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3年版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音乐语言的发挥

论2003年版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音乐语言的发挥
论2003年版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音乐语言的发挥

论2003年版孟京辉戏剧《恋爱的犀牛》中音乐语言的发挥

【内容摘要】音乐是《恋爱的犀牛》中戏剧表现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作为补充叙述方式,以情绪的连结方式聚拢起非线性叙述的情节;歌曲中的歌词和曲调结合具体的情境,具体、感性地将戏剧深层意指传达给观众,同时作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情绪,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做了一次颇具借鉴意义的音乐使用的探索。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音乐语言;情节叙述;观念渗透;人物塑造;情绪渲染

前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以表演为核心的,涉及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作为一种立体的舞台艺术,最终需要呈现一个具有统一线索的圆融的故事,这样,戏剧或者依靠演员表演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依靠旁白的补充叙述、或者通过演员台词串起故事,也有的以某种道具或者音乐将一幕幕戏连结完整。当然,更多的是多种方式并用来叙事表意。孟京辉导演的戏剧《恋爱的犀牛》,因为故事展开是倒叙的,整个情节是非线性,编导采用了音乐这一富有感性意味的形式进行听觉叙述。

音乐当进入戏剧之后,就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它本身成为戏剧的构成部分。即音乐是根据剧本思想内容需要而呈现,受到编导的艺术编排构思和演员演出风格的限制,它从歌词到曲调乃至音色的发生都有相应的服务指向。《恋爱的犀牛》以演员表演连接故事,发展过程中,歌曲独唱、大众合唱、背景音乐、快板、数来宝等多种音乐元素作为情绪的内核,展演爱情的乃至更深层的戏剧意味。

一、非线性叙述安排下的音乐叙述

《恋爱的犀牛》以爱情叙述的主要事件,男主人公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女邻居明明,而明明却爱着花心、玩弄她的陈飞。马路为爱情执着,不断改变自己,去学英语、学车、学电脑,甚至去上爱恋训练班。明明一次次在陈飞那里受到伤害,却不能自拔,也不接受马路。一天马路获得了五百万的彩票奖,想送给明明,给明明以幸福,但是遭到拒绝。最后马路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杀了犀牛图拉并将它的心送给明明。这时警察到来,背景音乐响起,戏剧也落下帷幕。

这部剧的剧本共二十四场,虽然是以爱情为故事情节,但最终的指向却是社会大众的

爱情观和精神信仰状态。演员的表演叙述方面是分正面和侧面叙述的,主人公马路、明明感情状况是正面。相关的,大众演员的和声、对话、叙述与之相间隔地展开,后者或是男女主人公状况的补充叙述,或是指向社会。所以这个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即“文本全部或部分是由既不表现戏剧确定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平实的文字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再受时空限制,它们既无开端又无结尾,更不遵循任何叙述脉络”[1]如果单单这样叙述,这场戏无疑是零碎的,看起来不知所云。孟京辉在这场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了剧本人物的情绪,并且准确地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其收拢,形成独特的音乐叙述,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戏剧情境的发展。音乐是这场戏中除演员表演之外的最重要的叙述手段。

《恋爱的犀牛》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展演,音乐的叙述也就表现在对情感发展过程的音乐呈现。这场戏无论可以解读出多少的背后深层意义,故事情节本身确实是一场爱情戏,各种表演的投入都围绕这个核心。只是孟京辉并不甘于平常的通过主人公情节展演来将故事演绎,而是穿插了更多的侧面表演。2003版整个剧109分钟,男女主人公同时上演的大概26分钟,约占总体的27%。并且两人的对话是模糊的,不交代前后情境的,这就给了侧面叙述更多的空间。侧面情节毕竟无法独立发展,需要服务于戏剧主线,这中间正是音乐元素的投入,将侧面观众的表演融洽地汇入主线叙述中。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围绕情感叙述的组成部分。音乐的投入使爱情发展轨迹呈现得更为清晰、明了,同时也让戏剧情节更感性地渗透到观众心目中。在这里,音乐以触动的方式取代语词陈述去感染观众,让观众对戏剧内容乃至深层意蕴都有更具体的感受。

爱情的开始发生在戏剧展演接近二十分钟的时候。主人公马路、明明的第二次同时登台(第一次是倒叙的表达,戏剧最后一幕的呈现),虽然对白在五分钟内结束,也只是初步涉及两人的生活状况,但是观众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是马路对明明爱意萌生的开始。这一方面当然有演员肢体表情的叙述因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男主人马路主唱的歌曲《柠檬》的插入。女主人公明明习惯嚼着柠檬味的口香糖,马路也闻到了。这次会面结束后,男主人公陈述台词:“柠檬?柠檬味的明明,”然后伴奏响起,马路开始唱:……

我静静地躺在床上

座位上留着你的温暖

杯子里盛着水,盛着思念,

[1]曹路生.国外后现代戏剧[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14.

窗帘里卷着风,卷着心愿,,

每一次脚步都踏在我的心坎上,,

……

我要用所有的耐心热情

我要用一生中所有光阴

想着你,等着你,我的爱情

轻缓、抒情的音乐徐徐舒展,一句句歌词就像是初恋的呓语,朦朦胧胧而情意绵绵,而最后的词“我要用所有的耐心热情/ 我要用一生中所有光阴/ 想着你/ 等着你/ 我的爱情”,无疑成为马路对明明爱情的坚定期待。《恋爱的犀牛》中,主人公的爱意都是单向的,马路主唱的这首歌曲表明他对明明的爱意诞生,也就意味着这场戏开始,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传达,观众才能理解接下来的侧面叙述的表演的爱情训练课,以及牙刷、黑子等对马路学英语、学电脑、学车等改变的讨论,其实都是在为爱在行动。《柠檬》完成这样前后表演的衔接叙述。

爱情的发展是在两人第三次同台登演,两人各自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观念。明明知道陈飞花心、对她不好,但是爱情却不是说忘记就忘记,说放弃就能放弃的,爱情可以让人在很多地方退让,甚至是尊严、人格。明明陷入的爱情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两人观念交锋之后,伴奏响起,明明带领合唱队唱起《恋爱的犀牛》

鸟儿全飞向远方

我不是鸟儿不需要南方

树叶都面对阳光

我不是树叶不需要阳光

我多么孤单

我多么勇敢

我是一只害相思的犀牛

……

曲调悠长,演员郝蕾带着愁绪的唱腔,一句句歌词就像是明明在陈飞那里受到的一次伤害之后的坚韧表达,将其中意味狠狠地撕扯拉长。但无论受到多少伤害,恋爱中的“犀牛”是人类中的异类,都会在畸形的情感中坚守。如果说歌曲《柠檬》是马路对爱情的坚

定期待,那么歌曲《恋爱的犀牛》就是明明对爱情的近乎固执的守候。到这里就非常明显了,其实戏剧的名字“恋爱的犀牛”,不仅是指马路,明明也是所指的对象,这是两头“犀牛”的悲剧演绎。

两人的爱情期待、感情态度已经明显,于是剧情开始有了突破。陈飞生日这天明明买好礼物苦苦守候落空,于是将马路当做情感宣泄的对象,将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送给马路,并把马路当做陈飞与之发生性关系。这一幕在交错性的表白之后,明明独唱《氧气》

对我笑吧,就像你我初次见面

对我说吧,即使誓言明天就变

享用我吧,人生如此瓢忽无定,

想起我吧,将来,在你变老的那一年

……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的爱已经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

……

歌曲的咏唱本身是作为两人性关系发生这一情境的一种叙述方式。其实这首歌与前面的《柠檬》、《恋爱的犀牛》有着内在的联系。《柠檬》是马路对明明爱意萌生、坚定守候的叙述表达,但《恋爱的犀牛》更是明明不放弃自己与陈飞这种畸形的不平等的情感的叙述。所以,《氧气》所表达的突破,很明显只能是一种错误情境下的发展。

紧张而紧凑的曲调,通过演员郝蕾略带疲惫而嘶喊的声音,曲折而别有意味地将这一情境表达。并且歌词再次重复“犀牛”般的爱情期待,与之前的歌曲呼应。而这种嘶哑的声音塑造的紧张的气氛又有一种虚幻的感伤。到这里奠定了整个剧的感情基调。随之而来的,当然是醒来之后的痛楚。醒来后两人争执着错误发生的虚实,明明陈述对陈飞的爱恋的回忆、又一次表达“犀牛”般的执着。马路痛苦万分,只能唱起《玻璃女人》:

你永远不知道,

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

你是我猝不及防的暴雨。

你永远不知道,

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饮饿,

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

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

四次音乐的响起,从相识情起、心里情感及态度的表达,到情节突破的变样叙述,然后是感伤而坚毅的守候心声的传达。通过音乐的情绪、歌词的蕴意,观众在破碎的、非顺序的演员表演中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戏剧情节的发展。最后马路将明明绑架,剖出犀牛图拉的心以表心迹,警察上场,情节表演结束。《玻璃女人》以合唱的形式再次响起:

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饮饿,

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

你永远不知道,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一遍遍,一次次,期待、守候、失落、感伤、心碎……轻轻的、嘶哑的、悠长的,情感弥漫整个剧场,犀牛的心这时深入观众心底,犀牛般的情感态度也极大地冲击观众心里。整个爱情的叙述也清晰地在观众的脑海中回响。

二、戏剧主题思考的音乐渗透

孟京辉作为先锋戏剧探索的代表,从《秃头歌女》、《等待戈多》、《思凡》到《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探索之大胆,都令人耳目一新。直指当下最敏感的精神状态问题,不发放弃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导演的社会责任,以艺术的形式向社会发言。《恋爱的犀牛》更是如此,“他不失时机地借助了音乐,在语言无法言说的时刻成功进入了观念的领地,避免了文字进入历史之后的难以言说……音乐与文字叙述共同推进的结构模式与作者迷惘的思想吻合,通过营造一种情欲的迷狂展现了个人在时代中的独特心理所以戏剧整体而言呈现为诗(抒情的)的特征,有时候,一种风格,一种态度,象征

着一个时代的绝对存在,思想的困惑在戏剧中化为一种忧伤的情绪,成为主题。”[1]如果说爱情是《恋爱的犀牛》的叙述核心,那么对社会精神状态,乃至人们内心信仰缺失现状的反思就是“犀牛”的最深层意义。孟京辉正是运用了音乐的形式将这样厚重的内涵通过渲染的方式让观众感受。

(一)社会精神状态的音乐呈现

《恋爱的犀牛》讲的是爱情,但表达的却不仅仅是爱情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围绕爱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各种富有意味的姿态。马路和明明无疑都是戏剧名字所指的“犀牛”,代表对爱情的坚守,对某些信念执着。相应的,戏剧里设置了“大众”的角色,代表现今物质社会中更多的普通人的姿态。这姿态也很有意思的通过歌曲表达了出来。戏剧一开场是一个关于世纪大钟建立的群众议论,紧接着便是大众合唱《爱情不堪一击》: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

……

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

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

……

爱情是蜡烛,给你光明,

风儿一吹就熄灭。

爱情是飞鸟,装点风景,

天气一变就飞走。

……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恋爱的犀牛》剧本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999年第一次上演。这里的唱词就是对那一个时期时代情态、社会情状的很典型的描述:这是物质的时代,爱情脆弱不可信。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展开,新的经济理念对整个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1]张永宏.论《恋爱的犀牛》中的感伤色彩和批判意识[J].文学评析,2011(10):50.

计划经济时代的精神支柱崩溃,人们精神状况极度混乱,各种价值观纷纷呈现的同时,实在的经济、物质至上的信念大潮淹没了众多的民众,这是既然的事实。此剧公然如此强烈地就此唱出,一方面固然是塑造一个与“犀牛”形象不同的对比存在,更重要的,这何尝不是戏剧的主题,这也正是这出戏的价值、意义所在!

这首歌的第二次唱起更有意思。是在整个戏临近结束,黑子和莉莉结婚,穿着结婚礼服进场时,和大众一起唱响这首《爱情不堪一击》。在对爱情不信任的歌唱中成婚,意味着这不是基于爱情的结合,是非情感因素促成的婚姻。这是何其荒谬、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情景。这正是对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刻的叙述、刻画,也是对这一时期乃至现今人们精神状况的反思、警醒。

(二)幽默的戏谑与深沉的反思

孟京辉导的这出戏有太多的笑点,以致有人遭到媚俗的批评,认为这里噱头过多[1]。但其实这样的批评有些并不符实。戏中融合了很多娱乐因素、有笑点,这是事实,但伴随着笑点出现的又是深沉的反思,这不正是最戏剧化的演出吗?孟京辉并不回避俗因素,并且恰恰是喜欢用俗的娱乐素材参杂其中,让人在笑的过程中去被感染、去自省。

在这个过程中孟京辉表现得很残忍,也是他成功的所在,他让人想哭和想笑的感觉交织而生。戏剧发展过程中,有两场爱情训练课的戏,第一次次是倾诉的训练。当教师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最好的倾诉诱导体是,一位女学员突然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一边唱起60年代根据辽南皮影戏音乐改编的经典革命歌曲《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其他学员一起和这打拍子。歌曲无疑是欢乐的,但这歌刚一结束,突然一同学唱起了《我愿意》:“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如影随形……”然后倾诉开始:

同学A:我的爱情丢了,丢失在喧闹的街道边,丢失在岁月的沙漏里,丢失在无穷的货架上,来来往往的出租车里……

同学B:你,

众人:进尼姑庵去吧!

同学A :丢失在一个又一个男人的面孔间,我丢失了我的爱情。

同学C:我是有爱的人,可哪个女人爱我啊?

……

[1]刘华萍,汪峰.《恋爱的犀牛》——先锋的经典还是悲哀[N].新闻周刊.2004.9.27.

同学E:我的爱情总在幻想中破灭,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平衡这种失落感。

同学F:这个世界就是一坨屎。

当同学A倾诉结束之后,舒缓而忧伤的《我愿意》继续响起:“……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想你到无法呼吸 /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我愿意为你 / 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先是一位女学员在低声哼唱,其他学员继续陈述,陈述结束的学员相继加入哼唱的行列,声音越来越大,由此而生的思考氛围越来越浓。如果说《俺是个公社饲养员》给观众了欢声笑语的话,那么此刻情境陡然转变。爱情的丢失,并且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丢失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这里无疑是对爱情失落的时代处境的描述,而此刻多声调的哼唱响起,本身是表达对爱情的渴望、期待和坚守,但现实却是爱的受伤。多重的声音,有着连绵不断的情绪,又给人绵绵不绝的思考的感觉,似乎象征着众多的人对此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思。反思这个时代是怎么了?为什么坚持得不到回报。反思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坚持,坚持有没有意义?这时反思形成,也是在批评,批评不公正的催生悲剧社会道德,批评哪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在呼吁,呼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建设,呼吁人们精神信仰的回归。

(三)“犀牛”的礼赞

“剧场对我们来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到剧场是干什么来的?剧场是一个神圣的有魅力的场所,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和肉体和意识和思维和一切剧场是个纯净的可以幻想的所在,我们在其中可以沐浴陶然,荡涤世间污秽……”[1]作为一种文学表演形式,戏剧天然的带有纯文学的艺术品质,直指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存在。《恋爱的犀牛》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看点,马路爱明明,明明却只爱陈飞,陈飞不爱明明,这就是全部的情感内容。有评论者指出“它只是在一个迷狂的情感飙风中,流露出一股情绪,一股深深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我们看到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积聚于心的困惑恐慌孤独及忧伤的隐喻”[2]戏剧中最核心的隐喻是“犀牛”,犀牛是不同的,倔强甚至是顽固的。马路和明明都是这样的的恋爱中的“犀牛”,他们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特而近于固执的看法。导演对此也用音乐歌咏的方式传达对这弥足珍贵的“犀牛”进行了一番别有意味的礼赞。马路主唱的《柠檬》,表示对明明爱恋的开始,更重要的意义,这本身也塑造了马路的“犀牛”形象。歌词不断在循环,纯吉他的铿锵伴奏,沙哑的嗓音,“我

[1]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370.

[2]张永宏.论《恋爱的犀牛》中的感伤色彩和批判意识[J].文学评析,2011(10):49.

要用所有的耐心热情 /我要用一生中所有光阴 /想着你,等着你,我的爱情”,弥漫在观众心间,也初步完成了马路的“犀牛”塑造。明明主唱的《恋爱的犀牛》“我多么孤单 /我多么勇敢 /我是一只单相思的犀牛……”悠长的曲调,坚毅的音质,透出一股牛劲,不放弃的决心。还有整部戏的出现频率最高的《玻璃女人》:“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饮饿 /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 /你永远不知道 /我的爱人 /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诗一般的歌词,传达爱情的坚持。歌曲歌唱的是爱情,戏剧里同时指向了恋爱中的“犀牛”。对这种执着的赞赏最容易感染观众,震撼观众的内心世界,我们很自然地进入角色,好像自己就是主人公,感受着、咏唱着、思考着这一切,“因为我们都好想坚持一种东西,忘我地投入,忘却生命终极的追问,忘却一切杂俗纷扰,淋漓地燃烧一次生命,轰轰烈烈的活一次然而悲哀的是,常常我们找不到值得坚持的东西,或是没法让我们盲然的坚持一件东西,我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1]歌曲唱的是主人公的心声,让观众思考的却是精神的内在,人的信仰支撑。

孟京辉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达里奥·福的戏剧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将笑作为武器向世间一切不公宣战,反对强权和压迫,嘲弄小资产阶级的风花雪月,讽刺社会生活中令人唾弃的陋习,向值得尊敬的伟大灵魂致敬,为一切具备人民性的纯朴心灵讴歌”[2]。越来越多地化用社会通俗艺术的形式参与戏剧艺术的表现,向人民靠近,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当下戏剧,也让戏剧艺术精神更多地指向社会大众的内心存在。应当认为,只要把握好化用的度,这是当代戏剧不断发展的一个表现,而不能简单认为是媚俗。

三、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以及情绪的铺陈

(一)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

没有人能否认,同样内容的表达,歌曲比普通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在现代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整个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中,人物动作、细节构成的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通俗音乐的的发展,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人类生活情感。孟京辉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大胆地尝试用音乐歌曲来塑造人物形象。马路歌唱的《柠檬》,忧郁的情绪、坚毅的曲调铺展,最后循环的那几句“我要用所有的耐心热情 /我要用一生中所有光阴 /想着你,等着你,我的爱

[1]周玉琳.先锋话剧的缺陷[J].戏剧之家,2004(4):35.

[2]牛鸿英.孟京辉与中国当代先锋戏剧[J].当代戏剧,2004(3):43.

情……”,这本身就非常鲜明地树立起一个执着的痴情男人的形象。明明主唱的《恋爱的犀牛》,悠长舒缓的调子“我多么孤单 /我多么勇敢 /我是一只害相思的犀牛……”,也非常清晰地完成了“犀牛”形象的自我塑造。作为整个戏剧爱情故事的中心,两人情感是交错的,两人都是悲剧的塑造者和承受者。主题曲《玻璃女人》,咏叹的也正是这样的悲剧“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饮饿 /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 /你永远不知道,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我的爱人,我的爱人……”他们的悲剧在音乐中扩散、放大,他们的“犀牛”形象也在这个过程中愈益鲜明、渗入人们的内心深处。

(二)情绪的铺展

《恋爱的犀牛》中,情节的演绎不是戏剧的主要成分,更主要的还是情的渲染、传达,以及相关的反思。所以整个剧本充满了诗化的语言,戏剧的文学性在此得到彰显。如果说,诗化的语言本身通过演员之口传达出一种情绪,那么在戏剧中的音乐的使用,就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将戏剧情境所要表达的情绪柔和地送进观众的内心深处。

戏剧中马路和明明第三次同台登演,明明激情而又感伤地陈述她对陈飞的无可救药般的爱恋,这时马路清楚地意识到,他爱的明明和他一样,坚定地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紧接着明明带着合唱队唱起《恋爱的犀牛》,明明唱得深情款款,咏叹着自己执着的内在心声,马路带着愁绪徘徊在舞台一侧。刚健有力的电吉他的伴奏,充满磁性的明明的嗓音,伤感而坚定的歌词。悲伤、揪心、坚毅……歌曲以的无孔不入的渗透力让感伤、无奈的情绪弥漫在观众心里。《柠檬》《我愿意》《不能忘记你》在不同程度都有类似的表达作用。当然,让观众最深刻的,当属戏剧结尾,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由多名男女演员组成的合唱队《玻璃女人》的咏唱:

……

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什么也污染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通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

一次又一次响起,让观众通过歌曲的循环再次回味戏剧最核心的“犀牛”形象:纯洁,天真,什么也改变不了。戏剧发展中出现的种种萌动、期待、欣喜、忧虑、努力、嘲讽、受伤、惊喜、悲哀……还有没有道破,却在每一首歌曲中蕴含的“坚守”情绪,都相继回

响。整台戏的演出情绪、气氛也到此发展到了高潮,可以展望,悲情的余绪仍会在观众心中飘荡。

结语

《恋爱的犀牛》的情节表现,非线性叙述堪称剑走偏锋。而通过让音乐充分、全方位的辅助参与,有些地方,甚至让歌曲的演唱代替台词的展演,让这个戏在富有独自特色的同时,戏剧情绪又更具有感染力,情感传达到了更内在的层次,思考的氛围也更加明显、浓郁,更整个戏剧大放异彩。

舞台戏剧保持了保持了自身形式的同时,与音乐剧保持距离,而又不拒绝音乐手段的加入,让音乐元素更好地为进入舞台,成为戏剧的更要的组成要素,这不失为戏剧走向大众,更加通俗,更加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歌曲本身具有具有自身独特而又与戏剧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那就是词和曲的构成形式。在舞台上的歌曲演唱或者作为背景穿插,歌词的语词意义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剧情台词,参与了人物性格、剧情的叙述,甚至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具有感染力。而曲谱的展演,随着现代乐器组合的多样化,各种不同的乐器适合表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灵活善用,这无疑大大的拓展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恋爱的犀牛》的成功,是孟京辉不断向观众靠近的成功,且不论这个戏剧作为先锋戏剧探索中在其他方面的得失,单就音乐的使用这方面,应该承认,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值得借鉴的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仲念.中国实验戏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廖一梅.悲剧主义的花朵[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3] 谈琛.《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戏剧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6).

[4] 穆海亮.先锋戏剧与传统资源——以孟京辉,林兆华为例[D].河南大学,2006.

[5] 汪芸芸.谈音乐在戏剧艺术创作中的功能及作用[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9).

[6] 胡凯.戏剧音乐性质和功能浅识[J].戏剧之家,2010(7).

[7] 刘平.实验戏剧应该有自己的探索方向——从《恋爱的犀牛》看实验戏剧的创作[J].戏

剧文学,2000(3).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美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美 音乐的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的语言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若在音乐中没有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语言,正因为语言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来。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的合理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要准确精炼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 音乐课有时间的限制,要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习兴趣,到把他们带领到音乐的海洋之中,都应富于逻辑,引人入胜。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随意发挥的音乐课是难以具有吸引力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作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 音乐中的很多知识,对于低年级段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局只是为了上音乐课而上音乐课的话,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真正快速有效地帮助掌握语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如:唱歌时气息的运用可以说:在清晨当你闻到花儿发出的清香时,你情不自禁地走近她并深深的呼吸时的那种享受的感觉。又如歌唱时的面部表情的讲解时:同学们你们打喷嚏时的动作就是最美的歌唱表情。如乐器:讲解竖笛,葫芦丝等吹奏乐器时的口风运用,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吹蜡烛时摇晃而不灭的感觉,那么他们在吹奏时就不会把一口气一下全部吹完,从而造成刺耳的怪音;或者手里拿着一张薄纸用气轻轻吹纸飘动时所运用得气息……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越生动,所列举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专业术语,要实用得多。但不代表不用专业术语只要做到适时而用因“才”而用即可。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联想。如:在欣赏歌曲《野蜂飞舞》前,教师可以说:“在我们国家的端午节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你看:现在正在进行划龙船比赛。瞧,选手们划得多带劲,一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江面上的几条龙船正你争我赶的向我们划来。”教师运用这样的描绘性语言,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引发了同学的联想还贯穿了一节节气知识。 三、优美韵律 高山流水、雅韵起伏。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节奏、节拍、曲调、速度、强弱等等音乐内容的完美结合,才富音乐迷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美化音乐课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的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前提)。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

《活着》话剧评论

“我们面对的是内心深处的那个黑洞”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话剧刚开始,黄渤坐在沙发上说出这段长达数分钟的独白时,人们几乎听不出他是黄渤。配音演员的经历让他吐词流利,声线优美且具有穿透性。 可等他把外套一穿、二郎腿一跷,变身为青年福贵,转眼又有了在电影《杀生》里的十足痞气。“福贵”是《活着》里唯一的主角。在无中场休息的三小时话剧中,穿着牛仔裤的黄渤从头演到尾。 孟京辉并不觉得《活着》是一个“历史剧”。他甚至刻意没大量去看历史照片,因为这样就“掉进去了”,“浮在表面上那些历史的表象一点都不重要”。 在他看来,《活着》只是福贵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心灵史。“历史太多了。一个个张牙舞爪、死人无数,但都与心灵无关,”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关于心灵的历史能这么波澜壮阔、风生水起,不容易。” “心灵史”着实考验演员功力。三个小时里,福贵身边足足死了十个人,这足以让一个人的内心翻天覆地。 最初,孟京辉心中男主角的第一人选仍是电影里的“福贵”葛优。他通过朋友找到葛优,两人相谈甚欢,但葛优一听要“三个小时里全是你不停地演”,第一感觉便是“会死人”。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最近事情多,父亲身体又不好,婉言谢绝。 孟京辉随即将目光投向擅长演绎小人物、有一张“福贵脸”的黄渤。 他后来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这次找黄渤真是冥冥之中老天帮了我。”相对于隐而不发的葛优式福贵,黄渤版福贵时而外放,发泄情绪;时而内收,冷静念出大段独白。 他最早想过在舞台上设置两个福贵,一人出演、一人讲述。后来黄渤使坏,起哄说:“另外一个福贵只能由导演亲自来演啦!” 孟京辉觉得自己不能演,于是舞台上便只剩下一个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的福贵。这让孟京辉感到惊喜,“没想到他能处理这种角色。他控制得很松,但又特别紧。”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浅论汪曾祺《詹大胖子》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气韵生动的小说语言,情感浓郁,富有音乐美。在小说《詹大胖子》中,汪曾祺通过押韵、叠音、长短句搭配,以及对仗、排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使其小说语言具有了特有的音乐审美价值。 标签:汪曾祺小说语言《詹大胖子》音乐性 在中国艺术领域中,文学和音乐的深刻关联由来已久。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据可循。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如能准确把握且运用,富于音乐性的文学作品无疑更为难得。汪曾祺正是这样一位注重语言音乐性的作家。在其短篇小说《詹大胖子》中,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美学。据此,本文试图探寻音乐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写作手法。 一、整齐和谐美 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三个方面。其中音乐的整齐美应用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1](P463-471)。《詹大胖子》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对偶和比较松散的对比性的词语、句子以及排比句,为读者带来了整齐和谐的美感。例如: (1)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 (2)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3)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 这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词组和句子用以表达两种相连或相对的意思,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一种匀称整齐之美。 (4)大礼堂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道,校园外边一道,幼稚园门外两边各有一道。 (5)有两棵桃树,两颗李树,一棵柳树,有一架十姊妹,一架紫藤。 (6)怕小偷进来偷了油印机、偷了铜钟、偷了烧开水的白铁壶。 这些从孩童视角出发的语句,稚拙朴素、充满童趣,而相同字韵每隔一段距离反复出现,又增添了回环美。排比词句在文中的运用,绝不是声音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强化了节奏感,甚至在意义上也得以延伸。例(6)中反复使用“偷”字,其实也暗指詹大胖子已洞悉了张蕴之与王文惠偷情一事。

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 -----<<春>>的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2.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篇文章里的语言特点音乐美的学习,掌握体现语言音乐 美的四个方面.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韵味,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只要提到写春天的现代散文,似乎没有人能绕开朱自清的《春》。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 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 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当我们读着这篇 散文的时候,会感觉到它语言的清新朴实、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读着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授

(一)《春》语言中的音乐美 1.《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声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儿话韵表示喜爱、亲 切的感情色彩。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是从清新朴实、浅显易懂的口语中来的,带 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音乐美。 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2.《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 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 3.词序的变动、句式的变化,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 乐美。 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 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

小剧场话剧

一.小剧场话剧 小剧场话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小剧场话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小剧场话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同传统话剧相比,小剧场话剧不过多的依赖文学剧本,主要以幽默和娱乐性为主要目标。 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了以林兆华,牟森,张广天,孟京辉为代表的小剧场话剧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小剧场话剧先锋的试验田到今天话剧艺术的一众基本生存方式。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城市取得火爆的场面。话剧要在不失艺术品位的同时,是可以闯出一片广阔的市场。 小剧场先锋话剧 先锋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的话剧。具体地说,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记为实验戏剧。 二.小剧场话剧提出的依据 喜欢看话剧的人,一定对《恋爱的犀牛》有深刻的印象,《恋爱的犀牛》是在话剧产业中最早盈利,商业运作及其成功的案例,它还是小剧场先锋戏剧的代表。 如今的话剧市场,尤其是比重较大的小剧场话剧市场,已经越来越和当初刚兴起的小剧场宣传的“实验,先锋,前卫”相差甚远。做话剧的群体也发生了改变。当初的实验话剧的创作团体多由艺术家,诗人,在校学生组成,用一种理想主要体或是虚无主义表达着一种感受而绝非仅仅一个故事,所以那个时期的话剧毁誉参半,争议多。 小剧场话剧可以称之为“内容之王”原则最明显的体现者。没有大牌的明星,演员一般是在校大学生或是剧团的演员;因为打着“实验,先锋,前卫”的旗号,导演多是二十几岁的怀揣青涩梦想的青年。可以说,小剧场话剧的卖点就是这台话剧,话剧的质量对其口碑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因为小剧场话剧的宣传和广告微乎其微,所以口碑是最好的宣传,内容为王体现最为明显。 小剧场是如今最市场细分的产业。小剧场的内容,倾向于当代人生存困境与焦虑心态方面的创作,社会最新鲜的事件,调侃讽刺的手法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如剩男剩女),针对都市白领推出的话剧一出又一出,这也是票房稳定的关键。 小剧场话剧之所以受欢迎:1是在于它与观众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2是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打,而小剧场话剧节奏轻快,大都选材于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评析孟京辉,论文

浅析孟京辉小剧场 戏剧艺术特色 张欣 07级影视 2007013044

【摘要】: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 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 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关键词】: 孟京辉;小剧场戏剧;艺术特色 小剧场戏剧在英文中写作“ Experimental Theater”,这个词组的原义就是“实验戏剧”在英语中小剧场戏剧泛指一切剧场比较小、观众比较少的戏剧演出(包括实验戏剧和非实验戏剧) 。 孟京辉自20 世纪90年代起走上“实验戏剧”的舞台, 1991年由中戏的同学组成了“穿帮剧团”排演《秃头歌女》、《等待戈多》; 1992年、1993年的《思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94年的《我爱XXX》,1998年的《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2001年的《臭虫》直到2008年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几乎每部戏一上演就引起戏剧界的重视和争议。为了与20世纪80年代那些具有革新开放精神的“探索戏剧”相区别,孟京辉把他的戏剧称为“先锋戏剧”或“实验戏剧”。他认为:“当时小剧场的戏就是最先锋的。”可见在孟京辉看来,“先锋戏剧”、“实验戏剧”、小剧场戏剧指的是同一种戏剧。 一、导演观念的变革和表演文本的探索 孟京辉一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大胆打破编剧、导演、演员界线,以集体创作和即兴表演为主,倡导那种“生气勃勃、具有怀疑精神和反叛能量”的表演。1991年到1992 年,孟京辉和中央戏剧学院十几个戏剧狂热分子一起组成的创作集体,每天为大家奉献出“用自信、狂想、冒犯、激情,用耐心、苦干、理性、献身”而创作出的戏剧。他作为导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

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 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的语言美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的语言美 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富有时代感的音乐老师是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带给大家以活力和美的视觉感受,他们活跃在广大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用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感染着学生,让其体会、感受、实践、表现艺术之美,使一朵朵艺术之花绽放在多姿多彩的课堂上,让校园里各个角落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为此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平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课前精心、细心地备课,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课后进行专业队训练,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演出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艺术热情……但遗憾的是有些老师在课堂里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语言的美。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音乐课无非是唱唱跳跳,课堂上只要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唱歌,提高了技能,懂得了一些基本知识就够了,又不是语文课,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不然,音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若忽视了语言,就忽视了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忽视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使一堂好课大打折扣。曾经就听过这样的一些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设计好教学内容,制作课件道具,布置教室……当信心十足的投入课堂时,效果却让人泄气。学生的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甚至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尴尬情况,原因就在于老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形象性,谈不上“美”的体现,教师乏味的语言怎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的课堂怎能活跃、怎能精彩?所以在备课时,音乐老师也不能忽视“备语言”这一重要环节。在课前将所有环节的语言在脑子里仔细斟酌:怎样导入、怎样讲解、怎样激趣,确保语言的精确到位,并富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语言美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音乐课的评价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世纪的孩子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课堂上他们已不满足于一个简单的“棒”“好”的评价,他们也不欢迎教师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评价。他们需要的是真实贴切并能引发其共鸣的评价,这样才能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是课上,有的老师却也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较为随意笼统,这样会有什么负面效应呢?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劳动最光荣》。老师运用了多样的方式引导,以期让学生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劳动美,创造更美。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后,教师说:“从同学们的发言来看,大家都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以后大家要坚持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你们还是这样爱劳动,懂道理,老师就会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话还没说完,下面已有学生开始偷笑了,二十年?哈哈哈……这样本来课堂上建立起来的良好氛围在瞬间被破坏了,下面的课堂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不禁让听课的老师也为之惋惜! 相反,精彩的点评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独特功效,也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一位老师在上《夏天里的池塘》这节课时,几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由于艺术能力的差异,孩子的表现明显逊色一些,下面的孩子们当然也发现了,他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个孩子自己也感到了局促和不好意思。这时,旁边的老师适时拿出了一朵漂亮的“小荷花”,亲切地说:“真是个有勇气的孩子,池塘里的臣民都为你喝彩,连小荷花也为你静静的开放了!”这个孩子,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后,激动不已。在场所有的人也都被这位老师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打动了。这个孩子拿着小荷花,在其他学生羡慕的眼光中自豪地回

话剧《音乐之声》剧本(1)

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剧情简介: 玛丽亚是个活泼好动的修女,修女院的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就让她去上校家作看护。玛丽亚到达上校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丧妻的悲痛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带孩子们出去游玩,还教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上校回家后,看到孩子们疯玩很生气,和玛利亚大吵一架,并让她离开。但他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后很受感染,有点后悔赶玛利亚走,但爱面子的他说不出口。最后在孩子们的恳求下,他终于妥协了。孩子们很开心,所有的人一起唱起了动听的歌。 第一幕: Maria: (sing) I have confidence to myself... (唱得气喘吁吁,敲门) 我对我自己很有信心…… (Max开门)Hello! I’m the new governess, Captain. 你好,上校,我是新来的看护。 Max: And I’m the butler. (我不是上校),我是管家。 Maria: Oh, well, How do you do? (边说边很粗鲁地和Max握手) 噢,好吧,你好。 Max: You will wait here, please. I will call the Captain. (下) 请在这儿等一下,我去叫上校。 (Maria四处打量时,Captain上。) Captain:Why do you stare at me that way? 你为什么用那样的眼光看着我? Maria: You don’t like a captain. 你看起来不像个上校。 Captain:I’m afraid you don’t look like a governess! Well, madam… 你恐怕也不太像个看护!恩,小姐…… Maria: Maria.

一部有着话剧心脏的音乐剧

一部有着话剧心脏的音乐剧 据说孟京辉几年前在沪看了《剧院魅影》后,对音乐剧这一样式颇不以为然,曾发出“音乐剧是垃圾”的言论。而这次音乐剧《空中花园谋杀案》横空出世,正是出于孟京辉之手。面对费解的人群,他放言――我就是不服,我就是想做个音乐剧看看……与其让别人制造垃圾,不如我先制造些高质量的垃圾。 对于孟京辉的说话方式,大家已习以为常。编剧史航透露,孟京辉原本打算做一个房地产题材的电影,经过思考后决定还是做话剧,最后才决定做成音乐剧。这部戏的词曲,也是在首演前的一个月才开始创作的。《空中花园谋杀案》的诞生,是相当随机和十分高效的了。 尽管制作比较仓促,但在笔者看来,演出效果还是不错,它称得上是一出音乐剧。与如今一些号称音乐剧、其实只是话剧加音乐的作品相比,与孟京辉以往话剧中的音乐只是辅助完全不同,该剧的音乐具有叙事感,“旋律主题贯穿”这一音乐剧中常用的方式也完成得比较充分。 《空中花园谋杀案》的词曲作者孙健和张然当年在北大读书时,就以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荣获2008上海大学生戏剧节一等奖。现在,已经毕业的张然放弃专业改行作曲,孙健则还有份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作词。张然的长

处是旋律感强,作品易于传唱。剧中有6、7段旋律被反复使用,有独唱、独唱加对白、重唱等,曲目虽然不多,形式却很多样。据张然说,这次创作是先作曲、再填词的,能在短短一个月里做得如此贴台,令人钦佩。 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歌与歌的风格差异不够,缺少出奇的旋律。以笔者的观剧经验,旋律风格拉大差异往往有助于拉开音乐剧的气氛格局,而一两首出奇的旋律则能让作品与众不同。对于这两点,可以参照史上经典音乐剧中的旋律,它们大多都是跨度大、格局广的。 相对旋律来说,编曲同样重要,有时更加重要。同样的旋律用不同效果编曲,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为《空中花园谋杀案》伴奏的摇滚乐队承担了编曲功能。至于为何使用摇滚乐队,孟京辉说是为了体现该剧的黑色幽默。这显然没有道理,因为黑色幽默与摇滚乐队之间并无关系,如同忧伤与二胡没有关系一样。笔者猜想,这可能是出于他的喜好,再加时间很紧,无法选择。 说起来,使用纯摇滚乐队伴奏的音乐剧也有不少,但成功的例子不多。由于受到乐器编制的影响,音乐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也许,这就是大多数经典音乐剧虽用电声,但依然保留部分传统乐器编制的原因。 据说《空中花园谋杀案》的编曲只用了一个星期,这对于音乐剧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乐队技艺很不错,却难

《音乐之声》教案

16《音乐之声(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过程与方法: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二、资料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1.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莱希特开始一直注重戏剧结构原理、戏剧形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量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孟京辉戏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空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整个戏剧创作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一、孟京辉戏剧的叙事结构 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被贴上先锋、实验的标签,本质上是因为孟京辉打破了中国戏剧创作的传统观念。这种打碎后的反叛与创新即体现在消解传统意识里戏剧的文学性,消解传统戏剧的戏剧性观念,打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被遵循的注重营造高潮低谷,重视情节完整性与逻辑性的戏剧结构。 戏剧传统非常强大。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开始,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戏剧完美而震撼。这种堪称经典的戏剧模式塑造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心理。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契诃夫戏剧,那动人的台词,严谨的逻辑设置,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气势延续了上千年,后人做戏之前往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遵循这些让人生畏的戏剧传统。 19世纪后期欧美戏剧界逐渐开始质疑戏剧的戏剧性问题。布莱希特提出叙事体戏剧,并且在戏剧的表演艺术上追求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他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布莱希特的观念同传统的斯坦尼的观念相背离,但是在其作品《大胆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作品中却成功实践了自己的观念。孟京辉明显受到布莱希特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创新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叙事结构上。 那么什么是戏剧结构?一般来说戏剧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也有人称之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作品内部,即戏剧的结构需要组织和安排,需要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塑造人物形象,制造人物的戏剧冲突,从而形成作品非

浅谈语言美与音乐美

浅谈语言美与音乐美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 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 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进得课堂,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 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收益终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 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 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 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 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 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相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种,接受艺术的感染 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 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 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 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 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 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 本身的完整性,削弱其魅力。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 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 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关于音乐的优美语句-好词好句

关于音乐的优美语句_好词好句 关于音乐的优美语句 1.卡农的魅力在于百听不厌,让人心情舒畅,而且还可以缓解压力。因为它的曲调规律,让人感觉很理性,但是理性的同时又有种感性的冲动。无论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可以听卡农,无论何时,它都能让人平静! 2.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听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3.每当听到喜爱的,我都会竖起耳朵细细地品味,产生共鸣时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试图捕捉下落的每一个音符。如今的三维耳塞,让我能够感觉到钢琴大师的演奏过程,从左边滑到右边,又从右边跳到左边,如此的seamless,如此的fantastic! 4.如果试过在宁静的夜里沉思,倾听这个世界在转了一天之后究竟想说些什么,那么你该会同意,其实真正的寂静,并非是全然无声的。夜晚的寂静,是由一种如泡沫般细腻、如薄纱般绵密的声响所编织成的。它随着空气存在,无色无味,比醇酒更迷人,比鲜花更芳香。 5.习惯一个人的音乐,一个人的音乐是心灵最深处地呻吟。也许只有自己才听得懂,可是却依然希望自己听的音乐能把周围和未来打动。 6.音乐,人类的灵魂,只有懂得音乐的人才懂得生活。 7.音乐给人灵感,给人奋起 8.音乐就是记忆。 9.音乐是旅途上最好的充电器! 10.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11.音乐是我疗伤最好的药,没有谁能陪我走过悲伤的海。 12.在上班的烦躁中爱上了钢琴的清澈甜美,优美的旋律把工作的不安份卷走了。尤其在困倦的下午,听听恬静的曲子,是件非常enjoyable的事情。 13.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说课稿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音乐之声说课稿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音乐之声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 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名为“探索戏剧”的戏剧样式。有学者将其归为“先锋戏剧”的始祖。在后十年先锋戏剧的发展之路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孟京辉的年轻导演。这个导演,他声称“传统都是垃圾”、“中国的戏剧都是僵化的伪现实主义戏剧”最初他的先锋戏剧,是与一个被人们称之为“荒诞派”的词语相勾连的,更准确的来说,孟京辉戏剧中的先锋性、实验性,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来自于“荒诞派”。孟京辉从荒诞戏剧中有效的摄取到一种形式与风格,并在《思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面本文将从《思凡》中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一、非线性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 线性叙述方式,拥有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有序的时间转变,以对话形式交流的确定人物,而非线性则“文本全部或部分是由既不表现戏剧确定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平实的文字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再受时空限制,它们既无开端又无结尾,更不遵循任何叙述脉络。”①通俗地解释中国话剧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就是有一条人物间发展的主线,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渐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大化,在故事达到高潮的部分将其化解,最终走向故事的尾声。这也正是中国话剧对于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运用。然而,在孟京辉看来,传统的叙事结构不仅不能够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同样也会制约到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表达。于是孟京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荒唐的行为、语言;看到了莫名其妙的时空跳转;多个异地异时异人的故事的融合;以及完全失去的情节等。 在《思凡》中,孟京辉在以一种递进式的方式在做着尝试。其中让观众感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思凡》中对几个故事的随意拼贴。《思凡》是由昆剧《思凡双下山》和意大利戏剧《十日谈》故事的拼贴。《思凡双下山》讲述的是小尼姑和小和尚两人无法承受吃斋念佛的清苦,一起逃出空门的故事。而加入《十日谈》中的两个小故事后,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形乱”的错觉。四个故事分别是:前后两个故事大致是小尼姑和小和尚演绎的恩恩爱爱的世俗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男青年看上旅店老板家的女儿并想法设法住进旅店与其偷情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马夫装作国王,与王后偷情的故事。在《思凡》中加入《十日谈》的两个短篇完全打乱了原剧叙事的连续性,且孟京辉故意保留了两个素材之间由艺术形式所决定的语言风格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一种奇异的疏离感。在《思凡》中演员几乎纹丝不动的念诵昆曲里的唱词,甚至是“也么哥”“则个”这样的衬语也原样保留,到了《十日谈》的部分,则有说书人用讲故事的方式穿引演员的表演,全然是绘声绘色的大白话,昆曲的优美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简介:国内女星最爱的十大华人导演[收缩内容] -1.王家卫 2.吴宇森 3.姜文 4.陈可辛 5.冯小刚 6.李安7.陈凯歌8.《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一文简介结束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正文开始 国内女星最爱的十大华人导演[收缩内容] -1.王家卫 2.吴宇森 3.姜文 4.陈可辛 5.冯小刚 6.李安7.陈凯歌8.张艺谋9.成龙10.顾长卫 NO.1王家卫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张曼玉在1988年总共拍摄了12部电影,这位83年的港姐亚军,因此被戏称为“张一打”。同年,长期在无线担当编剧的王家卫,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执导他的电影处女作——<旺角卡门>。 NO.2吴宇森 妩媚与“森” 林志玲参演<赤壁>历史上的小乔:三国里著名的美女,至今还有人在争论其实她的美早就盖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 NO.3姜文 韵情诗“文” 在威尼斯影展上,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和金狮奖擦肩而过,但在红地毯上姜文和夫人周韵的恩爱秀,同样羡煞旁人。 NO.4陈可辛 音“迅”帖“辛”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NO.5冯小 以柔克“刚”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NO.6李安 群星请“安” 汤唯是个幸运儿,被导演李安一把火捧的红到了世界,也和梁朝伟亦真亦奂的肉搏了一次,快乐死了威尼斯,快乐死了全世界的观众。 NO.7陈凯歌 “红”尘颂“歌”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陈凯歌翻身之作<梅兰芳>在演员挑选上摆的是“商业片”的擂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