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

目标导航 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2.结合教材图文分析,说出几种主要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不同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关系。3.通过实验,说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

一、细胞的结构组成(阅读P 16-17) 1.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2.原生质体和原生质

(1)活的动物细胞及除去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统称为原生质体。

(2)活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称为原生质,它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

????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外面

?

???

?细胞膜

细胞质???

?

?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细胞核

原生质体

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阅读P 17-19) (一)细胞器 1.双层膜的细胞器

(1)

?????

名称:线粒体

功能: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分布: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

(2)

?????

名称:叶绿体功能: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 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细胞内的 “能量转化车间”

2.单层膜的细胞器

(1)

?????

名称:内质网

功能:①由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它的作用是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 为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 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物质的运输通道

(2)

????? 名称:高尔基体功能: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 形成有关,动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 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3)

?????

名称:溶酶体

功能:内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执行 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是细胞内 的“酶仓库”

(4)

????

?

名称:液泡功能:内部的液体为细胞液,它与 细胞的吸水有关

3.非膜性的细胞器

(1)

?????

名称:中心体

组成: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 周围物质

功能: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 形成有关

分布: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2)

?????

名称:核糖体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分布:有的附着在内质网及核膜的外 表面,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二)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 1.细胞膜系统的概念

细胞的各种膜结构如细胞膜、核膜及膜性细胞器组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联系的统一整

体,即细胞膜系统。

2.细胞膜系统的功能

(1)增加了细胞内酶的附着面积,有利于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

(2)可使细胞内生化反应区域化、秩序化。

判断正误:

(1)观察线粒体一般不用植物细胞。()

(2)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均需染色,其中后者用詹纳斯绿B染液染色后呈蓝绿色。()

(3)活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称为原生质。()

(4)叶绿体是有氧呼吸的是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5)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脂质的合成车间。()

(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8)中心体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9)细胞膜系统增加了细胞内酶的附着面积,有利于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

答案(1)√(2)×(3)√(4)×(5)√(6)×(7)√(8)×(9)√

一、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1.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2.实验原理

(1)黑藻或藓类的叶片薄且透明,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

(2)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被詹纳斯绿B染液染成蓝绿色。

3.实验材料

(1)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或黑藻的叶,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2)观察线粒体时选用新鲜鸡肝一块,也可用猪肝、羊肝或颜色较浅的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等)。

4.方法步骤

实验一观察叶绿体

叶绿体是

绿色的,呈扁平的椭球形

或球形

实验二观察鸡肝细胞中的线粒体

1.观察线粒体为什么一般不用植物细胞?

答案植物细胞中一般有叶绿体,有颜色,不便观察线粒体的颜色变化。

2.植物细胞中一定含有叶绿体吗?

答案不一定。植物的绿色器官中含有叶绿体,非绿色器官(如根毛细胞)就没有叶绿体。1.下列关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含叶绿体小而少的细胞来观察

B.活细胞中,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静止不动的

C.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来观察

D.制片时叶片应保持干燥

问题导析(1)选材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如稍带些叶肉的菠菜叶下表皮。

(2)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保持有水状态,以使叶片保持正常生活状态。

(3)活细胞中,叶绿体会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并且叶绿体可根据光的强弱调整其椭球体的方向。

答案C

一题多变

(1)将下列实验与所对应的染色试剂连线

①观察叶绿体a班氏试剂

②观察线粒体b无需染色

③鉴别葡萄糖c双缩脲试剂

④鉴别食用油d詹纳斯绿B染液

⑤鉴别蛋白质e苏丹Ⅲ染液

答案①-b②-d③-a④-e⑤-c

(2)若用菠菜叶做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而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二、细胞器

1.细胞器分类归纳

(1)从分布方面

高等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细胞器:叶绿体、大液泡。

(2)从结构方面

①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②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③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从成分方面

①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

②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③含有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4)从功能方面

①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②能复制的细胞器:中心体、线粒体、叶绿体。

③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5)从种类数量分析

①不同生物细胞器种类、数量不同,细胞功能不同,就是因为细胞内细胞器种类、数量不同。

②同一生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如洋葱根尖无叶绿体。

③即使同一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可能不同,如哺乳动物红细胞随着其不断成熟,其细胞器逐渐退化。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1.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答案不一定。例如蓝藻。

2.辨别动植物细胞模式图时,关键依据是什么?

答案动植物细胞最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壁。(但有细胞壁的生物不一定是植物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生物或真菌。)

3.洋葱表皮细胞呈现紫色,植物的叶片是绿色,这些颜色是由什么体现的?

答案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内有色素,呈现紫色;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有叶绿素,使叶片显绿色。

2.下表是关于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问题导析(1)动力车间是线粒体。

(2)叶绿体只存于叶肉细胞、幼茎皮层细胞等植物细胞中。

(3)核糖体无膜。

答案D

一题多变

上题中四种细胞器的模式图如下,据图回答(只填标号)。

(1)在不同生物中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________,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是在________中合成的。

(2)双层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不含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仅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1)A B(2)C B(3)C

1.细胞具有多样性,但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那就是都有()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答案B

解析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液泡等结构,而植物细胞具有。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虽然原核细胞的细胞核无核膜包被。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光学显微镜下都能看见

B.都具有生物膜结构

C.在每种真核细胞中,都含有各种细胞器

D.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大小和结构不同

答案D

解析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所以有些细胞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能观察到的。真核细胞一般都含有多种细胞器,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器。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们把叶绿体比喻成“养料制造车间”

B.人们把内质网比喻成“酶仓库”和“消化车间”

C.人们把核糖体比喻成“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D.人们把高尔基体比喻成蛋白质的“发送站”

答案B

解析被人们比喻成“酶仓库”和“消化车间”的细胞器应是溶酶体。

4.下列有关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高倍显微镜下,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清晰可见

B.观察叶绿体时,应保证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保持有水状态

C.詹纳斯绿B染液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高倍显微镜下叶绿体一般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答案A

解析高倍镜下,只能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而无法看到其结构。

5.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只填标号)。

(1)在酶的参与下,为进行多种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创造有利条件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与动植物细胞能量转换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高等植物没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4)与脂质和糖类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5)不含膜的细胞器是________。

(6)蛋白质类激素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

答案(1)D(2)C和E(3)B(4)D

(5)B、F(6)F

解析由图例可知:A为高尔基体,B为中心体,C为线粒体,D为内质网,E为叶绿体,F为核糖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的“动力车间”。内质网与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为化学反应提供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基础巩固

1.下列在“观察鸡肝细胞中的线粒体”的探究活动中,正确的一项操作是()

A.切取小块新鲜鸡肝,用清水洗净

B.将鸡肝浸没在詹纳斯绿B染液中

C.染色后再用林格氏液浸没,并剪碎

D.制成细胞装片后,放在高倍镜下观察

答案C

解析洗新鲜鸡肝应用林格氏液,而不是清水;染色时肝组织一半浸入染液,一半暴露于染液外,而不是完全浸没;制成装片后,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放在高倍镜下观察。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答案D

解析具有双层膜和内部有许多基粒,这属于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

能看到,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叶绿体的形态。高等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一般为球形、椭球形,水绵的叶绿体为带状。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液态基质叫做原生质

B.一个完整的生活的植物细胞是一小团原生质

C.除细胞核外,细胞的其余部分均属于原生质

D.一个生活的动物细胞就是一小团原生质

答案D

解析原生质是指活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注意原生质与细胞质二者的区别。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或者生活的动物细胞都可以看作一小团原生质。

4.在人体细胞中,含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数目较多的细胞是()

A.肝细胞B.神经细胞

C.唾液腺细胞D.肌肉细胞

答案C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供选的四项中只有唾液腺细胞和肝细胞具有分泌功能,但肝细胞的胆汁中不含酶,而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5.最能体现细胞与细胞之间功能差异的是()

A.细胞核的大小和数量

B.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C.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D.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答案B

解析根据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区别,如植物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乳腺细胞,因分泌乳汁的活动旺

1.2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年级七年级生物期别第1期版别2版 出版日期2013.7.3 总期数1269期 一审意见拟用张丽宏二审意见 三审意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一、复述巩固 1、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2、小麦和海豚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生物吗?是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9-11,完成下列问题: 1、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4、如何记录调查内容? 5、如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或统计? 6、如何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请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7、讨论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8、你能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吗?三、自学检测 1、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 ,制订合理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 为。 4、调查过程中要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 方法进行统计。 5、对调查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例如,可以按照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还可以按照,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6、如果让你调查一块面积较大的草坪中草的密度,你会选用的调查方法是()

A、一棵一棵地数 B、分格计算再累加 C、选点抽样调查 D、大体计算 7、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大类,分类依据是() A、按照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 C、按照植物的用途 D、按照植物的亲缘关系 8、生物小组经过调查,知道了某社区的生物种类有:丁香、迎春、莲花、菊花、金鱼、鲤鱼、狗、猫等。 他们将以上生物进行了分类, 按形态结构分: 植物有,动物有; 按生活环境还可以分为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等。 四、巩固训练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在调查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的实验中,记录内容不包括() A、生物名称 B、生物食性 C、生物数量 D、生活环境的特点 3、我们在对某地区的生物分布状况作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A、目的和对象 B、范围和方案 C、方法和顺序 D、范围和顺序 4、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A、蟹、蟋蟀、西瓜为陆生动物 B、鸡、猪、鸭为家禽 C、小麦、玉米、水稻为农作物 D、海带、鲫鱼、鸵鸟为水生动物 5、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 B、生活环境 C、比大小多少 D、形态结构 五、拓展训练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难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主探究: 1.食物链的概念: 2.写出树、虫、鸟的食物链:。 (1)食物链是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怎样书写食物链?能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3. 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你是怎样数出的? (2)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还是出现了交叉? 4.食物网的概念: 5. 对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讨论。 (1)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探究任务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主探究: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呢? 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羊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3.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生态环境,你们知道哪些实例?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注意什么呢? 【拓展提升】 谈谈你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句话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树→虫→鸟。(1)生产者和消费者。(2)生产者(绿色植物)(3)形如: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箭头指向消费者或捕食者。 3.(1)9条。逐条数出,从绿色植物开始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停止。 (2)交叉。捕食多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1)大鱼。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探究任务二:1. 不会。草的数量会减少,兔的天敌的数量会增多,这都会限制兔的数量增加。 2. 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变成沙漠。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拓展提升:这里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储存的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被草食动物捕食,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就到了草食动物的体内,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那么草食动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的体内,所以物质和能量是严重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 情景导入

课标导航

基础梳理 1.细胞分裂素 (1)分布: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2)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 (3)实践应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 2.赤霉素 (1)分布:植物的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组织和器官内。 (2)生理作用: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促进花粉萌发等。 (3)实践应用:①促进矮生性植物的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3.脱落酸 (1)分布:植物的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 (2)生理作用: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 4.乙烯

(1)分布: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和器官中,特别是成熟的果实中。 (2)生理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刺激叶片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思维激活1]生长素和乙烯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思维激活2]想让马铃薯块茎提早萌发可用什么激素处理? 提示赤霉素,因为赤霉素可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 合作探究 1.植物激素的种类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特别提醒各类植物激素含量少,具有高效性,不直接参与代谢过程,但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巩固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解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存在于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答案B 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离心泵的启动过程离心泵的启动过程?? 离心泵的扬程如何定量计算离心泵的扬程如何定量计算??扬程取决于什么因素扬程取决于什么因素?? 分析过程分析过程--理想理想((无粘性无粘性))和叶片无限多和叶片无限多((运动均匀运动均匀))-理想和叶片有限多理想和叶片有限多--实际流体和叶片有限多 叶片形式对泵性能有何影响叶片形式对泵性能有何影响??

以上就是离心泵的原理,只不过大部分离心泵的轴水平放置轴水平放置,,一般离心泵转速为一般离心泵转速为970rpm 970rpm 970rpm、、1450rpm 1450rpm、、2950rpm 2950rpm,,转速较高转速较高,,离心力大大超过重力,上述原理及计算公式可用及计算公式可用。。 离心力为离心力为::0.10.1××(2(2××3.143.14××1450/60)2=2303重力为重力为::9.81

离心泵启动前泵内灌满液体的过程称为灌泵。驱动机驱动机((原动机原动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叶片带动液体旋转液体旋转,,产生离心力产生离心力,,液体获得能量液体获得能量((压力能压力能、、速度能增加度能增加))输送液体输送液体。。 叶轮入口形成低压叶轮入口形成低压,,靠吸入液体与泵之间压差靠吸入液体与泵之间压差,,不断吸入液体不断吸入液体,,连续工作连续工作。。

基本假设: 通过叶轮的液体为理想液体,即液体在叶轮内流动时无能量损失; 叶轮由无限多叶轮由无限多、、无限薄的叶片组成无限薄的叶片组成。。这样保证液体在叶片中间流动轴对称:每个液体质点在流道内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曲线形状一致形状一致。。在同一半径上液体质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同在同一半径上液体质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同,,液流角相等角相等;; 液体在叶轮中的流动为稳定流动稳定流动。。一、液体在叶轮中的流动 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叶片无限多叶片无限多、、无限薄无限薄;; 理想流体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稳定流动。。

第二章 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五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药物研发过程的一个工具,它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概念自从1995年被提出后,人们对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药品管理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美国FDA在2000年8月颁布了《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欧洲药品审评机构在2001年也将BCS写进简明新药申请中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F/BE)研究指导原则[16]。 1.分类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通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大渗透性好、溶解度小渗透性好、溶解度大渗透性差和溶解度小渗透性差四类。通过BCS 试验对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和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可指导剂型的设计,评价上市后产品,使制剂达到最大生物利用度及良好的质量保证,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的风险(表2- 10)。 表2-10 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类型溶解度渗透性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Ⅰ高高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存在体内外相关性,反之则无 Ⅱ低高如果药物在体内、体外的溶出速度相似,具有相关性 Ⅲ高低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溶出速率没有体内外相关性 Ⅳ低低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关性根据BCS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目录中的130种口服药物进行分类,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调查身边的生物

当堂检测 第一章第二节调查身边的生物 1、为了解我省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用品的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分析法 D.调查法 2、2016年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想知道深圳人民关于全面放开二孩的想法,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探究法 3、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调查山东省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A.对省内所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4、当调查的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A.例子 B.代表 C.样品 D.样本 5、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B.调查时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C.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的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6、在学习了地面上动、植物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校园生物调查,同学们在调查中的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小强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丽发现一只老鼠,虽然有点恶心,但还是把它记录下来 C.小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见其他同学都没有,把它删除了 D.小明拔开草丛,发现一只蟋蟀,但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没作记录 7、关于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8、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意记录不同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 B.不用记录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等 C.不要损害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D.调查时,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而且为了安全,千万不要攀爬高处 9、食堂工作人员对学生每天的饭菜都要随机采集,部分留样,供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比较 B.抽样检测 C.作出假设 D.生物分类10、根据你的调查,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 A.螃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 B.鸡、猪、鹅为家禽 C.小麦、玉米、水稻为农作物 D.海带、鲫鱼、鸵鸟为植物 11、某小组将调查涉及的生物进行归类,他们将月季、梧桐、含羞草、菜、桂花树归为一类,而将瓢虫、蜜蜂、蜘蛛、猫、狗归为另一类,他们的归类依据是( ) A.形态结构特点 B.生活环境 C.用途 D.数量 12、青蛙属于动物,是按照哪种归类方法进行归类的() A.形态结构特点 B.生活环境 C.用途 D.以上都不是 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 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六幅 照片。 (1)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 写出你的分类依据: 列出你的分类结果: (2)蚂蚁和青蛙看上去差别明显,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它们的之处,睡莲与荷花看上去很相似,我们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之处。 14、某研究小组对数千人学校的学生进行 校园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其中对校园绿化质 量和空气质量调查问卷结果用多种方式统计 如下: (1)该研究小组采用的是 (填“抽 样调查法”或“普查法”)。调查表明学生对 绿化质量的满意率达到了 %, (填“高”“低”或“等”)于对空 气质量的满意率。 (2)图①中纵坐标y代表

2015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湖北省武汉市第62中学黄文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 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方面 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知识: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识难度不大,容量却较大。但是只要抓住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很多 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对生物圈的范围”的学习,可以采取学生对生物圈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学生知道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学习,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再结合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完成各生态系统异同点的比较。 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学习,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个生态系统是有着密切关联

的,再通过对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分析,多方面举例明确整个生物圈是

9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个统一的整体,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技能训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对各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有了再认识,增强爱护环境和认同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1 )制 作教学课件; (2)结合教材资源,再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课前安排3名学生分别侧重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知识; (3)将全班分成7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自行分配任务(如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 2.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多种多样的生态 系统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 、H 2SO 4、HNO 3、H 2CO 3等 ②碱:KOH 、NaOH 、NH 3·H 2O 、Mg(OH)2、Al(OH)3等。 ③盐:KCl 、Na 2SO 4、Mg(NO 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 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 4等。 [特别提醒]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O 2、SO 2、SO 3、NH 3等是非电解质。 (3)CaO 是电解质,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 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原因。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1.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SO 2、CO 2、NH 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4.水溶液中的两个电离方程式: NaHCO 3===Na ++HCO -3;NaHSO 4===Na ++H ++SO 2-4。 电解质 A.HNO 3 B.Ba (OH )2 C.SO 2 D.葡萄糖 E.K 2CO 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豆目的部分分类图解.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类植物是() A.绿豆和菜豆 B.绿豆和紫檀 C.合欢和紫檀 D.合欢和菜豆 2. 甲图和乙图显示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遗传性状 B.乙图所示生殖方式和克隆羊多莉出生都是有性生殖 C.乙图③和④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珠 D.甲图①和②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3. 把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开来||,将单个细胞放在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完整的植株。这个植株的特点是( ) A.所有细胞形态、结构都很相似 B.与自然繁殖生长的植株基本相同 C.整个植株都由韧皮部细胞组成 D.细胞的染色体都不一样 生物名称生殖或发育方式营养来源 A 鳄鱼有性生殖(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B 熊猫有性生殖(胎生)胎儿营养来自母体 C 变形虫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新个体营养来自外界环境 D 黄豆有性生殖(种子生殖)萌发时营养来自胚乳 A.A B.B C.C D.D 5. 下列生物的繁殖方式与获得克隆羊多莉的方式本质相同的是() A.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 B.试管婴儿 C.用毛桃嫁接水蜜桃来改良品种 D.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孵育出小鸡 6. 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精的鸟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胚盘 B.植物的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都属于无性生殖 C.克隆羊多莉是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获得的 D.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7.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多生活常识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下列 第1页/共5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4.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内容 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入 1.师出示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认真快速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与地球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议一议,读一读。

1.分组讨论交流: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2.阅读感悟: (1)读了下面的材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P28 月球…… 火星…… “生物圈2号”外貌,宣告失败。 (2)感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二)看图,说一说。 1.看图:p29 2.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①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浮。 ②…… 3.感悟:人类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观察、查找资料与思考。 1.观察P30图片。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查找相关资料,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思考:环境问题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后果? (二)阅读感悟,画一画,写一写。 1.阅读p31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植物细胞第二课时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第二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2.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协作的能力。 学习准备 显微镜、黄瓜、清水、碘液、镊子、刀片、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纱布。 学习过程: 【基础链接】:回顾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否所有植物细胞结构都是相同的。(思考交流) 【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擦:用洁净 滴: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刮:黄瓜 涂:均匀涂抹 盖:盖玻片一边先,再轻轻 二、合作探究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分组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体会总结制作技巧。 思考: 1.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2.怎样判断污点在物镜、目镜或标本上? 3.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黄瓜表皮果肉细胞不染色。

三、展示交流观察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大体形态。 2.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3.根据对照观察填写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保护并能。协调 植物细胞的基本叶绿体:的场所。配合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内含。共同 液泡:内有溶解多种物质。完成 细胞质:溶解多种物质。 四、拓展延伸: 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2.切洋葱时,张玲同学感到要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达标测试】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2.樱桃素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吃起来酸甜可口。这些酸甜物质主要存在樱桃细胞的() A.细胞壁 B.细胞质 C.液泡 D.叶绿体 3.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壁,它的功能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二次备课教案: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关注生态系统。 教学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PPT2)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②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③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 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 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2) ①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②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设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原过度放牧,草原还会保持原状吗?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得到:(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2) 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 3.师生互动 教师结合书本中观察与思考,示例点拨、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PPT3~64) 练习:判断生态系统。(PPT5~7) 讲解: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PPT8~14) 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PPT15) 说明:食物链的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要点:书写时要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不能被吃的消费者(动物)的不同路径,不包括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书写时从左到右,用箭头标注从植物开始。不含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食物链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PT16) 练习:(1)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的食物链。(PPT17)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第一节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学生体会“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3H铅笔,绘图纸,尺;兴趣强烈的几个学生提前跟随老师学做临时装片。 教师:洋葱鳞片叶,番茄(或西瓜等成熟果实)的果肉,新鲜的黄瓜,清水,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植物细胞挂图,提前制备上述几种材料的装片,摆放多台示范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人的血液涂片、单层扁平上皮装片各10片。 课前培训几个学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气氛活泼。巡视、查询学生们所做的课前准备,适当地交流。 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 策略①:观察、识别 策略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准备擦→滴制作临时装片取→展→盖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对其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小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