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脂联素

运动与脂联素

宋 刚

广西师大体育学院 (桂林 541004)

摘 要:本文就运动与脂联素的关系进行综述。对脂联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信号传导途径和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脂联素与运动中肌肉来源的白细胞介素-6之间起了联系肌肉与脂肪的作用。展望了运动与脂联素相关的人体实验应该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运动;脂联素

早在1903年,Knopp就指出脂肪细胞不但是贮存能量的场所,而且还参与了对体重的调控。近年来,随着对瘦素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越来越被人关注,越来越多的脂肪分泌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发现及克隆成功。人们把这些由脂肪产生和分泌的起激素作用的蛋白命名为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或脂因子(adipokines)[ 1]。脂肪组织分泌脂因子积极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维持稳态,促进发育等的作用,1995年,Scherer等人首先报道了脂联素是位于染色体3q27的apM1基因编码[2],后来Yamauchi等人通过表达克隆,从骨骼肌cDNA 文库中分离到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n receptor) 的两个亚型AdipoR1和AdipoR2,证实了脂联素的存在[3]。研究发现,脂联素不仅参与糖和脂肪的代谢调节,还具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脂联素是近年来众多脂肪细胞因子中研究的热点,Scherer教授因其在脂肪细胞因子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05年6月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在运动内分泌领域,国外学者也开始关注脂联素与运动的关系。本文拟对脂联素的生物学性质及与运动的关系进行综述,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1、 脂联素概述

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30KD,也被称为脂肪补体相关蛋白30KD(adipocyte complement-related protein of 30 kD,Acrp30),推测是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血液循环中主要是以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复合体三种形式存在。另外还存在有一个球形脂联素(globular adiponectin,gAcrp30),虽然目前无法在血浆中检测到,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比脂联素更为广泛而活跃的生物学作用[4]。脂联素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性一般高于男性,其水平的异常与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加也有关系。报道表明,健康志愿者血中富含脂联素,肥胖者血浆中脂联素浓度却明显低于非肥胖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机体

胰岛素敏感性有很强的相关性,脂联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抗炎症等生物学作用,在肥胖、胰岛素抵抗、II型糖尿病时,血中脂联素水平下降。

2、脂联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Yamauchi 等人研究了小鼠脂联素表达下降与胰岛素抵抗发展的相关性。通过降低肥胖鼠肌肉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浓度,脂联素可减轻胰岛素抵抗[5]。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在血浆自由脂肪酸的清除方面有滞后现象,可能是骨骼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的mRNA水平下降,同时发现脂肪细胞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及其浓度增加。当对其进行高脂、高糖膳食的处理时,这些小鼠会发生急性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会出现肌肉中和原代培养的肌细胞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上升和胰岛素刺激的胰岛素受体1-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活力下降。这提示脂联素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当全长或gAcrp30过量表达时,载脂蛋白(apoE)基因缺失的小鼠中会发现动脉硬化症的程度会改善。肥胖人类和小鼠中发现脂联素的mRNA会减少。从这点可以看出,脂肪细胞的脂肪含量与“脂联素”的分泌成反比,即脂肪细胞的脂肪含量愈高,血液中的脂联素水平就愈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6]。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注射脂联素会成功改善其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人体实验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目前香港大学医学院从天然植物发现两种能够能有效提升脂联素的中草药,将作为新的控制糖尿病的药物投入市场。

脂联素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主要是起到促进机体利用脂肪供能的作用,研究已证明,纯化的gAcrp30增加了的小鼠肌组织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的能力。他们发现给小鼠持续灌注gAcrp30会引起体重的下降不会因此而减少食物的摄入。经比较后,发现全长的脂联素对肌肉脂肪酸氧化或游离脂肪酸水平是没有影响的,而且在分离的肝细胞中,只有全长的脂联素会加强胰岛素抑制葡萄糖的产量,这有可能是不同的寡聚体的脂联素异构体具有不同的信号激活途径。其gAcrp30和全长的三聚体激活是肌肉中的AMPK,而六聚体和高分子量的脂联素只能激活转录因子NF-K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KB)。这在其他组织中与其相似的情况也许存在,两种不同的寡聚体在肌肉和肝脏中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脂联素受体[7]。

3、脂联素的分子信号传导的研究

通过对脂联素的信号传导的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可能是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分子,脂联素可能通过其受体结合激活

p38 MAPK或AMPK,活化PPARα后使其有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

抗炎等生物学作用[8]。

Yamauchi等用脂联素或gAcrp30作用C2C12肌细胞7 小时后,发现PPARα配体活性增加,并伴随有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的摄入增加。用特异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来抑制AdipoR1 表达,能明显降低gAcrp30介导的PPARα配体活性的增加、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的摄入,其对脂联素介导产生的这些作用并没有影响。抑制AdipoR2表达时,有部分削弱脂联素介导的PPARα 配体活性增加和脂肪酸氧化,但对gAcrp30介导的这些作用并没有影响;当同时抑制Ad2ipoR1和AdipoR2 表达, 这几乎完全阻断脂联素和gAcrp30介导的PPARα配体活性、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入的增加。这点提示了我们PPARα可能是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分子。说明gAcrp30刺激的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入能够部分被p38 MAPK特异抑制剂DN2AMPK或SB203580(脂联素特异性抑制剂)抑制,在C2C12肌细胞中表达dipoR1,会进一步增加Acrp30刺激的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入,这些效应亦能被DN2AMPK或SB203580抑制。这说明在C2C12肌细胞中, gAcrp30 与AdipoR1 结合后会刺激了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入,这可能是依赖于p38 MAPK通路[3, 9]。

现已有相关报道,gAcrp30被证实与运动和AICAR注射对糖和脂肪代谢有同样的作用,这关键是否能激活AMPK。有人对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EDL)进行gAcrp30(2.5ug/ml)的处理,发现AMPK的α2异构体活力将增强,并伴随有AMPK磷酸化和乙酰辅酶A脱羧酶磷酸化和丙二酰辅酶浓度的30%的下降。还同样的发现在给

C57BL/6J的小鼠在体注射gAcrp30。在离体和在体的实验中,都出现了AMPK激动的发生和磷酸化同时伴随有乙酰辅酶A脱羧酶抑制的发现[10]。实验证实,在同样的研究中,在外加胰岛素的情况下,gAcrp30提高了糖的摄取,这与AICAR的作用是相同。其gAcrp30与AICAR有相同作用的证据还有,Yamauchi等人C2C12肌细胞和孕育的比目鱼肌;Wu等人发现的初生的大鼠的脂肪细胞。gAcrp30还被证实逆转了TNF-α对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入的抑制作用。全长六聚体脂联素对肌中AMPK活力和乙酰辅酶A脱羧酶有作用仍存在争议[11]。

4、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脂联素下降也许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一般说来,使胰岛素抵抗的提高,运动和体重减轻是一种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有学者曾提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脂联素的途径起作用的,可缺少这方面的直接证据,现已有人开始对这进行更深一步探索。

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从长期的运动对脂联素的干预这方面来探讨,

急性运动的改变脂联素的水平这方面研究目前鲜见报道。经研究表明亚极量的运动并不能改变脂联素的浓度,这提示我们,运动改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也有人认为脂联素的改变是运动训练参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的结果,而不是其他因素使其改变的。Kraemer等人进行了运动对脂联素影响的实验,设计由二个人体实验组成,在第一实验中6名健康男子持续30分钟的79%最大摄氧量进行跑步运动,在第二实验中训练有素的跑步运动员强度分别为60, 75, 90, and 100%最大摄氧量的间歇性脚踏车运动,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脂联素的血浆含量都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12]。但有人发现在爱沙尼亚男子赛艇国家队队员进行6分钟功率划浆器的最大运动训练后,受试者脂联素水平下降。可在恢复期后的30分钟后,其脂联素上升并却超过了运动前的水平

[13]。但也有实验发现在不常运动的健康人或肥胖者在以65%O .

V 2max 或79%O .V 2max 的运动后脂联素并没有变化[14]。这可能与受试者运动训练水平不同有关。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而有规律的运动会改善胰岛素抵抗,有人推测是否运动是通过脂联素而起改善的作用。近来有人设计实验来探讨了这一设想,Nassis 等人对希腊21名年龄在9至15岁的肥胖或超重女孩进行长达12周的有氧训练的形体,体成份及相关血液指标前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但血清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却没有改变,这表明胰岛素抵抗并不依赖这个因素的参与调节[15]。但也有人认为虽然脂联素浓度没有发现变化,但在成年人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却在长期体育锻炼中显著下降,因此白细胞介素-6与脂联素的比值发生了变化。他们提出可能是这个比值的改变改善了胰岛素抵抗[16]。

5、肌源性白细胞介素-6和脂因子的相互作用

最近有学者提出,肌源性白细胞介素-6和脂源性的瘦素、脂联素在代谢和内分泌

方面互相作用起到了联系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作用。而肌源性白细胞介素正是运动中肌内大量产生内分泌激素。瘦素和脂联素激活肌肉中的AMPK,而AMPK可能是肌源性IL -6分泌增加的原因。肌肉中释放的白细胞介素-6也能通过血液循环而作用脂肪细胞上的受体促进甘油三酯水解。因此有人提出白细胞介素-6和瘦素、脂联素成为肌肉和脂肪之间沟通的纽带[17]。

6、研究展望

脂联素与代谢病有关,但其的机制不明,有待于建立新的动物模型,对其进行探

讨;同时有必要从细胞培养来探讨其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从上游了解脂联素分泌的调控机制。文献综述发现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的报道并不一致,有必要通过严格控制条件的试验,来对不同人群,不同训练强度和负荷下,人体脂联素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 Pedersen BK, Febbraio M. Muscle-derived interleukin-6--a possible link between skeletal muscle, adipose

tissue, liver, and brain[J]. Brain Behav Immun, 2005,19(5):371-6.

[2] Scherer PE, Williams S, Fogliano M, et al. A novel serum protein similar to C1q, produced exclusively in

adipocytes[J]. J Biol Chem, 1995,270(45):26746-9.

[3] Yamauchi T, Kamon J, Ito Y, et al. Cloning of adiponectin receptors that mediate antidiabetic metabolic

effects[J]. Nature, 2003,423(6941):762-9.

[4] Fruebis J, Tsao TS, Javorschi S, et al. Proteolytic cleavage product of 30-kDa adipocyte complement-related

protein increases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muscle and causes weight loss in mic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1,98(4):2005-10.

[5] Yamauchi T, Kamon J, Waki H, et al. The fat-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both lipoatrophy and obesity[J]. Nat Med, 2001,7(8):941-6.

[6] Maeda N, Shimomura I, Kishida K, et al. 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lacking

adiponectin/ACRP30[J]. Nat Med, 2002,8(7):731-7.

[7] Gadient RA, Patterson PH.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Interleukin 6, and other cytokines using the GP130

transducing receptor: roles in inflammation and injury[J]. Stem Cells, 1999,17(3):127-37.

[8] Chinetti G, Zawadski C, Fruchart JC, et al. Expression of adiponectin receptors in human macrophages and

regulation by agonists of the nuclear receptors PPARalpha, PPARgamma, and LXR[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314(1):151-8.

[9] Barger PM, Browning AC, Garner AN, et al.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cardiac metabolic stress response[J]. J Biol Chem, 2001,276(48):44495-501.

[10] Tomas E, Tsao TS, Saha AK, et al. Enhanced muscle fat oxidation and glucose transport by ACRP30 globular

domain: acetyl-CoA carboxylase inhibition and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99(25):16309-13.

[11] 刘利梅, 赵亚莉, 李丽,等. 脂联素的信号转导通路[J]. 生理科学进展, 2005(02).

[12] Kraemer RR, Aboudehen KS, Carruth AK, et al. Adiponectin responses to continuous and progressively

intense intermittent exercise[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35(8):1320-5.

[13] Jurimae J, Purge P, Jurimae T. Adiponectin is altered after maximal exercise in highly trained male rowers[J].

Eur J Appl Physiol, 2005,93(4):502-5.

[14] F erguson MA, White LJ, McCoy S, et al. Plasma adiponectin response to acute exercise in healthy subjects[J].

Eur J Appl Physiol, 2004,91(2-3):324-9.

[15] Nassis GP, Papantakou K, Skenderi K, et al.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without

changes in body weight, body fat, adiponectin,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girls[J].

Metabolism, 2005,54(11):1472-9.

[16] Das UN. Anti-inflammatory nature of exercise[J]. Nutrition, 2004,20(3):323-6.

[17] T omas E, Kelly M, Xiang X, et al. Metabolic and horm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J].

Proc Nutr Soc, 2004,63(2):381-5.

Exercise and Adiponectin

Song g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and adiponectin .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biology knowledge related to adiponectin, metabolism,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adiponectin. Muscle derived interleukin-6 and adiponectin linked to muscle and fat tissues. It takes prospect on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regarded in the human experiment. Keywords:exercise; adiponectin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检测方法: LC-MS/MS 送检要求: 样本采集:早晨7:30-10:30用EDTA抗凝管(紫帽管)空腹采血,成人4ml,儿童2ml。采血时根据医嘱要求坐位或卧位采集相应血液样本。 样本保存:样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浆(离心条件:×1000g,5-10分钟),装入冻存管并冷冻避光保存待检。48h内全程冷冻避光运输至实验室。 注意事项: ①采血前患者准备:抽血前1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抽烟,禁止喝酒,避免熬夜。应提前半小时到采血地点静坐或站立等待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后采样。当日采血前停用激素治疗药物。 ②拒收样本:非EDTA抗凝血浆。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低,结构相似物多,甚至有同分异构体存在。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因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易受多因素干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质谱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化合物小分子,检测浓度可达ng 级、pg级甚至fg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声明,宣布自2015年开始只接受质谱方法检测激素的研究结果,这无疑肯定了质谱方法在内分泌激素检测中的重要性。 金域采用Waters UPLC I-Class-TQ-S建立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特异性高,可实现11-脱氧皮质醇、21-脱氧皮质醇、皮质酮的色谱分离和17-羟孕酮、11-脱氧皮质酮的色谱分离;检测范围宽和灵敏度高,如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睾酮、双氢睾酮检测下限可至50pg/ml,检测上限可至20000pg/ml。检测下限可同时实现男性中雌激素和女性中雄激素的检测,检测上限也能满足男性中雄激素和女性特殊时期中雌激素的检测。建立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很好的灵敏度,而且实现了优良的特异性,充分发挥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激素检测中的优势。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肥胖(肥胖儿童,肥胖成人,内脏肥胖) 评估肥胖的程度和类型,监测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预测II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判断肥胖的预后是早期干预的目标,也是减肥效果的指标,并可以用于监测药物引起的肥胖症(抗精神病药)。 葡萄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的变化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比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更早,这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谢综合征 作为特征标记之一,它可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观察疾病的动态。它是干预治疗的目标。 II型糖尿病

它是儿童II型糖尿病的预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标志。它用于监测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作为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靶标。第一代糖尿病患者中II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状况,诊断冠心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高血压 严重程度判断的新指标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指标。它也可用于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大。它是高血压肥胖症治疗的目标。 心血管疾病 它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动态观察指标;急性脑梗塞的发生预测,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治疗目标,对心绞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进行预测;慢性心力衰竭

的治疗目标;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脂联素和动脉僵硬度),内膜中层厚度或狭窄程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 疾病发展的长期指标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疾病监测和治疗的目标。 肝病 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标,肝纤维化的可能目标。 肾脏疾病 它是预防和干预多种肾脏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妊娠 预测早产,监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预测妊娠先兆子痫,预测和评估妊娠糖尿病。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共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LDL-C、HDL-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N水平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脂连素可能为冠心病的一个保护因子,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临床依据。 标签:脂连素;冠心病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近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因子,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在血浆中含量丰富,其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明显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2年8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3.1±9.5)岁,体重指数(BMI)为(26.5±1.3)kg/m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6±8.2)岁,BMI为(26.7 ±1.1)kg/m2;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3.9±8.7)岁,BMI为(26.3 ±0.8)kg/m2。以上冠心病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重大手术病史、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史等。3组年龄、性别、BM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清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APN浓度,用酶法测定LDL-C、HDL-C。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发病相关因素分析UA组的LDL水平为(116.3±29.8)mg/dL,明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概述: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 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及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脂联素是外周血中含量最高的脂肪因子,在健康人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为 5~30μg/mL。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等信号分子发挥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较正常小鼠容易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注射脂联素后排斥反应明显改善,表明脂联素可以降低小鼠的免疫排斥反应。而Wilk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抗原激活的效应T细胞有抑制作用,推测脂联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炎症性反应除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结晶导致外,其余大部分因免疫反应引起。进一步研究显示,脂联素在类风湿关节炎(heumaticarthritis,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 生化特征: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

人脂联素(ADPN)

人脂联素(ADPN)酶联免疫检测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使用前仔细阅读本说明书。本酶联免疫试剂盒是基于双抗体夹心技术原理,来检测人脂联素(ADPN),只能用于研究用途,不得用于医学诊断。 用途:用于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脂联素(ADPN)的测定。 工作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的是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样品中人脂联素(ADPN)的水平。向预先包被了人脂联素(ADPN)单克隆抗体的酶标孔中加入脂联素(ADPN),温育;洗涤后,加入HRP标记过的脂联素(ADPN)抗体。再经过温育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酶,然后加入底物A、B,产生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人脂联素(ADPN)的浓度呈正相关。 试剂盒组成 需要而未提供的试剂和器材 1.37℃恒温箱。 2.标准规格酶标仪。 3.精密移液器及一次性吸头 4.蒸馏水, 5.一次性试管 6.吸水纸 注意事项 1.从2-8℃取出的试剂盒,在开启试剂盒之前要室温平衡至少30分钟。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 3.建议所有标准品、样本都做双份检测。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请先用样品稀释

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按说明书操作进行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4.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5.为避免交叉污染,要避免重复使用手中的吸头和封板膜。 6.不用的其它试剂应包装好或盖好。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要混用。保质前使用。 7.底物B对光敏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光下。 洗板方法 手工洗板方法:甩掉酶标板内的液体;在实验台上铺垫几层吸水纸,酶标板朝下用力拍几次;将稀释后的洗涤液至少0.35ml注入孔内,浸泡1-2分钟。根据需要,重复此过程数次。自动洗板:如果有自动洗板机,应在熟练使用后再用到正式实验过程中。 标本要求 1.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2.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操作程序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请按照说明自行在小试管中倍比 2 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孔中加入稀释好的标准品50μl;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 轻轻晃动混匀,37℃温育30分钟。 3.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稀释后洗涤液,振荡30秒,甩去洗涤液,用吸水纸拍干。 如此重复5次,拍干。 4.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轻轻晃动混匀,37℃温育30分钟。 5.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稀释后洗涤液,振荡30秒,甩去洗涤液,用吸水纸拍干。 如此重复5次,拍干。 6.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0分钟。 7.取出酶标板,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8.测定:以空白孔调零,在450nm波长下测量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9.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及对应的OD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再根据样品的OD 值在回归方程上计算出对应的样品浓度。也可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来计算。应记住由于样品稀释了的,其实际浓度应该乘以总稀释倍数。 操作程序总结:

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APN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讨论 APN是近期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的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其血浆浓度为5~30 mg/L,约占全部血清蛋白成分的0.0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产生和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球状脂联蛋白是APN的球状结构域部分,在人血浆中已被发现,它的药理作用与全长型脂联素有些不同,但二者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浆APN水平[10.7mg/L(1.5~40. mg/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14.3mg/L(2.4~39.8)mg/L,P<0.01]。脂联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 以上研究表明APN可能是抗AS的保护性因子,但目前尚缺乏低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直接临床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AS患者空腹血清APN的水平,进一步探讨APN与AS病变程度的关系。 脂肪组织不仅作为能量贮存组织,而且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APN为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是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脂肪特异蛋白,是一种激素蛋白,在动物和人类的实验中证实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1]。 APN被认为是人体有益的保护因子,它的水平降低,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APN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肖广辉,张蕴.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6):472.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Adiponectin/AD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 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他们鉴别出一种多域蛋白质,它能调节脂联素在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吸收中的功能,并将这种新蛋白质命名为APPL1。他们的研究并进一步表明,在肌肉细胞中,APPL1通过激酶通道来调节脂联素的胰岛素敏感效应。

生化特性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一段球状序列(aa108-244)组成。其中球状区是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和TNF-α的结构相似,脂联素与胶原Ⅷ、X和补体C1q高度同源。脂联素的单聚体和三聚体是其生物活性形式或受体亲和配基可以特异性结合骨骼肌或肝脏细胞膜上的G 蛋白藕联受体一型或二型脂联素受体,进而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

脂联素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脂联素相关研究进展 高迪李榕 一、脂联素的结构及受体 1. 脂联素基因学和蛋白质结构:人类脂联素基因的编码基因为apM1,位于染色体3q27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 人类脂联素的蛋白质结构含有244个氨基酸,包括N-端信号肽、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N端特异的非胶原序列,其后紧接着一段类似胶原的G-X-Y3氨基酸重复序列[1]。经过翻译加工修饰可以生成8种同源蛋白。其中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是脂联素蛋白活性的关键部位,这一结构域与胶原Ⅷ、Ⅹ、补体c1q和TNF-α家族具有结构上的同源性[2]。 2. 脂联素受体(AdipoR):Yamauchi等[3]于2003年2月首次从人的骨骼肌细胞克隆出两类脂联素受体基因,并分别命名为AdipoR1和AdipoR2。该研究证实AdipoR1 和AdipoR2 都包含7 个跨膜结构域蛋白,氨基端在细胞内部,羧基端在细胞外部,且能激活PPARα、AMPK和p38 MAPK等信号分子,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类新型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4],骨骼肌中AdipoR1的mRNA表达丰富,其表达产物对脂联素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具有高亲和力,但对全长脂联素亲和力低;而AdipoR2在肝中表达最丰富,其表达产物对全长脂联素和球形脂联素都具有中度亲和力。2004年Hug 的研究发现脂联素的另一种受体——T-钙黏蛋白,但是T-钙黏蛋白不与脂联素球状结构域或脂联素三聚体结合,仅仅是作为脂联素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的受体。T-钙黏蛋白还可以作为脂联素传导代谢信号的协同受体。Heiker等[5]提到随着脂联素及其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的揭示,可能会带来治疗方案的新革命。 二、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及分泌调节 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和分泌调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胰岛素抵抗的人群血浆脂联素水平会降低。一些诱导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可以下调脂联素表达的水平,如β-肾上腺素激动剂在体外实验中能够下调人和小鼠脂肪细胞中脂联素的mRNA 水平,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3T3-L1细胞中脂联素的分泌和mRNA的水平[6]。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增加了胰岛素抵抗,也就相应地抑制了脂联素的表达。相反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的人群,血浆脂联素水平上升[7]。在体试验可以证明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刺激脂联素的分泌[8]。有证据表明,胰岛素调节脂联素基因表达是通过激活PPARγ和抑制FoxO1的激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17.05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401)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 通讯作者:李榕,Email: wwqlrrs@https://www.360docs.net/doc/bc10551989.html, 活[9]。虽然对于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浆脂联素水平关系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但是胰岛素在脂联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仍存在争议。 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表达的AdipoR1和AdipoR2受体下降30%,而这些肥胖患者减肥后受体的表达恢复正常。肥胖对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胞内CREB的活化水平。PKA则可以调节CREB的活化水平[10]。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参与到脂联素的分泌调节中,比如褐色脂肪组织也参与脂联素的表达及调控。Nishizawa等研究发现男性血浆脂联素的水平较女性低,并认为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是雄激素对脂肪细胞表达脂联素的抑制作用。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和分泌调节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与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三、脂联素的生理功能 (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可能涉及单核巨噬细胞、泡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和分子。研究显示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多个病理过程相关,通过多个环节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1]。 1.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脂联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使得TNF-α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受到抑制,从而减轻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12]。体外研究发现[13],脂联素可以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90(HSP90)而促进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增加,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对于载脂蛋白E(ApoE)敲除的小鼠体内试验显示,腺病毒调节的脂联素过度表达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主动脉窦的损伤[14]。原核表达的脂联素能抑制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抑制单核细胞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从而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5]。另有研究表明[16],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血浆脂联素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2.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此外,脂联素可以和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基质蛋白,如胶原纤维Ⅰ、Ⅲ、Ⅴ等结合,抑制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脂联素也可通过直接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结合而抑制其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3. 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脂联素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表面A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脂质沉积,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临床实验室中的普及已大大提高,但是,如果项目顺序设置不正确,则在分析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交叉污染。原因是试剂探头经常在两个测试项目之间用去离子水清洗。如果清洗未完成,则将前一个测定项目的分析试剂带入下一个测试项目,其影响原因是1个试剂含有下一个项目的待测成分2个试剂不含该成分被测试的下一个项目,但试剂中的一种物质参与下一个项目的反应。3改变下一项的测量环境,例如强酸和强碱,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试剂探针的清洁程度和下一个测试项目的上一项目中的试剂分析。结果表明,ck-ck-mbhdl-c的平均偏差为0.630.551.590.6mmol /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TG后,Mg ++对结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三管中的四种分析试剂中的一对为止。直到第四管,Mg ++的测定结果对ckk-mb和HDL-C都有明显的正干扰。Olympus AU2700自动分析仪具有两个分析模块,即内环和外环。Mg ++采用单试剂法。每个分析模块的试剂1和2都有一个试剂探针。Ckck-mbhdl-c和TG均通过双试剂法测定。只有试剂会影响结果。为了进一步证明这四个项目对Mg ++结果的影响,比较了27个临床血液样本的X±s为0.83±0.091 x±s为0.83

±0.084。通过统计分析,Mg ++的结果没有显着差异。T = 0.1082,P> 0.01目前,中国实验室使用的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型号和功能还不完全相同。对于高级的自动生化分析仪,通常有不同的分析模块。干扰和干扰分析项目可以安排在不同的分析模块中,以解决HDL-C和试剂探针的携带污染问题。如果Mg ++室中使用的项目超过四个,则如果是通用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只有一个分析模块不会干扰Mg ++的测定结果,也不会启用试剂探针的特殊清洗程序,但是ckck-mbtg和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干扰项目放在干扰项目之前。脂联素在锦庆温州第三人民医院的临床意义325000本文综述了脂联素的结构,血浆水平的影响因素等,着眼于脂联素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ADPN是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产物,于1995年被发现。它是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ADPN的分子结构与C1q,TNF-2和胶原蛋白相似。它的分子结构位于3q27,相对分子量为30kd,全长为17kd,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一种内含子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II,具有调节葡萄糖和脂质代谢,抗炎反应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脂联素约占人体总血浆蛋白的0.01%。它分为两个受体,adipo R1和adipo。前者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而后者主要存在于肝脏中。

运动与脂联素

运动与脂联素 宋 刚 广西师大体育学院 (桂林 541004) 摘 要:本文就运动与脂联素的关系进行综述。对脂联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信号传导途径和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脂联素与运动中肌肉来源的白细胞介素-6之间起了联系肌肉与脂肪的作用。展望了运动与脂联素相关的人体实验应该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运动;脂联素 早在1903年,Knopp就指出脂肪细胞不但是贮存能量的场所,而且还参与了对体重的调控。近年来,随着对瘦素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越来越被人关注,越来越多的脂肪分泌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发现及克隆成功。人们把这些由脂肪产生和分泌的起激素作用的蛋白命名为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或脂因子(adipokines)[ 1]。脂肪组织分泌脂因子积极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维持稳态,促进发育等的作用,1995年,Scherer等人首先报道了脂联素是位于染色体3q27的apM1基因编码[2],后来Yamauchi等人通过表达克隆,从骨骼肌cDNA 文库中分离到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n receptor) 的两个亚型AdipoR1和AdipoR2,证实了脂联素的存在[3]。研究发现,脂联素不仅参与糖和脂肪的代谢调节,还具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脂联素是近年来众多脂肪细胞因子中研究的热点,Scherer教授因其在脂肪细胞因子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05年6月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在运动内分泌领域,国外学者也开始关注脂联素与运动的关系。本文拟对脂联素的生物学性质及与运动的关系进行综述,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1、 脂联素概述 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约为30KD,也被称为脂肪补体相关蛋白30KD(adipocyte complement-related protein of 30 kD,Acrp30),推测是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血液循环中主要是以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复合体三种形式存在。另外还存在有一个球形脂联素(globular adiponectin,gAcrp30),虽然目前无法在血浆中检测到,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比脂联素更为广泛而活跃的生物学作用[4]。脂联素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性一般高于男性,其水平的异常与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加也有关系。报道表明,健康志愿者血中富含脂联素,肥胖者血浆中脂联素浓度却明显低于非肥胖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机体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IL-6检测及临床意义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IL-6检测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6-05-23T14:45:33.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王梅 [导读] 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目前研究发现相关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等。 王梅 (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目的:检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IL-6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对比胰岛素抵抗组(TIR组)、无胰岛素抵抗组(UIR组)和正常健康人(CON组)血清脂联素、IL-6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脂联素和IL-6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TIR组、UIR组和CON组三组研究对象间脂联素、IL-6和HbA1c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R组研究对象脂联素显著低于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均P<0.05),IL-6和HbA1c显著高于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脂联素和HbA1c均呈负相关(均rs<0,P<0.05),与IL-6呈正相关(rs>0,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IL-6显著升高,可反应既往血糖水平。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脂联素;IL-6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178-02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目前研究发现相关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等[1-2]。脂联素具有抗炎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功能,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本研究旨在检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和IL水平,并研究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首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既往无糖尿病病史;(2)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22.5e-lnFPG;(3)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脂联素及IL-6疾病;(4)近半年内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HOMA-IR>2.69确诊为胰岛素抵抗,根据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分为胰岛素抵抗组(TIR组)和无胰岛素抵抗组(UIR组)。另选择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CON组)。TIR组、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和BMI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1.2 血清脂联素、IL-6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TIR组、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3000r/min离心后取血清检测脂联素和IL-6,检测方法均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正常参考值为4%~6%。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间脂联素及IL-6比较采用SNK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脂联素、IL-6和HbA1c对比 TIR组、UIR组和CON组三组研究对象间脂联素、IL-6和HbA1c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R组研究对象脂联素显著低于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均P<0.05),IL-6和HbA1c显著高于UIR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均P<0.05)(表2)。 3.讨论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炎症激活的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可合成分泌白介素等多种炎症因子,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5]。IL-6为促进炎症因子,自身可对胰岛细胞产生损伤,或阻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6]。脂联素是最近发现的具有增强胰岛

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黄烈福2010225026 摘要: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脂联素受体结合而产生多种生理功效。它能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参与葡萄糖、脂肪代谢的调节,调控生物体的能量稳态,从而发挥其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增敏胰岛素等作用。现就近年来对脂联素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脂联素;脂联素受体;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 引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储存能量,同时它也是非常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可分泌瘦素(1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抵抗素(resistin)和脂联素(adiponectin)等物质。其中,脂联素在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抗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现仅就目前有关脂联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脂联素的结构及受体 1.1脂联素 脂联素也被称为apM1(脂肪组织最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Acrp30(30KDa 脂肪补体相关蛋白)、GBP28(28KDa明胶结合蛋白)或AdipoQ,人类脂联素基因是单拷贝基因,由apM1mRNA编码,位于染色体3q27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2]。其在外周脂肪组织的表达要多于在内脏脂肪组织的表达。人的脂联素含有244个氨基酸(鼠的脂联素含247个氨基酸),包括N-端信号肽(约18个氨基酸,无跨膜疏水区)、C端一串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约137个氨基酸)、N端一段特异的非胶原序列(约23个氨基酸)、其后紧接着一段类似胶原的G-X-Y3氨基酸重复序列(约66个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为8种不同的同源蛋白[1]。胰蛋白酶裂解后得到C端球形结构域,是脂联素蛋白活性的关键部位,而且与胶原Ⅷ、Ⅹ、补体c1q和TNF-α家族具有结构同源性。该蛋白胶原化区域4个赖氨酸(Lys68,71,80,104)的羟基化和糖基化与脂联素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0551989.html, 血浆脂联素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作者:李道远任春琦玛依努尔·斯买拉洪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冠 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共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LDL-C、HDL-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脂连素;冠心病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近来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因子,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在血浆中含量丰富,其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明显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2年8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3.1±9.5)岁,体重指数(BMI)为(26.5±1.3)kg/m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 (55.6±8.2)岁,BMI为(26.7 ±1.1)kg/m2;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3.9±8.7)岁,BMI为(26.3 ±0.8)kg/m2。以上冠心病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 重大手术病史、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史等。3组年龄、性别、BM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清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APN浓度,用酶法测定LDL-C、HDL-C。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闽杨晔文章来源:心血管论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4-11 脂肪组织不仅作为能量贮存组织,而且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脂联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在动物和人类的实验中证实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脂联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其机理已有一定的阐述,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脂联素概述 脂联素(adiponectin)亦称Acrp30、GBP28或AdipoQ,是由脂肪细胞分泌一种激素蛋白,1995年Scherer等[1]首先从鼠的脂肪细胞分离出来,基因定位于3q27,全长17kb,由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其蛋白质结构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为3个部分:氨基末端的信号肽、中间的胶原样结构域及羧基末端的球形结构域。其球形结构域的三维结构与TNFa极其相似,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结构,提示脂联素的作用与TNFa 存在一定的关联。脂联素受体有两类基因,分别定义为AdipoR1和AdipoR2,AdipoR1表达广泛,以骨骼肌的表达最为丰富,而AdipoR2则主要表达于肝脏[2]。 脂联素是一种血浆含量相对丰富的蛋白,正常人血浆浓度范围为1.9~17.0mg/PL,平均血浆浓度为(8.9±1.5)mg /PL。影响其血浆浓度的因素较多,从基因水平上看,R112C突变者,其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下降;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状态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脂联素的分泌呈性别相关性,女性比男性高,目前认为主要与雄激素的影响有关;Pajvani UB[3]等研究认为与脂联素的分子构成有关,在男性以低分子量的脂联素为主,而女性则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成分均等;在各种脂肪细胞因子中,大部分认为TNFa最有可能起主要的反馈抑制作用。 脂联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增敏性作用[2]:脂联素通过激活AMPK(AMP活化蛋白激酶),增加机体对脂质的摄取及氧化作用,降低肌肉组织及肝脏的FFA水平;增加肌肉组织的糖摄取;抑制糖异生的关键酶—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六磷酸酶(G6Pase)使肝糖输出减少。脂联素还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二、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1.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许多实验证据表明低浓度的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男性、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相关。脂联素沉积在受损的人动脉壁,抑制内皮的炎症反应;低脂联素血症伴有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介质的升高。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男性低脂联素血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升高2倍。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早期、肉芽形成阶段,脂联素分布于病灶的间质组织、周围存活的心肌细胞四周,而在疤痕组织中未发现,表明脂联素在缺血损伤后的心肌重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6]。 Pilaz S等[7]研究发现肥胖青少年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并与增加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hs-CRP成明显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是颈动脉IMT的最强的预测性变量,认为低脂联素血症与初始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刘岩等[8]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主要冠状动脉内径的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并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呈进行性下降,低脂联素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Nakamura Y等[9]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脂联素水平要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低,但稳定性心绞痛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与药物干预有关),脂联素可用于冠心病的危险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