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笔记串讲

组织行为学笔记串讲
组织行为学笔记串讲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串讲

一、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标准化原理)

4、采用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益,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努力;

6、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

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8、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二、简述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1、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

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以及设计;

4、决策系统的设计;

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

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7、控制系统的设计;

8、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划。

三、简述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和管理五要素理论?

答:(一)经营六职能:

1、技术活动;

2、商业活动;

3、财务活动;

4、安全活动;

5、会计活动;

6、管理活动。

(二)管理五要素: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四、组织结构的要素有哪些?

答:组织结构的要素: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就组织内部而言,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或者主要方面。

概括的讲,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

1、部门划分;

2、工作专门化;

3、管理跨度;

4、指挥链;

5、集权和分权;

6、正规化;

7、职位界定;8、职位描述。

五、简述管理跨度及其影响因素?

答:管理跨度(管理幅度、控制跨度)——一个上级直接监管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由于管理者受自身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能有效管理的下属是有限的。

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跨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的能力——管理者能力强,管理跨度大;反之要小一些。

2、被管理者的水平——被管理者能力强,素质高,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3、工作性质——工作复杂多变,需要的监管工作量大,管理跨度小一些。

4、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渠道畅通、准确,管理跨度可以大些。

5、监管手段——监管手段先进,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6、管理层次的高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承担重大的、复杂的策略性问题的决策,管理跨度应小一些;反之,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应大一些。

六、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分为那几种类型?

答:按照业务经营部门职责权限的大小以及业务经营部门与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直线型、参谋型、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多维型、网络型。

七、简述职能型结构?

答:职能型结构——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也被称为职能制结构。参谋部门能够对直线型经理下达指令这样一种关系被称为职能关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分工,以发挥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于是产生了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但是,由于职能制存在多头领导的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八、简述事业部型结构?(2004)

答:事业部型——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一种分权制的组织,为规模巨大的企业所采用。

该类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1、按照产品、地区或者市场划分事业部;

2、事业部相对独立经营,单独核算,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3、总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有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和监管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九、简述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防止疲劳的方法?

答:(一)引起疲劳的原因:

1、作业强度大小;

2、作业速度;

3、作业持续时间的长短;

4、环境条件;

5、作业时刻;(夜班、白班)

6、操作者身体素质;

7、劳动态度。

(二)防止疲劳的方法(措施):

1、建立健全保护劳动能力的贵证制度,保证劳动者合理的作业负荷,避免长期差负荷工作。

2、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使劳动者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3、合理组织工作地,减少并尽可能消除多余重复劳动,使操作活动安全方便。

4、改进操作方法,科学地选择作业速度和作业姿势,尽可能做到省时、省力。

5、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使工作保持良好的节奏。

6、在紧张活动之后,人体各运动部位注意及时放松。

7、团结互助、心情舒畅的气氛,能够转移和减轻身体的疲劳。

十、简述伦西斯-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

答:利克特在1950—1970年期间曾长期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对企业的组织理论等进行过较多的研究,这种研究被称为:

密歇根研究。

利克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4种制度的组织理论(4种领导方式类型):专权的命令式、温和的命令式、协商式、参与式。

前三种制度可以统称为权力主义组织方式,只有第四种才是效率高的组织方式。

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经济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创造激励。

★★★十一、论述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案例)!

答:正式群体——根据目标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织决定成立的群体。如:企业中的车间、班组。

正式群体的类型: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交叉功能型群体、自我管理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

1、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大家共同关心的目标而走到一起所组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工作之外形成的)。Eg:年龄相近、支持某个球队、政治观点相同、一起驱车上班。

3、传统关系型群体——建立在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上的群体。Eg:亲戚、老乡、同学、战友。

4、压力组合型群体——因外部驱动力或压力作用而形成的群体。

案例:冷静观察和思考,真正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提高素质,来增强自身的威信;抓住时机,同下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要时,请求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权威人员进行协调。

十二、简述群体发展的5阶段模型?

答:该理论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5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即:形成阶段、振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十三、论述宝尔斯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

答:他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

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

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a.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b.任务相关行为、c.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d.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区别”是群体中的一个一般特征。

十四、简述领导者职能和管理者职能?

答:领导者职能——为使群体高效运作,领导者或者其他人必须完成的群体维持活动和与任务相关的活动,是各类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在理论上的概括。

管理者职能——在管理活动中所应当作的事情。一般认为,管理者职能有4项: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

十五、简述领导者的一般职能?

答:1、完成任务职能:分配任务、安排工作、配备人员等活动,其目标是为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2、群体维持职能:协调内部冲突、确保群体对成员的尊重等活动,其目标是维系群体的良好关系和高昂的士气。

十六、简述管理的4项职能?

答:1、计划职能:确立企业目标及实现企业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活动,是管理过程的起点。

2、组织职能: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要素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和配置的活动。

3、指挥职能: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下达各种信息(命令、工作意见),来调度和引导下级实现计划的活动。

4、控制职能:纠正偏差、保证目标实现的活动。

十七、简述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当采用的领导类型?

答:1、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

2、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

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情景领导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该理论1966年首先由美国的科曼提出,其后由美国的赫塞&布兰查德加以发展。

2、基本观点: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来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3、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是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下属的成熟度3个因素决定的。随着下属成熟度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领导的生命周期:“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采用的领导类型有: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十八、简述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答:领导风格——在指导和影响下属的过程中,领导者所欣赏的各种行为模式。采用什么样的领导风格,受到领导者个人因素、被领导者的素质、情景因素的影响。根据领导的两种职能(完成任务职能、群体维持职能),有两种基本的领导风格:

1、任务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密切监督员工以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完成任务被置于员工成长和员工满意感之上。

2、员工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把重点放在激励而不是控制下属上。他们寻求与员工建立友好、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通常允许员工参与对其有利害关系问题的决策过程。

当然,以上两种领导风格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大多数领导者而言,两种风格都具备一些,只不过他们对任务或员工常常各有不同的侧重。

十九、简述领导风格的具体类型?

答:1、独裁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集中在最高领导者的一种领导类型。(属于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

适用于:规模较小、下属素质较差的企业。

2、民主型领导风格——除了少数重大问题由领导者做出决策外,一般的决策均由下属做出的一种领导类型。(高工作、高关系)

适用于:规模较大、部门较多、下属的素质较高的企业。

3、参与型领导风格——民主型领导风格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决策是在同下属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把人际关系的协调放到首位。(高关系、低工作)适用于:员工凝聚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企业。

4、放任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授予下属,领导者主要负责指导、协调、激励职能的一种领导类型。(低工作、低关系)

适用于:高科技、需要创造性工作的部门、下属素质较高的单位。

二十、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答:1、“归因”带来的盲目推断。

a.“刻板印象”——将群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来推断该类群体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如:认为某地区的人是庸俗的,Marry是该地区的人,就推断Marry是庸俗的)

b.“晕轮效应”——当假设某个人有某一种行为特征时,将推断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为特征。(如:男性招聘人员会认为一个求职秘书职位的相貌入时的女性自然擅长打字、速记;认为口才好的求职者必然高智商和勤勉——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2、投影带来的沟通困难。(将自己的特点看成其他人特点的一种倾向,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沟通焦虑——在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沟通中,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

4、缺乏了解。

5、个性差异。

6、群体成员资格差异。

7、语言理解不同。

8、忽略非语言提示。

9、语法不够准确。

10、缺少沟通机会。

11、认知差异(最常见)。

12、认识上的偏见。

二十一、简述沟通链条上存在的沟通障碍?(了解)

答:1、沉长的命令传递引起沟通困难;

2、地理位置引起的沟通困难;

3、组织关系不明确带来的困难;

4、部门之间不合作带来的沟通困难;

5、建立部门王国是另一个妨碍沟通的原因;

6、场景与背景也将影响着沟通;

7、信息过载给沟通带来的困难。

二十二、简述在企业中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了解)

答:物质障碍、代码障碍、心理障碍、利益障碍、超载障碍、程序障碍、技能障碍、机制障碍。

二十三、简述发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碍?

答:1、发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碍:信息过滤、管理风格、信息适应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碍:选择性知觉、情绪、缺乏兴趣、缺少倾听的能力。

二十四、简述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网络及其类型?

答:1、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正式的小群体沟通网络及有效性指标:

指标链式网络(严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轮式网络(把领导者作为所有群体沟通的核心)全渠道式网络(允许所有的群体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

速度中快快

精确性高高中

领导者的出现中高无

成员的满意度中低高

2、非正式沟通网络——常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运动,并跳过权力等级,在促进任务完成的同时,非正式沟通满足了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小道消息的传播形势:单线传言链、闲谈传言链、随机传言链、积聚传言链。

二十五、简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双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1966年在《工作与人性》一书中首创的“激励因素(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理论”。

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

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在工作时能得到满足,所以在工作时就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十六、简述强化理论?

答:1、“强化理论”由哈佛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工作环境的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而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2、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观点,它认为强化塑造行为,同目标设置理论相对立:

目标设置理论是一种认知观点,它假设一个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为。

强化理论认为,通过外部的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3、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

B.认为不必关心人们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C.行为结束之后如果能马上跟随一个反应,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七、简述强化行为的方法?

答:1、积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愉快的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2、消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中止或逃离不愉快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3、惩罚——为了减少不良行为而导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视——消除任何能够维持行为的强化物的情形。当行为不被强化时,便可能倾向于逐渐消失。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八、简述决策的过程?

答:决策不是瞬息之间的行为,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找出问题、查证原因、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策、分析执行结果。

二十九、简述群体决策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优缺点?

答:群体决策——由群体的多数成员而不是个人实行的决策行为,又称集体决策。

(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的活动和人事有极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多是由群体来完成的,这些群体包括:委员会、工作队、审查组、研究小组等)

(一)群体决策过程包括:

1、诊断和确定问题;

2、寻找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3、分析、比较、做出决策。

(二)群体决策成功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控制支配。

2、小群体意识——不合理的过分追求群体内部一致性的现象和倾向,是群体凝聚力增强后可能带来的一种不良后果。

3、极化现象(极端型转移)。

(三)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1、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体决策有多人参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识、经验、信息,因而往往有较高的正确性;群体决策能提高群体成员对决策成败的责任感,并便于贯彻执行。

2、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在决策的速度和创造性方面,则不如个人决策;在风险方面,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和责任不清。

(了解)三种决策类型:

1、确定型决策——各种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

2、风险型决策——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虽然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在已知事件发生概率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种方案的结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而做出的决策。

三十、简述改善群体决策的措施?

答:1、群体领导人要防止迫使部属接受自己偏爱的方案,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护持异议者表达他的意见和见解。

2、在把问题交付群体进行决策讨论时,领导人不要在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者邀请群体外的专家来参加讨论。

4、如果需要,群体领导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员,在讨论时,专门提出与众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以便促使大家进一步深思熟虑,把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

5、当对重大问题作决策时,不要匆忙做出决策,而要设法创造一个让大家再一次深思熟虑的“第二次机会”,以便使最后做出的决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简述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组织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压力:

1、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

2、工作环境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角色模糊;

4、工作岗位因素;

5、人际关系因素;

6、挫折因素。

(二)组织上的原因:

1、组织的管理方式;

2、组织结构因素;

3、组织的领导作风;

4、组织的运行周期(初创、成长、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

1、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个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经济开支;个性特点(生理条件、动机冲突、心理偏见、心理矛盾、目标期望)

三十二、简述压力缓和剂和其影响的因素?

答:压力缓和剂——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即:受到压力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影响压力缓和剂的因素有:顽强的性格、对压力的知觉判断、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与学习。

(了解)压力的后果:生理症状(血压升高、头痛、易患心脏病);

心理症状(不安、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

行为症状(攻击、退化、固执、冷漠)。

三十三、简述缓解压力的途径(措施)?

答:(一)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

1、科学管理时间;

2、加强体育锻炼;

3、进行放松训练;

4、扩大社交网络。

(二)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

1、加强人事遴选和工作安排;

2、设置可行的目标;

3、重新设计工作;

4、提高员工的参与决策水平;

5、加强组织沟通;

6、为员工增加身心健康项目(方案);

7、改善人际关系;

8、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三十四、简述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决;

2、妥协;

3、拖延;

4、和平共处;

5、压制冲突;

6、转移目标;

7、教育;

8、重组群体。

三十五、简述变革的动机?

答: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

2、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经济冲击;

4、竞争的加剧。

三十六、简述变革过程的构成要素?

答:1、确认问题;

2、识别原因;

3、形成变革动机;

4、进行变革;

5、管理变革过渡阶段;

6、支持和评价变革。

三十七、简述变革的类型&变革的方式?(了解)

答:1、变革的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工作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2、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计划式变革(理想)。

三十八、简述变革的阻力?

答:1、个人方面的阻力:习惯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确定性、信息选择性、认识模糊性。

2、组织方面的阻力:相关部门的阻力、群体惯性、对部门利益的威胁、对权力关系的威胁。

变革阻力的表现形式:直接和公开的阻力、潜在或延后的阻力。

三十九、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例题:某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拟扩大生产能力,有如下3个方案:

1、对现有工厂进行改造;

2、新建工厂;

3、合同转包。其决策收益见“表1”。

要求:根据期望值标准对以上方案进行选择。

表1

市场状态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无需求

概率方案 0.5 0.3 0.1 0.1

1、改造 50 25 -25 -45

2、新建 70 30 -40 -80

3、转包 30 15 -10 -10

解: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别计算三种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大的为最优方案。计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 = ∑不同自然状态的概率 ×该状态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0.5×50+0.3×25+0.1×(-25)+0.1×(-45)=25.5(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32(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17.5(万元)

比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最高,故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四十、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应用:(悲观法、乐观法、最小后悔值法)

例题:某商店准备试销一种新产品,由于缺少历史资料,对产品的销售只能做出畅销、一般、滞销三种估计,收益资料见“表2”。

在事先不能确定三种状态出现概率的情况下,要求对进货的批量作决策。

表2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收益值最小收益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 100 80 40 40

2、中批量 120 100 20 20

3、大批量 150 110 -10 -10

(一)悲观法(小中去大):

首先求出个方案中最小收益值。由表2可知:方案1的最小收益值为40万元,方案2的最小收益值为20万元,方案3的最小收益值为-10万元。

其次,在最小收益值中找出最大的收益值,该数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在本例题中,最小收益值中的最大收益值是40万元,所对应的方案是第一方案(小批量)。

(二)乐观法(大中取大):

各进货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15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其中最大值为150万元,其所对应的方案为第三方案(大批量进货)。因此,大批量进货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最小后悔值法:

后悔值 = 最大期望收益值—所采取方案的期望收益值

首先求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后悔值作为最佳方案。

例:见“表2”

第一步、确定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畅销时为150,一般时为110,滞销时为40。

第二步、算出不同自然状态下,各个方案的后悔值;并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后悔值各方案最大后悔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 50 30 0 50

2、中批量 30 10 20 30

3、大批量 0 0 50 50

第三步、从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取最小的一个30,该数字所对应的方案——“中批量进货”为最优方案。

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结构良好的决策)——决策可以达到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至每当它出现时,就按照惯例或者规章进行处理。

程序化觉得是相对简单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前的解决方法。故决策过程的“制定方案”阶段不存在不起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化决策变成了依据先例的决策,管理者仅需按别人在相同情况下所做的那样去做。

2、程序化决策(结构不良的决策)——新颖的、无结构的、具有不寻常影响的决策。

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是一种例外问题;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上捉摸不定很复杂,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如何看待: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答案要点:

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是提高决策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要真正做到提高效率和改善决策效果,还必须由负责非程序化决策的高层次人员制定出工作手册,并对负责程序化决策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手册中的规定。

案例分析: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

答: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联系的个人或团体。

变革应当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要求:

①股东着眼于公司的收入与红利;②经理重视职位、权利、待遇(薪水);③员工关心工资、奖金、工作安全;④供应商重视业务的稳定性、价格谈判、交货条件、付款期限;⑤消费者关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水平;⑥银行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投资决策、还贷能力);⑦地方公众关心就业、环境保护、经济景气。

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企业变革时应注意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尽量减少矛盾,以求得企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背景资料:某公司通过调研分析,准备缩减对国内业务的投入,计划在海外建厂开拓当地市场,请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反应:

分析要点:

1、股东——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认为这将对公司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在评估风险与收益之后往往表示支持;而依靠股利为生的小股东则因公司加大投资而影响股利的发放,可能强调计划的风险性,持保留态度,不予支持。

2、经理——与投资、营销、财务、海外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靠该计划可能提供晋升机会而给与支持;而与国内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则担心降低在公司的影响力而表示反对。

3、员工——可能仍然留在国内的员工担心公司裁减工作岗位、降低工作水平而表示不满;而可能外派的员工则根据其对海外生活的态度不同而表示反对或支持。

4、消费者——担心公司对国内业务投入的降低,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自己不利而产生消极的态度。

5、政府——本国政府可能由于税收的原因担心本国经济空心化而持审慎态度,也可能由于这样做能够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对他过的影响而予以支持;东道国政府可能由于增加就业、税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表示欢迎,也可能坚持保护民族产业、抵制经济入侵而加以反对和限制。

6、地方公众——因执行该计划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影响经济增长而表示抗议,可能以技术外泄、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等说辞向公司施加压力。

7、银行——考虑该计划有望扩张公司的实力而保障贷款安全与收益,可能予以支持,也可能担心该计划可能对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而增加贷款的风险,而又有所保留。银行的反应主要取决于银行对企业的信心、对风险的态度、贷款投放战略、有关措施等因素。

8、供应商等业务伙伴——有能力也有希望获得公司新兴的海外业务者表示支持;而现有的国内伙伴可能表示不安,因为变化业务伙伴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损失。

案例分析:设计有效的工作团队

答:(一)群体与团队: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进行的组合。

团队——能够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使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之和的群体。

(团队是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体的外延大于团队)

工作群体(工作团队)——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组织起来的。

☆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对比表☆

项目工作群体工作团队

目标信息共享集体绩效

协同配合中性(有时消极)积极

责任个体化个体共同的

技能随机的不同的相互补充的

(二)设计有效团队的步骤:

1、准备工作

2、创造工作条件

3、组建团队

4、“在线”帮助

(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工作并拒绝离开的吸引力。

在一般情况下,群体满足成员经济利益的能力越强、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越高;群体满足成员兴趣和爱好的方面越多、群体达到目标的状况越好,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强。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对凝聚力有明显的影响:

1、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越多,凝聚力越强。

2、群体规模——规模越大的群体,凝聚力越可能降低。

3、成员与外界联系程度——联系比较隔离的群体,凝聚力好一些。

4、外部压力或威胁的强弱——有压力威胁,群体凝聚力会明显增强。

5、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情况——凝聚力高的群体,其内部信息沟通必然是畅通无阻、有效的。

6、群体领导人物或代表人物的威信或“超凡魅力”。

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由于群体凝聚力是实现群体本身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

1、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大目标一致,且群体成员对组织大目标持支持态度时,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2、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大目标不相一致,且群体成员们又不支持组织大目标时,则群体的凝聚力越高,完成组织大目标的工作效率就会越低。

补充:

群体影响(社会影响)——由于其他人到场的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群体促进(社会促进)——由于有其他人共同参与作某项工作,往往比单独由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更有效。

群体规范(社会规范)——正式群体或者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的信条。

群体约束——在执行群体规范过程中,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奖赏或者处罚。

群体压力——群体成员基于遵守群体规范以及同其他成员在观点或者行为上保持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从众行为——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力图同群体行为或者群体中多数成员行为保持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简述群体思维现象的症状表现?

答:群体思维(从众现象)——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在正式组织里,下级为了迎合上级,宁愿顺着上级的意图而不提出自己的真正意见,这就是一种群体思维现象或者说从众现象。其症状表现为:

1、群体成员把他们所做出的假设合理化,不管事实与他们的基本假设有多么强烈的冲突,成员的行为都是继续强化这种假设;

2、对于那些时不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所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将对他们直接施加压力;

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的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换句话说,缺席者就被看作是赞成者。

简述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答:压力与工作绩效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倒U模型来解释。

☆根据倒U模型理论,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具有工作热情。对个体施加过大压力,对员工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时,会使员工绩效降低。

这种倒U性结构,也可以描述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对压力和压力感强度变化的反应。也就是说,持续性的压力强度会拖垮个人并将其能量资源消耗殆尽。长此以往,即使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也会给员工的工作绩效带来负面的影响。

冲突类型判别表

冲突类型冲突水平组织的内部特征组织的绩效水平

功能失调低无冷漠、迟钝、对变化反应慢、缺乏新观念低

功能正常适当生命力强、自我批评、不断革新高

功能失调高分裂、混乱、无秩序、不合作低

简述分权管理趋势?

答:分权管理趋势——企业内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由职能化组织管理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管理转换,通过权力下放和建立责任制来提高责任心、自主权、应变能力,克服企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这就是信息时代的频繁变化相适应的分权管理趋势。

分权管理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扁平化。

2、“模块”化(哑铃式)组织模式。

3、“瞪羚式”组织管理。

4、减少管理层次趋势。

5、团队组织。

6、企业再造。

十七、简述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当采用的领导类型?

答:1、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

2、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

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

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赫塞—布兰查德模型(情景领导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该理论1966年首先由美国的科曼提出,其后由美国的赫塞&布兰查德加以发展。

2、基本观点: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来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3、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是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下属的成熟度3个因素决定的。随着下属成熟度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领导的生命周期:“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根据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应采用的领导类型有: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十八、简述领导风格的基本类型?

答:领导风格——在指导和影响下属的过程中,领导者所欣赏的各种行为模式。采用什么样的领导风格,受到领导者个人因素、被领导者的素质、情景因素的影响。根据领导的两种职能(完成任务职能、群体维持职能),有两种基本的领导风格:

1、任务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密切监督员工以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完成任务被置于员工成长和员工满意感之上。

2、员工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领导者把重点放在激励而不是控制下属上。他们寻求与员工建立友好、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通常允许员工参与对其有利害关系问题的决策过程。

当然,以上两种领导风格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大多数领导者而言,两种风格都具备一些,只不过他们对任务或员工常常各有不同的侧重。

十九、简述领导风格的具体类型?

答:1、独裁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集中在最高领导者的一种领导类型。(属于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

适用于:规模较小、下属素质较差的企业。

2、民主型领导风格——除了少数重大问题由领导者做出决策外,一般的决策均由下属做出的一种领导类型。(高工作、高关系)

适用于:规模较大、部门较多、下属的素质较高的企业。

3、参与型领导风格——民主型领导风格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决策是在同下属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把人际关系的协调放到首位。(高关系、低工作)适用于:员工凝聚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企业。

4、放任型领导风格——决策权基本授予下属,领导者主要负责指导、协调、激励职能的一种领导类型。(低工作、低关系)

适用于:高科技、需要创造性工作的部门、下属素质较高的单位。

二十、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答:1、“归因”带来的盲目推断。

a.“刻板印象”——将群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来推断该类群体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如:认为某地区的人是庸俗的,Marry是该地区的人,就推断Marry是庸俗的)

b.“晕轮效应”——当假设某个人有某一种行为特征时,将推断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为特征。(如:男性招聘人员会认为一个求职秘书职位的相貌入时的女性自然擅长打字、速记;认为口才好的求职者必然高智商和勤勉——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2、投影带来的沟通困难。(将自己的特点看成其他人特点的一种倾向,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沟通焦虑——在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沟通中,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

4、缺乏了解。

5、个性差异。

6、群体成员资格差异。

7、语言理解不同。

8、忽略非语言提示。

9、语法不够准确。

10、缺少沟通机会。

11、认知差异(最常见)。

12、认识上的偏见。

二十一、简述沟通链条上存在的沟通障碍?(了解)

答:1、沉长的命令传递引起沟通困难;

2、地理位置引起的沟通困难;

3、组织关系不明确带来的困难;

4、部门之间不合作带来的沟通困难;

5、建立部门王国是另一个妨碍沟通的原因;

6、场景与背景也将影响着沟通;

7、信息过载给沟通带来的困难。

二十二、简述在企业中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了解)

答:物质障碍、代码障碍、心理障碍、利益障碍、超载障碍、程序障碍、技能障碍、机制障碍。

二十三、简述发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碍?

答:1、发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碍:信息过滤、管理风格、信息适应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碍:选择性知觉、情绪、缺乏兴趣、缺少倾听的能力。

二十四、简述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网络及其类型?

答:1、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正式的小群体沟通网络及有效性指标:

指标链式网络(严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轮式网络(把领导者作为所有群体沟通的核心)全渠道式网络(允许所有的群体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

速度中快快

精确性高高中

领导者的出现中高无

成员的满意度中低高

2、非正式沟通网络——常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运动,并跳过权力等级,在促进任务完成的同时,非正式沟通满足了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小道消息的传播形势:单线传言链、闲谈传言链、随机传言链、积聚传言链。

二十五、简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双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1966年在《工作与人性》一书中首创的“激励因素(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理论”。

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

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在工作时能得到满足,所以在工作时就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二十六、简述强化理论?

答:1、“强化理论”由哈佛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工作环境的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而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2、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观点,它认为强化塑造行为,同目标设置理论相对立:

目标设置理论是一种认知观点,它假设一个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为。

强化理论认为,通过外部的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3、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

B.认为不必关心人们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C.行为结束之后如果能马上跟随一个反应,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七、简述强化行为的方法?

答:1、积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愉快的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2、消极强化——当一种反映伴随着中止或逃离不愉快事件时的一种情形。

3、惩罚——为了减少不良行为而导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视——消除任何能够维持行为的强化物的情形。当行为不被强化时,便可能倾向于逐渐消失。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二十八、简述决策的过程?

答:决策不是瞬息之间的行为,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找出问题、查证原因、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执行决策、分析执行结果。

二十九、简述群体决策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优缺点?

答:群体决策——由群体的多数成员而不是个人实行的决策行为,又称集体决策。

(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的活动和人事有极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多是由群体来完成的,这些群体包括:委员会、工作队、审查组、研究小组等)

(一)群体决策过程包括:

1、诊断和确定问题;

2、寻找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3、分析、比较、做出决策。

(二)群体决策成功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控制支配。

2、小群体意识——不合理的过分追求群体内部一致性的现象和倾向,是群体凝聚力增强后可能带来的一种不良后果。

3、极化现象(极端型转移)。

(三)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1、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体决策有多人参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识、经验、信息,因而往往有较高的正确性;群体决策能提高群体成员对决策成败的责任感,并便于贯彻执行。

2、缺点——消耗时间、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在决策的速度和创造性方面,则不如个人决策;在风险方面,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和责任不清。

(了解)三种决策类型:

1、确定型决策——各种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

2、风险型决策——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虽然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在已知事件发生概率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在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种方案的结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而做出的决策。

三十、简述改善群体决策的措施?

答:1、群体领导人要防止迫使部属接受自己偏爱的方案,要欢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护持异议者表达他的意见和见解。

2、在把问题交付群体进行决策讨论时,领导人不要在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者邀请群体外的专家来参加讨论。

4、如果需要,群体领导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员,在讨论时,专门提出与众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以便促使大家进一步深思熟虑,把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

5、当对重大问题作决策时,不要匆忙做出决策,而要设法创造一个让大家再一次深思熟虑的“第二次机会”,以便使最后做出的决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简述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组织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压力:

1、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的兴趣与能力;

2、工作环境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角色模糊;

4、工作岗位因素;

5、人际关系因素;

6、挫折因素。

(二)组织上的原因:

1、组织的管理方式;

2、组织结构因素;

3、组织的领导作风;

4、组织的运行周期(初创、成长、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

1、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个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经济开支;个性特点(生理条件、动机冲突、心理偏见、心理矛盾、目标期望)

三十二、简述压力缓和剂和其影响的因素?

答:压力缓和剂——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即:受到压力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影响压力缓和剂的因素有:顽强的性格、对压力的知觉判断、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与学习。

(了解)压力的后果:生理症状(血压升高、头痛、易患心脏病);

心理症状(不安、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

行为症状(攻击、退化、固执、冷漠)。

三十三、简述缓解压力的途径(措施)?

答:(一)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

1、科学管理时间;

2、加强体育锻炼;

3、进行放松训练;

4、扩大社交网络。

(二)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

1、加强人事遴选和工作安排;

2、设置可行的目标;

3、重新设计工作;

4、提高员工的参与决策水平;

5、加强组织沟通;

6、为员工增加身心健康项目(方案);

7、改善人际关系;

8、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三十四、简述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决;

2、妥协;

3、拖延;

4、和平共处;

5、压制冲突;

6、转移目标;

7、教育;

8、重组群体。

三十五、简述变革的动机?

答: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

2、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经济冲击;

4、竞争的加剧。

三十六、简述变革过程的构成要素?

答:1、确认问题;

2、识别原因;

3、形成变革动机;

4、进行变革;

5、管理变革过渡阶段;

6、支持和评价变革。

三十七、简述变革的类型&变革的方式?(了解)

答:1、变革的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工作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2、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计划式变革(理想)。

三十八、简述变革的阻力?

答:1、个人方面的阻力:习惯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确定性、信息选择性、认识模糊性。

2、组织方面的阻力:相关部门的阻力、群体惯性、对部门利益的威胁、对权力关系的威胁。

变革阻力的表现形式:直接和公开的阻力、潜在或延后的阻力。

三十九、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例题:某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拟扩大生产能力,有如下3个方案:

1、对现有工厂进行改造;

2、新建工厂;

3、合同转包。其决策收益见“表1”。

要求:根据期望值标准对以上方案进行选择。

表1

市场状态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无需求

概率方案 0.5 0.3 0.1 0.1

1、改造 50 25 -25 -45

2、新建 70 30 -40 -80

3、转包 30 15 -10 -10

解: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别计算三种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大的为最优方案。计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 = ∑不同自然状态的概率 ×该状态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0.5×50+0.3×25+0.1×(-25)+0.1×(-45)=25.5(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32(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 = 17.5(万元)

比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最高,故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四十、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应用:(悲观法、乐观法、最小后悔值法)

例题:某商店准备试销一种新产品,由于缺少历史资料,对产品的销售只能做出畅销、一般、滞销三种估计,收益资料见“表2”。

在事先不能确定三种状态出现概率的情况下,要求对进货的批量作决策。

表2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收益值最小收益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 100 80 40 40

2、中批量 120 100 20 20

3、大批量 150 110 -10 -10

(一)悲观法(小中去大):

首先求出个方案中最小收益值。由表2可知:方案1的最小收益值为40万元,方案2的最小收益值为20万元,方案3的最小收益值为-10万元。

其次,在最小收益值中找出最大的收益值,该数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在本例题中,最小收益值中的最大收益值是40万元,所对应的方案是第一方案(小批量)。

(二)乐观法(大中取大):

各进货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15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其中最大值为150万元,其所对应的方案为第三方案(大批量进货)。因此,大批量进货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最小后悔值法:

后悔值 = 最大期望收益值—所采取方案的期望收益值

首先求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后悔值作为最佳方案。

例:见“表2”

第一步、确定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畅销时为150,一般时为110,滞销时为40。

第二步、算出不同自然状态下,各个方案的后悔值;并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后悔值各方案最大后悔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 50 30 0 50

2、中批量 30 10 20 30

3、大批量 0 0 50 50

第三步、从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取最小的一个30,该数字所对应的方案——“中批量进货”为最优方案。

★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结构良好的决策)——决策可以达到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至每当它出现时,就按照惯例或者规章进行处理。

▲程序化觉得是相对简单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前的解决方法。故决策过程的“制定方案”阶段不存在不起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化决策变成了依据先例的决策,管理者仅需按别人在相同情况下所做的那样去做。

2、程序化决策(结构不良的决策)——新颖的、无结构的、具有不寻常影响的决策。

▲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是一种例外问题;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上捉摸不定很复杂,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如何看待: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答案要点:

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是提高决策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要真正做到提高效率和改善决策效果,还必须由负责非程序化决策的高层次人员制定出工作手册,并对负责程序化决策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手册中的规定。

★案例分析: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

答: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联系的个人或团体。

变革应当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要求:

①股东着眼于公司的收入与红利;②经理重视职位、权利、待遇(薪水);③员工关心工资、奖金、工作安全;④供应商重视业务的稳定性、价格谈判、交货条件、付款期限;⑤消费者关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水平;⑥银行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投资决策、还贷能力);⑦地方公众关心就业、环境保护、经济景气。

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企业变革时应注意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尽量减少矛盾,以求得企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背景资料:某公司通过调研分析,准备缩减对国内业务的投入,计划在海外建厂开拓当地市场,请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反应:

分析要点:

1、股东——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认为这将对公司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在评估风险与收益之后往往表示支持;而依靠股利为生的小股东则因公司加大投资而影响股利的发放,可能强调计划的风险性,持保留态度,不予支持。

2、经理——与投资、营销、财务、海外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靠该计划可能提供晋升机会而给与支持;而与国内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则担心降低在公司的影响力而表示反对。

3、员工——可能仍然留在国内的员工担心公司裁减工作岗位、降低工作水平而表示不满;而可能外派的员工则根据其对海外生活的态度不同而表示反对或支持。

4、消费者——担心公司对国内业务投入的降低,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自己不利而产生消极的态度。

5、政府——本国政府可能由于税收的原因担心本国经济空心化而持审慎态度,也可能由于这样做能够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对他过的影响而予以支持;东道国政府可能由于增加就业、税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表示欢迎,也可能坚持保护民族产业、抵制经济入侵而加以反对和限制。

6、地方公众——因执行该计划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影响经济增长而表示抗议,可能以技术外泄、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等说辞向公司施加压力。

7、银行——考虑该计划有望扩张公司的实力而保障贷款安全与收益,可能予以支持,也可能担心该计划可能对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而增加贷款的风险,而又有所保留。银行的反应主要取决于银行对企业的信心、对风险的态度、贷款投放战略、有关措施等因素。

8、供应商等业务伙伴——有能力也有希望获得公司新兴的海外业务者表示支持;而现有的国内伙伴可能表示不安,因为变化业务伙伴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损失。

★案例分析:设计有效的工作团队★

答:(一)群体与团队: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进行的组合。

团队——能够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使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之和的群体。

(团队是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体的外延大于团队)

工作群体(工作团队)——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组织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 I 导论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 目标 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 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 本能的感觉 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 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 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 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 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 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 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 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 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 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 (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 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 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 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 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 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 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 II 个体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 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017年-组织行为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1(主观题) 1.工作满意度是指什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是什么关系? 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高低。一般来说,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因此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消极的工作态度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如想获得较高的报酬等,从而也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后据研究表明,因为人的复杂性和需要的多面性,两者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 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工作态度好、认真,工作绩效就好。过去人们总认为二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后来的研究证明,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的环境太复杂,人的动机太复杂。 2.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 (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①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 ③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③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应注意哪些方面? 对人性理论的分析和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结合实际情况,是指运用人性理论要注意: (1)结合国情;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3)结合管理对象(个人)的实际情况。 2、运用人性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1)多数人的需要层次较低,但整体上,需要的层次在提高; (2)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是可以转变的。这正是管理者的任务之一; (3)要注意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4)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5. 怎样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1、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更多的是表现在消极方面。 (1)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低压力的情况下,没有挑战性,工作绩效没有达到最好水平;在中等压力的情况下,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就能改善工作绩效。对任何工作来说,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压力水平,过了这个水平工作绩效会变坏。 (2)压力与工作要求高低成正比,与控制能力成反比。 (3)压力的消极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健康和工作绩效的损害方面。过度的压力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损。如果压力过小或过大,也会对工作绩效带来损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 案例1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组织行为学笔记

Part 1组织行为学导论 管理者:通过别人的活动来完成目标。 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由2个及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或一系列目标。 管理活动时间分配Allocation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by Time 沟通:44% Communication 成功与有效经理人的区别Successful managers VS Effective managers 成功经理人:在组织中促进速度快 有效经理人:绩效的数量质量、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 结论:(1)经理的管理活动应有所侧重 (2)“促进是基于业绩”的观点不成立 (3)人际能力对于经理人来说尤其重要

应对全球化的策略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 (1)增长的国外业务Increased foreign assignments (2)与不同文化的员工一起工作Work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3)监测工作的移动Overseeing movement of jobs to countries with low-cost labor 员工多元化Workforce Diversity 定义:组织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包含了多样的不同的团体。 (例子:组织构成的多样化——员工的国籍、性别、种族等) 全球化→不同国家的人员差异 员工多元化→同一国家的人员差异 发展变量The Dependent Variables——4个行为变量,1个态度变量,共5个 生产率Productivity 定义:一种对绩效测度的变量,包括对效果和效率两方面的关注。 效果:对目标的实现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缺勤率Absenteeism 定义:没有被报告来上班。 (在严格的流水线生产中,旷工会导致生产设施的完全关闭。) 流动率Turnover 定义:员工自愿或非自愿性的永久性离开组织。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定义:不在员工正式工作要求范围内的一种随意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运行功能。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定义:员工对其工作的一个总体态度,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Part 2 个体行为 员工招聘(Recruiting)重要原则★★★——唯才是举,即注重应聘者的才能Ability 员工配置(Staffing)重要原则★——知人善任,即人岗匹配,工作要求与工作能力相匹配The Ability-Job Fit(若人岗不匹配,则组织效率低下、满意度下降) 员工培训(Training)——员工的培训和学习 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 如何统一人力资源部门与用人部门的人员配置标准? 人事部门:兴趣、态度、个性 用人部门:素质、能力(*学习能力较为重要)

组织行为学的复习笔记

六个名词解释12分 简答44分 选择题32分 案例分析12分 一、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概念: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 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个性的概念:个体对已以及对环境事物的适应性中所显示出的易于他人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心理特征。我们也可以说,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知觉的概念:是个体为了对他们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这种反应是个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作出的主观解释。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影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得到的信息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人的判断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影响行程过程中,新进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信息。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投射效应(对比):是指观察者对他人的知觉受个体自身的影响远超过被观察者特点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对象。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态度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激励的概念: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涉及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工作环境,激发和鼓励员工采取朝着预定目标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 群体决策技术(头脑风暴法、德菲尔法、名义群体技术、电子会议技术) 头脑风暴法:也叫脑力激荡法,为了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让群体成员畅所欲言,在提出所有的观点之前不作任何评价,以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想法。德菲尔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是一种更为复杂、更浪费时间的方法。 名义群体技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电子会议技术: 团队: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团队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跨职能团队)

组织行为学形考5试卷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专)/ ? 精品案例/ ? 形考任务5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选择一项: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验法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调查法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选择一项: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才能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天才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选择一项: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晕轮效应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选择一项: 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 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升化的行为反应 题目5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选择一项: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 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反馈 正确答案是: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题目6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名词解释:(重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组织三者之间相互作 用的学科。 组织:有着指导目标并被精心构建的社会实体。 群体:一些拥有共同目的的并经常相互作用的人。 个体: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简答题:(重点)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运用感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增强情感交流、相互了解、信息明确 缺点:无法明确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形成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调查。 五等分法: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对最反对 +2 +1 0 -1 -2 优点:应用范围广 缺点: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法:运用标准的测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 测试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重点)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和意义:(*) 管理好自己:更好的清楚自己的愿景,了解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让组织中的每一个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热情而有 创造性的工作,为组织效力。 管理好别人: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认识,更好的了解他人的需要和行为取向,掌握更好的与人合作、激励他人、与人沟通、处理冲突和领 导他人的能力,使整个组织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管理好组织:通过深入了解由人组成的组织系统的本质,掌握必要的组织设计和分析理论,方法和工具,从而正确的构建合理组织系统,使其既能 达成现有的目标,保持内部和谐和相对稳定性,又能不断学习和创 新,使整个组织系统保持健康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组织行为学重点问题

第六章 1、什么是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 2、非正式群体的类别有哪些? 3、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较常见的群体行为有哪几种? 5、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6、群体动力的创始人是谁?包括那几方面? 7、群体规范的作用? 8、什么是群体压力? 9、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的方法? 10、团队有那八种角色及其作用 11、团队的类型 12、团队建设的理论 第七章 1.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2.非正式沟通的作用 3、简述四种人际距离带 4、简述非语言沟通 5、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6、简述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 7、处理冲突的管理策略? 8、积极倾听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9、简述人际沟通的P.A.C理论。 第八章 1、权力的定义? 2、弄清楚权力与职权、威信和领导的区别 3、权力的来源和类型 4、影响依赖性的因素 5、组织中进行印象管理的技术 第九章 1、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2、简述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有代表性的理论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4、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有哪几种领导权变理论? 6、新型的领导理论有哪些? 第十章 1.何谓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组织文化结构一般分为哪个层次? 3.组织文化的功能? 4、组织文化的类型 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6、如何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 7、组织公民行为及其特点 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第十二章 1、健康的含义 2、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3、如何缓解压力问题? 4、如何进行个人的情绪管理? 5、简述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6、心理咨询的原则 7、EAP的内容 8、如何提升工作生活品质? 1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版复习课程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版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版 组织行为学:P2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只是来改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霍夫斯蒂德的五种文化维度:P13—15 1、五种文化维度 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和女性义;长期取向 2、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对领导方式的影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 2)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 3、文化冲突的不良后果 个性的内涵:P25 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大五模型: 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 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 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组织情境中的个性:P29 (不考名词解释) 1、控制点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控制影响他们行为的程度 内控型: 适于复杂的环境和工作

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 外控型: 适于结构分明、有严格指示的工作 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 2、马基雅维里主义(高:喜欢独立行动,很合适可以变通,不受感情影响,重视后果,以退为进,较强支配欲,与人保持情感距离,更能做出存在道德疑问的行为) 1)特点: 2)他们在三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流时, 当情境要求的规则和限制最少时, 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 3)高M是否是好员工? 取决于工作中的种类和在评估绩效时是否需要从道德角度考虑,在需要讨价还价技巧(比如商业谈判)或者能产生巨大赢利(如代理销售)的工作中,高M表现出很强的能力。 3、自我监控: 含义是一个人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特点高:对外界的暗示十分敏感,想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隐藏真实的自我,见风使舵,善于爱组织中搞政治低:保持一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表达真实的立场和态度 4、冒险倾向 5、A型、B型人格 个性与民族文化 控制点 A型人格 启示: 1、每个人的个性或天赋都不一样,且持久不变。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选对人;其次,我们应该通过规定结果来进行绩效管理

组织行为学笔记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观察法和调查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观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后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二、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1.

答: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①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②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③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重要的意义是:①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③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④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⑤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3、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 ③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①组织的内部环 境因素;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 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中使用: 1、指导型。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完成。 2、支持型。平等待人、关心下属。 3、参与型。决策时征求下属意见。

2015年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本科 《组织行为学》 考 试 重 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另— 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 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 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 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 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 为,也称随大流行为 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 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 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组织行为学笔记

一,组织行为学。 1,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作用: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我的体会: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人和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核心是人!狭义上说:组织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组成的团体。组织要运作达到外部目标,内部的协调必须得顺畅。内部协调重点就在组织哥成员之间的协调,人际关系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关系起着特殊并且重要作用。在运用组织行为学解决组织中的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人际关系因素。 二,霍桑试验 1,主要主持者:梅奥 2,试验过程及结论 (1)照明试验:研究产量与工厂照明之间的关系。 结论: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只是影响生产的一种因素,而且是一种不太重要的因素。除照明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影响产量。 (2)继电器装配试验:研究产量与新的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结论:在新的管理方法下,工人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3)大规模的访谈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梅约等人组织了大规模的态度调查,在职工中谈话人数达两万次以上。

结论:工人在生产中会对因为各种原因感到不满,这会直接给工人带来不好的情绪,工人把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到生产的进 行。给工人发泄的机会,在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会提高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 (4)继电器绕线机组的工作室试验:这项试验又称群体试验。 试验者为了系统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 14名男工,其中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2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 独房间里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研究。 结论: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并且作用比正式组织更大。 体会:(1),资料上给出的霍桑试验的信息不是很全,之后网上查找更多的霍桑试验的资料进行了解。我认为霍桑试验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就是颠覆了亚当·斯密关于人性是经纪人的假设,提出了新的人是社会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真正认识到了人性的本质。重新确立的这一管理原则,为管理者制定管理策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人自诞生以来为了生存下去,形成一个个的群体,是群居动物。在群体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律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人类的基因当中。霍桑试验揭示了一些人在群体生活中的活动规律,比如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人的工作积极性会提高,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等等。为今后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开启了先河。 (3)霍桑试验中采取了固定变量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值得借鉴。 *摘要:1,.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主管人员不知道怎样去领导别人,不知道在经营活动中去调动人的因素以达到预期的结果,则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将收效甚微。显然,在不同的组织里,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对他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需求和目标。每个主管人员就是要通过领导职能,帮助人们看到在他们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并施展他们的潜在能力。 2,同样需要的是应该承认个人的特殊性,即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不同

组织行为学精选案例

组织行为学精选案例 案例一: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 白泰铭为什么要从中日合资公司辞职而去,到另一家公司去谋高就呢? 这个案例介绍了白泰铭对工资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刚开始他对固定工资很满意,后来取得了销售成绩后,就不满了,建议采用佣金制,遭到经理拒绝,就辞职而去。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组织行为学讲的文化传统对管理风格的影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来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中讲到企业文化传统对企业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秉承日本企业重视企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所以强调采用固定工资制。这种工资制和佣金制各有利弊,要适应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激励理论,一个人的成就需要激励,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能引发人的快感和奋斗精神,对一个人的行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白是属于高成就需要动机的人,他取得了成绩后外方老板没有在工资、奖金、精神上满足小白的更多需求,他自然就要辞职了。 再从公平理论来分析。公平不能激励人,只有不公平才能激励人,人们是否得到激励,不会由他所得到什么报酬来定,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别人所得的报酬与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公平来决定。从这个案例看,小白听说另二家外资公司都在搞销售竞争和有奖活动,其中一家的经理还请最佳销售员吃饭,通过内部刊物进行表彰。而小白所在的中日合资公司,没有看到,小白刚参加工作时的需求和掌握推销技术后的需求有所不同,来积极强化小白这种需求,而是拒绝这种需求,小白辞去工作职务是理所当然的。 案例二:青田乳胶制品厂 1、姜、汪二人解决了进口设备存在的总是得到厂里的奖励后,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事不平?姜、汪二人也很洩气准备调走呢? 2、事到如今,请你给陈厂长出些点子。 这是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革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学过的公平理论、强化激励理论来分析。青田乳胶制品厂在引进技术时,由于没有进行技术论证价格情况及售后服务,受到了损失,在外方专家无力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厂领导自力更生组建攻关小组,解决了技术难题,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解决了生产难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收到了好的效果。但发给攻关小组奖金后,却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厂里在发给公关小组奖励时,首先奖金和公关小组的付出相比微乎其微,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精神鼓励,造成公关小组受挫折后,想调离该厂,其次其他小组人员奖金得到的少,对公关小组产生的不满情绪,说怪话,向上级告状,从公平理论来说,他们的劳动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心理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对于一些自己不干,还说三道四的人,想拿报酬的人,领导没有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由于以上几点原因,使这个厂面临困境。 面对这个厂出现的问题,陈厂长首先应果断决策,利用激励理论,对厂里有贡献的人,应用强化激励理论,强化时要确定一个目标行为,强化时,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大胆鼓励和表彰对企业作出贡献的姜、汪二人,使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安心和努力为企业作贡献。其次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消除员工之间的不满情绪,使员工了解事实真相,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消除员工之间的说怪话的不满情绪的隐患。再一点就是对那些说三到四,不想为企业多做贡献,又想多拿报酬的人,领导不应迁就,必要时或采取行政处罚手段。 案例三:确定合适的营销方案 1、为了明确合适的营销方案,该厂讨论产品是否提价时采用了哪些决策方法? 2、在群体中应如何决策? 这是一个典型的群体决策的案例,参加的人面对面进行座谈,统一思想,这种决策的主要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