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

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

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

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

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

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

后的妻子。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在担任上海世界书

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

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

的心血全没有了。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

和钦佩的。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认识朱生豪的朋友都知道朱生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人,朱生豪

自己形容自己也是觉得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种厌世的感觉。朱生豪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年少老成,但是从朱生豪情书看来,朱生豪的内心还是比较狂热、精神世界比较丰富的一

个人,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罢了。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十分动人,中

间谈恋爱的时间就有十年,九年时间都是通过写信来维系感情。

朱生豪留给宋清如的情书有三百多封,情书里面的内容和表达足以说明朱生豪其实是

天生的恋爱高手。从出版的情书来看,朱生豪密密麻麻的小字向宋清如诉说着浓浓的爱意,令读者都大为感动。

在朱生豪的情书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宋清如的思念,里面称宋清如为傻丫头、宝贝以及

小鬼头等,从称呼上面就能够感受到朱生豪对宋清如的无限宠爱。都说处于恋爱中的男女

都是比较低智商,从情书中朱生豪描写的场景比如说“你脚下的蚂蚁”,“吃笔者”等言

语来看,都令人忍俊不禁。

朱生豪情书其实不止三百多封,很多的信都在朱生豪逃难的时候遗失了,但是从朱生

豪的情书中我们了解到平时给人沉默寡言的人内心的柔软和幽默。

朱生豪翻译作品有很多,其中《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震惊国内外的。很多人都读

过《莎士比亚去全集》能够把这本著作看完的人很少,朱生豪为了能够完美的翻译读过的

次数不下二十几次,这种毅力令人敬佩。

朱生豪翻译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莎士比亚戏剧集》,这本著作的翻

译是能够称之为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文献。朱生豪从小就天资聪颖,身在落魄的家庭中,

读书令他出人头地,仅凭着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在上大学期间他是所有同学和老师眼中的

才子,对于文学的热爱是无人能及。在大学的时候朱生豪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在诗歌

创作方面的才华也很有天赋。但是朱生豪在二十岁的时候接触了《莎士比亚戏剧集》之后

就疯狂的迷恋上它,放弃了写诗,一心一意的投入到翻译的工作上。

在毕业之后去了上海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在这期间翻译了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

比如说是《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等。朱生豪的翻译是通过潜心的反复研究莎

士比亚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基本上是出于原著的精神,翻译出来的文字同时经过反复斟

酌之后才使用,能够做到这样翻译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朱生豪。朱生豪翻译莎士

比亚作品的时候,一个戏剧需要读到十几遍以上才能够翻译,不然的话朱生豪不会轻易的

翻译作品。

朱生豪的毅力是很强大的,从选择莎士比亚作品开始就没有说过要放弃,愿意用自己

的二十几年的时光完成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朱生豪翻译作品,也是我

们中国人的骄傲。

朱生豪和莎士比亚之间有着莫名的缘分,莎士比亚花费了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创作,而

朱生豪三十几岁逝世却用了二十几岁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两个人都是对文学有着极致的

热衷。那么有很多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只有朱生豪的翻译是无人超越的,那么

朱生豪翻译思想是什么样的呢?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比较难翻译的,因为莎士比亚在创作的时候不是为了取悦其他人,

在创作的时候是随性所写,思绪是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同的,没有一个固定限制,也正是这样的缘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无人超越。

朱生豪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是每个字句都是比较到位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反复

的阅读作品,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的通俗易懂但是也不乏文采,或许朱生豪和莎士比亚

确实有着缘分的牵连,导致他们两人之间有着莫名的默契。朱生豪翻译思想是利用自己的

特点,把作品翻译成口语化和莎士比亚原文的风格是比较相似的,其次朱生豪对于莎士比

亚作品中的人物的名字的翻译都具有文学味道,也是比较诙谐的。最后朱生豪翻译的词汇

量很大和莎士比亚的原文词汇量有的一拼。

朱生豪用了大半生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180万字的剧本,莎士比亚在文学上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在中国人甚至是在世界上也是不朽的,因为对于一个从没有留过洋的人仅仅用了两本英汉互译的字典翻译了这本巨作,精神和毅力是无人能及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翻译大家介绍

中国翻译大家 1.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2021年11月25日杨宪益于北京过世,享年94岁。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2.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3.董乐山〔1924-1999〕主要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 4.傅雷〔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

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5.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6.林桦,1927年生于昆明。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承受为荣誉会员。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假设干。 7.吕同六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在4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吕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时代背景 贫苦的出身和境遇,使得朱在翻译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其翻译作品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他在翻译莎剧时,在尽量传达原作意义的前提下,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样处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1神似形似兼顾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2读者观众兼顾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3诗歌之美 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4 结语 朱生豪是一个年轻富有爱国热情和具有极大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英文和中国古文功底的翻译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生活贫困潦倒,导致英年早逝,势必有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后辈学习.其所留下的翻译思想和理论的资料非常少,但是其翻译精神和翻译风格可从莎士比亚的翻译中看出来,即翻译不仅关乎英文,更高质量的翻译往往取决翻译者的母语的水平,同时翻译者的心中应该始终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创造出既有美感又不失真的译文是译者的一个重要素质。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中国故事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中国故事 吾中华地处亚洲东部,神山屹屹,五洲钟奇,晚清海通以来,西学东渐,自兹莎学以降,译者论者语流百年,将莎剧神理,融会于心,译(易)而戏之,歌而论之,朱生豪为其佼佼者也。在近两百年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朱生豪以其天才的译笔,诗人的才华和爱国者的精神,在中华莎学翻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汉语莎剧全集,奠定了莎剧翻译家的地位。而他的妻子宋清如则在"信知梦有痕"的三生缘中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朱生豪和他天才的莎剧译作。 一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朱生豪"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他是在民族和国家饱受外来凌辱时期成就译莎之功的,更是在宋清如之爱的浇灌下译竣莎剧的。朱译莎剧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涵养以及对莎剧内蕴准确之理解,使其在中国莎学史、翻译史上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翻译标准和经典文本。而他们的儿子,朱尚刚则迄童年开始不断受到家庭中,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文化精神的浸染,壮年以后致力于父母朱生豪、宋清如性格和人生命运的抒写,为莎学界、翻译界留下了一部情感真挚、资料翔实、别具文采的《诗侶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以下简称《诗侶莎魂》)。 1947年,世界书局的莎剧全集出版海报图片选自《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朱尚刚先生的《诗侶莎魂》。为我们还原、描绘了作为优秀中国知识分子朱生豪、宋清如的译莎和情感的传奇经历。我认为,将这部传记置于我国优秀传记之林是毫不逊色的。向世界讲好莎学和朱生豪的中国故事,这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对当代应当具有的大国文化担当,在"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和实践中,借助莎氏的世界性、国际性,讲好"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中国故事"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二 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中,朱生豪占有着最为突出的位置。因为,在朱生豪身边有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女性——宋清如,正是她在抖落浑身尘埃,驱逐沉重灵魂之后,像轻烟一样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让读者从莎剧译文里,读出朱生豪、宋清如一同在雨声中做梦,一同在雨声中失眠的爱之心弦。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将莎剧以准确、畅达、优美和传神的中国语言文字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 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 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 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 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 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 后的妻子。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在担任上海世界书 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 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 的心血全没有了。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 和钦佩的。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认识朱生豪的朋友都知道朱生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人,朱生豪 自己形容自己也是觉得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种厌世的感觉。朱生豪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年少老成,但是从朱生豪情书看来,朱生豪的内心还是比较狂热、精神世界比较丰富的一 个人,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罢了。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十分动人,中 间谈恋爱的时间就有十年,九年时间都是通过写信来维系感情。 朱生豪留给宋清如的情书有三百多封,情书里面的内容和表达足以说明朱生豪其实是 天生的恋爱高手。从出版的情书来看,朱生豪密密麻麻的小字向宋清如诉说着浓浓的爱意,令读者都大为感动。 在朱生豪的情书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宋清如的思念,里面称宋清如为傻丫头、宝贝以及 小鬼头等,从称呼上面就能够感受到朱生豪对宋清如的无限宠爱。都说处于恋爱中的男女 都是比较低智商,从情书中朱生豪描写的场景比如说“你脚下的蚂蚁”,“吃笔者”等言 语来看,都令人忍俊不禁。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郭大力: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翻译出版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耶方斯的《经济学原理》,伊利的《经济学大纲》,洛贝尔图的《生产过剩与恐慌》。和王亚南合译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欧洲经济史》,还与李石岑合译了《朗格唯物论史》。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翻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着重东欧和北欧文学的评价坚持翻译“唯信使上、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标准。 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国际歌》的最早翻译者,英特纳雄奈尔(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le)。 郭沫若: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写作即处女、翻译即媒婆”。还翻译了《茵梦湖》、《雪莱诗选》、《石炭王》、《艺术的真实》、《浮士德》、《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战争与和平》。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读者接受的历史。文艺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2](P116) ,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是接受美学在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 接受美学独特的解释学切入角度和尖锐的批判性引起了翻译界的注意,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翻译来说,译本也是一个文学文本。译文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是通过译文读者的阅读使其意义具体化,才能达到译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基于神韵说下的朱生豪翻译思想分析

基于神韵说下的朱生豪翻译思想分析 作者:刑立博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4期 邢立博 内容摘要:“神韵说”是朱生豪翻译观念的关键所在,是对朱生豪一生中丰富翻译实践经 验的真实写照,有着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客观呈现了译本内涵与主题思想,促使译本更具生 命力、感染力。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神韵说”下的朱生豪翻译思想。 关键词:“神韵说” 朱生豪翻译思想分析 朱生豪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之一,是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方面的先行者,所译作品已成为我 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珍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戏剧领域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神韵说”是朱生 豪翻译理念的核心,也是其在翻译思想方面的关键性贡献,“志在神韵”是朱生豪坚持的翻译 原则,忠实译本内容的基础上,赋予译本新的生命力,利于读者和作者近距离交流,把握译本 精髓,有效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一.朱生豪与翻译 朱生豪原名为文森,出生于1912年,浙江嘉兴人。4岁的时候,朱生豪便是在母亲、外祖 母启蒙下,开始诵读《百家姓》、《千字文》,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背诵《神童传》、《三字经》,5岁已开始读古典小说,比如,《聊斋志异》、《山海经图说》。12岁已进入美国的私 立秀州中学,在和英文教师詹文浒先生认识之后,日渐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 戏剧文学,开始阅读关于莎剧的英文片段,比如,《凯撒大帝》。17岁的时候,朱生豪便以优 异的成绩进入美国的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的同时,也修英文。在夏承焘这位词学大师 指导下,朱生豪的传统文学修养有了质的提升,加上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其英文水平也 提升了不少。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到上海世界书局中工作,走上了漫长的译莎之路。1944年,朱生豪便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类型为悲喜剧、历史剧、传奇剧。由于病情恶化,同年,朱生豪病逝,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都倾注在译莎事业上,完成了近百年来我国翻译领域 中一项巨大工程,其译莎品在我国近现代英译汉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翻译文献。 二.基于“神韵说”下的朱生豪翻译思想 1.神韵说 我国传统翻译话语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建立在传统诗学下的哲学、美学基础上。在我国 古代美学中,“神韵”是重要范畴之一,属于理性化的艺术境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 境界。“神韵说”最早出现在绘画评论方面,而艺术、文学二者联系紧密,“神韵说”便不断 出现在文学创作、评论等方面,委曲含蓄、耐人寻味是“神韵说”在文学方面的客观呈现,利 于读者获取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创作者的悟性、灵感是“神韵说”在文学方面的关键 所在,对译者有着相同的要求。在我国翻译理论方面,矛盾是引入“神韵说”的第一人,还提 出了全新的文学翻译批判主张,注重“神韵”、“形貌”二者间辩证统一关系,对新时期译论 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神韵说”方面,我国古典诗歌翻译后的韵文极具代表性,也就是朱 生豪译莎作品中的中国古诗,极易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感,深受各层次读者喜爱,已被不断流传。 2.“神韵说”与翻译

朱生豪情书范文

朱生豪情书范文 《朱生豪情书》是xx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生豪。 朱生豪情书:一天一天更深切地爱你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我是怎样欢喜,一个人只要有耐心,不失望,终会胜利的。 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个目标,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天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足。顶好是一切希望都化为现实,在生命终了前的一秒钟中。我并不要你也爱我,一切都出于自愿,用不到你不安,你当作我是在爱一个幻象也好。 今后不再说诳话欺骗自己了,愿意炼成一个坚强的钢铁样的信心,永远倾向着你,当我疲倦了一切无谓的游戏之后。我不愿说那是恋爱,那自然是比恋爱更纯粹的信念。我愿意懂得“永恒”两字的意义,把悲壮的意义放入平凡的生活里,而做一个虔诚的人。因我是厌了易变的世事,也厌了易变的自己的心情。 你如不爱我,我一定要哭。你总不肯陪我玩。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你总有一天会看我不起,因为我实在毫无希望,就是胡思乱想的本领,也比从前差得多了,如果不是因为今天是星期五之故,我真不想活。不骗你,我很爱你,仍旧想跟你在一起做梦。 而且一个人有时是“不很”知道自己的,也许我以为我爱你,其实我并不爱你;也许你以为你不很爱我,其实很爱我也说不定,因此这一切不必深究。如果你不接受我的欢喜,你把它丢了也得,我不管。因为如果你把“欢喜”还给我,那即是说你也得欢喜我,我知道你是不肯怎样很欢喜我的。你以为你很不好也罢,我只以为你是很好的。你以为将来我会不欢喜你也罢,我只以为我会永远欢喜你的。……我永远不恨你骂你好不好? ……我发疯似地祝你好! 如果我欢喜你,为什么我不能欢喜你呢? 语无伦次,余话再话。祝你好,我欢喜你! 你所不欢喜的人。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夜深,恨不得大家走开。 为什么我一想起你来,你总是那么小,小得可以藏在衣袋里?我伸手向衣袋里一摸,衣袋里果然有一个宋清如,不过她已经变成一把小刀。 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么,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在对人的感情而言,我比你要淡漠得多,自私得多,而我却自命多情。狠心的人一定不知道狠心这两个字的,因为他心中根本无别人的感情的印象存在,即,他从不把别人的感情看作一回事。他根本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其中许多人都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尤其是文人,他们对近代中国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所了解的部分解除人物及其简介。 希望大家都来添加!!~为家乡浙江而自豪,更为中华民族而自豪!~ 浙江省近现代名人录(非严格分类): 文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安博 【摘要】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4 【总页数】6页(P118-123) 【关键词】朱生豪;"神韵说";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诗学 【作者】朱安博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一、朱生豪翻译观念的核心:神韵说 朱生豪是位伟大的翻译家,他以生命译莎,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但其翻译思想却未引起研究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今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朱生豪的翻译思想的文字只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尽管这篇自序篇幅短小,但却从

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翻译态度以及翻译批评等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朱生豪的文学翻译思想。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1]264 在这篇译者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生豪对于翻译思想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神韵说”。朱生豪的翻译原则就是“志在神韵”。他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意义和韵味,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魅力。 1929年,朱生豪考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并选英文系为辅系。在之江大学这样一个风景优美而藏书又很丰富的地方,他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他对各门课程,往往不满足于教材的概略介绍,而是在可能范围内,研读原著,统摄全豹,旁征博引,辨察精微。”[1]39在之江,朱生豪得到了“一代词宗”夏承焘等 名师的指点,学识和才能很快提高,被师友们公认为“之江才子”。而朱生豪对诗歌的特殊爱好,终于使他成为一个为他的师友们所公认的天才诗人。夏承焘曾如此评价朱生豪:“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1]39还说他的才华, 在古人中也只有苏东坡一人可比。 朱生豪译莎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之江才子”的诗人素质。之江大学的学习使朱生豪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实践,这为他翻译莎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世界著名的莎剧译成汉语而仍不失为精采的文学作品,这是朱生豪的成功之处。因为朱生豪自己是诗人,又对中国古典诗学有着深厚修养和独立见解,所以他在译莎时,对诗体的选择,有着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他可以优游从容地选择古今诗体的不同风格、不同句式,作为翻译中的多项选择。从四言诗到楚辞体,从五言诗到六言七言,甚至长短句,他都运用自如,在译文中可以充分发挥他的诗学才能,并使中国诗体的各种形式,十分自然地熔化浇铸于汉

从《汉姆莱脱》看朱生豪译莎特点

从《汉姆莱脱》看朱生豪译莎特点 李正栓;王明 【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汉姆莱脱》(另译《哈姆莱特》或《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巅峰.翻译这样的文学巨著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朱生豪是我国较早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汉姆莱脱》语言生动流畅,风格自然朴实,音韵优美和谐,同样是我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史上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5页(P19-23) 【关键词】《汉姆莱脱》;朱生豪;翻译 【作者】李正栓;王明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1.0 引言 《汉姆莱脱》(另译《哈姆莱特》或《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为全世界人们所熟悉、所喜爱。近代中国曾因没有莎翁作品的译本而被讥笑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这深深刺痛了国人的自尊心。朱生豪立志

并刻苦工作,全力以赴翻译莎士比亚,以此证明中国“有文化”,驳斥中国“无文化”的论调。他是我国早期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活动的杰出代表。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迫、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部半(其中半部在逃亡中遗失),为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朱宏达,吴洁敏,2005:17),为推动莎士比亚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及展现我国民族文化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他所译的《汉姆莱脱》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朴实自然,音韵优美和谐,传神达意、功能对等地表达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思想与情感,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经典译作。 2.0 语言:生动流畅 莎士比亚精通英语,词汇量极为丰富。在他的戏剧中使用的词汇量就多达24000多个,成为世界之最。(同上:20)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译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英语水平,还需要有深厚的中文功底,需要有双语转换的超强能力和两种文化交流转递的技巧。在这一方面,朱生豪当之无愧是最佳人选。朱生豪在儿时便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并享受奖学金。在大学的4年里,他学习刻苦,酷爱阅读,虽不善言谈,却常有独到见解。在师生眼里,他是皎皎者。他的老师、“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对朱生豪有极高的评价:“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如处子,轻易不肯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吴洁敏,朱宏达,1990:50)在大学里,朱生豪读的是中文专业,同时也兼修英语专业,他的英语水平甚至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正是因为具有超强的双语能力和极佳的文学素养,朱生豪大学毕业以后就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随后经校友推荐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谭定钟,2010:98)他不仅英文水平高,在汉语写作、文字运用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不仅理解深刻,而且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