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上海石库门与里弄文化

石库门里弄住宅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租界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样式建筑――石库门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弄堂是上海特有的近代民居建筑样式上海人在建筑理念和形式上,不拘于传统形式,设计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石库门里弄建筑中透露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所谓“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就是这种精明的注脚。而上海人,严格地说以江浙移民为主的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殖民地的环境当中,其接受外来文化能力迅速增强长,而石库门样式的建筑群更便于居民的交流,各种文化和生活习俗在这里碰撞、交流,最终融合,并逐渐形成独有的石库门文化。

上海的弄堂是由上百个一排排紧密联体而立的石库门单元组成的庞大房屋群体。“里”指的是居民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夹缝通道,里弄是由相连小弄组成的住宅群。华北地区称胡同,上海则称之为“弄堂”。“弄堂”原作“弄唐”,“唐”在古代是庭中通道之意,“堂”原本是对房间的称谓,如"前为堂,后为室",在近现代汉语中,“弄堂”取代了“弄唐”,成为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而在弄堂口上方总有一座标志坊(标志坊是牌坊类的一种,如泰安里,上方刻有建造年份,如1931),作为弄堂空间段落的分隔和标致之用。老式的里弄大都有过街楼,即在弄堂口处二排房屋之间的“空中楼阁”。过街楼大部分是二层,少数三层,用作居室,底层腾空,供弄堂内人车通行。

怡如里,建于三十年代,狭窄的石板路两旁有一排排三层高土木结构的石库门楼房,在那幽暗的木窗里时不时地横出几根凉衣杆,仿佛空中挂满了彩旗。有时一条大裤衩悬挂在通道中央,路人不得不避开绕开行走,因为民间有在裤裆下走过不吉利之说。弄堂的两旁还有恒吉坊(我幼年上的托儿所就在这条弄堂里,具体门牌号码已经记不得了)等多条弄堂,弄堂间都设有通道,你从天潼路进来,一会儿就从七浦路出去了,交通很方便。过去,孩子去学校穿走弄堂,回家又在弄堂玩耍。所以,童年的记忆几乎全在弄堂里。据说,解放前这一片的房产都是居住在后弄堂陆家的私产,后都归国家所有。

一进弄堂,首先看到公用电话亭,紧挨着一个便厕附带倒痰盂的粪池,这里终年散发着恶臭,有的小便厕是敞开式的,男人家内急也顾不上面子就直挺挺地背站在弄堂口小便。窃以为,这是上海人生活的一大败笔,也是石库门文化中不文明行为之一。每当清晨,每家每户不管男女还是老少,都会纷纷拎出马桶,放在门口,等粪车一到,倒清马桶,就会听到“唰唰,唰唰”声,响彻弄堂内外,上海女人是用竹刷加毛蚶壳来清洗马桶的,一边刷一边向邻居打听今天的菜市行情。这是上海石库门里弄特有的一道风景:“清晨交响曲”。如果将来政府打算保存一部分石库门建筑的话,有两样东西必须改换:一改马桶为抽水便池,二改煤炉为煤气灶。

孩子们在弄堂里玩的游戏,真是太多了,哪像现在孩子们只会玩电脑游戏,因为他们没有了玩伴只能玩虚的。孩子们尽情尽兴在弄前堂后穿梭奔跑,玩得满头大汗就用脏手一抹一个大花脸,气得大人骂道:“小赤佬调皮死了,不听话挨

揍。”这时候,孩子才灰溜溜地回家洗脸洗手吃饭。大人们只有在开饭的时候,才会亮起嗓门,唤小孩回家。这种自由自在的幸福,对现在这些整日关在高楼大厦内的孩子来说,是天方夜谭。

前面说过,每个弄堂口都有一公用电话亭,亭内有一二位阿姨专职传呼电话(这些阿姨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退休职工)。那时的住户极少有私人电话,只要有来电,阿姨就手持传呼单,上门传呼:“张家姆妈,你儿子来电话啦!”接单的住户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电话亭接听来电,因为没有急事人们一般是不打电话的。这是旧式里弄的又一道风景:传呼电话,前弄堂喊到后弄堂。

弄堂里,前排房子与后排房子的间隔不超过3米,大多居住面积很小。石库门单体建筑一层的平面布局是:进大门后是前天井,天井后是客堂,两侧是东西厢房,客堂后是后天井和灶披间,客堂与后天井之间有楼梯通向二层。亭子间是石库门建筑中最富原创性的建筑特征,它是夹在灶披间与晒台之间的房间。地方小,公用场所(灶披间)拥挤,邻里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吵架也时有发生。这里的居民来自各地,操着南腔北调,有趣的是宁波人与苏州人吵响坶(吵架),宁波人语速本来就快,赶上吵架就更快,没等到苏州人骂上一句:“杀你千刀”,宁波人早就回骂数句了。但是,苏州人就是有涵养,不慌不忙地一句一句回敬宁波人,“你是不是想吃耳光?吵架还带商量口吻,你服吗?吵归吵,邻里大多不记仇,今天吵过,如果明天下雨,你还是不忘把隔壁人家晒的衣裳收进房间。这种邻里关系今何在?!

一到夏天,大家喜欢把烧好的饭菜端出来,在大门口过道放一个小台子(或用几只小凳子再铺上一块木板),就在弄堂里吃夜饭。这是弄堂里最温馨最热闹的时刻,不仅可以看到每家人家吃点啥,也是女人家交流烹饪技艺的好机会,更可以听到男人家说点新闻或透露几条小道消息。小孩子最开心了,走东家跑西家,李家小囡会端着饭碗边吃边来到张家,张家姆妈马上拉她上桌,热情地把家里的美味小菜拣到她的碗中。生活在这样的弄堂里你始终会被一钟浓浓的温情拥抱着。现在,每当我去太仓路附近的“新天地”游逛时,总感到那里的弄堂太做作,太多作秀的味道,那里缺的就是将要离我们远去的石库门民俗文化。

夜饭后,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弄堂里的人家将市面全部做在屋外,因为屋里厢实在太热了。那时根本没有空调,电风扇是有铜钿(有钱)人家享受的,平头百姓只能摇着芭蕉扇散热驱蚊。男人家赤膊穿短裤,直接在自来水笼头下冲凉,小孩子只只光身“小猪嚕”,在大门口木盆里洗澡。最后拿块铺板搁在两只木凳子上,让小家伙躺下,大人在一旁边扇风边讲故事,孩子玩了一天(那时孩子的回家作业很少)很累了,他们听着听着就很快“到苏州去了”(进入梦乡),然后大人们抱着自己的孩子进屋里后自己再洗刷就寝。前半夜,男人家一般以打牌下棋消遣,女人家三五一群围坐聊家常。在弄堂昏暗的路灯下,在石库门局促的空间里,上海人家照样将生活过得很舒适很精致。这就是石库门的文明,上海人的精明。

上海人的石库门住宅,空间虽小,但功能齐全,吃喝拉撒全在其中搞定,却有条不紊,这全仗着上海人家的女主人的持家能力。当你在大马路上见到身着旗袍,款款而行的小姐或太太,一定会被其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气质所折服,可你不知道她刚才还在亭子间或客堂间为一些小事与老公或婆婆吵嘴。老上海女人家就是从亭子间里走出来,照样打扮得山清水绿;老上海男人家走出来,个个头势清爽,皮鞋锃亮。这就是上海人的腔调,想学不是那么简单的。由于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和住房紧张,打破了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

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里弄。上海人对石库门房屋的层次、方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具体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称呼上,如“前楼阿姨”、“亭子间嫂嫂”、“东厢房爷叔”、“二楼阿婆”等等,却少有带姓氏的称呼,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称呼却透露出上海人文化中的精细和典雅,反射出那种淡化血缘的移民情结。

上世纪三十年代,不少进步文艺界人士为了逃避内地的白色恐怖,纷纷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间。亭子间产生在后期石库门里弄建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新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早期石库门房子厨房,即灶披间是单层,灶披间上是晒台,后期石库门房子降低了灶披间的高度,使用钢筋混凝土梁,上面铺楼板,增建一个面积不足十平米,高度不过2米的小房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亭子间”,“亭子间”顶上是晒台。灶披间高度降低,使得亭子间位于二层楼的错层部位,又由于本身的高度也低于前楼和厢房,犹如在夹缝中生存。亭子间最早充当堆放杂物的储藏室使用,随着住房的紧张和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居住者往往把亭子间作为一个房间自用或者出租。小小的亭子间租金便宜,许多穷困的文人和收入微薄的小市民只能选择这样的房间。下面是热气腾腾的厨房,上面是风吹雨淋日晒的晒台,坐南朝北,冬寒夏暑,是条件最差的房间。特别是到了炎炎夏日,亭子间闷热难挨,即使静坐不动也是汗流浃背。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他收集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还有更多的作家都和老上海的石库门有不解之缘,如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常以里弄作为故事的背景。石库门里弄成为大部分中下阶层居民的栖身之地。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旅馆、小食摊、修鞋匠、理发摊……应有尽有,算命先生、跑街先生、跑单帮的、卖艺的穿街走巷,都来大上海谋求营生。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石库门里弄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她将永远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上海这座我并不很了解的百年城市,她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年轻人留下了的是记忆,是敬畏,是内心深处里的那点温暖。

老上海的十个区南市【图文】

老上海的十個區——南市【圖文】 白云观,位于西林后路100弄8号。上海市道教协会、上海道学院所在地。原位于城北(今浙江路、北海路),后因所在地拓修马路,全真道士徐至成在仁济堂绅董们资助下,1882年在今址重建雷祖殿。现迁大境路239号。1915年1月上海美专由海宁路迁至白云观左近。董家渡天主堂,位于董家渡路175号。1847年建。大堂外观是中国建筑风格,内部式样仿欧洲耶稣会总会之耶稣大堂。大堂顶部呈拱形吊顶,能起共鸣作用,堂内几个硕大柱子均有4米周长,墙面高处浮雕均呈现中国民族图案,如莲花、仙鹤、宝剑、葫芦等。1853年落成开堂,成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教堂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1933年后由中国神父任院长,第一任院长为张翮。“文化大革命 ”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大部分损毁。1981年12月恢复宗教活动。1984年修复大堂,两座高大的钟楼尖顶全部敷设青铅屋面;堂顶上长逾4米重约1吨铁十字架重新矗立起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人称“三大祥”。其中协大祥创始1912年,今年正当百岁。柴宝怀、丁丕山,当年在小东门外盘下“四大正”洋布店旧址,开出新商号,取名“协大

祥”,由孙琢璋任首任经理。文庙,即清代 “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文庙路215号。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民国时期,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文革期间,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庙成为上海著名的旧书市场的所在地。1997年,经过全面整修,文庙大致恢复了清代的格局,作为祭孔和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近龙潭路口,由鸿翔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1929年2月2日开业。大戏院于抗战时期曾一度停业。1948年3月,戏院进行了大装修,改名为银都大戏院(见《指南》下册图12),重新营业。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址露香园路242号,原名万竹小学。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

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 漫步上海弄堂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上海旅游,我们住在美丽园龙都大酒店,令人惊喜的是它不但 位于繁华的南京西路,而且它的后面竟然是著名的愚园路和华山路,这两条路上有很多或 长或短的弄堂,弄堂里的老房子不但集中了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而且还流传着大起大落的 名人故事。 在上海的一个星期,每天从外面游玩回来,我们就会先穿过愚园路上的愚谷村,再来 到华山路上,因冬天天黑的很早,六点多钟路灯就已拉长了路人的身影,我们漫步在冷清 的街道上,两旁高大的梧桐树也光秃秃的显得很孤单,偶尔才会遇到几个匆匆行走的路人,很快他们就拐进了身边的弄堂。弄堂门口会有一两个小店,通常是烟酒和理发店,弄堂里,头顶上悬挂着各种颜色的衣裳,一间间房子燃起柔柔的灯光,冷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饭菜香,偶尔有调皮的树枝探出头来好奇的打量着我这个南方来的小姑娘。有的弄堂却是那样的气 派豪华,一栋栋欧式建筑的老式洋房,高高的铁门上雕刻着各种图案,风格有法国的、英 国的、西班牙的……虽然天气很冷,我还是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满墙的爬山虎和斑驳的 墙壁,使我们忍不住猜想它的主人也许是张爱玲,也许是徐志摩,也许是…… 上海的弄堂不但让我领略到了上海的文化,还让我看到了时代变迁的痕迹。 弄堂印象 许是跟了上海人的方言,无锡人喜欢把小巷叫做弄堂。于是几十年几百年以来,城市 之间便流淌过一种叫做弄堂文化的血液,新鲜而纯净。一口标准的苏南方言,想起来,那 种温润的,仿佛是浸透了江南水芬芳的味道,便一直沁到骨头里。 无锡人的弄堂是少不了水的。即使是在不下雨的时候,清早起来,推开一扇木框的窗,浸过露水的木头弥散出一种特有的香气。站在二楼的阳台上,抚过毛糙的水泥墙,手心微潮。抬眼望去,便是一群在晨雾里若隐若现的鸽子,穿梭在一条条高低不一的电线、晾衣 绳间,是跳跃着的音符;或是留连于鸽笼、屋檐之上,耳鬓斯磨,踩得瓦片一阵悦耳的响动。地上一片朦胧的湿,笼出一片如梦如幻的景致。孩子们笑着叫着用粉笔、石块去描地 上不规则的水印,还要比谁的图画别出心裁。八九点钟太阳一晒,水汽消散,水门汀上只 剩下几条歪歪扭扭的粉笔线,像是昨夜没有做完的梦。大人们看到一团脏乱的院子,免不 了捉来孩子一通骂。这样的把戏,是我记忆里关于童年那一部分常有的片段。 下雨的天气,猫、狗、人都蜷到了屋子里,无聊地数屋檐上坠下的雨珠。暮春时分, 黄梅雨不个没完没了,潮湿、阴沉,整条弄堂便总沉浸在暖昧的气氛里。无数晶莹的雨滴 纠缠着飘来,打在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上,溅起,飞散,沁出鲜嫩的汁液,雨水里便混杂了 春天的气息。微风拂过弄堂,香樟树抖得飒飒得响,一小片一小片的树木如清丽的油画。 虽不比山上的植物那么繁茂,各色的绿在雨中舒展开去,心情也跟着被水慢慢泡开,由皱 巴巴的一小团,延伸到无限般的大。弄堂里的绿呵,在水里也灵动了起来,妩媚了起来。

档案资料:上海新旧路名对照(老上海懂的)

资料:上海新旧路名对照表(老上海懂的)现名↓↓——旧名↓↓ 人民路——民国路 豫园老路——豫园路 九龙路——斐伦路 三门峡路——三官堂路 广元路——台斯德朗路 大名路——百老汇路 东大名路——东百老汇路 大连路——大连湾路 万航渡路——极司非而路 万航渡后路——极司非而后路 马当路——白来尼蒙马浪路 山阴路——施高塔路 中山南路——里马路 中山东一路——黄浦滩路 中山东二路——法租界外滩 天平路——姚主教路 天目路——界路 太原路——台拉斯脱路 太仓路——蒲柏路 丹徒路——邓脱路 六合路——劳合路 长乐路——蒲石路 长治路——熙华德路 东长治路——东熙华德路 长阳路——华德路 长宁路——白利南路 长寿路——劳勃生路 五原路——赵主教路 乌鲁木齐北路——地丰路 乌鲁木齐中路——麦琪路

乌鲁木齐南路——巨福路 云南南路——八里桥路 凤阳路——白克路 巨鹿路——巨籁达路 石门一路——同孚路 石门二路——卡德路 四川南路——天主堂街 四平路——其美路 北京东路——北京路 北京西路——爱文义路 黄兴路——宁国北路 宁海西路——华格臬路 宁海东路——宁兴街 永年路——杜神父路 永福路——古神父路 永嘉路——西爱咸斯路 永康路——雷米路 汉阳路——汉璧里路 东汉阳路——东汉璧里路... 现名——旧名人民路——民国路 豫园老路——豫园路 九龙路——斐伦路 三门峡路——三官堂路 广元路——台斯德朗路 大名路——百老汇路 东大名路——东百老汇路 大连路——大连湾路 万航渡路——极司非而路 万航渡后路——极司非而后路 马当路——白来尼蒙马浪路 山阴路——施高塔路 中山南路——里马路 中山东一路——黄浦滩路

02上海石库门设计说明091113-gg-h

绿地石库门项目设计说明 建筑篇 一、项目背景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将拉开帷幕,向全球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主题。为契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提出以上海老里弄文化为基础,取其精华创造一个有个性的新型社区,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有品味生活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上海独特的居住文化。 上海里弄文化是上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里弄是中西近代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我们力求里弄生活的复兴与再生,向宝山区展示最有价值的优秀传统建筑。 二、工程概况 1、概况:本次规划的地块位于宝山区顾村,规划范围北至水产路,南至A20高架,东至富长路,西至天极盛宅花园。该地块位于上海中心城外,东距蕴川路和轨道交通1号线约1200米,南临A20外环线,交通条件较好。相邻道路均为区级道路。 2、用地性质和面积:总用地面积约为102985㎡,商业、办公、住宅混合用地,其中住宅 占总建筑面积的49%;商业占总建筑面积的20%,办公占总建筑面积的31%。 3、建筑退红线要求:退用地红线按照宝山规划部门要求进行退让。高层公共建筑长边退道 路红线12米,短边退道路红线10米,多层退道路红线6米。 4、容积率为1.25。 5、建筑密度不大于38% 6、绿地率不低于30%。 7、限高60米。 8、停车配置:符合《上海市停车场(库)设置标准》的要求,且规划要求住宅应不小于 0.72辆/户,其中住宅小户型以地面停车为主,大户型考虑地下停车;商业办公应不小 于0.5辆/100平方(建筑面积)。 三、设计依据 1、业主提供的方案设计任务书 2、基地周边项目简介 3、电子地形图 4、关于同意《宝山区顾村镇上海新格金属厂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 沪府规(2009)100号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住宅设计标准》 7、国家及上海市其他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四、总体规划及布局 项目总体定位 住宅定位:——高品质联排别墅 商业定位:——社区会所,社区配套商业;石库门风情商业区(街) 办公定位:——小户型办公楼,公寓式办公楼 规划布局 本项目用地分为住宅区和公建区,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为63078平方米。在保留传统里弄住宅规划特色基础上,以里坊为单位,将整个规划划分为若干个里坊组团,组团之间为公共活动区域,在延续传统里弄尺度的前提下,选择主弄6米、支弄4.5米,保持里弄场所感的同时,满足消防等需要。组团结构明晰,空间形态强调归属性,组团的规划布局将每个区域尺度缩小使其更具亲和力,利于交流。发挥主弄支弄作为“公共起居室”的作用,充分挖掘里弄中的原有邻里结构、充满活力和亲和力的公共生活。 公建区:公建区总建筑面积为65616平方米,分为商业、办公和公寓式办公楼。规划结构清晰,尊重商业区、办公楼和公寓式办公楼不同的使用需要。规划道路清晰、明确,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老上海,地标建筑 1、弄堂。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2、百乐门。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3、上海大光明影院。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4、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5、城隍庙。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6、十里洋场。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世博会之后,将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8、霞飞路。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是著名的富人区。《长恨歌》里李主任给王琦瑶租的公寓就在霞飞路。

《上海石库门》阅读答案

《上海石库门》阅读答案 《上海石库门》阅读答案 上海石库门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 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西方化了。除了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外,外墙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新式石库门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它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新式石库门以更实用,更美观的特点受到上海人的青睐。 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鲁迅,矛盾等都住过石库门。中国共产党也诞生在望志路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弄堂文化

历史的背后总有沧桑,霓虹之下掩盖不住的是另外一种熠熠生辉,弄堂文化是旧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弄堂里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的耐人寻味的事情。很多非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认识上海、认识上海的弄堂文化可能最初是从王安忆《长恨歌》开始的,其中弄堂文化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像我这样从小成长在弄堂的孩子,对于书中所描述的更是深有体会深有感悟。那份对于弄堂文化不能割舍的感情是从小建立起来的,哪怕如今我们已不在弄堂生活。 《长恨歌》写出了特殊时期而特别存在的旧上海的弄堂文化。主妇在弄堂的水斗边淘米洗菜,刚下班的男人倚着门框翻看报纸,老人坐在躺椅上喝着茶与老邻居打着招呼,小孩子在人流中嬉戏追逐……这是上海弄堂口最常见的风景。如今这些点滴也只能存在于我儿时记忆中。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民居。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上海人爱热闹,也爱管闲事,大事小事都会引起一整条弄堂的关注。正是这种邻里关系,让以前的弄堂石库门极为安全。一有陌生人大家都会注意。小时候,晚上睡觉都不关门,老人有时习惯睡在门口地板上,和邻居阿婆聊着聊着就鼾声震天了。 然而,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把这份闲情带走了。

打开窗,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身边的邻里搬的搬,走的走,左右还是有人住,但大多是外来打工的陌生面孔。一向谨慎的上海人在自家已旧的木门上装了一个、两个锁,谁都不敢不关门不锁门了。 让人怀念的总是那些即将失去的和已经失去的。虽然上海老式弄堂的建筑尚存在着,但是始终少了一点氛围,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 尽管石库门曾是多数上海人土生土长的家园,但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考验,有着宽敞花园的新式小区代替了石库门。拆迁、市政建设,不仅让上海人越住越远,更让大片石库门建筑成了历史书上的画面。 浓缩了中国千年住宅精粹,作为上海灵魂的石库门,正慢慢走出上海人的生活与生命。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各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 爸和妈当年的模佯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回头看的片段有一些风霜老唱盘旧皮箱 装满了明星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周杰伦的一首《上海一九四三》,唱出了旧上海经典的容貌,地域特点、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上海气息”。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以那个年代一个特别存在的旧上海为背景的。 “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个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皱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长恨歌》里开篇一大段的弄堂描写让人对上海弄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好奇。总觉得在延伸的弄堂里一定隐藏着许多的故事,或华丽,或颓废,或平淡……而在这故事的背后一定也有许多人。她们究竟经历过什么?是烟火极具绚烂后的寂寞,还是如昙花一现般的遗憾?那长长的弄堂里究竟都在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一文化底蕴 弄堂是旧上海的一大特色之一,弄堂又被称为里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改变了这一局面。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这种出租木板房间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不过,1870年后,早期简易的木板房则完全被一种新型的住宅——石库门里弄所代替。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石库门弄堂,又叫“老式石库门弄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正如《长恨歌》中描写到“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比较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 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 王富臣莫天伟 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 ——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 王富臣莫天伟 Wang Fuchen Mo Tianwei 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

上海石库门之最

上海石库门之最"逸盧"面临搬迁 图片说明:2015年5月21日,上海济南路185弄17号石库门逸庐门头,有专家称它是上 海石库门保存最好的门头。 上海黄浦区济南路上有座名为“逸盧”的石库门,有专家称它的门头是全上海石库门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饱满,属于精品,应明示保护。这里,曾是外国人驻足留念的地方,也曾是诸多电影中唯美片段的背景。 然而2015年1月,“逸盧”所在的济南路185弄整体开始搬迁。目前,老弄堂里还剩下七八十户人家,其中就有“逸盧”的一大家子。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探访济南路185弄(又名景安里)时发现,部分房屋已经开始拆除工作,不少已经搬走的居民回到弄堂重观纪念,对“逸盧”的命运也表示担忧。从事石库门研究多年的相关专家再次大声呼吁:“逸盧”属于上海建筑瑰宝,必须保护。 上海市政协“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课题组近日专程赴石库门集中的虹口区调研,在考察了瑞康里、永安里和丰乐里后,课题组呼吁上海石库门申遗要保护生活习俗,并让民间力量参与进来。 5月25日上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逸盧”不会轻易被拆除,已经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如何予以保护。 官方:今年1月开始整体搬迁,还剩下七八十户 5月21日下午,景安里前后200米长的弄堂过道,不时有人穿梭。居民胡阿姨称,自己在今年1月就已经搬到了嘉定,最近抽空回到弄堂走走。“住了几十年,趁拆光前再看看。”

据一名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济南路185弄及其附近几条弄堂原先共有1600多住户,自今年1月开始整体搬迁,目前百分之八十五都已经搬走了,还剩下七八十户。其中,17号“逸盧”与7号是私房,专家正在鉴定怎么保护,所以还没搬。 走进景安里,不少房门前已经砌起了灰色砖墙。现场有工人称,185弄的房子全部都会被拆,无一幸免,包括“逸盧”。至于拆完建造什么,工人并不清楚。大门保安赵师傅说,该片老弄堂在拆迁后将建造新的商品房。“以前很多老外还进来拍照呢,有的房子还拍过电影。” 当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从黄浦第五房屋征收事务所了解到,目前没搬走的住户是就搬迁地址或赔偿补贴等相关方面未签协议。但事务所只执行房管局的方案,是否会保留17号等,事务所称目前暂未收到文物局给出的保护通知。 之后,黄浦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称,在景安里搬迁工程启动后,就已经及时组织专家对17号进行鉴定,暂时还未得出结果。 5月25日上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透露,区文保部门等一直在关注“逸盧”,不会轻易拆除它,已经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如何予以保护。 专家:把原居民都搬走,石库门风情将不再有 对于相关部门正在对“逸盧”价值鉴定,多年从事石库门研究的娄承浩教授坐不住了,他先后多次在微博上发帖称,“逸盧”的门头是“全上海石库门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饱满,属于精品,应明示保护。他甚至在一条微博中写道:“2012年9月的济南路185弄,炎热的夏天,邻居们在弄堂里乘风凉、拉家常,这种情景只有石库门里弄独有。虽身居市中心,里弄幽静,支弄更是静得掉下一根针也听得见,是安居乐业好地方。现在把原居民都动迁了,开始拆屋了,风情不再会有,我去了几次都很伤感。” 5月24日,娄承浩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17号逸盧,原是虞景记营造厂老板私宅,1921年建造时共建八幢石库门,最大最好的一幢名为逸盧。建筑体量特大,两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清水青砖墙墙体工整,尤其石库门头十分精致堪称上海之最,山花浮雕立体性很强,图案完整,门楣上的石匾也是上海最大。这里天井超大,楼层走马廊栏板有木雕板和木格窗。在室内,客厅船轩和西式线条吊平顶,为中西合璧典型;厢房木窗菱形图案和彩色凹凸玻璃很精致。由于是高先生兄妹一家居住,建筑保留基本完整。该宅是上海建筑瑰宝,应予保护。 而景安里门口的7号,原是开化工厂老板张幼臣以工厂名义买进的石库门,三开间,公私合营时该宅归工厂所有,分租厂里职工居住,所以原貌基本保留。该宅是江南民居演变为石库门的典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雕腰线,客厅、前楼、厢房都有完好雕刻木窗,上面人物和花草栩栩如生,雕刻刀法洗练,实属精品。厢房两扇木门似西方教会建筑门,客厅石膏吊平顶和彩色地砖、木窗上异形凹凸玻璃都很精致。该建筑曾为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老上海风情弄堂里的叫卖声

老上海风情——弄堂里的叫卖声 “记得在我们儿时的,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从早到夜,恐怕总可以有二三十样。……而且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实在让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概,“薏米杏仁”而又“莲心粥”,这是新鲜到连先前的梦里也没有想到的。但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使你还没有练到“心无杂念”,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又无权伸出头到窗外去斥责。只得作罢”曾经住在上海石库门亭子间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如此形容弄堂里的叫卖声。据研究,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声主要有27种,分为晨昏叫卖、四季叫卖等多种类型,融汇了全国各地的哩语方言和民间曲调,体现了上海这座经济都市的商业流动业态,成为上海城市独特的市井民谣。也成为南腔北调融汇贯通的特色标志。每日佛晓,拎马桶的叫声拉开了弄堂中新一天的序幕,从“鸡毛菜黄芽菜”到“方糕茯苓糕”,从“栀子花白兰花”到“麻油馓子脆麻花”,从“长锭要伐长锭”到“阿有啥洋瓶申报纸卖伐”,各色叫卖声此起彼伏,苏北宁绍闽粤口音混杂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塞满了弄堂里的每个角落。当夜幕沉沉,寂静中不时传来几声“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猪油夹沙八宝饭”,人们就这么伴着宵夜的甜美渐渐睡去,准备迎接明

天的熙熙攘攘、忙忙碌碌。随着生活模式和商业发展的日益现代化,那些往日来来往往串弄堂的小商小贩正在逐渐消失,如今的石库门里弄变得安静了不少,安静是安静了却也略显冷清。一位曾经儿时在弄堂里玩耍时常遇见的林奶奶,如此再次遇见林奶奶说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非常怀念:“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口袋里揣着爸爸妈妈给的两三分钱零花钱,心里很是高兴。因为到了傍晚时分规定的时间,弄堂里就会有挑来的馄饨摊,卖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的商贩,还有个人背着像小麻袋一样的东西进来卖炒好的白果,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期待。”现在,弄堂里的叫卖声已经渐渐远去了,那些商贩带来的便利欢乐也好嘈杂喧哗也罢都变成了光阴 的故事。

1926年的上海,介绍老上海

房子·居住·家·上海 ——梦的房子“马勒别墅” 引子 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跟学画的我说一个故事。 说有个小女孩,是船长的女儿。有一天她做梦,梦见一幢房子,第二天就把它画了下来。 船长看了很高兴,就把女儿的图造成了真正的房子。 长大以后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马勒别墅。 爸爸并没有在故事里讲什么旧上海的殖民,讲什么穷人啊富人的……只是告诉我:坚持美好,坚持做梦。 长大后,向往在有明媚阳光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在露台上,在草坪上,嘬着咖啡闲翻着杂志,甚或静听时光流失鸟雀呢喃。在雷雨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坐在靠窗的沙发里细看雨地里的青青小草,很柔弱又很妩媚。想着小女孩的美丽梦想,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就这样让童话变成现实,让现实实现在童话中。 82年前的一天,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梦见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既像是父亲常常提到的英格兰故乡,又像是传说中的北欧山地,就因为这个美丽的梦,小姑娘醒来后就把她的梦中见到的奇境告诉了她的父亲马勒,一个到上海冒险的英籍犹太人。多年的闯荡让马勒早已经不会轻易感动了,这次却被女儿的瑰丽的梦感动,决定按照女儿的梦境来造一幢房子。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10年以后上海有了一幢童话般的建筑。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纪念了父亲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1936年,被建筑专家称为“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神奇的建筑”的马勒住宅完工了,永远的伫立在了街角。 大约是1859年,一位叫赛赐·马勒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1913

年爱立克·马勒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爱立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喜欢辟出“唐人街”一样,会聚在上海的洋人也有在他国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癖好。那个年代,在陕西北路还叫西摩路的时候,陕西南路还叫亚渔产培路的时候,就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这条“洋人街”的住客有点鱼龙混杂的味道,其中有英国和法国的富商,有犹太难民和美国水兵,还有大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白俄人。如今延安路高架将一条陕西路(西摩路)一截为二,延安路到肇家浜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南路,延安路到宜昌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北路。马勒就将别墅选择在了这里,现陕西南路30号,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延安路高架旁(如图)。周边除了有很多20,30年代的老洋房外,不远处的陕西北路上就有一座有9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西摩教堂,也许也是这位犹太人将住宅设计在此的重要原因。 马勒住宅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工程历时7年。建成于1 9 3 6年,占地5 3 9 5.7平方米,建筑面积2989平方米。别墅大门很小(见图),饶有欲扬先抑之势,然而走进去,却又有开门见山之感,进入眼帘的就看到这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话色彩的别墅。挪威式的尖塔、哥特式的尖顶、中国式的琉璃瓦、老虎窗、泰山面砖、彩色花砖、随处可见的佛龛汇聚一堂,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仿佛来到一个北欧的神秘乡村。 整组建筑由六幢大小不同的楼房组成,楼房高三层,主楼、副楼共有房间1 0 6个,主楼面积241 7平方米,为砖木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楼顶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 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 5米,屋顶高尖陡直。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主楼南立面上有3个垂直于主脊、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4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斯堪的纳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三楼外有阳台,另外,主楼与其他几幢楼房相连相接,底层相互有门可通,但需跨过桥形楼梯。更值得一提的是,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昂贵的耐火砖,使用这样的建材已是相当的奢华,民国政府,总统府的子超楼用的就是这样的砖片,当时政府为了节省经费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贴了装饰性的这种砖片,可见马勒别墅的奢华。泰山砖其中还嵌有玻璃,晚间会半透光。夕阳西下,尖顶的老洋房被余晖包围,更加散发

城市记忆——石库门-800字作文

城市记忆——石库门-800 字作文 在中国许多城市中,上海无疑是个异类,各国公民在这里汇聚,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上海就像一个身穿旗袍的舞女,摩登而不失优雅,踏着时代的节拍,一次又一次华丽地转身,但古韵却不曾消失。 在我看来,上海最美丽的风景不是外滩那争奇斗艳的外国博览会,也不是陆家嘴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石库门,才是最美的风景,她是城市生活的完美诠释。 风叩着黑漆大门上的铜门环,一盏昏黄的灯在厢房的窗柃上摇曳,顽皮的孩子老杨松木楼梯板上蹦跳,只呀有声。弄堂远处飘来悠远的“桂花赤豆汤——甜酒酿”的吆喝,这是石库门的风景。是久远但永远不会被忘怀的声音。 上海石库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土”,她的出现是那个“华洋杂处”的上海城市生活的一个写照。从她的建筑样式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中西合璧”文化的

混合体。门和房间,天井的布局时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但二楼的窗户与门头的石刻门券却透露出西式洋房的装饰风格,石库门在诞生之初,是整幢出售的,要买得起,需有些“身价”,从四十年代开始,每幢石库门差不多是四方杂处,“七十二家房客”,上海人亲切地把其称为“弄堂”,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弄堂犹如其形状——“品”字形,折射出岁月的变迁与城市人的生活百态。 前楼客堂左右的厢房与亭子门构成了石库门最基本的元素,这种特殊的房屋结构形成并造就了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相互关系,孕育了无数老上海人的童年,各家各户似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照,守护。隔墙有耳,楼上楼下只要一声招呼,左邻右舍得人马上会过去帮忙,这家小囡病了,隔壁阿婆`代为照料,那家阿姨包了馄饨,定会每家送碗尝鲜。那是何等的温馨啊! 石库门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邻里之间热烈,融洽,她那带给人的宁静温馨的生活方式是农村的人所羡慕的,城市,之所以会让生活美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紧密,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需要一份融洽的人际关系。正如奥涅格所说:“人,正如树枝与树干连结在一起一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上海弄堂名列表

1)黄浦区里弄房名称 名称所在地 卜邻里金陵东路389弄 义德里新昌路345弄内 升昌里北无锡路60弄等 人和里凤阳路60弄 马吉里重庆北路11弄等 升荣里天津路236弄 九江里云南中路308弄 马安里大沽路183弄 长福里山海关路156弄等 九如里凤阳路463弄 天惠坊金陵中路100弄内 长鑫里天津路145弄 九如里金陵西路44弄 天锡里福建南路36弄 仁里江阴路176弄 九福里江阴路88弄 天福里天津路351弄 仁昌里金陵中路206弄 三成坊新昌路300、310弄 元芳弄四川中路126弄 仁济里新闸路433弄等 三多里金陵西路50弄 五福里五福弄51弄 仁德里南无锡路64弄 三和里四川中路559弄等 五福里北京东路819弄 仁德里温州路7弄 三星里北京西路134弄 五福里连云路31弄 介祉里福建中路417弄 三祝里温州路88、100弄 太平弄黄河路215弄 公平里长沙路17弄 三益里新闸路445弄 太平弄新昌路293弄 公顺里广东路286、300弄 三德里新昌路345弄 太平坊汉口路341弄 公盛里成都北路1012弄10号大方里成都北路152弄 太平坊新闸路35弄等 凤瑞里白河路11、21弄

大成里金陵中路174弄 太和坊福州路293弄等 六仪坊江阴路106弄 大年坊山西南路26弄 太和村威海路190弄 文安坊黄陂南路20弄 大兴里成都北路988弄 太念后里天津路448弄 文德坊黄河路215弄56支弄大兴里江阴路83弄 太原坊延安东路401弄等 正贤坊长沙路149弄内 大顺里西藏中路43弄 友益里云南南路58弄 龙兴里天津路426弄 大德里成都北路162弄 中文德里新桥路52弄 龙安里新永安路15弄 上吉坊新闸路418号 中华里金陵东路246弄 平乔里北京西路120弄 久兴里凤阳路476弄 中和里福州路252弄等 平阳里北无锡路46弄 久安里西藏南路10弄 中保坊山东中路128弄 平望里平望街6弄 义成坊成都北路772弄 升安里宁波路473弄 东里福建南路14弄 东升里浙江南路167~169号吉庆里江西中路14弄等 华业里江西南路110弄等 东仁美里永寿路148弄 吉安里江西南路55弄等 华兴里成都北路240弄 东华里山东中路24弄 吉安里福建南路84、94弄华安坊重庆北路93弄内 东华里福州路269弄 吉如里江西南路74弄等 华盛坊人民路628弄 东兴里淡水路1、11弄 吉利坊金门路4、8弄

石库门风情画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殷慧芬的小说经常出现在一些报章杂志上,读了她的几篇小说,我便读出了一个文笔优雅、描写细腻、叙事流畅、十分谙熟上海市民社会风物人情的女作家的身影。我不是上海人,但从50年代到60年代,我在上海生活了八九年,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郊外的校园里,但也免不了有一些到市区探亲访友的机会,对上海石库门(老弄堂)的家居特点,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品性多少有一些了解。我总觉得,殷慧芬笔下的石库门人家几乎就是生活中的石库门人家的复制——像极了,我想,有这样复制能力的作家,一定是对那种生活熟透了的缘故。殷慧芬创造了一个石库门世界,就其融入上海市民社会,并将市民社会的各色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情感命运艺术地呈现于世人方面,她的文学成就应该是可以与王安忆、程乃珊等女作家相匹配的。因此,当90年代我主编的《跨世纪文丛》出到第六辑的时候(那已经是世纪末了),我想是应该请殷慧芬在这里亮亮相的时候了,于是,便有了殷慧芬的一本小说集《吉庆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的问世。 在殷慧芬所创造的石库门世界中,悲悯之心和关爱之情几乎无处不在。在她写到那些底层人物的时候,她不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而是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对我笔下的人物从来没有用自己的善恶观来臧否他们,我总是理解和尊重他们,并努力深入他们的内心寻找他们生存的理由。”她坦言:她自己就来自底层,出生在石库门老街一个很平常的市民家庭,自己也做过工人,“我对这个阶层的人很熟悉也很同情,现在我自己的生活要比他们好,但我的感情天平始终是倾向他们的,这里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朋友,我觉得没有这样的感情,也就不会有我的小说。” 这些话很朴素也很实在,是理解殷慧芬石库门小说的一把钥匙。殷慧芬把她小说中这种对市民阶层的充盈的感情简称为“市民气息”,“正是这样的市民气息,这样的平常生活构成我人生的基础”。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上海普通市民一种情感上的深深依恋和投入,是决不可能写出像《屋檐下的河流》、《吉庆里》、《焱玉》等这样一些对石库门的风物人情一往情深的作品来的。“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喜欢我们的弄堂,我们的房子。”——《屋檐下的河流》中的小主人公的这一段内心独白,实际上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在这些弄堂、这些房子里,世世代代住着上海最普通的平民,正是在他们身上,积淀着百年上海里弄文化的精髓。 殷慧芬是一个很善于编织故事的作家,她总是在小说中从容不迫、娓娓动听地叙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读者的胃口吊得高高的。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是蹩脚的小说家,但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却不一定是高明的小说家。殷慧芬的小说之所以高出一筹和耐人寻味,就在于她从来不以编织故事为终极目标,而是以表现人类情感和人性好恶为终极目标。殷慧芬说:“我所有的小说都是探索人类情感的。从少女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所有的人,他们的情感缠绕着、攀缘着岁月的大楼,装饰着我们的城市,也充盈着我的小说。” 从初期的那些短篇开始,到中期的“苦”恋三部曲,一直到她最后出版的长篇小说《西郊别墅》、《与陌生人跳舞》等,殷慧芬的小说都与“情”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小说,不避讳写情欲和性欲。“苦”恋三部曲已经写得很放松了,但多少还有一点忌讳,因此她运用了一种充盈着优雅的诗意的文体,以区别于言情小说。到了90年代中期的《纪念》,这种忌讳似乎被打破了,她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到了高潮:“他们先是在地毯上,后来就来到了床上……”不高明的小说家可能把这个故事写成滥俗的三角恋游戏,但殷慧芬却着意于梳理主人公情感的演变轨迹,探寻人类原始的欲望以及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最终湮灭的前因后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这一次去采访程乃珊,是约在她富民路上的家里见面。富民路闹中取静,靠近静安寺的中心地带,却是窄窄的一条马路,两旁植物繁盛,光影斑驳,在正午时分特别浓烈的大太阳底下,很有点时光交错的意思。但这些只是序曲,当我坐在程乃珊家的客厅里时,才真正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在这间客厅里,无论是那张殷实饱满的橡木餐桌,还是那架朴实低调的褐色钢琴,甚至是钢琴上那座所有的指针都停了脚步的老式座钟……它们,都实实在在是“百岁高龄”了。而当客厅的女主人程乃珊挽着长围巾坐到我对面的时候,我很肯定,今天的采访会有很多关于老上海的好故事。 一条银行家的庭训 而事实上我们的开场真的是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豆腐的老人。在很多年前老人还是青年的时候,他通过卖豆腐起家,一点点从豆腐摊做成了豆腐铺,从小门面做成了连锁店。老上海总是有这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但程乃珊说的这一个,重点不在传奇,重点在——“你晓得么,就是这样一个卖豆腐的行当,它们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它们都有自己的行规,口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小至行业的传统和道德,大至社会的传统和道德都得以存续,而这些所谓庭训、门风、家规、家传、家教、家学、家史……这些文化传承中细小却关键的纽带,我们今天还留下多少呢?”程乃珊略有些无奈地说。 之所以说给我听这个“豆腐行规”的故事,是因为我问到了她最新的写作计划。程乃珊说,她正在写一部纪实体的小说,想以一个大家族中小孩子的成长故事,纪录一个家族里几代人的变迁和经历。是的,这个小说的原型,正是她自己家族的故事。“我的祖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我的父母也去世了,而我自己也做了祖母。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们家族的第五代孩子,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家族的事情,也根本没有兴趣知道。”这个发现让程乃珊有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忽然涌起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作为和祖父母生活最久的孙女,是最了解家族故事的人,更从祖父母那里直接得到了关于家族的很多资料和照片,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写一本家族故事,让后辈们能更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要不然,他们肯定连我们家族的庭训都不知道了。” 好吧,我承认我被震慑了一下,“庭训”这种东西,现在又有几家还有存留呢?“那……你们家族的庭训是?”我真的很好奇。程乃珊不假思索地说:“当你身上有10块钱的时候,你只能表现出5块钱的身家,而且只能花两块钱。”看我听得有点发愣,程乃珊笑着解释道,“这大约与我爷爷从事金融业有关吧。” 是的,关于程乃珊的家族史,那又是另一个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程乃珊的祖父程慕灏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当他只有16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站稳了脚跟,自谋职业进入大清银行做练习生,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银行各种业务,并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得到了上司的器重。他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