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特征;各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拜伦、雨果和普希金的生平、创作与代表作。

学习重点:

关于拜伦,应了解拜伦的思想创作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品和他创作的意义,同时应重点了解《东方叙事诗》及其“拜伦式英雄”形象、《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形象,着重掌握其代表作品《唐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征。

关于雨果,我们应了解雨果复杂的思想经历对他各个时期创作的影响,注意他在反对古典主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特点、积极意义及其局限。对雨果的作品应重点掌握《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特别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尤其是其对照的美学原则的运用。

关于普希金,应了解普希金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其创作经历的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意义及其思想艺术价值。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曾经是席卷全欧洲的文学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期,并很快风靡欧美各国,既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回应,也是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潮过于压抑自我、克制情感的一种反叛。

一、产生背景

(一)政治经济基础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且鼓舞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加速了反封建的进程。但是革命后出现的局面却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多次变迁,因此,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和尖锐;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和落后的状态;在俄国,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并且镇压法国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革命贵族十二月党人也举行了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由此而产生。

(二)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浪漫主义文学关系密切。在当时,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才、灵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从而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不主张政治

斗争,幻想通过阶级调和、阶级互爱来代替社会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文学基础

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其坚实的文学基础。法国作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个性解放、自由想象、直抒胸臆,写下了著名的小说《新爱洛伊丝》;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力量,同情农民的贫困,诅咒炫耀门第和权势的人,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德国的歌德提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认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而席勒也阐述了“素朴的诗”(古典主义)和“感伤的诗”(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和“把现实提高到理想”……这些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学基础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感

黑格尔曾经说过:“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将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生活相对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现主观理想。他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根据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来写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话来说,浪漫主义诗人是“透过自己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将情感、想象和创作自由放在首位,强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文明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业化,这种现象令浪漫主义感到十分厌恶,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民间文学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继承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淳朴、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有利于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他们对民谣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鉴,对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文学日益显现出的僵化与沉闷,浪漫主义作家喜欢选取古代或异域的题

材,通过对比、夸张、巧合的手法,描述离奇的情节,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雨果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德国文学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三个阶段。

1789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是浪漫派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他的代表作《夜颂》(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诗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恋的未婚妻和他笃爱的哥哥几乎同时病逝之后写成的,诗人处在精神危机之中,只能在主观幻想中寻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德国,一些浪漫派十分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们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隐士报》,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称后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1781—1831)、布仑坦诺(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共同编辑写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共同编写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后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擅长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后世的许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波德莱尔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代表作《小查克斯》写的是一个丑陋的侏儒靠着三根魔发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垮台的故事,对当时的德国现实作了犀利的讽刺。

沙米索既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话体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又译《影子的故事》)写的是贫穷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卖自己的影子给魔鬼,换得一个能够获得财富的幸福袋,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烦恼,最后,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双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代表作为《歌集》,主要抒写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你好比一朵鲜花》等。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将诗人1843年在汉堡的所见所闻以梦幻的形式表达出来,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专制制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前途的希望。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先驱人物是彭斯和布莱克。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和自私倾轧,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他们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讴歌平凡、古朴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集子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已趋成熟。1880年该书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诗歌的主张。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从诗歌的实践到理论,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时代。在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诗的内容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诗的语言在运用时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诗人应当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诗大多歌咏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清新深远,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赋》、《序曲》、《不朽的征兆》、《孤独的收割女》、《杜鹃颂》等。

柯尔律治的诗作不多,主要有长诗《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情感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谣》)是柯尔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长诗。诗中讲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听他讲自己航海的经历。老水手说他的船一开始顺利航行,后遇到浓雾飞雪,一只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平安,而老水手却在一种不可解的冲动下射死了这只吉祥鸟,于是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南风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极度的干渴中,这时,老水手看见一条船的残骸驶来,上有两位女子骰子赌输赢,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死中生”,结果“死中生”赢了,她要下了老水手,于是别的水手都死了,唯独他活了下来,老水手感动于神的怜悯,为美丽而快乐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露水和雨水都降临了,死去的同伴们忽然能站起来操作,船儿又顺利前进。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曲折,赎罪的过程才完结。最后,老水手告戒婚礼客:“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青年听后,无心赴宴,他变得“更严肃,也更聪明了”这首长诗主题深刻,在道德、宗教、艺术、心理、环保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1817年,柯尔律治发表了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著作《文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想象的作用,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物力”,是一种重新创造,而“幻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种回忆。”优秀的诗人才有想象力,普通的诗人只有幻想。这些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

1821),他们的诗歌对其他各国的浪漫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卓越诗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诗作语言朴素、想象丰富、音韵和谐,抒情性强,大多以自然、爱情和政治自由为题材,在诗中,他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憧憬着一个充满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社会。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风颂》、《致云雀》、《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等,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当属《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剧分四幕,写的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后来冥王击败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爱的曙光中。雪莱在浪漫主义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伊斯兰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代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立体感,渗透出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腊古翁颂》、《夜莺颂》、《秋颂》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济慈诗歌的影响,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亦是他的追随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同彭斯一样热爱苏格兰的民间文学,于1802至1803年间编印了三卷《苏格兰边区民谣》。他的长篇叙事诗主要以苏格兰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代表作为《玛密恩》(1808)。他的历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炉,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如萨克雷、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都产生过影响,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达沃德》(1823)。

(三)法国文学

法国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其先驱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分别将英、德浪漫气质引入法国,在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达拉爱上了青年夏克达,但是由于阿达拉是基督教徒,夏克达是异教徒,他们不能结合,最后,为了不背叛上帝,阿达拉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叮嘱爱人日后要皈依基督教,并约定死后在天国相见。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勒内》是《阿达拉》的续篇,写的是法国贵族青年勒内刚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都嫌弃他,只有姐姐亚美丽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进修道院落发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对弟弟产生了爱情,因此两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到处漫游,曾经远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寻找安慰,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发表后影响很大,

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因此勒内是欧洲文学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的论著《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两部著作中,她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的方法,开启了法国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传统。她将欧洲文学明确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大类: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国文学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文学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则列入北方文学。在这里,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同义语出现的。通过对两种文学的比较,她态度鲜明地赞美北方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的文学,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描述的是才华出众、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的女性被社会偏见吞噬的悲剧命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著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也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详见专节)

乔治·桑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喜欢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在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后,她的小说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闪耀着乐观、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爱萝》(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国文学

19世纪初,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充满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俄国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献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30年代,莱蒙托夫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创作出一系列谴责专制暴政,追求个性解放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

(五)东欧文学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先人祭》第三部抨击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兰贵族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颂扬了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裴多菲的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代代相传。

(六)美国文学

19世纪上半叶,年轻的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日益高涨,一些以美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色。

文(1783—1859)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事,他的《见闻札记》(1819—1820)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库珀(1789—1851)在《皮袜子的故事集》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恩特(1794—1878)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有“美国的华兹华斯”之称。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爱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他的诗歌既优美又神秘莫测,词藻华丽而又极富韵律感,著名的《乌鸦》一诗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国的象征派诗人受坡的诗歌和意象的启发并以他的诗歌为范本,创造了现代“纯诗歌”的理论。除此之外,坡还是美国哥特式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始人,作品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怪异等。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厄舍古厦的倒塌》(1839)、《黑猫》(1843)等。其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富于戏剧性,注重细节描写,推理合乎逻辑。坡的文艺理论著作有《创作哲学》(1846)和《诗歌原理》(1850)。他认为文艺创作应当以美为目标,写诗应该注重用词、格律和结构的严整。

在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爱默生和梭罗等超验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回归大自然。这些因素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其争取个性自由和歌颂精神解放等特点。

霍桑(1804—1864)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重将一遍故事》、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1846)和四部长篇小说:《红字》(1850)、《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霍桑受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着重描写超自然的、怪诞恐怖的现象,并擅长心理分析。

他的代表作《红字》以北美殖民时期的严酷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一个发生在新英格兰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一个比她大得多的伪善学者,生活并不幸福。后来她在孤寂中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而怀孕,这一行为被加尔文教视作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白兰受到惩罚,被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白兰坚贞不屈,拒不吐露同犯,受罚后离群索居,忍辱含垢,辛勤劳动抚养女儿,终于赢得人们的谅解和宽容,使胸前的红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丁梅斯代尔一直忍受着罪恶感的折磨,终于公开认罪,随即死去,在道德上获得了新生。白兰的丈夫本来是受害者,但他一心想着报仇,使自己变得同魔鬼一般,成了真正的罪人。小说中宣扬的这种善恶观念,反映了霍桑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抽象理解。小说以监狱和玫瑰花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

瓦尔特?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追求民主理想,抨击种族歧视和蓄奴制度,并为之战斗不息。他聚毕生心血凝结的诗作《草叶集》是美国自由体诗的代表作,标志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了顶峰。惠特曼用“草叶”为诗集题名,寓意深长。草叶,是一种最普通的植物。“哪里有水,哪里有空气,那里就生长着草叶。”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精神,象征着美国人民的一种性格气质。惠特曼歌颂这种最平凡的草叶,其实礼赞的是人民。其次,他认为,草叶“在宽广和狭窄的地带,白人和黑人中间一样发芽”,因而它最能体现自己的民主平等思想。最后,草叶表示了他决心用“草一样朴素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的艺术主张。诗集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奔放不羁、清新豪放的气势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代新诗风,对欧洲诗坛,乃至世界诗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拜伦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乔治?戈登?拜伦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诗人,也是声闻遐尔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他的一生也是充满战斗的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民主理想而战斗。由于他最见不得的是压迫和剥削,所以他不仅为英国人民的进步运动南昌摇旗呐喊,而且积极身饱受民族压迫的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将生命献给了异国他乡,这些都使他的一生很富有传奇色彩。在希腊、意大利等地,人们都视拜伦为英雄,但拜伦也和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一样,充满孤独、忧郁、愤世、彷徨的个人主义色彩。所以说,他既是一个倔强无畏的战士,又是一个突出的个人主义者。他自己的人生成为文学文本所宣扬的精神的一种阐释,故研究拜伦其人也是文学研究的一种。

一、生平与创作

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我们大体上把拜伦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

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他们父亲嗜酒好赌;被人称为“疯疯颠颠的杰克”,挥霍完家里的财产后,便抛妻弃子,远走他乡,死于法国,这时的拜伦才只有三岁,于是他和她的暴躁孤僻的母亲过起了一贫如洗的生活。拜伦天生跛足,这是拜伦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因为拜伦长得很漂亮,人也风流,很受女子喜爱,唯有这点生理上的缺憾让他感到痛苦。

生理上的残疾与童年贫困孤独的生活,使拜伦从小就养成一种忧郁、倔强、反抗的性格。十岁那年,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和一些领地,跟随母亲移居诺丁翰郡,那里有不少中世纪遗迹,流传罗宾汉传说,同时又是英国的工业中心,从十九世纪开始就成为英国工人运动中心之一,这一切,以幼年拜伦的思想都有影响。

1805年,拜伦进剑桥大学生活。在那里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在剑桥,他过着贵族子弟的时髦生活。庸俗的环境和放荡的生活并不能消除他的忧郁和孤独感。不久,他对这种生活感到厌恶,几乎不同他人来往。早年抒情诗《我愿作无忧无虑的孩子》真实地反映了他这时期的思想。

大学二年级,即时1807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诗集发表后第二年,英国的权威刊物《爱丁堡评论》发表评论文章,嘲笑拜伦“光有韵脚构不成诗,还是把余暇用于别处吧,不要再徒劳无功地写诗了。”这种恶意的嘲讽激怒了拜伦。他在职809年发表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予以反击,同时也批判了湖畔诗人的消极倾向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讽刺才能。

(二)第二时期的生活与创作(1809——1816)

1809年7月,拜伦在剑桥大学毕业后,在上议院获得了世袭的议员席位。同年6月,拜伦去南欧和西亚旅行。途经葡萄牙、西班牙、再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的撒丁岛、西西里岛、马尔他岛、到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这次旅行扩大了拜伦的视野。他亲眼目睹所到国家反对民族压迫、争自由、求解放的斗争,对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后来发展为反对民族压迫,反对专制暴政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

1811年回国后,拜伦把这次旅途见闻和感想整理出来,写成长诗《恰尔德?哈路尔游记》第一、二章。这是他这次旅行的最直接结果。1812年2月出版后,不到三天就销售一空,一年内重版五次,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拜伦成为名诗人。拜伦成为时髦人物,女人们追逐他,年轻人则模仿他的敞领和飘垂的领带,拜伦自己也很得意。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我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的拿破仑”。他对自己的成功也感到突然。《游记》的巨大成功,使得当时擅长写这类叙事诗的司各特也自叹不如,改写历史小说。(拜伦先是将诗稿交由朋友兼出版商达拉斯阅读,达拉斯看后,非常激动地说:“我敢以生命担保它将大大地提高你的诗誉。”)拜伦回国后,正是英国国内“卢德运动”的高涨时期,英国政府制定了“破坏机器者法案”对“卢德运动”血腥镇压,拜伦对此非常愤怒,1812年老体弱月,发表演说,反对法案,第三天,又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名为颂实为讽刺,抨击。同年月4月,拜伦在国会上发表第二次演说,谴责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殖民政策。这两次演说和他的抨击政府的讽刺诗,使拜伦遭到英国政府的痛恨从此,拜伦在英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拜伦在国会政治斗争的失败,以及他对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的复辟、欧洲“神圣同盟”对欧洲各国革命的镇压深为不满,这种失望与不满使他陷入了悲观。他越来越尖锐地感到自己的孤独,一切的努力并无效果。在精神忧郁、苦闷、孤独的情况下,他创作了《东方叙事诗》(1813——1816),《东方叙事诗》是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一共有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耶》。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在这些传奇诗里,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何谓“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作家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异常孤傲、忧郁、倔强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和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却又脱离人民,蔑视群众;他们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单枪匹马的形式去反抗社会。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特

征,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欧洲后世的小说与诗歌中常有其身影,在贝多芬与柴科夫世纪的音乐中也可觉出其气质。

〈海盗〉中的康德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康德拉是一个海盗。他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忠于爱情,本来可以大有作为,但是社会的黑暗不允许他自由发展,于是他转向反抗,当了海盗,向社会报复,成了一名资产阶级的叛逆者。他听到土耳其要来进攻的消息后,就先发制人,告别妻子,带人去攻打总督的城堡。总督逃跑了。他放火烧宫殿,当他援救一群妇女时,总督带兵打回,康拉德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擒。后来,他在一个女奴隶的帮助下逃回海岛,但妻子已死。最后他也失踪,在续篇〈莱拉〉里,康拉德化名莱拉携从女扮男装的情人回到西班牙,被人识破后和农民一道起义,结果失败被杀。拜伦笔下的海盗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是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爱情忠贞,对当权者仇恨的反抗的英雄,但他的英雄总是独来独往,单枪匹马地与社会对抗。具有个人主义色彩,其结果必定是失败的,这一点连拜伦自己也意识到的,所以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大多以悲剧而告终。“拜伦式英雄”在拜伦以后的作品中还多次出现,并不断发展,反映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由于拜伦的政治立场,一直反对“神圣同盟”的斗争,反对英国政府的政策的言论,他的政治讽刺诗中强烈的批判倾向,使得英国政府一直对他恨之入骨,1815年,拜伦与他的妻子安妮离婚引起诉讼,英国政府抓住这一事件对拜伦大肆攻击,散布他婚姻生活不道德的谣言。在〈恰尔德?哈洛尔德〉第一、二章发表后年来已成为社交界红人的拜伦,这时不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气愤的拜伦不得不于1816年4月第二次出国,从此就没有再回英国,这一点与雪莱的经历出奇相似。

(三)第三时期的生活、创作(1816——1824)

1、拜伦离开英国后,先到比利时,再来到瑞士,在勒芒湖畔住了四个多月。这时期的拜伦由于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国内一系列斗争的失败,精神上经历了一个危机时期。他前期的那种孤独、忧郁、怀疑的失望的个人主义和悲观思想达到了高峰。这种思想危机,明显地反映在哲理诗剧〈曼弗雷德〉(1816——1817)中。

主人公曼弗雷德性格孤独、苦闷厌世,独自隐居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书斋里研究学问。想从知识中求得幸福与安宁。他的生活信条是“狮子总是孤独的,我就是这样”。但是了还是得不到安宁。知识越多,反而是苦恼越深。这不由令我们想起了浮士德的书斋生活,浮士德需要抵制魔鬼靡菲斯特的种种诱惑,曼弗雷德却念魔咒召来七个精灵,向他们索求“忘却”,由于绝望和痛苦,他想跳下山去,一个猎人阻止了他,劝他要忍耐。曼弗雷德拒绝这种劝告。他请魔女帮助他和死去的爱人相见,因魔女提出以他作奴隶为条件而未成。他又跑到黑暗神那里和爱人相见。爱人告诉他,他的生命明天就要终结。曼弗雷德回到自己的城堡里等死。修道院院长来要他忏悔。他拒绝了。死神要他交出灵魂,他不肯。他要孤独地死去。临终时他说:“死并是难事。”曼弗雷德孤独、悲哀绝望,但始终高傲地维护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始终不妥协,不屈服。这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拜伦的悲观思想和个人主义反抗在这里达到了高峰。曼弗雷德在经历了一番对知识的追求之后,最终明白了“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启蒙主义的理性原则只能使人知善恶,不能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不能改造社会。在否定了启蒙主义的理性原则,曼弗雷德又找不到别的出路。更加绝望,只有去寻求“忘却”和“死亡”。然而死亡也不能使他忘却,“死不是难事,而难的是死了还不能忘却”,更可见他的痛苦是无法摆脱的。曼弗雷德的绝望反映了拜伦本人的思想危机。

曼弗德雷这种厌弃知识与理性,抑制欲望,追求自由意志与思想的混杂人格反映拜伦对启蒙思想家既否定又认同的态度,其意志独立的思想较易使人想到尼采等后来的文人。上承歌德,下启尼采。

这时,拜伦与雪莱在瑞士相见了,从此,这两个性格不同但经历相似的诗人成了好朋友。

雪莱的乐观主义和对理想的执着向往深深地感染了拜伦,从此,拜伦的个人主义与悲观主义有所克服,以后,他写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的诗。如〈锡隆的囚徒〉(1816)、〈普罗米修斯〉和〈卢德分子之歌〉等。号召人民起来反抗专制统治。另外,在瑞士期间,他还写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三章。

2、1816年10月,拜伦到了意大利,当时意大利这个欧洲文化艺术的圣地正处于奥地利和本国封建阶级统治下,意大利人民正在酝酿民族独立斗争。烧炭党就是这样一个民族独立组织。拜伦参加了烧炭党人的活动,甚至成为烧炭组织的实际领导人之一。

在意大利时期,也是拜伦创作的丰收时期。在这期间,他写出了〈恰尔德?哈洛尔德记记〉第四章和诗剧〈该隐〉(1821)和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骚塞赋诗歌颂英王乔治三世,吹捧之词激怒拜伦,故套用骚诗原题,以正视听,讽刺笔法,揭露乔治三世的落后本质,矛头直指骚塞,讽刺其见风使舵,充当枪手。)、〈青铜时代〉和诗体小说〈唐璜〉等大量优秀的作品。

诗剧〈该隐〉取材从圣经中该隐的故事。〈圣经〉里的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他因杀弟弟亚伯,亵渎上帝,而受到上帝的惩罚,拜伦在〈该隐〉中与〈圣经〉大唱反调,为人类的第一个恶人翻案。他把重点放在对上帝的指责和嘲笑上,他赞美反抗上帝的该隐表现出绝不妥协的反抗精神。诗剧表现出反抗神权、反对暴政的主题。而且,他的反抗不再是象康拉德曼弗雷德那样为了个人的目的,同是为了:

所有现在活着的几个人

以及所有数不表、数不完的人

千千万万、万万千千的人

他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人民。该隐,这一形象发展了拜伦以前作品中塑造的“拜伦式英雄”。他的反抗更为积极,不再是个人主义式的,精神状态上也不再悲观。这一剧本反映出拜伦思想上的转变。这一诗剧发表后,受到进步作家的称赞,同时也受到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人士的攻击、咒骂拜伦是“恶魔”。

《唐璜》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拜伦原打算写二十年,后由于诗人参加希腊独立战争染病去世,只完成十六歌。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是拜伦后期的代表作,甚至有人认为它在成就上高过《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歌德盛赞它为“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原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专门追逐玩弄妇女的登徒子,最后遭了报复,被打入地狱。欧洲不少作家写过这一题材,英国将了写进喜剧,莫扎特把他写进歌剧。拜伦笔下的唐璜与传说和他前辈作家的形象大相径庭。他既不是传说中的登徒子形象,也不是“拜伦式英雄”,他是怎样一个人呢?那我们首先看一下他的经历。

刚出场时,他是一个十六岁的漂亮天真的贵族青年。父亲死去后,与他博才多艺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他母亲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个最优秀的人物,教他读书、写字、骑马射剑、交际、跳舞。后来他与他的女邻居二十三岁的朱丽亚恋爱,被朱丽亚的五十多岁的老丈夫发现,唐璜不得不远涉重洋离家出走,朱丽亚也被送入了修道院。在海上,他和他的老师彼得利娄坐的船遇到风暴沉船,船上的很多人挤上了一艘小艇,在海上任意飘荡,没有食物了,最后人们抽签决定用谁来做牺牲,他的老师彼得利娄不幸第一个成为同伴们的盘中餐。最后,船上所有的人都死了,只有唐璜被海水冲到了希腊的一个荒岛上,被海盗的女儿,美丽纯洁天使般的海蒂相救,两个年轻人发生了真挚的恋情。海蒂的爸爸当时去海上劫船,不在岛上,两人自由自在相亲相爱地过了一段幸福生活,正当海蒂在家大摆筵席时,海蒂的爸爸归来,活生生拆散了这对恋人。唐璜被击伤后带到土耳其奴隶市场拍卖,海蒂心碎而死。在奴隶市场上,漂亮的唐璜被苏丹女国王看中而买下,将他男扮女装带到宫中,想要他作面首。他拒绝了,因为:“囚笼的鹰不肯配对,我更不能

侍侯一个女苏丹的色情的梦。”

后来,在俄国军队围攻土耳其有斯迈尔城的混乱中,唐璜逃跑,并参加了俄国的攻城之战,救下了一个十岁的女童。战役结束后,唐璜被派去俄国向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送捷报,被女皇看中,留在宫中作宠中,后来唐璜生了一场病,医生建立他到国外旅行虽然女皇舍不得,但最终还是将他当作“钦差大臣”派往英国、在英国上流社会,他神秘的身份与漂亮的外表和高雅的举止使他成为伦敦社交界引人注目的人物。并开始了他的新的浪漫爱情。故事到此为止,没有写完。但拜伦早已暗示过,他打算安排唐璜经历种种冒险之后,最后参加法国革命,在革命中死去。

很明显拜伦笔下的唐璜英俊、热情、勇敢、正直、善良、天真,他的毛病在于容易在爱情上受到诱惑,行为有有些荒唐,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爱情都是真诚的,唐璜同时又是善良的,在海上他宁愿饿着也不吃他的老师的肉,甚至不忍心吃他随他携带的父亲的长耳狗。在俄军攻土耳其城市中,他冒然危险救下女童,这一切都证明他是善良,富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

拜伦在这部作品中表面上看来是以唐璜作主人公,写了他一系列的艳遇和冒险,而实际上,他只是以唐璜的经历为线索,揭露社会上他所憎恶的方面。他在给出版商麦利的信上说:“要让唐璜在欧洲旅行一趟。”目的是使我有可能指出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

作品实际有两个主人公形象,一个是唐璜,另一个是“我”,即诗人拜伦。“我”随着唐璜的游历目睹了一幅幅欧洲讽刺性的丑恶画面,然后抒发议论。唐璜的经历是一条线索,作品的主题思想则通过“我”的议论反映出来。唐璜串起全诗的故事情节,“我”的议论则反映了全诗的主题。

《唐璜》涉及的主题非常丰富,以欧洲文明为鞭笞对象,涉及爱情、教育、游览、战争,与宗教及时事政治等主题,可以说上天下地无所不变,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贵族的私情,海上遇险,荒岛上牧歌式的爱情,奴隶市场,土耳其的后宫,战争的残酷,虚伪文化教育腐败的上流社会,及至谈书论艺指点诗坛。但它最主要的是揭露欧洲的反动势力,特别是“神圣同盟”。他笔下的俄国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好战成性,荒淫暴虐,是反动势力的典型代表。他对于滑铁卢战役的指挥者,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英国的惠灵顿将军也竭尽了他讽刺挖苦的本领。称他为使各民族“远未得救”的“各民族的救星”,使欧洲更不自由的“欧洲的解放者”。并且如此评论道:

你“杰出的刽子手呵”,——但别吃惊,

这是莎翁的话,用得恰如其分,

战争本来就是砍头和割气管,

除非它的事业有正义来批准。

假如你确曾演过仁德的角色,

世人而非世人的主子将会评定;

我倒很想知道谁能从滑铁卢,

得到好处,除了你和你的恩主?

作者抨击惠灵顿,是为了表达欧洲反动势力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愤慨。

“伦敦的市民啊,巴黎的市民啊!

想一想战争是一种怎样的神圣的消遣?

……

不论那巨大的蝗虫,“毁灭”如何地

糟踏你们碧绿的田野,吃尽你们的庄稼,

面目狰狞的灾荒决不会临近帝王——

虽然爱尔兰饿得慌,乔治王却体重二百八十磅。

在揭露之余,拜伦还对未来进行瞻望,宣告革命必将到来,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我仿佛听见鸟的歌说待不很久,

人民就会强大……

唯有革命

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除净。

总之长诗将思想性与故事性巧妙地结为一体,可读性

长诗融犀利的讽刺、诙谐的幽默,诗意的熏染、理论性的辩析及传奇冒险于一身,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长诗将思想性与故事性巧妙的结为一体,有很大的可读性。

1823年7月,拜伦去希腊,参加当地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变卖自己的产业,把钱给希腊人民买军火。1824年4月19日死于寒热症。临死时,还关心着希腊的命运。他说:“不幸的希腊,为了你,我献出自己的时间、财产、现在把生命也献给你。希腊希腊,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拜伦死后,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深切悼念他,整个欧洲大陆也为之哀伤。

总之,拜伦的创作成就是辉煌的,他的浪漫主义同时又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他一生致力于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对专制与压迫的反抗。他不仅以他的笔来口诛笔伐,而且亲身投入本国的和异域的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连生命都贡献给了这一事业,所以说,拜伦既是一个名声卓著的诗人,又是一个民主主义的战士。当然,他的思想上,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如其笔下人物大多带有的个人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但是从他前面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拜伦的个人主义和悲观主义正在逐渐得到克服。如果拜伦的生命不是在三十六岁上结束的话,或许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一遗憾了。

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先生也认为,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为了自由,民权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而奋战一生,所以,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那些风雷驰骤、波澜壮阔的诗篇,在他死前便震撼了欧洲大陆,死后一直多年来也一直在全世界饮誉不衰。他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站在时代前列,是法国大革命伟大理想的忠实继承者和理捍卫者。

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共四章,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时的诗体记录。从他的生平与创作中我们已经得知,长诗的第一、二两章是拜伦在拿破仑战争时期1808——1811年,第一次出国漫游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地的所见所闻。第三、四章的内容是诗人在滑铁卢战争以后,被迫永远离开英国,旅居比利士时、瑞士、意大利等地见闻和感想,这两章分别于1816年和1818年完成于瑞士和意大利。全诗共4700多行,主要内容是通过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及感受,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思想内容

贯穿〈恰〉全篇的主题思想是反暴政、反侵略、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是长诗的基调。拜伦游历欧洲的时期,正是欧洲经历重大变化的年代,先是震撼全欧的拿破仑战争,然后是“神圣同盟”的黑暗统治,欧洲各国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非常剧烈。〈游记〉里写到的几个国家,都处于外国侵略和封建暴政的双重压迫下,正在酝酿或进行着革命斗争。在〈恰〉诗中拜伦表现这种觉醒的反抗情绪或者呼唤被压迫人民起来战斗,维护独立。

第一章写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游历,主要写西班牙的观感。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正侵入西班牙,恰尔德刚越过葡萄牙进入西班牙,就嗅到了硝烟硫磺的气味,听到枪弹炮火的声音。整个西班牙笼罩在枪林弹雨之中,处于紧急应战的状态。牧羊人不能安心看守他们的羊群,农人们

看着自己种植的葡萄在战争的硝烟下枯萎,不再有人在月光下跳舞欢聚,而是哼着咒骂西班牙祸国殃民的统治阶级的曲调。拜伦看到西班牙在法国统治下的现状,联想起历史上西班牙反抗摩尔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在叙事诗中他作这种英雄的历史来激励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现实斗争。

啊,可爱的西班牙,风流的胜地!

贝拉乔高举过的旗帜在哪里?

……

那血迹斑斑的旗帜在哪里呀?

它们曾经在你儿子的头上飘扬,

最后把强盗赶回他们的老家。

贝拉乔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国王,曾经率领西班牙人民打败摩尔人。他所高举的大旗帜是代表西班牙世族独立的旗帜。作者在联想历史后又回到现实,向西班牙人民满腔热情地高呼:“醒来吧,西班牙的儿郎,前进前进!”接着诗人描与西班牙人民奋起打击法国侵略者的情景。

“西班牙的人民啊!命运多么不幸!

从未获得自由的人为着自由而斗争

他们,失去国王的懦弱政府治下的子民

卿相都逃亡了,庶民却忠诚到底,

为那些十足的卖国首领争气,

虽然这祖国仅仅给予他们生命,

为了荣誉却非把自由争取不行;

抵抗到底,即使不幸失败了,

作战,作战,哪怕肉搏用刺刀!”

诗人大胆地揭露了法国发动的战争的“侵略”实质,以及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千百万人去送死。同时,又对西班牙人民的卫国战争大加赞扬。他在第一章里塑造了一个曾经参加西班牙东北部萨城保卫战的女英雄形象。

“爱人战死后,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牺牲了,她站上了他危险的岗位,

伙伴逃走啦,她阻止这卑贱的行动,

敌人退了,她率领人马去追踪,

谁能给死去的爱人更大的安慰?

谁能象她似地为殉难的首领复仇?

男儿伤心失望了一个女郎却把残局挽回!

谁能如此勇猛地追击那奔逃的法寇,

他们在被炮火轰塌的城下,败于女流之手?

这个驰骋疆场的女英雄,原本也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良多情的姑娘,“从前一道细细的创痕也会令她惊心,枭鸟的一声啼叫也会使她抖战”,然而,在民族命运生死存亡之际,她却一返往日的娇柔,走上战场,“把欺凌她的伴侣的莽汉痛啄”,从这个西班牙女郎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激情典型地体现了当时西班牙人民强烈爱国精神。卫国战争的英勇顽强。在歌颂了西班牙普通人民的英勇斗争的同时,诗人又把贵族和人民作了对比,谴责了贵族的懦弱。

“这里除了贵胄,人人都称得上高贵,

只有堕落的贵胄,甘心做敌人的奴才!

在这里,拜伦从西班牙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看到了这场斗争的人民性。

2、第二章记录的是拜伦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游历主要是希腊的游历。

当时的希腊正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希腊人民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心态对待土耳其的暴政。这引起诗人莫大的哀愁。拜伦一直非常向往希腊的文明,崇拜古希腊人所创作的文明的辉煌成就。然而在外来侵略下,无不满目疮痍,从残破的楼堡中依然再现出它昔人日的威严。诗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憾,他历数古希腊的光荣史迹以激起希腊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勇气。他一再强调希腊光荣的,为的是要希腊人民继承它祖先英勇战斗的传统。

美的希腊,光辉的残迹,使人心伤!

逝去了,但是不朽,虽已消亡!

有谁来领导你一盘散沙似的后裔,

起来挣脱那久已习惯了的束缚呢?

诗人追溯公元前五世纪希波战争的英雄事迹,想到为祖国为自由而战的古希腊人视死如归,“曾使波斯人闻风丧胆,”而现的希腊人却忍受土耳其人奴役:“在土耳其的皮鞭下呻吟得可怜,只好做一辈子的奴隶”,英雄的历史和屈辱的现实相对照,诗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光荣的历史来唤醒希腊人民为自由为独立奋起斗争。当时的希腊是欧洲列强争夺之地。英国伪装同情,打着援助的旗号,企图控制希腊,借以对抗俄国和法国,拜伦敏锐地看到这一政治阴谋,并在诗中警告希腊人民要他们放弃祈求外国援助的幻想,自己起来为自由而斗争。

世世代代被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

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必须举起自己的右手,才能战胜?

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岂会对你们公正?

拜伦一直关心,希腊人民的斗争,为这片欧洲文明的圣地今日的沉落而哀伤,愤怒,当希腊人民最后行动起来的时候,拜伦就亲身投入了这场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斗争,并将生命留在了这片他一心向往的土地。

1、第三章记述的是他在瑞士和比利时的游历,是在瑞士写的。

第三、四章创作的年代是在拿破仑失败以后,“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拜伦在这一时期,对欧洲的前途感到忧虑、1816年4月,他在比利时登,凭吊滑铁卢战场,想到曾经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就是在这里被打垮的,自己脚下踏着的正是一个帝国的尸骸。拜伦清楚地看到,尽管欧洲各国君主正在为打败拿破仑而大吹大擂,但是推翻了拿破仑,欧洲并没有获得自由,随之而来的不过是“神圣同盟”,“巩固皇位胜利”和对革命“空前绝后的屠杀”。新的暴君被推翻了,旧的一群暴君卷土重来,这只不过是“打倒狮子又向豹狼施礼。”拜伦深深地看清了拿破仑失败以后欧洲黑暗的甚至倒退的现实。他在描写日内瓦的风景时,追忆着出生于日内瓦的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者卢梭和他的同道伏尔泰、狄德罗,诗人对他们推崇备至,称他们为法国革命的导师,掀起了愤怒的浪潮,从而打破了法国千百年来所带的枷锁。全现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封建统治,拜伦为欧洲的命运忧虑,他号召人民起来,象希腊的勇士那样“把暴君刺杀”,推翻一切专制统治,又一次张扬了他的热爱自由反对暴政、号召斗争的思想。

4、第四章记录的是他在意大利游历

拜伦迁居到意大利的时候,正是这个欧洲的文明的摇篮之一的国度四分五裂,处于外国势力——奥地利统治的屈辱的情况之中,意大利人民之间也正在孕育着新的革命力量,拜伦亲身参加了意大利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热情地期待着意大利民族革命的爆发。在第四章,拜伦回忆起意大利的强大与光荣,在这个“艺术之母”与“军事之母”的国度,到处都是文明与强大的遗迹,诗人先在威尼斯、斐拉拉、佛罗伦萨等地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足迹,缅怀伟大的诗人塔索、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然后到罗马。意大利的每一座古城、桥梁、纪念塔以及它辉煌的民族文化在诗人的笔下闪烁着无限的无芒。过去如此辉煌,曾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国家,现在却被外国欺压得如此衰败,拜伦对此十分痛心。他接着又回想起古罗马的历史,他

思索着一个问题,古罗马的独裁者和现在欧洲的暴君,走着同样的征战、厮杀的道路,都是为了野心、征服者的荣誉和权力,不是为自由而战。他们“使大地血泪千古不绝地奔流。”难道暴君非由暴君来证明,诗人最后热情地呼吁人们为自由而战,并坚定地相信自由之树必将会开花结果。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地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嘹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的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那北国的土地上,

一个较好地春天会带来不那么苦的瓜果。

《游记》最后以歌颂大海的威力作结,大海象征不可征服的自由力量,谁要征服大海,在海就把谁摔得粉碎。这说明“摧残大地的恶势力必败。”暴政必败。

总之,《恰》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拜伦无论写历史、写今天还是写自然、社会,都是为推动现实的斗争,表现反侵略、反暴政、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思想惧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恰》中也反映出拜伦思想中的消极方面。首先个人英雄主义。拜伦一方面谴责拿破仑侵略西班牙、血洗意大利,骂拿破仑是“暴君”、“独夫”、“高卢的兀鹰”、以及“野心的头子”、说拿破仑“残暴”、“虚荣”、“愚蠢”、“高傲”、“刚愎自用”,另一方在又赞扬拿破仑为“超人”,并说他指挥有方,屡建战功,称他为“盖世的英雄”。他自己也以拿破仑作比,不止一次吃自己为“诗歌领域中的拿破仑”,“只有拿破仑和我两个用N、B签名的”,他的这种个人主义使他在长诗中往往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片面强调了个人的作用。他一方面同情人民,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一方面又看不起群众,他认为人民群众思想“暗淡无光,眼睛只注视着泥坑”,他认为当代希腊人是“脓包”意大利人是“天生的奴隶”,这种矛盾中可见拜伦世界观中存在的局限。对此雪莱批评道:“他感觉自己比他的同类要伟大,这一点,使他的雄鹰般的精神盲目了,因为他过于注高自己强烈的光辉。”

2、其次,由于没有看出民族解放斗争的具体道路,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拜伦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失败,“神圣同盟”的黑暗统治在长诗中又时不时流露出看不出欧洲前途的悲观、忧郁的思想情绪。

以上,是拜伦在长诗中的反映出的消积思想,但是其积极思想确是主导性的,长诗所体现出的思想光辉并未因为一点泥污而失去光彩。

(二)形象

《恰》实际存在着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叙事主人公哈洛尔德,一个是抒情主人公,即“我”,可以说,前者代表拜伦思想中的消极方面,后者代表拜伦思想中的积极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为补充,不可分割。长诗在这个方面,全面展示了长诗充满矛盾的思想:哈洛尔德原是拜伦虚构的人物,在作品中起线索作用。在第一章的序言里他就曾阐明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为了让这部作品多少有些联贯性,于是就放进了一个虚构的人物,而这个人物的描写又并不求其完整”,哈洛尔德身上有着拜伦某些经历的影子和某些个人体验,但不是全部。

哈洛尔德的形象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贵族青年不满黑暗现实,又找不到具体的斗争道路,因此不是逃避现实,沉情于大自然,就是以堕落方式来反抗现实,因而日益陷入悲观、忧

郁、苦闷的深渊。这就是所谓的世纪病。“厌倦”、“孤独”、“怀古伤感、忧国忧民”是其主要特征。在19世纪的欧洲文学中,这种实际病形象是经常出现的。

恰尔德?哈洛尔德是英国的贵族公子,长期以来过着红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终日与酒肉朋友,轻浮的情妇在一起厮混,二十三、四岁时,他终于对这一切感到厌倦,内心异常苦闷,他要逃离这一世界,企图浪游海外寻求另一个世界来治愈他的创伤。

“他孤独地怀着忧郁的思想,

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他的祖国,

而去浪游海外心想的地方;

厌倦享乐的生活,宁可遭些灾祸,

但求变换情调,落入地狱也不妨。

离别之际,他对着大海和风唱着“晚安歌”,其中的最后一段是:

“船儿船儿,带我乘风破浪,

横渡那波涛起伏的海洋;

随你我把我送到哪里,

只要不是我的故乡。

欢迎,欢迎,蓝色的海浪!

待到渡过重洋抵达彼岸,

我将赞美荒漠和石窟!

祖国啊,祝你晚安!

这段晚安歌表现出哈洛尔德厌倦的心情,哈洛尔德是如此的忧伤,他途经国家美好的自然景色、历史的遗迹和异国的风俗,都不能减轻他的忧伤。甚至对热闹紧张的西班牙斗牛场面和美丽的西班牙女郎也无动于衷。为什么呢,他自己说这种忧伤的原因:“既不是爱情,又不是恨,更非卑微的野心难以实现”“而是经历,目睹和耳闻,所引起的厌倦的心情。”所见所闻没有激起反抗的斗志,而是陷入抑郁悲观孤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但同时又是一个孤独忧郁、冷漠地漂泊者,总之是一个“世纪病”患者的典型。这一形象在《游记》中时隐时现,始终没有摆脱他的厌倦、孤独的悲观的情绪,游历越广,他对欧洲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实质认识得越深刻,他的忧郁也更阴沉,性格更孤独。他悲观绝望到不与人为往,孤独高傲得甚至要离开人世,只好放情于大自然来怀古伤感。虽消极厌世,但也有他的理想,向往自由,面对种种现状,他不时地为各国命运、人民的自由而担忧,但也仅限于此。

在拜伦的笔下,哈洛尔德在生活是是个旁观者,只有沉思默读从未付诸于行动,他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却爱与大自然谈心,他不愿和那些纨裤子弟同流合污,有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消极的反抗又是那么地软弱无力,拜伦也认识到了这种个人主义反抗的徒劳无益,认为这是“可怜地用错误手段来对付错误”。拜伦深切地感到哈洛尔德不能表达他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也正是由于这种不满,诗人经常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长诗中,经常插入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抒情独白,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哈洛尔德的生活旁观者的态度不同,抒主人公是一个积极干预生活的战士。他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敢于斗争。他对在祖国和在旅途上的所见所闻作出果断的评价。他为西班牙人民英勇抗敌而欢欣鼓舞,又为希腊人民的默默忍受而痛心,更为意大利人民所受的凌辱而不平。他谴责英国强盗行为,把拿破仑比作狮子,把神圣同盟比作豺狼,所到之处,他无不呼吁人民为自由而战。随着情节的进展,作者的激情越来越高,以至于在后两章里,哈洛尔德的形象出现得越来,抒情主人公出得越来越多,这反映出作者本人——拜伦的思想是在逐步发展的。

长诗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形象与抒情主人公是相反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然而,两者竟有相合之处,恰洛尔德的悲观、孤独,忧郁有拜伦的影子,体同在作品中,

也就是和品反映的思想的消极之处所在。

长诗从两上方面展示了拜伦充满矛盾的思想,而且高度概括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岁月中对思考的心灵波动的轨迹。

(四)艺术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这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之一。拜伦写的是叙事诗,但他不侧重记叙,而侧重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把主观抒情性放在突出地位。《游记》的情节的全部结构都是为诗人的主观抒情性所翊定的。每到一地,诗人都欣赏自己景色,了解风土人情,关心社会斗争,评论历史事件。他往往触景生情,从自然想到社会,从现实联系到历史,从所游地联想到英国,浮想联翩,以至于总是不断地用打断情节的进程,经常使情节的叙述停留下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感情,这种主观抒情性,构成《游记》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2、新颖的诗体。长诗以叙事为线索,以抒情为主体,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颖的诗体。

即有两个主人公,叙事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叙事主人公的游历是作品的情节线索,抒情主人公的议论、抒情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诗体拜伦经常运用,如《唐璜》也是安排了两个主人公。这种诗体的长处就在于能使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与作者纵横驰骋的想象奔放不羁的感情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

在长诗中,无论是抒情,写景,叙事,造型,诗人都详细地运用对比手法,以自然美来衬托社会丑,以过去的光荣来衬托现实的丑,以普通人民的英勇斗争来衬托出层人物的懦弱叛国。

在塑造萨拉哥撒女英雄时,诗人使用一连串的对比来突出他的英勇姿态。过去,一道细细的伤痕会使她心惊,枭鸟的一声叫也会使战抖,而今天,为了抗敌却敢于用刺刀相拼,在还未冷的尸体中行走,身先士卒地站在战斗的最前线,然后又用彼此对比的手法以英国“嚼舌出名”女性和这位姑娘对比。

“比起远方的那些嚼舌出名的女性,

她们实在温柔而且坚韧得多,

心灵更加高贵,外表一样的

通过种种对比手法,使得萨拉戈萨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总之,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人对罪恶的无情鞭挞,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都在显明的对比之中展示出来了。

第三节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雨果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开始写作,一直到逝世时已是第三共和国时期,文学生涯达六十年之久。雨果的一生经历了十九世纪的六分之五,亲眼经历了法国在整个十九世纪的风云变迁,做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反映在十九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他的文学理论也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起民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作家。他不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也是欧洲浪漫主义的伟大代表和总结者。

雨果的思想也呈出一种矛盾性,保皇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他身上长期地展开争夺战,但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所以说,雨果是一个进步的作家,贯穿他的作品的一条思想的主线,就是人道主义,同他同时代的作家一样,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也体现出了两重性。这在以后的讲解中再进行分析。

一、生平与创作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城,是他父母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父亲是个拿破仑军队的军官,在小雨果的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身穿发光军装的伟人。他的父亲由于受益于大革命,很自然地在政治立场是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拿破仑长兄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曾授予他将军衔。深为拿破仑所重用而追随拿破仑争战各方。雨果的母亲在政治观点上与他的丈夫截然相反,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波帝王朝的忠心拥护者。对拿破仑一直持反对态度,父母的政治立场的不一致,对雨果思想上的矛盾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童年时代雨果与母亲接触较多,他的教养主要是由他的母亲来完成,所以少年时期的雨果在政治上的立场是保皇主义的,同情波旁王室。他的父母最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异。

1809年,雨果和他的哥哥到意大利去探望在那里担任军事长官的父亲。1811——1812年间他们又去西班牙看望父亲。当时的约瑟夫?雨果已晋升为将军,任马德里的总督。回法国后,雨果上了一所预备学校他在学习期间已经开始写作,雨果从小酷爱读书,写作,所写诗歌几次获奖,其中他15岁时候写的《读书乐》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1821年,他的母亲去世,雨果过了一段时间的赤贫生活后,因他的第一个诗集《颂诗及其它》因歌颂正统王朝和天主教而得到国王路易十八所赐的年金。经济上开始独立,并和青梅竹马的阿黛尔·富谢完婚。这时雨果二十岁,从他最初期的这些创作中可以看出,雨果最初是以保王党的热情歌手而登上文坛的。

但是雨果的保守主义并不是十分牢固。法国大革命的轰轰烈烈对于这个共和国军官的儿子不可能只是一张白纸。法国的政治状况,也促使他正确地去认识现实,查理十世上台后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复辟王朝持反对态度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广泛展开。另外,世界不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对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的斗争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现状以及国内外的形势使雨果的思想观点发生了转折,逐渐转变为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上来。他的这一转变表现在文学上,就是1827年他的《〈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以猛烈的攻势向古典主义宣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基础。因为当时的法国的古典主义整个来讲,是为君主专制作辩护的,对古典主义挑战,就意味着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制度,所以序言的发表标志了雨果思想的转变。

雨果在序言中,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古代、近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文学:“原始时期是抒情性的,古代是史诗性的,而近代则是戏剧性的。”抒情短歌、史诗和戏剧是这三个时期的基本文学形式,雨果认为,支配世界的“并不永远是同一种社会形式”,文艺也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决没有永恒不变的艺术。因此,盲目摹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他坚决主张在新时代里,文艺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

雨果在《序言》中集中批判了古典主义美学规定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不可逾越并将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着重强调了他的对照原则。在古典主义的戏剧中,悲、喜泾渭分明,也绝没有一个滑稽丑怪外表下的崇高伟大的心灵。雨果却认为,新时代的艺术应二者溶为一体,并且以对照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丑就中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指出,既然客观存在着美丑善恶两种要素,所以文艺理所当然地要描写这两种要素的对照。文学的真实便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古典主义者只表现“崇高优美”而排斥粗野丑怪和平凡的事物,是完全违背生活和自然的真实的。

强调艺术真实的自然真实。雨果强调真实的,但他所说的真实并不是现实主义作家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是经过诗人主观想象力加工过的真实。他要求严格区分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的真实。强调艺术的真实高于自然的真实。他把浪漫主义的方法比做一面聚光镜。“它不会把有色光线显淡,它把它们收缩,凝结起来,使一种微光化作光明,一种光明化成火焰。”于是,于实便在作家的主观想象中扩大。这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作家只去描写那些

不同寻常的、非凡的事物、雨果的这种美丑对照理论,是浪漫主义作家追奇离奇和不平凡性的一种反映。

对于艺术真实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雨果在序言中也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时间一致和地点一致的要求是完全荒谬的,但情节的一致是可取的,应予保留。雨果还批判了古典主义者在颂诗,悲剧史诗与高级文学中不准作用粗俗语的规定,宣称“所有的词语都一律平等”,他认为古典主义者只采用“高雅”、“精美”的词语,造成语言的僵化,雨果主张使用丰富多彩的普通语言。

《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一篇了解浪漫主义的宣言。它在反对古典主主的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雨果曾说:“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自由主义即民主主义,与“专利主义”相对立、可见,这篇文献的出现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在文艺上的反映。序言的发表,使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也使他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创作直线上升,表现出他惊人的创作力,首先看一下他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末的创作。

在小说方面,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长篇历史小《巴黎圣母院》(1831)、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格》(1834)

在剧本方面,主要作品有《玛丽?都铎尔》、《吕克莱斯?波尔吉》、《欧那尼》(1830)、《逍遥王》(1832)、《吕依·布让斯》(1838)等。其中《欧那尼》的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巩固了雨果在法国文坛上的领袖地位。雨果在《〈欧那尼〉大力实践自己的文学理论,完全打破古典主义戏剧的戒律,地点任意转换,根本不遵守时间的一致律,并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揉合在一起。在思想上,也表现出反封建的色彩。绿林大盗竟敢教训国王“你以为在我眼里,国王是神圣的么?”这在古典主义者眼里,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欧那尼》的成功使之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终胜利。宣告了古典主义在法国剧场统治地位的结束。浪漫主义戏剧从此雄踞巴黎舞台。

在诗歌领域,1829年发表了抒情诗集《东方集》,表达了对二十年代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具有异国情调。三十年代,雨果在诗歌上的成就比较显著,主要有《秋叶集》(1831)和《心声集》(1837)、《光马影》(1840)在前面两个诗集中,有很多关于诗歌的社会使命以及歌颂人民,鞭挞暴君的主题,表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后两个诗集中更多的则是抒发个人感情,描定家庭的欢乐和自然之美。也的确,在三十年代末期,雨果的反抗调子日渐减少,而慈善家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加强,雨果的思想在三十年代至1848年曾一度处于低潮。

在法国,三十年代前期的几次工人起义和共和党人起义,因政府的镇压而遭到失败,革命转入低潮,社会上产生了七月王朝似乎而还巩固的印象。雨果也似乎得出了这样式结论错误的认识再加上七月王朝的不断拉笼,导致雨果在这段时期对七月王朝妥协。1841年他被送入法兰两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普册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1843年写的剧本《卫戌官》充满神秘主义思想性较低,反映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状态,剧本上演遭到失败,此后雨果沉默了将近十年。作家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他的他作灵感。直至1848年革命,特别是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后,雨果的创作才又恢复了活力。

1848年的革命对雨果思想和创作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粉碎了他对君主立宪的幻想。最初雨果对二月革命是不理解的,对六月工人起义更有很多误解,认为人民的起义是“反对自己平身”。但是他又觉得人民的行动是呼吁自己权利的劳动者的神圣愤怒。当大多数资产阶级民主派站到了反革命方面,反动派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取消了帝国,恢复了帝制,由于当时雨果曾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波拿巴政变成功后,对反对者进行无情镇压,雨果也在此之列。不得不流亡国外,长达十九年之久,不断地遭到驱逐,最后来到格恩岛,才算定居下来。

在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1852年,他发表了揭露拿破仑三世的政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

(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 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 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 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 B.耶拿派 C.湖畔派 D.“自然派” 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 B.湖畔派 C.海德堡浪漫派 D.“自然派” 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施莱格尔兄弟 C.诺瓦利斯 D.蒂克 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 B.《论浪漫派》 C.《拉辛和莎士比亚》 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C.《论浪漫派》 D.《罗曼采罗》 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骚塞 D.司各特 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 B.《伊斯兰起义》 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 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 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 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 B.济慈 C.哈代 D.奥斯丁 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席勒 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 B.维尼 C.夏多布里昂 D.大仲马 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 B.勒内 C.夏克塔斯 D.黛尔菲娜 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A.夏多布里昂 B.乔治·桑 B.史达尔夫人 D.小仲马 16.《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作者( )。 A.海涅 B.史达尔夫人 C.诺瓦利斯 D.蒂克 17.法国19世纪前期写有《意弗教国王》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诗人是()。 A.拉马丁 B.维尼 C.缪塞 D.贝朗瑞 18.被成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写有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作家是()。 A.乔治·桑 B.拉马丁 C.缪塞 D.雨果 19.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篇一:英美文学浪漫主义】 一、英美文学浪漫情怀的相同之处 中国论文网 /7/view-3799669.htm (一)文学作品的时间及其历史背景 “romanticim”(浪漫主义)这一形式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英国。(frequently shared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moral enthusiasm,faith in the value of inp>(二)浪漫主义情怀的定义与主题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该形式的文学作品中是开山 鼻祖,而美国等其他国家则是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再根据本国的 社会现状以及基本国情做出相应的创新发展,以激起国民对于革命 的爆发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所以从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很容易 看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子。英国木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的超自 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以及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 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都充分表露出浪漫主义的主色 调就是反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肮脏以及统治者的不满,而追求大自然、追求正义讲究实际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与此同时,看看美国的作家: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布雷思特(bryant),则反对传统的文化思想,反对旧的封建殖民主义的思想,追求浪漫主义情怀,在这点上看来,英美文学在浪漫主义的情 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浪漫主义情怀相同的特色 对美国的文学做深入的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英国的文学对于美 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美国作家跟英国作家 都处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以有着很多相似的优秀文化传统 道德。毋庸置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起源于新英格兰的(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表 露的是不讲逻辑,不讲系统,只强调超越理性的感受,超越法律和 世俗束缚的个人表达;呼吁文化复兴,反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 相信精神上的超越,相信无所不能的善的力量,强调善为万物之源。这个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oson)的人性本善(believed that man was a part of absolute good)和梭罗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外国文学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 一填空题 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 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之绚烂,其义之深刻,其人物刻画之境界,让人领略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到之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之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早就了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巴黎圣母院》一书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完美的表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过程来加深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黎圣母院》中,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埃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埃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埃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埃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埃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埃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埃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纵观全书不管是在情节和人物描写上,还是在写作的表现方式上都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离奇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离奇的情节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非凡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MTI(翻译硕士)百科·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愤慨。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宪章派文学在历史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二)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 物; 2.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 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 梭的作品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特征: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 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 張。 2.艺术特征: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 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 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 表現。 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開始于18世紀90年代) 1.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宗教色彩、哲學色彩和神秘怪誕色彩,写 夜、死亡、遁世的作品居多;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a)史雷格尔兄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创办《雅典娜神殿》 [2].宣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i.强调想象与情感; ii.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术无目的论; iii.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b)诺瓦利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英美文学选读作家及作品参考

英国文学 ①上古及中世纪 民族史诗(The National epic):[Beowulf] 乔叟(Geoffrey Chaucer): [The Canterbury Tales] [The Romaunt of the Rose] [The Legend of Good Women] [Troilus and Criseyde] ②文艺复兴时期 斯宾塞(Edmund Spenser):[The Faerie Queene] 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Dr Faustus] [Tamburlaine]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HenryⅣ]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Romeo and Juliet] 培根(Francis Bacon):

[Novum Organum] [Of Studies] 邓恩(John Donne): [The Songs and Sonnets] [The Sun Rising] [Death, Be Not Proud] 弥尔顿(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Samson Agonistes] ③新古典主义时期 班扬(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 蒲柏(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 [The Dunciad] [The Rape of the Lock] [An Essay on Man] 笛福(Daniel Defoe):[Robinson Crusoe]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A Tale of a Tub] [The Battle of the Books] [The Drapier’s Letters]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一)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浪漫主义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 〔论文摘要〕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 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这是由于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社会长期停滞,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因此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很难具体描绘未来乌托邦社会,只能采用托古改制、游历仙境等间接方式展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西方由于有很多先进的社会思想作指导,因此他们有可能具体展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使读者读后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二、生活理想——超自然的曲折幻想和坦率自信的直接追求 西方作家所描述的生活理想多是关于个人主体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多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大量是以歌颂生活、爱情为主题的。到了十九世纪,这种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生活理想逐渐升华成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的事业理想。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塑造的革命夫妻莱昂和茜丝娜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作家对于生活理想的描述,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追求功名利禄、叙述人伦上。这并不是说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中没有爱情,《牡丹亭》和《孔雀东南飞》中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但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也会掺杂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西厢记》中,莺莺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张生在一起,直到张生考取了 状元才默许这段婚事。 因此对于生活理想中的爱情,中国不如西方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情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媒人包办,青年男女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压制,几乎没有自由恋 爱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歌颂自由爱情的作品较少。 除了生活理想的内容、题材不同之外,中西方作家对于这种理想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时多是曲折含蓄,往往采用一些超自然的方式,富有浪漫主义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