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摘要:企业边界研究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边界变化解释的不足。在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创造效率、知识使用效率及知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分析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及简单评述,最后并简单地阐述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边界变化;知识、;交易成本

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有三大核心研究问题: 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边界是如何决定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Foss and Klein,2005) 自20世纪60年代~70年

代以来, 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成为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主流理论(Foss and Klein,2005), 然而, 其主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针对新出现的诸如外包和全球专业化价值链的非一体化以及重新一体化等问题, 交易成本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霍姆斯特罗姆和罗伯茨(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 认为, 即使当资产专用性行为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都很高时, 也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 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外包战略联盟等中间形态进行治理有的学者(Grant,1996;Spender,1996 et al) 认为企业是个生产单位,企业边界的

决定更应考虑生产效率问题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7) 认为, 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 生产成本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德姆塞茨(Demsetz,1988) 认为, 企业是否内部生产取决于自身生产成本, 而交易成本分析则假设企业能够同样好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模糊了我们的观察科斯(Coase,1988) 也承认自己缺乏对企业异质性及生产成本的分析, 这导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没有把在企业内部生产所需的成本与在其它企业生产所需的成本进行比较

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分析的不足它基于企业的异质性, 分析了知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尝试把交易费用分析和知识分析两种框架融合在一起共同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 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研究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 第二部分就研究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三部分就研究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 第四部分就研究知识与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相关回顾及评述; 第五部分为简单结论及研究发展

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企业知识理论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 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为了维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必须获取自身所必需的知识, 知识转移是有效途径之一有些学者从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企业是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还是内部化方式现有研究一般从知识的隐性程度专用性程度以及技术的标准化程度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进

行分析,如知识转移效率高, 则一般会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相应知识; 否则内部化相关知识

德姆塞茨分析了产品转移与知识转移的不同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由于产品相对容易转移,知识具有的隐性特性阻碍了它的顺利传递, 德姆塞茨(Demsetz,1991) 认为, 如果上下游两环节部件的生产不需要知识的转移, 则最好采用市场的方式进行治理; 如果一个环节的生产需要利用另一环节的知识, 则最

好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蒙特维德(Monteverde,1995) 的论文证实了德姆塞茨的观点, 他以电脑产业为例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由于电脑主机的设计依赖于集成电路的特性,需要利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必须进行知识的转移,在20世纪60 年代~70 年代电脑的生产一般都后向一体化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同时在对集成电路行业内部进行分析时, 他也认为设计与生产两个环节纵向(Conner and Prahalad,1996) 也从知识转移效率的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分析他假设人是“有限理性”的, 在此前提下就知识隐性程度对交易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 当需要被转移的知识具有高的隐性程度时, 即使通过个人的观察学习等方式,它也很难被转移; 同时,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认知和语言的限制使得人们很难把他所知道的隐性知识(如技能Know—how等知识)表达出来,即使能够被描述出来,接受者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也很难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 企业一般会内部化知识所有者, 实行内部化生产

尼克森和曾格(Nickerson and Zenger,2004) 研究了“问题复杂程度”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不同, 需要与外部进行知识转移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在他们的分析中, 把知识难于转移作为分析的前提, 而没有对知识为什么转移困难进行详细地解释他们把问题分为三类: 低交互作用问题(Low—interaction Problems) 中交互作用问题(Moderate —interaction Problems) 高交互作用问题(High —interaction Problems) 每类问题具有不同的可分解程度, 低交互作用问题具有很高的分解程度, 而高交互作用问题则具有低的可分解程度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及数量的知识, 因此自身对知识整合的效率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就至关重要治理机制的选择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效率, 市场中间形态及层级制对知识转移治理的效果分别不同, 市场有激励去发展自身的知识,但不利于解决知识悖论问题, 且没办法促成共同语言的形成;权威型层级制有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但对发展自身知识的激励有阻碍作用; 多数决定型层级制适合于组织里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情形,以及需要知识的积极转移, 此时权威的作用主要在于选择研究项目, 而不确定研究的具体路径因此, 他们认为, 当问题是低交互作用时,本地知识就可解决, 并不需要知识的转移, 或者知识转移的程度很低, 市场是好的治理方式;当问题是高交互作用时, 需要进行团队研究, 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识转移, 因此权威型层级制是好的选

择;而当问题是中交互作用时,选择民主型层级制相对较好

布鲁索尼帕轮斯帕和帕唯特(Brusoni,Prencipe and Pavitt,2001) 则讨论了在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边界的变化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 技术

的技术专用性(Knowledge Specilization) 及标准化程度不同, 导致相关知识的转移效率不同, 随着技术专用性程度越高, 知识转移的效率越低他们以飞机发动机为例对其不同部件的生产是否应一体化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在发动机

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是否内部化生产的问题作者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

命周期阶段, 技术的专用性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同, 对不同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应选择不同的一体化策略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属于新兴技术, 专用性强,技术标准不确定,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实行一体化方式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 它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 技术稳定性强, 因此部件知识较易转移, 很多企业实行业务外包方式

与布鲁索尼等人的分析结果一致,阿福(Afuah,2001)在就不同技术阶段对企业边界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时, 也认为企业应将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内部化于企业中, 而对于旧技术,则应外包其生产业务在他的研究中, 认为一项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 企业需要与不同的部件供应商进行大量互动, 相关费用高昂; 同时企业也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学习积累相关经验; 最主要的在于部件知识隐性程度高, 知识转移效率低下, 因此企业一般内部化相关部件的生产在他们对电脑工作站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在技术变化(由CISC到SISC)时一体化新技术相关部件生产能提高企业绩效的结论, 证实了作者关于企业边界变化的观点在就技术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布鲁索尼等人和阿福的观点实际上与德姆塞茨等人的观点一致, 都潜在地假设了分析前提, 即在新技术阶段部件的生产需要利用另外部件的知识, 要进行知识的转移在此前提下再进行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

三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创造(Generate) 整合(再整合)使用(Exploit) 知识(Grant,1996;Nonaka,1994)在讨论企业边界变化的原因时,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在自身内部还是通过市场契约从事该项活动依赖于企业是否能够更有效率地创造知识, 知识创造的效率越高, 企业越应该内部化这项活动

野中郁次郎等人(Nonaka,Toyama and Nagata,2000) 认为, 企业的知识资产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它通过影响知识创造的投入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边界的选择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是基于现有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基础如何, 影响了企业对知识创造方向的选择知识的投入成本以及创造成功的可能性, 从而影响企业创造知识的效率知识创造活动又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知识的累积效应,企业在现有的知识资产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 同时知识创造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原有知识范式下的知识积累因此,除了直接投入成本影响了知识创造效率外,还必须考虑其它的因素野中郁次郎等人认为,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Knowledge Creation) 和时间成本(Time Cost) 等因素同样会对知识创造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进行知识创造过程中, 企业可以通过在“试错”中学习“干中学” 等方式获取有益的额外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与企业

想要创造的知识互补, 也有可能是关于创造知识的知识,等等它们一般都是隐性的,企业并不能或者很难从外部市场购买到相关知识如企业采用市场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 则它丧失了获得这些知识的机会, 必须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企业在进行知识的创造时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企业自身创造知识必须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野中郁次郎认为,当企业所处的产业发展迅速变化快时, 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知识将需要承担高昂的机会成本野中郁次郎等人实际上强调,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直接投入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市场外购成本

无论是基于知识转移效率还是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进行分析, 这些文献都是从企业获取必需知识的效率角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将回顾从知识使用效率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解释的相关文献

四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知识使用效率强调企业通过对自身现有知识的利用, 能否比其它企业以更低成本生产出产品, 以更快的速度创新产品或者解决问题等等当企业具有更高效率时,企业应采取一体化策略沃克和韦伯就认为, 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 生产成本是个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安吉莱斯(Argyres,1996:130) 认为,“我们公司不从事X活动,因为我们不擅长它”兰格路易斯和罗伯特森(Langlois and Robertson,1989) 在对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进行解释时, 强调自身生产能力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他们以福特汽车的一体化为例, 认为由于移动生产线(Moving Assembly line) 的引进, 原来部件供应商的能力遭到破坏, 而自身的生产能力更高, 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最后福特一体化了部件的生产活动有的学者就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与交易成本等理论分析进行比较, 研究结论一般认为知识分析框架更能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安吉莱斯(Argyres,1996) 认为, 企业会一体化那些自身具有比供应商更丰富的生产经验及组织技能的活动, 而外包那些自身不擅长的活动他以光缆生产企业为背景, 分别利用知识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企业能力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 企业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生产部件所需的资源能力, 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 企业一般会进行内部化生产同时, 交易成本也产生影响, 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如由于资产专用性导致高的交易成本, 同时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 企业把“组合”(Compounding)的工作内部化了

以上三个部分回顾的文献都是单独应用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解释, 分别强调企业转移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效率三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的作用或者认为交易成本的作用不够突出, 限制了他们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多地综合分析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 下面部分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五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知识理论的共同分析

在这类文献中, 作者综合分析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 认为知识及资产专用性等交易费用分析维度都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的学者甚至把两种理论综合在一个解释框架中进行分析

莱伯茵和米勒(Leiblein and Miller,200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观及实物期权理论发展了自己的模型, 分别检验了资产专用性需求不确定性制作经验外部获取经验(Sourcing Experience) 多样化战略等变量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通过对117家半导体公司的469个“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的分析, 得出了交易成本企业能力及产品市场战略都对生产活动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与理论

分析的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对于那些具有相关生产技术的企业, 更有可能把相关生产过程内部化,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外部获取经验的企业, 则更有可能采取外包的形式; 高度不确定征性及资产专用性导致企业的一体化, 而单独不确定性则更可能导致企业的外包行为

企业如何选择一个创新部件的供应商(是内部生产还是外部采购, 从谁那里购买等), 霍特克(Hoetker,2005) 发展了一个模型进行解释他在交易成本企业间关系技术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把“内部或外部”选择相互间关系以及能力纳入模型中, 分析不同的部件供应模式之间的替代关系作者以笔记本电脑生产行业为研究背景, 讨论了技术能力生产商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技术的不确定性三个变量对供应商选择的影响, 认为当不确定性低时, 技术能力在模式选择时起主要作用, 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采用内部生产的方式, 否则从外部采购; 当不确定性增加,两者间的关系及内部化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当不确定性非常高时, 内部生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霍特克的模型中,强调了总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对模式选择的影响,但它并没有阐述各成本是如何总成本的, 及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上述学者都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具有解释力,但并没有证明各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谁的解释力更强,同时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框架把两种分析方法纳入一起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作出分析下述文献尝试建立共同的框架进行分析

鲍普和曾格(Poppo and Zenger,1998) 是较早把交易和生产两种因素结合共同说明企业边界变化的学者作者分别从企业的知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产权理论三个理论所涉及到的主要维度, 如资产专用性度量成本技术的不确定性规模经济技术拥有的数量等对企业内部化(自制)或外部化(外购)时的企业绩效进行研究, 从而分析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作者同时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知识理论对资产专用性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作者认为,自制还是外购,主要在于这两种治理结构所能够带来的不同收益如市场收益大于企业内部化收益,则应从外部购买, 如相反, 则应内部化通过实证研究, 结论认为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会导致削弱市场治理的效果; 但并不支持随着专用性的增强, 内部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的结论,这主要由于这个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 如内部化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核心刚性”现象

麦德霍克(Madhok,2002) 强调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的结合共同解释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认为交易成本能力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互演进相互作用作者把企业看作是交易和资源的结合体, 同时具备生产技能(Production Skill) 和治理技能(Governance Skill) 企业从对手那里进行学习, 其生产技能得到提高, 提高的程度取决于其治理技能,治理技能越高,越能从对手中获取所需知识同时,由于资源的隐性特性, 企业治理技能的高低影响了资源交易的成本,因此, 企业治理技能的不同导致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差异除此之外, 在生产技能治理技能和治理结构三者关系中,

企业生产技能及治理技能影响了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 同时企业的治理结构又影响着生产技能和治理技能作者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把交易成本理论及知识理论融合在一起, 共同说明了企业治理机构的变化一体化与否取决于生产环节是否必需设计环节的知识, 所需转移的知识越多, 则越有可能一体化康纳和普拉哈拉德

杰科毕得斯(Jacobides) 近来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了较多研究他把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结合融入模型中, 共同分析企业边界的变化在他与希特合写的论文(Jacobides and Hitt,2005) 中, 认为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企业的纵向范围时, 忽视了其它一些主要的因素,如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bilities) 在基于企

业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生产能力不同的前提下, 他们分析了生产能力与交易成本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纵向范围, 认为生产能力是决定企业“自制还是外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分析企业是否纵向一体化时, 他们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它的生产效率pi; 二是其官僚成本Bi; 三是外部企业生产的效率pj; 四是交易成本TCij 企业的生产能力影响生产效率, 层级制产生官僚成本, 交易成本受信息的对称性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影响如企业要纵向一体化, 则pi-Bi>pj-TCij 因此, 企业的边界选择受生产能力及交易成本的共同影响在对美国抵押银行业的实证分析中, 作者发现生产能力的影响作用比交易成本的影响要大

在他与温特合写的另一篇论文中(Jacobides and Winter,2005), 同样认为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两个基本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纵向分工范围作者从动态的角度对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四个机制进行了分析: 第一, 选择机制, 它是由于企业能力的不同驱使的,动态地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第二,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交易费用的内生变化, 进而影响分工范围; 第三,纵向分工范围的变化影响着企业能力的发展;第四, 能力发展过程的变化对行业中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同时也对潜在进入者造成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未来行业中企业的地位机制一阶段, 由于竞争的作用, 当专业化企业在竞争中占优时, 选择机制将会促进更大的专业化,相反, 则会促进更大的一体化机制二阶段, 当存在潜在收益时, 企业在长期内将有激励改变交易环境,如度量方式协调方式等,以

及相互间模仿的增加以及交易次数的增加, 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机制三阶段, 企业专业化与企业一体化对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企业专业化时, 它不但

可以从本行业内部,而且可以从本行业外部吸取相关知识, 有利于能力的积累,然而专业化也可能阻止行业的系统创新机制四阶段, 在纵向分工范围较深时,为原外部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原外部企业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行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对现有企业造成冲击, 从而最终影响行业中能力的分布状况四个机制的共同作用, 说明了企业边界的变化作者并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了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边界的变化

六结论及发展

企业边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交易成本理论长时间占据

研究企业边界问题的主流理论地位, 随着企业知识理论的兴起发展,不断地对交易成本理论的主流地位提出挑战

通过众多学者们的努力, 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有的学者也尝试把交易成本因素与企业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边界的变化霍奇森(Hodgson,1998) 认为, 交易成本分析与知识理论的结合是解释企业边界变化的重要解释范式但目前并没有学者很好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 将来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将两者融进来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现有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研究,没有研究学习的作用, 没有考虑知识交易费用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变化, 较少动态地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于组织治理结构惯例的作用分析也不完全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将是将来企业边界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Afuah,Allan.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Firm:Are Firms Better Off 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 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11-1228.

2. Nickerson,Jack A.,Todd R.Zenger.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The Problem-Solv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1784755.html,anization Science,2004,15(6):617-632.

3. Brusoni,S.,A.Prencipe,K.Pavitt..Knowledge Specialization,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597-621.

4.Spender,https://www.360docs.net/doc/c211784755.html,aniz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1996,9(1):63-78.

5. Holmstrom,B.and J.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4):73-94.

6. Grant,Robert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09- 122.

7. Hoetker,Glenn.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 You: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ically Innovative Compon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75-96.

8. Jacobides,Michael G.and Lorinm Hitt.Losing Sight of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and Gains from Trade as Drivers of Vertical Sco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09-1227.

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决定因素 一、什么是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即Enterprise boundary。明确的企业边界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概念。企业边界是指企业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其决定因素是经营效率。企业的经营范围,即企业的纵向边界,确定了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经营规模是指在经营范围确定的条件下,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等同于企业的横向边界。 1、交易成本论。科斯在解释企业存在问题时使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如果通过市场安排协调资源的费用(即交易费用)超过了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费用,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源配臵就是十分必要的和合理的。可以通过管理协调来减少市场协调成本就是科斯对企业存在的理论解释。对于“企业组织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扩张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之一) 来说,收益可能是递减的,或者说“企业家也许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到它们价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因此,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2、企业能力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契斯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涵盖与企业能力建立相关的整个过程、整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外部的交易过程。他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塑造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竞

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整体能力。”,并以企业动态能力为切入点对企业边界进行研究,认为“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 以上理论揭示了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决定企业边界变化的最终力量是效率,而且在分析企业边界时,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及企业能力理论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交易成本学派的静态比较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形态相比较,可以确定企业纵向边界变动的方向。但交易成本并不是决定企业边界的唯一因素,因为企业边界差异的决定因素还应包括企业专业化水平。新古典理论从生产角度考察企业边界,侧重于动态、系统分析,适用于与专业化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包括生产技术的演进对企业组织的发展的巨大影响,这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企业生产职能的缺陷。企业能力理论以整合企业内、外部能力为核心,强调在进行企业边界分析时必须按照企业本身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统一企业的生产功能和交易功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 1、知识利用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决定作用。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管理生产功能的系统,它主要研究了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问题。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要素分析框架,将知识要素纳入了资源配臵的内容,适应了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知道,在新经济的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比传统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为稀缺的一种资源。知识正和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一起成为一项新的基本经济要素,并且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技术创新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条件下,由于知识可

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目标-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1)解析

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目标-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1) 简介: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 理解为股权结构的具体安排,由此可见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影响。在不同集中度的股权结构下会形成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也会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追索股权结构研究的历史脉络,以洞察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石,既是理解和把握公司治理理论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创新公司治理理论的根本。 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特殊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司治理研究的起点,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心。很多公司治理研究是从这里开始引发的,而且大多数公司治理问题的争论也会最终归结到股权结构上来。从股权结构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大体上经过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分散股权结构和此后一直延续至今的集中股权结构。从股权结构的视角审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公司治理演进的历史脉络,使我们能更清晰地洞悉公司治理的内涵和规律,而且可以明确下一步公司治理的研究方向。 一般而言,从股权结构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股权结构集中度探讨不同集中程度的股权结构下股东的不同行为及其对公司治理的不同影响;二是从股东构成的角度研究不同身份和性质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行为特征。本文研究的范围限制在第一个方面,重点讨论不同集中度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集中度及其对公司治理的意义 依照股权结构集中度的不同,可以将股权结构划分为分散型股权结构与集中型股权结构两种类型。 其中,分散型股权结构是指公司没有大比例持股的大股东,一般的标准是公司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下(也有按照10%作为控制线);与此相反,集中型股权结构是指公司存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控股股东。 如果进一步划分,集中的股权结构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单一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和几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本文所指的集中型股权结构实际上就是指单一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这是目前研究的重心。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指在任何单一股东都不能单方面控制公司而他们又能有效地控制管理者的股权结构,这种类型的股权结构只有少量文献涉及,Bennedsen and Wolfenzon(2000)就是其中的代表。总体而言,股权结构集中度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一)不同股权结构会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英美的分散股权结构和德日的集中股权结构。对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到哪种类型的股权结构最优的问题上来。 (二)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决定不同的股东行为 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影响不同的股东行为,尤其是会对公司治理的大股东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分散股权结构条件下单个股东的搭便车行为使得非公司所有者

公司治理考试题答案

1、简单阐述企业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谈你对公司治理的看法。 从企业制度的发展历史看,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古典企业制度时期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古典企业制度主要是以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为代表。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以公司制为代表。总体而言,企业制度从古典到现在的转变,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 一个古老的制度、随着社会进步、环境变换、适应性、进步、替代… 公司治理学是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为弥补公司制度的不足,解决公司中的问题或者为保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 2、综述威廉姆森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观点。 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 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然而,与企业何以产生的理由相比,他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企业是应该买进还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投入,或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他们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掘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 当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用传统现货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因此,纵向一体化可用以替换现货市场。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组织内,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的督察,在威廉姆森的早期文献中,他很强调在现货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选择,然而,在他晚年的著作以及克莱茵等的许多著作中,却考虑用长期合约去代替纵向一体化,因为即使在一个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也并非无足轻重。如果由于内部生产的不经济造成纵向一体化的不经济,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的长期合约安排将会出现,以节约交易费用。在分析企业内部结构时,威廉姆森采用了他在分析市场和纵向一体化时的风格。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 摘要:企业边界研究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边界变化解释的不足。在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创造效率、知识使用效率及知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分析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及简单评述,最后并简单地阐述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边界变化;知识、;交易成本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有三大核心研究问题: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边界是如何决定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Foss and Klein,2005)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成为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主流理论(Foss and Klein,2005),然而,其主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针对新出现的诸如外包和全球专业化价值链的非一体化以及重新一体化等问题,交易成本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霍姆斯特罗姆和罗伯茨(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认为,即使当资产专用性行为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都很高时,也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外包战略联盟等中间形态进行治理有的学者(Grant,1996;Spender,1996 et al)认为企业是个生产单位,企业边界的决定更应考虑生产效率问题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7)认为,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生产成本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德姆塞茨(Demsetz,1988)认为,企业是否内部生产取决于自身生产成本,而交易成本分析则假设企业能够同样好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模糊了我们的观察科斯(Coase,1988)也承认自己缺乏对企业异质性及生产成本的分析,这导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没有把在企业内部生产所需的成本与在其它企业生产所需的成本进行比较 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分析的不足它基于企业的异质性,分析了知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尝试把交易费用分析和知识分析两种框架融合在一起共同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研究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二部分就研究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三部分就研究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四部分就研究知识与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相关回顾及评述;第五部分为简单结论及研究发展 二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企业知识理论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为了维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获取自身所必需的知识,知识转移是有效途

企业的组织边界_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重新审视

一、企业的组织边界 在主流的组织理论里,企业的组织边界往往被描绘成一个组织终止的地方和该组织所处环境开始的地方(Pfeffer,J.G.Salancik,1978)。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的边界,形成了丰富的组织边界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科斯(Coase)和威廉姆森(Willimson)从交易费用的角度,企业能力理论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近年来西方兴起的组织认同理论从社会组织的心理系统特征的角度来对企业组织边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依据不同的理论出发点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理论界限,但这些研究并没能就具体的企业组织边界该如何界定提供明确的方案(朱敬恩,2006),特别是相对于企业组织的法定边界,这些理论边界与之存在哪些差异,交叉点与重合处何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世纪的商业处于社会和经济的大变革中,诸如虚拟组 织、网络组织、无边界组织等“新型组织”吸引了众多组织理论研究者的兴趣。组织的变化趋势正在从铁板一块向可穿透的结构和流程转变,组织边界日益变得模糊和透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如今的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变得‘无边界’”。那么,未来企业的组织边界会消失吗?不少学者认为,组织边界的模糊和多变并不等同于组织边界在消失,“而是一种边界复杂化的征兆,或者意味着边界的含义超越了经典边界的概念。”①“未来企业的组织边界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改变了。”②那么,企业的组织边界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或者说企业边界怎样发生着复杂的裂变与融合? 本文将试图从企业组织理论的多重视角来思考企业边界的确定问题,并探讨在21世纪企业组织变革中不同视角企业边界的演进趋势,以加深对企业本质的深入理解。我们将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将企业边界划分为三类边界:效率边界、能力边界和认同边界。 企业的组织边界:基于 不同理论视角的重新审视 李晓青1,2 (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理工学院管理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企业边界理论是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众多研究文献对企业边界的界定和分类有较大的差异。文章分别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这几个不同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效率边界、能力边界和认同边界三种不同的边界视角,主要以法定边界作为参照,研究三种企业边界的确定标准;并对三种边界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组织边界;法定边界;效率边界;能力边界;认同边界[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9-0145-03 Firm's Organizational Boundary:Re-examin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Li Xiaoqing 1,2 (1.Management School,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2.Management Science Dept,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05) Abstract:Firm's Organizational Boundar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organizational theory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However,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among the definitions and categories of many research papers.Based upon three different theories: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corporation competence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thre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efficiency boundary,competence boundary,and identity boundary,mainly about how to identify the boundar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boundary;legal boundary;efficiency boundary;competence boundary;identity boundary [作者简介]李晓青(1976-),女,湖北京山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在读博士生,厦门理工学院管理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组织管理。 2009年第9期改革与战略 NO.9,2009 第25卷(总第193期) REFORMATION &STRATEGY (Cumulatively,NO.193)

公司治理复习提纲

没有复习到考到的(名词解释:关系主导型金融体系,交叉持股,遵从或解释原则,公司治理机制)最后一个论述题:谈谈股权激励对我国国企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全是主观题,因此把要点记住就可以得到高分。 先挑重点,记录下每一题重点,然后重点复习。 第一章与第五章: 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教材第三页 如公司治理的作用,公司治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基本概念,如公司治理、完全契约、委托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类型、所有权和控制权等 概念题:主要是解释概念,如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教材第三页 问答题:如公司治理的作用,公司治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论述题:开放性,考第五章知识,第五章激励与约束(公司治理期望的激励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更好地安排这样子激励)、什么叫完全契约(重要)、代理的问题(个人消费和……)、代理成本的问题、自由现金流的问题、债券的代理问题、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通过杠 杆控制小股东利益侵占、怎么样调节代理问题、什么叫控制权和所有权、控制权包括 案例分析题:简单的分析 1.考试范围:1-8章,重点在第1和第5章 2.考试题型:概念题30分,问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考第五章),案例题20分 1.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的定义是基于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 是关于如何处理下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阻止和缓解这些利益的冲突: 1)资金提供者与经理人; 2)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不同类型的股东之间(主要是大股东和小股东) 2. 1)监督经营者:公司治理在确保经营者有足够的权利履行经营职责的同时,通过一种机制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经营者的活动(第一类代理问题) 2)制约大股东(对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以防止他们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不公正行为(第二类代理问题) 3)激励经营者:通过公司治理的制度体系,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实施有效激励的机制 4)制约大股东(对债权者):防止大股东权利的滥用,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5)监督和激励经营者(对各方利益):通过建立一种制度体系,监督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活动能够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6)减少信息不对称:需要设计出一种机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投资者决策的失误 3.委托代理问题 创业初期,创业者(经营者和股东)——发展,引入外部资金,职业经理人代替股东经营——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公司治理复习要点

公司治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破产清算顺序:员工工资-税-债权人-股东 2、股权分散化(简答):有利:(1)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2)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不利:(1)股东较多,形成议而不决的状况,增加了公司治理的成本。(2)对公司经营监督的弱化。(3)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 3、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多选):主题一: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背景:(1)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和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2)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3)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主题二: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背景:(1)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 4、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多选):主题一: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主题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第二章 1、公司内部的科层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 2、公司外部市场与公司之间主要表现为:契约关系 3、股东/潜在股东、债权人与公司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连接起来 4、经营者、雇员和顾客与公司通过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联系 5、公司边界与公司治理边界的区别和联系(简答):(1)公司边界与公司治理边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理论上的公司治理边界是公司中专有性资产当事人的行为集合,而公司边界主要是从静态上以公司作为视角主体来判断它的财产边界、组织边界和发人边界;(3)有时候公司治理边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公司边界重合。 6、公司治理边界(名解):公司当事人在公司中专用性资产的维度和半径所形成的范围。 第三章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股权多元化改革研究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与股权多元化改革研 究

1.1.1研究意义(理论、实践和应用) 在理论方面的意义。本文采用系统化和模块化思想,重新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和股权结构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助于推动这两方面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意义。本文通过对XX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XX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方案与股权多元化方案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设计,试图找出治理结构优化与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XX公司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另外,也可为其它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与股权多元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帮助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通病”。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有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1)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外主要形成了四种主流的观点[1]: ①Berle等人的理论。早在1932年,根据对美国公司的分析,Berle等人提出了两权分离从经济上看可以带来高效率。但是也存在问题,即经营管理者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做出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后来,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这一研究为基础的。 ②Franks等人的理论。在1995年,Franks等人提出了内部型和外部型两种类型的两权分离。外部型主要是以美国公司为典型;而内部型,主要是指欧洲公司。欧洲企业的特点是,上市公司较少,股权集中程度高。 ③LaPorta的理论。在1999年,LaPorta对全球二十个大型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所谓的内部型,在全球是主要形式,不仅仅是在欧洲公司。而外部型只出现在英、美等少数国家。 ④“欧洲公司治理协会”的公司治理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欧洲公司治理协会对欧洲企业作了研究认为:首先,欧洲企业投票权的集中度明显高于美、英国家,其控制权

公司治理学教学大纲(国贸)

《公司治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分:3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性质和任务) 《公司治理学》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综合性研究,探讨公司治理实践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运作规范和方法的学科。该课程主要讲授包括代理问题、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激励机制、公司控制全市场、信息披露、集团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模式等专题,本课程以治理和管理相统一的系统论观点,强调战略管理及执行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衔接作用及实现方式;既介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也介绍一些前沿性问题;既介绍代表性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形成、运作、优缺点及演化趋势,又专门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规范及可能形成的模式;既从管理学和法学视角分析公司治理,也从经济学特别是企业理论角度分析公司治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建设的能力,学生应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概念;学习和掌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内容,特别是公东权益与股东会制度、董事会模式及运行机制、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学习和掌握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学习和掌握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治理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知识内容。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力图将现实问题和现象与相关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司治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运用企业理论来分析我国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2)明确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3)把我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研究方法; (4)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2.教学内容 (1)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2)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3)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3.案例讨论题 美国IBM公司的兴衰: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企业边界理论研究过程综述.doc

企业边界理论研究过程综述 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基本围绕在专业化和分工所产生的企业规模扩大的水平上,此时企业边界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规模概念。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认为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当企业把它的主要任务放在努力生产劳动产品而满足社会对产品需要的时候,企业与市场的作用

方式就显得单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企业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量过大进而使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媒介仅仅只有企业的劳动产品,或者叫商品。这样,企业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场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数量所取代,使它成为被掩盖在商品背后的黑箱。对于这样的黑箱,它的存在与否以及它边界的形式及形状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毫无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而且对于生产劳动产品的企业本身来说也觉得企业形象对它们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不大。这就使得企业边界曾经一度被管理学家,进而被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系运转的中心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如何在给定的技术和偏好条件下来配置资源。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企业是按个别消费者的形象所设计出来的经济单位,根据最大化的行为规则来运行。将企业的目标定

【公司治理】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公司科层契约与公司治理体系 第二节公司治理边界及其原理 第三节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原则和权力指数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帕玛拉特VS安然: 欧美模式的失败?

第二章 公司治理: 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 1.了解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的关系; 2.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和当事人,以及公司的不同当事人在公司治理中所处的地位; 3.理解专用性资产与公司治理边界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司边界、公司治理边界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4.熟悉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原则; 5.明确一股一票和投票多数制度,掌握权力指数的应用。 ?关键词 :科层和契约科层和契约 公司治理边界公司治理边界公司治理边界 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

第一节公司科层契约与公司治理体系 一、公司科层和市场契约 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三、公司治理涉及的当事人 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二、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 1.股东需要一种机制来有效地监督和制约经营者。 2.一个拥有大量股份的股东或股东团伙可能会完全有效地监督经营者,但是他们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制约,以防止他们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不公平行为。 有限责任””对股东来说是一个优势,但这一3.“有限责任 原则的滥用也会危害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4.公司当事人博弈行为和他们的专用性资产之间的关系构成关键的公司治理微观行为基础,这一微观基础的表征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 5.投资者希望在他们的投资中拥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的优势——这一优势不一定与参与监控所付出的始终一致。 6.设计一套机制来保证投资者能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 信息。 7.公司科层与市场契约之间的双向关系对公司治理的调节问 题,使公司治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题,使公司治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公司治理试题a

商学院本科生200—200学年第学期 《公司治理》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人数为(C) A. 5人以上? B. 最好1人? C. 2人以上200人以下? D. 7人以上 2.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股东法定人数为(A ) A. 50人以下? B. 2人以上? C. 2人以上50人以下? D. 1人以上50人以下 3.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人数为( A) A. 5-19人? B. 6-20人? C. 7-17人? D. 8-20人 4. 公司监事会成员人数最少为(C )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5. 现行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最低比例为(B) A. 1/2? B. 1/3? C. 1/4? D. 1/5 6. 普通股东会议每年召开的次数为(A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7. 下列不属于股东会议的表决制度(D ) A. 举手表决? B. 投票表决? C. 代理投票制? D. 网络投票 8. 从公司演化的角度看,下列不是董事会形式(D ) A. 立宪董事会? B. 咨询董事会? C. 社团董事会? D. 底限董事会 9. 下列不属于跨国公司治理问题的是(C ) A. 缺乏适用于跨国公司治理的法律框架? B. 国内部门无力监管跨国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 C. 对跨国公司的社会

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D. 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 10. 下列不属于网络组织微观治理机制的是(B ) A. 学习创新? B. 激励约束? C. 决策协调? D. 信任机制 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分,每小题分) 1. 下列属于企业制度形态的有( BCDE ) A. 手工业作坊 B. 个人业主制 C. 合伙制 D. 两合制 E. 公司制 2. 下列属于国外公司治理问题产生背景的有(ABCD ) A.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B. 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 C. 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 D.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E.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3. 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的主要职权有(ADE ) A. 修改公司章程? B. 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 C. 审议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D.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E. 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4. 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的职权有(ABCDE ) A. 检查公司财务? B.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C. 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D. 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E. 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5. 下列属于机构投资者的是(ABCDE ) A. 基金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投资公司? D. 财务公司? E. 保险公司 6. 下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和基本制度描述正确的是(ACDE ) A. 可以不召开股东大会? B. 董事会人数一般为2到14人? C. 股东人数较少的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 D. 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 E. 可以不设立监事会 7. 下列属于恶意并购应变措施的有(ABCD ) A. 诉诸法律? B. 定向股份回购? C. 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 D. 毒丸防御 E. 减少注册资本 8. 下列属于董事、高管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行为有(ABCDE )

企业边界管理

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得组织,因此它得边界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得变化,掌握了变化得规律,就可以对企业边界进行有效得管理。 企业边界管理 文/陈春花 作者简介: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企业边界得影响因素 我们对企业得功能、组织、生产、契约、产权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性要素与组织性要素。 生产性要素明确了企业核心能力大小、生产范围、上下游产品等,可以界定企业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生产什么、生产得能力大小、生产得异质性等);组织性要素明确了管理成本、产权分配、契约得完整性等,决定了企业得组织可能性边界(可以拥有多大得机构、采取什么样得组织方式等)。所以我们可以从生产要素与组织要素两个变量来分析她们对企业外部边界得影响。 借用古典微观经济学IS-LM曲线分析方法,可以把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组织可能性边界映射到同一象限,进而可以在图1中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组织可能性边界得交点就就是企业得最优外部边界。 在本文中,企业得规模与边界属于同一个问题得不同表达。例如企业得生产规模扩大可以理解为企业生产得可能性边界得到扩展.为直观起见,在图1中我们将横坐标表示为边界。其中L1表示组织可能性边界,L2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1中得A点表示,在这一点上,企业得外部边界就是最优得。 图1:企业边界 ,因而企业为追求更大得收益, B,企业得外部边界向外扩展. 她们一方面不断地进行兼并,.CA公司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CA创建于1 服务于全球14T管理.经过70多次兼并,CA 公司从只有4 边界 第Ⅱ象限:企业得边界组织收益较大,而边界生产收益较低。这样企业出于理性得考虑会将一部分生产剥离出去,部分产品采取外购得形式,企业保持核心能力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变小。 但就是由于企业边际组织收益较大,企业有向外扩展组织可能性边界得动机,因而企业会以自己为核心企业,向外输出资金、管理,超越原有得组织边界,干预到交易方得生产管理过程。企业外部边界就是内缩还就是外扩要取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组织可能性边界各自变化得幅度,从图1中瞧,原有得平衡点A被新得平衡点C所代替,常见得模式有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 耐克公司就是这方面得典型例子,耐克公司将97%得制造业务进行外包,从这方面瞧她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很小。但就是耐克具有非常优秀得研发水平、品牌管理能力与资金运作能力,

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探析

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探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供应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公司治理模式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展开的。首先主流的外部导向型模式与内部导向型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各自的弱点。这两种治理模式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有所趋同但仍然保留了各自独特的部分。其次对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网络导向型治理模式近年来的变化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以及演进的原因、未来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坚持科学的抽象方法与辩证的逻辑方法的统一。文章运用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本部分中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理论家价值与现实价值。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公司治理模式的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两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第三部分研究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标准指出未来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指出现在

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优缺点。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在构建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必须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进行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总结。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演进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共同治理专妞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曲—?9?9竹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沧虹是本人榀师的撸争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典巨个人或集体己勤妨髓蝣疆挝晦陴觅戚果。对本文的醪院作出重受尉扶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生汶牛以咖苑靠捌。本声明的高茕酰睢碎燃。飙鲻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完全了解山东大学彰够溜、使用学位范艾撇同藓邈够碱向国家有关部碣蹦球捌玟娩文的复印件和电开踮触辅舒湖和借阅本授权山东婀仑脒淬掣位论妊悄醋阿澜盼内容编入有美姑稚鼠所撒褰可仑摒凋影印、缩印蒯尉蝮常怦段策静舒研吼臻淬学位敝。四赴导师签名幽舰趟厂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探析选题背景近年来以股权分散、关注于投资者利益为特征的美国公司治理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美国公众公司的股权结构出现了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趋势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美国放松了对银行持有股票的限制。《年金融服务法案》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

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摘要】《现代公司于私有财产》发表之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实业界和经济学界,此后公司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80年代以来,作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的国有企业集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有许多多年困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西方主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综合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的性质特点,提出在发展国有企业治理理论中,应着重对国有资本产权主体治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以及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产权主体获取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在对相关企业治理理论综合阐述的。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逐渐减少,市场调节机制逐渐加强,经济体制同时受到来自于计划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我们称之为转型时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改革,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也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摸索。因此,对国外主流理论观点进行综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1.公司治理理论 1.1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主要是研究产权的界定和交易的经济理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19纪世纪末20世纪初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出现。到本世纪的50年代,形成了以加尔布雷思和科斯为代表的两个理论体系迥异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后来由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布坎南、舒尔茨等给与丰富和发展。现代产权经济学家把产权定义为:“对个人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它包含三点含义:(1)产权是一种排它性权利,并且是可以进行平等交易的;(2)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的基本准则;(3)产权是由一组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对于一个完整的产权主体来说,必须拥有这一组权利。而对这一组权利的不同界定又会导致不同形式的产权安排。 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商品买卖,而是权利买卖。人们购买商品是要享有支配和享受它的权利。(2)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是由于人们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或权利无法严格界定而产生的。市场运行的失败是由产权界定不明所导致的。(3)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和效率。(4)严格定义或界定的私有产权并不排斥合作生产,反而更有利于合作和组织。一种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出非常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但这种复杂的组织是以私人产权的自由交易形成的。所以明确界定私人产权是为有效地寻找最优体制奠定制度基础。而自由的交易对寻找有效率体制的作用比分配商品的作用重要得多。(5)在私有产权可以自由交易的制度下,中央计划也是可行的,只要计划是有效的,就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内容摘要:按照卡布罗的观点,企业边界可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本文沿着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脉络,从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两个角度,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能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边界横向边界纵向边界 自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对企业理论的探讨持续不衰。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边界如何决定等许多经典企业理论难题一直困绕着经济学家们,并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答案。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把企业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因而将企业定义为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企业边界的决定对于企业长期规划和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卡布罗的思路,将企业边界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数量及其生产产品的种类,而横向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的数量。本文对比较经典的理论流派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

业边界和权力企业边界的影响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企业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的影响因素。 企业边界理论回顾 (一)企业边界的早期研究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他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分工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马歇尔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企业和市场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企业的边界位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 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从而较为成功地对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原因进行了解释。他引入交易成本概念,将企业组织的边界归因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成本的比较,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共同作用之下,企业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