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在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23000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1965年逝世。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

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幽对鸣泉》

傅抱石《幽对鸣泉》 作者傅抱石 类别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尺寸 98×50cm 成交价2530万元 题识:祖禹先生法正,甲申正月初七,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新喻傅抱石。 钤印:抱石大利、抱石斋、印痴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拍卖场上众家追逐的焦点。“抱石作于金刚坡”,往往是傅抱石作品成熟、精彩的代名词,而熟悉傅抱石生平的朋友都了解,金刚坡时期作品普遍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小幅”作品居多,这与傅抱石与重庆的居住条件有关。而本幅《幽对鸣泉》图在符合了金刚坡作品成熟、精彩等特点的同时,又有着98cm×50cm的尺幅,对于收藏傅抱石画作,特别是金刚坡时期画作的藏家来说,其意义不言自明。 本幅作于1944年,时傅抱石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傅抱石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应徐悲鸿之邀至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期间随迁重庆,寓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此居住了八年。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多次提及金刚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后演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可见,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画风大变,也是其绘画风格成熟即风格形成的阶段。 此图取全景式构图,主题写老者幽居深山,值友人来访,童子烹茶相待。二老对坐谈天,山上瀑布倾泻,飞鸣而下。二老者不必究其为何人,总之为避世遁迹之高士。此类题材,傅抱石常写之,意在画山水,人物不过点题而已。而画山水,又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借诗意的风景抒发对时代与人生际遇的感叹。 画面极有气势,近景古松荫蔽,峻峰巍峨;远处三股飞泉,奔腾而下,的确似有鸣声。在画法上,山体以破笔散锋的“抱石皴”快速写成,极尽毛笔之所能,利用笔尖、笔肚、笔根去勾勒皴染,呈现出险峻、峭拔的特征;用墨酣畅淋漓,营造出湿气氤氲的效果;设色较淡,仅以赭色渲染山体,薄染几笔花青,重以情态,而非真实的色彩。画家以不同的块面组合与墨色水气的交融传达出巴蜀山水苍茫厚重的特质,虽率意简略,笔墨松散,却有一种天真情韵在其中。二高士与一童子虽为点景,却神态悠然,连树下茅舍内的一只茶壶亦刻画生动。整幅在粗豪迭宕的笔墨之间仍不失物象互动的合理铺陈,实乃傅抱石风格成熟期的山水佳构。著录:1.《中国书画》,第40期,傅抱石作品专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封三。 2.《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傅抱石》,第53页,日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 3.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傅抱石作品精选》,傅抱石绘,第10页,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2年7月。 4.《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傅抱石》,贾德江主编,第29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5.《傅抱石画集(上卷)》,傅抱石绘,第74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 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雅乐图立轴设色纸本 题识:新喻傅抱石,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钤印:傅、抱石之印、抱石斋、其命唯新傅抱石是中国绘画史中少有的同时以山水和人物并称于世的画坛巨匠。此幅《雅乐图》和《丽人行》创作于同一时期,虽无《丽人行》之繁茂艳丽,却更为典雅、含蓄、和幽逸。画面构图精炼简约,而重点情节集中和突出;意趣饱满而充盈;对衣着的勾画十分鲜活、细腻;设色淡雅而倍显清新。尤其是对于人物形象地刻画,生动传情,在优雅与庄重中不失浪漫情绪的流露与传递。演奏者一个抚琴、一个吹笛,配合默契,与赏乐者自然交流并相互感染,默契中达成了人与人、音与意、情与景的和谐与共鸣。在傅抱石先生极具古典风格的众多人物画中,《雅乐图》古韵绵长而悠远、古意浓郁而回肠,堪称其精品佳作中极为突出、极为特殊的代表性画作。陶谷赠词设色纸本甲申(1944年)作 陶谷赠词设色纸本1944年作题识:陶谷赠词。此拟写李主宴谷澄心堂。出丝兰于席歌风光好时指景也。甲申六月二伏,傅抱石写。钤印:傅、傅抱石、抱石斋抱石先生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鉅制,又有小品点晴,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

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或哪个典故。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 东山携妓图设色纸本1944年作款识:甲申端午延二日,于重庆西郊,新喻傅抱石。钤印:抱石之印(白文)、踪迹大化(朱文)“东山携妓”,典出《晋书·谢安传》,晋高小谢安,字安石,因不满朝庭昏庸、官场腐败,称病辞官,隐居浙江上虞之东山,闲时携妓出游,歌吹漫舞。以行为的放浪风流,掩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傅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谢安放浪的形迹,其隐饰着的内涵和真情,才是先生为图的宗旨。全图不作背景,简诘而明晰。谢安宽衣大袖,直面而行,与相随二妓全无顾盼与呼应,脸上着意加重的眼窝,似密布的愁云,炯然有神的眼目,含着隐忧,悲怆与刚毅。作者特别夸大了谢安的头部,正是为了强调和传达主人公这种复杂而细微的神情。这种夸大的手法,在晚明人物大家陈老莲的作品中时时可见。二妓面容娇美,相行相随间似有交流,其满目茫然的神色说明,她们对主人公的种种举止殊多不解。在图中,她们的角色既用以形成对比、陪衬主体,又用以调济色彩,丰富画面。 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傅神写照,正在阿

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观后感 一、山水 “你们中国人都住在深山里吗?我发现你们的画中总是小溪、瀑布与山林。”面对中国的山水画,外国友人如是问道。 大河文明孕育出的我们很早便走出了深林,但云山深处却成了一种文化长久以来的栖息地。 古时,儒学是文人士大夫一致的信仰,而现实的复杂却难以以纯洁的信仰一以贯之,于是道家的洒脱成了他们案牍之外的寄托。而“道法自然”,云山深处无疑充满自然的幽深,自是游目骋怀、挥毫泼墨的绝佳之地。 二、皴笔 简单的颜色,隐隐相似的意境,自《游春图》以来山水画何以千年不衰?除了心灵的需求,亦有技法的创新。 那不勒斯海湾是西方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数百年来,无数画家笔下都会出现维苏威火山经典的山头,但得益于光和影的应用以及透视角度的不同,并没有重复的画面。那么,没有西方空间阴影构造的山水画呢,创新从何着手? 皴笔的应用是山水画上的一大亮色,借助皴笔,无需颜色的叠加,

黑白灰的组合便可使山岩的骨骼肌理栩栩如生。同时,亦隐隐约约透着作者的心境。 范宽的“雨点皴”密如细雨,唯有久居山林之人,才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山石的苍劲浑厚。米氏父子的“米点皴”似随意挥就,却生动地点染出江南雨后的山色空蒙,也是须率性如此,方能以点作画吧。傅抱石的“抱石皴”,笔锋散乱,打破了用墨的成规,浑然天成,中也不乏作者对中西美术的融贯,以及处于历史交汇点的独特境遇。 三、留白 与西方崇尚写实不同,中国文人不屑现实的再现,因而画更多被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从山水画中的留白,即可窥见一二。 道家崇尚“虚室生白”,“澄怀观道”。道家哲学的“有”是建立在”无“之上的,”得”是建立在“舍”之上的。故而,山水画的充盈不是油画那般的饱满,而是一段含蓄的留白。 以天地观之,山水渺小了,然而一片留白,不仅是山间湿润的气息,更与广袤无垠、神秘结缘。渺渺茫茫间有“先生醉卧浮云里”的悠然,有吞吐大荒,穷尽八极的境界,它使诗人不在站在山水的视野之上,而是将心作桨,纵浪大化,以游无穷。 画的是山水,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已没入云山深处的渺茫之间。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此件《兰亭修禊图》手卷的创作完成时间为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其时抗日战争刚刚取得了胜利,傅抱石复员南京有望,多少国仇家恨,别情离意缠绕在心头,傅抱石怀着激动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基本信息 【名称】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1945年作 【作者】傅抱石 详细介绍 内容 这从傅抱石另一件同日完成的小品画《金刚坡麓》的题识中可以了解,他在该件画作上题到:“余自己卯夏(1939年)入川,即寓于是,已六载余矣。今东下有望,可胜恋恋”。 此图在三米余长的手卷上共绘制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为主要人物及侍从9人),雅集于崇山流水之间,神态各异而生动。卷首以大字篆书题写“兰亭修禊”四字,行笔圆润充实,气息浑厚,画尾以蝇头小楷工整的抄录了“兰亭序”全文,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的巨制,在傅抱石的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特点 虽然除此之外,傅抱石还有另外三件以“兰亭”为题的作品,但与之比较,此次永乐上拍的《兰亭修禊图》手卷特点更为突出。 其一,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绘上用笔从容肯定,细节描绘把握得当(介乎1945年和1956年两图人物细节描绘程度之间),在似与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感受交待得淋漓尽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 傅抱石喜欢和善于绘画古代人物,他人物画上常钤的印章“上古衣冠”正表明其心迹。他对于我国的历史,尤其是古代的文化、历史故事都烂熟于心。傅抱石以与书法同源的线条来表现古代衣冠,以纯粹的民族情趣的画风,与古人相互合拍。重要的是傅抱石有着对于古代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时代、历史背景的熟饪,有着一种“对于史的痴嗜”,虽相隔时空,却心心相息的体悟和交流。所以傅抱石笔下的古人古意盎然,直似呼之欲出。他对古代人物描绘的范围很广,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上下数千年,无所不包。而傅抱石对于兰亭修禊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二,由于此件作品绘于手卷之上,在构图上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易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情趣场面,因此在人物与景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和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的把握上似乎更胜1956年之《兰亭图》。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创作中借鉴了古人的构图,茂林修竹中,数十位士大夫分列两岸,参差坐立,修竹曲水纵酒狂欢,觥筹交错。把兰亭修禊的千古盛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中更体现了傅抱石强烈的个人风格。1939年至1946年是傅抱石创作最为成熟和辉煌的“金刚坡”时期。兰亭修禊图中,其山水受到奇茂多雾的巴山蜀水的影响,更加苍莽淋漓。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直有咫尺千里之感。而人物的创作即借鉴了顾恺之和石涛的技法,又用流畅精练的线条表现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气

重庆有那些著名画家

重庆有那些著名画家 傅抱石:(1904-1964)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

傅抱石与李可染的对比研究

傅抱石与李可染的对比研究 摘要:对比研究是一种很有效应的艺术研究与批评方法。傅抱石的迅捷挥洒与李可染的稳重敷写形成对比,却都异曲同工,来传达同样一个审美内容,达到同样一个精神高度。究其背后的因由,既有艺术道路的差异,又有具体而微的用笔用墨的区别。通过对比研究,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风格形成与表现的启示价值,继而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探讨艺术的创造性思路,以期在新时期发现更多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艺术大师。关键词:对比研究傅抱石李可染笔墨快慢力度一、小引对于艺术对象的研究与批评,死盯住那个对象本身不放而不及其余,无疑没有太大的收获,也不会研究得全面、具体而深刻。对比研究,则通过与有关联尤其包括有差异的方面加以对比,触类旁通,加以引申,进而尽力摆脱研究中的片面性与单薄性。对比产生效应,对比研究是一种很好的艺术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适用于不同门类艺术与风格之间的研究,也适用于国际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区分,更适用于同种类艺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比较。“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篇中这么说,是看到了艺术个性与风格的不同表现,就类似于人与人面貌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必然。一幅同样题材的国画作品,比如山水画,因为作者才情个性、精神气质以及作

品构图取景、笔墨结构、语言形式等等方面的细致不同,便影响到最终的视觉效果与审美体验。风格的内容与形式,大多的表现为差异性,八大山人的精谨简净与黄宾虹的繁复活变形成对比,李苦禅的随意自然与潘天寿的匠心经营形成对比,傅抱石的迅捷挥洒与李可染的稳重敷写形成对比,齐白石的稚拙浑朴与王雪涛的娴熟清丽形成对比,等等。抛开读者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标准、审美心态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些可以形成鲜明对比的绘画风格,却都可以异曲同工,来传达同样一个审美内容,达到同样一个精神高度;所谓“和而不同”,此为一佳例。在艺术的对比研究中,寻找共同点与差异性虽然同样重要,但是进一步探讨差异性产生与形成的多方面的缘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有“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意义。本文谨检出傅抱石与李可染作为个案进行粗浅的对比,通过这两位中国现代山水画两大代表人物的作品特征的分析,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风格形成与表现的启示价值,继而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探讨艺术的创造性思路,以期在新时期发现更多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艺术大师。二、艺术取径同样的世界观,会因不同的方法论而导致不同的经验与结果。同样的目的地,会因不同的取径而得到不同的阅历与感受。傅抱石与李可染,固然其生性才情的差异起着绝定性的作用,但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道路,使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得以划分开来。傅抱石与李可染的道路,有若干共

傅抱石书画作品鉴定

傅抱石书画作品鉴定 傅抱石是当代中国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要想鉴别傅抱石的书画作品,首先要学习和研究他的学识、学习他的艺术里程、博览他的书画真迹、掌握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征。其二是“烂熟”画家的印章和款题。三是掌握画家各时代用过的纸张、丝绢、墨、印泥等各种鉴定依据。 一、傅抱石书画艺术风格与艺术特征 傅抱石是一位把学者的科学冷静、诗人的丰富感情、画师的高超笔墨功夫三者集于一身的大画家、大诗人,他的每一幅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绝不是以诗句题画,而是诗情与画意巧妙的结合,这是傅抱石作品的真谛。纵观历史,达到此境界的,仅仅古有王维、石涛,今有傅抱石。 傅抱石原名傅中洲,字庆远,号瑞麟。因为他早年学画时仰慕石涛,改名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以明其志。所以傅抱石早年的绘画,直到上世纪30年代,在扶桑求学期间,还能看到石涛、陈老莲画风的痕迹。傅抱石的艺术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其命维新”的一生。他经过扶桑求学,到1939年寓居重庆,经过金刚坡探索,40年代末,自己独特画风以臻成熟。50年代他又开始新的追求,画风也渐有所变,除了主题内容的充实和变化外,苍茫的笔势增加了酣畅雄健的成分,偏于灰暗的色调也趋于明快。1960年江苏国画写生团历时三个月,行程23000里的写生,以及之后的东北和东欧的写生,让傅抱石的胸怀更加开阔,使他以臻成熟的艺术格外丰富多彩。总之,重庆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艺术草创初成的阶段,60年代才是其艺术进入巅峰时期。这是鉴别傅抱石书画最基础的知识。 “抱石皴”是傅抱石在绘画技法上的最大创造。他综合古人精粹,深入观察大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表达山峦纹理的绝妙方式,即具有内在的严格规律。又变化万端,豪纵而不紊乱,散锋变成无数中锋,处处刚健。而伪作则用笔杂乱,无规律、少变化,侧锋多而疲软。 二、傅抱石书画的印章和款题 中国的传统习惯,印章是人们生活中代表个人的一种凭证,自古一直沿用至今,艺术作品上作者的印章和款题更是不可少。因此,历代鉴定艺术品的真伪,常以印章和款题作为重要依据。《历代书画家印章款识》这本书,向来是鉴定专家必备的工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傅抱石《西岳雄姿》赏析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西岳雄姿》赏析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傅抱石率领一批长年居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组成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十三人离开南京,“开眼界,扩胸襟,长见识”,历时三个月,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六省十几个大中城市,成为当时中国绘画界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同时也将1950年以来中国画写生活动推向了了一个历史的高潮(图1)。 在行程中,傅抱石兴致勃勃,瞻仰革命纪念地,游览风光名胜,参观工矿企业,一路走一路画,深深地被壮丽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并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画幅之中。10月12日,写生工作团抵达玉泉院并向华山进发,晚宿娑罗坪道观,次日经十八盘登上青柯坪,饱览西岳美景(图2)。一路上,他还饶有兴致地地与写生团的画家们谈论明代王履《华山图》的创作。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其海拔两千一百五十余米,山势峻峭奇险,自古以来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它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三十六小峰罗列于前,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美不胜收。 面对这一切,长年居于江南的傅抱石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目睹太华奇峭的西峰雄姿和变幻的烟云,不无感慨:“对于长期生活在平畴千里的江南水乡的山水画家,对于长期沉潜在卷轴几案之间的山水画家,一旦踏上了‘天下险’的华山,您能禁得住不惊喜欲狂吗?”他在青柯坪停留数小时,观其气势,察其形态,速写西峰、青柯坪和东西两侧诸峰,以扼要简练的线条速写画稿多幅,(图3)为稍后的华山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1月1日,傅抱石经过数日的构思在成都作成《漫游太华》(图4),题识:“庚子秋深,漫游太华第一日,宿青柯坪。始写于成都,抱石并记”,是为其第一幅华山图。诚然,华山陡峭壁立,直上直下,缺少变化,比较难以入画。但在傅抱石笔下,却出入意外。是图虽为册页小品,但小中见大,十分精彩。笔直的山势,重重叠叠,增强了整体气势的雄伟巍峨,再加山间云雾飘飞,使画面灵动而活跃了起来。 后来,傅抱石在旅途中一连创作了多幅华山图,皆精彩纷呈,如《华山青柯坪》(图5)、《华岳耸翠》(图6)等,尽管并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华山险峻、奇崛、雄健的气象被成功地表现出来。1961年4月,回到南京后的傅抱石完全沉浸在华山图的经营之中,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终于完成《待细把江山图画》(图7),真实再现了华山的险峻山姿的雄伟气势,题云:“待细把江山图画。庚子深秋,随江苏国画家漫游太华,归来写此,并题稼轩词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记。”这里,山峰直入云霄,气势逼人,又云雾缭绕,虚幻空灵,近景树木葱郁,房屋、车辆、游人井然有序,更能衬托山之险峻。傅抱石根据华山结构肌理,运用独创的抱石皴式的荷叶皴,用笔极为豪纵,上下翻飞,怱轻忽重,纵横挥洒,如乱柴积薪,而嶙峋之山岩,劲健之肌理,却又巨细无遗。其吞吐变幻之神妙,真使人难测其高深!自1961年5月北京“山河新貌——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汇报展览会”展出后,《待细把江山图画》引起了极好反响,成为傅抱石后期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

(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 “诗情”与“画意”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的艺术赏析 摘要:《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题目出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整幅画都是从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上下功夫,概括了祖国的壮美江山”。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关键词:傅抱石 《江山如此多娇》 诗意画

傅抱石,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南昌人。他是中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人。傅抱石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间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擅长山水、人物,早年师法古人,尤其推崇石涛。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风格独具,开创了现代金陵画派的全新风格。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从而画意深邃,章法新颖,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徐悲鸿赞其画曰:“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可见对其评价之高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9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两个月后,傅抱石又来到了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名作《江山如此多娇》。从韶山到北京,是傅抱石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他的作品打开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后来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山如此多娇》成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 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 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 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 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 求的艺术境界。 ,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 本课的设置 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 。让学 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 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 画,感受自然与艺术 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 大的祖 国。 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 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 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 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 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 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 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 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为江苏国画院院长,在1960年9月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23000里的旅行写生,并由此推动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后来傅抱石以《煤都壮观》为代表的社会性题材,在山水融合工业题材方面的努力,已经明示了现代山水画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规律;以《镜泊飞泉》为代表的自然题材,则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灵的震撼和映现。1965年逝世。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

美术鉴赏 徐悲鸿和刘海粟

徐悲鸿和刘海粟的艺术影响力浅谈 1徐悲鸿和刘海粟生平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而同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896-1994年),生于江苏省常州。自幼酷爱书画,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他也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擅长于中国画、油画和书法,对鉴赏、艺术史亦有很深的造诣。 差不多在整个20世纪,刘海粟先生以他的一生投身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和新美术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综观他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由他的美术思想所指引。 2徐悲鸿和刘海粟对中国绘画教育的影响 2.1徐悲鸿和刘海粟的绘画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徐悲鸿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他引入了写实手法,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其代表性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主题,表现善的道德观念,寄寓进步的政治含义。 而在中国现代画家中,刘海栗走的是一条中西融合的艺术路子。他受石涛、八大山人画风影响颇深,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笔墨功力。他系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绘画艺术,对莫奈、梵高等人的体会与心得尤深。他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笔墨技艺与西方现代光色技法融会贯通,努力探索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绘画语言。刘海粟的黄山画是这种探索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探索的艺术结晶。 2.2对美术教育目的的认识 徐悲鸿学有所成后,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意在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起到了积极鼓舞的作用。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其中不乏我国近现代很多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等,他们都是在徐悲鸿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知。可以说,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而刘海粟,从80多年来他为中国美术事业而奋斗的历史看,在动荡不安和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他之所以能始终掌握前进的方向和具有顽强的拼搏的力量,就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美育救国"。蔡元培首倡"美育",年轻的刘海粟深受其影响。早在1912年他17岁和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时就有了这一十分牢固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美术的作用与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觉醒以及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一种强烈的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美术思想,在当时的青年美术家中颇为突出。 刘海粟对美术的理解与别人不同,他认为美术应是广义的:美术不仅是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还要包括工艺音乐和美术教育。他说:"美术可算是艺术科的总称,图画可以当作美术,音乐、工艺也是可以叫作美术的。"他把音乐列入美术,实际上是在办学过程中把音乐归到美育范围中来,并称之谓"时间美术",而把图画称作"平面美术",雕塑和工艺称为"立体美术"。 另外,刘海粟为了实行他要求的"民众的艺术化"和反对少数人"擅艺术的特权"以及提倡"人人得培养其艺术之感受力"的主张,并以"教育尤必归宿于实用",面向社会,使更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在学校首先实行男女同学兼收,废除考试制,采用成绩考查法、科目兼学、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出生,江西新余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46年迁南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1岁。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开宗立派、打造一代新风的国画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奠基人,杰出的金石篆刻家和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的新一代山水画出于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奠基石 傅抱石开宗立派根基扎实牢固。他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年由于成绩优异保送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就读,1925年还是学生的他就发表论著《国画源流概述》,1929年又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轰动了美术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傅抱石绘画的成功,精通美术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研究美术史是傅抱石绘画的基石,其学术成就和绘画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一生努力著述,撰写美术论著150多篇,200余万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傅抱石的著作,凡绘画史、篆刻史、工艺史等,或钩沉于古籍,或考证于文物,研究范围涉及美术的各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美术的伟大精神。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最大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应当是他的全本《中国美术史》,这是他几十年教学、治学生涯的心血结晶,由课堂讲义不断修订、补充而写成的,最后定稿于1953年。全稿数十万字,卷帙浩繁、史料丰富,是傅抱石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由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主编的《傅抱石全集》,详细记录了傅抱石一生的艺术活动和生活经历,录入了傅抱石1932年—1965年创作的2000余件作品。既有传世的代表名作,也有首次面世的精品,并附有作品详细资料及作品点评,部分作品相应附上傅抱石文论精选段落,充分地展现了傅抱石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为傅抱石艺术研究及傅抱石艺术收藏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性与权威性是《傅抱石全集》的灵魂,也是这套书无可匹敌的价值所在。所谓全面性是指,与以往出版的傅抱石画册相比,这套书所收集的傅抱石作品是数量最多、最全面、最丰富的,几乎囊括了他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尤其在绘画上,傅抱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成就:人物故实与唐人诗意、毛泽东诗意、写生、傅家山水与“抱石皴”,都有全面的体现。 引路人

部编语文教材介绍(一年级)

一年级新教材培训 一、新教材的总体特色 新教材的总体特色―――三大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新教材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新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都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幼小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美感的陶冶。使用这套教材,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2、满足一线教学需求,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新教材是根据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它对教学弊病起到了纠偏作用,老教材秉承“两多一少”(“两多“指精讲太多,反复抄练、机械抄练太多,“一少”指读书很少)的传统教学

模式。新教材不仅克服了教学中的“三多”“三少”(“三多”指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得多。“三少”指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少。)而且新教材还格外注重两个延伸(即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如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而爱上阅读,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3、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就像口语交际一“我说你做”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要有一双会听的耳朵和会说话的嘴巴。总之,新教材切入了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 二、新教材的几点变化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调”、“减”、“增”、“融”。 (一)调。 1、教材板块调整。 原版教材开始是拼音教学,新版教材改为识字教学。因为拼音教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名旦荀慧生的简介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名旦荀慧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荀慧生生于1900年1月5日,字慧声,而他的号是留香,在行业内使用的艺名是白牡丹。荀慧生祖籍是河北省的东光,开始的时候叫过秉超、秉彝的名字,最后才改名为荀慧生。荀慧生的演唱功力非常的深厚,而且他的戏路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加宽广,在他的唱腔中,融入了青衣、花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同时还包含了小生和武生的技能,在当时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也被称为“荀派”的创始人。 荀慧生从小就被卖给了戏班子,从戏班子到河北梆子,再到最后以白牡丹为名到各处演出,荀慧生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儿,后来好不容易可以学到新的文明戏,也拜了王瑶卿为师傅开始学习青衣,可是却被原来的河北梆子师傅找到合同上的漏洞,生生的再拖了两年。直到后来和杨小楼等人一起演出,担任刀马旦,这才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 荀慧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就如他小时候艰苦的命运一般。在他大红大紫之后,担任了许多的文化职位,但是在文革期间,却遭受了严厉的批斗和打击,不仅挂上了牛鬼蛇神的牌子,还被送到

农场改造,改造时候的生活非常的艰苦,后来因为心脏病加上急性肺炎还是早早的去世了。 荀慧生的一生所演出的剧目不下三百多场,代表作包括《元宵迷》、《玉堂春》等剧目,同时也曾经两次入选四大名旦,其余在“三小一白”中的白指的就是白牡丹荀慧生。 名旦荀慧生的艺术经历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城县大白乡谷庄村)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又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