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评论陈独秀(完成了)

近代史评论陈独秀(完成了)
近代史评论陈独秀(完成了)

中国的“盗火者”

——浅评陈独秀

作者:11人文广告徐晋

参考资料:《陈独秀风雨人生》作者:朱洪

电子书《陈独秀研究》

电影《建党伟业》

百度百科《陈独秀》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英雄叫做普罗米修斯,他在宙斯禁止人类用火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人类的困苦毅然帮人类盗取了奥林匹斯上的圣火,使人类脱离了荒蛮与无知。而他自己也因此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山上忍受无尽的煎熬。陈独秀的遭遇与普罗米修斯颇有相似之处。

概括陈独秀一生的成就,他无疑就是中国的“盗火者”。在愚昧的时代,他创立《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两炬圣火,呼吁“国人而俗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开天辟地,创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寻求自力更生的力量。

然而这英雄般的存在却不少得风雨飘摇的一生。他一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却在他落难时被骂作“叛党的资产阶级走狗”;当他寄望于托派时,又被骂作“无耻的机会主义者”。最终,他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一个不见容于社会的孤独者,一个各种势力公共的反对派。

历史跌跌荡荡,后人看来陈独秀一生最大的转折是面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反革命政变时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导致这样的结果确实与陈独秀主张的理论即认为工农阶级在当时来说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有直接的关系,因而也导致了其后放弃了革命的主导权,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才是中

国民主革命的主导力量,所以他主动与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妥协,希望能走到最终的前途上去。其实在当时看来,也没有人能够预料是选择工农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才能够更好地领导革命的胜利,陈独秀在这方面的失误不禁带有几分惋惜。另一方面,在这次大革命的事件中,共产国际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就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一个星期,即4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说:“没有必要驱除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是服从纪律的。”话音刚落,4月12日,蒋介石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大开杀戒。而在后来共产国际又是把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不善于利用这一时期的一切可能。共产国际在这件事情的错误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的选择,而其后不负责任的态度则将矛头都指向了陈独秀。当然,陈独秀自己所做的决定关乎到中国的革命,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再说陈独秀并不是阿谀奉承的人,自然不会随便苟同共产国际的决定,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想还是作为主要领导者的陈独秀自己所独立作出的决定更多地导致了后面的败局。接下来,被开除党籍,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等各色帽子纷至沓来。陈独秀,那个“五四”前后的头号人物,开始在误解与非议中坎坷沉浮。

很多人都说陈独秀是终身的反对派,从十六、七岁反科举,到二十多岁反清廷,再到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制,再到抵制共产国际的权威和“最高指示”,拒绝服从共产国际派来的“钦差大臣”们的瞎指挥,他先后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裂,后来又与托派中央闹翻,抗战中又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误国卖国政策和专制独裁。每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个新的团体,他总是敏锐地纠错,勇敢地唱出自己的声音。而正是只有这种积极思索,为人民谋福的人,才会孜孜不倦,在原本生活的荒地上寻求更多的出路,永不止步地探索。终其一生,陈独秀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国家从不畏惧任何阻力,声嘶力竭地为时代呐喊。历史流淌了七十多年,也许陈独秀有些论断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也有些应被视为睿智的预见。无论如何,陈独秀在其一生中永远不失的是铮铮傲骨,是为国家与人民谋永福的决心。

另一件对陈独秀有争议的事情是其嫖娼并因此被逐出北大。胡适等人对此曾

极力维护,称陈独秀此行只不过是私德。当然,出现这种事件并不能否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创立中国共产党等成就,但在我看来,陈独秀这件事情在道德层面上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我不知道当时的文化背景对文人嫖娼这种事情有怎样的评价,但陈独秀是崇尚道德教育的人,与蔡元培的组织中便明显有“不嫖娼”的要求。而陈独秀没有把自己所承诺的东西做好,这是不得不被人诟病的。而另一方面来说,我也不赞同当时的一些政党以此为武器攻击陈独秀,分析评价每个人所坚持的主张应该建立在事实上,而不是个人的缺点上。我们评价陈独秀的时候可以否定其嫖娼事件上道德的不到位,但也应该将其与其他事情分开来看待,陈独秀为国家,为人民谋永福的决心以及在很多事情上的贡献并不能因此就被否定。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把锋利的刺刀,把历史的风雨沧桑都一一刻画出来,他更是一座警钟,以个人的思想行为,人生沉浮,敲响出穿透历史的沉重而悠远的回响,以惊醒后来者。千古评说,历史不应带任何恶意和政治偏见来看待任何一个人,这位老人曾经用爱与激情奉献了全部的自己,就像被缚在高山之上的普罗米修斯,以开创纪元的星星之火,朝着封建主义猛烈燃烧,孜孜以求地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

陈独秀,应永远怀念。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作者:陈建明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7期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7年12 月12日 一、台湾、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原已投降国民党的托派任卓宣(叶青)等人,也随之到了台湾。他们偶有回忆和谈论陈独秀的文字,但无甚价值。倒是台静农、胡秋原、郑学稼三人对陈独秀的回忆和评论,有足观处。台静农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讲了他“为未能做仲甫(陈独秀的字)的学生而遗憾”;陈独秀“谈及(苏)曼殊的日本女友”;章士钊在陈独秀面前自称“小瘪三”;陈独秀的“笔底寒潮撼星斗”;“艺术趣味终未灭”和“晚年遗愿”。[1]晚年陈独秀的气度、风貌、理想、心态,跃然纸上。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编印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全为陈独秀的手迹影印,共有114封陈独秀书信手迹,弥足珍贵。胡秋原在1996年11月14日与郑超麟的通信中,称陈独秀《给H和S的信》中H是他自己,S是薛农山(Shich)(按:S实为孙几伊);1997年1月8日致郑超麟信中,谓“弟自西游后即主张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陈先生入川后在民生公司演讲,亦有此主张”;1997年5月31日信中,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坚信抗战必胜”。在他的著作《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中,胡秋原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作了具体精辟的评介,可见胡秋原对陈独秀确有研究。陈独秀逝世后不久,胡秋原即写了《悼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说陈独秀“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政治史上的一个彗星,当年叱咤风云,此日销声匿迹,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一形象的譬喻,倒也切中陈独秀的肯綮。台湾学者郑家稼辞世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在1989年出版了《陈独秀传》,该书陈独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马克思主义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书中有些资料比较难得,如陈独秀晚年从江津发出的致作者的14封函件的手迹,就很宝贵。但全书反共色彩浓厚。 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别成一家。一是因为香港有托派及有托派刊物《先驱》。居住在香港的中国托派元老一丁(即楼子春)于1986年4月接受香港《开放》杂志记者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您知道,中共对中国托派,对陈独秀个人,曾经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事情。近来我们见到,他们甚至对托洛茨基的生平和思想,都企图作出比较为公正的评价。这都是好事,值得欢迎。”[2]反映了今日托派(按:还在1988年,苏联政府已对托洛茨基——季诺维埃夫联盟中的托派平反,谓托派系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并非帝国主义收买的间谍、特务)对陈独秀的看法。如《先驱》1994年第二期发表的向青的文章《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评论唐宝林《中国托派史》的机会发表了托派的陈独秀观:“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前,陈独秀是中国托派里面政治能力最强的一个,他比所有别人都更懂得运用托派政纲,制订实际策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非常积极地支持并且企图影响当时的抗日反国民党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个光辉的例证。”“大约从一九四○年起陈独秀倒退抛弃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民主党那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了。他认为一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民族独立,只能够是同盟国或者轴心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陈独秀-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 陈独秀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於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Nietzsche. )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Borgson.)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 )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

如何评价陈独秀

如何评价陈独秀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之间的几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功绩有以下几点:1,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 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 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 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以《新青年》

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 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 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 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 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 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3,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 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 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 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 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 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 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的作用。陈独秀同志的积极鼓动也给他带

来了下狱的噩运。 4,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 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 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 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5,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 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 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1,陈独秀轻蔑人民群众的思想,反对把国家重任放到人民群众身上,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真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10电子信息工程林源鑫学号:2010052707 记得陈独秀曾经说过:“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 在我看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首任领袖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时刻,在那时候,他的思想高度与先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只是播种者,而不是收获者,他把先进的思想种子散播到神州大地上,让人们觉醒,但最后又由于思想反复和右倾路线的推行,走向被撤消总书记的职务和开除党籍的深渊。 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双枰记》叙》与《爱国心和自觉心》两篇文章,企图把愚弱的国民真正惊醒起来。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风气得以开创,一个从根本把中国人的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引入现代化轨道作铺垫。 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就陈独秀而言,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设计者,同时也是由胡适首先发难的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诱发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正由于陈独秀有力的督促和诱发,胡适很快就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成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从而以发难者的身份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可见,五四文学革命,虽为胡适首先发难,陈独秀继而相应,但整个革命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陈独秀却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倘若没有陈独秀的督促诱发,胡适未必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主张贡献在国人面前;同样,倘若没有陈独秀以《新青年》的阵地对他作坚强有力的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也不可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对此,胡适本人也反复强调过,谓正因为文学革命得以陈独秀的声援,以及像他“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 陈独秀根据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特点,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主攻:(1)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清算封建主义旧道德,倡导以“独立自主人格”为核心的新道德。(3)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倡导科学。(4)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由此观之,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在全面指挥和重点攻坚方面,建有特殊的功绩。 由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远远胜于在这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适时地为一个行将衰亡的民族提出了一个最深刻最严峻的问题:当闭关锁国主义再也无法抵挡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以坚船利炮为物质形态的猛烈冲击时,古老的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实现危险,必须不失时机地追顺世界文化潮流,通过真正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革新来迎接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陈独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1)体现了较浓厚的轻视群众的思想倾向。(2)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既有反复,也有矛盾。(3)在处理党内矛盾及党内同志相互关系时,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缺陷,爱大发脾气。(4)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中国共产党陷入绝境。(5)政治上的幼稚天真。 陈独秀的主要错误是:对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政治面目没有清醒的认识,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我认为这句话最值得称赞,不仅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 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 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 《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 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陈独 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旗手。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 想解放运动的高潮。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 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 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 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 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 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 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 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对此,一位台湾的学 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 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 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 乎实际的。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 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 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 民德的工作。他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仅

时代的先驱者(近代史论文)

时代的先驱者—(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有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诚然,历史的长河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向前流动着,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在时间轴的射线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必然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象征与发展的源动力,在满目疮痍,备受奴役的近代中国,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树立起华夏儿女的伟大复兴的旗帜,英勇前行着。他们,就是20世纪的新青年—五四运动的引领者,参与者。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对于一个世纪前与我们同龄的五四儿女,我总有一种格外的欣赏与偏爱,读了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我对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陈平原先生站在学术与文化的角度,不掺杂政治与偏见,客观平和的对五四的前因后果,历史大环境,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刻而严谨的分析,读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对于五四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四运动,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写道: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发起的一次群众运动,其宗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北洋政府,一般认为,这次运动是现代中国一场文化与思想上的启蒙运动。虽然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及历史意义,但陈平原先生认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他忽略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大环境与时代背景,对于五四运动的潜在意义也有待进一步说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能否前进与发展取决于自身文明的开放与多元,文明又取决于国民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思想程度最为开放的就要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文化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孔孟之道,老庄之言,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后世贡献了思想的饕餮盛宴,而中国也在那时开始了飞腾之路,直到明清时期,科举的八股,思想上只能尊孔从儒,外交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化已经逐渐深入国民的骨髓,难以根除,接着悲惨的近代史就开始了,在这其间,虽然有美国史学家拜伦所总结的三次变革,但其都以未认识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而失败,只有1919年5月4日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方体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所在。 要论谁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与引领者—陈独秀功不可没,陈平原先生评价他为:五四运动的“潜动力”。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改革之先驱,陈独秀就正如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般,当之无愧为时代的新青年,虽然在他之前,已经有发行量较大的《申报》和《民报》,但他们报刊只是传递新闻的一种工具而已,只有陈独秀,赋予了《新青年》杂志以新潮的思想,为它注入了灵魂,从此,《新青年》这个杂志就如同新时代的老师一般,培养了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新青年,十几年后,思想史家郭湛波评价《新青年》为:不仅是个人思想文化的变迁,更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很多人以为《新青年》就是宣传马克思的教科书,其实并不准确,在陈独秀的眼中,《新青年》的思想应该如同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指导思想—兼容并包,应做到“精神之团结”,与北大文学教授联合而共同出版《新青年》杂志,为新青年注入了各种思想流派,例如胡适宣扬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李大钊崇尚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在新青年中都有体现,真正体现了陈独秀先生的百花齐放的思想,《新青年》的成功也为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毛主席在建国后回忆当时学生时代曾说:“唯《新青年》杂志,为我们当代学生带来了新思想与文化,为我们革命党人的革命提供了精神基础。”正是因为《新青年》的思想启蒙的成功,使得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们有机会获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陈独秀的评价

对陈独秀的评价(一) 一枝独秀开正艳,狷介狂傲众人羡。 政治潦倒心失意,才华锋芒实难掩。 陈独秀,在政局混乱的时代,却生就一副不会钻营圆滑的傲骨和思想先进的才骨。这也许决定了他未来在文化思想界的巨大成就和最终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 他在思想上的先进和自由,使他在文化领域和初期的政治生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创办《新青年》杂志;他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然而,即使他光芒耀人如此,终由于他的狷介狂傲和固执的个性,使他命运多舛。他曾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但是大革命中,即使他心中百般反对共产国际的指令,但却最终执行。而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他被冠以“右倾投降主义”(后改为“右倾机会主义”)的罪名。他了解到苏联共产国际与自己思想的偏差,于是准备组织托派,而这一举动和他在对中东问题的不同意见导致他被开除党籍。但即使这样,固执坚持的他依旧不悔。 他在看待问题时,有时的确过于偏激,掺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他认为,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并非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世界列强之一。”他是深深厌恶斯大林的,但这样说,过于偏激了。 另外,他应该及时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决策,作为那时中共的最高领导,如果他真的努力去抵制,还是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上采取正确的决策。 从人性的角度,他所处的混乱复杂社会背景决定他这样一个毫无心机、没有手段、光明磊落的人难以担当一个新兴政党的领袖,但这却不能淹没他的大学者、大专家的贡献。

(二)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之间的几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功绩有以下几点: 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陈独秀同志的积极鼓动也给他带来了下狱的噩运。 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论战 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忽略。探讨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文化观。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一、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 在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中,陈独秀做出了贡献,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区别异质。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将东西方文化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加以区别,在当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才有对东西方文化谁优谁劣、谁向谁学习的问题。这很像黑格尔写《小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都是矛盾分析法,从浑沌中找出差别,一切矛盾由此展开。不同的是,黑格尔分析的是精神世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分析的是东方文化。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东西方文化与新旧对立联系一起思考,新派内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如汪叔潜(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6号。),反对的如张煊(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1919年5月3期。)、常燕生(注: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1926年8月9日。),基本倾向是接受了陈独秀的观点:东方文化是旧,西方文化是新,认识新旧关系即认清了东西方文化关系。 (二)剖析模式。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而又不属于同一时代(东方文化代表了封建时代,西方文化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呢?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抽出西方文化模式——法兰西为近世文明代表,对其进行典型分析。他从近世文明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三个特征方面,具体说明法兰西人的突出作用,为国内新派提供西方文化的范本。陈独秀说明东西方文化区别,从其质而不是从量的规定性入手,否定了东洋文明,这种方法影响了东西方文化论战首先集中于异同优劣的争论。该文同时也暴露了陈独秀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绝对分开,将“近世文明东西洋绝别为二”的绝对化的理论弱点。 (三)探求原因。1915年12月,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提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家族、感情为本位。陈独秀从民族本性、根本思想的差异上分析两种文化的对立,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刺激了中国知识阶层的觉醒和思想革命。然而,观念活动本身不能说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后原因。陈独秀从民族思想的差异去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在方法上有漏洞:每个民族作为人类共同体一部分,都遇

陈独秀功大于过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现在 我们来回顾一下对方辩友为我们展示 了那些错误观点: 第一:把陈独秀先生的过无限的扩大化,请对方辩友摸摸自己的良心,他 的过的真的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大么, 这些过相比较于他的功是不是微乎其 微呢? 第二:把一些有的没有的过一股脑的 强扣到我们这位有着卓越历史功勋的 伟人头上,别说我们是坚决不同意的,就是全国人民都不会同意的呀,对方 辩友。是的,我们承认他犯过错,但 是我们看到这些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都是不可避免的呀,首先当时敌强 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形势悬殊,我们 党成立时间不长,理论水平还不高, 缺乏革命经验,即使是中央领导人, 在理论上政治上也很不成熟,再者加 上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来指导中国 革命,最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就会有错误,所以在种种客观及主观 条件下,陈独秀是很难不犯错误的 第三对方辩友张口闭口都是陈独秀先 生的错,对方辩友怎么不看看独秀先 生为我们做的那些不可磨灭的功绩呢,况且有些过错本是应当由共产国际、 联共(布)和陈独秀共同,对方辩友 不要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咎玉陈独秀一 个人呀,这样对这位伟人是不公平的 哟 对方辩友对陈独秀如此偏颇,我们不怪对方辩友,因为事实上后来人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复杂是因为把我们评价他是把他与那个时代联系起来了。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起,到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可称为“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起,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可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代表人物是陈独秀。从1927年井冈山斗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毛泽东。虽然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大革命都失败了,但历史是不能割裂的,没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就没有1949年的胜利。同时,历史也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主要看其对历史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三个时期还有不少英雄人物,但谁也没有比这三个人的历史功绩大。就陈独秀本人说,1927年以后的错误,与此前他的历史功绩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因为那已经是“毛泽东时代”了,陈独秀已经失去了对历史的影响力。 总之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以后来的历史眼光来苛求前人,我们从宏观上全面客观地来评价陈独秀一生功过,不能不承认他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17年,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这样评价陈独秀:“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所以对其做功大于过的肯定性评价,符合党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陈独秀先生理应受到我们后人的尊敬。谢谢 问题1我们看看陈独秀的墓志铭: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对方辩友是否承认在此墓志铭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肯定陈独秀先生是功大于过的呢? 问题2据史料记载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开过122次会,作出过738个决议,平均两天半一个。大事如孙中山在世时为实现国共合作,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小事如蒋介石执掌国民党大权以后,什么时候派什么人去找蒋介石谈话,谈话要注意什么等,都有指示,在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在《青年杂志》1卷1号,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问,他以充满感情的文字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

评价

开篇语: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电影《建党伟业》于6月15日高调上映,影片描述1911年到1921年间中国的风云变幻,窃国者、改革者、共和派、立宪派,各色人物悉数登场。后世的人对这些历史的弄潮儿,往往贴上简单的标签:陈独秀在官方文献中曾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九顶帽子,改革开放以来又被一一摘去;张国焘背叛的是自己亲身参与创建的党,他曾是著名的学运领袖,尤善演讲,后来一手创建红四方面军;五四运动中的三大“卖国贼”,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曹汝霖建立了民国中央医院,章宗祥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国人自己的刑法典,陆宗舆则创立了首钢的前身…… 随着大量史料的发掘和重要人物回忆录的出版,那些随时代沉浮的人们不再仅仅是个符号,而渐被还原成一个人。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陈独秀的戏有20多场,仅次于毛泽东,而此前,以陈独秀为主要角色的影视作品十分鲜见。扮演陈独秀的演员冯远征说:“我在拍《建党伟业》时重新认识他、靠近他、演绎他。他是一个立场鲜明、非常有远见的人,一大召开前,他就说不能让共产国际介入,中国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在戏里写的很清楚。” 在中共党史上,对陈独秀的定位历经了几次剧烈变迁,他曾经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但1949年官方文献对陈独秀的评价是: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改革开放30年来,这9顶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右倾机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这顶帽子也应该摘掉,因为陈独秀所犯的种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的,大革命失败后又把责任强加在他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