段”,父亲的首要含义便是创造生命,但创造之后,老鱼并没有履行赐予,保护的职责。因此,最初女儿视他为罪人,宣判他抛妻弃女的罪,视他为敌人,因其“混”的人生哲学。只有在经历了结婚,怀孕,离婚这一生活的循环后,小鱼才明白了父亲的关爱,对父亲的过去也能够有所理解。 如果说男性的成长意味着“融入社会”,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在家庭中学会接受“与我们所爱的人的不完美的联系”。当小鱼母女和老鱼组成一个残缺的家庭,当小鱼对父亲喊出:“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的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都能看到你。”她终于学会了这门接受的课程。 如果说《我和爸爸》讲述父女冲突中的女性成长,那么,《来信》则是在男性视角中用“心理固置”的方式拒绝女性的成长。 《来信》是来自两性的双重梦幻的交织。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男性的白日梦:一个作家,在他41岁生日那天,虚构了一封女人的来信。41岁,男性艳遇史即将走向终结的年龄。他需要幻想一个永远的女性,一份恒定的感情。他对她的爱与相貌,才华,地位无关,她的付出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甚至在生命的终点,她还要把感情制成标本,留作他永恒的纪念。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极度自私的男性白日梦,却总是能引发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女人的共鸣。或许,从心理学上分析,对这个几近自虐的女性形象的认同,源于少女时代“恋父情结”的爱情幻梦。 波伏娃在分析青春期少女时,认同她们习惯在爱情中将自我自觉“客体化”。“对她来说男人是另一个自我的化身,就像她自己是男人的另一自我一样。但另一自我对她来说似乎是基本的,实质性的,而非根据他那方面,她则把自己看成是非基本的,非实质性的。” 然而,少女总是充满矛盾,一方面,似乎她所依附的男性越强大,她自己的形象越丰满。电影版《来信》中的作家便是一个超凡,理想化的存在。他先声夺人,华丽的家具和绅士风度的老仆人拉开了他和四合院居民的距离,他的上千册精装书是少女的梦想,他骑着当时少有的摩托车,穿越游戏的女孩子中间,犹如天使降临。这是一个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魅力王子。

深度解读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在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像张艺谋这般“漂浮不定”。作为摄影师参与创作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1987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之后,其电影的艺术创作始终走在了中国导演们的前沿。 什么是风格?张艺谋的同班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曾说:“影片分析手册”,那么电影风格除去蕴藏在其内部深刻的主题阐述之外,最能够为观众所观的就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和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变更的。 当然,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般都会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和事件中去,去探讨人性和内心最纯粹的表现。陈凯歌醉心于历史的解析,黄建新醉心于都市的迷惘,田壮壮醉心于宗教的诠释,而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一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精神家园的反观。《红高粱》所表现黄土高原上人们天然的“精神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反应的传统封建文化对新生女性思维的压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现农村法制思想的萌发;《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纯真萌生的爱情的一种渲染;以至于张艺谋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所呈现出的那种社会主义主流思潮“革命主义精神”,这些都深刻的反应着张艺谋本身对于个人和

群众内在精神生活的写照。张艺谋的电影与陈凯歌电影关于电影主题性和内涵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陈凯歌更加注重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张艺谋则更加注重于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历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可以呈现以下的几种大的宏观划分,但是划分之中也有小的区别。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这在其他艺术家中是很少有的,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当然,张艺谋的电影始终处于被关注、被争论的漩涡之中,其主要根源就是他的电影始终处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之中,显示了多元与开放的艺术追求,在执著与困惑之间思索着人、民族与艺术的命运。但无论怎样,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对我们理解他的电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追求,思考他的电影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

新形势下导演风格与电影叙事的关联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0684213.html, 新形势下导演风格与电影叙事的关联性分析作者:黄韧宗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每一位导演所导演的作品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且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 反映出了他们自身的经历。每一位导演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会体现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和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阐释,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导演风格。本文对新形势下的导演风格与电影叙事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形势下;导演风格;电影叙事;关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96-01 当前,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风格迥异的电影开始产生。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电影,本文对新形势下的导演风格与电影叙事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先对导演风格的具体内涵进行简单阐释,然后,仔细分析形成和影响导演风格的相关因素,再认真剖析导演风格与叙事电影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国的电影导演更好地进行创作,从而,促进我国电影行业快速地进步。 一、新形势下我国电影发展的新情况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的电影市场日益活跃,电影的发展日益迅速,与此同时,从事导演行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因此世界观也存在差异,对美德的追求、向往及阐释也因人而异,所以电影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风格迥异的电影。 二、导演风格的具体内涵以及影响其形成的相关因素 一般来说,我国的电影作品不但受社会、经济、政治、传统文化、时代、阶级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导演自身个人经历的影响,电影中投射着导演自身经历的影子,此外,电影还会受到导演的道德素质、知识文化水平的影响,这些综合性因素会影响导演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从而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得以体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是独具特色的,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导演的内心,了解导演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 现在来分析影响导演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一,导演自身的风格会影响电影的风格。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自身的特色,比如说:在导演技术上,在拍戏过程中对场面的调度、分镜还有对画面的构图、光线、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处理上,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方法,并且对最终画面的效果会有不同的要求。第二,导演对电影角色的设定或是电影情节的安排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第三,导演在每部影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