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最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最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县城建设的示范带动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确立,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发展;二是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外延扩张,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如雨后春笋。一方面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之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

用率低下。表现之二: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表现之三: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2.1主观方面原因:

2.1.1政府畸形发展观。一些县(市)政府领导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他们往往考虑的是在任期内的政绩和短期利益,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往往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都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

2.1.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我们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有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法律法规对土地闲置规定了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虽然在供地环节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进行了形式意义上审查,但企业一旦取得土地后,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对是否达到必要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国土、建设、规划部门缺少必要的制约措施。

2.1.3规划不合理导致低效用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大多数县城面貌得到改善,但也由于规划滞后、规划意识淡簿等方面

的原-因,一些县城建设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显现。

2.2客观方面原因:

2.2.1结构失衡导致的低效用地。

根据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比例: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这四类用地综合占比为60-75。大多数县城上述四类主要用地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两低两高”的现象,绿地占比、公共建筑用地占比偏低,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

2.2.2资金不足影响旧城改造。目前绝大多数县级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因农业税取消等原因,一些县级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消化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更加不可能再进行旧城改造。

三、推进县城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有2853个单独建制的县,按每个县城平均6平方公里计算,仅县城建设面积就达到1.7万平方公里,超过目前全国660个设市城市的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的一半以上,因此推进县城土地集约利用十分必要和迫切。推进县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3.1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有赖于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综合的、绿

色的政绩考核体系,其中包括对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内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增加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增加等的考核评价等。

3.2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在上一轮《土地管理法》修订中,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关系。从土地的定义来看,土地是一个历史的、空间的概念,包括地上、地下、地表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个地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方向、总量等的控制,是一个总规划。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高于其它规划。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价值取向,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体现两个目的:一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必须对规划建设用地特别是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作出严格的控制。

3.3严格控制城市(县城)发展权。我国的土地国情决定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针对目前城市发展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对城市的发展权应该加以限制,把城市发展权分为决策权和实施权,按照我国政体制度,将城市发展决策权纳入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审议内容,城市发展实施权由政府组织。

3.4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县(市)政府国土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详细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土地集约

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笔者认为,土地投资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合理性,目前国土部门主要依据发改部门提供的文件或批复,而企业在取得土地后实际的投资规模往往有变数,因此当前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用地指标体系,根据行业、投资规模等综合确定供地指标。二是在《土地出让合同》增加土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等条款。三是加强批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发展、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批后土地定期评价制度,对达不到规定集约利用指标,在整改宽限期内(一般给予一年左右的宽限期)仍无法达到要求的,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多余的土地,建设、规划部门不认定工程竣工,发展部门取消有关投资优惠政策。四是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应鼓励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标准厂房用于出租或出售,工业企业配套的居住、食堂等用地应实行社会化服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减少非生产性投资和建设时间,快速投资见效,另一方面通过土地要素的再次市场配置,有利于避免企业不合理的用地。

3.5推进县城土地整理。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土地储备为手段、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旧城区改造要有区别,今后土地整理必须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应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体现城市土地整理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城市土地整理应充分调动政府、普通业主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在拆迁补偿的形式上要体现多样性,允许普通业主在整理后换取同等价值的房地产。笔者建议:一是省级政府应尽快建立旧城区改造

资金,对用地扩张较快的地区按新增耕地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用,专项用于鼓励市、县政府进行旧城区改造;二是省级政府应尽快组织市、县土地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应限制土地供应。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2646732.html,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杜凤艳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 摘要:现阶段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 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县城建设的示范带动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确立,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发展;二是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外延扩张,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如雨后春笋。一方面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之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表现之二: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表现之三: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1.主观方面原因: (1)政府畸形发展观。一些县(市)政府领导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他们往往考虑的是在任期内的政绩和短期利益,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往往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都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我们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有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法律法规对土地闲置规定了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虽然在供地环节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用途分区

土地用途分区主要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规划内容而存在,是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派生出的分区,将区域土地资源根据用途管制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管理目标,划分出不同空间区域,并制定各区域土地用途管制规则,通过用途变更许可制度,实现对土地用途的管制。当前,我国的土地用途分区主要应用于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开垦区、一般耕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以及其他用地区等。 土地利用分区 发表时间:2011/8/2 11:33:26 作者:来源:浏览:1530 【土地用途分区类型】 根据东兴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和规划需要,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城镇建设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区、采矿与独立建设用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牧综合用地区、风景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等七类土地用途区,并明确各类分区土地主导用途和管制规则。 【城镇建设用地区】 1、规模范围 城镇建设用地区面积291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2%,包括东兴中心城区、江平镇区、马路镇区和国有火光农场场部的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 2、土地主导用途 该区是为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城镇和依托城镇的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 3、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核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人、地失衡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人-地失衡;集约利用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表现在土地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无序扩张,土地资源配置混乱等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十八大以后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如何在快速发展经济过程中解决人、地发展的失衡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现状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区片面的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高速的城镇化建设,而忽略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出现了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表现在土地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与粗放利用 很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城镇化版图迅速扩大,以粗放的土地资源投入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推进一些政绩驱动型的造城运动。由此造成土地资源闲置,农民耕地被粗放利用,甚至一些企业为了逐利,大量圈占土地获利。 1.2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空间结构失衡 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为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农村人口大量向大小城市转移,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小城市人口向大都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满足转移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及大部分小城市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农村建设用地缺乏流转。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用地紧张甚至欠缺,一方面是经济落后地区包括小城镇及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 1.3土地供应制度不合理,土地市场发育不足 我国的土地供应制度是政府部门完全垄断,政府城镇发展政策将是土地供应的指导意见。政府“有形之手”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政府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分配。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断加速的条件下,一些政府为了城镇化版图迅速扩大,土地的管理与开发也将出现监管不当和无序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06T09:10:02.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孙倩1 刘健健2 [导读]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 1蒙阴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 2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稳步发展的时期,可是在这几年大量减少的耕地面积,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用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运用情况,因此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运用土地资源,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其潜力评价的研究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引言 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现在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发展成熟,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梳理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上发挥作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能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土地运用效率,使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缓解,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把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 1.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与相对高强度开发运用相联系的 要在城市土地布局合理与用地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增强土地投入,使土地的精深运用提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让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好。城市土地跟农村土地不一样,它作为载体能够用于居住、制造、商业、办公等几种用途,并且在空间上很多用途能够交叉重叠。不管是更多的居住人口还是投入有更高的产出,都需要在经济、技术、自然与社会条件准许的状况下,使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提高。 1.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城市具备不一样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所以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情况就会不一样,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技术和喜欢聚居、节约崇尚的社会习俗都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同城市的不一样时期这些条件也会出现改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会随之持续改变,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人口密集程度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不断锐减,导致土地资源供应持续紧张,人口密集范围减少人均土地,对于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运用的客观要求度也就愈高。因为城市具备人口聚集效应,人口的聚集造成增大城市人口密度,随之聚集各类要素,与此同时会随之形成不一样程度的土地集约度。 2.2城市土地价格的波动。影响城市内部土地集约程度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价格,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度,在竞争的调节机制下,随之上涨的土地价格,也随之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2.3城市规划形式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关键根据的城市规划,也是保证城市土地资源获得科学运用的重要原因。城市建设的性质规模、整体用地构造、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距离和人均用地指标等城市规划内容,都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直接的影响,也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分析研究的基础。 2.4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实施正常的生产和保持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对于自然条件、现状环境等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城市发展的时候持续的消耗资源环境,城市用地的持续增加一定要思考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要达到最高程度,所以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影响原因。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加快的步伐,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土地的需求量,对特别稀缺的城市土地的要求也是这样,两者间也更加突出矛盾。所以,一定要主动讨论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方法,以处理既要确保发展用地,更要把耕地保护好,尤其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后真正展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作用与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增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构造合理,布局紧凑;提升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形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用经济、法制方法调控、限制城市土地利用。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运用构造与空间布局;促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让低效运用减少;整合工业园区,使集聚效应得到发挥以提升用地效率;加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推动集约用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就要增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设工程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应用构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定要深化土地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加强以用途管制为重点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合理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一定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与制约用地要求。提出依据城市发展的不一样阶段,科学拟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使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主动展开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增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4、土地集约利用的展望 4.1 在研究视角上 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土地利用构造的祸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产业发展跟土地资源的支撑分不开,产业的空间构造就是土地利用的种类结构。反过来而言,土地的利用状态实际上是各类要素集聚和配置的空间农现,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构造、集聚特点与内在机理鉴于上地集约利用关键是从投入产出的方面考虑,主要挖掘上地的生产潜力,提升上地的运用强度,较多地牵涉了经济范围。 4.2 在研究内容上 中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还不是太完整,研究的深度还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要。从调查结果中能知道,中国研究土地集约的运用还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 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 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 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 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 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 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 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 价。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 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 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 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 提供依据。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 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 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 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 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 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 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 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 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 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 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的重要桥梁。宏观方面看节约集约用 地是国家战略政策,开展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贯彻落 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起到保护耕 地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 供求矛盾,解决“保护与保障”关系 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而 实现保护耕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 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一是能够摸清 城市区域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状 况、潜力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实施低 效用地改造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 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可 以探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制定科学挖 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城市土地 供应和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评价成果与城 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 为国家用地政策制定和地方土地规划 计划具体工作实践提供依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 价工作是在收集整理经济、人口、土 地等多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 而下部署,制定一个多目标、多层 级、多尺度的调查评价体系来获得成 果,成果可应用于各级管理部门在建 设用地政策和制度建设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多 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 调动基层积极性,资金保障困难,多 部门资料收集难度大,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马彪 46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王川 一、概述 (一)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分类特点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 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 (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可避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因此,城镇用地的空间拓展将日益成为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然而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势必将进一步增长。为缓解这一矛盾,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才能实现既保护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又满足各类建设发展需求。 1. 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正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在加快城市化的同时,应认识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占用耕地过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长期忽视城市土地内涵挖潜,走了一条外延扩张式的发展道路 由于制度安排、税收设置等诸多因素,造成城市郊区土地开发成本低廉,而城市中心由于拆迁面过大而成本相对较高,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开发商必然愿意占用郊区农田搞土地开发。同时,地方政府通过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进行一定的初期开发后,再卖给开发企业或开发商,采取这种方式来

增加财政收入与城市建设资金,导致城市发展普遍采用不断向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扩张式的发展模式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均不经济:其外部性不经济表现在加剧了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在郊区大量开发住宅,造成对城市绿色带的蚕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了城市交通和居民上班的负担;其内部性不经济表现在开发郊区不利于旧城改造,大量的危旧房不能得到修缮和改造,可能导致旧城区社会问题的发生。 1.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大多数城市存在用地功能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散”和“乱”的现象;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城市生活质量偏低;土地的容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用地容积率普遍偏低。 许多单位存在土地使用不当和土地使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土地使用不当,如城市中许多黄金地段被大量的工厂、机关占据,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土地使用不足,在某些特定地段上,许多开发单位多征少用或征而不用,造成土地闲置。同时,有些开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开发土地,而这种土地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社会成本的额外支出,这样虽然开发者个体收益得到提高,但它并不能弥补社会成本超支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仍会下降。 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2.1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城市分大、中、小不同的等级,由不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经济学论文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土资1101 学号:A03110379 姓名:郑惠玉

1.导言 (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3) 1.1.1研究背景 (3) 1.1.2研究区概况 (4) 1.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4) 1.2.1研究思路 (4) 1.2.2技术路线 (5)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6)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来源 (6) 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7) 2.2.1经济观点的涵义 (7) 2.2.2生态观点的涵义 (7) 2.2.3社会观点的涵义 (7) 2.2.4动态观点的涵义 (8)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8) 3.1 数据来源 (8) 3.2 研究方法 (8) 3.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3.4目标权重的确定 (9) 3.5目标的归一化处理 (11) 3.6城市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13) 4.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3) 4.1评价结果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 (13) 4.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特征分析 (16) 5.广东省城市的土地利用的对策 (17) 5.1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采用的措施 (17) 5.2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的建议 (17) 6.结语 (18)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三个要素与八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各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最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集约度较高,呈现向东西两翼减小的趋势; 并从区位、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广东省; 层次分析法 1.导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背景 在我国多数城市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到了30%左右,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并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致使城市土地利用产出非常低,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如基本农田概念的界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等制度的实施,无不体现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途径,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需求;应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来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人口的合理聚集程度;应发挥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使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土地投入;应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土地的置换等手段来最大范围的发挥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提高地价、税收、补贴等手段促进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挖潜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该看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附规定原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附《规定》原文)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九章38条,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顺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一套核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资源宏观利用状况进行切实可行地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选取的10个核心指标为基础,编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及评判标准,最后以2003年我国31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绝大部分处于一般集约或中度粗放状态,加强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这一趋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现状相吻合。 1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7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由于承载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扩大,土地利用短缺引起的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据统计,从1997年至2004年,全国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到70万亩,导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近1/3。鉴于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城市存量土地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等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激增和土地资源短缺的新形势。因此,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其中,如何在保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其中的核心指标正确评价我国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缓解我国人地矛盾尖锐、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粗放利用方式转变、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确定。为此,国内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龚义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分别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的指标体系;林坚等提出了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讦价指标体系;赵鹏军等采用目标法构建了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由两大主目标、七大子目标和21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同构成;成舜等以包头市为例分析和评价了城市宏观层面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张富刚等则在构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异规律特征。国内学者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上已获得了事富的研究成果,成果应用于实践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合理的指标体系标准、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仍有待于加强。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框架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立足于宏观层面,以整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既涉及到城市用地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又考虑旧城改造、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更着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来考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水平。 (1)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因粗放用地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滥占耕地的经济增长思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运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领导曾多次强调,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当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1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就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而言,国内众多学者在探讨其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构建、利用模式及区域实践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队27训。与其相比,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综合前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成果、内容和取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内涵研究 在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最早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威廉·配弟的地租理论、英国威斯特(E.West)的报酬递减律理论、英国学者Ebenzer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芬兰学者ElidSan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广亩城市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等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配置的相关理论都被引人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实践的深人和研究的深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1.2 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研究 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在内的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研究已成为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工作。在评价内容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现状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潜力评价就是以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规定为依据,采用一定标准,从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出发,通过增加土地投人,合理配置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在不增加城市土地总量前提下增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