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初稿)

目录

引言 (3)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6)

4 基本规定 (7)

5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10)

6 海底地形地貌及新构造探测 (16)

7 海底沉积地层及隐伏构造调查 (25)

8 钻探探测及地震层序分析 (29)

9 海洋深部地壳结构调查 (32)

引言

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活动断层可以对陆地上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直接破坏,同时,活动断层对海域严重地震灾害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我国处在多板块相互作用的构造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层广泛分布,尤其对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海域活动断层不仅引起地震振动的破坏,还可以引发海啸等灾害,因此海域活动断层的探测至关重要。国内外震灾预防的实践经验表明,运用当今海域探测高新技术手段,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探明海域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合理避让或者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活动断层探测,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由于海域活动断层的工作难度大,对其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受各种条件限制,迄今为止对海域活动断层的展布及其地震危害性的调查研究程度还很低。

本规范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陆地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基础之上,参考现行的有关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范,结合海域活断层探测实际特点而编制。本规范首次对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进行系统总结、梳理,规范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环节,是开展中国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遵循。

本规范可以为今后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减少近海海域地震认识的“盲区”提供技术支撑,为重大工程建设与设防、以及滨海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与内容、探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成果编制等。

本规范适用于地震灾害致灾因子调查,海域活动断层调查,鉴定与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海域活动构造框架与地震构造、海域地震带划分以及海洋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应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36072—2018 活动断层探测

GB/T 958—2015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 18207.1—2008 防震减灾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2—2005 防震减灾术语第二部分:专业术语

GB/T 18208.3—2011 防震减灾术语第三部分:调查规范

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2763.1—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5—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7—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1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 12763.11—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 17378.1—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5—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 17378.6—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 14914.2—2019 海洋观测规范第2部分:海滨观测

GB/T 24261.2—2010 石油海上数字地震采集拖缆系统第2 部分:水听器拖缆技术条件GB/T 24261.3—2010 石油海上数字地震采集拖缆系统第3 部分:中央记录系统

GB/T 32067-2015 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0257.2—200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 部分:1 : 5 000 1 : 10 000 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4—200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 部分:1 : 250 000 1 : 500 000 1 : 1 000 000 地形图图式

GB/T 20258.2—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 部分:1 : 5 000 1 : 10 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4—2007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 部分:1 : 250 000 1 : 500 000 1 : 1 000 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DB/T 53—2013 1 : 50 000活动断层填图

DB/T 65—2016 1 : 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H/T 1015.4—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 : 5 000 1 : 10 000 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

SY/T 6707—2008 海洋井场调查规范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 10017—2005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10019—2010 海洋卫星差分定位测量技术规程

SY/T 6839—2013 海上拖缆式地震勘探定位导航技术规程

SY/T 6156—2010 气枪震源使用技术规范

SY/T 10020—1998 海上二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指南

SY/T 10020—2013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6—2001 海上地震采集定位辅助设备校准指南

SY/T 10026—2012 海上地震采集定位辅助设备校准指南

SY/T 10027—2001 海上高分辨率低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格

DD2012—01 海洋多波束测量规程

DD2012—03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

DD2012—07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Q/12GCY 1001—2018 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勘察作业规范

Q/SH 0186.1—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1部分:采集施工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数据解释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2008、GB/T 18207.2—2005、GB/T 18208.3—2011、GB/T 36072-2018、GB/T 12763.10-2007 界定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3.2

隐伏活动断层buried active fault

被第四纪覆盖的,地表没有迹线的活动断层

3.3

推测活动断层inferred active 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证据不确切,但根据构造类比、地震活动性或构造应力场推测可能活动的断层

3.4

全新世断层Holocene fault

全新世期间或距今12000年以来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3.5

晚更新世断层late Pleistocene fault

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断层

3.6

早中更新世断层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fault

早中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证据的断层

3.7

前第四纪断层pre-Quaternary fault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的断层

3.8

断层上断点uppermost point of a fault

断错最新地层的断层顶点位置

3.9

单波束测深single beam echo sounding

通过换能器垂直向下发射短脉冲声波,这个脉冲声波遇到海底发生反射,反射声波返回被换能器接收,通过声波在换能器与海底之间双程旅行时间和海水介质的平均声波速度来测量水深的方法。

3.10

多波束探测multibeam echo sounder

采用发射、接收指向正交的两组声学换能器阵,获得垂向航向、由大量波束测深点组成的测深剖面,并在航行方向上形成由一系列测深剖面构成的测深条带,从而实现高分辨率地形测量的一种方法。

3.11

侧扫声纳测量旁扫声纳测量side scan sonar survey

采用声学转换器对海底进行扫描,获得海底回波信号,实现海底地貌成像的一种物探调查方法。

3.12

浅地层剖面测量subbottom profile survey

利用声波在海底以下介质中的透射和反射,利用声学回波原理,获得海底浅地层结构声学剖面的一种物探调查方法。

3.13

反射地震勘探reflection seismic prospecting

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14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为在海底观测地震及其他地壳构造事件引起的微振动而设计的地震仪。

4 基本规定

4.1 探测对象与分类

探测对象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出露的迹线或海底剖面揭露的活动断层,可分为单条活动断层探测和目标区活动断层探测两类。

4.2 采用基准

4.2.1 坐标系统

采用“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CGCS2000) ”。

4.2.2 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远离大陆的岛礁,高程基准采用当地平均海面。

4.2.3 深度基准

采用理论最低潮面。

4.2.4 时间系统

采用UTC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时间。

4.2.5 投影

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

4.2.6 分幅

采用自由分幅。

4.2.7 基准纬度

根据调查与成图区域确定,以尽量减少图幅变形为原则。

4.3 探测范围

4.3.1探测区指用于评价所在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工作范围,应以目标区为中心,边长应不小于300 km。

4.3.2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指开展海域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探的地域,其边长应不小于50 km。

4.3.3 单条海域活动断层的探测范围应为目标断层两侧各5~10 km。

4.4 资料收集与整理

4.4.1 应收集探测区符合GB/T 13989—2012 和DB/T 65—2016 规定的海图、海底地形地貌图、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

4.4.2 所收集资料应包括:

基础资料

a) 潮位资料和其他测量有关的资料;

b) 助航标志及航行障碍物的情况;

地质资料

c) 最新海底地质数据、地形数据和最新出版的海底地形图、海图;

d) 最新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数据和最新出版的海底地貌图;

e) 探测区的工程地质勘察、科学钻探、测井、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资料;

f) 探测区的地球物理探测(重力,磁力、电磁、地震等方法) 等方面的资料;

地震资料

g) 探测区的历史记载地震目录、现代仪器记载地震目录。

对收集的资料,应对其可靠性及准确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对资料利用与否的结论。

4.5 海域活动断层数据库

4.5.1 海域活动断层数据库的建设应贯穿海域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全过程:在编制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的同时,完成基础地质数据入库;在海域活动断层探测不同阶段工作的同时,开展相应专业数据入库、元数据库建设和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集成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

4.5.2 入库数据应包括海域活动断层探测各阶段的原始数据、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档和最终成果。

4.5.3 应建立基于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模型结构基础上的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分层存储,同时兼顾数据可视化效果。

4.6 主要成果产出

4.6.1 产出成果应包括成果图件、技术报告和数据库。其中,成果图件的数据应从符合

5.7要求的数据库中提取和组织,图件图例应符合GB/T 36072—2018附录A的规定。

4.6.2 海域活动断层成果图件宜包括下列5种:

a)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为1 : 1 000 000;

b) 目标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或探测范围海域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图,比例尺为1 : 500 000;

c) 目标区标绘在1 : 250 000~1 : 500 000地形图上的单条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

d) 垂直海域活动断层走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 : 250 000;

e) 相应比例尺的实际材料图。

4.6.3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前言;

b)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c) 主要探测方法;

d) 海底地形地貌分析;

c) 海域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

f) 海域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g) 海域活动断层数据库与管理系统说明;

h) 主要结论;

i) 参考文献。

4.6.4 海域活动断层数据库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基础地理数据;

b) 调查、探测和鉴定等专业数据;

c) 非空间数据属性表;

d) 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档。

5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5.1 工作流程

5.1.1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应分为7个阶段:

a) 资料收集与整理;

b) 探测技术方案编制与修正;

c) 海上勘察与数据采集;

d) 资料处理与测试分析;

e) 数据解释与海域活动断层活动性鉴定和定位;

f) 海域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g) 调查成果编制。

5.1.2 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1,在工作的每个阶段按5.7和GB/T 36072—2018 附录B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入库。

图1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5.2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编制

5.2.1 应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海洋、地质、测绘、石油天然气等部门或单位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基于探测区和目标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基础资料,编制单条活动断层或目标区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

5.2.2 探测技术方案应包括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探测区区域地震地质环境、探测方案编制依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与工作量、探测方法与技术途径、数据库建设、技术指标、预期成果、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内容。

5.2.3 在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后,应对探测技术方案作必要的修正:鉴定为早中更新世断层或前第四纪断层,可终止详细探测与定位工作;对新发现的海域活动断层,应视数量、规模、位置、重要性、勘探难易程度和经费情况等,合理选择需详细探测的海域活动断层,明确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海域活动断层。

5.2.4 探测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施工,并作为验收的依据。

5.3 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

5.3.1 采用单波束探测、多波束探测、侧扫声纳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地质钻探等方法,开展控制性探测确定断层的位置,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编制1 : 1 000 000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确定需要进一步探测的断层。

5.3.2应选择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地质钻探、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等技术方法进行探测,确定断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和上断点埋深,结合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和样品测试数据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

5.3.3 跨断层控制性探测剖面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间距不宜大于20 km。

5.4 海域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

5.4.1 详细探测

采用单波束探测、多波束探测、侧扫声纳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地质钻探等方法,对海域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进行鉴定,确定断层的活动性参数和平面展布,编制1 : 500 000目标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和1 : 250 000~1 : 500 000单条海域活动断层展布图,确定需要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海域活动断层。

5.4 2 活动性鉴定

5.4.2.1 根据断错地层剖面中揭露的断层与第四纪地层的切错、覆盖关系,判定断层的活动时代,将断层分为前第四纪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断层四类。

5.4.2.2 海域活动断层的判定应有两个或以上可靠的观测点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的依据,每个观测点或地质剖面的有效年龄数据应不少于两个。

5.4.2.3 应根据断层两盘块体的运动特征,将断层分为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等类型;宜给出海域活动断层的几何结构、不同时期位移量、同震位移量、滑动速率等参数。

5.4.2.4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海域活动断层应鉴定为地震活动断层:

a) 历史及近代发生过震级等于6.5级或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活动断层;

b) 有古地震地质证据的活动断层;

c) 与已知地震活动断层有类似构造变形与地貌特征的活动断层。

5.4.3 海域活动断层定位

5.4.3.1 海域活动断层定位满足下列要求:

a) 海域近地表断层定位探测测线间距应小于5 km;隐伏断层的探测测线间距宜小于25 km;

b) 浅地层探测揭露的海域近地表断层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500 m;在有地球物理深部勘探剖面或深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控制地段,隐伏断层的水平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1500m;

c) 探测出的单条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 : 250 000~1 : 500 000的数字海底地形图上;

d) 海域活动断层地质—地貌探测和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 : 500 000的数字海底地形图上;

e)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 : 1 000 000的数字海底地形图上;

f) 各种图件的制图应采用GB/T 958—2015、DB/T 53—2013和GB/T 36072—2018附录A规定的图例。

5.4.3.2 海域活动断层定位有下列两种技术途径可选择:

a) 对浅地层探测获取的近海底断层应选择条带状地质—地貌探测方法,配合观测点仪器定位和1 : 1 000 000、1 : 500 000、1 : 250 000 地形底图,标绘海域活动断层迹线;

b) 对隐伏活动断层应选择高分辨地震勘探方法,以及必要的跨断层多钻孔联合勘探分析,配合观测点仪器定位和 1 : 1 000 000、1 : 500 000、1 : 250 000 地形底图,用断层上断点在海底的垂直投影标绘隐伏活动断层展布。

5.4.4 成果

5.4.4.1 海域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的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

b) 海域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图;

c) 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

d) 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

5.4.4.2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编制满足下列要求:

a) 编图范围应为探测区。

b) 标注内容应包括:

1) 断层类型与产状;

2)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前第四纪断层;

3) 海域活动断层在海底的迹线或上断点在海底的垂直投影;

4) 新生代或第四纪沉积盆地边界;

5) 第四系分布范围和第四系等厚线,单位为米(m);

6) 破坏性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

c) 比例尺宜为1 : 1 000 000。

d) 附图和附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实际材料图;

2) 探测区新构造分区图,比例尺宜为1 : 1 000 000~1 : 500 000;

3) 探测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 : 1 000 000;

4) 探测区重磁异常图,比例尺宜为1 : 1 000 000~1 : 500 000;

5) 探测区地壳等厚线图,比例尺宜为1 : 1 000 000~1 : 500 000;

6)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说明书。

5.4.4.3 海域活动断层地质—地貌探测与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综合制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探测和编图范围包含目标区范围。

b) 标注内容包括:

1) 断层类型与产状;

2)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3) 海域活动断层在海底的迹线或上断点在海底的垂直投影及其埋深,单位为米(m) ;

4) 实测位移值,单位为米(m) ;

5) 第四纪盆地边界、第四系等厚线,单位为米(m) ;

6) 不同类型断错地貌或地质体;

7) 地震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

c) 图件比例尺为1 : 500 000。

d) 附图和附件包括下列内容:

1) 实际材料图;

2)目标区地震构造图说明书

3) 海域目标区活动断层说明书。

5.4.4.4 单条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制图满足下列要求:

a) 应综合各种探测结果绘制单条海域活动断层分布图,条带宽度10 km ~20 km。

b) 标注内容应包括:

1) 断层类型与产状;

2) 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3) 海域活动断层在海底的迹线或上断点在海底的垂直投影及其埋深,单位为米(m) ;

4) 规模较大的阶区、弯曲及其他几何结构;

c) 图件比例尺宜为1 : 250 000~1 : 500 000。

d) 附图和附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实际材料图;

2) 不少于两个典型海域活动断层探测解释剖面图;

3) 单条海域活动断层说明书。

5.5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5.5.1 应收集、整理探测区历史地震目录、重新定位的中小地震目录和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测量数据、水平和垂直形变等资料,分析探测区现今构造应力—应变环境和不同走向海域活动断层的力学稳定性,评价探测区整体的地震活动水平。

5.5.2 应收集、整理探测区已有地震层析成像、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重磁电等研究成果,必要时可采用地震深反射探测、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台阵观测、主动源探测等技术方法开展二维或三维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分析地壳上地幔结构和构造、介质特性、海域活动断层的深浅构造关系,判定探测区或目标区是否存在发生

6.5 级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5.6 地震危险性评价

5.6.1 浅层近地表活动断层

5.6.1.1 应综合断层的几何结构、活动时代等因素对海域活动断层进行地震破裂分段,判定地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随机复发模型或其他复发模型。

5.6.1.2 应根据海域活动断层的长度与震级的经验统计关系,给出各地震破裂段潜在最大可能地震或特征地震的震级。

5.6.1.3 宜由重复间隔T ave、离逝时间T c 等参数给出离逝率V或未来时间区间T c 至T c+△T 的发震条件概率P c。

5.6.2 隐伏海域活动断层

5.6.2.1 根据地球物理场、深浅构造关系等,划分出有发生中等以上地震危险的断层破裂段,综合评估最大可能地震的震级。

5.6.2.2 应根据区域地震时空迁移、震级—时间图像、活跃与平静阶段等资料,评估各断层活动段发震危险程度。

5.7 海域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

5.7.1 数据分类

5.7.1.1 应将数据按数据特征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档数据。

5.7.1.2 应将数据按数据内容分为基础地理数据、专业数据、元数据。

5.7.2 数据内容

5.7.2.1 基础地理数据应包括1 : 1 000 000、1 : 500 000 和1 : 250 000 三种比例尺的数据。

5.7.2.2 专业数据宜包括区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数据、工作范围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地质调查数据、样品测年数据、地震危险性评价数据、文献资料等。

5.7.2.3 基础地理数据的元数据应包括信息资源的格式、质量、处理方法和获取方法,技术要求应符合CH/T 1007—2001 中第 4 章的规定;专业数据的元数据应包括探测数据类型、数据特征、数据总貌介绍和数据提供单位等信息。

5.7.3 数据组织

5.7.3.1 基础地理数据分层和编码应符合GB/T 13923—2006 中第5 章的规定。

5.7.3.2 1 : 250 000 及1 : 500 000 的基础地理信息应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

5.7.3.3 1 : 1 000 000 基础地理信息应按照GB/T 13923—2006、GB/T 20257.2—2006、GB/T 20257.4—2007、GB/T 20258.2—2006、GB/T 20258.4—2007、CH/T 1015.4—2007 的要求整理,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数据的分层。

5.7.3.4 专业数据按数据应用需求分层组织,其要求见GB/T 36072—2018 附录B。

5.7.4 数据库集成

5.7.4.1 基础地理数据、专业数据、元数据应按5.7 和GB/T 36072—2018 附录B要求入库和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5.7.4.2 应完成基于数据库的成果图件组织。

5.7.4.3 应完成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管理系统。

6 海底地形地貌及新构造探测

6.1 调查目标及内容

开展高分辨声学探测,获得断裂及周边精确的地形数据和地貌特征,获得精细的海底表层沉积结构特征。了解断裂构造的走向和性质,估计其活动强度,提高对于海域活动断层探测及深部结构成像的可靠性及分辨率。

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作业手段包括:单波束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测量等。作业内容包括:技术设计、仪器检验、测前准备、海上测量、数据处理与成图、资料检查验收与归档。

6.2 技术要求

6.2.1调查方式

a) 调查方式为船载走航连续测量;

b) 使用GNSS 进行导航定位,数据更新率应不低于1 Hz;

c) 根据调查比例尺、目的及任务具体要求结合调查区域特点,采用测线网方式或全覆盖方式调查;

d) 海底水深测量可结合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物理海洋调查等同步进行。

6.2.2 调查基本内容

调查基本内容包括导航定位、系统参数测定、深度测量、数据处理与成图。其中各项辅助参数包括船舶吃水、船舶姿态(升沉) 、声速剖面、水位等。

海底地形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导航定位,水深测量、水位测量及数据处理和成图。水深测量包括深度和一些必要性改正(吃水改正、声速改正、船姿改正和水位改正等) 。

海底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在海底地形调查基础上,进行海底侧扫声呐测量或(和) 浅地层剖面测量,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成图。

6.2.3 测线一般要求

a) 在采用测线网方式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时,主测线采用垂直地形或构造总体走向布设,联络测线应尽量与主测线垂直,不同调查比例尺的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应不同的测线间距。多波束测深系统以全覆盖或测线网方式开展调查。全覆盖测量时主测线应平行于测区等深线方向布设,相邻条幅重叠率应不少于测线间距的10%,检查线方向应尽量与主测线垂直;

b) 检查线应分布均匀,与主测线相互交叉验证,检查线长度不少于主测线总长的5%,且至少布设一条跨越整个测区的检查线;测线网测量时,主测线应垂直于测区等深线方向布设;

c) 不同类型仪器、不同作业时期、不同作业单位之间的相邻调查区块结合部分,应进行测量成果重复性检验,应至少有一条重复检查测线。

d) 在海底构造复杂或地形起伏较大的测区,应缩小测线间距以加密探测,测线密度应达到完善反映海底地形变化为原则。

6.2.4 调查精度要求

a) 导航定位准确度应优于5 m;

b) 海底地形测量准确度要求如下:

1) 水深小于30 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 m;

2) 水深大于30 m 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深的1%。

c) 海底浅地层测量精度要求如下:

1)探测深度:一般在海底面以下(垂直)30 m~200 m,可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

2)探测分辨率:30 cm~50 cm;

3)剖面记录的地层反射信号和时标信号连贯清晰,浅部声学反射层界面和反射体形态清晰。

6.2.5 数据成图要求

a) 一般规定

对于剖面图,要求标出剖面方向、纵横比例尺;平面大地坐标采用CGCS2000 坐标系;投影采用墨卡托投影;图幅采用自由分幅。

b) 图式符号

图式符号执行GB/T 32067-2015《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

c) 等深线绘制

等深线可分为计曲线、基本等深线(首曲线) 、辅助等深线(间曲线) 。

等深距划分以清晰、美观、科学和客观反映海底地形地貌变化为原则,可根据调查比例尺、调查海域、地形地貌变化和任务书要求适当调整等深线间距。

d) 水深成果图

图幅标题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图名命名为测区名,图幅编号为XX-YYYY-ZZ,XX 表示测图比例尺,YYYY 表示测量年份,ZZ 表示测图序号(阿拉伯数字) 。

e) 海底三维地形图

对于多波束水深测量,应制作海底三维地形图,海底地形模型(DTM) 网格间距应不大于图上0.2 mm。

f) 浅地层剖面图

深度剖面图用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反射界面的可靠性,标注底质采样站号及性质。

g) 浅地层平面图

1) 反映沉积体形态的层面和基岩面作平面图;

2) 通过时深转换绘制深度构造图或等厚度图;

3) 结合地形和地质取样分析资料,编制调查区地貌图或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图。

6.2.6 准确度评估

调查成果提交前,需对数据准确度进行评估,并给出是否符合要求的结论。

6.3 单波束测深

6.3.1 设备及安装要求

6.3.1.1 设备要求

a) 应根据深度测量准确度要求选择测深仪,水深大于1000 m 时选择高精度数字式测深仪;

b) 测深仪在工作开始前应进行稳定性试验,每台测深仪连续开机时间不得少于12 h;

c) 运动传感器等无法进行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应进行自校或比对(比测) 。

6.3.1.2 水位控制与改正

可采用实测水位观测资料、GNSS 大地高推算潮位以及潮汐数值预报方法进行水位控制。采用航前、航后测量船舶吃水的方法进行测深仪系统吃水改正,小船或无人船测量建议采用动态吃水改正。

6.3.2 数据采集

6.3.2.1 航行要求

海上测量时,对船舶的航行要求如下:

a) 测量船应保持匀速、直线航行;

b) 航向变化应不大于5°/min,遇到特殊情况必须停船、转向或变速时,应及时定位;

c) 更换测线时,应缓慢转弯;

d) 实际测线与计划测线偏离不大于测线间距的15%,测线偏离数应不大于测线总数的20%。

6.3.2.2 测量时间同步要求

多种测量设备同步作业时,应不大于48 小时进行一次时间同步。

6.3.2.3 深度测量要求

a) 每个航次开始前和结束后应采用内符合或外符合方式对深度测量准确性进行检查;

b) 深度测量时,应进行定位和水深数据实时同步采集与记录,定位数据采样频率不低于1 Hz;

c) 对于海底地形地貌变化剧烈地区,应根据实际需要作加密测量,加密程度以完整反映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为原则。

6.3.2.4 声速测量与改正

a) 应使用声速测量设备(含定点投放式或抛弃式仪器) 测定声速剖面并进行声速改正;

b) 至少每7 天测定1 次声速剖面,在浅海和河口区测量时,应增加声速剖面测量次数;

c) 科学布设声速剖面测量站位,并准确记录施测时间和位置;

d)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水文资料法进行声速改正。

6.3.2.5 补测或重测

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a) 漏测测线长度超过图上3 mm 时;

b) 实际测线间距超过规定间距1.15 倍时;

d) 测线布设或测量结果不符合导航精度或水深测量精度要求,无法完整反映海底地形地貌时。

6.3.2.6 障碍物探测

对于水下障碍物,应按照GB 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要求进行加密探测。

6.3.3 数据处理

6.3.3.1 定位数据处理

定位数据处理要求如下:

a) 当定位中心与测深中心二者水平位置不重合时,应进行测点位置归算;

b) 剔除定位粗差点。

6.3.3.2 水深数据处理

水深处理包括声速改正和水位改正,水位改正包括吃水改正和潮位改正。

6.4 多波束测深

6.4.1 设备及安装要求

多波束测深系统选择应综合考虑测深范围、测深准确度、覆盖宽度和更新率等因素。根据调查海域水深分布范围,确定适合任务需要的多波束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如下要求:

a) 中浅水多波束换能器波束角应不大于1.5°×1.5°,深水多波束换能器波束角应不大于2.0°×2.0°;

b) 在扇区开角不大于150° 时,有效波束数应不少于总波束数的80%;

c) 运动传感器横摇、纵摇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05o,升沉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05 m 或实际升沉量的5% 取大者;艏向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1o;

d) 需装备表层声速仪,且可正常使用。

地震、活动断层

1、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由于地球内部每时每刻在孕育发生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地震便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球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以及宇宙间星体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得内部存在大量能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刻推动着地壳中的岩石,使地壳岩石发生形变,这种力量逐渐积累、加强,当岩石承受不了强大的应力作用时,就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猛烈错动,从而引发震动,当震动传到地面上时,便形成了地震。地下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越多,释放能量越大、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避震: 1、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2、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必要时应在户外上课。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4、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6、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露,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应尽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易危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识别地震谣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具有科学性。例如:“某月某日某时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当前地震预报水平不可能对地震做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报。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的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专家、某机构”预报的地震,这种消息必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国务院批准的《发布地震预报规定》中指出,地震预报由省级政府发布,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联合国也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报。

严格按照《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等现行技术

严格按照《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等现行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标准和要求,开展蚌埠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相关工作,编制相应报告,并对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1、范围 工作区范围为北纬32°16′0″~33°36′57″,东经116°33′32″~118°9′58″,即为蚌埠市及附近区域南北长约150km、东西宽约150km,面积约22500km2的区域。目标区范围为北纬32°49′4″~33°5′25″,东经117°9′45″~117°29′15″,包含了蚌埠市主城区及主要城市规划区范围,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30km,面积约900km2的区域(图1)。 2、拟探测断裂 目标区拟探测或调查的断裂为5条,分别为:刘集-西泉街断裂(F1)、张集-龙子河断裂(F2)、怀远-黄家湾断裂(F3)、马头城-临淮关断裂(F4)和陶山-上吴家断裂(F5)(图1)。 图1 目标区范围及拟探测断裂分布示意图

3、工作目标 通过对已有地形、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地形图、高精度卫星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解译,控制性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的建立,工作区及目标区地震地质调查等,研究蚌埠地区第四纪环境,合理划分第四纪地层,并了解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概况,初步判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探明目标区第四系等厚线分布,建立第四纪标准地层; (2)初步查明目标区主要断层的分布与活动性; (3)初步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和《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 (4)建设蚌埠市活动断层探测专题数据库。 4、工作内容 围绕项目目标,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 (1)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地震地质、地球物理、钻探、地壳形变、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研究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划分图、区域第四纪地层柱状图、第四系等厚图等,收集工作区已有震源机制解、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大地测量等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上述资料数据库,并进行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完成目标区不同比例尺地形测绘数据数字化处理,满足不同阶段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活断层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对数字化底图的需要。 (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突出城市活动断层的影像特征,进行大比例尺制图。对工作区和目标区范围内的断层进行普查解译,适当补充野外调查核实工作,初步确定活动断层空间位置、错断地貌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参数,初步确定工作区和目标区主要断层的位置和延伸情况等。 (3)标准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建立 选择并确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段布置标准地层钻孔,通过对钻孔地层剖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成果 简本 长安大学 2011.12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 简本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0431881212)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由长安大学独立完成,项目总经费280万元,其中部拨款250万元,配套资金30万元。计划研究时间为2004年09月-2007年09月,但在研究期间,因两个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实施周期较长,再加上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余震影响,陕西省汉中地区数县出现严重地质灾害,应国土资源部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有关科研人员绝大部分奔赴灾区开展较长时间的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活动断裂所致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充实研究成果,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奔赴四川、甘肃等重灾区进行了深入考查。基于这些原因,经西部项目管理中心同意,项目推迟至2010年年底完成。 承担项目后,我校极为重视,学校及时配套资金30万元用于研制相关仪器,并配置了专用办公场地和设备。与此同时,组织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彭建兵教授为负责人,联合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地学信息等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等共90余人组成的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攻关能力一流的课题组,实施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工作过程相互合作,具体施工加强质量监控,从而确保了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通过5年多的系统扎实工作,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1、首次调查了西北地区活断层与国道主干线分布与交汇情况,编制了西北地区国道主干线活断层的分布及危险性区划图 首次对西北地区公路活断层与地裂缝分布状况开展了全面调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活断层与地裂缝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其中,受青藏高原现代隆升的强烈影响,西北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强烈的现代构造变形效应特征遥相呼应,且受青藏高原北北东方向的推挤作用影响,研究区南部以走向近北西西向和向东北突出的巨型弧形活动断裂带为特征;研究区北部则以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南北地震(构造)带以西的活动断裂绝大多数规模巨大,且活动性质以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汪一鹏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洛杉矶北岭、日本阪神等一系列城市地震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相继实施了大城市减灾项目,试图通过城市及其邻近地区有潜在发震危险的活断层探测,更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减轻城市可能遭遇的地震损失。 1994年美国加州洛杉矶北岭地震后,美国政府立即组织在加州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1999年10月美国加州赫克托迈发生7.1级地震后,为了更准确地给出洛杉矶地区的活断层分布图,又在93个不同地点实施了人工地震探测,以确定未来可能威胁到洛杉矶市直下型地震的震源位置。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政府重新审查并修改了原有的防灾对策,加强了内陆活断层的研究,对全国活断层开展地球物理详查和人工探测等工作。为此,日本政府已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追加了67.9亿日元,作为1995-2000年期间活断层详细调查的补偿费用,对日本八个地区主要活断层进行紧急调查研究;并制定了首都圈、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地区隐伏活断层的详细调查研究计划。 1999年9月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发生后,鉴于活断层对地面建筑物的毁坏,台湾"国科会"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5亿新台币,实施"地震与活断层研究计划",对集集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以及嘉义一台南、新竹一苗栗等地区和台北市的活断层进行探测研究。 1998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启动"特大城市防震减灾行动计划",以加强世界大城市之间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目前,该计划确定第三届国际地震与特大城市研讨会将于2001年在我国北京召开,表明国际社会已关注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城市地震灾害和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努力。 下面比较详细地以日本为例介绍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从政府部门到地学界都受到很大振动,决意推进地震基础研究其中活断层调查与探测成为工作重点之一。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新一轮工作: 一、测绘详细活断层图 日本地震学界认为,阪神地震之所以未作预报与对活断层的调查研究不够有关,因此,自199与年开始,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活断层调查,投资甚巨,规模遍及日本全境。 对每个活断层的位置、错动量(速度少)、错动方向寄信息进行精密地(比例尺1/5万或以上的精度)测绘,并绘成详细的活断层图是十分必要的。 在地表断层活动时,位其正上方的房屋或构筑物因断层错动而受到破坏。有了活断层图就可以提供预防破坏的基础资料。为此,日本制定了《活断层法》。此法有在离断层线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不许建设或建设时必须采取一定对策的规定。但这项规定,是否包括个人住宅还有争议。而对于原子能发电站、大水库等公共性高的建筑物、易被破坏的危险性构筑物,必须依法给以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在活断层图测绘工作基础上,加强对活断层的基础研究,利用活断层调查所取得的实际材料来评价地震规模(震级)及预测地震发生时期。评价断层发生地震规模的指标是地震矩。地震矩即: Mo=mDS, m为地壳的剪切模量,D为一次地震时产生的滑动量,S为断层破裂范围的面积。 若能知道活断层历史上发生地震的D和S,则可评价出该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一般地用地形、地质学方法直接决定D和S,进而评价地震规模的方法称为"正攻法地

中国电信网关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网关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书 1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移动网络建设 ( 一期)行业网关建设工程 技术规范书 北京市电信有限公司 二ΟΟ九年三月 I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建议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报价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标准和性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乙方供货和服务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硬件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 软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 安装材料和消耗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4 项目实施与集成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5 工具和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6 技术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7 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8 安装、调测、试运转的技术支持和现场验收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程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项目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建设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有地震危险:#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

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

1. 概述 1.1 本文件为中国电信2010年集中采购网络机柜的技术规范书。 1.2本技术规范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数据设备用网络机柜技术要求》(待发布)、中国电信2009年6月16日发布的《数据设备用网络机柜技术规范》编制。以上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中定义了通信数据类机房(含数据中心、电信业务平台、IT支撑平台及其他类似通信系统机房)内使用交流电源的网络机柜的分类、机柜尺寸、结构、配置、气流组织、机柜配电(监控测量、防雷与接地)等方面的性能、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规定。使用直流电源的数据用网络机柜可参照本技术要求执行。 1.3 本次招标采购的网络机柜只针对19英寸标准机柜(含信息插座单元)。 1.4 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及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5 投标方应对本文件的技术规范所提出的各项条款进行逐条答复、说明和解释,并写出具体技术数据和指标。首先对实现或满足程度明确做出“满足”、“部分满足”、“不满足”等应答。对于规范书中要求列举的条款,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书中进行列举,不得简单答复“满

足”等,否则视该条款的应答为“不满足”。如果回答“部分满足”,需要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满足,哪些部分不满足,并说明原因。 请投标方特别注意:在答复中,凡采用“详见”、“参见”等方式说明的条款,应指明参见文档的具体章节或页码,同时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书中注有适当的总结性文字,简洁、明了地回答相应的条款。 1.6 本文件中未提出而厂商认为有必要说明的部分,以及更加合理的技术性能,厂商应在应标书中提供详细的资料和说明。 1.7 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招标方。 2 使用环境条件 ——工作温度:-5℃~+40℃。 ——相对湿度:≤85%RH(+30℃时)。 ——垂直倾斜度:≤5%。 3. 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 3.1 外观要求 3.1.1 机柜涂覆层应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无流挂、无露底;金属件无毛刺、无锈蚀。 3.1.2 机柜门板、侧板平整,无扭曲、无变形,也不明显抖动;门板开孔均匀。

活动断层探测

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活动断层探测”是科学合理地鉴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层及确定其空间位臵的重要依据,也是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发的严重地震灾害带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蓬勃发展,探测经验不断丰富,探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完善,活动断层鉴定技术和发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渐趋科学、合理,工作流程日趋成熟。为进一步规范全国范围内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有序发展,保证活动断层探测质量,为地面建(构)筑物有效避让活动断层严重灾害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于2015年初立项,决定在原有活动断层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指导全国蓬勃发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活动断层填图计划。项目研究经费主要由震害防御司支持,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主管部门也进行了配套支持。 标准起草组大部分成员自2001年以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和科技骨干承担了2001年-2003年期间实施的“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助于2004年-2008年期间实施的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于2009年开始的以1:5万活动断层填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公益性重大科研专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华北构造区、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等项目,2004年颁布了指导十五“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2005年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再次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2005),并于2014年10月14日-15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有180位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大、科大等高等学校和美国加州地质调查局等从事活动断层探测与研究学者参加的“全国活动断层探测方法学术研讨会”,总结探测成果,讨论先进、有效、实用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所有上述成果的取得为制定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初立项后,标准起草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国内外有关活动断层鉴定、探测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技术方法的系统调研、收集和整理,分析、总结了已经完成的69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及原有行业规范、标准的优、缺点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_朱金芳

[文章编号]1001-4683(2005)01-001-16 [收稿日期]2004-11-02;[修定日期]2004-12-30。 [项目类别]福建省政府及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朱金芳,男,1959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E -mail :zjf 7166@sina .com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朱金芳1) 黄宗林1) 徐锡伟2) 郑荣章2) 方盛明 3) 白登海2) 王广才2) 闵伟2) 闻学泽4) 韩竹军 2)1)福建省地震局,福州市华鸿路7号 35000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 4)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摘要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应用先进 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确定直下型地震 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 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作为中国地震局全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试点与示范项目于2001年初 开始实施,2004年8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项目围绕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定年、定 性、深部背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及防震减灾对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通过“初查与目标区主 要活断层鉴定”、“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地震活断层的详 细探测”、“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和“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阶段的探测和评价工作,同 时在福州市城、郊区全面开展壤中气汞、土壤汞、气氡、地质雷达、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浅 层地震折射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震源效果对比、用于建立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系(标准)剖面 的钻探等多种手段的试验探测,总结各种试验探测的技术指标和实践经验,在活断层的综合试 验探测、定位定年、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与结论:(1)福州市活断层 综合试验探测成果表明,在充分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地质、地球物理、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以 地球化学探测为先导“侦察机”,确定了活断层的可能位置;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探测方法,辅 以电磁勘探作为补充,并利用钻探建立的第四系(标准)剖面或地层层序及测井获得的各种地球 物理参数进行必要的校正和验证,结合裸露地表断层或埋深较浅断层的槽探及古地震调查或隐 伏断层两侧钻孔岩芯岩性、层序、绝对年龄或孢粉等相对年龄的测定与对比等,是进行城市活断 层探测(定位)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价(定年、定性)的最佳组合方法。(2)福州盆地位于具有 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中,“台湾动力触角”对其影响相对较弱。(3)福州盆地 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较弱,经鉴定的6条目标断裂都不是全新世断裂。其中,八一水库-尚干断 裂和闽侯-南屿断裂至少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不活动断裂,其它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断 裂。(4)福州盆地深部不存在发生直下型强烈破坏性地震的构造环境,其邻近的长乐-诏安断 裂带是未来可能会发生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地震震源区。(5)福州盆地主要断裂存在发生中等- 第21卷 第1期(1~16) 2005年3月中国地震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 .21 No .1Mar .2005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 有地震危险: #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

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对活断层的探测需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进展出发,以国内外的活动断裂研究发展史作为参考。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与趋势来看,地球物理勘探普遍被认为是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一项较为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笔者重点介绍物探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重要应用,并对探测中所需要用到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了阐述。以下笔者简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活断层探测应用评价 0引言 活动断裂历来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活动断裂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情况、中强地震的发生等等因素,由于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紧密关联性,因此通常会将活动断裂作为换份震区、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准而且也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报危险区中有效对地震构造以及地震类型极加以确定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活动断裂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断裂蠕动还是突发性错动,对于建筑物自身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诸多的次生灾害。 但是活动断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会经过后期改造,对其的研究结构将会被直接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变形理论和分析之中。 因此,对于活动断裂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浅层地震勘探分析 浅层地震高分辨地震勘测是城市活断层浅部勘测中最为有效的勘测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的提供断层的具体位置、断层带看度以及地层变形时代等信息,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构造活动历史,为更好的研究强震发生时的可能性等奠定基础。 城市范围内的浅层地震勘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因素之中,机械振动和交通是其最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较高的有针对性措施,合理筛选最为合适的震源、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资料处理手段等等,最大程度的将干扰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噪比。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20110128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前言 (1) 2.设备类型 (2) 3.物理接口要求 (3) 3.1网络侧接口要求 (4) 3.1.1GPON接口要求 (4) 3.2用户侧接口要求 (4) 3.2.1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4) 3.2.2WLAN接口要求 (4) 3.2.3USB接口要求 (4) 3.2.4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4) 4.功能要求 (5) 4.1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1IP协议要求 (6) 4.1.2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3DNS功能要求 (7) 4.1.4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7) 4.1.5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0) 4.1.6IPv4 NAT (10) 4.1.7其它功能要求 (11) 4.2WLAN AP功能要求 (11) 4.3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3) 4.4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14) 4.4.1业务发现 (14) 4.4.2业务控制 (14) 4.4.3QoS功能要求 (14) 4.5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15) 4.5.1功能要求 (15) 4.5.2业务要求 (18) 4.5.3软交换SIP协议要求 (18) 4.5.4IMS SIP协议要求 (19) 4.5.5H.248协议要求 (19) 4.5.6性能要求 (20) 5.安全要求 (20) 5.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21) 5.2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21) 5.2.1WLAN接入安全性 (21) 5.3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22) 5.3.1用户侧登录安全基本要求 (22) II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图)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 什么是活动断层带 活动断层就是一条带,如果发生地震,它可能产生同震触动,这种触动对地表的建筑物可能产生直接的毁坏。这种带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是岩石里面的破裂和破裂后的触动。这个断层带从目前的地震现象看到,大概是30米到50米。比如说唐山地震,通过开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测,它的地表触动带的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活动断层带在地震中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准确勘测城市中的活动断层带,并且避免在断层带上规划建筑物,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人员伤亡。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据了解,这项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

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 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目前已经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据悉,到2020年左右,研究人员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如果按照研究人员勾画出的这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应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 相关专家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同时,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 徐锡伟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只要把断层带普查清楚并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可以减轻破坏。 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有些城市已开始探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 前言1 2. 设备类型1 3. 物理接口要求2 3.1 网络侧接口要求2 3.1.1 GPON接口要求2 3.2 用户侧接口要求2 3.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2 3.2.2 WLAN接口要求 2 3.2.3 USB接口要求2 3.2.4 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3 4. 功能要求3 4.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3 4.1.1 IP协议要求3 4.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4 4.1.3 DNS功能要求5 4.1.4 IPv4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6 4.1.5 IPv6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10 4.1.6 IPv4 NAT 12 4.1.7 其它功能要求12 4.2 WLAN AP功能要求13 4.3 设备发觉功能要求16 4.4 业务发觉和操纵功能要求18 4.4.1 业务发觉18 4.4.2 业务操纵18 4.4.3 QoS功能要求19 4.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20

4.5.1 功能要求20 4.5.2 业务要求25 4.5.3 软交换SIP协议要求25 4.5.4 IMS SIP协议要求28 4.5.5 H.248协议要求28 4.5.6 性能要求28 5. 安全要求29 5.1 网络访咨询的安全性29 5.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31 5.2.1 WLAN接入安全性31 5.3 用户侧登录安全性32 5.3.1 用户侧登录安全差不多要求32 5.3.2 电信爱护帐号33 5.3.3 家庭网关(e8)用户帐号33 5.4 设备安全性34 6. 治理和爱护要求34 6.1 差不多要求34 6.1.1 功能要求34 6.1.2 协议要求35 6.1.3 日志要求35 6.1.4 设备标识要求36 6.1.5 配置文件备份要求37 6.1.6 设备注册认证功能37 6.2 本地治理和配置要求39 6.2.1 本地治理差不多要求39 6.2.2 系统信息治理39 6.2.3 差不多配置42 6.2.4 高级配置43 6.2.5 设备治理46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应用技术规范方案点对点应答书

2009年中国电信陕西公司DNS扩容工程 《投标文件》:技术文档 北京融海恒信咨询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2009年中国电信陕西公司DNS扩容工程 技术规范书点对点应答

北京融海恒信咨询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1. 总则 (5) 2.工程描述 (8) 2.1 工程概述 (8) 2.2 DNS配置现状 (9) 2.3 宽带用户现状及网络扩容目标 (10) 2.3.1宽带用户现状及发展目标 (10) 2.3.2网络扩容目标 (11) 2.3.3网络架构规划 (13) 4.项目及工程要求 (15) 4.1进度安排 (15) 4.2 安装、调试、开通及试运行 (16) 4.2.1发货计划 (16) 4.2.2交货 (17) 4.2.3安装和调试 (17) 4.2.4验收 (18) 5.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19) 5.1技术服务 (19)

5.2技术培训 (22) 6 技术文件 (22) 7 其他 (23)

1.总则 1.1本技术规范书用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即买方)2009年DNS系统扩容工程 技术要求和供货要求,并将作为供货方(即卖方)提出报价书和技术建议书的依据。供货方应标书的内容格式应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 1.2本技术规范书以中文编写,卖方的答复分为技术规范书应答书和技术建议书 两部分,技术规范书应答书和技术建议书应以中文书面形式回复,技术建议书以及其他技术资料应采用中文,技术建议书格式及内容参见附件,卖方应提供技术建议书的电子版以及其它技术资料的电子版。 1.3卖方对技术规范书应逐条答复,答复应分为满足、部分满足和不满足。不得 使用“明白”、“理解”等词语。在答复中,要求明确满足程度,并做出总结性的详细解释,不得仅有应答而无解释。说明中有“详见”、“参见”的,应指明参见文档中的具体的章节或页码。 1.4卖方对规范书中提到的涉及技术和参数条目除回答外,还需详细阐明技术实 现原理、机制及具体指标和参数。对不满足和部分满足条目,可提出建议。 可选项目的满足应说明满足的规范标准。如果卖方对技术规范书的内容没有提出异议,买方即认为卖方能够满足本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如果卖方对此条要求没有异议,应回答满足。 1.5卖方提供的系统软件的特点、性能应完全符合买方指明的标准,并满足或高 于买方指出的要求。在此规范书中没有说明的条款,但ITU-T已有建议的系统软件的性能和功能,均应满足最新建议要求。卖方应同时说明软件系统所支持的其它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例如ISO建议、IEEE标准、IETF建议等)及我国国家标准、信息产业部标准。若卖方的软件系统包含自己专用

电信多媒体箱技术规范书V6

河南电信基于EPON的FTTB+LAN/FTTH 宽带接入网配套多媒体箱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河南网络资产分公司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 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文件/标准 (3) 4定义/术语 (5) 4.1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 (5) 4.2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 (5) 4.3光纤到楼Fiber to the Building(FTTB) (5) 4.4光网路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 (5) 4.5单独家庭单元Single Family Unit(SFU) (5) 4.6尾纤pigtail (5) 4.7适配器adaptor (5) 4.8光纤终接装置fiber terminating device (6) 4.9熔接保护套管protecting tube of optical fiber joining (6) 5产品内容及功能需求 (6) 5.1产品概述 (6) 5.1.1FTTB多媒体箱产品 (6) 5.1.2FTTH多媒体箱产品 (6) 5.1.3无跳接光交接箱产品 (7) 5.2组成与分类 (7) 5.2.1组成 (7) 5.2.2分类 (7) 5.3技术要求 (7) 5.3.1使用条件 (7) 5.3.2外观与结构 (7) 5.3.3功能要求 (17) 5.3.4高压防护性能 (18) 5.4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20) 5.4.1标志 (20)

5.4.2包装 (20) 5.4.3运输 (20) 5.4.4贮存 (21) 6附件一 (21)

中国电信E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20110128

中国电信E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前言 (1) 2.设备类型 (2) 3.物理接口要求 (3) 3.1网络侧接口要求 (4) 3.1.1EPON接口要求 (4) 3.2用户侧接口要求 (4) 3.2.1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4) 3.2.2WLAN接口要求 (4) 3.2.3USB接口要求 (4) 3.2.4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4) 4.功能要求 (4) 4.1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5) 4.1.1IP协议要求 (5) 4.1.2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5) 4.1.3DNS功能要求 (6) 4.1.4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6) 4.1.5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9) 4.1.6IPv4 NAT (9) 4.1.7其它功能要求 (10) 4.2WLAN AP功能要求 (10) 4.3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2) 4.4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13) 4.4.1业务发现 (13) 4.4.2业务控制 (13) 4.4.3QoS功能要求 (13) 4.5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14) 4.5.1功能要求 (14) 4.5.2业务要求 (16) 4.5.4SIP协议要求 (17) 4.5.5性能要求 (19) 5.安全要求 (19) 5.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20) 5.2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20) 5.2.1WLAN接入安全性 (20) 5.3登录安全性 (21) 5.4设备安全性 (22) 6.管理和维护要求 (22) 6.1基本要求 (23) II

6.1.1功能要求 (23) 6.1.2协议要求 (23) 6.1.3日志要求 (23) 6.1.4设备标识要求 (24) 6.1.5配置文件备份要求 (24) 6.1.6设备注册认证功能 (24) 6.2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25) 6.2.1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25) 6.2.2系统信息管理 (25) 6.2.3基本配置 (26) 6.2.4高级配置 (27) 6.2.5设备管理 (28) 6.2.6配置文件的USB快速备份和恢复 (29) 6.2.7网络诊断 (29) 6.3TR069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30) 6.3.1远程管理基本要求 (30) 6.3.2远程参数配置和性能监测 (30) 6.3.3远程故障诊断功能 (32) 6.3.4设备告警功能 (32) 6.3.5软件远程管理 (32) 6.3.6业务部署和控制 (33) 6.4OAM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33) 6.4.1标准OAM管理要求 (33) 6.4.2扩展OAM管理要求 (33) 7.性能要求 (35) 7.1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36) 7.1.1吞吐量 (36) 7.1.2地址学习 (36) 7.1.3缓存大小 (36) 7.1.4安全处理要求 (36) 7.2WLAN无线性能指标 (36) 7.2.1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36) 7.2.2WLAN覆盖性能要求 (37) 7.2.3WLAN接收灵敏度要求 (37) 7.3可靠性 (38) 8.运行环境要求 (38) 8.1供电及功耗要求 (39) 8.2环境要求 (40) 8.3抗电磁干扰能力 (40) 8.4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40) 8.5过压过流保护 (40) 8.6光接口安全性要求 (41) I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