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与默顿_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贝尔纳与默顿_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贝尔纳与默顿_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贝尔纳的科学观是自然历史主义的,它把科学刻画成动态的、整体性的、与社会互动的。默顿的科学观是理想主义的,具有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认识论特点,它把科学描述成静态的、学科性的、累积的、客观的和可证实性的[1]”。由于科学观的不同,贝尔纳与默顿在科学的社会研究中形成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一个动态、一个相对静态,

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研究

的两种进路

张雁1,柏瑞平2

(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贝尔纳与默顿被同时尊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者,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发现,贝尔纳开创广义的科学社会研究传统,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领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的动态发展过程。默顿则引领微观的科学体制社会学发展潮流,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法聚焦科学体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侧重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规范的相对静态的描述。

可以说,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进路彼此对立而又互补,从而形成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关键词:贝尔纳;默顿;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社会实践;科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0)07-0005-05

Bernal and Merton:Two Routes of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

ZHANG Yan1,BAI Ruipi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2.Hua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Bernal and Merton are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and they created two routes of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By contrast,Bernal created a broad tradition of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macro-level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society,and it related to science's past,present and future;it was also linked to other areas of science.Bernal believed that science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whole time and whole space.Merton is lead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icro-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trends,using the 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 to focus on the scientific system,describing the community norms of scientis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routes of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 both opposition and mutual reciprocation is forming a complete picture of science and society.

Key words:Bernal;Merton;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social practice of science;scientific system

收稿日期:2010-01-08

基金项目:2009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目(2009B24514)

第一作者简介:张雁(1969-),女,陕西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河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学、STS。

2010.075

彼此对立而又互补的两种研究进路,合起来就是关于科学与社会的完整图景。

1科学社会实践与科学体制两种向度

虽然贝尔纳和默顿都把科学当作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都认为科学是一种体制化的社会活动,但进入贝尔纳视域的是科学这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科学的社会实践维度。默顿关注的焦点则是科学这个子系统内部社会规范的问题,即科学体制社会学。1.1宏观多维透视科学与社会

宏观多维的视角,使贝尔纳把科学放在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时空中加以分析,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注科学的社会实践问题,而非科学的某一个方面。贝尔纳眼中的科学就是一颗扎根于社会中的大树,粗大的树干上枝叶繁茂、盘根错节。

贝尔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科学的社会功能,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科学的历史、现实以及科学的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精湛阐述,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他认为,科学并不是孤立的,科学是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出现的,在历史上科学与生产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生产部门的需求构成了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源,这种发展慢慢地增强了科学的独立性,科学以及技术开始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并且越来越对生产部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成为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子系统。科学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得以实现的,对这种相互影响的研究成了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全方位地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科学的宏大叙事。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对科学所能起的作用和科学所应该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具体指出,现实社会中,科学与经济、教育、工业以及战争等方面的作用和方式。而且,他进一步描绘出科学的未来。他说:“科学是社会进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2]”

在高度评价科学革命作用的同时,贝尔纳看到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前所述,科学带来新的生产方法,反而引起失业和生产过剩,丝毫也没有减轻贫困的普遍存在;科学被用于制造新式武器,使战争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可怕,甚至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是,贝尔纳认为,这些科学应用的消极方面是可以消除的。但仅仅期望消除科学的这些祸害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期望创造出新的美好的事物,更美好的、更积极的和更和谐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方式……像研究自然界那样去研究人类,去发现社会运动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和方向,这就是科学的功能”[3]。

1.2内在微观聚焦科学体制

默顿早期曾经注重关于科学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从他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默顿从科学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了17世纪英国科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尤其是新教伦理与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军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在于说明科学作为一种建制是怎样受到以新教为标志的特殊价值关系的培育而出现的。他的结论是:“17世纪英国的文化土壤对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4]”

后来默顿受到逻辑经验主义和内史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的社会功能仅仅是由其结构引发的结果之一,由结构解释功能,最终走向了科学体制社会学。这从他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关于科学和民主的看法》不再一般性地论述社会文明环境中的科学,而是聚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即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规范结构,特别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即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结构,完全从科学体制内部考察作为共同体的科学何以自洽和自主运行的问题。

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讨论的问题也是限于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来考察科学的文化结构(虽然他不否认科学的知识内容)。他认为,科学具有一种精神气质,从而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气质是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指令、禁止、偏爱和许可等形式表现出来,它们又进一步合法化为体制的价值,形成为一种命令或规则,使科学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他的科学良心,以此规范他的科学行为。默顿指出,可以把科学的精神气质看成是由普遍主

62010.07

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四组规范组成。

从近代科学兴起开始,科学体制这种潜在的规范就引发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关于科学发现或发明优先权的争论。默顿在1957年发表了《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科学建制的目标就是“增加准确无误的知识”,所以,科学界把科学创新看成最高价值,科学规范要求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而科学家在努力做出贡献之后,当然希望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广大社会承认其工作的创新性。可见,科学体制规范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对科学家施加了压力,从而使科学家为维护自己的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而斗争。默顿对优先权争论的根源与实质的分析,引出了对科学奖励制度的研究。他指出,科学奖励制度,作为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所做贡献的肯定和承认体系,是体现科学体制要求、肯定科学家创新的手段。

可见,默顿是将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引入科学体制的内部加以具体的研究。对科学的社会研究逐渐聚焦到科学共同体这样一个较微观的领域,聚焦于科学体制内部。这与贝尔纳的宏观多维的视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整体动态与局部静态两种认识视域

贝尔纳对科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中诸因素,而且科学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是一种整体互动的关系,因此具有整体动态的认识特点。而默顿则主要研究科学这个社会子系统内部的规范结构,因此具有局部静态的认识特点。2.1贝尔纳整体动态的认识特点

整体动态的视角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使贝尔纳眼中的科学同时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他不是就科学而论科学,在他的论述中涉及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关乎与科学相联系的其他诸多领域,具有时间整体感和空间整体感。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就像一棵在不断生长的大树一样。

首先,贝尔纳把科学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现在他的科学概念的流动性。贝尔纳引用《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说明科学也和“道”一样,是在一定的结构内永无休止地变化的,过于刻板的定义会使其精神实质受到遏制,因此,无需对其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科学远远不仅是许多已知的事实、定律和理论的总汇,而是许多新事实、新定律和新理论继续不断的发现,它所批判的以及常常推毁的东西同它所建造的东西一样多”[5]。贝尔纳认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至于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处于为生活而劳动的人们所树立和传递的实践,以及一些观念和传统所结成的范型这二者之间。企图建立定义的尝试尽管很多,但只能多少不完满地表现科学整个生长过程中某一时期所存在的形相之一。不管哪一种充足完全的定义,对于它都不完全适用,它必然会随着时间与空间即社会历史的演化而改变。不同于其他摈弃科学定义的非理性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贝尔纳认为,科学的相对性并非仅仅具有否定意义,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建构的价值。这种科学观上的革命性即在于将科学本身视作一个建构过程。由此可见,贝尔纳眼中的科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其次,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具有动态开放性。贝尔纳认为,在任何一个历史的横断面中,科学总是由相应的方法、传统等抽象因素和仪器、实验、定律、假设和理论等现实因素组成,因而,它必然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知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贝尔纳抛弃了传统静态的认识论模式,强调科学的动态开放性。贝尔纳更倾向于认为,从科学作为一个存在的事物和完整事物来看,它是人类所知的事物中最客观的;但从科学的形成过程和它作为追求的目标来看,却是主观的、开放的。因此,科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它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最后,贝尔纳把科学与社会看作一个互动发展的整体,体现在他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中。由于科学和社会间的不可分离性,它必然是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现状的一个抽象,社会现实性要求科学时刻根据社会要求而不是自身的理论或逻辑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方向、创新自己的体系。社会也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发生表面上、进而是实质上的一系列变化。科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只有科学的种种结论被人遵循时,科学才算完整,故而,科学与社会实践,科学与技术密切联系,不

2010.077

可分割。在这个意义上,科学革命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这种革命则肯定是从实践层面上产生的,贝尔纳引用汤姆逊的话说,“实用科学上的研究工作导致种种改进,而纯粹科学上的研究工作就将导致革命”[6]。是的,纯粹科学研究工作将导致革命。当普通人也开始慢慢理解量子力学带来科学世界图景的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回头对贝尔纳以及汤姆逊等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表达深深的敬意!

2.2默顿局部静态的认识特点

在默顿看来,科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静态的。默顿曾经在对早期知识社会学的范式进行清算时就认为,知识社会学“知识形式多种多样”的歧义局面,造成了知识分类的杂乱无章,知识概念的急剧增加,分析方法的多种多样。这说明默顿反对对知识分类、知识形式以及知识概念的任意化,而主张知识形式、分类和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标准化。默顿对科学内容的静态性认识观点更加明确。默顿认为,“近代科学,亦即在十七世纪变得明确起来,而且持续至今的那种类型的科学工作,其基本假设就是一种广泛传播、出自本能的信念,相信存在着一种事物的秩序,特别是一种自然界的秩序”[7]。可见,默顿承袭了西方经典科学观,相信存在这种自然秩序,科学应设法靠近它,找到它。换言之,科学的内容是自然界决定的,与人为因素无关,因此是静态的。

在对科学进行体制化研究时,默顿也紧紧抓住科学独特的精神气质这一相对稳定的特质,使之成为他的科学社会学的起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科学的建制化气质(它的规范方面)和科学的社会组织(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的图式),后者即科学共同体”[8]。默顿把科学看作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社会建制。这种建制的目标是“增加准确无误的知识”。在默顿看来,科学知识奠定在纯粹中性、无污染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其内容如实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任何个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渗透,都只能造成科学知识的失真,并且妨碍科学的正常发展;科学等价于真理,科学的发展则是真理的不断积累。因此,为了保证科学制度性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尽可能全面彻底地防止和减少个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由此,他提出了科学家应遵循的四条规范,正好从四个不同侧面防止各种“杂质”对科学知识的污染,保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

3自然科学与社会学两种分析方法

科学家出身的贝尔纳,对科学学的研究带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印迹。而作为社会学家的默顿则主要应用社会学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

3.1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与社会

贝尔纳认为,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完全可能的,而合理地规范这种联系的方法必然是科学本身所创造出来的方法,研究科学并规范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是贝尔纳科学学最主要的方法论,表现为计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分析方法等的广泛使用。

贝尔纳将计量方法引入对科学自身的研究。计量学就是以可计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种运用数学方法或数学模型探索、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揭示事物变化中的定量关系,为预测和规划事物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计量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遍的重视,并成为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之一。从贝尔纳的早期工作可以看出,他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技计量学和科技情报学(科技信息计量学)研究。在这方面最大的成果是,贝尔纳运用数学来研究科学发展中人力、财力、物力的定量关系,并初步得出了科学知识指数增长的规律。他指出,20世纪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规模上的迅速增长。为了阐明科学增长的规律,评估各主要工业国家的科技实力,分析科研工作的效率,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在他所能收集到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遴选出一系列在时间和空间上既具有可比性,又具有普适性的指标。率先使用了数量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示出事物的某种规律性。贝尔纳当时选取的指标有:在大学供职的各级教师的人数,在政府和工业部门供职的科学家的人数,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大学毕业生人数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科研经费的数量及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科学文献的数量。在贝尔纳工作的基础上,贝尔纳学派中坚人物之一的普赖斯提出了科学发展按指数增长的理

82010.07

论,成为科学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贝尔纳认为,增长模式和结构模式作为科学的自我认识,是建立科学空间整体感的必要手段。如果将科学系统类比为有机生物体,对增长和结构模式的研究就是科学的生理学,它的任务是把科学活动按其各种组成和特征装配成模型。贝尔纳的结构模式和增长模式理论,以定量研究和理论模式为特点,建立在如下两个基础之上。一是指标的选择,依据社会学的方法,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些指标包括:科学从业者(科学家)、科研组织、科学交流、科学经费。人员、组织、情报、经费是社会化的科学行为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处理和分析,以便发现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性。二是量化分析,要求所选择的指标,都具有被量化的可能,量化指标由于最有可能被精确化,因而被视为科学理论科学化的表现。3.2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家内部社会

默顿是著名的社会学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是其擅长的研究方法。他着力于对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力图理解和解释科学内部的结构特征,论题包括科学界的分层,科学家的行为与伦理控制,科学家的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结构与动力,以及评价过程的复杂问题等。目的是通过结构解释科学社会中的制度运行和互相联系。

由于他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中使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使他对科学系统中的社会结构分析充满了功能主义的色彩。例如,就科学的社会性来说,默顿认为,研究主体“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这又直接关系到知觉、信念和思想的形成”。由于“知觉起着信任作用”,“社会知觉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人类关系结构的副产品和衍生物”[9]。因此,科学的社会性在于,社会已内化于科学研究主体的行为之中,而非泛泛地外在于他们的经验表象。

在默顿看来,功能分析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有效方法,是理论解释与方法运用的一种融合。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二是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三是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默顿被认为是继帕森斯之后结构功能主义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在批判帕森斯的理论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验功能主义,把以前毫无联系的一些实际研究方向沟通起来,为社会学各种理论方法学派提供了一个相互汇合的基础。

从默顿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使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既注重数据统计,又不忽视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使科学社会学与重抽象思辨轻经验证据的科学哲学和重史料轻理论分析的科学史明确、严格地区分开来,对于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柏瑞平.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同基异构现象的社会形成

[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5-7

[2][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9:45

[3][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8

[4][美]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

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

[5][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9:15

[6][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9:69

[7][美]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

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

[8]樊春良.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

(5):38

[9][美]R·K·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0:208-209

(责任编辑殷得民)

2010.079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纲 张丽梅 指定教材: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参考教材: [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5分)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5 分,共15 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10 分) 第1章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过程 一、社会研究及其特点 社会研究则是指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 方法论 主要探讨社会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学科方法论与基本假设;社会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 2. 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它是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方式,表明社会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3. 具体方法与技术 处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的最低层次,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2)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数理分析和模型法;理论分析法(功能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比较法,类型构造法 3)具体技术:包括问卷与观察表格的制作技术,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观测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资料审核与整理的方法技术等。 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

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科学界、学术界不端行为屡屡出现的今天,科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科学规范是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也是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标准。根据科学规范调整的对象、科学活动的阶段或目标、科学家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规范的抽象程度或强弱程度,可以将科学规范分成七大类十六种: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指导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科学认知规范和科学伦理规范;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权利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科学原则与科学规则;提倡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等。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类型科学规范的功能 [作者简介]徐梦秋(1954-),男,江苏省射阳县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 李永根(1976-),男,江西省赣州市人,厦门大学博士

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6)11―0018-06 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要正常有序地进行,不能没有规范的调控,科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活动又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它是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使命的。这就决定了调控科学活动的规范有别于调控其他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的规范。这种调控科学活动的规范我们称之为科学规范。科学规范为科学家的行为提供指导,它告诉科学家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科学家的行为起到引领、纠偏和授权的作用。科学规范又能转化为一种标准,为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各界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创新性提供评价的尺度。作为引导科学家行为的指令,科学规范不同于个别的指令,而是一种针对全体或多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长期有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它不是调控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行为的规范,而是调控其科学活动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规范定义为: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科学规范的形成,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科学共同体制定的,还有的是权力机关制定的。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 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 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 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 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 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 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 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 仪式化的符号 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 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 义 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 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 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 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 ------刘延达 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而关于科学的优先权的关注引发的争论也会促进科技发现的公有化,其并不会与这些发现属于整个社会的关系相悖。在整个社会规则中,科技的发现者应当将其发现进行充分与公开的交流,这应成为一种科学界的道德要求,而敝帚自珍的科学家,因其违反了科学财富共享的社会道德准则,则应受到科学界的谴责。公有主义的标准有助于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不断发展。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该规则益处的体现。 那么无私利性指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既不是利己主义也是利他主义,从事科学研发活动的人不应以科学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私利的手段。默顿认为制度标准与动机标准是不同的,不论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具有何种的个人动机,当其处于无私利规范性的制度要求之下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同时也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用这种制度去约束科学家们的心理欲望是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的证实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这样的科学社会环境会使得科学家对其同行更加负责,有利于制度的稳定。因此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声誉更多的来自于同行业科学家的评价,而不会由外行人对一位科学家的见识、依赖作为其在科学社会中地位的评价标准。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指的是在科学的领域内应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不论事实问题来源何处,也不论其与任何特定的组织或领域相关,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时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判断,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进行公平的审视。因为这样的怀疑精神对于权力分配是不利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为例【内容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两种相对立的范式。尽管他们之间在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工作中,只有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并用才是科学的做法。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工作方法论 社会工作是是助人自助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案例,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社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全面的分析案主,帮助案主挖掘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即隐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最求真理的过程中,社工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地建立一打破一重新建立的循环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真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工往往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失败,走入“绝境”。因此,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谈谈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概念的界定 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1。定性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出现,让大部分学者认识到“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定性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定性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2。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依靠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有效地洞察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硬性。定性研究希望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问1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be15975516.html,/view/446672.htm#5 2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义与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摘要】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 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 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 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 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 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 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 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 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 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 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 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 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 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 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 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 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 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 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1]。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 1 引言 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 2.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制度上的要求。科学中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根植于西方源远流长的怀疑主义哲学传统。作为科学的一个制度性规范,“有组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2MANAGEMENTSCIENCERESEARCH 管 理学研究 2008年2月(总第82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2,2008 (Cumulatively,NO.82) 默顿(1910-200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并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不同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默顿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科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回顾 科学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学界对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默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介绍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 想。例如周华以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为重点,概述了默顿在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中所表述的思想,认为默顿理论的前提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默顿理论的框架为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进行了 评论或比较研究,并加入了学者个人的观点。代表性的有谢鸿昆的《默顿科学社会学述评》、樊春良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林聚任的《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王大明的《大科学时代的小社会学———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谭萍的《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比较》等。 3.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和新时期的科学实践背景相结合,进行反思。代表文章有马来平的《另眼看科学社会学》、王民选的《论新时期的无私利性规范———默顿规范重提》、张华夏和张志林的《论新时代科学精神气质的坚持与扩展———对默顿规范的拓广研究》等。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学界对默顿的思想介绍和评述是较为深入全面和细致的,但缺乏专门的探讨其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的相关文章,即便有也并未作为文章的中心,例如欧阳峰在《无私的探索共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和成就》一文中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简单说明了他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但笔者认为,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多方面的贡献。 二、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社会学新的分支学 科 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学,为社会学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 地吸引着我的兴趣”① 。从他1938年发 表《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时科学社会学还处于一个未被承认领域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他一直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参与、引导和支持着它的发展。由此,默顿也被人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即使是他的对手卡林?诺尔塞蒂纳也承认他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此外,默顿还通过培养大量学生来传播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而且他自己也多次为科学社会学受到学界忽视而大声疾呼,以此来唤起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经过默顿和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众多学科内外的学者们多年的努力,科学社会学终于从初期的一篇论文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李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在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 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有:创立了科学社会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开创了默顿传统、确立了研究方法、形成了默顿学派等几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默顿;科学社会学;贡献[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8)02-0009-02 [作者简介]李晓雨 (1984-),女,河南安阳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9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答案

窗体顶端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4.访问内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范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默顿规范

一、什么是默顿规范 “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1)普适性即是对科学成果(或假说)的检验,只能诉诸于这样的一种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科学成果与观察和已经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不管科学活动主体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更不应该将评价者的喜好甚至参与评价的过程之中。(2)共有性即科学知识的占有、分配实行公有主义。科学是公众知识、做出新发现的科学家应该公开自己的成果,科学界则以人名命名,引证、荣誉奖等形式奖励知识的贡献者,承认科学发展的优先权。 (3)去私利性即科学家献身科学活动要严守“为科学而科学”的信念,目的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考虑其他利己或利他的因素。在行为上要诚实,无欺诈和弄虚作假,禁止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即无论在知识被确证之前还是之后,也不管其来源如何,科学家对所以知识都要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而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怀疑的尺度则是经验证实和逻辑一致。 二、现代科学规范能否和超越默顿规范 答:能。 1.默顿规范产生的背景及现代科学规范背景的变化 默顿规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世界战争状态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常态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机器中,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遭到政治当局的粗暴干预,这一点在轴心国中表现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出现了由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如曼哈顿工程。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格局出现,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科研活动模式得以延续。科学发展知识基础也较二战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浪潮。冷战结束之后,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顿规范的内容在科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时代背景变化不容忽视,讨论不仅丰富了默顿规范的内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意见,构成现代科学规范的主体框架,是对默顿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的超越。 2.新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需要新的科学规范 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默顿规范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对默顿规范的批评也日益深入,令现代科学规范呼之欲出。例如,默顿规范要求科学行为去私立性,显然,这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是难以做到的,况且,科学行为的私利性与科学研究的贡献相比并不总是相冲突,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私利性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和组织投入科研行列,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普遍主义规范

普遍主义规范”的经验性研究 ——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三)“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的”?这是默顿学派长期所关注的问 题。一个有效运行的奖励系统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原则,即根据科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科学家个人的各种社会属性不应对承认的分配产生影响。默顿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科尔兄弟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议制度的研究,以及加斯顿对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普遍主义规范的运行情况。 一、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 1.科学和人文学科评价模式的差异与普遍主义规范 在对评议系统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朱克曼和默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已被广泛采用的评议系统。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主要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编辑和评议人对论文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不同学科的评价系统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偶然的还是模式化的。其核心问题是,在评价过程中,普遍主义标准和特殊主义标准被运用的程度如何? 朱克曼和默顿考察了自然科学杂志和人文学科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差异及其原因。他们收集了作为样本83种杂志的稿件拒用率资料,发现人文科学的稿件拒用率最高,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居中,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稿件拒用率最低,只有人文科学的1/3。[1]朱克曼和默顿指出:“学科领域之间及学科内部的差异模式,可用一个经验法则来描述:杂志越偏重于人文方面,稿件的拒用率就越高;杂志越偏重实验和观察方面,越强调观察和分析的严密性,稿件的拒用率就越低。” [2]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偏好的决策原则是:当有疑问时,拒绝;而采用率高的杂志则相反:当有疑问时,采用。 对于上述模式化差异的产生,朱克曼和默顿认为,除了文理杂志的容量有差别这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科的共识程度的不同。他们指出:“学术杂志的制度行为中的这些差异,还可能部分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就学术标准达成一致的程度方面存有差异。” [3]稿件拒用率较高的杂志所在的学科往往缺乏对学术标准的共识。“作为一方的编辑和评价人与作为对应方的撰稿人双方本应有基本相同的学术标准,在这一确切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学术领域(指稿件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在学科——引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4]。在此,朱克曼和默顿把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明显差异,部分地归因于,不同学科对合格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共识程度不同。某些学科由于共识程度低,缺乏共同的评价标准,普遍主义规范的适用就受到影响。与朱克曼和默顿有所不同,S"科尔似乎更强调文理学科杂志的容量不同。他指出:“在社会科学中稿件的拒用率与自然科学相比是相当高的。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1

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摘要:在现代社会调查中,为了获得更准确、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的进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理论概念与概念的量化问题,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理论概念问题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认识,是某个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它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认识社会的最基本的方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概念。有些人说社会科学研究没反正,这主要就是因为对许多理论概念使用不精当。 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辩论来辩论过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包括理论研究也有这种情况,根本问题就是概念不明确。科学研究的概念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概念必须清晰性。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多东西,包括很多术语,很不清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类似的问题太多,一些文章里,领导讲话中,甚至权威讲话中也存在很多模糊概念。如果我们把社会科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就必须使概念具备清晰性。 2、概念必须有针对性。概念要针对具体的对象,不能泛指,更不能模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更应该如此。 3、概念的实证性。对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概念还要求客观性和实证性。现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社会科学概念模糊。科学研究需要精当,需要清晰的结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进步,就是有了量的描述,只有通过量的描述,才能使社会科学概念具备实证性。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 二、经典实证主义阶段:孔德,涂尔干。 1、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一致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程序并纳入科学之列。 2、认为社会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立规律 3、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 4、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 三、孔德: 1、人类进步法则,三种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 分别对应:军事社会;宗教社会;工业社会。 2、将“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地而非可疑的,确切 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3、“科学层次理论”。 4、社会物理学: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发展的或进步。社会静力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关 系和秩序问题。 5、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但在研究方法或程序上是一致的,它们的研究目标也是相同,那 就是发现普遍性的规律。 四、涂尔干: 1、《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纲领性著作;《自杀论》里程碑意义,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分离 2、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把社会事实当做事物。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社会学完全独立与哲学;社会学的方法是客观性的;把社 会事实看做社会性事物,社会学所独有的性质。 五、工具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40~6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的哥伦比亚学派(定量研究);芝加哥学派实地调查。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发展实证主义社会学。 1、坚持经典实证主义的基本前提,即认为知识只能靠系统的经验研究获得,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是一致的;承认社会世界也存在着规律,这种规律是因果规律或统计规律。 2、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经验归纳。 3、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个人思想和偏好的介入。 六、批判实证主义:柯林斯、许茨:现象学创始人,理解的方法。 后实证主义:华莱士、乔纳森.特纳、亚历山大(科学连续统、新功能主义者)科学连续统:,科学可以被看做这样一个学术过程。它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环境脉络之中:一是经验观察到的世界,另一是非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实证主义方法论危机:自身发展不足;社会危机(西方福利社会)和学术危机(针对功能主义的新理论) 1、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 2、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3、对“客观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强调客观主义,认为知 识是积累性的,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一、非实证主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 二、现象学:狄尔泰(理解:一是你中发现我;二是凡人创造的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